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上品上生我有分  (第十二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334集)  檔名:29-296-00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三十七頁從第三行看起,科題,「發心專念」。請看經文: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一科經文,一個廢字都沒有,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我們看註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此為全經之綱宗」。綱是綱領、綱要,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要修淨土,怎麼樣才能夠往生,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就在這三句。「《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小本《阿彌陀經》怎樣修行?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在現前這個社會,全球都不安定,災難的信息幾乎每天都有。我們非常幸運能遇到佛法,能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部經典、集註,對極樂世界沒有懷疑了,真信切願。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求生淨土。我們的信心堅定,不會動搖、不會退轉、不會改變,這叫真信。一心一意只求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沒有雜念,這就是真實無上菩提心。將來往生淨土決定是上輩往生,不敢說上品上生,我們敢說是上輩,上輩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成就無比的殊勝,真正不可思議,決定不能夠疏忽。

  「本註」,這是念老的註解,「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是大小本的宗旨相同。信願就是《觀經》當中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從今天開始,早晚課誦拜佛,是拜「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拜佛加這一句,念的時候不必加,拜的時候可以加。「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拜下去,拜下去起來是「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拜下去。這一句名號一拜,非常踏實,我念佛、拜佛不為別的,只為求生淨土。用的心是真誠心、深心(深心就是求生淨土的心)、迴向發願的心。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迴向三處,不為自己。迴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我學佛求智慧,第二迴向眾生,第三迴向實際。我為一切苦難眾生,不為自己,這迴向眾生。迴向眾生的心,裡頭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用自己的真誠、恭敬,還要求佛菩薩加持。迴向實際,這是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回歸自性。

  據《四帖疏》的意思,《四帖疏》是善導大師說的,善導大師的意思,第一個「至誠心者。真實心也」。善導大師常常教導一切大眾,告訴我們,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能做到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我們用真誠心、真實心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是菩提心的體,下面兩個是菩提心的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就是以真實心對待自己。「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第一個,決定深信自身現前確實是罪惡生死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在這六道裡頭做生死輪迴,沒有出離的緣。頭一個要相信自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決定深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對這樁事情不懷疑,沒有顧慮,真誠信受。「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我們順從佛的願力,信願持名,決定往生淨土。第三個迴向,「迴向發願心者,從真實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願生彼國」。我們心裡面希求的智慧、福德,普度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都要依靠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的願是空的,是不能實現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的願就是真的,我們有能力兌現,我們統統能做到,所以一定要願生彼國。

  「由上可見《要解》所謂之信願」,就是《觀經》上講的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觀經》之三心,即本經中菩提心。故知今經之發菩提心」,就是《要解》裡面所說的信願。「又一向專念即持名」,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完全相同,一部經細說、略說,略說是《彌陀經》,細說是《無量壽經》,所以這兩部經同一個宗旨。這個地方也說得很好,「兩者之宗,實應一旨」,同一個宗旨,這個宗旨就是信願持名,在本經上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一個意思。

  「發菩提心已詳述於明宗章中,茲不多贅」,前面在概要裡頭把發菩提心講得很詳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謹再從《安樂集》中論菩提心部分錄取數則,以便參會」,參是參考,會是合會、會通的意思。「《安樂集》一度佚失」,佚失就是失傳,「乃道綽大師所撰。所論甚為精要。下節錄原文,並稍註釋,淺申其意」。

  「道綽大師於發菩提心有四番議論」,講得非常精彩。「第一,顯菩提心之功用」。為什麼要強調發心?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可是第十九願就說發菩提心,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沒有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兩個缺一個都不行。「《大經》云」,這裡所舉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大本,「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源是根源、源頭,須是必須,必須要發菩提心。「云何」,這兩個字就是現在所說的為什麼,這是個問號,為什麼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無上正等正覺,這叫菩提。「若欲發心作佛」,你現在想作佛,這個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所以發菩提心是把心量拓開。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心胸太狹窄、太小了,這種小心量實在講,救自己都救不了。為什麼?你造的業很廣、很大、很深,小心量救不了自己。那我發大心量行嗎?行。為什麼?大心量是你本來的心量,只是你自己現在迷失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每個人心量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不是佛的專利,一切眾生皆有。你為什麼變成這麼小的心量?這個事情要怪自己,不能怪別人。你本來的心量大,你要恢復,菩提是拓開心量,所以這個心周遍法界。

  我們看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就知道了,宇宙、萬物、生命、我從哪裡來的,《還源觀》上講得非常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佛說,最初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原因,一念不覺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就是沒有三世,一念不覺也沒有空間。一念,這個一念我們也不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起個念頭,自己知道動了什麼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個細念,微細念頭聚集、糾纏在一起,變成一個粗念,讓我們能感覺到這個念頭。微細感覺不到,微細到什麼程度?那是我們平常常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微細念頭。一個微細念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怎麼能知道?過去的電影是幻燈片構成的,它的速度,就是頻率,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電影就好像是很真的一樣,二十四分之一秒。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不出來,如果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大概我們看到會有感覺,有個東西晃了一下,但是不清楚,看不出是什麼東西,它太快了,但是有個感覺,有個東西出現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眼睛睜得再大也看不出來,也沒有感覺,這實在太快了。這是事實真相。

  現代科學的儀器非常先進,居然在儀器裡頭能夠偵測到一千兆分之一秒。這是用科學最先進的儀器能夠探測到的,肉眼是決定沒有辦法。這就是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立刻就產生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從真心裡頭,真心是自性,從真心裡面就現出一個妄心,這個妄心就是阿賴耶。妄心是依真心而起來的,沒有真心就沒有妄心,所以真妄不能夠離開。離開妄,有真;離開真,沒有妄,所以真的就是真的,妄的就是妄的。這境界從哪裡來的?境界全是從妄心裡頭產生出來的。實際上妄心是把真心裡面的德能,把它變質了,真心裡面有智慧,把智慧變成煩惱,它會把它變質,把德能變成分別、執著;把相好,原來的相好是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把相好變成六道輪迴,變成十法界。所以心能現,識它能變,如果沒有識就不變,那就永遠顯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識的作用,所以它永遠沒有變化,一切萬物都是永恆的,也就是像我們所說的沒有四季。四季有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它有變化。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沒有變化,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同。也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人再用心意識,就是沒有用妄心,全是用真心。真心是法性身,真土是法性土,是清淨的,是決定沒有染污的;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一切萬物微妙殊勝,我們無法想像。

  菩提心是往生淨土的根源、根本。「故知,若不發此心,縱然勤修,亦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不能往生也」。你沒有發心,沒有信願,佛號念得再好不能往生。為什麼?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本的樹木,它怎麼能生長?長江、黃河它有源頭,沒有那個源,怎麼可能有江河?念佛不能往生,多半都是沒有發大心,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真發大心,就能放下。「云何以下,申明其義」,把這個意思說清楚、說明白。「蓋菩提者」,什麼叫菩提?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也,無上覺即佛也,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這是把名詞術語講清楚、講明白。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無上道!「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這真重要!是心是佛,意思就是你本來是佛,現在你發菩提心就是發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在又發心作佛,當然能夠滿願。

  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蓋能發如是心者,本來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來是佛之心」。故下面接著說,「此心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虛」。十虛,虛是虛空,就是十方的意思。「究竟,究極真際,窮盡法源」。無論是世間法,無論是佛法,這法從哪來的?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世出世間法的根源是什麼?就是心。所以,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十乘觀法,那是天台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十種修法。第一種,「觀不思議境」,境是境界。不思議境界是什麼?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佛法不可思議,世間法也不可思議。不思議境界,無論是佛法、是世法,把它歸納起來,因為法無量無邊、無盡無數,歸納起來不外乎二法,兩種,色心二法。色是物質,心是意念、是精神現象,佛法把它分為四種,受想行識,這屬於心法。受是你有感受,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想,你有妄想,你有思想,你可以想過去,你可以想未來。凡所想像皆是虛妄,所以你有妄想。行是你的感受跟妄想它不會停住,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相續相。也不是真的相續相,而是相似相續相,好像是相續,並不是完全。第四個識,識的作用是什麼?識是前面受想行的本體,受想行都從它生出來的。它是什麼?它是受想行的根、是受想行的源,源頭。這源頭到底是什麼?識,佛法上用這個名詞,叫識。受想行識,我們講得粗一點,大致上是這個意思。

  我們講記憶,你看,你看的東西,看過的,你聽過的,你能夠記得,我能記得昨天的事情,我能記得去年的事情,我能記得小時候的事情。這就等於什麼?等於我們有個資料庫,見色聞聲,吃到好的味道,聞到好的香味,都能夠記住。記住裡頭有善有惡,很複雜,統統在這裡頭。所以識等於是資料庫,等於是個倉庫,什麼玩意全在裡頭。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假的,自性裡頭沒有,就是真心裡頭沒有,妄心裡頭有。真心全是現量,妄心三量具足,有現量、有比量、有非量。現量是六塵落謝影子,這是現量,你真的看見、真的聽見,記在心裡。比量,比量沒有看見,推想。譬如牆,隔著一堵牆,看到牆外面有煙冒出來,會想到底下有人在燒火。這是你沒有看見,這叫比量。非量,非量那是你的幻想,根本沒有這個事實。譬如佛經上講的「龜毛兔角」,兔子,你想牠長了兩個角,根本沒有這回事情,烏龜殼上長了毛,也是沒有這個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幻想,這種想像叫非量。這些它統統都有,所以有真有假。阿賴耶識東西就太多、太複雜了,我們的心全被染污了。佛教我們把這個全放下。

  美國修.藍博士告訴我們,把記憶,就是阿賴耶識的記憶,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也就是說是善的還是惡的,統統把它清除掉,恢復清淨心,這個清淨心會起很大的作用。他替別人治病的原理就在此地,完全是清淨心。先把自己的記憶清除掉,讓心回歸到清淨,用清淨心來觀想,自他是一不是二,再用清淨平等心調養自己,自己這個病症調養好了,對方就好了,他用這個方法。不需要跟病人見面,也不要吃藥,也不要打針,他就能調養好。他治好幾千人,效果卓著。今年來看我,我問他多大年歲?七十三歲。非常難得!這個方法人人可以學得到,最難的一個難題,就是你把你自己心裡頭記憶的,好的記憶、不好的記憶,統統把它清除掉,這個事情比較困難。可是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不難,為什麼?我們學佛的人統統清除掉很難,我們學佛的人可以把它換掉,換容易,我們把我們的記憶,無論是善的、是不善的,把它換成阿彌陀佛,讓心裡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其他的惡念沒有,善念也沒有。這個方法產生醫療的效果一定比修.藍博士還要殊勝,為什麼?這裡有阿彌陀佛加持。這是在我想像當中會比他更殊勝。我們做得到,這不是做不到。

  一心專注,這是他們的術語,一心專注產生不可思議的能量,這個能量會幫助我們治癒一切病痛,什麼病都能治。從這個理論上,讓我們立刻就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為什麼不生病?除非他做示現、他裝的,他要不是示現的話,永遠不生病。原因是他們的心清淨,善惡念頭統統沒有,他就不生病。我們的心裡頭還有善惡念頭,這就是病根,這就是病源,清除掉是正確的。我們本來是佛,阿彌陀佛就是本來佛的名號,我們心裡頭只保持這一尊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清除出去,自己身心健康。這個時候才真正能幫助別人,自度而後就能度他;自己沒得度要度別人,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種道理。這究竟兩個字用得好,窮盡法源。

  「長遠。明寂真常」,這是顯明寂靜。寂是真的,寂是常的,常是永恆不變,真是真實,不是虛妄的。寂是什麼?寂就是清淨平等心,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動的。大乘經上佛常說「真心離念」,就是說真心沒有妄念;換句話說,有念是妄心,不是真心。念佛的人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真心。念到一心不亂實際上就成佛了,因為一心不亂跟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淨宗的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用念佛法門修明心見性,比禪宗參究來得穩當,也來得快速,因為宗門是要離一切相,這離相很難;淨宗是指方立相。它有相,它不是沒有相,不是離相,它是建立一個相,你看它有極樂世界,它有阿彌陀佛,這都是相,這就容易多了!「永離生滅」,生滅的現象完全沒有了。生滅是阿賴耶。這個意思就是說,自自然然轉八識成四智,是你不知不覺的轉過來。一切大乘菩薩,他們是有為有作把它轉過來,淨宗靠這一句佛號,無為無作也轉出來、也轉過來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讓你不知不覺煩惱斷了、業障消了。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都在不知不覺當中完成的,這是淨土法門的微妙之處。

  只要我們真信切願,一向專念,就成功了,這八個字要時時刻刻放在心上。發菩提心就是真信真願,果然真信真願,一向專念,給諸位說災難就沒有了;眾生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為什麼?你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災難與你不相干。如果有很多人在一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集體的意識,這個力量就非常之大,集體意識可以令這個地區災難減輕,那就不但幫助自己,幫助許多苦難眾生。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集體。所以災難現前的時候,有信息傳遞、提供給我們,讓我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一起念佛,在一起誦經,這個能量非常大。最好是念佛,古大德所說的,「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號最簡單,最容易攝心。經不容易攝心,不如咒,咒短;但是咒也很長,比起佛號,佛號是更短,四個字,阿彌陀佛,非常容易攝心。

  「普備,具足一切,無欠無餘也」,普備就是圓滿的意思。「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若能一發此心,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這個心一發,傾盡無始以來,這從時間上說。無始以來我們造的生死,這是果報,諸有這是業因。我們造作六道輪迴這些業因果報,統統都能夠斷盡。傾是很快,一時就能把它斷盡,無始劫到現在。這個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更以功德迴向菩提,定能上證佛果。所有功德,決不唐捐」。唐捐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白費了,是假的不是真的;決不唐捐,這就是說這功德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無有損失與消滅」,念佛這個功德消盡業障,斷盡煩惱,功德沒有消失,功德絕不消滅。「道綽大師此語,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見,微妙難思」,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道綽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這麼肯定,斬釘截鐵,我們深深相信,這是極樂世界上上品的大德。極樂世界上上品是十地菩薩,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

  「茲引密宗《菩提心論》以為佐證」,道綽大師這個開示,密宗《菩提心論》裡頭有,也有這個說法。「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有這麼大的作用。菩提心是真心,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知道菩提心有這麼大的作用,為什麼不用真心?這個時候我們要反求諸己。菩提心人人皆有,個個不無,菩薩都用上了,為什麼我們不會用?我們要用虛情假意待人接物,為什麼不能用真實心?那現在我們知道,現在知道不遲,永遠都不遲,只要一口氣沒斷,那個時候知道了也不遲。為什麼?真發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一念、十念必定往生。生什麼品位?上上品往生。為什麼?你這一句名號從真實心中出來的。證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種成就比禪宗還高,真正不可思議。

  無上無等、最極深妙的法門,我們今天遇到了,所以這個三品經,「十方佛讚」、「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這三品,我們讀了無比的歡喜,可以把它定個簡單的名稱,「上品上生我有分」。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從現在起我就是真實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就用真實心、用深心、用迴向發願心。怎麼個用法?就依照蕅益大師的教誨,我真信,我真願,我真念佛。我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天我是為往生極樂世界而活的,我的工作是為往生極樂世界,我對一切人事物都是為了到極樂世界,不為別的,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所以說,若修證出現,菩提心真出來了,真用真的,不用假的,則為一切導師,不但自己成就,可以教別人。導師,指導別人正確的方向,成佛的方向、成佛的道路,這個人叫導師,不再走彎路,不再走冤枉路了。若歸本,歸本就是回歸極樂世界,密宗的密嚴國土,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一句是形容你得大自在。一切佛事,佛事是覺悟眾生的事業,叫做佛事;幫助一切眾生斷疑生信是佛事,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是佛事,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淨土,這都是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議」,焉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的事。

  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出菩提名體者」,這要跟我們細說,菩提的名、菩提的體是什麼。「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那再給我們細說,「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體道本,名曰菩提」,這是先給我們說法身菩提。法身菩提,大乘經上常說的真如,真如就是法身菩提;說實相,實相也是法身菩提;說第一義空,第一義空還是法身菩提。自性清淨,自性沒有穢染,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染污,所以它是清淨的。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開悟了,開悟是說他認識了,真相他明白了。明白同時他就證得,他自己就入了這個境界,所以他能說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明白。自性有沒有染污?沒有。因為沒有染污,才叫它做清淨,清淨跟體無染污是一樁事情。

  理出天真,它沒有造作。這個意思說它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在佛法裡頭還不說自然,因為自然在印度有幾種宗教都認為這個宇宙是自然的,自然而有的,我們初聽覺得也很有道理、很不錯,說得很高。可是佛說,自然跟因緣是對立的,自然的反面是因緣,非因非緣這叫自然。自性沒有對立,所以佛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法爾如是」,比自然還要自然。法就是這眼前的法,本來就是這樣。不能說自然,說自然,自然對面有因緣;它不能對立,沒有對立的。所以法爾如是的意思比自然還要深。理出天真就是法爾如是,天是天然,真是真實,它不是假的。不假修成,需不需要修?不需要,它本來就是,修什麼?法身不是修成的,它永遠存在,不生不滅,只是我們眼前迷了。它就在眼前,迷了不認識,所以我們不得其用,法身的功用我們沒有得到。

  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覺悟,覺悟它就現前。我們今天憑自己能力來覺悟不可能,迷得太久、迷得太深,我們今天憑什麼覺悟?憑聽佛的教誨。經典就是佛的教誨,當年在世把這些事情講給大家聽,我們聽了恍然覺悟。雖然是覺悟,我們煩惱習氣沒放下,所以不得其用,法身菩提裡頭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我們現在統統都不能得其用。我們知道了,不能得其用,這是什麼原因?障礙沒放下。什麼是障礙?見思煩惱是障礙,塵沙煩惱是障礙,無明煩惱是障礙。這三種障礙在《華嚴經》上用另外一個名詞,《華嚴經》上佛說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三種障礙。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說的是一樁事情。我們把這兩種說法合起來,意思就更容易明白。我們如何斷見思煩惱,不用這個見思煩惱?不執著,見思煩惱就沒有了。無論什麼事情,世法、出世法都不要執著。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還不容易體會,我們就常常想著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的事實真相,認識事實真相,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真心,起心動念是妄心;用真心的人是佛,用妄心的人是凡夫,凡夫跟佛就在一念之間。

  我要學佛,我希望用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念頭。離念不容易,說得很容易,真做就非常非常艱難。所以阿彌陀佛用個巧妙的方法,你念頭不能沒有,只許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這個可以,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不起心不動念,用這個來代替。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就是實報土上品上生的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心裡頭用一句佛號,這個可以做到,它的作用、它的效果等於不起心不動念,有這種功德。我們也是明白這個道理,努力認真來學習,我們才真正有把握這一生當中決定上上品往生。這不是假的,有理論根據,也有事實證明。所以這個不假修成。

  佛體道本,佛之體是自性清淨心,道的根本就是諸法實相、真相,名曰菩提。菩提是一個總名,真如是菩提,法身是菩提,實相是菩提,這裡頭所說的每一句都是菩提,叫法身菩提,從理上講的,從體上講的,從根源上講的。再看,「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前面一個佛體道本,名曰菩提;在報身,這是圓通無礙,這叫菩提。菩提有這三個名字,佛體道本、圓通無礙,後面還有個益物圓通。說發菩提心,這三個意思統統具足,有體、有相、有用,佛體道本是講的體,圓通無礙是講的相,益是利益,物是十法界眾生,利益十法界眾生沒有障礙,這是作用,你看菩提,體、相、作用。

  報身,這是有修,備修萬行。大乘教常講六度萬行,六度展開是八萬四千行門,十善展開也是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十善。我們用真誠心、用恭敬心,怎樣把六度十善展開為八萬四千法門、為無量法門、為無盡的法門?用真心就展開了。為什麼?真心沒有邊際;真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那叫圓滿的菩提心。《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就是一切法。修布施一法,圓修一切法,修持戒一法也是圓修一切法,為什麼?一裡頭有一切,一切裡頭有一。四十八願,一願裡頭有其他四十七願,一願都不少,願願圓滿具足。由此可知,我們只要用一法,所有一切法都圓滿含攝其中,這一法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道理要曉得。

  隋唐時代,中外祖師大德;外國,這周邊的韓國、日本、琉球、南洋,這些國家聰明俊傑都到中國來留學,回國之後都是祖師大德。這些人真的個個都了不得,他們共同在一起討論一個問題,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能夠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討論到最後結果,大家共同肯定、認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稱《華嚴》為根本法輪、一乘圓教。好像《華嚴》一棵樹一樣,它是根,其他的這些經教都是從這個根生出來的枝葉花果,都這一個根生的,稱它為根、稱它為本。這就一個代表找出來了,《華嚴》。《華嚴經》裡面講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太多了,對初學不方便,於是世尊把無量法門把它歸納,歸納為兩千法門,那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

  清涼大師分全經為四分,信解行證,行就是「入法界品」,一品經五卷,裡面兩千法門。可是到最後,這兩千法門歸到哪裡去了?《華嚴》末後,五十三參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到最後歸淨土,就是歸《無量壽》。這一說法,《無量壽經》又在《華嚴》之上,《華嚴》最後是歸到《無量壽》。這也是這些大德們承認的,《華嚴》、《法華》、《楞嚴》統統歸《無量壽》。《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這是講修行法門,最後以兩個為代表做總結,就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都歸了淨土。那淨土,我們今天展開這部經,這部經裡頭四十八品,哪一品是最重要的,能夠代表全經的?這也大家公認的,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原本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最重要的,這是淨土的來源、淨土的源頭。

  四十八願裡頭,這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這是隋唐大德已經說清楚了,第十八願。十八願講什麼?十念必生,歸到這一句名號。所以,四十八願歸「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這樣我們才能夠看到阿彌陀佛的功德,多大?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把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如來,一切經教統統歸在這一點,這一點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源頭,一切諸佛從這個根流出來的,一切經教也從這個根流出來的。於是我們才能把它名號功德認識清楚,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就是一切法門,一個都不漏。所以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告訴我們,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號,這一聲佛號全都在裡頭了。這是講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沒有真正認真去念它,不知道功德,不曉得;真正曉得,一天到晚掛在口上,決定不會離開。所以我常說,我們看到一些鄉下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個珠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不得了!這些阿公阿婆都是人家瞧不起的,沒有人重視他,我明白、我了解,這些阿公阿婆將來他們往生都是上輩往生,品位之高我們無法想像。蕅益大師講的信願持名,他圓滿做到了,他念念當中圓修圓證,哪個能比上他!

  諦閑法師,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徒弟,鍋漏匠,往生的時候諦老給他辦後事,對他讚歎:今天這個世間,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弘宗是弘揚禪宗,研教是講經說法的),沒有一個比得上你;名山古寺方丈、住持,這些大德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你,你這個三年上上品往生。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受苦受難,四十多歲找到諦閑法師。跟諦閑法師有緣,他們同一個村莊,小時候的玩伴。跟諦老出家,諦老找了個破廟給他住,這個廟廢棄的,沒人住的,小廟。他有安身之處,吃穿不愁,有幾個居士供養他。有吃有穿,有個破廟可以安身,不要每天到外頭去流浪。諦老就只教他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念這句佛號,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真聽話,不分晝夜,什麼時候念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念三年,預知時至。

  往生的前一天他進城去了,他住在鄉下,到城裡去看看親戚朋友。那是什麼?告別。他也沒有說,親戚朋友也不知道,見最後一次面。那個用意很深,他往生之後朋友都知道了,都會念佛了,看到他,這還得了!晚上回去,照顧他的老太婆,給他燒飯的,他跟老太婆說,明天不要燒飯了。老太婆很奇怪,今天師父進城看朋友,可能明天還有人請客,請他吃飯,明天不要燒飯。到中午的時候,這個老太太依然到廟裡來看他。到廟裡來沒有看到人,喊師父沒人答應,結果在佛堂裡面看見,他站在佛像面前,手裡拿著念珠,叫他不答應,仔細一看,往生走了。這老太太嚇到了,為什麼?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從來沒見過。趕快通知鄉村裡頭學佛的,還有幾個居士,告訴他們師父走了,站著走的,大家都來看。看到之後怎麼辦?立刻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把這個消息告訴老和尚,請老和尚來處理。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走路,走到觀宗寺一天,把這個信息告訴他,老和尚那邊事情交代一下趕緊過來,來回三天,他站了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也有人見過,站著三天很少。

  諦閑老和尚對他的讚歎是真的,不是假的,鍋漏匠的表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極樂世界,真往生了,往生的品位不是下輩,下輩哪有這種瑞相!老和尚的讚歎我們明瞭,上上品往生。一個吃盡苦頭的鍋漏匠,念佛三年,這樣的成就沒有人能比。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有不認識字的好處,他要認識字的話,不可能有這個成就。認識字學講經,當法師一樣,頂多像諦閑老和尚這個成就。諦閑老和尚成就不如他,真的不是假的。不容易!

  所以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能感得報身佛的果報。以果酬因,名曰報身,這樣的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感得阿彌陀佛的報身出現。阿彌陀佛有法身,法身在常寂光,在實報土現身是報身佛,在同居土、方便土現身的是應身佛,這是佛的三身。但是佛的應身、化身跟報身的相完全相同,這又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是應身,應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像報身那樣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同居土現的身,樣子跟報身一樣。這些在在處處顯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應該要知道,應當要學習,這個緣遇到真不容易!

  遇到淨土的人很多,把淨土裡頭的境界認識得很清楚的人不多,把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能講清楚的人也不多。你要不是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那個誠敬心生不起來;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真正肯萬緣放下。為什麼?我萬緣放下就是什麼都得到了。得到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你什麼都得到了,你一樣都不缺;你要把名號疏忽了,去搞其他的東西,你得到都是有侷限的、都是部分的,沒有把全體得到。這就好比這棵樹,你把樹根找到了,你全得到。你要是我找這個枝,我找那個葉,我找這一片、找那一片,統統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找到根就圓滿了。阿彌陀佛是樹根,能生萬法,能生諸佛,這還得了!這個功德還有什麼話好說?你搞清楚,你搞明白,你是何等的福報,你是什麼樣的善根,都不能比。我們今天能搞清楚,感謝《華嚴》、《法華》、《楞嚴》、《般若》,感謝夏老的會集,感謝黃念老的集註,感謝近代科學家他們成就的報告,匯合起來我們的信心生起來了,不再懷疑,不再走彎路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