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正士 (第二集) 2012/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02-040-0068集) 檔名:29-335-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五頁第一行,從第二句看起:
我們繼續看十六位在家上首。「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就是此地所說的慧辯才,「於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這第三位,佛都把他們從哪一個世界來的講出來,實際上全都是示現的,都是等覺菩薩。「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就是觀無住菩薩,「於此波羅奈國」,鹿野苑就在波羅奈國,「化生大居士善鬼家」,都他方世界來的。「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即神通華),生此毘耶離城大將師子家」。這些都是生在貴族豪富的家庭。「此四童子與無量大眾,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不但他們自己在此地化身,化身與居士身分一樣講經教學,所以他們也有很多弟子。所以這個經裡面提了,與無量大眾,這是在家眾。
「又此下光英菩薩等四正士,如《佛名經第七》說光英、慧上」,慧上就是智上,「寂根、願慧四菩薩,從四方佛土來集此界之相」,雖然沒有說得很清楚,確實是從他方世界來的。「又《文殊師利嚴淨經》亦說此四正士」,也說到他們,「從四方來,同上所說」。「又《月燈三昧經第三》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以上賢護到香象一共十位,十位正士。「其餘六人如《甄解》云:其餘智幢(即寶幢)、寶英、中住、制行、解脫等,雖未見經證」,這個其他經上沒有說,「準前思之,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前面十個,佛都說得很清楚,他方世界來的,這個在一切經裡頭沒有提到,照前面的例子來看,當然也是他方來的大士。「按《甄解》所註是《魏譯》。《魏譯》僅列十五正士之名。其中缺慧辯才」。慧辯才菩薩這個名號,《唐譯》裡頭有,「見於《唐譯》」。「《甄解》以為信慧即慧辯才,今經開為兩人,始合十六之數。故知信慧菩薩亦應如寶幢等正士,亦是他方來者」。
「《甄解》於此,更有闡明。文曰: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這是很明顯的例子,「次列他方來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共來精進求此法。」這個解釋解釋得很圓滿,解釋得很好,說明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怎麼建立的?他是參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不漏。十方還要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不說三世,怕一般初學的人生起懷疑,這眾生還沒有成佛,你怎麼能看到?其實在一真法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都沒有。沒有時間,三際一如,他怎麼會沒看見?沒有空間,沒有距離,就在當下。這是法身菩薩,明心見性才知道;一般菩薩,三賢以下,真不知道。菩薩當中,大乘經上常說,初地不知道二地的境界,這是真的。像這些,理上講得通,事上就有可能。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確確實實像《還源觀》上所說的三種周遍。這三種,三就是一,一就是三。周遍法界是信息,不是像現在用電波傳遞,不是的,電波傳遞有遠近,那個境界裡頭沒有遠近、沒有空間,它怎麼傳遞?所以一動念就遍法界,遍法界是一體。我們迷了自性,不知道,見性,真是一體。迷失自性,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是古人所謂迷惑到所以然,真正叫可憐憫者。可憐憫者這一句,它所含的意義我們很難理解。自己糟蹋自己,自己作踐自己,這叫可憐憫者。為什麼?你自己本來是佛,本來是清淨平等覺,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這一段的表法,就是表彌陀為報佛恩發的大願,普度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苦難眾生。不是娑婆世界,不是在地球,他的緣能量非常之大,沒有他緣不到的地方,沒有他緣不到的眾生。所謂佛不度無緣眾生,什麼叫無緣?你不相信叫無緣,你不肯接受的叫無緣,你不能夠理解的,不能夠發願的,不真幹的,這個都叫無緣,是這個意思。找一個跟佛沒有緣的,找不到,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連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佛是一體,它怎麼會沒有緣?所以我們今天講無緣,這意思明白了,無緣原來是迷得太深,見到佛也不會覺悟、也不會回頭,這叫無緣。緣熟,成熟了,哪個是成熟?真幹就成熟,沒有真幹,沒有成熟。經讀得再多,講得再好,沒有認真修行,沒有真正發願求生,這都叫緣沒成熟。緣真正成熟了,一切放下,他就能往生。
我們今天心裡很慈悲,很多苦難人,我要幫助他,沒錯。你沒到極樂世界,自己修行功夫又不到家,度眾生,心有餘而力不足,未必能度得了他,自己惹一身煩惱,這真的,這是我們眼前的現象。要怎麼度?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能度了。不必說到極樂世界我證到等覺,不需要,只要一到,立刻就有能力。這個我們要相信,相信阿彌陀佛第二十願所說的,我們這個本子第二十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什麼意思?這句話就是你跟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智慧、神通、道力是平等,他們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你也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一下就得到。念佛三年往生的,他三年得到了,佛力加持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等於等覺菩薩。於是我們就想到,我們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才是對的。
我們今天所發的願,想度眾生,這個慈悲充其量叫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是同情心、憐憫心,從這裡發的,跟佛菩薩慈悲心不一樣。菩薩是法緣慈悲,阿惟越致菩薩是無緣慈悲,他跟佛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沒有分別,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就大幅度提升。極樂世界不能不去,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所讚歎、一切菩薩所嚮往,就是什麼?沒遇到,誰遇到誰就成就了。極樂世界往生人之多,我們是無法想像的。我們這個世界,一年一、二個人往生。世界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一個世界往生一個都不得了,何況不止一個,很多很多。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沒有大小,真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再多人,它也不擁擠,它也非常寬敞,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境界。
十六位大士的表法,從各個不同世界來,說明各個不同世界一切諸佛如來都講這部經,都傳這個法門,都勸大家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表這個意思。顯示這個法門,實實在在、道道地地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在這個序文裡頭有這幾句,黃念老看到之後點頭讚歎,跟我講確實如是。下面說,「此議」,這個議是議論,「甚得經旨」,本經的宗旨,他真的體會到了。「蓋在家修行,最宜持名念佛也」。無量法門,這個法門最適當、最簡單、最容易、最可靠,成就快速。持名,持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無一切雜念、無一切妄念,把雜念、妄念全念掉了;念掉之後,還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是無念而念,這成功了。念到這個境界,往生淨土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自己做得了主。「十方大士悉來聽法」,這個十方大士全是等覺菩薩,「表此法殊勝,實為大事因緣故。」大事因緣,度眾生成佛道,這是大事因緣。
下面這一段長文,念老慈悲,把菩薩表法的義趣說出來了。「又賢護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表這個意思。佛對菩薩的照顧無微不至,問題是只要自己真幹。怎麼真幹?佛所講到的,我聽懂了,我真去做,你就真正得到佛的照顧。真懂不容易,把佛的意思錯解了,很多。什麼原因?我們講個最簡單的、好懂的,學佛的心不是真心。怎麼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我,有身見,有邊見,有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不行,會曲解佛的意思,以自己的意思為佛的意思,自己並不知道。如果從這個地方你去觀察,你就知道,根熟眾生不多。根熟眾生要是多的話,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就多。
像隋唐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十方諸佛跟等覺菩薩統統都來,有的來投胎用應身,有的用化身,應身的不多,化身特多。為什麼應身不多?應身要真發菩提心,真正是如來弟子,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信位菩薩以上的,這都是聖人,佛門稱小聖。雖然這些人有的不是遇到淨土,他還要在六道輪迴,雖然在六道輪迴,他絕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他們有智慧,絕不造三惡道的業。所以他們在世間就是人天兩道,人間壽命到了生天,天上壽命盡了到人間,天上人間七次就出離,就脫離輪迴。小乘,四果四向,大乘,從初信到七信,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七信是四聖法界的聲聞,八信是十法界裡面的緣覺,九信是十法界的菩薩,十信是十法界的佛。十信成佛是十法界的佛,沒見性。他要是見性,他是真佛,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我們這說的法身大士。
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都叫做法身大士,地位好像不平等,實際上是平等。為什麼?無明破了。《金剛經》裡面講,四相四見統統破盡了,這才往生實報土。實報土裡頭無功用道,他沒得修,他修什麼,他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斷掉了。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破了,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們的修行就跟這些菩薩一樣,他們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或是用應身,或是化身,挺熱鬧的;在十方世界,他也是這樣的。你看看,在我們這兒,他們這個活動;在十方諸佛如來,他也是這個活動。他哪裡都去,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雖然現身說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妙!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住世八十年,示現八相成道,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動過念頭嗎?沒有,從來沒有動過念頭。現身說法,法爾如是,是自然的,完全跟眾生起感應,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像敲鐘一樣,我們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敲重聲音大,敲輕聲音低,自然的應。不是說我起個心、動個念頭,怎麼樣來應你,沒有,沒這個念頭。這叫隨緣妙用,這叫得大自在。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通這個大道,但是真的有難有易,有的費很長的時間,要經過很多的折磨。遇到這個法門,那叫大幸,真的是無上法門,一生成就。根熟的眾生,聽到這個法門,真放下了。根沒熟的眾生,是聽懂了,還放不下,這沒熟。如何能夠讓我們提前成熟?有,那就是認真讀誦、講解。講給別人聽,人家只得一、二分利益,自己得八、九分利益。為什麼?念茲在茲,講這個經,念念是極樂世界,念念是阿彌陀佛,這個功德還得了嗎?這個成就跟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這個法門百千萬劫難遭遇,遇了就幹真的,那恭喜你。世間什麼喜事,假的,這個喜事是真的,恭喜你入住極樂世界,恭喜你親近彌陀,恭喜你即身成佛。
賢護,第一個表法。「一乘願海」,一乘是成佛,成菩薩的叫大乘,對面是小乘。一乘直接成佛,不必經歷聲聞、緣覺、菩薩這個階位,真叫一步登天。願海是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就。「六字洪名」,這是方法,真簡單、真容易。「三根普被,萬類齊收」,一個都不漏,這是賢護的意思。漏的是他自己不願意去,不是佛不接引,是自己有障礙,有難分難捨的這種情執。情執裡頭,有對人、有對事、有對物,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裡頭有你所喜愛的,你不能放下的,這個東西障礙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相信這個障礙是許許多多眾生都有的。真放下,這一生往生。只要有一絲毫沒放下,這一絲毫就障礙他的信心、障礙他的願心,他這一生不能如願以償,這就錯了。
佛教我們放得乾乾淨淨,二六時中就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我們搞了一輩子才搞明白,以前也是喜愛的很多,說得不好聽叫很雜、很亂,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時間也沒有辦法集中。所以真正想想,李老師一生想學阿公阿婆,學得不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有道場,他有那麼多學生。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說,學生向他請教,您老人家往生什麼品位?他說我因為領眾的關係,只得五品位。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往生,換句話說,他要是不領眾,他往生的品位高。因為領眾,這也是值得,領眾犧牲了品位。極樂世界,實在講,不在乎這些,凡聖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四十八願裡並沒有說同居土例外,不是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說什麼例外的,只要往生就是阿惟越致。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告訴我們,智者大師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真正是慈悲到極處,又到中國來做應身。在中國出現的是比丘身分,已經成了佛的,示現念佛生凡聖同居土。
於是我們就知道了,鍋漏匠是什麼品位?肯定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上輩往生,也就是說上三品,這肯定的。諦閑老法師往生,鍋漏匠的師父,品位能不能趕上他?趕不上,從老和尚對他讚歎的,我們就曉得了。鍋漏匠心清淨,完全跟經教相應,確實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句佛號把自己念頭統統打掉,以這一句佛號,一念,代替所有一切妄念;妄念沒有了,還是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叫無念而念。三年,功夫達到這個境界,他跟眾生沒有緣,直接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之後,你就知道,十方諸佛剎土裡頭一定有緣,他就能像智者大師、像永明延壽、像善導大師,應身、化身,能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幫助他們妨不妨礙自己?不妨礙自己。智者大師講往生,說他什麼品位,那是勸人的,勉勵別人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領眾不領眾是一樣的,領眾不起心不動念,不領眾也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是真的。那是他表演的,是無盡的慈悲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到了覺悟,是這個意思,這不能不知道。「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這就是賢護的意思。一切諸佛如來,無一不是善護念一切菩薩,發心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人就是菩薩。
「善思惟,表正智明了,深信佛慧」,對於佛的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一絲毫不懷疑。「並表法藏因地五劫思惟,結得大願之勝因」,這個要感恩。方東美先生讀這個經,不是這個本子,這個本子他沒見過,他讀的也是康僧鎧的本子,讀了這個四十八願的緣起,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在一切諸佛國土裡頭參學,他非常佩服,他說這是真實智慧,不是自己想像到的,不是。法藏比丘沒有去想像過,是在十方剎土裡面看到的,好的記住要學,不好的不要,這就是取其精華,捨其糟粕,成就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會集成的,會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精華。今天我們知道了,《無量壽經》是怎麼來的?佛說《無量壽經》,說這部經、介紹這個法門,也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的精華。所以極樂世界殊勝,阿彌陀佛殊勝,《無量壽經》殊勝,淨土三經殊勝,持名妙行殊勝當中的殊勝。你才真正能會通,真正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真正曉得,真放下、真發心,若一日到若七日就圓滿成就了。念佛有沒有感應,不在時間之長,不在功夫深淺,是你的心是不是真心,不摻雜絲毫虛妄,十念、一念就成功。這個理,我們現在相信,不疑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會集一切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這麼來的。
慧辯才菩薩,「表明信佛慧,辯才無礙」,就是經中所說的「演慈辯,授法眼,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之義。成就之後,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頭一個是大慈悲心,慈悲心你才會應,感應,沒有慈悲心你就不會應。二乘權教菩薩,應的範圍不普,什麼原因?慈悲心不夠大,不能說沒有慈悲心,他不是大慈大悲。辯就是說,講經說法。授法眼,法眼是智慧。智慧,使所教的學生覺悟,真正明白了。人一覺悟,德行也成就了。不覺悟,不知道感恩,縱使感恩,做得也不圓滿。覺悟就不一樣了,所謂菩提心現前是覺悟,真誠心現前,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大慈悲心,上報四重恩,是真的,不是假的。四重恩,頭一個是父母之恩,身雖然是假身,身從哪裡來的?父母生我育我,沒這個身,什麼都不能成就,所以父母是第一個恩。老師是第二個恩,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知道佛法,怎麼能受到這麼好的教育,這是老師的恩。老師,一定要記住第一個老師。中國在古代,讀書人考取狀元,在現在講是最高的學位,第一樁大事,回家去祭祖,去感謝老師。教他的老師很多人,感謝啟蒙的老師,這是表法,不忘根本。啟蒙的這個老師,甚至於還是個秀才,你現在中了狀元,這個地位相差太懸殊,但是他是你啟蒙老師,就跟父母一樣。你父母沒有做狀元,你中了狀元,再高的地位,不能把父母忘掉,不能把啟蒙的老師忘掉。啟蒙老師是根,以後的老師都是接著一層一層,他是最初的。中國人重視根本,根本重視,枝葉當然沒有問題,能盡孝道,這叫人不忘本。忘恩負義,他不會有成就,縱有成就,時間也不長,果報不好。所以人決定不能忘本。不忘本的人,他能夠照顧枝葉;忘本的人,只知道自己,不知道有別人。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是大慈大悲。常是不間斷,遇到人就把佛法介紹給他。用什麼方法介紹?是先行其言,我們自己把佛法做出來,這裡頭快樂無比,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隨緣,沒有執著,沒有一樣不好,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做出來了。持戒、苦行,念念沒有想到自己,念念想到眾生,這叫報佛恩。佛念念想眾生,學生也念念想眾生,跟佛的念頭相應。而且念念就是想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眾生。很難相信的,自己做樣子給他看,往生給他看,讓他真看見了,不能不信。
東蓮覺苑何太夫人,何東爵士這一家人,何東爵士的夫人,兒女全信基督教,兒子是將軍,老太太臨終的時候表演了一下。往生前一個星期,邀請親朋好友,學佛的,在她家裡打佛七。佛七圓滿了,她跟大家宣布,請大家遲一天回去,多住一天,明天我往生。老太太一點病都沒有,怎麼會說出這個話?要求的言語態度很懇切,好像是真的,不是騙人的。好了,大家都是熟人,老太太要留,我們就留一天,念佛送她往生。第二天她真走了,還邀請報社的記者來參觀,給她發消息。你看,這一表演,全家信了。這個就是慈悲到極處,我現相給你看,看你相信不相信。兒子、媳婦、孫子一看,真的,不是假的。神通自在,沒有絲毫障礙,想來就來,想去就去。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思想,沒有什麼想不想的,完全是緣,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絕了,覺諸世間。
第四尊,觀無住菩薩,「見《唐譯》」。《魏譯》經文裡「作空無」,這個地方講的觀無住。《魏譯》作空無,《唐譯》的是觀無住。「表經中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個無住,《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所生起來的心,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他不是生別的心。底下,譬善幻師,幻師是魔術師,魔術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常用這個比喻,可見得古印度變魔術這種遊戲是社會上常有的,舉這個比喻,大家容易曉得。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現種種異相,這我們講現神通。於彼相中,實無可得,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說空無相無願之法」。空、無相、無願,叫大三空三昧。於一切法說空,是自性,是性之體。第二,講無相,相是性的作用,體是真的,相是假的,相是生滅相。這個生滅相,現在我們比較有一點具體的概念,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這樣高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這個幻相,有物質、有精神、有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構成我們現在所謂的宇宙,佛法裡面所說的法界虛空界,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也表法藏比丘永劫的因行,證得大三空三昧,不著一切相,也不執著一切的願行功德,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十方世界現身說法度眾生,從來沒有停止,但是沒有起一個度眾生的念頭,沒起這個念頭,功德才叫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沒有究竟圓滿的相,沒有究竟圓滿的念頭,真清淨,也叫真精進。
第五尊,神通華菩薩,「表從神通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菩薩的神通力從哪裡來的?自性本有的。自性本具是因,但是萬行是緣。萬行是十善、六波羅蜜的展開,歸納起來,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就是十善、六波羅蜜,所以十善、六波羅蜜是萬行的根本。十善是根,六度是本,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你只要認真的修,修什麼?修成你的德行,修成你的相好,修成你的智慧,也修成你的神通。「具足方便,成就眾生」,這是利他,自己德行起作用,就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如經云: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在十方世界,十方裡面包括三世,行權方便,方便是善巧方便,現身、說法都是幫助眾生的,而且都是沒有起心動念的,這是法身菩薩,破了無明的菩薩。無明沒有破,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不是實報土的,不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也是阿鞞跋致。既然是阿鞞跋致,他就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妙用,他有能力、有智慧普度眾生。
第六位,光英菩薩,「表光明英發」,稱光英,「又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中極尊」,這都是光英的意思。光表智慧,智慧真正達到究竟圓滿,遍照法界。《般若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空;度一切苦厄,是無相、無願,大三空三昧落實了。他有沒有障礙?他不會有障礙,與三空三昧相應,怎麼可能有障礙?這不可能。我們來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為什麼障礙那麼多?沒空,有分別、有執著就有障礙。要真正入無障礙的法界,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障礙就沒有了。所以擺脫障礙,從自己內心上先拔除,外面的障礙就沒有了。因為外面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從心想生,心裡頭不想,怎麼會有現象產生。這些現象,無論是善的、是不善的都不行,只要你有念,它就會現前。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但懂,要有深入的理解,對自己大作用,第一個除自己的障礙,第二個除眾生的障礙。
譬如我們現前,眼前遇到的,二0一二,這幾天,恐怕這幾天愈來愈多了,討論這個事情的人。有人告訴我,在日本至少有五千萬人在議論這樁事情。全世界人都議論,是不是好事?不是好事。為什麼?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想這樁事情,它就會變現這樁事情,從心想生!如何化解?根本不要想它。這個道理,江本博士的水實驗,現在很多人模仿,連小朋友都模仿。小朋友在香蕉樹上摘三根香蕉,這一個樹上長的,放三個地方,每天到那裡去,跟它嘀咕幾句。第一個地方,跟它說我喜歡你、我愛你;另外一個地方,說我不喜歡你、我不愛你;第三個地方,根本不理它。一個星期之後,仔細去觀察,天天讚歎它的、愛它的,這個香蕉發酵,顏色變得很美,有香味道,就是香氣。天天去咒它的,不喜歡的,那個香蕉也發霉了,變質了,變得黑黑的,氣味很難聞,它變壞了。第三個,沒有理它的?沒有理它的,那個更壞,完全不理它的。他們用水果做實驗、用饅頭做實驗、用米飯做實驗,報告都一樣。
只要你理它,它就跟著你轉;你不理它,就沒事。災難這個事情,把它忘掉就沒事。你想它有,它有;你想它沒有,它也有。只要你想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只要有這個念頭,外頭境界就跟著你念頭轉。沒有,就沒事,何必要想它?這五千萬人討論這些東西,不如念阿彌陀佛,五千萬人統統集合起來念阿彌陀佛,念上一個鐘點,這災難化解了。別去想它了。就跟身體生病一個道理,你天天想它好,不見得會好,天天想它不好,病會惡化,都沒有辦法痊癒。什麼方法能讓病痊癒?不理它,根本不去想它,過一、二個月再檢查,沒有了,病不見了。也就是說,你想它、不想它都在照顧它,你心裡頭有它。你不想它,心裡不照顧它,等於說需要養它的養分斷絕,它自然就死掉。這個道理被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色由心生,境隨心轉,大乘經裡講得太多!我們懂這個道理,但是要做到才行,要落實。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對於這些事情根本置之不理。你問我有沒有,我說你一定有,他說為什麼?因為你想它。我沒有,你要問為什麼?我不想它。我天天想極樂世界,我天天想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我什麼都不想,得真幹才行。
第七尊,寶幢菩薩,「見《唐譯》」。「《魏譯》作智幢」,《唐譯》叫寶幢,「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幢,是旗幟一類的,它的形狀是圓的,當中是空的,像現在飛機場的風筒一樣。但是風筒,它那個口很小,進口大,出口小。幢,兩面口是相同的,一樣大。古時候寺院庵堂都有旗杆,這個旗杆是信號。今天寺院裡面有講經,有這個活動,旗杆上懸幢,幢代表今天有講經,喜歡聽經的人他自然就來了。佛門不邀請人來聽經,這謙虛,自己不敢為人師。但是講經不能不告訴你,喜歡來,是你自己來,不是邀請的。如果今天有法會的活動,懸幡,幡是法會。譬如今天念佛,或者參禪,做這些活動,這就掛幡。外面很遠的地方看到了,知道今天寺廟有什麼活動,自然來參加。現在完全做表法,寺院也沒旗杆了,有旗杆,都是高樓,看不見了。所以現在用報紙,登報紙,大家曉得,或者是網路,最普遍了,電視做廣告,通知大家道場舉辦什麼活動。幢,以前是表這個意思,所以是表智慧殊勝,講經是開智慧的,幫助你破迷開悟,有這個意思,智幢、寶幢。
第八尊,智上菩薩,也見《唐譯》,《魏譯》作慧上,「表經中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如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這是如來五種智慧,到後面我們會讀到。這五種智慧,有祖師大德把它們配在轉八識成四智,配在這上面。第一個是佛智,佛智是根本智,就是一切種智,另外四種就是轉八識,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智上,這一個名稱全包括了。這五種智真的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
第九位,寂根菩薩。「《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根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末那,末那是意根。阿賴耶是前面七種根的根本,也就是六根跟意根都從阿賴耶生的。我們一般凡夫,日常生活當中只用到第六識,把第六識認為是自己的心,因為什麼?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小乘經只講到六識,末那、阿賴耶不講,這個太深了。大乘講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菩提,真實智慧。也就是阿賴耶是迷,妄心,迷了以後叫八識,它起的作用叫八識;覺悟的時候,那叫智慧,四種智慧。寂滅境智,不但境界滅了,智也寂了,寂是對智說的,滅是對境說的。智是能知,境是所知,能所都不可得。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就是大般涅槃、就是自性,在淨土裡面講就是常寂光。學佛最後的目的是回歸常寂光,回歸常寂光是證得究竟圓滿,所謂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稱為寂根。
這個後頭還有,「《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境是境界,我們常講三種現象,物質、精神、自然這三種現象,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是精神現象,境界相是物質現象。轉識成智的時候,境界沒有了,境滅了,智也沒有了。智是什麼?智是念頭。念頭從哪裡來?波動生的。現在不動了,寂就是不動了,不動,三種現象都沒有了。三種現象都是從波動產生的,這個波動在佛法講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確實沒有原因,你要去找它的原因,不覺上又加上不覺,那個麻煩就大了。知道沒有原因,根本不要再去理它,心就清淨,清淨就覺了。《楞嚴》上說「淨極光通」,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就光通了。光通之後,什麼都知道,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光通達,這叫根本莊嚴清淨。這個莊嚴清淨是自性,本性,本來如是,莊嚴清淨。
「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寂根也有無量壽的意思。就本經《真實功德品》裡頭所說的,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著重在究竟,究竟是圓滿的意思。菩薩六波羅蜜,《華嚴經》上講十波羅蜜,十種波羅蜜都圓滿,圓滿到究竟了,那是什麼境界?那就是底下所說的,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寂淨。三摩地,此地這一句話就是自性本定,回歸到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從來沒動過,自性本定。你看常安住,回歸自性了,自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正表寂為根本。
佛教導我們,重要的原則就是戒定慧。以什麼為中心?以定為中心,以定為樞紐。定是什麼?定就是制心一處,無論你放哪一處,你都能開悟,你都能證果,所以佛說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是教你制心一處。所以佛法不是專利的,佛法不是獨尊的,這一點一定要知道。學基督教的,制心一處,能不能明心見性?能。學印度教的能不能?能。就是要達到究竟,要達到常安住,才能見性。定的功夫,淺深差別很大,一定要到究竟圓滿的大定,就見性了。這個境界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一個標準。有起心動念,你有定,不深。你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你還有起心動念,這是什麼?三賢菩薩。阿羅漢的定功,見思煩惱斷了,就是執著沒有了,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只是對一切法不執著了,我沒有了,無我了。我沒有了,法有,他認為我沒有,法有。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我沒有,法也沒有。《金剛般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統統要放下,不放下就錯了,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定是根本,戒定慧三學,定是根本。戒幫助你得定的。為什麼你定不下來?讓你這個也不許做、那個也不許做,是幫助你定下來的。只要得定,智慧就會開,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究竟的定,那就是自性本定,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現前。你有能力現極樂世界,為什麼?你跟阿彌陀佛學的。你成佛,你的身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現國土跟極樂世界一樣,也是法性身、法性土,不可思議。所以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戒是入門,沒有戒就決定不會得定。為什麼重視戒律,關鍵在此地。只有定才能開慧,這是真正的學問,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知識可以不需要戒定,博學多聞就能成就。自性般若智慧德能,這不行,一定要戒定。戒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成就德行;定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放下。放下之後,智慧現前,照用無窮,這是智慧起作用。照真、照俗,照法界、照眾生界,十方三世都在智慧觀照之中,沒有一法你不知道,沒有一法你不能究竟,所以還表壽命無量。為什麼?照而常寂,這就是無量壽。常寂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自性現前,自性不生不滅,真無量壽。
第十尊,信慧菩薩。「《會疏》云:信心智慧,永斷疑網。」這是信慧菩薩。信心智慧,永斷疑網,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問題就是疑網沒斷,雖然信佛,還是懷疑,雖然想往生,往生的願不切。那是什麼?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還不想走。這是什麼?這是智不足,所謂信心不足。信心一定建立在真實智慧基礎上,真信、真願,沒有絲毫懷疑。我把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看得清清楚楚,判斷得清清楚楚,我今天迫切需要的,是極樂世界才能解決我的問題,娑婆世界,我一籌莫展。我要成就自己,要到極樂世界;要幫助別人,更要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修行,障礙多,障緣多。這個障緣,有善有惡,善的是叫你留戀,惡的是叫你生煩惱、叫你造惡業。極樂世界沒有障緣,順境逆境都是幫助你、成就你,都是幫助你教化眾生的,不一樣。真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個信心才堅固,真正是叫斷疑生信。疑不斷,信心生不起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