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平等的身口意業  (第二集)  2011/1/25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252集)  檔名:29-201-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零六面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蓋謂十方大士,若於阿彌陀如來,睹相、聞名、見光、知意者,皆入如來之室。以聞名故,得畢竟平等之業。」這是念老總結《往生論註》裡面講的平等,入如來家能得平等身口意三業。這個地方的入就是指往生,只要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能夠得彌陀平等三業。這個信息比前面我們讀過彌陀大願裡面,第二十願裡頭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稱為菩薩。什麼樣的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無論你是從哪一道念佛生極樂世界的,也不論你帶的業有多重,到了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四十八願的加持。《往生論註》這個信息超過了。二十願裡只說生到極樂世界,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沒有兩樣,這就是阿惟越致的本義。《論註》裡面這段話,入如來家,畢竟得阿彌陀佛平等的身業、口業、意業,這個不可思議。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兩樣,得到的是平等的身語意三業。這個信息超過前面講的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阿惟越致菩薩,與佛平等的身語意業,超過了,那是什麼?那是妙覺位圓滿的果報。我們相信這個信息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有問題,黃念祖老居士不會把它引用在此地,引用在這個地方就是肯定他說得沒錯。

  所以總結《論註》這段意思,蓋謂十方大士,十方往生的人,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稱大士。為什麼?他們確確實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能往生,不符這個標準不能往生。這些人,若於阿彌陀如來睹相,你見到他。沒有說什麼方式見到他,作夢見到他算不算?應該也算,他沒有說此地睹相,夢中見相不算,他沒有說這個,沒註這一句。沒有這一句,能夢中夢到也算數,那何況是其他!你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你見到畫像、見到塑像,都是你曾經見到相。聞名,聽到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聽到這句名號。見光,佛相放光,名號也放光。知意,這個比較難一點,一定要有,為什麼?讀誦經典就知意,對於阿彌陀佛的心思你了解,阿彌陀佛念念不捨眾生。我們從四十八願來看,念念都是要想度脫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特別偏重在六道輪迴裡面苦難眾生。皆入如來之室,往生就是入如來室。

  「以聞名故,得畢竟平等之業。」畢竟就是究竟,圓滿的平等,身語意三業。這麼說來,往生不就是成佛了嗎?這不是假的。可是經中也確實說了,帶業往生,煩惱習氣一品也沒斷,到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沒兩樣,這就是所謂難信之法。你要問問任何菩薩,他都會搖頭告訴你不可能,哪有這種事!可是在這部經裡面我們所讀到的,是釋迦、彌陀親口為我們宣揚的,當然不是妄語。我們相信世尊說法,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我們相信。佛說得很好,至於極樂世界這些事情,他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句話把我們的疑惑化解了。極樂世界的事情非常特殊,只有佛與佛才能夠究竟明瞭。換句話說,等覺以下對於極樂世界的狀況還是模糊,不十分清楚,那又何況我們凡夫?我們聽了唯有仰信,深信不疑,依教修行,我們就得利益。

  下文說,「與此願之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全然一味」。《往生論註》說的跟這段經文意思完全相同,這個聞名證離生法,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以聞名故,得住平等法中,即住於諸法實相也。」住諸法實相的人,最低的階層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超越十法界。我們真正有志,有什麼志?立志在這一生當中永脫十法界,不只是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這一生就證得究竟圓滿,依這個法門可以做得到,問題是真能把這個世緣,我們講清楚一點、明白一點,十法界的緣統統放下,你才能去得了。十法界的緣放下了,還能幫助眾生嗎?能。度眾生而不著度眾生的相就叫妙用,普度眾生是隨緣,不著度眾生的相叫妙用。妙在哪裡?妙在住諸法實相,普度一切眾生,妙在此地。可不能著相,相一定要放下。放下之後的相也是度眾生,那個相也是度眾生,相是什麼?表法。身語意三業悉度、三業普度,這叫平等住。

  下面引用漢譯《清淨平等覺經》上說的,「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這個經文,會集本採用了。「故知十方大士,聞佛名號,至心信樂」,這一句重要,真心,信是真信,樂是愛好,愛好什麼?愛好西方極樂世界,愛好阿彌陀佛,愛好遍法界虛空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同志們,志同道合,這叫至心信樂。「以平等心,念平等覺,如是安住」,這三句話一定要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什麼是平等心?於一切法統統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那就是平等心,有分別、有執著不平等。為什麼我們放不下,這放下這麼困難,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把一切法用現在科學家的話,把它歸納到三大類,再分類分到三大類,科學家分的是物質、信息、能量。佛法裡面也分作三大類,無明業相就是能量,轉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質。我們再用一般人普通概念裡面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種種說法不相同,其實一個意思,毫無差別,全是幻相,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大乘經教裡把這樁事情講清楚了,宇宙萬法的體性、相狀、作用,叫體相用,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有性無,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事有理無。如果我們真的把它認識清楚,你的心自然就得平等住。為什麼?於一切境界當中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得平等住了。可是我們縱然得到,習氣重,習氣太難斷了。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經歷四十一個階級,把這習氣斷乾淨了。這四十一個階級多長的時間?《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從這句話來的,有根據的。不是從我們現在學佛開始,不是的,也不是我們多生多世累劫之前開始學的,這都不算,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一天開始,三個阿僧祇劫;也就是說,你那個起心動念的習氣沒了。這個習氣沒了,給諸位說,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沒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實報土的依正莊嚴在內,不在外,包括它在內,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

  我早年讀《大般若經》,我只看一遍。我總結了十二個字,六百卷《大般若經》講什麼?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果真正體會了,恭喜你,那就是什麼?如是安住,得平等住,你的心就安在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夠安住在這四句話裡頭,你就得平等住;換句話說,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會再有分別執著,可是習氣還在。習氣不礙事,也就是說不會干擾你的境界,不會干擾你的信心。這也是得平等住的大意。

  「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即是諸法平等體性。但能念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故曰得平等住。」這是結歸到淨宗法門念佛功夫上。我們看到現在有沒有?有,我相信不少人,這樣的人往往為大眾忽略,沒放在眼睛裡頭。哪些人?老太婆、老阿公。你看他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你不管問他什麼,他回答你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他也沒有是,他也沒有非,不管你問他什麼,他統統是阿彌陀佛。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瑞相稀有。為什麼?他住平等住,世出世間一切法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了,也不要了,真的不要了。可是你要是碰到他的時候,你看到他還在念阿彌陀佛。那是怎麼回事情?那是表法,那是教你的,自己已經成就了,那就是威儀有則。他教你這個祕訣,這個祕密的方法就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你要不相信,又想學這個,又想學那個,那就是大乘經上所說的,你跟佛沒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你的緣沒成熟。沒成熟的人很危險,為什麼?怕墮三惡道,還得繼續搞六道輪迴。那叫天長地久,不知道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出得了頭來,你為什麼不肯放下!

  大乘經教,你看看這部經書,念老這個註解引用一百九十三種經論,句句都是提醒我們放下萬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住平等住。要真正的認識這一句佛號就是實相,這句佛號就是法界全體,你念這句佛號,你的心、你的身就跟法界全體融成一體,你就回歸實相、回歸法界。再說得現實一點,你什麼災難都沒有了,實相裡頭沒災難,法界裡頭沒有繫縛。即是諸法平等體性。這句佛號,你看看多不可思議,諸法平等的體性,這還得了!但能念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你真的得平等住了。念四個字、六個字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念四個字行,念六個字也行。就像諦閑老法師平常教人,這句佛號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你看多自在,一絲毫的壓力都沒有,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一醒過來接著再念。這叫淨念相繼,不懷疑、不夾雜,一天到晚就這一句佛號。鍋漏匠念成功了,三年,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替他辦後事,站了三天。大概在四十多年前,將近五十年的樣子,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有個長工告訴我,他們的鄰居,一位老太太念佛,也就是一句佛號念了三年,也是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的。他親眼看見的,告訴我們,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那個時候帶了差不多十幾個學生,夜晚月亮非常好,在一個小池塘旁邊,我們在討論佛法,他走到我們圈子裡給我們講開示,勸我們念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也是念三年,這樣的例子很多!

  我在美國,甘老居士告訴我的,他的一個朋友,也是佛友,兒子都在美國念書,畢業之後在美國工作。結婚了,生小孩了,就把母親接到美國去照顧家,照顧小孫子,做家事。老太太無怨無悔,每天照顧得非常周到。住了幾年,孫子可以送到托兒所了,應該是四、五歲,她每天料理家事,照顧一家人生活。沒有人看到她念佛,她真念佛,她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往生的那一天早晨,早晨都是她煮早飯,兒子、媳婦、孫子起來之後,沒有看到老人今天煮早飯,感到非常奇怪。把她的房門推開來一看,老太太衣服穿得很整齊,穿了海青盤腿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走到面前細細一看,她已經走了。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預知時至。怎麼知道預知時至?她床旁邊擺的有遺囑,交代後事,寫得清清楚楚,而且還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什麼時候做的也沒人知道,一份一份的,後事她自己都安排好了。這個消息傳到這些佛友,大家都去看,念佛送她,其實她已經走了,沒有不感嘆的。她這一表法,你看度多少眾生,讓這些念佛人都生起信心,也生起慚愧心,跟她比不如她!人家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此地說她得平等住,祕訣就在此地。你的功夫不能成功,就是你心裡還有妄念,你心還不平,你心裡面還有自私自利、還有名聞利養、還有得失這個習氣沒放下,所以雖然念念相繼,你那個念念裡頭有夾雜、有問號在裡頭。

  由此可知,聽經、聞法重要!為什麼?經教裡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通達事實真相,你才真放下。給諸位說,真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就像舊金山這個老太太,她每天工作,事她沒有放下,什麼放下了?念頭放下了。不容易,情執放下了,你看她的兒孫,那情執放下了,這是最難放的。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她統統放下了,也就是說,沒有一絲毫的留戀,這才能住平等住。我們沒有辦法到這個境界,實在講,你還不平,你的心還不清淨、還有染污。染污是什麼?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你還會起心動念就是染污。遇到什麼?合自己意思的你生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的你不歡喜,你還會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叫染污。心本來是清淨心,被染污了。心有高下,這就不平。有染污、有不平,念念相繼也不行,為什麼?把你那個清淨平等破壞了。都是自己放不下,不要怪別人,別人沒有過失。六塵境界裡沒有過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沒有過失,過失在哪裡?過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末那的執著,過失是在這兩個,六根、六塵、六識都沒有過失。

  所以,法相唯識學家告訴我們轉識成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果上轉沒問題,就是你因一轉,阿賴耶跟前面五識跟著就轉了;六、七不轉,它們兩個你用什麼方法你也轉不過來,你也沒法子轉。那我們就曉得,我們功夫用在什麼?就是用在第七不執著。你執著,四大煩惱常相隨,你能把四大煩惱控制住,末那就轉了。第一個知道無我,我見這是根,我愛、我痴、我慢,這就是貪瞋痴三毒。頭一個破我見,真正做到《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那不就平等住了嗎?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萬物是什麼?全是阿彌陀佛。一顆真誠恭敬心,對什麼人都笑咪咪的,阿彌陀佛,對一切萬物統統都是阿彌陀佛,他住平等住,這不得了!住平等住是什麼人?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能學到嗎?從理上講能,人人都能,只要你肯放下。沒有人障礙你,沒有任何事物障礙你,障礙你是你自己的末那跟意識。末那跟意識也不是壞東西,你真轉過來了,末那識就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就變成妙觀察智,不是壞東西。沒有一樣不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問題是你會不會。

  我們每天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分享,更重要的是要在一起提升。學院同學們提升了,這學院就是小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創造的,釋迦牟尼佛在小本《彌陀經》上為我們介紹,說得很清楚,那個地方的居民「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能依教奉行,大家就是諸上善人。為什麼?至心信樂,以平等心,念平等覺,如是安住,這是諸上善人,那學院就是極樂世界。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念?真念,一天念到晚,從來沒休息。那怎麼叫無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叫無念。聲聲佛號都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這什麼境界?這是自性法爾如是流露,這是彌陀。誰是彌陀?自己是彌陀,彌陀無盡的悲願接引眾生。

  下面這幾句話說得好,「如是心行」,你以如是心、如是行,這是真菩薩行。怎麼說真菩薩行?法身菩薩行。我們現在不是法身菩薩,真能行菩薩行,那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也就是說,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沒到極樂世界,在此地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輾轉教授,同歸極樂」,我們自己真做到了,就影響周邊的人,周邊的人做到了,又影響周邊的人,這個範圍愈來愈大,這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普惠眾生真實之利」,普是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國籍的分別,沒有種族的分別,沒有信仰的分別,沒有男女老少的分別,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這叫真平等,這叫普,惠是給予,普遍給予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真實之利!「故曰修菩薩行」,這是真正修行,真真實實的在修菩薩行。

  「如是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修行是因,有因必有果報,果報是什麼?自然具足,不是勉強的,具足什麼?一切佛果,一切諸佛無量劫修行的果德,功德的根本。這個功德的根本,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佛號,統統都結歸在六字洪名上。「如《會疏》曰:菩薩六度,一切功德之本。故名德本」。菩薩所修的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是妙德,布施是隨緣妙用,持戒是威儀有則,忍辱是四德裡面柔和質直,後面精進是代眾生苦。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末後兩個,禪定跟般若都用在前四度之中,前面四度。布施裡頭有定有慧,持戒裡頭有定有慧,忍辱、精進都是有定有慧,菩薩的德本。我們學了要會用,愈用愈純熟,愈用愈善巧。你不用就生煩惱,你會用就生智慧;不但生智慧,定在其中。像《華嚴經》的鬻香長者,那是個修禪定的人,沒離開世間相。在哪裡入定?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會入,人家的眼見色,眼在色相裡面入定。怎麼個入法?眼看到外面的境界相,什麼都看見了,入定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眼在色相上入定了。他樣樣都清楚、都明瞭那是智慧,如如不動那是禪定。耳在音聲裡面入定了,開智慧了,鼻在香氣、氣味裡頭入定了,舌頭嘗味,在飲食裡面、嘗味裡頭入定了。你們去想想看,這叫隨緣妙用。我們起分別、起執著,裡面跟著連帶起就是貪瞋痴慢,一起都來了。凡夫日常生活當中起這些東西,生七情五欲、貪瞋痴慢,菩薩不生這個,生智慧,禪定的作用多大!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的禪定,不起作用,禪定應該用在生活當中,活活潑潑。到禪定功深的時候,才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入平等境界。所以這叫德本。第二個意思,「選擇攝取果號,能流出六度萬行,為眾德本原」,這個括弧裡講,「此乃以持佛號為德本」,這個佛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為眾德的本原,萬德之根本。

  你們諸位想想,遍法界虛空界,稍稍有一點智慧的眾生,都懂得斷惡修善。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古老的馬雅族的預言,說明年是世界末日,二0一二。我在海內外遇到不少同修,就這個問題來問我,大家都感覺得惶恐不安,問我怎麼辦?我回答他們,災難可能有。這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模稜兩可,肯定,不是肯定,可能有。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連外國的科學家都說出,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能覺悟,真正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會大幅度的減輕,不會造成世界末日。我相信這句話。又有科學家提出一個數據告訴我們,他用全世界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這樣計算大概多少人?他說大概八千人。也就是說,地球上能夠有八千人回頭,像剛才說的,有八千人真正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就能拯救地球,就能化解地球上的災難。有人懷疑,地球上現在據科學家的統計,大概是有六十五億人,八千個善人能救得了嗎?中國老祖宗有句話說得很好,邪不勝正,六十五億人邪,邪知邪見、邪念邪行,八千人正知正見、正念正行,就能幫助這個地球化解大災難。我相信這句話。那八千人有沒有?我相信肯定有。這個世界上信仰宗教的善心人士不止八千人,全世界,基督教跟天主教的信徒加起來超過二十一億人,伊斯蘭教的信徒超過十五億人,佛教徒沒有正式的統計,概略的估計應該有六億人到七億人,這麼多人裡頭難道沒有八千個善人嗎?我不相信,肯定有!這些人心地善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看到眾生造業受報,能沒有慈悲心嗎?有慈悲心,他真祈禱,真正代替這些造業眾生懺悔。所以我相信,明年還是非常可能平安無事度過。但是我們要知道,這種祈禱,集體意念的力量、能量非常之大,科學家也承認,但總是治標不治本。要治本,一定是有大多數的人回頭向善,這個社會才能得到長治久安,地球上居民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這不是祈禱能辦得到的,這要用教育,聖賢教育、宗教教育。所以宗教教育要認識它、要研究它,不能說它是迷信。如果你不研究、不認識,以為它是迷信,排斥它、遠離它,災難就現前,這不能不知道。

  過去七0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這三家猶如鼎之三足,缺一就傾斜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長治久安就靠這三家,這三家教學相輔相成,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今天我想要儒,佛跟道不要,儒也沒有了。有一個,肯定三個都有;一個沒有,三個都沒有了,三家是一體!都認知宇宙萬物跟我們自己是一體,佛經裡講得特別詳細,所以湯恩比特別提到大乘。我們現前遭遇到這樣的困難,肯不肯向儒釋道裡面去探討,看看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我們在做,做到今年是五十三年了。我們用科學的工具大概是二十年,我們用網路有二十年,我們用衛星,到今年是第九年,起了很大的作用。我相信我們這個小圈圈裡就不止有八千善人,我們在一起真正學佛的。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五十三年在一起學習,深入經藏,經典裡面這麼多的義趣我們才能看得出來,才懂得它的意思,知道如何落實在自己生活上,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於釋迦佛為我們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點疑惑都沒有,我們有深信、有切願,我們有信心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對這個世間真放下了,不再有絲毫的貪戀,為什麼?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住平等住,得大自在,得到的是清淨美滿。

  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他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每天不離開老師,念念想著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恩德,把我們在這個苦難的世間解脫出來,這個恩德超過父母。如何報答?那就是認真學習。章嘉大師教我放下、看破,就能契入如來境界。依教奉行,這是報恩!把自己所學習的、所體驗到的點點滴滴,利用這個機緣與同學們在一起分享,這是所謂的弘法利生。我得到好處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得到。我證明了佛法所說的,這六十年,學佛六十年,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真的一點都不假,愈施愈多。修三種布施的快樂,樂不可言,人生第一等樂事。你要能做到施而無施、無施而施,入佛境界了。

  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一二三忍。忍者,安忍也」。忍這個字是會意字,你看它的相,下面是心,上面是刃,是一把刀,刀插在你心上,你還能不能安忍,前面講的安住?若無其事!從這個相,字的相,你就能體會它的意思。特別是在逆境裡、惡緣裡,要能忍、要能讓、要能放下。我有,他要,給他就好了,何必計較?錢財我用他用都一樣,他要就給他,歡歡喜喜。如果命裡有的丟不掉,愈捨愈多,命裡沒有的得不到,無論用什麼方式,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裡有的,你說你不是冤枉嗎?你用不正常的手段所得來的命裡有,充其量說,你得來的提早幾天,如是而已。用不正當的手段所取得的,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那個代價是什麼?壽命。譬如你有一百年的財富,我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取得,五十年就把一百年的財富統統取得,你要付出什麼代價?你五十歲就命終了,你把你一百年的財富花光了,你要付出這個代價,這不值得。如果你要隨順自然,中國古人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理如法的取得,你能享一百年,你長壽。了解事實真相,它不是人力可以能得到的,我又何必!佛給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原來這些資身之具,包括聰明智慧,都是從布施得來的。那我多修因多好,愈施愈多!多到你享不盡的時候,譬如一百年是你的壽命,一百年到了,你的福報很大還有沒享完,那怎麼辦?延壽,你會活到一百一十歲、一百二十歲、一百三十歲、一百五十歲,延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一個學生,一個老比丘,一百六十歲,是學生裡面年齡最長的。所以人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他才肯真正放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他放不下,明瞭之後自然他就放下了。所以學習經教是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真正功夫就是放下。

  我們看下面,「《魏譯》云:第一、第二、第三法忍」,這康僧鎧的本子。「法忍者,法為所證之理,心安於法為忍」。佛所說的法,是佛所證得的理,佛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明白了,我們的心真正安於佛的教誨上,這叫忍,我們真正照做。沒有學佛之前,你叫我布施我很難做到,為什麼?賺錢太不容易、太難,哪有那麼輕易的給人?學佛之後明白這個道理,再困難我們也會幫助別人。我還有一碗飯,我會分一半給別人,我明天雖然沒得吃了,今天還能過得去,我今天也能讓一半給別人。沒有搞清楚這個道理做不到!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甚至於學一些不正常的方法去取得一些財富,明瞭之後,這些念頭統統斷乾淨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沒有跟人化過緣,沒有問人要過錢,或者是一切財物,沒有。問人要的就是一缽飯,一缽飯不一定是一家供養的,每一家吃剩了還有一點點,給他一點點,才帶到第二家去托。佛托缽是規定七家,可以托七家,托一碗飯。如果一家給你給得多,你能吃得飽,就不到第二家去了;七家要是還托不到,你就不必托了,回去,回去有同學供養你。托缽托到之後不是一面走一面吃,不是的,缽有個蓋子蓋好,回去之後大家在一起,把飯倒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在裡面取,自己吃多少取多少。所以「一缽千家飯」,這話是真的,因為佛弟子當年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去托缽,混合在一起真的是千家飯。所以托不到也沒有關係,回去一樣分到吃的。除這個之外,沒有向人求任何一點東西,這個諸位要知道。衣服,衣服是到垃圾堆,人家衣服穿壞了,丟掉、丟棄了,把它撿起來洗洗乾淨,還有可以用的地方把它剪下來,不能用的就不要,這樣拼拼湊湊縫起來這一件衣。小塊的,像我們現在搭的衣,二十五條衣,你看一格一格,那就是各個地方撿起來、湊起來的。布料不相同,顏色不一樣,縫製好之後染色,染成這種顏色。這個顏色是紅色、黃色、藍色、黑色混合在一起,叫染色衣。一生不麻煩別人。世尊也允許出家人自己蓋一個小茅蓬遮蔽風雨,可以的,在山上砍幾棵樹,自己動手蓋個小茅蓬。砍樹三天前要祭樹神,請樹神搬家,三天之後你才砍這棵樹,你要用它,不能夠說是不通知,隨便去砍,這個不可以。所以你想想佛菩薩的用心,佛弟子們依教奉行。

  今天很多人說,我化緣是做慈善事業、做好事。中國古聖先賢跟佛菩薩沒有兩樣,都主張「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你要化緣去做好事,你已經錯了!你天天依教修行,把功德迴向給十方,這就是你應該做的好事,其他的好事不是你做的。有人把錢送給你了,請你做好事,你憐憫他,他不知道什麼叫好事,這個可以做的。最好怎麼樣?錢不要經手,我教你做什麼事情,你去做。印經是個好事,大家都知道的,財施、法施,果報得財富、得聰明智慧,一舉兩得,好事。我們印《大藏經》,你把錢寄給那個書店,寄給印刷廠,不要給我,我把那個印刷廠的銀行號碼告訴你,你自己去寄。不用經手,別去找那個麻煩!建道場,再問問,你建的這個場裡頭真的有道嗎?如果有道,大家真的得福,要沒有道,那你造罪業,那些人也冤枉,也被你牽連了。為什麼?他幫助你造罪業,錯了!佛教當初傳到中國來,道場、寺院、庵堂是國家建的,那個時候帝王信佛、帝王學佛,他們是佛門的護法,出家人沒有到外面去化小緣的。

  所以我一生沒有建道場。圖文巴這個道場,可以說是唯一的一個道場,是大家群策群力發心幫助這一批年輕的出家人,這悟字輩,成就他們,給他們一個安居養道的一個處所。所以這個道場沒有經懺佛事、沒有法會,這個道場裡面只有教學,學習經教。我們在這裡向政府註冊,政府很難得,同意我們用學院的名義,宗教團體用學院的名義。我們在這裡,我聽說住了三、四年,政府來看,看完之後他告訴我們,他說你們不是宗教,你們是學校。政府承認我們是學校,學校就得開學招生,是有這個計畫,現在就是我們的師資陣容不足。希望在學院,無論是在家出家,認真學習經教,能夠真正學好一、二門,你可以教了,我們去招生,正式對外招生。為什麼不向外面聘老師?外面聘老師跟我們的知見不一樣,教學的方法不一樣,會把這個道場擾亂。換句話說,這個學院是淨宗專宗學院,專修淨土宗的道場,為淨土宗培養弘護人才,這是諸位不能不知道的。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夠把弘護人才培養出來,學多了、學雜了不行,他不會有成就。又何況佛在經上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學成之後,你將來弘揚任何一宗都可以,只要你再用一些時間,你認真去學習。所以忍就是承認、就是肯定,就是把心安下來。

  《大乘義章》九卷有這句話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可見得忍是智慧。智慧從哪來?是從定來的、從清淨心來的,人要不能忍就心浮氣躁,他沒有智慧;人能夠忍,他心是定的,定生智慧。所以慧心安住在法上,這個法是你用智慧肯定它的,你安住在法上,這名叫忍。「此上法忍,諸家之說不一,有深淺之別」。這就是第四十七願,願文裡面所說的忍,只說「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這是經上的原文,沒有說明這個忍的意義。所以各家,也就是不同的宗派,對於這個一二三忍有不同的解釋。念老很慈悲,都給我們舉出來,「例如《仁王經》」,《仁王經》講五種忍,第一個「伏忍」,第二個「信忍」,第三個「順忍」,第四個「無生法忍」,第五「寂滅忍」,《仁王經》上說五種。《仁王經私記》這是註解,註解的名字,它裡頭對這五種忍有解釋,這五種忍從初地開始,「初地、二地、三地得無漏信,名信忍」,這是第二個。在信忍之前,伏,是把煩惱伏住,也能忍,那功夫淺,到信忍才算是真的得真正信心,不再疑惑了,叫斷疑生信。這是第一個,初、二、三地,無漏信就是斷疑生清淨信心。「四、五、六地趣向無生」,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沒證得,向這個方向精進,稱為「順忍」,順著這個方向去走,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十地、妙覺,得菩提果,名寂滅忍。」這是從初地講起,《仁王經》上的五忍。

  「古注經家中,有認為伏忍、信忍、順忍,即本經之三忍者」,本經第一、第二、第三,有這種說法的。「甚至有以最初伏忍之上中下三位」,伏忍上品、中品、下品這三位,認為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這三種忍。「蓋皆不許他方菩薩聞佛名號,應時即得一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也」,這是念老的評語。這種講法,這就是不承認他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經上說,應時即得一、二,乃至無生法忍。無生法忍這個地位高,那一忍、二忍怎麼會是伏忍的上中下三品?那位子還太低了。所以下面念老就提出疑問,「但據經文」,這個經文裡,三忍當中包括無生法忍,這經文上講得清清楚楚,第三是無生法忍,《魏譯》裡頭有,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所以念老講,這三忍當中包括無生法忍,這是經文上有證據的。

  《魏譯》,下面講了,康僧鎧的本子,第三十四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這有無生法忍。那《宋譯》的呢?「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經文上很明顯。「可見願文中之第三法忍,決定是無生法忍也」,這真叫有憑有據,不是隨便說的。無生法忍,一般大乘經上講七地、八地、九地所證得的,這個地位高!十地是寂滅忍的下品,等覺是中品,妙覺果位是上品。這也是過去許多大德,全是這三種忍,與本經的經義相應。這一、二、三忍,我們看看諸家說法,然後細心觀察,與本經的宗旨相不相應,哪一種說法相應。特別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得忍,應當是得無生法忍,這前面二、三忍不可能是一般菩薩,應當是法身菩薩級別高的,才能夠講得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