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天台十乘理觀  (第六集)  2013/6/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341集)  檔名:29-372-00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一十三頁倒數第二行,末後兩句看起:

  「又《淨土修證儀》云: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十乘理觀,我們學到第二,第二後面還有註解。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一遍,在我們參考資料第十三頁,第二行最後一句,「偏權圓實者」,前面提到的,「謂藏通別三教為偏、為權」,圓教是圓滿、是真實,取的是這個意思。佛陀當年在世教化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齊,確實有上上根人,有上根人,有中根、下根,有這四種,四大類。上上根人非常稀有,真的叫一聞千悟。在世尊僧團裡面,我們看到迦葉尊者。從拈花微笑,將圓實大法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傳給阿難。阿難在世尊那裡沒有開悟,沒有契入這個境界,在迦葉那個地方開悟了。這個代代相傳,傳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到中國來了,中國禪宗的初祖。禪宗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禪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中、下都沒分。上、中、下就要學十乘理觀,十乘理觀是教。也就是說必須依靠教學,像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依這個順序來修學,也行,這都算是根熟的眾生。釋迦牟尼佛現身在這個世間,主要的度這些人。那範圍要擴大起來,我們也都包括在內。但是我們要具備一些條件,這個法門要用真誠心學。十法界,沒有真誠心行;如來大法,圓實一乘教,沒有真實心是沒法子修行的。那我們現在沒有,沒有,慢慢提升,從小學,再經歷中學、大學,就能培養出研究所。研究所就是用真誠心、用恭敬心,沒有絲毫虛偽,沒有絲毫懷疑,這就能接受圓實。必須把十法界徹底放下,知道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性是真的,真空,相是假有。真空、假有是一不是二,這就叫中道,這就叫圓實。二邊不著,中道不存,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契入了,那就是上上根人的境界。所以我們要善於培養,把自己的根性不斷向上提升。

  這是如來的教誨。他先教我們阿含,阿含是佛法的小學,時間十二年。我們世間人辦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培養的是我們能應付現實環境的一些知識、技能。佛教給我們是出世間大法,怎樣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阿含十二年,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方等八年,培養大乘根性;再向上提升,般若二十二年,純大乘,不是凡夫境界。二十二年之後,等於說看破了,看破之後要放下,如果不放下,不能契入,不能提升。所以到法華、涅槃,最後的八年是佛教的研究所,確實向上提升了。這一提升,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各個宗派,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乃至於六、七十歲徹悟的有。再除上上乘之外,上根,應該是三十歲之前開悟;中根,三十到四十;下根,五、六十歲開悟。一定要靠教的薰習,教才是如來對十法界眾生真實的利益。不怕迷得深,怕離開教的薰習,迷得再深都不怕,只要肯聽經、肯學習,每天鍥而不捨,久久就漸入了。

  像我們這種根性人就很清楚,下下根人。為什麼?我們四十、五十沒悟,六十、七十才有一點小悟。明白了,真誠心出來了,恭敬心出來了,信心具足了,要到五、六十歲以後。那我們回頭看看,過去一些祖師大德,很多人二十幾歲、三十幾歲信心就具足了,雖然沒有大徹大悟,也就是我們六、七十歲跟他們二、三十歲那個知見相等,我們比他差很多,要多加上二、三十年的薰習才能趕上他們。那麼我們知道,徹底放下就能證果,問題這個事情說得容易,做真難。怎麼辦?不斷再薰習。再加上十年,再加上二十年,假如我們能活得那麼久,八十、九十肯放下了,放下便是。深入經藏,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清楚明白是看破,看破之後,徹底放下就回歸到自性。那這個裡頭有徹悟、有大悟,有這兩種。徹悟是見性,就入圓實。大悟沒圓實,跟圓實接近,換句話說,對前面所講的偏權離開了,修真實,走真實的這條道路,但是還沒有到目的地。我這樣的比喻大家好懂,走近,離開偏權走圓實的道路,這個穩當。但是圓實的大經大論不能離開,天天要讀,天天提醒,時時提醒,處處提醒,我們才能真正放下,徹底放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

  那放下之後,我們現實的身體還在,這個身體還需要飲食,還需要穿衣服,還需要居住的環境,這個東西不能丟。這個東西有,有沒有放下?放下了,沒有絲毫貪戀了。也就是說,有這個身體,我需要它,沒有這個身體,我不需要它,有這個身體,也不需要它,這話怎麼說?有這個身體,隨緣,沒有絲毫貪戀,沒有絲毫執著;換句話說,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萬物(人事物),再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這個念頭斷掉了,也沒有支配的念頭,這就得大自在。這些東西會不會缺少?不會。為什麼會沒有缺少?第一個,自己修的福分,你有這個福報,到時候會有人送來。第二個,三寶加持,佛菩薩不讓我們有欠缺。對這個充滿了信心,所以你的心地才那麼乾淨,心裡真放下了。事是假的,必須要長時間的提升。壽命沒有,沒有那麼長,要求佛菩薩加持,你真心走圓實的道路,佛菩薩一定加持。

  我們讀《了凡四訓》,了凡先生求世間的人天福報,壽命都延長,何況你走圓實的道路,佛哪有不照顧的道理?這是我學佛六十多年來的心得,我走過這一條路。基本的一個概念很重要,我告訴大家,我們活在世間為眾生不為自己,這基本概念。如果有自己的名聞利養,就有命運;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命運就沒有了。我這一生就掌握這麼一個原則,沒有為自己著想,為別人,為一切苦難眾生,這真的,其他的沒有別的本事。一生,真是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的,全是佛菩薩安排。佛菩薩安排不是一帆風順,有逆境、有惡緣。為什麼?考驗你,看你有沒有耐心,有沒有定力。順利通關,你就步步高升;如果通不過去,你可能就退轉了,可能把前功盡棄,那就很可惜。如何能保持不退轉?讀經。最好發心講經,這是李炳南老居士教給我的。講經有什麼好處?講經是逼著你非讀書不可,你要不讀你就講不出來,這個是自己逼迫自己非幹不可,你一定要去找參考資料,要去下功夫。這有個好處,你妄念少了,雜念少了,你想的大概,特別是圓實經論,這個好,這個對我們利益太大了,那些藏通別有時候還脫離不了情執,圓實容易。

  下面說,「弘誓」,弘是廣大的意思,誓是誓願,制也。「謂發願廣制其心也」。你發了這個願,這個願要兌現,不兌現那就是妄語,那就是騙人。妄語、騙人,在佛法裡是有罪過的,佛法裡頭沒有這個果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受六道輪迴之所制,它制裁你,你沒辦法脫離,換句話說,生生世世在六道裡受苦。六道怎麼回事情?六道的根本是情執,情執讓你生生世世糾纏在一起,這個很苦惱,擺脫不掉,不是一世,生生世世。古人有所謂「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這個話儒家說的,世間法。在佛法裡面講,三天不讀經論,可能就退轉了,你就走下坡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敢懈怠。特別是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真的是個特別法門,無比殊勝的法門,跟每一個法門去比較,跟每一部經論去比較,它真特殊。理論高深,等覺菩薩都不能夠完全明瞭,方法簡單容易,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的人只要懺悔,只要肯回頭,都能成就,而且成就非常殊勝,成就的地位太高了,高得讓人不敢相信。所以多少權小的菩薩,就是藏通別的菩薩,遇到這個法門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而懷疑這個法門大概是世尊憐憫下下根人,為下下根人開一個安慰的法門,可能不是真的。就這一點懷疑,他遇到這個法門,他退轉,他不能修學。這種人很多!擺在我們面前,你們現在看到少了,我還看到過。

  通宗通教,我這個時代還遇到過,我們上一輩的。有沒有遇到淨土法門?遇到,甚至於還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勸別人修淨土。他自己?他自己不修,自己修他的禪宗、密宗,或者是法相、唯識、三論,他修這個。什麼原因?那個經典裡面所講的法高妙,喜歡。這個經典會覺得什麼?淺顯,他不願意學這個。路都走錯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修得不錯,修得很好,多半都在天道,或者又到人道來了。你說多麼可惜!

  這一部《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不得了!稀有的因緣。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囑咐他要為會集本做個註解。夏老當年講這部經,黃念祖聽過,從頭到尾聽完的,一堂課沒缺,他有這個能力,囑咐他寫註解。他不是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才幹,不用這個,他也學老師的方法,集。老師是結集經,他來結集註解。這個法子妙!妙在哪裡?這一部的註解有禪宗的、有密宗的、有法相的、有三論的、有阿含的、有戒律的,什麼宗派東西統統都在此地,等於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精華都在這個註解裡頭。我們今天找這個參考資料是天台宗的十乘觀法。換句話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就等於一部《大藏經》的濃縮,《大藏》的精華全在裡頭,幫助我們回歸到極樂世界,這個註解還得了!

  如果念老像別的法師一樣,給它做一個講記、做個註解,別人甚至於毀謗你算老幾,你有什麼資格來註解《無量壽經》?別人還毀謗。他這個做法,別人拿去看去沒話說,字字句句都有根據,他的註解每一句都有根據,根據哪部經來的、根據哪部論來的,根據哪一個祖師大德註疏上來的,不是他的。這個法子高明極了!我們看到他這樣用心,他這個方法,這就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利益。所以我們學習這個註子,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有的經教。

  這個註解的特色,把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最後都會歸到淨土法門,都歸到信願持名,往生淨土,親近彌陀,比《華嚴》、《法華》還殊勝,這個要認識。如果我們沒有前面的基礎,我們不認識。這也就是說明上一輩的一些大法師,為什麼沒有全心全力來修學這個法門,我們能體會得到。我如果過去沒有《華嚴》、《法華》、《楞嚴》、《般若》、法相的基礎,我也很不容易接受。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不是每一個人都學過的。不學不知道,學過之後,冷靜下來就有比較。理是一個,方法大大不相同。方法,這個方法太容易了,但是這個方法與禪宗、與華嚴(《華嚴奧旨》裡面所說的五止六觀)、與天台通不通?通。淨宗的原理就是把萬緣放下,一心繫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從原理原則,甚至於修學方法上來說都通。回歸自性,它這裡是回歸極樂世界,回歸極樂世界等於回歸自性。回歸自性難,回歸極樂世界容易,到達極樂世界,你就決定成就無上菩提,決定證得究竟圓滿,依然是一條直路,沒有拐彎。

  依照那些大經大論修行的人成功的少,依照淨宗法門成就的人多。佛教傳到中國將近二千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那個時候皇上派特使,從西域將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大德,這是印度的高僧。他們走到西域,那個時候還不是中國,西域(中國的附庸),在那邊弘法,遇到漢朝的使節,把他們迎請到中國。這是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到今年,現在二0一三,到二0六七就滿二千年,現在還差一點。在這個將近二千年歷史當中,佛法在中國的成就,首先禪宗,因為禪宗當機。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在這一千年,正法成就,第二個一千年,禪定成就。所以傳到中國來,是禪定成就的時期,禪的風氣特別興盛,參禪的人特別多。《五燈會元》裡面記載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一千七百多人,《景德傳燈錄》裡頭所載的,我們保守的估計,在中國修禪的,明心見性的,保守的估計至少有三千人。那教下成就的,到大徹大悟,教下叫大開圓解,世世代代的承傳,這二千多年來,至少也有一千人,教下成就的。可是念佛往生成就的,最低保守估計會超過十萬人。

  現在我們知道,淨宗成就不但超越教,還超越禪,真正不可思議。你要問什麼道理?《華嚴經》上說得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依這個道理。淨宗是直截的,沒有拐彎抹角,不是彎路,它是直路。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要肯定,要承認自己本來是佛,這個走的是本來是佛的道路。你要有這個認識,心地決定不動搖,我決定成就。所有的障礙要知道,障礙不外乎緣,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放下。善緣順境是我們喜歡的,喜歡的要放下,為什麼?你貪戀這個地方,你去不了。逆境惡緣,這是叫我們受苦受難的,我們也要放下。環境不要有貪戀,絲毫念頭都沒有。人事環境也沒有,看到了,歡歡喜喜聚在一起,心地裡頭清淨平等,一絲毫不染著,這叫功夫。順境裡頭不生貪戀,逆境裡頭不生瞋恚,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跟阿彌陀佛平等,不可思議,還有什麼法門比這更殊勝的,找不到了。理事都要清楚,都要搞明白,不能有絲毫含糊,我們的心才堅定。真正相信,沒有絲毫懷疑,而且真正知道我們這條路是有把握、決定可以達到的,決定不會落空的。

  發的願就是控制我們自己的意念,我們總要把它做到,總要遵守。這裡頭自己清淨心得到之後,實踐行願,那就有更深的一層意思,給初學的人做榜樣,這是利他,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身心潔淨,為什麼還要持戒?持戒是做給初學人看的。藏教的人、通教的人、別教的人看到歡喜,佛制定的戒律他做到了,我們要向他學習,所以叫身教。對初學,身教比言教重要。對已經開悟的,不需要身教,為什麼?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不需要了。

  謂發願廣制其心。修行,身口意三業最重要是意業,就是念頭,要控制自己的念頭。你看淨宗多妙、多簡單,念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教導我們把心地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切污染都把它掃除掉,一切不善的不要。這念頭,不善的念頭不要,清出去,善的念頭也清出去,恢復自性清淨心,這個難!心裡總要有個東西,沒有東西不行,這凡夫的毛病,通病。好,把阿彌陀佛請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教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其他一切都隨緣,過眼雲煙,不要放在心上,這個法子妙絕了!比禪、比密、比教高得多。心想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讚歎阿彌陀佛。

  淨宗佛友要開個飯店,要我給它起個名字。我就告訴他,阿彌陀佛大飯店。為什麼?你勸多少人念阿彌陀佛。你看人家一問,阿彌陀佛飯店在哪裡?來住你飯店的人,至少他念十聲以上,這不就勸人念佛嗎?這個功德多大。要大飯店,飯每個人天天要吃飯,念佛就跟吃飯一樣,你想到吃飯,你就得想到念佛,念佛比吃飯還重要。不能叫大酒店,這個地方沒有酒、沒有肉,這個飯店是素食。素食做得好,人家看了之後、吃了之後真想吃。我有一次在台灣,跟馬總統的母親在一起吃飯,可能她第一次吃素菜,吃得很滿意,「素菜這麼好吃,我可以天天吃」。這是真的,做出一流的素食餐廳,讓人人都喜歡素食。這個飯店,肯定的裡面有電視,外面的節目收不到,裡面的,裡面是講經教學,佛教的歌曲、音樂,播放這些。也有一些頻道讓你去選擇,決定是有益於身心健康。一切不善的東西,這個飯店裡頭找不到。有這麼個特色。

  飯店就是道場,接引大眾的道場。可以在這個地方,這裡面場地很大,有廳堂,可以辦各種活動,可以辦傳統教育,傳統文化論壇。人數少的,小教室,有專業的,特別為企業家辦一個論壇,住眾的人,一百人、二百人就有小教室,大堂可以容納一千人。這就是二十一世紀佛教的道場。不要搞寺廟了,寺廟沒意思,建立新的道場。這個裡面可以請老師們到這來上課。你想學什麼,有十個人以上想學,我們就可以給你找好老師,請他到這個地方來教。你們學習的時間,一個月行,兩個月、三個月也行,短期培訓班,不拘時間。辦一年也可以,辦十年也可以,辦一、二個月也可以,活動的。這個場地是多用途的一個場地。正規的大學是培養弘護人才,我們想做,真有人真發心、真幹,我們樂觀其成。這都是誓願力量的成就。

  「凡聖位者,凡即五品十信之位」,這是佛教的小學。這個末後括弧裡頭說「五品」,天台宗修行的方法。「為觀行即之位」,天台大師為我們解釋佛,佛有六種,叫六即佛。即,就是。第一種是理即佛,從理論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從理上講,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這一條很重要,這一條是佛法理論的依據。你為什麼會成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佛這種教育,把這個擺在第一句,跟中國儒家把「性本善」擺在第一句,意義完全相同。中國傳統教育肯定人人都是聖人,怎麼說?人性本善,本善標準是聖賢,所以人人皆可以為聖賢。你願不願意走這條道路?你願意走,人人走得通。

  孔子是個平常人,他在社會上沒有特殊的地位,他是平民。做官時間很短,歷史上記載,他只做了三個月魯司寇。魯是魯國,多大?現在的一個縣。司寇是什麼?現在這個縣裡頭的警察局長,他管這個的,管治安的。三個月就下台了,為什麼?沒有人支持他,沒有背景,沒有後台,家裡清寒,不富有,是個很普通的家庭,是個很普通的一個人。他跟別人不一樣的,他就是走聖賢的道路。他心裡面所想的,這個在典籍裡頭可以查得到,心目當中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是他心目當中最羨慕的人,是他一生做人的榜樣,他學這些聖賢。這些聖賢們起心動念為天下人著想,為一切眾生著想,不為自己,甚至於不為自己一個國家,不為自己族群,為天下人。

  佛為我們示現的道路,跟中國這個很接近。佛的範圍更大,佛為一切眾生,儒家是為天下人,為天下苦難的人著想,佛是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範圍廣了,包括動物(所有的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為什麼?這一切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佛家眾生是這個意思,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都叫眾生。所以把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都包括在其中。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的心。佛能做得到嗎?能。為什麼?佛知道苦樂的真相,我們不知道。現在社會亂了,就是人心壞了,社會亂了,怎麼辦?這個世界上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找不到答案。我們知道,不是我們的本事大、智慧高,不是的,我們得了便宜,從佛經上看到的。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佛經上講的有道理,是真道理,現在人所說,是硬道理。佛知道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來的。覺悟,你就樂了,迷惑,你就苦了。佛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只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然解決。他用什麼手段?他用教學。我們仔細再看,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包括極樂世界,他們用什麼方法解決眾生的苦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世尊在經上說了一句話,「今現在說法」,五個字,問題解決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當年住世的時候,從開悟到圓寂,四十九年,今現在說法,沒有中斷。每一天是今天,現身在說法,身教、言教、意教,意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眾生苦,念念希望眾生覺悟。他的教學是多元的,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他老人家開八萬四千法門,這是他教學的原則。一個眾生找他,教你一個,兩個人來的時候教你兩個,無論什麼時候,你找到他,他一定教你。你接受他的教誨,一定非常歡喜,一定會依教奉行。他沒有一念為自己,這叫真正覺悟的人。

  煩惱習氣很重的,迷得很深的,怎麼辦?用五品這個方法來教,觀行。天台講的六即,第一個要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每一個眾生都可能作佛,要有這個信念。那他煩惱深、習氣重,什麼方法他能接受?先教他做好人,教他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他很願意接受。教他什麼?教他倫理,教他道德,教他因果,他懂這些。這就是小學,教初級的,初級班,阿含十二年是以這個為主要的內容。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佛是人中第一等的好人,究竟圓滿的好人,沒有比他更好的,他好到極處了。

  所以理即佛,理上是佛。事上?事上他還迷惑顛倒,他不覺悟,那這個時候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理上是的,事上不是,沒有接受過佛的教誨,沒有接受過佛的教育,那就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接受佛陀的教育,依教奉行,叫觀行即佛。他接受佛陀的看法,佛教他對於一切人事物要用什麼樣心態去看它,什麼方法去應對他們,去應對,他學會了,叫觀行。他有一點小智慧了,能夠觀察,他能夠做到,叫觀行即。觀行即,行就是要修行,觀是明白。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觀是看破,行是放下。你看破了不肯放下,等於沒看破,那還是名字位中人。真正看破,真正放下,這是佛的弟子,佛的真正弟子,入門了。入門是小學,地位不高,觀行即。

  從觀行即向上提升,提升到相似即佛,這地位高了。相似是什麼?看上去很像,實際不是。這個標準從哪裡說?從用心說。如果用真心,他就是真佛。他不是用真心,他還是用阿賴耶,用妄心。用妄心,完全遵守佛的教誨,佛教他的全都做到了,所以看樣子很像佛,但是他用的是阿賴耶,妄心,不是真心。這個也很了不起,這個地位超過阿羅漢,就是前面所講的藏教、通教、別教的佛,相似即佛。再往上提升,那就是明心見性,脫離十法界了,生到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這是真佛,不是假佛。真佛不圓滿,叫分證即佛。他是證得了幾分,沒圓滿。他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住一真法界,住實報土,他不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一般修行,八萬四千法門,走的是這個路子,必須到明心見性,他才真正成佛,沒有到這個境界,他不是佛。難!所以觀行不是真正成就,但是也很費力、也很不容易了。好像讀書,讀到初中畢業,高中畢業,沒有學位,大學畢業才拿到學位。

  佛門裡面第一個學位是阿羅漢,是佛弟子,觀行即的弟子,還沒有到相似,要到十信才是相似,要到圓教初住以上,這才是成佛,分證即佛。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但是往生是什麼位次?往生也有三個地位,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觀行,這個位次很低。觀行位次低的出不了六道輪迴,他要有一定的標準。但是念佛人觀行位,當然他也有九品,三輩九品。上輩的觀行,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完全沒有限制,這觀行即。那理一心、事一心更不必說了,事一心不亂的,相當於相似即佛,理一心不亂的是分證即佛,跟天台的都能合得起來。可是淨土宗的觀行即能夠自在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有這個名,而實際上?實際上是平等世界。怎麼平等的?阿彌陀佛願力把它平等的,這是其他佛國土裡頭沒有的事情。世尊用願力,阿彌陀佛用願力。我們這個本子第六品,我們念過了,在前面念過了,第二十願。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發菩提心,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阿惟越致是什麼?初住以上。阿惟越致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都叫阿惟越致。極樂世界,往生到那邊,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你就見到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不是應化身,報身。

  阿彌陀佛身相,身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古印度稱為人間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身相,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每一道光裡面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不可思議。所以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咱們讚佛偈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地位可高了!無生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七地菩薩證得的,那就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地位太高了。所以難信之法,很多菩薩不相信,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佛在經論上有說,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搞清楚。遇到的人有福報。往後,釋迦牟尼佛末法還有九千年,這九千年,什麼方法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只有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除這一法,都做不到。所以佛法會變成學術。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很多大學裡面,特別是哲學系,開有佛經哲學。我在早年還教過五年,台灣的,那個時候叫文化學院,現在已經是大學了。當作一門哲學、一門學術來研究,沒有信,有解,我們了解它,沒有行。信解行證,只有一個解,走到這條路了。跟學佛不一樣,學佛頭一個是信,真正相信,沒有懷疑,你再求解,解了之後你會做到,你有行。這佛法變質了,我們要清楚。變質的佛法,那是世間法,不叫佛法,為什麼?他依舊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五品位是觀行位,有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叫五品位。智者大師圓寂的時候,念佛求生淨土。他的弟子們問他,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智者大師說,我因為領眾,領眾就是做住持,教學,所以自己修行功夫不夠。要不領眾,他的品位很高。因為領眾,往生淨土只到觀行位,就是說的這個位次,凡聖同居土。我們知道這是示現,其實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應化在中國。眾生愈是有苦難,佛菩薩不忍心,都會到這個世間來,但是用什麼身分沒有一定,男女老少都有,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要細心觀察,這一點很重要。從哪裡看起?看他真沒有私心,就從這看。如果名聞利養沒有放下,那不是的,決定不是佛菩薩示現的。名聞利養真放下了,真沒有了,那這就不是一般人了。

  佛法從無我入門,《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才能入門,入門才真正有觀有行。所以觀行,一般講十信位,十信位就是觀行,觀行就是十信位,五品十信。他們行六度,無論是兼行、是正行,他們歡喜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給別人做好榜樣,修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發真正菩提心」,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這一段,「善巧安心」。這是第三種理觀。怎麼樣在我們現實的環境當中,叫我們心安、身安,這是每個人都想求的。你看這個地方用的名詞「善巧」,第一個是德,善是德,要善心、要善言、要善行;巧是智慧,如何將我們的善心、善言、善行,保護自己不變質,又影響別人,不被別人影響,這叫巧,你心就安了。「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以法性為所安,以寂照為能安」。這就是說要用圓實正法。為什麼?圓實是法性。藏、通、別也沒有離開法性,它用偏了,用歪了、用偏了。要用圓教、實教,走中道,走路走中道,不走偏邪,能與法性相應。

  我們要把它降在最低,太高了我們學不到。我們從哪裡開始?從性德開始。什麼是性德?三皈是性德,五戒、十善是性德,六和、六度是性德,我們從這下手。不要求別人,要求自己。處眾,尤其特別要求自己,人與人之間相處用真誠心。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別人騙我,我還要用真心對他。這不吃虧了嗎?沒錯。古人有一句話說「吃虧是福」,福要不要?我要,要你就得吃虧,你不吃虧你就不能夠修福。不怕吃虧,不怕上當,歡歡喜喜,清清楚楚、明明瞭瞭。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得修六和敬。四攝是方便、是巧。

  在中國傳統與法性相應的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四個科目,把四個科目揉和在一起,只有十二個字,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只要把這十二個字做到,這是中國人心目當中所稱的聖人,聖賢。這十二個字一個都不缺,典型的中國人。這十二個字,跟佛教裡面三皈。佛教三皈是總綱領,小乘誦經,做朝暮課誦,第一個就是皈依三寶,每天要念好多遍。我們在斯里蘭卡講經,前面沒有用這些儀式。早年我們用的開經偈,升座之後先念開經偈,然後開始講經。以後愈來愈方便,因為聽經的人希望聽你講一點東西,他聽聽,你念這個東西他不信,他不喜歡,這宗教儀式,一般知識分子不喜歡。所以我們就恆順眾生,把前面開經偈省掉了,後面迴向我一個人念,大家不念,我一個人念。在斯里蘭卡,他們的法師要求講經前面念三皈依。我聽了他們的話,很有道理。

  我們佛法為什麼衰了?把三皈忘掉了。三皈是佛法的命脈,是佛法的總綱領。學佛的人念念不忘三皈,你就行在菩薩道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依佛。佛是什麼?佛是二足尊。你就想到那依什麼?就依這二。這個二,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換句話說,不能做愚痴的事情,不能做缺德的事情。這個好!這就是皈依佛。所以有人問的時候,這三皈皈依佛是什麼意思?得講清楚。

  我們住在這邊,我上面那個小房子鄰居,我們門口貼的阿彌陀佛,他很不高興,他勸我們拿掉,他說這個不好,這不吉祥。他不懂。那我們給他解釋,阿彌陀佛是什麼你知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福報,你不要他,你就不要福報。你不要福報,我要。你不要智慧,我要智慧。阿彌陀佛是長壽,你不要長壽,我要長壽。這一說,他就沒話說了。你看,福報要不要,智慧要不要,長壽要不要?他統統都要。統統都要,不要阿彌陀佛就全沒有了。你個人不要,那你個人這三樣都缺乏,沒有福,你物質生活很辛苦;沒有智慧,你愚痴;沒有壽命,你多災多難。一個人不能沒有,一個家不能沒有,一個社團不能沒有。這多重要!所以二足尊,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在福慧兩種圓滿,佛是排名第一,他有個尊字,兩種圓滿裡頭他是最尊的,就他是第一的。我們念念想到這個。說白一點,決定不做愚痴的事情,決定不做缺德的事情,沒有福報的事情不能幹。皈依佛寶。

  皈依法寶,法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學,我們要依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什麼?離欲。為什麼?一切的迷惑、一切的罪孽、一切不善的果報都是從欲望裡頭來的,所以欲望愈淡薄愈好。欲望的反面是智慧,多欲的人沒智慧,寡欲的人有智慧。所以佛教我們放下萬緣,為什麼?你得認識,所有境界都不是真的。從體性上說,一切萬法從它而生。它自己本身?本身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這三種現象它都沒有。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就在眼前,你看不見;就在眼前,你聽不到;就在眼前,你接觸不到,是什麼?它無相,它能現一切相,這一切相都是它變現的。它怎麼變現?它遇到緣就現相,而且這個相,相是假的。怎麼是假的?剎那生滅。

  剎那生滅這句話我們不懂,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都沒搞懂,一直到最近三、四年,我們看到一些近代科學家的報告,恍然大悟,明白了,特別是現在的量子力學家。這一個世紀科學的進步,超越過去三百年不止,超越太多了。有專門研究物質的這些專家,物質到底是什麼,追根究柢,鍥而不捨,一個接著一個,總算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物質徹底解決了。他用的方法跟佛法上講的一樣。佛法是用分析的方法,將物質。物質裡面最小的,肉眼還能看得見的,微塵。這個微塵多大?牛毛,牛毛很粗,牛毛,牛毛的尖端上有一粒這個微塵,它附在這上面,怎麼樣它也不會掉下去。為什麼?它有吸力,吸引力,這個牛毛吸住它,它比牛毛小,在牛毛上不會掉下。眼力很好的人能看見。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細。再把羊毛塵分成七分之一,兔毛塵。兔毛塵分作七分之一,這人不能看見了,人的眼睛看不到了,叫水塵。水有密度,但是在顯微鏡上觀察,它有空隙,它有空隙,空隙,這一粒微塵在水的空隙裡頭走沒有障礙。再把水塵分作七分之一,叫金塵。金是金屬,五金,金銀銅鐵錫,這個密度大,還是有空隙,這一粒微塵通過沒有障礙。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微塵。佛經裡講微塵這個意思,這個微塵很小,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

  阿羅漢能看到,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子。八十多年前科學家發現的,認為是物質最小的。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他們把原子打破,看到這什麼東西?看到有原子核、有電子、有中子,有這麼多東西組成原子。再把原子核、電子、中子再打破,看看還有什麼東西,不斷的在做這個工作,發現到基本粒子,幾十種,夸克也有幾十種。再把這個東西再分析、再去打,發現到真正最小的,微中子。一個微中子多大?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一百億個糾纏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換句話說,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今天科學家能辦得到這個事情。

  這個再打破,物質就沒有了。那我們就曉得,這個最小的東西,微中子,就是佛經上講的極微色,也叫極微之微。佛說這個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那沒有了是什麼東西?看到什麼東西?看到是念頭波動產生的幻相。所以科學家才發表研究的所得,說明宇宙之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那物質究竟是什麼?是念頭產生的幻相。這個跟佛經又對上號了,佛經上說「色由心生」、「境隨心轉」,這佛經上說的。色就是物質現象,物質從哪裡來?是從念頭生的。念頭是物質的主宰,先有念頭,後有物質,沒有念頭就沒有物質,這麼來的。

  這個發現是個了不起的發現。所以科學家承認,過去科學的想法錯誤了,把這個現象分成兩分,物理現象、心理現象,這是錯誤的。物理跟心理是一,不是二,不能分,而且物質現象是從心理現象變現出來的,沒有心理現象就沒有物質現象。所以心理現象能夠控制物質現象,這是最新的科學。這個發現還沒有得到所有科學家的承認,他們現在要找證據,證明這是事實真相,讓全世界科學家承認,預估大概要一、二十年。一、二十年之後,全世界科學家都承認了,都沒有話說,確確實實物質是假的。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比科學家說得還詳細,這個我們不能不佩服。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