《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5/3/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1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昨天進入《弟子規》的第二個單元「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這個兄友弟恭的態度,除了在家庭要落實之外,我們到了學校,到公司、團體裡面也應該把兄友弟恭好好落實。諸位同修,如何落實兄友弟恭?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就要讓這個態度化成人與人相處的言語、行為,其實落實就是把《弟子規》做到。《弟子規》後面的教誨,包含「出則弟」的部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所有「出則弟」的教誨也都是在落實兄友弟恭。再來「謹」的部分,「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甚至於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我們在團體當中能夠很勤奮,能夠做表率,都是落實兄友弟恭。在「信」的部分也都是在落實,比方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些都是讓團體氣氛融洽,都是兄友弟恭。再來「泛愛眾」的部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這些都是跟人相處當中能夠互相友愛的具體落實。所以我們往後的學習,就能夠把它點點滴滴去領會。
現在整個世界因為交通便利,科技非常發達,所以幾乎整個世界已經變成一家人,現在都說世界村,交流非常的頻繁。在非常頻繁的狀況之下,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就會有很多的接觸,這個時候就要多溝通、多了解;有溝通,有了解,才不至於會造成衝突。我們的師父上人做出最好的典範,跟非常多的種族、宗教都相處得很好。師父上人也告訴我們,與任何其他種族、宗教相處,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誨,就是「四攝法」。四攝法頭一條是什麼?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我們應該多了解他們的文化,他們的教義,不能因為不了解而去批評,這個要『言語忍』。當我們愈了解他們,就會愈尊敬他們聖哲的事跡,都有他的時節因緣,都值得我們跟他們學習。這樣彼此的互相包容,互相了解,就能互相團結。
我們都可以理解到,世界現在是休戚與共,哪個地區真正發生問題,其他的地區能不能有好日子過?這個核子彈,目前全世界的核子彈數可能可以把地球炸毀多少次?幾十次都不一定。所以我常跟很多老師講,我們有責任把下一代好好教好,假如我們現在不把他教好,三十年之後,他們是國家的中堅分子,假如他們的脾氣很大,一不小心就把炸彈按下去,那我們也遭殃了。再說我們往後老年的福利也是決定在他們的手上,假如把他教的自私自利,他一定會說,不要管那些糟老頭,我們自己吃飽就好,那我們的老年就堪憂了。所以我們也要深謀遠慮,要把自己的學生盡心盡力教好。
我們身為中國人,確實有很重要的使命。以前是因為交通不便利,資訊不發達,所以整個孔孟聖賢的教誨只有在中國,在鄰近韓國、日本、越南這些地區能夠學習。現在已經是世界村,我們應該有責任把這個可以解決世界問題,化解災難的方法,向全世界宣揚。真理絕對是超越時間跟空間,因為很多人都說,這是老的東西,現在用得上嗎?我們來思考一下,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些幾千年前需要,現在需不需要?其實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現在所有的社會問題,我們茶餘飯後在那裡憤憤不平的社會問題,這十二個字絕對可以徹底解決,所以它是超越時間。
那空間?亞洲東方可以適用,歐美,甚至於我們澳洲也絕對可以適用,因為這個德是通人的本性。我們在澳洲開《弟子規》的課程,這些澳洲的朋友坐在前排,我們坐在後排聽課。在講解的過程,提到很多像閔子騫的故事、子路的故事,我們坐在後頭都看到前面這些澳洲朋友在那裡頻頻點頭。後來上完課,我們跟他聊的過程當中,就問他:您聽的感受怎麼樣?他說:做人應該這樣,做人應該這樣。所以這些澳洲的朋友在點頭的意思,就是體會到這樣做人才有味道。
我記得前年到學院來學習,我在聽楊淑芬老師講課,她講的是《德育課本》,所講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故事。我坐在底下,每次聽幾乎都聽到痛哭流涕,覺得這樣做人真的才痛快。哭到旁邊有位香港的同修(一個男居士)還偷偷的把衛生紙遞過來給我,還不敢看我,他很仁慈,怕我不好意思。當我們內心至誠的吶喊,覺得要活出人的味道。諸位同修,現在我們真的不知道人的味道,連食物的味道都吃不出來。人現在吃食物能不能吃到原味?都吃到什麼?都吃到這些添加劑、這些佐料而已,其實菜原味都不見了。因為這些菜的成長過程,都是化肥,都是農藥,看起來很大顆,好不好吃?不好吃。之前我也曾經自己耕作過,種了一些菜,種了紅蘿蔔,真的,自然種出來真有味道,吃起來特別甜。剛好我種了些空心菜,我也很興高采烈把它們採收下來給朋友吃,結果一餐吃下來,我一個月的努力化為烏有。我們也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當我們真正去勞動過,就會尊重、珍惜別人的付出,別人的勞動。
做人亦如是,應該道法自然,而最自然的方式就是遵守道、德,「道」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萬物如是,人亦如是。我們看到所有星球運行都有它的軌跡,它的正道,假如今天九大行星,海王星說「我不想這麼走,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它要轉四十五度轉,可不可以?它假如轉四十五度了,可能就跟其他的星球磨擦,甚至於相撞,到最後會毀滅掉。星球有正道,人也有正道。什麼是人的正道?我們做人應該遵循什麼樣的軌跡?這個道在中國講,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倫常大道。諸位同修,哪五倫?好,第一節上課情況都會比較沒精神,所以我要考試,大家就醒過來。
哪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就是五倫。當我們遵循著這個五倫的正道去走,自然而然會有德行流露出來,所以親是德,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別是德;長幼有序,序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其實,所有世間的問題,只要人跟人處好了,大半的問題都會化解掉。當人會尊重人,他內心有恭敬、有仁慈,他就會去愛惜萬物。所以諸位同修,世界雖然亂,但是要解決並不複雜,只要把這五倫,把做人做好,問題就解決。
但是這樣的方法,這樣的法寶,只有中國人有,所以中國人要視「天下興亡為己任」,要置死生於度外。有沒有這麼嚴重?沒有!這個時代只要你是真正愛人、敬人,你一定會得到別人的愛戴跟尊敬,我們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文化學好。這一次有來自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同修,我們學好以後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定要廣宣流布,把《弟子規》推展開來。諸位同修,很多事並不複雜,我們不要想得很難,說:我還沒學好,怎麼辦?假如等諸位同修都學好了,世界已經毀了,所以我們現在抱持著做中學,學中做。
我到海口去的時候,一開始也是十幾個、二十來個人來聽,因為那時候我們也講得不是很好,這些同修也非常支持我們,我們就慢慢講,慢慢體會,慢慢修學,無形當中能力就在做當中提升。而人與人交流,口才絕對不是第一位,什麼是第一位?真誠心!這一分真誠心流露出來,縱使講得不是很好,他們聽了也會很感動,覺得你處處替他著想,處處替他的下一代著想。我們在教育界就有個體會,剛開始出來教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教學技巧好不好?不純熟。教了三年、五年以後,技巧慢慢純熟了。可是教學過程當中,跟哪些學生,哪一屆的學生最親?前幾屆最親。教學技巧最差的時候感情最親,原因在哪?在那個心時時刻刻都想著我怎麼教好,我怎麼幫助學生?反而教學技巧純熟了,跟學生的感情卻沒這麼好,原因在哪?把它當工作,沒當志業,這個時候真誠心有退失了,感情就沒有那麼樣的密切。所以根源還在這一分存心跟用心。
諸位同修,我們回去以後,可以去社區講,來三個家長,來五個家長,三個小朋友,五個小朋友,都沒有關係,我們真誠去教,經驗的積累就會非常的快。而且一個人的學問要增長,最好的方法還是要教學相長。《禮記》裡面有提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學了以後才知道自己有什麼不足之處,教以後才知道哪些還需要突破的地方;「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當我們學了,知道自己還有不足,還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我們就會時時反省。其實入道最重要是時時能夠找到自己的缺點,那道業進步就快了,必然是「德日進,過日少」。
而教的過程,看到底下的小朋友聽的過程,眼睛都無神,都有一點打瞌睡,代表我們講話的方式、引導他的方式他不能接受。我們馬上回來,趕快找些好朋友,找些有教學經驗的人,互相研究切磋。所以教學也不能閉門造車,應該要相觀而善,就是大家互相來學習,絕對不能「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我在大學的時候,在考試前夕,都會召集一群同學一起來讀書,那個方法就是這科你負責,那科你負責,大家一起合作,然後他負責的那一科,就上去幫我們複習;我們自己負責的科目,我們就講給同學聽。後來我念了師範院校以後,我也繼續用這種讀書會的方法,就把七、八個同學一、二個月聚一次,把他們的教學經驗大家都分享出來。每次聚會一整天,每個同學回去的時候都信心滿滿,因為他裝了非常多的好方法、好經驗。所以,知困而後能自強也。我們自立自強,自然教學的能力就會愈來愈提升。所以諸位同修,跨出去第一步比較難,等你真正跨出去以後,你慢慢就會體會到教學對自己的成長,教學內心的喜悅,我們也才會了解施比受更有福。
因為很多的老師,他們從來都沒有在成人的面前演講,他們對孩子很會講,但是一站到大人的面前,兩腿就開始抖了,為什麼會這樣?還是自己的分別。我母親教書教了三十多年,但是只要讓她站在成人的面前,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所以人還是要磨練。我們要突破這個慣性,一定要加把勁,這個慣性是萬物都有,物理學裡面有個定律叫「慣性定理」。我們來看,我們在推這個杯子,諸位同修,我現在有沒有出力?有沒有?有!我現在有出力,可是它沒有動,我這個力有沒有白出?沒有,你一定要出到什麼狀況?突破了它的慣性以後,它就動了;可是動了以後,你就不用再出那麼大的力氣。我們修學也是一樣,我們希望能夠教學也是一樣,一定要先突破心理的恐懼跟障礙。當你出力,一定要出力到突破了他的慣性,在物理學叫「靜摩擦力」,突破以後就輕鬆多了,就變成「動摩擦力」,就不需要再這麼辛苦。所以為什麼要勇猛精進?要把我們的慣性突破,要把我們自我設限、自我障礙突破。而應該提起的是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這樣你的能力就會激發出來,所以確確實實發心是關鍵。
諸位同修,我的口才很差,從小沒有參加過任何的演講比賽、朗誦比賽,昨天諸位看到我畫圖,也知道我的美術學得不好,所以從小是什麼才華都沒有。但是在我大學時代有機會開始學習一些知識,一些健康的常識,因為在學的過程我們深刻體會,諸位看我這個身材,也知道我十大垃圾食物吃的不少,所以我們不願意這樣的遺憾再繼續在別人的身上產生,我學了以後就希望告訴別人。我沒有才華,不過有個特點,就是熱心,這個熱心前面還要加一個字,「太」熱心。我記得小學畢業的時候,發了很多,每個同學一張,讓同學寫些話留下來做紀念,結果很高的比例都寫我太熱心了。
後來學了佛,我才知道這個「太」要怎麼樣去調整,要知道緣分不具足的時候不可強求,不然會攀緣,累了自己也累了對方,這時候進退慢慢就比較有度。那時候在讀大學,大三、大四,我就在學校附近的泡沫紅茶店的地下室,就找二、三個學弟、學妹說「來,我講話給你們聽,你們坐下來」,就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練講話。所以最重要的,當我們有那分心的時候,會進步得很快。而且現在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念念都想著挽救世界的災難;而挽救世界的災難,最重要是要把人心轉化過來,人心從自私自利轉到仁慈博愛,而這個仁慈博愛的教誨就必須透過我們中國人去傳遞。當我們發了這樣的心,諸佛菩薩就會加持,我們前幾天也說到,現在這個時代發心,就是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什麼?你們怎麼都會記重點?就是獨生子。當我們有這個定位,你往後的人生會走得非常踏實。
至於這個步驟怎麼走?《大學》也有教我們,一定要先從自己的修身做起,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一定是先從自己的誠意正心,起心動念下手,進而把自己、把家庭弄好,再透過你積累的這些寶貴的經驗去跟大眾分享,就能治國平天下。而要誠意正心,必然要先從格物致知下手,格物就是要革除物欲,所謂的五欲六塵、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要放下。我們這一句教誨說「財物輕,怨何生」,人假如有很多欲望的時候,絕不可能跟人家和睦相處。所以怨之所生,人跟人為什麼會有怨恨?絕對是起於自私;而當人不自私的時候,一定會讓整個團體氣氛很融洽。
在五代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張士選。剛好他的父親比較早過世,他的叔叔就撫養他,等到他十多歲了,獨立了,他叔叔就跟他說:我們把財產分成兩份,一份給你,一份給我。可是張士選馬上就對他的叔叔講:叔叔,你有七個兒子,應該分成八份,而不是分成兩份。叔叔很堅持:不行,這是分給你父親的,這是分給我的,分成兩份。張士選確確實實感受到要念著叔叔的恩德,而且當他自己拿了那麼大一份,其他的兄弟心反而就不平。所以他也是非常堅持,就叫叔叔分成八份,後來確實就是分成了八份,所以家庭一片祥和。
諸位同修,這麼一讓,讓出了什麼?讓出了自己的德行,讓自己的自性提升了。而諸位同修,自性裡面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而相好就是有無量的財富。所以當人跟性德相應的時候,他往後後福無窮。為什麼說積陰德的人會有很好的果報?因為陰德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這個張士選要到京城去考試,剛好遇到一個算命的先生,走過去的時候看到他的面相,就告訴他,你積了很厚的陰德,這次考試一定會高中,而且你往後的子孫也會非常榮顯。其實這些結果,我們都可以去把來龍去脈推出來。不只他積了陰德給他的後代,他也積了最好的榜樣垂範後代子孫。
而這麼一讓,又讓出了和氣,家和萬事就興,所以讓中有無量的益處。因為我們要明白一個事實真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真的你讓出去了,該是你的它還是會到你的面前來。所以我們要讓人能夠把貪念放下,必然也要明白道理,所謂理得心才會安。我們如何引導他人放下貪奪的心,控制、佔有的心,怎麼引導?我常常會跟朋友講,人生如棋,就好像下棋一樣,首先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你不要急著拿起棋子就下,要先搞清楚下棋的遊戲規則,怎麼樣下才能讓棋下得有聲有色。這個規矩在哪?規矩在了解命運的真相。
講到這邊,我們就會介紹一本書給他,諸位同修,哪本書?《了凡四訓》。在介紹《了凡四訓》,還要觀機,他是看原文的好,還是看老和尚講解的好,還是看VCD拍出來的片子好?這個時候我們時時這些法寶要放在身上,不然人的機緣是稍縱即逝;有時候跟你講的很有道理,可是過三天以後,他可能又另外的緣分忙得死去活來。所以任何一有機緣,我們要趕快把這個法寶奉送。
所以學佛過程,我的車子上面一定都會有這些基礎的經典,我們中心的老師也都是如此。有個老師他回故鄉,就是那位徐老師回故鄉去教。有一次他坐車回來,剛好車上坐了兩個男士,看起來也已經有小孩,他就在車上開始跟他們聊如何教育孩子。聊完,這兩位男士非常歡喜,他順手就拿了兩本《弟子規》送給他們。結果要下車的時候,每個人要交十五塊人民幣,這個老師剛要拿出來,這兩位男士馬上阻止他,「你給我們這麼多東西,這個錢我們出就好了」,你看一團和氣。而且這種法布施的影響相當深遠,不只是家長受益,很可能他的家族受益,他世世代代子孫都受益,所以法布施是無量功德。我們在《金剛經》裡面也體會到,佛陀多次用財布施跟法布施做較量,再多的財布施也比不上跟人家說一句偈,讓人家能開智慧、開慧命。所以有這樣的機會,我們都要珍惜去跟他人結這個緣分。
財富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看我們所積累的福分有多少?比方說,這一生假如命中可以賺一千萬,現在的一個現象是,很多人去算命準不準?不準!那因為我們都是修行人,所以算不準。大部分的人去算命,講到一半的時候,當事人眼睛都瞪很大:你怎麼都算那麼準!因為一般的人都是小善小惡,所以他命中的富貴都是加、減,但是還有乘跟除。比方說,他做了小善,加五;做了小惡,減五;做了大善,乘以五;做了大惡,除以五。所以變成一千零五,當然很準,變成九百九十五,也很準,頻率不大。假如做了好事,大的好事就乘以五,而且不只在財富當中有這樣的果報,自己的智慧不斷提升,所謂福至心靈,然後又垂範後代子孫,你看這麼好的事,幹嘛不做!
我們看到范仲淹他的福報很大,他統統給眾人享,自己的俸祿奉養了三百多戶親族。連過世的時候,因為他的錢都有預算,一拿到手都不留財,都布施出去,所以過世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起,當場有很多的好友成就了這件事情。可是他這麼樣的去幫助別人,去布施,卻造就他的家族八百多年都不衰。我們在二00二年,在山東曲阜有舉辦一個「全球華人讀經會議」,那場會議當中,請了范仲淹的嫡傳後代到現場來當貴賓。當他站上台去,唱了一首歌,叫「岳陽樓記」,他後代子孫把它譜成了曲子。當他唱到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我們聽到這句話,也可以感受到范仲淹在天之靈也會非常安慰,非常踏實,他說我當初的決定,當初經營人生的態度,完全正確。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希不希望八百年以後,你的後代子孫唱著你的教誨?希不希望?怎麼這麼小聲?希不希望?希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諸位同修,做人要不卑不亢,不亢是不能驕傲,因為一個人的成就都是眾人所支持的,所以我們要謙虛;但是不可以自卑,因為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要常常鼓勵自己,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楊老師因為到中國去,她本身也都是從事公務員跟教學工作,有很多的事務都沒有接觸過。但是每一次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也都是告訴自己,佛陀說我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定可以突破。就是有這種堅毅的態度,往往學什麼都可以把困難突破過去。
楊老師也是四十幾歲才開始學電腦,但是我看到楊老師學電腦,我很佩服。當她搞不清楚的時候,可以跟電腦耗三、四個小時,隔天我從房間走出來,楊老師還坐在那裡打,這是我做不到的。但是我們開始觀察,為什麼楊老師能有這麼好的耐力?從學書法當中鍛鍊出來。所以,學才藝不能學雜,雜了以後什麼都不專。當你學一門藝術,一門深入,除了把這個藝術學好以外,所有學習的正確態度都形成,這個耐力、毅力、專注都可以放在往後學習任何東西上。因為在學習這個藝術的當中,對於整個藝術的敏感度就特別高。所以楊老師雖然沒有學過所謂這些網路的圖畫編排,但是只要一看,就覺得這裡不大協調,那裡不夠好,很多專業的搞網路的人都不得不佩服。我們從果上也要了解,原因都在一門深入的效果。
所以諸位同修,讓孩子學藝術,不要學一大堆。才華的成就就好像挖井一樣,今天你是開一百口井,然後都沒有探到水,還是一口井探到底,水源就冒出來。而這一口井的水又通任何地區的水源,所以你再學其他的藝能,就會顯得比較簡單。而孩子要把才藝學好,還要先把一個前提的根紮好,中國話講「德才兼備」,為什麼要講德才兼備?德在前,才在後;假如一個人很有才華而沒有德行,會有什麼結果?他這一生可能被自己的才華害死了。
我們在深圳遇到一個書法家,他比我大兩歲,也很年輕,他花了非常多錢去請教很多「名」師。什麼名師?有名的老師。請教有名的老師,一定要帶什麼東西?要帶錢!所以他花了很多錢都沒學到真本事。諸位同修,要花很多錢去跟這個老師,代表這個老師看重的是什麼?錢!當一個人利擺在前面的時候,他的德一定擺在後面。而所有藝術要想達到高峰、達到高點,必然是跟他的德行相互呼應,他的境界才能不斷提升。所以,真正很重視錢財的老師,絕對只有名無實。很多家長他會誤解,好像有錢才能學到東西,錯了。
當他已經錢都花光了,窮途末路,因為他是確確實實只希望把這麼好的文化藝術傳承。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後來遇到了他生命當中最好的書法老師,而這個老師不只沒收他錢,還讓他住在他們家,給他當面教導。而在教導當中,他的老師跟他講了一段話,對他影響很大。他老師對他說:我現在把從王羲之傳下來的筆法,我現在教給你,但是假如你沒有德行,我教給你是害了你,因為這個筆法只要你會,你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名利雙收;而當你名利雙收的時候,也就是你人生危機出現的時候,當你那個時候不懂得謙卑,不懂得禮讓,所有的嫉妒障礙都會向你襲來。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的藝術家盛極之後,衰敗下來,都會非常潦倒。一在高峰的時候,花錢花得很凶,不把錢當錢看,往往掉下來之後就一蹶不振。所以他的老師對他這樣的提醒,他就非常重視自己德行的修持,他在教學當中也常常義務來指導。我還曾經請他到海口去幫我們講學,他都一文不收,甚至於還買了很多的毛筆去送給我們中心的這些老師。
我記得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也是很巧,因為我在深圳一次講課講八節,一個循環。講到第七節的時候,剛好有朋友通知這位李老師,那天他本來是要趕過來聽課。因為那天他在評判學生的書法比賽,結果一看就可以確定這個根本不是孩子寫的,而是大人代筆。他覺得這件事不能就這樣算了,就開始跟這些負責的老師溝通,說「我們不能讓這樣的風氣繼續下去」,就決定把所有老師代筆的作品統統廢掉,應該讓這些親自自己寫的這些孩子能夠得獎。所以他時間耽擱了,就沒有辦法來。隔天最後一節課,他要趕來聽課,但是時間還是比較倉促,他在車上就開始念佛。在念佛的過程,同一班的車子,他趕過了三輛,所以他提早了四十五分鐘到,因為兩台車之間是十五分鐘,所以提早了四十五分。結果那個老師那天聽完課就跟我聊了一下,他第一句話告訴我:書法可以不練,四書五經不能不讀,唯有我真正深入聖賢教誨,我的書法才能夠再上一層樓。他這樣的話也讓我很感動,當天我就邀約他跟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從此就變成很好很好的朋友。
所以德是根本,相當重要。我們為人父母、為人長輩一定要做下一代的好榜樣,把陰德、把風範傳遞下去,這一生我們將會很有價值,將會永垂不朽。所以我常常問:范仲淹死了嗎?他的精神不滅。為什麼不滅?與自性相應的東西沒有辦法被摧毀。《中庸》裡面講到「誠者,物之終始」,這個誠就是自性,一件事情能夠成就,真誠是關鍵;「不誠無物」,假如我們用妄心去經營家庭、經營事業,遲早會垮下來的。所以,我們不可以自欺欺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去作,自然而然就能夠把家業、把事業成就起來。
我們已經了解命運的真相,絕對不能只做這一個加而已,要做什麼?「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有一群朋友是在我還沒有學佛以前交的,後來學了佛,學了二、三年,我也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他們也很歡喜接受。後來他們就跟我講,因為看到我學佛以後,決定做什麼事都成功,看我考試都很順利,所以他們也要來學佛。所以佛陀說「為人演說」,你要演在前面,說在後面,就好說了。所以我們學佛也不能學得很窮困潦倒,要學得很有錢,但是很肯布施,他們就覺得學佛真好,求什麼得什麼,要以這個為目標。
設定目標一定要高、要深遠,「取法乎上」,可以得乎其中;你假如「取法乎中」,那就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就了無所得。現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就是取法乎下,他都說我的孩子只要不去犯法就好,那鐵定以後會犯法。還有我們在跟家長溝通說要讓孩子有禮貌,很多家長馬上說:還什麼有禮貌、鞠躬?看到你能對你笑一下就不錯了,就很看得起你了。這些態度對不對?錯了!哪有訂這麼低的目標教孩子,那還得了!
第四種情況是做了大惡,除以五,變多少?兩百萬而已。而且他這兩百萬拿在手上,每天還要提心吊膽,因為用不法的手段,所以真的是「小人冤枉作小人」。這些道理讓他們聽到之後,他作惡的心就會慢慢收斂回來。所以,我們把這些道理一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讓他重視因果,讓他知道因果通三世,這個時候他的貪心、他佔有的心就會放下。我們看到輪迴轉世的故事裡面就有提到,有一個人在幾百年前欠了人家一筆錢,結果幾百年以後又遇到一個人,遇到一個他的朋友,他借錢給他,他死都不還他。後來去催眠的結果,就是幾百年前的錢,現在因緣具足,果報現前,還加了幾百年的匯率還有利息才還給他。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這輩子不要再去跟人家爭什麼東西,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然再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他們在我們臨終前又來障礙,這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會錯過,那我們就損失太大了,可能就當面錯過。
明白真相以後,要多忍讓、多謙讓、多禮讓。其實我們要善學,不只是佛陀的風範,祖師大德的風範,我們的師長已經表演得非常徹底。所有那麼大的挫折、障礙來的時候,老人家都是完全的讓,結果愈讓愈殊勝,愈讓自己的德行愈提升。既然師長都做了這麼好的榜樣,我們就如法泡製,相信自己也會得到無窮的利益。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