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彌陀要解研習報告  (第三十六集)  2003/6/27  澳洲淨宗學院(節錄自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20-15-39集)  檔名:29-178-0036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看這個經文最後的一段: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這是本經最後的一段,這一段講聽眾聽經所得的利益,是為全經的總結,我們的小標題是「法眾得益結勸」。

  『聞佛所說』,是指這一部經佛介紹完了,他們得的利益,總的來說有四類,第一個是『歡喜』,「身心怡悅,心開意解」。確實,這個歡喜是沒有法子形容的,在世出世間法裡面,真正是希有難逢。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能夠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不僅僅如此,真的像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講的,「能離一切世間苦」,比《十善業道經》還要殊勝!《十善業道經》是自力,感動佛菩薩加持。這部經教我們執持名號,就能夠圓滿的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有這樣的殊勝。我們聽到了,怎麼能不歡喜?這個歡喜,在世出世間,我們細心思惟、觀察,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

  「身心怡悅」是法喜充滿,這個歡喜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是說的果,什麼原因你得這樣殊勝的法喜?「心開意解」了。中國諺語裡面所謂「茅塞頓開」,這是何等的痛快!今天我們要講用茅塞來做比喻,無始劫以來,這個茅塞塞的緊緊的,從來沒有啟開的消息。今天聽釋迦牟尼佛宣說這個法門,豁然頓開,諸位想想,這是什麼味道?同時更應當認真反省,我們聽了這個經之後,是不是真的心開意解?果然心開意解,你肯定萬緣放下,肯定是妄想分別執著也是一時頓捨;頓開就頓捨,頓捨就頓開。還是放不下,那你茅塞還沒有開!雖然沾上一點暖氣,茅塞分毫沒有動搖。這用佛法來說,業障未免太重了!

  有沒有救?那就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緣,要靠自己。什麼緣?多聽,這個經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多聽。中國古人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現在你要聽一千遍,不難!從前不容易,誰肯跟你講?現在我們這裡有錄音、有錄相,你要聽一千遍真的不難。像前幾年,新加坡陳光別老居士,一天聽八個小時,真的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一樣。佛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二時就是我們今天八個小時,八個小時講經、聽經,八個小時念佛。你果然能夠這樣做,做上十年,做上二十年,你阿賴耶裡面含藏著善根不足,統統都補足了。你肯定具足了圓滿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但往生,我深深相信你是上輩往生。那是什麼?真的心開意解了。

  我跟諸位說了很多,我是中下根人,老師勸我修這個法門,我還很懷疑,懷疑了好多年,很難接受。正是這個經上講的,難信之法。這一生,這個善根福德因緣補足了。什麼方法補足的?天天講經。天天親近佛菩薩,五十二年了。五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補足了,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所以學佛,我從我一生經驗當中所體會到的,你真正要成就,說實實在在話,末法時期,善根福德因緣真的不多,達不到經上所講的標準。經上的標準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增高品位,關鍵的開示!

  讀《彌陀經》的人,修淨土的人,甚至於講《彌陀經》的人,有沒有重視過這句話?這句話是關鍵的所在。要把我們自己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變成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們的問題解決了。怎麼個轉變?天天幹,鍥而不捨。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你萬緣放不下,如果是真幹,幹個十年、二十年,要到心開意解,一切萬緣不叫你放你自然放下,哪裡還要人勸!為什麼?就好像我們旅行一樣,手上提著很沈重的包袱,這些包袱裡面裝的拉拉雜雜東西,都是沒有用的,都是可以丟掉的。到心開意解,我還要這幹什麼?統統丟掉了!自然放下了,身心怡悅。

  所以這也是我在講經常講,大家學佛為什麼功夫不能進步?是因為你沒有得到法喜,也就是我也常用比喻說的,你沒有嘗到法味。像世間飲食一樣,這個裡頭滋味你沒有嚐到。這個滋味嘗到之後,天上人間,什麼樣的味道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你自然會把它捨掉,捨得乾乾淨淨。《彌陀經要解》是無上的法寶!印光大師的讚歎是一點都不過分,我完全同意老法師的讚歎。

  有歡喜,才能『信受』,所以我們今天講「信受」,說實在話,很勉強。為什麼?歡喜心沒有生出來。歡喜心真的生了,那你真的相信,真的接受,「毫無疑貳,領納不忘」。疑惑斷盡,生清淨信心,堅定的信心;有信,願心接著就生出來。我還想什麼?目標、方向只有一個,我想極樂世界,我想阿彌陀佛。這個宇宙之間諸佛剎土很多,我只求極樂世界;諸佛如來很多,我只求親近阿彌陀佛。我很清楚,我很明白,親近阿彌陀佛,就是親近一切諸佛如來,經上講得很清楚!

  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句話,蓮池、蕅益大師在註解裡面都告訴我們,這個「十萬億」不是數字,是表法。表法何以用十萬億?它有兩重意思。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特別用這句話說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可以常常回到娑婆世界來,天天都可以來,有這個意思在裡頭。真的意思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你每天都去!所以蕅益大師的註解裡頭,我們前面讀過,生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諸佛世界,見阿彌陀佛就是見一切諸佛如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真的生起信心,生起願心。「受」,受是行,信受奉行,所以「信受」兩個字的意思,就是「信願持名」,三資糧具足!

  佛這一會不知道度多少眾生!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會度眾生最多?《彌陀經》這一會度眾生最多,度眾生最徹底、最圓滿、最究竟!我們要懂。華嚴會上是度法身大士的,不是度普通人的,九法界眾生都沒有能力參與世尊的華嚴法會。為什麼?華嚴法會是在定中講的,所以小乘法不承認。小乘法認為釋迦牟尼佛最初講經說法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從那裡開始。菩提樹下,打坐入定,這個他們不知道。而釋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樹下,定中二七日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聽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也看到人眾、天眾、鬼神眾,不是看到很多嗎?那些是什麼?那些都是法身大士應化在六道裡面,他不是真的凡夫。所以你看到山神、樹神、河神、海神、草木神,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的,不可思議!凡夫沒有辦法參與這個法會。

  你在這個法會裡面看看,細心去觀察,妙極了!後面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會是度法身菩薩往生極樂。我們就曉得,《彌陀經》、《無量壽經》是度九法界眾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大事因緣,到這個地方就究竟圓滿。其他一切經論,那是佛的大慈大悲,對什麼人說的?對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的人說的。為什麼?他一生不能成就,他不能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慈悲,你願意接受哪個法門,就跟你說哪個法門,「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究竟圓滿是這兩部經。

  我們學佛,天天在研究經教,如果對釋迦牟尼佛這個密義、這個意思沒有能看出來,那你叫白學。於是我們後學,做學生的人,要效法老師,懂得老師的意思,懂得老師的善巧方便,我們要如何面對現前的社會,廣大的眾生?我們要怎樣去幫助他們?怎樣去成就他們?幫助他們,成就他們,記住,先要成就自己。至少你自己歡喜信受要具足,你沒有歡喜信受,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歡喜信受!

  『作禮』,作禮是感恩,「感大恩德」。感恩絕對不是言語能表達的,要有行動,行動是「投身歸命」。整個身心皈依彌陀,皈依淨土,不但是盡形壽,生生世世,永遠不離彌陀,永遠不離淨土,這是真的感恩!幫助阿彌陀佛,幫助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普度的方式,就是世尊在經教裡面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特別重視那個演,演是表演,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別人看了有所感動。如果沒有感動,是你做得不夠好,你的心不夠誠。至誠感通!為什麼別人沒有感動?你的誠意不夠,你的誠意要是夠了,自然就感動了。古人講的話是正確的,是真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金石是礦物,不是植物,就是說你的真誠達到極處,連石頭都感動。

  我們佛門裡面有個公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就是金石為開的一個例子。可不可能?現在我們知道,這個事情肯定是可能的。為什麼?植物、礦物有法性,法性的特質,它有靈知,也就是說它有見聞覺知。不過它的見聞覺知非常遲鈍,你精誠到極處,它也能感動,也能隨著你的心意產生回應。江本勝博士研究水的結晶,水也是礦物,跟石頭比較起來,我們很明顯能感覺得到水靈敏,石頭遲鈍,泥沙石頭比水要遲鈍多了。所以水在顯微鏡觀察之下,反應很快、很明顯。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就相信泥沙石頭,如果我們真誠到極處,它的反應也是很快、很明顯。依報隨著正報轉!

  但是有情眾生,他有個麻煩,麻煩在哪裡?業障。他有很深重的業障,有時候比頑石還困難。你講經頑石會點頭,人不點頭。他染上了邪知邪見,所以比石頭還難度化。度頑石容易,度一個冥頑不靈、邪知邪見的人,難!總歸要真誠心,要長時間,沒有不能感化的。所以,自度度他,先決的條件要肯定,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儒家講的人性本善,這是基本的概念,就是肯定一切眾生性善,本性是至善。

  至於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往年我在香港,香港亞視來訪問過我,好像訪問我的人是何守信先生。他就問我這麼一個問題,「古人講人性本惡」,看看這個社會、世界的人心是惡,是不善,你在這個社會上能找到幾個善人?縱然你行善,人家都懷疑,你懷的什麼意思?大概不懷好意。我告訴他,孟子講的性善,荀子講的性惡,不是本性。那什麼性?習性!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習性。習性有善惡,本性沒有;沒有善惡才是真善,才是至善。為什麼?有善、有惡,你就落到二去了,就落到二三裡頭去了。

  真如本性叫一真,一真裡頭沒有對立的。善惡是對立的,沒有善惡,沒有生死,沒有遠近,沒有大小,沒有菩提、涅槃,所有一切對立的都不存在,這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能證,我們用佛的話來說,能現、能變;一真法界是所現、所變,你什麼時候契入一真法界?你真正用念佛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一真法界就現前。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

  諸位想想,這一句阿彌陀佛確實是一真法界的德號!所以感恩要以行動表現,不是口頭上說說的。在今天的社會裡面,大家把倫理道德都忘掉,沒人提了。所以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我們一般講,沒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從聖賢教誨當中悟得的,就是前面講的,「身心怡悅,心開意解」,是從這裡得來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而去』,作禮而去,「去」不是就沒有事情了,去幹什麼?去依教奉行。所以「依教修持,一往不退」,這是「而去」。你看看末後這幾句話,「歡喜信受,作禮而去」,這裡頭的意思太豐富了。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的一般人在聽經,聽完之後,作禮而去。出去幹什麼?出去就胡思亂想,就胡作妄為,把剛才在講堂所聽的忘得一乾二淨。真正聽懂了的,聽明白的,斷疑生信的,開發願心的,人家作禮是感恩,身心歸一;「而去」,是去「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他真幹!最後,我們引用圓瑛老法師的幾句話,《彌陀經要解》,圓瑛法師有講義,他在最後有這幾句話,勸勉我們。

  「從今日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他講了五句,這是第一句。世間名利是假的,不是真的。貪著世間名利,那個心是輪迴心,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叫輪迴業。輪迴心是迷惑,輪迴業是不善業,果報六道輪迴!真正明瞭、覺悟的人,這個東西要放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日常生活隨緣,決定不要計較。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好吃的很好,不好吃的也好,從這個地方,把你那個好、不好的這種分別心斷掉,你的平等心現前。

  但是要記住,我們要是供養別人,我們要盡心盡力選最好的。為什麼?這是我們的恭敬心。我們接受別人的時候,決定不能有分別心,成就自己的德;供養別人是成就自己的福報,修自己的福報。所以念念為別人想得很圓滿,不要為自己想。自己接受別人的供養,決定沒有分別心。我們在這裡修行!樣樣都要要求,你沒有離六道輪迴。真正離六道輪迴,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這個樣子才能養自己的清淨心,養自己的慈悲心。

  攝受一切眾生,你要記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教我們四攝法。所以,道場為什麼要做的那麼莊嚴?不是自己受用的,這一點很重要。現在的道場莊嚴是自受用,而不是他受用,錯了。你看看古時候寺院叢林建築富麗堂皇,你再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那一看,你就曉得,他們還是在真修行。連方丈和尚,他的房子叫方丈,房子多大?一丈見方。裡面只能放一個小床舖,放一個小櫃,一張小桌子就擠滿了,他真的方丈!執事的房間都很小,大眾在一塊是住通舖(廣單)。富麗堂皇這種建築是供給一般人民來朝拜的,來參學的,讓他生歡喜心,是供養大眾的,不是供養自己的。怎樣為眾生?怎樣為自己?自己不貪圖享受,做這個樣子是表演給別人看,這是真修行人,物質生活一切簡陋!

  對待人要盡心盡力。四攝法裡面頭一個,「布施」,那個布施就是我常講的多請客、多送禮、多供養。「愛語」是真正的關懷,誠心誠意的關懷。「利行」,我一切的作為,對眾生決定是有利而無害的,這樣才能攝受一切眾生。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是要簡單、刻苦,與法相應,就是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對別人豐足,使別人感受之後,他能感恩,他也能夠皈依三寶,投身歸命。意思在這個地方,這是接引眾生。怎樣自行?怎樣化他?佛都做出了榜樣給我們看。頭一條,捨去名聞利養。第二條(念都是這樣念法)。

  「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惑是迷惑,內裡面貪瞋痴慢疑是迷惑,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是迷惑。迷了你的心,迷了你的智,這個東西不能不離開。我常常勉勵同學們,我自己今天有這麼一點點成就,得力於老師的教誨,章嘉大師教誨。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我真做,才有這麼一點成就。做得還不夠,每天還認真努力在做,現在我很有信心,很有把握,進步非常快速。

  佛法的修學,開頭進步很慢,特別是前面十年,因為你要跟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等於說打仗,非常辛苦。你要果然能克服,以後就一帆風順,頭十年真的是關鍵。如果你的緣不是很殊勝,煩惱習氣很重,十年時間不夠,你心定不下來,總得二十年、三十年。但是你要記住,縱然是三十年,比起無量劫的輪迴,那是太短太短了,這三十年要熬過!然後慢慢慢慢就進入自然,自然放下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這樣你就自在了。

  可是最初的因緣是你能不能成就關鍵的所在。這個因緣就是老師,你對老師有沒有真正的信心?這是第一個關鍵。我對老師尊敬,我對老師的話相信,老師教給我的,我真做,頭一關。對老師如果有懷疑,那就沒有辦法了。不要說三十年,三百年你都不可能有進步。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最後圓瑛法師的開示。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是說,「從今日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

  這兩句確實是我們修行、學佛,特別是求生淨土、永脫六道生死輪迴,不能不認真學習的。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成就,往生淨土的基本的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我們這一生當中,無論怎樣認真努力修學,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做為將來得度的資糧。而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就是所謂的「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才能得清淨心,一絲毫不染著,這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的真實功夫。

  這些年來,我們抓住了修習的綱領。我們修心,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以這個為目標。換句話說,我們要轉虛偽為真實,佛心真實,凡心虛假,不能再用虛假的心,不可以用。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我們只求生極樂世界,只希望親近阿彌陀佛,要用真誠心。要轉一切分別執著為清淨心,放下一切的染污,染污是意,特別是第七識,末那是染污意;轉染污的心為清淨的心。轉貢高我慢的心為平等心,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

  你看我們前面講的煩惱濁,這是世尊把煩惱歸納為根本五條,貪、瞋、痴、慢、疑。貪瞋是染污,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都是嚴重的障道。要轉傲慢為平等,轉愚痴為智慧,正覺是智慧。你看看不統統都是在轉嗎?轉疑惑為真誠,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裡頭轉,在工作裡頭轉,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轉。

  別人對待我,用虛偽、用染污、用高下、用自私自利,我對他不能這樣子。我對他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一定要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怎麼對眾生?然後我們想想眾生怎麼樣對佛菩薩,眾生對佛菩薩都欺騙,對我,這就無所謂了!他連佛菩薩都欺騙,他對佛菩薩都貢高我慢,對我算得了什麼!可是我們想想,佛菩薩怎麼對眾生?這個太重要了。我今天要學佛菩薩,我不學凡夫,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這一生好了,這一生永脫六道輪迴。他們還繼續搞六道輪迴,我不幹了,我要橫超,要超出去。六道輪迴真的看破,這個把戲無量劫來搞到今天,夠了,不再搞了。所以萬緣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放不下。身心歸命淨土,歸命彌陀,這就對了。

  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是看破,一絲毫不染著,是放下。一切惑業(迷惑顛倒的那些事),我們統統清楚;清楚是明瞭、是慧。接觸,不能不接觸,接觸之後,如如不動。也就是說,決定不起貪瞋痴慢疑,接觸了之後,念念都能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成佛之道,我們走成佛之道。千萬不要去管別人,不要去想別人,一想你就墮落。不要去議論別人,一議論你就造業。

  對待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可以共話,我們講可以對話,互相勉勵。對於不能接受的,他成見很深的,煩惱習氣很重的,合掌令歡喜。他跟我說,說得再多,我恭恭敬敬的態度在那裡聽,心裡面默念阿彌陀佛,希望佛菩薩以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他,希望他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我們道德、智慧、能力不足,沒有辦法度他,我們求佛力加持,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第三句。

  「從今日起,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前面著重在信、願的建立,有了信、願,行重要了。這個法門,行就是執持名號,目的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入佛境界了。

  早年我講《彌陀經》,跟諸位多次說過,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我們要想證得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都是一真法界。你怎麼能證得?一心就證得。一心在哪裡修?一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叫一心?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叫一心。才起心動念,古人講,你已經落二三了,不是一心。二三是什麼意思?二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二是二意,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識,叫二意。三呢,二意加上阿賴耶叫三,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識、第六識。你才動一念就落二三;換句話說,你從真心就立刻墮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緣當中,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永遠保持一心。哪個人沒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講的好,第一念是一心,第二念就落二三。所以你那第一念保不住,雖有,保不住,很快就墮在二三。那麼你就是妄心,就是煩惱習氣做主。阿賴耶裡面,是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種子,種子遇緣就起現行。緣從哪裡來?前五識接觸外面境界,就是緣。這一接觸,第六識打妄想,第七識是虛妄執著,它立刻就生起來。這是凡聖的分水嶺,聖人沒有別的,就是能保持著第一念,永遠第一念作主,八識五十一心所不作主。這是諸佛如來,我們要學,得學這個本事,你才真正得受用。

  順逆都是增上緣,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順逆皆方便」,這個話講的一點都不錯。那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一切眾生殊勝的機緣,順逆皆方便。但是,不是一心的人,順逆都造業。順境裡面起貪痴,逆境裡面起瞋恚,沒有不造業的。由此可知,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心善,一切境界都善,順逆都善;心不善,一切順逆境界都不善。境隨心轉!這是真理,這個道理要通達、要明瞭。

  然後我們怎麼修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頭才一起,立刻「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用這一句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打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本善,起心動念是習性,這是本性,我用本性把習性完全控制住,這是有功夫,真功夫!菩薩、聲聞、緣覺,就是會用這種功夫,能夠保持正覺,能夠保持不退轉。

  平常叫你念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菩薩教導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有很多種說法,對我們初學的,就是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不要間斷。為什麼?一間斷,妄想就出來了,煩惱習氣就冒出來了。不間斷,就是控制住煩惱習氣,不起現行。一定要記住,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做一心。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什麼叫一心。還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你是妄心,你是妄心念佛,你不是一心念佛。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雖然它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

  你們想想,佛在經典裡面教我們怎麼念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除了極樂世界之外,什麼也不想。最簡單的方法,連極樂世界也不想,專想阿彌陀佛。為什麼?見阿彌陀佛,不就生極樂世界了!想極樂世界還挺麻煩,「十六觀」是想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夏蓮老的會集本,四十八品是想極樂世界,講的是極樂世界。你要是觀想的話,那是想極樂世界,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麼方便?真正聰明人連極樂世界也不想,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他怎麼不成就?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心真正歸依處!所以叫我們「死心念去、修去」,修是修證,把所有的妄想統統放下,這是修。

  這一句阿彌陀佛好好的去念,務必要做到大勢至菩薩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用功成就的祕訣!教導我們。「都攝六根」的意思,不是叫你眼不看,耳不聽,不是這個意思。眼也看,耳也聽,鼻也嗅,舌也嚐,決定不落印象!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儘管看,儘管聽,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念念綿綿密密的阿彌陀佛,我跟外面境界一絲毫不影響。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明心見性的人常常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境界。他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是用念佛,執持名號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心裡面確確實實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不可思議!這才是真的「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

  什麼是死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放在心上,再也不起心,不動念,那就真的死去了。不是境界不存在,不是境界不接觸,境界決定不妨礙你的心,也就是決定不會勾起你的妄心,你永遠是用真心,這個人叫會念!宗門常講的「會麼」!我們淨土宗也可以說,你會麼!你會不會念?會念,那還得了,成就比禪高!這是實實在在的,你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上說的,持名念佛是「上上深妙禪」,你才真正懂得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下一句,大師教我們。

  「從今日起,求生極樂五清淨土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我們走哪一條路?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條大道,這一條大道叫「五清淨土」。他用的這個名詞,就是針對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他們那裡叫五清淨土。為什麼?我們這一邊劫濁,這是講這個時代不好。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佛與極樂世界所有的人民都是無量壽。無量壽,這個世界成就才十劫,這個時代是太好太好了。我們的劫濁,他的劫清,清淨。

  我們這個地方眾生見濁,邪知邪見,迷惑顛倒,西方極樂世界是正知正見。我們這個世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楞嚴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如來說法,那個數量,恆河沙沒有辦法比喻,大千世界微塵數!恆河沙怎麼能相比?見解清淨。我們這個地方煩惱習氣很重,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居民眾生),每天聽經、聞法,供養諸佛,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想想看,那個地方的人,不要說多,一天所修的福慧,要在我們娑婆世界,大概總得修無量劫,他一天就完成了。我們這邊的人有煩惱,人家那個世界的人有智慧,轉八識成四智,轉煩惱成菩提,五清世界。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濁,為什麼說眾生濁?因為這個世間的居民,見解、思想錯亂,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受到染污,把一真法界變成了濁惡的世間。反看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他所感得的是極樂世界,不是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壽命短促,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了。

  我記得早年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我們講古文,講到「秋聲賦」,感嘆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人生也有四時,二十歲之前,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這是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歲以後,冬天。老師講這篇文章,無限的感慨。世間人懂得,怎樣度過寒冬,要在春夏秋天做預備,但是幾個人覺悟怎樣度過你的晚年?世間迷惑顛倒的人多,青春少壯享福,把晚年的事情忘掉了。晚年到來的時候已經後悔莫及,不知道在少壯的時候修福、積德。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對這個很重視。青少年著重於道德的教育,這是扎根,二十歲之前。二十到四十為社會服務,造福。四十到六十,要培養底下一代的接班人。六十之後,退休、享福!那就懂得怎麼樣度過寒冬。是這麼一個教育思想,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樣。西方人是顛倒過來,一個人的人生,什麼時候是享福的時候?兒童。所以人家常說,在外國,外國是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你說多麼悲哀?不像中國的思想,中國思想邏輯跟他們恰恰相反的,青少年很辛苦,要發憤努力學習;踏進社會之後,為社會造福;晚年享福,晚年不是墳墓,晚年是享福。外國的思想,小孩十幾歲福報就享完了,一生的福報就享完,他又不知道修福,他晚年怎麼不苦?

  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無量壽!這個無量壽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真正無量的無量。怎麼回事情?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決定一生圓滿證得無上菩提,證得無上菩提就是真的無量壽,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要說無上菩提,就是講正等正覺,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境界裡面生滅沒有了。生滅沒有,就是不生不死,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正的無量壽!這是大乘佛法裡面修行的真正的目標。

  小乘四果羅漢也證得涅槃,但是他那個涅槃不是真的,用我們一般的話來講,他是相似的涅槃,不是真實的涅槃;他沒有見性,所以佛稱他為「偏真涅槃」。唯有大乘菩薩才證得真正的涅槃,大涅槃,圓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不圓滿;圓滿要在如來果地,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大涅槃。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個好處,不但是無量壽,還有「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得了,真的叫難信。證三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證三不退了,不圓。圓證三不退,真正講圓證是等覺菩薩。我們把標準降低一點,不要提的這麼高,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七地以上。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不是你自己真正有能力證得的。

  雖然得到佛的加持,自己還要認真修學。修學,各人功夫的進展並不相同,有人進步的很快,有人進步比較緩慢,但是他決定不退轉。學習進步有快有慢,這是真的,快的,早一天他就真正自己證得圓證三不退。雖然沒有證得的,但是阿彌陀佛加持,那個受用,智慧、德能也差不多。這個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

  所以大師在此地勉勵我們,從今天起,一定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五清國土,我們要以這個為自己修學的宗旨。最後這一條非常重要,一定要向究竟圓滿的佛果邁進,也就是四弘誓願最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

  「從今日起,疾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其他的路是什麼?世間名聞利養。要爭個什麼頭銜,要爭個什麼樣的地位,要爭個什麼樣的權利,錯了!我們細心想想,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是什麼榜樣?他是王子,理所當然繼承王位,王位都不要,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還要爭什麼?我們今天要爭取一個名位,如果你要想想釋迦牟尼佛就在我旁邊,佛是做何感想!佛是怎麼教我們的?佛不要!不要名,不要帝王的名,也不要帝王的地位,也不要帝王的權利,統統放下。也不受富貴的享受,帝王那種物質生活的享受,他統統捨掉了,捨的乾乾淨淨。

  他是個平民,什麼身分都沒有,什麼頭銜也沒有,他被人所尊敬,大家稱他為「世尊」。世尊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話,特別在中國很流行,尊敬的;要用現代的語言來稱呼,尊敬的釋迦牟尼。「佛」就是聖人,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佛的意思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覺悟的人。我們對他的名號上加一個尊敬的釋迦牟尼聖人,或者,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覺者、覺悟的人,是這麼一個稱呼!

  他老人家一生做的事情,我們要學習:教學。自己天天不斷的學習,每天不斷的教別人。所以你仔細看看,用現代的術語來稱呼他,他一生搞的是社會教育事業。要用現代的話來稱呼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為他教學不收學費,不接受供養,每天過最簡單的生活,托缽,天天到外面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而且都是感激心。你供養一缽很好的飯,他很感激你、感恩你;你供養這個飯很不好吃,他也是平等的感恩。為什麼?供養的人都盡到心了!每個人貧富不一樣,生活狀況不一樣,貧窮的地方去托缽,他吃的東西很苦,他供養給你的,已經是他最好的了。所以諸佛菩薩是用平等感恩。

  我們學佛,學佛就是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習他的存心,學習他的生活,學習他處事待人接物,學習他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他知道慈悲濟世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然後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來的。只有破迷開悟,才能真正的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一生幫助人,幫助人離苦得樂。他從因上講,幫助人破迷開悟,然後你自然就離苦得樂。

  好,這個《繫念法事》的《彌陀經》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段,這裡有「往生咒」,這往生咒我們也得要說說,對它要有認識、要有了解。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