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05/2/23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41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看到大家都法喜充滿,我們先來回答問題。

  問:第一位朋友問到,請問老師,學習《弟子規》有沒有其他相輔相成的學習教材可以幫我們更上層樓?其學習的順序次第為何?

  答:《弟子規》可以配合《德育課本》來學習。《德育課本》好像就是這些古聖先賢把理論跟方法示現表演出來,能夠讓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如何活用,這些人情練達會提升,所以這《德育課本》是一個好教材。我們的《德育課本》有白話解釋,每位要弘揚文化的朋友可以以這個為輔助,來學習、來跟家長、孩子上課。另外《弟子規》之後,我們可以學習《三字經》,可以學習在清朝陳弘謀先生編的《五種遺規》,尤其我們先扎根的是《養正遺規》,再繼續可以研讀四書。

  我們在網路學院將會有一連串的課程會來上,會上《德育故事》,也會上《三字經》這些經典。我們也會從《四庫薈要》,《四庫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四庫全書》有一千五百本,那《四庫薈要》是把它濃縮變成五百本,所以我們會研讀《四庫薈要》,都把它用在課程當中,所以我們可以一起學習。整個四書我們能夠好好深入、好好學習,整個中國文化的根基會紮得非常牢固,之後我們再繼續學習五經。其實這個順序在《三字經》這部經典當中有明確的說明,我們也可以翻一下《三字經》。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再來《三字經》,還有一本也很重要的書《孝經》,這也要好好的學習。

  問:下一位朋友提到「自古至今誰無死」。(不是,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願同修自己做,全面推廣《弟子規》,跟大家共勉之。

  答:我們了解要從經典做起,要從孝做起,要從我做起。

  問:這位同修提到,「勿輕訾」是念(ㄗ)還是念(ㄗˇ)?

  答:這個(ㄗ)應該是古音讀法。現在有很多是語音跟讀音,一般讀音是讀古書的時候用,比方說,「出必告(ㄍㄨˋ),反必面」。那我們讀經典盡量用讀音,因為古代人這麼念,我們尊重,不要去改。可以讀「勿輕訾(ㄗ)」。

  問:「稱尊長,勿呼名」,在佛門如何落實?

  答:我們就叫陳師兄,陳師姐,就沒有呼名。

  問:現在大家都省略的稱「行師」而不稱「悟行法師」,如何改?

  答:這是法師的法號,當然是悟行法師,可以。那行師,因為這也是法師的法號,而不是他的名字,所以稱行師可以,也不是呼名。

  問:有時介紹長者出來必須連名帶姓,應如何尊稱?

  答:介紹長者,應該不用我們直接連名帶姓講。一般是我們的長者「這一位是我父親,這一位是我叔叔」,比較多這個情況,不可能我們去介紹長輩,然後還介紹他全部的名字。基本上,應該是長輩自己拿出名片來,或者自己講,「你好,你好,我姓什麼」。應該我們只是在當下先讓他們互相熟悉一下,了解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不可能介紹長輩說「這一位是我爸爸,爸爸叫某某某」,那沒有這樣介紹的。一般比方說,我說「這是我父親」,那對方會怎麼講?「蔡叔叔你好」、「蔡伯伯你好」,因為他是我父親,所以應該不會有錯,跟我同姓。

  問:在同一個團體裡,有一位以上同姓的長者時,如何尊稱才不至於會混亂?

  答:比方說是陳先生或者陳師兄,應該兩個人年紀會不一樣,一個可以叫大陳師兄,另外一個可以叫小陳師兄。你看我們古代人,比方說我來自左營,可能就叫「左營蔡禮旭」,很多都在一個人姓前面都會加一個他的出生地,一來好辨認,二來也不忘他是這一片土地養大的,也要時時記住故鄉。這樣應該沒問題。或者你就叫他左營蔡師兄,一個是台南蔡師兄。

  問:四歲的幼兒在家自學,落實了《弟子規》,還可以從哪些經典入門?

  答:我們剛剛也有講到整個讀經典的順序,《三字經》上講得很清楚。《弟子規》最重要要重複提醒,一定要讓孩子紮紮實實紮下去,當他紮得愈深,這些經典就會跟他很相應。所以諸位朋友,讀書不是讀得多,最重要要用得出來,半部《論語》都可以治天下。我們為人父母看著孩子背很多經典,你更要注意到一點,他的行為有沒有端正?有沒有謙恭?我們之前的課有提到,林則徐先生有提到兩個有關讀書的重要教誨,「行止不端,讀書無益」。面對這些聖哲人的教誨,諸位家長絕對不要抱著僥倖的態度,這些都是定則。你不要說孩子背很多,你已經發現他的言語行為已經有貢高我慢,這個時候你可不要再僥倖。所以確確實實一定要讓他養成這一些正確的處事待人態度,這些經典才會利益他的人生。

  問:國小四、五年級的學生在家自學,四書五經已背誦完,沒有適合的國中銜接,要如何把孩子帶好?除了生活上落實《弟子規》,尚可讀哪些經典?或者只要一門深入即可?

  答:對於孩子的影響,家庭還是佔大的部分,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記住,自己要以身作則。我是從小到大沒有讀過經典,真沒有。但是後來從事教育接觸經典,為什麼很相應?因為父母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打了這些做人的根基,所以確確實實愈深入經典、深入教育,愈覺得父母太偉大,父母對我們的影響至深。所以我們還是要抓回教育的本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子使作善也」。只要你的家庭當中有很好的學習氣氛,有很好的這些做人的榜樣,這個孩子不可能有太大的偏頗。而因為我們現在整個教育的政策,還沒有辦法短時間之內就這麼樣的重視中國文化的薰習,所以只要您的孩子在小學以前都把《弟子規》的根紮好了,往後縱使到國中去,面臨一些與同學相交往的狀況,你也可以把這些機會抓住,當作機會教育點來給予輔導,那他也會從中有所成長、有所歷練。

  問:下一個題目是,想在社區推展《弟子規》的教學,請教老師應如何著手?可否請老師分享海口啟蒙中心的創辦經驗?

  答:教育,我們又回到一個根本就是以身作則,身教大於言教。所以整個經典教育、德行教育的成敗不在小孩,而在誰?成人,大人。這個課程真正的核心在家長課,還有教師課,這兩個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長者。當然假如一開始叫諸位朋友去教教師課,怕你會太緊張。剛好是因為我已經從事幾年教職,我們抱持著一種分享的態度去上教師課。假如您沒有教學的經驗,您就從小孩子開始上,那你就會累積教孩子德行的這些經驗,慢慢又跟家長有比較多互動以後,就可以開家長的課程。等你辦幾個月以後,相信你與家長溝通的能力可能勝過一般學校的老師。我們現在想想,很年輕的老師出來多不多跟家長溝通?多不多?愈來愈少,因為學校對德行的重視度不夠,德行不重視的時候,就很少跟家長有這一方面的溝通。當你不斷接觸家長、接觸小孩,你對於如何去調教孩子德行的經驗就會愈來愈高,到時候我們厚積薄發,你這些經驗有了,就可以開教師的課程。

  我們在海口的辦學經驗,最重要是了解到孩子德行教育的成敗是在家長,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我們常說讀經讀經,讀經是目的嗎?諸位朋友,讀經是不是目的?不是,讀經是方法、是手段,它真正的目的在讓孩子有好的德行。所以我們做任何事絕對不要忘了你當初做這件事的目的,不要走到半路迷失了方向,而把它變成「背多少」。所以既然德行重要,那如何成就孩子的德行,必然要先上行下效。所以我們把重點擺在家長跟老師的課程,每個禮拜都是一次,不間斷的薰習。

  因為可能有一些老師您不是師範院校畢業,您可以從小孩先教起,積累這些教導孩子德行的這一些經驗,慢慢的也可以跟很多家長有互動,開始跟家長溝通德行教育、溝通家庭教育。等這些經驗愈來愈豐沛了,有老師他真的很有心,希望把孩子的人格教好的,那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順勢再開教師的課程。我們也有很多的老師,義務的老師,他不是師範院校畢業,有的開公司,有的在航空站上班,各行各業都有,但是他們重視到德行的重要性,他們也願意出來奉獻一分力量,所以也都在幾個月之內有很大的成長。真正的專業是在那一分用心。當你真正用心,可能兩、三年的教學經驗會勝過別人十年以上的經驗都有可能。所以有願就有力,最重要還是要有這一分願心,就會有力量。

  問:這裡是他的心得。從以往愛就是慈悲的大概念,進而了解到愛就是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這麼實在貼切,也深切體會出一切唯心造的真諦,而知觀照存心的重要。學到了抓住機會教育點,是導正孩子行為的重要關鍵時刻,尤其是「慎於始」,更學習到解決的方法。從事件本身是果,去找出原因才是根本之道,當然力行是成就的關鍵。

  答:這位老師把我十天的課程做了很好的總結,抓到了很多重點。

  問:接下來一個問題,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是混齡教學或是依年齡層一個班級?

  是混齡。但是我們是每個禮拜上一次,德行教育一定要回歸到家庭,回歸到生活之中,而不是上幾個小時就能成就的,道在生活。我們其實是帶動家長跟老師之間對於德行的重視度,希望把德行的重要推到家庭、推到學校去,這是我們國學啟蒙中心成立的一個目標。因為我們才幾個人,又能教多少學生?是要喚醒家庭跟學校對於德行的重視。

  問:目前中心的學童最大幾歲?最小幾歲?

  答:最小有差不多兩歲的,最大也有初中生。我們剛好在寒假期間辦了一個青少年營,本來要開二十個人,後來開到八十個人。我們也是發現了青少年教育很大的問題,所以就安排這個寒假來辦,也是都在積累經驗。那平常每個禮拜是辦小孩、小學以下的,當然他是初中生來聽,我們也歡迎。至於往後有沒有要開初中的,我們就視情況而定。剛好這一次初中,中學生的中國文化研習,假如迴響很大,說不定我們會繼續開這中學的班,一個禮拜也開一次,一定要長時薰修才行。因為教育能不能等?不能等。

  問:中心的課程只教《弟子規》嗎?一面教一面落實,預計多久可授完這套課程?

  答:當然不只教《弟子規》,我們還教《朱子治家格言》,還教《孝經》。因為後來我就到各地去演講,所以確實我跟楊老師回頭一看,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真的不知道能做得這麼快,想都沒想到,都是古聖先賢冥冥當中的保佑。所以我們現在都是以各地的這些老師來教學。當然教學的順序也是依照《三字經》的教誨來推展,所謂「依法不依人」。而家長跟老師的學習,除了當地會持續辦以外,我們已經成立網路學院,您上「大方廣」就可以查得到。這個網路學院上,我很多次的講課都已經掛上去了,最近我們還會掛徐醒民老師的一些講課的內容,保證讓大家學習不完的。因為我們也會持續再把新講的課掛上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

  一般我們對家長或者對小孩,一本《弟子規》講多久?你們猜猜看講多久?一個禮拜一次,假如我們這一次講《弟子規》講四十節課,講多久?十個月,一個月假如當四次上,那應該差不多上九個月。我們在上這本《弟子規》,是不是只有上《弟子規》這本經典?諸位朋友,我們有沒有上《大學》?有沒有上《中庸》?有沒有上《論語》?有沒有上《格言聯璧》?理是相融的!所以當你去準備課程,自然就會對這些相應的教誨會把它一起融入、一起學習。

  這是跟我的老師釋淨空教授學習,你看師長雖然他是講這一部經,所有其他經的重要教誨,他都把它用在最適當的道理,讓我們一聽馬上對這一句經文非常的深刻。所以跟到一個好的師長,你可以少花很多時間,就可以把很多重要的教誨領納於心。

  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中心將來會再安排讀誦四書五經、《唐詩》、《古文選》之類的課程?

  答:四書是綱領核心,這是一定要讀。我們先把前面的步伐踏穩一點,最好是您可以持續每個禮拜背一篇古文,三百個字就好,每一個禮拜背一篇古文,一年下來可以背幾篇?差不多五十多篇,那你的古文基礎就紮得很紮實。讀這些經典,最重要是自利利他,所以讀四書、讀五經,要把這些道理用在生活之中,不然書讀愈多可能變書呆子了。我們要活學活用,學問貴在能夠通權達變,而通權達變很難是在書本裡面悟出來,都是在哪裡悟出來?生活落實當中悟出來。

  比方說,我們說「凡出言,信為先」,那完全不能說謊嗎?是不是都不能說謊?要權變。假如你說謊可以救一個人的命,那當然要說謊,因為所有的學問都是在利益他人。所以只要能利益他人,當然要懂得權變。舉一個例子,當初孔夫子在衛國,剛好發現有一個臣子要叛亂,在那裡製造大量的機械這一些刀具,結果這一個臣子就把孔夫子團團圍住,就跟孔夫子說:你已經發現我的行動,所以你必須對天立誓,我才能放你走。孔夫子就對天立誓:我絕對不把你的事說出去。他軍隊就撤掉了。軍隊撤完,孔夫子馬上說:走,我們去告訴他的國君。子路在旁邊就說:老師,你怎麼可以言而無信?凡出言,信為先。夫子就說:在被強迫之下而承諾的信用,不用遵守,那是他強迫你的。縱使我因為不守信用而喪失了我的名譽,我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國家再發生大的戰爭,讓人民生靈塗炭。所以什麼東西比孔夫子的名譽更重要?人民的性命。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一個最高指導原則,叫念念為眾生。怎麼樣做能夠對眾生好,你就懂得通權達變,該開戒、開方便謊話,你就會開了。而這些都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你才能夠積累這些人情練達。

  《唐詩》,我們比較不鼓勵先背,因為詩裡面有太多的情感。在康熙皇帝的著述裡面,他二十歲以前的皇子、皇孫,不讓他讀詩詞,為什麼?人的理智不知道要幾十年才建得很穩固,但是人的情感不用教都自己來。我也在課程裡面講過,自己沒有談過戀愛,唱情歌還可以讓底下的人在那裡掉眼淚,不用學就很會。所以明明就沒什麼苦,被那些歌曲一影響愈來愈苦,觸動了很多那種情緒的部分,觸動多了就容易感情用事。所以我們看看現代年輕人怎麼樣?

  以前看一個地區的社會風氣,直接把他們當地現在在唱的歌拿來聽一聽就知道。所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音樂可以移風易俗,音樂也可以敗壞社會風氣。所以現在的社會如何?請我們去看看排在前十名的歌曲是唱什麼,那就知道了。為什麼必須在小學的時候就教他們如何判斷好的對象?因為上了初中以後,一大堆情歌一唱下去就沒有理智,所以先打預防針。所以《唐詩》並不是在讀古文的安排的前面。

  我們看《四庫全書》,經、史、子、集,集是屬於文學類,文學都是排在後面。最重要從哪裡下手?經典。再來歷史,因為歷史是經典表演,所以我們才讀《德育故事》。再來「子」,這個「子」是對經再進一步去發揮。因為經書都已經傳了幾千年,所以各個朝代的讀書人都會在那個朝代再下他的註解。現在讓你去看宋朝的註解,你看懂不懂?有點懂,可能又不會太懂;但是你假如看清朝的,可能就更親切一點。

  問:請問老師現在很多小家庭不是三代同堂,或雙親已故,因此無法落實《弟子規》中孝親的教導,請問要用怎樣的認知或方法來教導下一代?

  答:孝的根本在不忘本,在念恩,這是人的本性就有的。所以縱使他雙親已故,總有長輩照顧他。這個照顧他的長輩,就可以讓他學習念恩,學習報恩。另外不是三代同堂,是小家庭,那也事在人為。比方說,可能不是常常可以回去看望,那我們每一次,比方說匯錢給父母的時候,你就把兒子帶去,甚至於教他如何填寫匯款單,讓他知道我們是時時刻刻在關心爺爺奶奶的生活。常常天氣變化了,孩子也在旁邊,打一通電話問爸爸、問媽媽有沒有多穿一點?晨昏定省,可以表演給他看。

  然後一有空,開著車子回去探望父母,縱使沒有住在一起,也能夠落實孝道。回去探望父母,不在於次數,而是你每次回去都是非常真誠的孝心,孩子很敏感,都感受得到。你假如到最後做成形式,那孩子的感受就不強烈。之前我們在課程也有舉過,確實常常回去,一進門,打開報紙,坐在那裡等著吃飯,吃完飯說:媽,我回去了。回去以後,兩個老人家累得半死坐在沙發上,不如不要回來!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重要。拿出真心,拿出德行,不要在行為當中看表面而已。

  問:請問老師,如果學校並不是很認同《弟子規》,而家長也以升學為己任,作為老師在這樣的環境要怎樣盡到老師的責任?是否有什麼善巧方便?

  答:學校不認同,正常;家長以升學主義為己任,正常,沒教!對不對?那整個大洪流都是這樣,這很正常。所以這個時候學校老師重要,因為家長並不懂,並不是很懂教育;我們都讀了四年,讀了幾年的教育,總比家長懂一些。當你教孩子《弟子規》,教他孝順,誰的感受最強烈?當然是他的父母!那他嘗到甜頭自然就支持你。所以我們要,今天你要這樣走過去,你也要看到遠景在哪裡?遠景就在有德行的孩子學習一定好。學習分數很好的孩子,德行不一定好,而且很可能會不好,因為他面對學習不放在做人做事,只放在分數的話,那要學到做人很困難。

  這裡就有一封信,待會我念給大家聽。就提到孩子從小都不做家事,後來嫁為人妻,她的先生受不了了,跟她離婚,待會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做人做事都影響一生。但是人往往都要到事情發生了,才說:怎麼會這樣?所以很多我們一般的話語很難聽,但是也很貼切,叫做「不見棺材不掉淚」。確實一個人要謙卑,要有受教的態度,那是非常大的福分。

  家長只要感受到孩子在德行有進步,回家還會幫他盛飯,可能都把他感動得怎樣?感動得眼淚都掉下來,從來沒有這麼好過,自然而然他就會開始認同老師的教導。所以我記得我要離開我教的那一個學校,就有家長過來,他就說:老師,你今年就要走?我說:對,我去澳洲念書。他說:都已經有人在打聽要把孩子希望能夠到你班上去。其實家長他只是還體會不到德行教育的重要,只要有人、有老師真正重視做出來了,家長他也會慢慢重視德行的教育。

  當一個孩子有孝心的時候,還要拿著鞭子叫他念書嗎?不可能。但是假如是拿著鞭子叫他念書的孩子,那一枝鞭子要拿多久?我們怎麼都幹那個遙遙無期的事情?難怪老得特別快,憂能使人老。在家長假如真正重視德行,學校的風氣就會轉,所以家長還是關鍵,因為有一句話說:小孩怕老師,老師怕校長,校長怕家長,家長又怕小孩。構成了一個微妙的循環,不知道是惡性還是良性的?

  問:下一個問題。

  答:諸位朋友,萬事起頭難,但是難行能行,功德才大。在這個大時代,一則以憂,一則以喜,憂的是怎麼這麼亂?喜的是建功立業更待何時?人生自古誰無死。其實好壞只在你一念之間。諸位朋友,我們這一生已逢聖教,這一生已經知道往後的去處,你心都安住了,你還有什麼好怕的?所以能夠聞到聖教,我都覺得這一生我已經不缺什麼,值回票價,以後全心全意為眾人服務,心已經安住了。因為也明白萬般皆是命,那你還去爭什麼?那不是自討苦吃!

  問:請問老師,現在經濟不景氣,在工作與教養孩子的時間上有所取捨,要用怎樣的態度和做法,才能盡到教養子女的責任?

  答:照顧孩子,不只是在時間的長短,重質比重量更重要。我們也曾經提到,假如每天十分鐘、二十分鐘堅持跟孩子講《德育故事》,而且每次講的時候手機都關掉,誰找都沒用,就是陪兒子。等你能夠做三個月、五個月,這樣的父子關係好不好?一定好。因為父子關係會疏離,那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且,當我們不去關心孩子,久而久之,你那個惰性就上來了。然後確實親情是需要經營的,你不經營當然就愈來愈淡。

  而且我們回想一下,像我父親那一輩,爸爸有常常在嗎?每天工作很辛勞!但是因為父母工作很辛勞,孩子都看在眼裡。那現在為什麼孩子教不好?因為父母看起來工作也沒有什麼辛苦,每天都睡得比他們還晚,然後可能常常出去,因為有錢,買東買西的!所以你真心去為這個家庭付出,孩子可以感受得到的。

  所以我們有很多的朋友很優秀,父親很早就不在身邊了,母親帶大的。一個母親要帶兩、三個小孩,辛不辛苦?辛苦!賺錢就耗掉她大半的時間,但是當一位母親她有這樣的決心、這樣的魄力,願意去扛起子女的教育重責,光是她這一個決心,她的孩子對她就很尊敬。母親也演出屹立不搖,演出一種勇氣給孩子看。所以我幾個同學他們當了老師以後都跟他媽媽說:你不要工作了,我們來養你。所以你看,辛苦了幾十年,晚年也是很好。人生不要去求有一盤好得不得了的棋,最重要的,縱使這一盤棋不是那麼好下,我們也能下的有聲有色,保證中晚年你會很好。所以還是在那分真誠對家庭、對孩子的付出。

  這裡有一篇文章念給諸位聽一下。這一位朋友相當難得,我們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可以法供養的機會。很多老師都問我,他說:蔡老師,你講課很受歡迎。我說講課受歡迎,不是在講台練出來的,是在哪裡練的?因為我從小就有什麼雅號?太熱心,所以平常一看到有機會,趕快就跟人家講。我有時候去,比方說去禮佛,剛好拜佛像拜下去,旁邊的人看我,你拜的好像有模有樣,馬上就跟他講解,再來還帶他到外面去看,這個叫四大天王,這是表法的。處處都在練習,這叫平時如戰時。

  然後我不會放過每一個法供養的機會。我就跟很多老師講,我說這一次我們在此地講課,以後要向各國翻譯,所以會有很多國家的人看到,你們有好的例子要跟我講。後來過了幾天,他們沒例子來,我就打過去,我說:你們怎麼都沒有例子?他說:老師,你的例子都那麼多了,還要我們的?我說:你們這麼好的機會不珍惜,丟一個好的例子,能夠讓每一位朋友家長一聽就很有感受,懂得反省。他這個故事供養了多少人?算不清楚,這麼好法供養的機會不做。所以你法供養愈多,聰明智慧愈大。

  我記得我到一個學校去,剛好遇到一位朋友,他是一般的人覺得神經比較不正常。但是我不覺得他神經不正常,因為我覺得他的煩惱比我們還少很多,反而可能我們神經比較煩。結果他看到我馬上跟我打招呼都是髒話就出來,但是雖是髒話,態度很親切,那也是打招呼,不要執著。但是後來我每一次看到他,我就跟他,「阿彌陀佛」。喊了幾次以後,他又跟我打招呼罵髒話,我就說:我都跟你講阿彌陀佛,你以後也要跟我講阿彌陀佛。結果他就試了一下,「阿彌陀佛」,有一點應付,但是要慢慢鼓勵。後來看到我都是阿彌陀佛,阿賴耶識怎麼樣?我只怕我這一生沒有成就,不怕往後不能跟他一起同生極樂國。因為我們是歡歡喜喜跟他結這個法緣,下一次見到面一定會很能夠契入。後來他遠遠看到我就「阿彌陀佛」。所以不要放棄一個跟眾生結好法緣的機會,這樣子我們就能法緣殊勝。好,那這一節課先到這邊,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