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十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9-507-0010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五十一面第七行: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這是十四種無畏裡面第三段,水溺難。前面說過火不能燒,這個地方講『水不能溺』,俗話常說水火無情。同樣的有理上所講的、有事上所講的,如果我們在理上貫通,事上必定有感應,感應的緣是相當的複雜,不是那麼很單純的。古人說聞性是屬於水,在我們中國醫學裡也是認為耳與腎臟有關係。『觀聽旋復』,水才能歸其根本,所以說「水不能溺」。佛法裡面表法的意思多,佛法以火表瞋恚,以水表貪愛,這是三毒煩惱裡面最重的。如果在修學過程的當中我們能夠反聞,「旋復」就是反聞,能夠將我們的見性旋復、聞性旋復,像觀世音菩薩所說的「反聞聞自性」,這種功德可以斷貪瞋煩惱。為什麼?不會再向境界上攀緣。這樣瞋火不能燒、愛水不能溺,我們能夠斷瞋火與愛水,就有能力超越三界,這是一定的道理。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第四段,鬼害難。這一段意思非常的顯然,鬼是以陰隱為想因,以殺害為墮緣,鬼道裡面固然也有善的,可是惡的多、善的少。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得很多,所以世間人稱這個鬼叫惡鬼,那是可惡的。佛法裡稱之為餓鬼,餓鬼的確是個通稱,因為鬼道普遍有飢餓之苦,從這上說的。稱他作「惡鬼」這也很有道理,鬼裡面大多數是不善的、是會害人的。可是像天台家所說「百界千如」,每一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在人法界裡面也有鬼道,我們看到他是個人,如果他存心陰險、手段狠毒、損人利己、貪欲無厭,我們曉得,他所做的業就是與餓鬼道相應。現在雖然還在人道,他的人身失了之後,一定與鬼道相應,這是人道裡面的鬼道。菩薩修慈悲心,所以縱然是惡人、陰狠之人,看到一個慈悲的人他也不會傷害他,這就是『入諸鬼國,鬼不能害』,這是以慈心三昧能夠解除厄難。像這些修學的方法,菩薩是在果地上,那當然沒有問題,十四無畏都成就了。佛法,上上法我們現在也可以修學,所以諸佛如來的法門,我們不妨在修學過程當中也要兼修。但是賓主一定要分清楚,那就是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還沒有斷盡,我們要以三學為主。如果業障習氣斷盡,這個時候以三慧為主,像本經裡面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捨識用根的修學法。這是最高級的修法,它的成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楞嚴大定,這是要有層次的。

  有許多人來問我,過去我們講《楞嚴經》,也有不少人聽了以後很想修學,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煩惱、業障、習氣太重,這種方法你要是學習的話,不會得力,反而產生障礙。這就是學佛一定要按部就班,曉得自己的根性、曉得自己的程度,也知道我們現前生活的環境應該要如何修學,一定要把根基打好。我們看古人,人家的修學是先求根本智,我們現在一天到晚打妄想、好高騖遠,這樣搞到後來的結果必定墮落,而且容易著魔。許多人著魔,原因我們要曉得,他為什麼會著魔?他的期望太高、他的業障太重,怎麼會不著魔?所以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宗門、教下,一開頭要以根本智為主。根本智從哪裡求?從戒定當中去求,從破我執、斷二障當中去求,這才是基本辦法。講到事相上的修行,是要從孝親尊師重道上去奠定基礎。

  十大願王前面的四願是修根本智,第一「禮敬諸佛」,對一切人都要有恭敬心。像《華嚴》、《圓覺》裡面所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有沒有做到?做不到,我們基礎不穩固,要想躐等太危險,決定不可能的事情。第二「讚歎如來」,我們做到沒有?我是不是對每個人都讚歎?如果你說,「某人根本沒有值得我們讚歎的地方」,那你錯了,再惡的人也會有一、二樁善事。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完全作惡,找不到一條善的,這個人大概也不容易找到,只能夠說善惡有多少,可以講純善跟純惡大家都找不到,就是阿鼻地獄眾生,他還也有幾個善的種子。善言、善行值得我們讚歎,古德教給我們隱惡揚善,這是讚歎如來。第三「廣修供養」,我們做了沒有?也許大家說,供養,我沒有能力。沒有能力要有心。說到廣修供養,說個老實話,人人做得到,只是你不肯做。諸位聽到供養,都想到財物上的供養,財供養不是佛法的本意。財供養,你看看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那是福報,是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財供養的,我們只是可以講施主,而不能稱為福田;法供養這是福田,是無漏的。我們沒有法給別人,你自己修行,認真的修行就是廣修供養。你要是不信,四弘誓願就講得很清楚,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堂裡面講得很多,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們想想是不是廣修供養?後面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第一願,所以我們自己修行證果就是廣修供養。不要以為我們什麼事都沒有做,這是廣修供養嗎?是廣修供養。你自己修行成就,你得清淨心、你開悟了、你證得一心,這個地方的人有福了;這個地區的人沒有福報,諸位想想,怎麼會有佛菩薩出現於世?有一個修行證果的人,這個地方人有福;沒福,不會出這樣的人。所以你自己修行證果,對於人天來說就是廣修供養,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第四願「懺悔業障」,懺除業障。十大願王前面這四願是根本的修行,沒有根本不會有成就的,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學禮敬、學讚歎、學供養、學懺悔,在這上多做點功夫。基礎夠了才能夠修上上的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聞性,這個地方觀世音菩薩修的是聞性,而不是耳識,耳識是虛妄的、是生滅法,聞性是湛然、是不生滅法。所以它的功德很大,捨了心意識,產生無比的威德,這種威德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我們眾生遇到苦難的時候至心稱名,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要至心的念,就能夠超越苦難。至心,我們一般講的一心,這一心裡頭決定沒有妄念,與菩薩神力就感應道交,它就起作用,能夠免除一切魔鬼的災難。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第五段:刀兵難。這些事情在過去的確是有,但是它不是常有。因此,善根福德厚的人他相信,善根福德薄的人他不相信,那就是不常有,這裡面說的有很深的道理。一般的凡夫耳根接觸聲塵,當中就產生耳識,識有分別,有分別就是相對的,因為有相對,所以刀槍就起作用。菩薩捨識用根,根是聞性,聞性就是本覺,本覺內熏,這是成純真的聞性。『熏聞成聞』,熏聞是本覺內熏,「成聞」是成就純真的聞性。所以才有辦法叫『六根銷復』,「銷」是銷融,「復」是成了一個;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將自己的全身融於無形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打坐的人容易體會到一些,有些同修在打坐,坐得有相當功夫的時候,他會感覺得身體不存在了。可是一大半的人感覺胸部以下好像沒有了,人非常的輕鬆,這種境界很多人有;功夫更好一點的時候,全身都沒有了。諸位要曉得,你要是感覺到整個身體不存在,你的身體跟整個宇宙合而為一,到這個時候刀槍對你不發生作用,這是在修打坐的時候上乘的功夫。雖然說上乘功夫,他只靜坐裡頭有這個情形,就是入定的時候有這個境界現前,這是相當好的境界;出了定這個境界就沒有,這不行。功夫真正到家,行住坐臥全是這個境界,所以這個身變成一個什麼樣?若有若無,你說沒有,有這個身在;你說有,自己沒有感覺。自己感覺裡面,是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換句話說,不但有形的打坐是在這個境界,不打坐也在這個境界當中,這是大定,這個定才有受用。

  觀世音菩薩那不必說,像這樣的境界可以說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都有,我們念佛的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也得到這個境界。學禪的人禪坐裡頭會發生這個境界,念佛的人在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得這個境界,他不必打坐,也能夠會感覺得整個身體沒有了,跟虛空合而為一。由此可知,坐禪跟念佛法門不一樣,功夫成就達到的境界實在是沒有兩樣。這是觀世音菩薩首先說出,他自己所得到的三昧,然後能令眾生當被害的時候,只要你能夠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就起感應的作用。觀世音菩薩,他的身是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他哪裡不在?所以說「千處祈求千處應」,感應道交。他跟整個時空合而為一,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如何跟他起感應?平常我們念這句「南無觀世音菩薩」,掛在口頭上心口不相應,所以沒辦法感應道交。要到什麼時候才完全感應?到反聞聞自性是完全感應。

  剛才說這個境界太高,我們想學也學不來,最低限度你要曉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念這句觀世音菩薩,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來,這就會起感應,雖然不是完全感應,它有部分感應。可是慈悲心從哪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所以說你是非人我煩惱不斷,你慈悲心生不起來,想現起來,現不起來。我們平常講菩提心,菩提心咱們為什麼不說「直心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不這樣說法?為什麼不說「深心為本,方便為門」,而要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說慈悲?說了慈悲,底下都包括了。為什麼?慈悲是從深心、清淨心裡面生的,說了慈悲當然就有清淨心。清淨心從哪裡生的?從直心、平等心裡生的。好像我們說樓房一樣,三層樓,說第三層樓一定包括第二層、第一層;我們說第一層,不一定包括第二層,也不一定包括第三層,說到上面一定包括底下,就是這個道理。初學的人求根本智,修平等心、修清淨心,戒定慧修學的目的不過是如此而已,這是我們應當曉得的。菩薩神力加持,我們就能夠消災免難。

  『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因為如果你這個身是有分別執著,以為是有一個形相,它就發揮作用。諸佛菩薩、有道的人不被傷害,就是他的身跟虛空一樣,所以不能夠起作用。這種能力不但佛門裡面說出這個道理,瑜伽書裡頭也有,修到分別執著都無,身體不受一切外面的這些傷害,外在的傷害,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存在。這些道理在佛法裡面從綱領上說,經上講得很多,像《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諸位想想,我們這個身是有為法、是夢幻泡影,刀也是有為法、也是如夢幻泡影,因此彼此沒有障礙,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不到這個境界那是有障礙的,有障礙就有損傷。這是在大經大論裡面,佛都發明這些微妙的實相,也就是事實的真相。菩薩六根銷復,同於無形,所以他沒有受兵刃之處,眾生與菩薩感應道交,短暫的時間也達到這個境界了。前面跟諸位講一心稱名,一心兩個字很重要,因為一心就忘我,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你要有我執、有法執,就沒有一心。我們念佛法門裡常講,事一心破我執,理一心破法執。極其短暫的時間一心稱名,我法二執這個時候離開了,這個時候刀兵不能夠損傷,也就是《華嚴》裡面講的事事無礙。

  才有一念,刀兵依然有損傷,為什麼?你沒有得一心,你還是落在意識裡。意識裡有分別、有執著,對立的,對立就有衝突、就有傷害、就有破壞。一心裡頭沒有對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與妄不相妨礙,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道理在此地。這是很高的功夫,我們凡夫偶然在一念之間的相應,正是古德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明白之後,事相裡面的水火刀兵都不會傷害你,真的入了大火,火不能燒你;跳到水裡,水不能淹你;刀兵不能損害你,這是一點不假,這不是神話而是事實。我們懂得這個理論,就曉得這個事情是有可能;如果不懂這個理論,看到這些經文,這都是神話,不可能,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刀兵就傷害不了我,還不是一樣傷害?你是不明瞭這個道理,你念得不如法,你念的功夫不到家。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如法,功夫到家了,的確像經上所講。這就是佛經裡沒有妄語,句句都是真實話。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第六段,鬼見難。這一段講鬼見,鬼神是以『幽暗』稱性,所以他在黑暗裡頭能見,在光明裡面他就見不到。我們一般講鬼神,夜晚出現的多,白天很少,有些修行有點功夫的人他能見到鬼。像我以前有個老同參明演法師,他那個時候在大溪跟屈映光上師學密,他學了三年告訴我,他能見到鬼。他見鬼不是偶然的,是天天見,就像我們看見人一樣,天天見。他說到差不多黃昏下午四、五點鐘,街上就有鬼了,但是很稀少、不多;到了晚上九點、十點鐘,滿街都是,像我們人一樣都出來了,可見鬼的性質是幽暗的。他講的話決定不是假的,絕不是妄語。這個地方所說的,是要我們本性的光明透出來,而不是藉著陽光,不是藉著日光。所以說『聞熏精明』,「精明」是講的功夫,反聞聞自性的功夫到既精又明,這個時候『明遍法界』,本性裡面的般若智光就能夠照遍法界。法界是個什麼樣子?淨土經裡面常講的常寂光,大乘佛法裡面所謂「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這個現前了。常寂光裡面、大光明藏裡面沒有鬼神。鬼神雖有,見不到,鬼神連見都見不到你,他想害你,那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當中有許多冤家對頭,這是免不了的,那些人的怨恨還沒忘掉,還常常想來報復你,你現在已經入到大光明藏、入到常寂光,他找都找不著你。這個地方講的就是這回事情,所以這些惡鬼羅剎,『雖近其傍,目不能視』,看不到你。

  這個光,光是從淨當中來的,《楞嚴》前面念過,「淨極光通達」,我們的心清淨到極處就有光明。這個淨,再給諸位說,不是一天到晚盤腿面壁這是淨,也不是我們身心不動這叫淨。什麼事情都做、什麼境界都接觸,佛在《金剛經》裡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叫淨。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足跡遍及古印度,他在常寂光中。這個意思我在講堂裡也跟諸位常常提及,佛說一切法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就是常寂。無說是常寂,說就是放光,說與無說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正說之時、正寂之時,寂照是同時的,沒有先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他住在常寂光中、他住在大光明藏中,比實報莊嚴土還要高、還要來得究竟、還要來得圓滿,是這回事情。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在講經當中也多少給諸位透露一些,自己一定要能夠證得,因為你證得才有受用,不能證得,哪裡會有受用?證得是實證,我們講證得之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的妄想不斷。古人有個比喻形容佛的說法,所謂是以楔出楔,楔是什麼?從前榫頭接榫的地方不是用釘子,現在是用釘子。好比我們的扇,這當中有一根棍子穿在裡面,我們想把這個拿掉,怎麼辦?我們再用一個棍子在這邊敲,一敲它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應當怎麼樣?這一邊也不要了,我們的目的才達到。這邊敲出來,這一根又跑進去了,這就比喻凡夫難!

  因為你有邪知見,佛說法,就等於是另外一個楔,想把你邪知見打掉;好,你那個知見放棄,你把佛的知見又接收了,你又死在這裡面,這就是我們永遠不能開悟之處。諸位要懂這個意思,這就是分別執著。第一個分別執著被佛破除了,譬如你執著有,佛講空,講空是把你這個「有」的楔給打掉。好,你有不執著了,你又執著空,這就難辦!這就是不懂佛說法的意思,佛是無法可說,佛沒有說法。你對佛所說的法要是起分別、起執著,這錯誤了,錯在自己身上,不在佛,因為佛說過他沒有說法。經上也有個比喻,佛所說的一切法,譬如「黃葉止啼」;又說眾生如病、佛法如藥,藥是為你除病的,病好之後藥就不能再要了。所以有沒有佛法?沒有佛法。這都是講到佛法究竟說,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佛法才有真正受用,真正對治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毛病。不曉得這個意思,反過來又執著佛法,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永遠不能夠解脫,永遠都在生死輪迴之中,決定不能夠超越。這就是死在名句之下,哪裡曉得名句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第七段,枷鎖難。這個理跟前面一樣,你有能聞所聞你是凡夫,你住的境界是相對的境界。相對的境界,你就會為一切事、一切塵勞所繫縛,六道凡夫個個都如此,所以叫生死凡夫,你沒辦法解脫。菩薩到這個地方是『音性圓銷』,這個意思是說情識融化了,也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這個時候像前面所說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所以才『觀聽返入』,入一亡六,一六俱亡,這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離諸塵妄』,塵是妄,根也是妄,「離諸塵妄」,這是用一個來做代表,根塵識都離了。根塵識都離了,諸位想想,還有什麼人能夠繫縛你?『枷鎖』當然不能夠繫縛。現在我們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經文,這不但《楞嚴》上有,《華嚴經.普門品》裡說得更詳細。一看到這個「枷鎖」,就是古時候有罪的人帶的披枷、帶的鎖鍊,就想到這些。這固然是枷鎖的一種,它的範圍還很大,煩惱是枷鎖、無明是枷鎖,我們一個人在社會上身口之累是枷鎖;換句話說,三界六道就是大監牢獄。你在這裡面造業受報就是枷鎖,幾個人覺悟?一定要披了枷、帶了鎖,這才是枷鎖,「觀世音菩薩,你來救我」?你不曉得,你現在活在這個社會上,一身都是枷鎖,你處處不得自在,那不是枷鎖是什麼!解脫的方法,觀世音菩薩所示現的這些理論方法,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修學功夫到家,這個枷鎖就能除掉,三界之內根塵識再也不會繫縛你。我們自己這樣修,觀世音菩薩神力跟我們自己的力量可以結合成一體,感應道交,這就是菩薩神力的加持。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第八段,賊盜難。這個賊是指盜賊,這是說明感應所發生的效用。經文裡面說『滅音圓聞』,「滅音」是說外脫聲塵,「圓聞」是內證聞性,這樣的內外一如、遍融一切,這就是菩提心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像《圓覺》裡面所講的清淨心,自己的心清淨了。心清淨了,真正的慈悲,我們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自然流露出來,所以能感動盜賊,你就是遇到這盜賊,也能夠感動他。也許諸位說,這個很難叫人相信。印光大師去我們不算遠,民國初年的人,我們念念他的傳記,印祖的慈力能夠感動蚊蟲、跳蚤。連這些像蚊蟲、跳蚤、蒼蠅、螞蟻、蟑螂,都被他感動了,何況一個人?以前他住的寮房裡有這些東西,有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他的那些侍者就把這些東西清除,佛法裡不殺生,把牠趕走。從前寺院裡面通常用竹筒,蝨子、跳蚤把牠抓起來裝在那裡面,到外面去放掉。印祖就告訴他不必,他說留牠在此地。留牠做什麼用?叫自己生慚愧心,自己沒有道德不能感動牠。自己真正有道德,這些東西牠會遷單,就是會搬家;自己的慈心不夠才會有這些東西,慈悲心不夠。印祖到七十歲以後,所以大家才發現,七十歲以前他住的房間還有這些東西;七十歲以後,本來這個房間裡蚊蟲、蟑螂都很多,只要他老人家到裡面一住,好像一個都找不到,都搬家搬走了。這是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上看到的,連蚊蟲、螞蟻、跳蚤、臭蟲、蟑螂都會搬家。何況盜賊!只有一種情形盜賊會傷害你,那就是什麼?你前世欠他的命,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你前世跟他沒有這個過節,就會被你感動,我們讀安世高傳記,安世高是個得道的高僧,到我們中國廣州來還了兩次命債,那是例外。除這個之外,必定受感動。所以這是講,『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念觀世音菩薩的人,必須要跟觀世音菩薩理事要相應,才能夠產生這個力量,他自己在險路縱然遇到盜賊,他沒有恐怖心。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

  第九段,貪毒。『熏聞離塵』,這句話是說熏於聞根,了塵性空寂,這個時候根塵就消失了,所以說根塵不偶。知道色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色性聞性原無二性,不但色性跟聞性,四科七大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了,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換句話說,一切萬法是一性,決定無有二性。曉得是一性,這就不動心,為什麼?一性裡頭無心可動。二性裡面才有分別執著,一性裡頭哪裡會有分別執著!二性裡頭有能有所,一性裡頭沒有能所。正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們想想,本來無一物裡頭會動心嗎?這一動心就不是本來無一物了。這是覺迷的分界限,覺心是清淨的、是不動的,迷心是妄動的,這是講以聞劫聞、以色劫色,所以說『色所不劫』。末後這三句,一切凡夫眾生他不明瞭圓中之理,以為根塵是相對的,所以在這裡面才妄生貪染。

  淫欲範圍很廣大,欲界裡面是以男女相染為淫欲,色界裡面是以禪定的快樂為淫欲,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禪定裡面有真樂,這是沒有到這個境界他不曉得,那是有受用的。我們講色界、無色界天說的「禪悅為食」,禪悅能夠滋養他的身命、滋養他的色身,他心情愉快,這種愉快超過欲界。無色界裡面的定功更深,所以他是耽著於這個。這是我們講三界之內。三界之外,還有二乘人貪愛偏真涅槃,那是二乘人的淫欲;菩薩貪愛六度萬行,又喜歡去普度眾生,這是菩薩的淫欲,所以淫欲的範圍講得非常的廣大。

  我們讀《金剛經》,佛教給我們的,度一切眾生,「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才叫做根本上斷貪。有能度眾生、所度眾生這個念頭,貪心還沒斷,貪心不斷障礙你大定,拿我們念佛來說,障礙你一心不亂。「我還要度眾生,我每天講經說法我有很大的功德」,你的一心從哪裡得?你得不到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不行、都得不到。這個事情真難!貪圖世間五欲六塵,你得不到一心,功夫不能成就;貪愛度眾生、貪圖功德,得不到一心。「那都不貪,我就貪一心不亂」,貪一心不亂還是得不到一心,為什麼?因為一心不亂裡頭沒有個「一心不亂」,有個一心不亂,那裡面已經就不是一心,就是二心了。諸位要曉得,連一心不亂也沒有就是真一心。佛說這一切法是假名,你可不能把假名執著不放,這講菩薩之貪。

  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把貪斷盡?禪家講無念、無心、無住,貪心才能斷盡;心有所住,貪心就斷不盡。那我們今天也學這個方法,我們也無住,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你的心住在「無住」上,你還是貪心。心住在無住上、住在無想上,我什麼都不想,你要是真正修成是無想定,果報在無想天,這是外道天,是不是真無想?不是的,他有想,想無想、住無想、分別無想、執著無想,沒有能真正達到。這是佛法之難處,說很難說,聽也不容易真正聽懂,所以常常聽的時候產生誤會,發生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就是修行證果的障礙,所以教下常常提倡大開圓解,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然後自己才有能力修行。底下這一段是講瞋恚,這是講貪瞋痴,根本的煩惱。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這個我們要曉得,跟前面的貪欲是一樣的,總是從相對的境界裡面產生的。貪欲跟瞋恚是發生在兩種境界,順境裡面起貪心,逆境裡面起瞋恚心。前面跟諸位說貪的境界廣大,瞋恚的境界跟貪心一樣也是非常廣大。二乘人厭離三界,他對於三界討厭,討厭的這種心就是瞋恚心。菩薩看輕小乘人,捨棄二邊,你們想想是不是瞋恚心?菩薩的瞋恚心。大菩薩,這講見性的菩薩,他不一樣,他到『純音無塵』,著重在「純」字。「純音」是什麼?法性的妙音,這裡面再見不到一絲毫的障礙。塵相是障礙,我們凡夫見到聲塵,菩薩所見的是聲性,不一樣!性是真的、是本有的,從來也沒有失掉,六根的根性、六塵的塵性、六識的識性,這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就是圓音無塵。為什麼會把性變成塵?迷了性就叫做塵。由此可知,覺了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都叫性;迷了的時候,性就叫做塵,只換名詞,不換境界。覺悟之用是無量功德,不覺之用是無量煩惱,可見得佛法就是一個覺、一個迷。

  覺迷這一關不容易破,不容易破的原因就是在我法二執,執著不能夠捨棄,就不能入門。凡夫執著堅固;二乘人有執著,「內守幽閒」,守就是執著;菩薩也有執著。我們講善根的厚薄從什麼地方看?執著的輕重,這個人無論對什麼事情,他很重的執著,這個人善根薄、不太容易教化,他有很重的執著。執著輕的人容易入道,執著輕的人容易點醒,曉得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都是假的。你叫我是個人,你叫我聖人,我也曉得這名字假的,你叫我是個豬、是個狗我也不會瞋恨,為什麼?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讚歎,你某人是聖人,你就喜歡,你的心被境界動了、被境界染污;說你是個豬,你就生氣,你的境界也被染污了,不知道這個世間法界是假名建立,沒有一法是真實的。這是講的「純音無塵」,我們一般講見性了。

  見性之後『根境圓融,無對所對』,你看看我們現在的對立,根塵識對立,沒見性。如果一旦見了性,六根的根性、六塵的塵性、六識的識性,是一性無二性,所以這十法界不對立了,曉得是一樁事情。沒有對立,裡面怎麼會產生瞋恚!所以欣厭之心沒有了,這個理就是在此地。我們在沒有見性之前,貪瞋痴是有的,只可以說是淺深差別而已,有的人重、有的人輕,煩惱特別重的、煩惱特別輕的,輕重而已,沒法子斷除,見性才斷。我們念佛人來說,你念到事一心是伏斷,沒斷根,因為事一心是有相當定功了,這是念佛三昧,可以叫你的煩惱不起現行;你念到理一心,就斷了,那不是伏斷,是滅斷,的確沒有了。

  諸佛菩薩沒有,沒有裡面有的時候為度化眾生有示現,那個示現不是真的。所以我講「沒有了」,怕諸位又起疑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們看到他也娶太太、他也生兒子;維摩詰居士那是在家的佛,妻子兒女也一大群。在毘耶離示現害病的時候,這些阿羅漢們去看他,他見人就罵人,好像脾氣很大,那是示現,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有貪瞋痴,那是示現,這我們要曉得。你要是看他,「維摩長者脾氣大,舍利弗、目犍連去了都被他罵了一頓」,他真是有那麼大脾氣、有瞋恚心嗎?沒有,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千萬不能用凡夫的心,以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來測度佛菩薩的境界,這個罪過就大了。所謂罪過是自己障礙了自己,是自己增長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無明、增長自己的邪見,這叫罪過,不是得罪別人。剛才講,佛菩薩都已經見了性,你讚歎他也不生歡喜,你毀謗他也不會瞋恚;他要是還有歡喜、還有瞋恚,就跟我們凡夫一樣,不能叫成就。凡夫的功夫叫忍辱,能忍受得了;他沒有忍,他忍什麼!根本就沒有分別執著,離開能所,叫「無對所對」,這樣就是所有貪瞋痴這些煩惱統統沒有了。這一沒有、一轉變,就變成無量的智慧,所以說『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