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5/2/19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0021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們早上講到「出則弟」裡面,提到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打招呼,還有送賓的禮儀也都有提到。在接待的禮儀當中,還有一個禮儀也不容忽視,就是接電話的禮儀。我們看看現在的孩子他會不會接電話?我曾經打過電話,剛好是朋友的孩子接的。我說:你父親在嗎?他說不在。去哪裡?不知道。喀,就掛下去了。所以孩子他假如連接電話都不會,除了沒有恭敬心之外,把家裡的臉怎麼樣?都丟出去了。所以,接電話的禮儀我們也必須教導小孩。

  所以小孩子接電話,我們要實際讓他來操練。接起電話來說:你好,我叫蔡禮旭。把名字報出來。請問您找哪一位?假如說:你爸爸在嗎?假如爸爸在,他就說:請您等一下,我去叫我爸爸。放下來,去叫父親來聽。假如父親不在,這個時候孩子要懂得如何去應對,然後可以請教對方:不好意思,我爸爸不在。請問您是哪一位?有什麼事需要我轉告給父親嗎?就是可以詢問,畢竟人家打電話來有事情,所以我們要問清楚,讓人家不會白費打這一通電話。也可以問對方說:請問您有急事嗎?假如是急事,就可以把父親的行動電話告訴對方知道。所以孩子從小假如懂得如何去應對,他做事的圓熟度就會愈來愈高。打電話還有最後一個動作,跟長輩打完電話,一定等長輩先掛了電話,我們才掛電話。因為可能長輩或許還有些話,我們馬上就掛,他可能話還沒講,已經電話斷了。所以這一個動作也是處處體現對於長者的恭敬之心。

  第三個單元「謹」。我們說要謹言慎行,一言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所以生活能謹慎,就可以免掉很多的錯誤,甚至是災難都有可能。有一個朋友,他約了他三位好朋友一起吃飯,結果來了兩位,有一位還沒到。他在門口邊等邊說:怎麼該來的還沒有來?這兩位坐在屋內的其中一位朋友就開始犯疙瘩:該來的沒有來?我是不是不該來的?所以這個朋友就有一點不高興,就走了。他一看,朋友走了:怎麼不該走的走了?結果最後剩下一位朋友:那我是該走的了?所以那一晚晚餐誰吃?自個吃。所以,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我們一個人對於講出去的話也應該三思後行,也應該提高敏感度,我們出去的話會不會傷害到對方,要有這樣的謹慎度。所以俗話也講「面對失意人不可說得意之事」,這都是在言語當中處處流露為人設想。所以言行要謹慎。

  而言行的根本在一個人的念頭。所以真正會修身的人,在哪裡謹慎?在起心動念中謹慎。當念頭都能謹慎,言語行為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比方說我們「謹」這個部分,就是常常要謹慎,不可以浪費時間,不可以糟蹋食物,這種奢的念頭、貪的念頭、懶的念頭、不敬的念頭一起來,馬上就要把它調伏下去。

  我們可以歸納「謹」這個部分的教誨,可以訓練一個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個自制力,第二個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三個做事的能力。現在小孩缺不缺這三種能力?所以一定是有教才會。我們之前也提過在汕頭有一個孩子七歲,剛好他們老師教他們《弟子規》教了一、二個月,老師想讓他們上來發表一下這一段學習的感受跟成長,所以邀來他們的父母坐在底下聽。這個孩子上來講的第一句話,他說:我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這句話有沒有味道?關鍵字在「原來」。我們大人常常都說:他都這麼大了,應該知道。這個「應該」有待商榷。因為中國聖賢的教誨已經斷了一、二代了,所以很多的孩子行為偏頗我們先不要責怪他,長輩要先反省,到底我們有沒有教?而這個教又不是嘴上教,而是有沒有以身作則才是。這個孩子接著又說:我還沒有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在想如何謀害父母。七歲!他的媽媽坐在底下,突然瞠目結舌,她絕對不相信她的孩子居然會想要謀害他們。

  諸位朋友,我們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知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做什麼、說什麼?知不知道?當我們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那怎麼教?所以確實教育需要用心、需要耐心,我們要多花點時間去了解孩子,去關懷他,才能慢慢讓他循規蹈矩。為什麼一個七歲的孩子會想謀害父母?這就是父子無親。父子有親有沒有可能這樣?為什麼現在父子無親?原因在哪?父母很努力賺錢,都沒有時間陪他,他跟誰比較親?跟補習班老師親,跟傭人比較親。媽媽呢?父母有時候為了虛榮、為了面子,又把他送去補一大堆東西,他愈學愈厭煩。而這樣的心境、這樣的情緒,父母有沒有察覺?可能沒有察覺。所以,我們真正要花一點心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想法、看法才行。我們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才容易進一步教導孩子。

  「謹」這個部分,現在的孩子自制力不夠,所以「謹」一開始「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就是一個人能夠生活有規律,絕對不要常常睡懶覺,這也是一個自制力。「對飲食,勿揀則;食適可,勿過則」,所以在飲食方面他也懂得節制,都是在訓練一個孩子的自制能力。第二個方面獨立生活的能力,「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雖然只是講了兩個東西,衣服、帽子要放好,我們能不能只教衣服跟帽子放好?應該教什麼?一切物品,甚至於一切時間都應該讓它有所規律,所謂「動物歸原」,動的東西應該再放回原處。這一些生活的能力,他才懂得如何不把生活搞得亂七八糟。

  現在聽說很多大學生還請傭人幫他洗衣服,幫他打掃家裡,花誰的錢?花父母的錢去請傭人來打掃。所以確實現在的學生在生活能力方面真的要加強。當他自己都照顧不了自己,他以後在事業、在家業當中,有沒有辦法承擔?那就很困難了。而我們做父母的假如不讓他多鍛鍊,把這些事都扛在自己肩上,請問為人父母能扛到什麼時候?所以現在很多人結完婚,生了孩子,交給誰?都是爺爺奶奶帶。到底爺爺奶奶什麼時候才會清閒?我想可能連眼睛閉上了都無法清閒。這樣的人生好不好?表面上好像我幫了兒子一把,事實上他當父親、當母親沒有盡責,也沒有學到這些本事、應盡的本分。所以我們把孩子應該做的工作、應該盡的本分回歸給他,他的人生才會過得充實,才會過得問心無愧,這樣才會圓滿。

  第三個能力是做事的能力。所以「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這都是做事的能力。所以「謹」這個部分,有這幾方面可以提升孩子這些能力。我們接著就經文一句一句來討論。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

  提到這個時間,中國聖哲是最重視光陰的,最熟悉的話,「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說是這樣說,你有這個感覺嗎?有沒有這個感覺?有。我們去問問十幾歲的孩子,他有沒有這個感覺?很困難。所以一個人為什麼這麼珍惜時間?我們看看很多古代留名青史的這些讀書人,對時間都非常的珍惜。比方說司馬光,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叫《資治通鑑》。他為了怕自己睡太多,所以用木頭做了一個圓形的枕頭。圓形的枕頭睡起來怎麼樣?只要稍微翻一下,可能就滑下來。所以他只要醒過來了,已經稍微休息了,他就馬上再繼續工作。就是有這樣的態度精神,所以他全心全意完成這一部鉅作。什麼樣的動力讓他寧可少睡覺也要多做事?諸位朋友,什麼動力?為國家的動力,為往後子孫造福的動力。因為歷史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只要他們肯熟讀這一本《資治通鑑》,相信人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過失,所謂鑑往能知來。所以就是他有這一分使命,才能推動他這樣的積極精進把這一本書做好。

  王陽明先生曾經提到一個人「志不立,無以成事」。一個人沒有立志,這一生能不能把事做好?不可能。所以要能珍惜時間,首先還要先立定人生的志向。人生很短暫,我們運用這個短暫的生命,要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對得起兄弟姊妹的照顧,要對得起成長過程中非常多長者的提攜,要對得起我們國家對我們的諸多照顧。所以,當一個人念念會念著這些恩德,他將盡心盡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進一步奉獻社會。所以一個人他要能珍惜時間,還要從對人的恭敬開始。當他對父母、對關懷他的人都能恭敬,他就不願意糟蹋自己,而讓這些關愛他的人傷心難過。所以當一個人他懂得去完成他人生的本分、使命,沒有人去推他,他也會快步向前。

  而人常常會忽略光陰,就是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敏感度不夠。所以有一位智慧者曾經說過,他說一個人從生下來只有一件事沒有停過,哪一件事?就是從生下來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邁進,從沒有停過。所以我們剛過完新年,代表新的一年又來了,另外一個角度是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有多少重要的事、該做的事還沒有做?明代有一個畫家叫文嘉,他就曾經寫到一首詩,也是給我們期許、提醒,他寫到「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假如我們常常想著還有明天、還有明年,這個光陰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流失掉,這樣就太可惜了。

  我到海口去做了四個多月,突然有一個很深的體會,人生有一個遺憾,就是當你覺得很多事很重要必須做,一定要去做,但是你卻沒有能力去做,那個時候你會非常懊悔、非常痛苦。所以當我們有機會可以推廣中國文化,可以利益眾人的時候,回過頭來一看,自己往後的人生沒有好好利用,能力又不足,又幫不上忙,這個時候就怎麼樣?很難受。就好像明明看到一個人快溺死了,你卻怎麼樣?不會游泳,無法救他。所以當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必須要好好教導,而這個時候我們卻沒有學問、沒有智慧,那將是人生很大的遺憾。所以我們不要讓人生有這樣的遺憾產生,就要趕快積極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因為只要有智慧,人生的問題絕對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現在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賺錢,而是什麼?開智慧,增長智慧。沒有智慧,你人生就會下錯很多抉擇。你光是收拾這些錯誤的抉擇,就可以耗掉你大半的人生。所以生涯規劃第一要事是要學習,要成長,要長智慧。我們來看看一個人大學畢業以後,是比學生時代用功還是不用功?很多人是大學畢業就跟書本說拜拜了。其實,你人生很多的本事是出了社會才是真正要學習歷練的時候,可是我們的態度卻是停止學習,難怪人生愈走愈沉重。為什麼這麼多事都不如我想像,然後又不知道怎麼解決,每天藉酒消愁愁更愁,醒過來還是要解決。所以人生要有所取捨,要趕快拿更多的時間來好好跟聖賢人學習。

  我們先有珍惜時間的態度,進一步也要教導孩子珍惜時間。有一個家長,剛好孩子遊手好閒不愛念書,這個家長很希望能夠引導孩子對時間有所重視,他就找了一條八寸長的木棍。幹什麼?找了一條八寸長的木棍,很多小朋友一聽,說:打他!打人用八寸長,太恐怖!他父親拿了一個八寸長的木棍,就跟他說:人生就好像這一條長長的木棍,八寸代表八十歲。當你二十歲以前,你還沒有能力幫助家庭、幫助社會,你只能接受大家對你的服務、對你的奉獻。這一段你幫不上什麼忙,所以要砍掉。就拿一個斧頭把前面兩寸怎麼樣?切斷。這個動作,給他的孩子震了一下。

  他接著又說:人六十歲以後年老體衰,對家庭、對社會也貢獻不大,所以這一段我們也要把它去掉。就再砍了一下。接下來這一段,他的父親又把它分成三份:接下來這些時光,你光是睡覺就用掉了三分之一,所以要砍。這個孩子開始有點緊張了。父親接著又說:你每天要吃飯、要洗澡,要一大堆生活作息,都不能省的時間,這一段也要再砍掉。孩子就說:爸爸,你別砍了,我知道了。他爸爸說:你不知道,人還有很多時間是生病躺在病床上,這一段也要砍。他的兒子去拉他的手:爸爸,我以後不浪費時間了。兒子,你不懂,你每天又講了多少廢話。確實引導孩子要有正確的觀念,也需要我們為人家長用許多的善巧方便,因為現在孩子不喜歡聽大人說教,所以這些時間點我們也要好好去掌握。

  另外有一位母親,剛好她的孩子念小學一年級,早上起來孩子就磨磨蹭蹭,他媽媽一看他必然會遲到,可是也沒去制止他。這樣做好不好?先讓他承受自己拖拖拉拉的結果。所以他媽媽就不去制止他,看他拖到什麼時候。結果確實,現在小孩子連那個牙刷、牙膏上面都畫得很漂亮對不對?刷牙的時候還要玩兩下,結果果不其然,去上課的時候遲到了。所有的同學都去升旗了,這個媽媽跟著孩子一起到學校去,一看,孩子沒有去升旗。因為他們中午有回家休息,下午再去。結果這個母親看兒子回來蹦蹦跳跳還面帶微笑,她想一定是老師沒有處罰他,不然怎麼一點慚愧的臉都沒有。假如妳是媽媽怎麼辦?所以教育這三個字要時時提得起來,要「慎於始」。孩子一開始的錯誤假如沒有修正過來,等他養成習慣,你到時候就要跟他拔河,就累了。

  所以這個母親就主動打電話給他的班導師(班主任),就打來。她第一句話就跟班主任說:老師,我兒子今天遲到。那位老師就說:我知道,沒關係,沒關係。這位媽媽說:怎麼可以沒關係?接著這位班主任就說:我說沒關係,是想說妳是不是又要來替兒子解釋說他為什麼遲到了。所以你看,從老師的反應就可以看得出來,現在孩子犯錯誰在幫他掩飾?這是害了他。所以接著這一位母親就跟老師說:老師,這大有關係,你下午一定要狠狠的教訓批評他。結果這個老師就哈哈大笑,他說:現在還有母親來討批評教訓的!所以,溺愛了孩子反而會怎麼樣?害了他。

  所以這一位小朋友下午回來,臉色怎麼樣?不怎麼好看。然後一進門,就去拿他買的鬧鐘,這個鬧鐘終於派上用場。結果他很緊張,馬上調六點半,然後心裡比較安,就放在那裡。他母親看了就在那裡笑,就趕快跑過來跟他說:你調六點半,待會吃飯就響了。孩子想說調六點半,明天可以叫他,沒想到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有兩個六點半。所以他母親這麼一講,他才恍然大悟:對!吃飽飯以後再來調。所以這個母親並沒有罵他,只抓住了這個機會教育點。這個孩子從此以後,不管他到哪裡,他的鬧鐘都帶在身上。所以就養成了這個好的習慣,就不會遲到,也不會賴床。所以教育孩子我們也要時時掌握這些重要的時機點。

  一個人如何珍惜時間?從我們剛剛所敘述的這些故事,我們就可以掌握到,要先立志,再來也要有所計畫、有所規畫如何把孩子教好,我的事業也有短期、中期、長期的目標,這樣你才會知道這一步一步如何跨過去,如何運用。接著,我們也要少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你看人一打開話匣子,聊多久?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那時間很快就流失過去。所以言語「話說多,不如少」,因為可以拿這些時間再好好學習。而且,假如話說得太多,這些話又傳出去,又有一大堆是是非非,你人就煩死了。

  另外,也要少打煩惱。有一個實驗研究的結果,是百分之五十的煩惱是煩惱未來,百分之四十的煩惱是煩惱過去,只有百分之十是用在當下。他們就做了一個實驗,就叫所有的人把他現在在煩惱的事寫下來,然後就放在抽屜。一個禮拜以後,他們又來上課。說:來,你們現在把上個禮拜在煩惱的事拿出來。一看,百分之九十都是不需要煩惱的。他說:好,再放回去。又過了兩個禮拜(總共三個禮拜)再拿出來,一看,統統怎麼樣?不需要煩惱。所以中國話有一句成語叫什麼?杞人憂天。就耗掉我們很多的時間跟金錢。所以應該要努力的是增長智慧,下對抉擇,人生才會少走冤枉路。所以投入學習的時間絕對不能減少。這裡是提到整個我們對於珍惜時間的一些觀念。我們接著看下一句。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是提到一個人的整潔習慣。俗話說的整潔為強身之本。你要愛乾淨,身體才不會有一些病毒或者一些細菌,造成身體的損傷。而當一個人真正愛惜身體,其實也在力行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也說「身有傷,貽親憂」。所以「謹」,看經文好像都是自己的事,事實上自己跟別人是互相關聯的,息息相關。所以當我們自己身體搞不好,一定會讓這些至親替我們擔憂。

  所以孔夫子在《論語》裡面有提到一句教誨,說道「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擔憂的就是孩子的疾病,這個「疾」我們可以當作生病看,也可以當作壞習慣、壞毛病看。所以,愛整潔才不會身體受傷,然後生活有規律,這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再來,當你做事謹慎,就不容易犯很多過失,這也是讓父母能夠安心、放心。所以這個「疾」字我們可以廣義來解釋,就是在身體健康、在為人處世當中,都不要犯不好的過失,以致於讓父母擔憂了。而一個人很愛惜身體、很愛整潔,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所謂「自重而後人重」,當你自己重視整潔,穿衣服也穿得很整齊,人家就會敬你三分。當我們自己蓬頭垢面,身上又髒髒的,他人還沒跟你相交往,已經對你怎麼樣?有所輕視,有所輕慢。所以當別人瞧不起我們,我們首先不要責怪別人,要先怎麼樣?先反觀自照,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這些禮節當中有所缺失。

  「晨必盥,兼漱口」,這是把我們的口氣能夠保持清潔。因為人與人每天在言語當中的交談很多,所以這一定要注意。假如孩子不刷牙,那口氣很不好,到學校去,他的人際關係會怎麼樣?大受影響。當孩子從小人際關係不好,對他的自信心也是一種傷害。因為我們曾經帶過學生,是身體都很髒,所有的同學都排斥他。所以這個習慣的養成確實也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另外,我們成人假如有口臭,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一個人有口臭,就是體內的毒素太多了,所以都溢出來了。為什麼人的毒素會這麼多?跟他吃的東西有關,所謂「病從口入」。其中還跟一個因素很有關係,就是吃宵夜。諸位朋友常不常吃宵夜?不常。

  吃宵夜的人口臭的比例很高,為什麼?因為他們在晚上十點多、十一點多,甚至於在半夜才吃下這些食物,有的又吃海產,又吃大魚大肉,一吃下去,過了一、二個小時他去睡覺。一躺下去,身體所有的功能,只有兩個器官還在動。哪兩個?心臟,心臟不跳就麻煩了,還有呼吸。其他的內臟都會跟你說:主人,我先關門休息一下,明天再來。所以胃也停止消化,所以這些食物、這些肉就在胃裡面怎麼樣?在那裡發酸、發臭了。因為體內,在胃裡面是胃酸,食物很容易壞,而且溫度又三十七度,所以這些東西很快就會腐敗。腐敗以後,這些毒素就會在你的全身循環。所以吃宵夜確實對身體有不好的壞處,這我們也要注意到。

  下一句「便溺回,輒淨手」。就是上完廁所,要先把手洗一洗,時時注意到手上的清潔。因為人吃東西都是會跟用手拿有關,假如手上有細菌,就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害。除了上完廁所要洗手,還有哪一些時候必須要注意洗手?飯前一定要洗手。諸位朋友,你要多多去觀察,因為你講得愈細,孩子的警覺性就愈高。你不要忽略你這樣一點一點提,其實孩子的記憶力特別好,都會幫你記住。因為我常常跟孩子提醒一些事,我自己都忘了,小孩都怎麼樣?都還會提醒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算錢(算鈔票),然後一邊翻一邊怎麼樣?手指就舔一下,這都是不良示範,要多注意。所以這些生活習慣,要注意整潔,才能讓身體健康,也可以當孩子的好榜樣。我們接著看下一段經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是提到一個人的儀容要端莊。假如今天我在這裡演講,然後前面的釦子有兩個沒有扣,你們看了會怎麼樣?可能一半的人都走了,連穿衣服都不會穿,還講什麼課。所以古代的人很注重儀容,他們時時提醒自己要「三正」:第一個帽帶要正,第二個褲帶要正,第三個鞋帶要正。所以時時都會檢查一下,帽子有沒有戴歪;然後褲子有沒有紮好,不然掉下去就麻煩;然後鞋子也要綁好,不要鬆鬆垮垮的,走起路來發出聲音,人家看了就會輕慢你。

  剛好有一次我去上課,時間比較緊迫。在海口有一個交通工具叫摩的,你們聽過沒有?摩的的意思就是motorcycle的「的」,「的」就是像計程車,所以很多都是騎著摩托車載一個客人。我馬上就叫了一輛摩的趕到講課會場。到了以後,我就進去上課,沒遲到。講完課,我走下來就去廁所。結果一照鏡子我的頭髮是翹起來的。因為一路一邊坐車,風就一直吹。所以我在那裡講了兩個小時,居然都沒人告訴我。後來我出來就跟這些中心的老師說:你們怎麼都沒提醒我一下?害我出糗兩個小時。所以我們處處要謹慎儀容,才不會出現這些糗事。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大臣叫趙宣子,他是晉國的大臣。剛好那時候晉靈公在位,晉靈公年紀不大,還小,很不聽話,都不知道好好愛護人民。趙宣子他很忠誠,就常常直言不諱勸他的君主。結果晉靈公居然起了歹念,派殺手鉏麑(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就要去把趙宣子刺殺。剛好早朝都是很早的時間,所以鉏麑是抓在早朝以前的時間就到了趙宣子的家裡。結果一看,因為趙宣子起得太早,所以他已經把整個朝服穿得整整齊齊,正襟危坐,在閉目養神。而他這種儀容、威儀,鉏麑一看非常的感動,他說:這個趙宣子在無人見到的地方都如此恭敬,想必在有人的時候也都一定是非常的認真辦理國事,對人一定都非常的謙遜、恭敬才是。所以他說這樣的人絕對是國家的棟梁、是人民的主人,我不能殺他。殺了他,我就不忠了。可是因為是晉靈公,是國君交代他的事,假如他沒有做,他就不信(沒守信用),所以鉏麑當場就對著那棵槐樹就撞頭自盡。所以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當一個人儀容端莊,就能贏得他人對他的尊敬。也由於這樣的恭敬態度救了自己一條身命。所以這一些生活的細節我們也不可不慎。好,這一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