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正覺的修行—謙卑、尊重  (第二集)  2008/4/27  華嚴講堂(節錄自華嚴經12-17-1955集)  檔名:29-128-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西方勝慧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舍那。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於此性了知。見佛難思議。】

  經文,這幾首偈義理都很深,境界不可思議,句句都是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說明人生宇宙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了解這樁事,才知道佛法始終所說都沒有離開自己,從這個地方自然就能體會到,世出世間的學術再找不到一門像佛法與自己這樣親切的關係,找不到了。這麼重要的一門功課,許多人把它疏忽了,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佛常講的迷失了自性。《楞嚴經》裡面比喻,比喻得好,佛說的「認賊為子」,產生絕大的誤會,這個誤會造成十法界、造成六道輪迴,造成三途的苦報,誤會愈深,給我們帶來的苦難也愈多。所謂的苦難絕對不是真實,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真的!真相雖然如是,可是迷了的人就像作夢,夢是虛妄的,絕對不是事實,可是正在作夢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夢中的苦與樂他真受。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好夢,六道裡面是惡夢;在六道裡面,三善道是好夢,三惡道是惡夢,他醒不過來,他真在那裡受了。所以佛常常感嘆這些迷惑的眾生,迷失了自性,說他們做「可憐憫者」,真的。我們看清楚了,深深體會確實是所謂自作自受,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覺悟?佛在大乘教裡面處處在點醒我們,我們每天在學習,好像是有一點覺悟了,實際上依然迷惑,真不容易!地藏菩薩在經典裡面感慨的說,「閻浮提眾生」,閻浮提是我們這個地球,「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地藏菩薩從哪裡來的?自性地藏,唯心淨土,你相信嗎?這兩句話最常見到的是淨土的經論,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以你只記住四個字,自性、唯心,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盡了,一法都不漏。佛陀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就是教我們見性,明心見性,然後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全都明白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不能回歸自性,這就不是究竟一乘法。

  佛法也分很多等級,為什麼分這麼多等級?就是教學的方便,眾生迷失自性有淺深不同,所以佛幫助大家回歸自性,方法不一樣,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方法。覺悟的人他有圓滿的智慧,他有很恰當的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回頭。像我們這類根性的人,什麼方法最好?上課教學,這個方法對我們來講最有效。所以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講經三百餘會,這句話就是我們現在所謂說辦班,辦個講座,辦個培訓班。世尊當年在世大大小小的班辦了三百多次,說法四十九年,說法是教學,教學四十九年,慈悲至極。留下來這些典範,實在就是告訴我們,現階段地球上居住的眾生這個方法最有效。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這個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所有學派的創始人,是不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都是用辦班教學?我們這一觀察,一點都不錯,這正是中國古人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沒錯!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確實是非常的幸運,稀有的幸運,遇到善友、善知識,我們一般人講好老師,遇到大乘,遇到淨土,不容易!還能夠維持世尊的遺規,他老人家遺留下來教學的規矩,我們能夠努力鍥而不捨,天天在學習。《論語》第一句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朋是什麼?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來學,這多快樂,沒有朋友的時候要獨善其身,學習不間斷。「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佛法裡面,君子就是菩薩、聖賢,永遠不會退轉,永遠不會喪失信心,念念與諸佛如來大願相同。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大願,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句話裡頭包含著尊重一切眾生、敬愛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意願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四弘誓願第一願。沒有機緣,幫不上忙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應該提升自己,將來有機會可以幫大忙!後面的三願都是提升自己,斷煩惱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智慧、有能力,服務周到!最後是提升自己成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什麼?幫助眾生就不會有絲毫的欠缺,這圓滿的。

  四弘誓願後面的三願是完成第一願,這是我們應該學的。你說為什麼?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相。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或是在三途,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種種應化示現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四弘誓願是自己的性德,迷了你不知道,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四弘誓願相違背,沒有幫助眾生的念頭,這第一願你沒有,這迷失自性。自性有,圓滿具足。也沒有學戒律斷煩惱的念頭,也沒有勇猛精進去學法門的念頭,更沒有成佛的念頭,這要知道。這是我們對於自性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回不了頭來。經論上所說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迷了叫凡夫,覺悟了叫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迷悟用兩個名稱來稱呼他。這些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肯定不懷疑了,你才能發真心,你才會真幹,不要人勉勵,你自己就幹了。你還做不到,做不到你還是迷而不覺。

  諸位要曉得,三皈依是入佛門第一課,三皈依的功德是什麼?好處是什麼?是它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可是現在受三皈依的人很多,無法提醒自己也很多。法,表法都在你面前,我想許多同修你一天都沒離開,但是怎麼樣?你迷了,在你面前它不起作用。你每天有沒有看到佛像?有沒有聽到佛的名號?我想一般同學,都會肯定答應我,我天天見佛像,我家裡供的佛,我每天早晚都拜佛,見到佛像,聽到念佛的聲音,見到菩薩身像。三皈是白受了,沒起作用。有幾個人見到佛像,供佛這佛像是有什麼用處?讓佛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皈依佛,佛是覺,覺的意思,看到佛像我要覺悟,我不要迷惑,佛法裡用這種方法提醒你。見到經典,經典是法,看到書本,書本是世間法,不管它是世間、是佛的典籍,只要你看到書,看到書的樣子,三寶第二個就提醒你,只要看到書本我們就想到,佛在書本裡教導我們正而不邪,這是法寶。見到出家人,不要去想出家人是不是持戒?是不是念佛?是不是有修行?與你不相干。他修行證果你也得不到好處,他造作惡業也不會牽連你,與你不相干。你看到這個形相,他在提醒你,僧寶是代表什麼?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你看這個意思多好。如果你每天時時刻刻都能提醒自己,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你是真的皈依三寶。否則天天早晚,早課末後有三皈依,晚課末後也有三皈依,可是這一天到晚始終覺正淨提不起來,依舊生活在迷邪染之中,這是凡夫,你沒有皈依。皈是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依覺正淨,這叫皈依。

  佛陀教給我們的法子是真好,我們不會用就沒有法子。如果真的會用,這個三皈依是凡夫學佛、凡夫回頭成佛的一條光明大道。你在落實之前,是先有正知正見,三皈依是正知正見,然後你才曉得怎麼落實。佛決定是自性覺,自性覺要依什麼?要依經典、要依戒律。法就是經典,僧就代表戒律,戒定慧三學,希望每天三學增上。增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提升,我戒定慧三學天天有進步,天天在提升。三學的反面就是迷邪染,迷邪染天天減輕,這是什麼?這叫功夫得力,真有功夫。你能夠這樣用功,有這種真實的功夫,跟諸位說,諸佛護念。因為你跟佛相應,念念相應,行行相應,你得佛力加持,佛不是有意加持,自然加持。也就是說,你的磁場跟佛的磁場接通了,所以加持得上。龍天善神歡喜讚歎擁護你,連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了也歡喜,為什麼?你有真的成就,他沾光,他不會障礙你。因為他障礙你,就是障礙他自己,他歡喜協助你,自動做你的護法這是太平常了,他得受用。

  我們今天看四、五兩首,這是講覺悟,前面是講迷惑。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怎麼迷的?迷惑是迷惑自性,取相是迷惑外面的境界,對外面境界不知道,以為這個境界是真有,在境界裡面起得失,起這個妄念,這是增長貪心。佛經跟許多宗教典籍裡面都告訴我們,真的有六道輪迴,既然有六道輪迴,為什麼世俗人常講,人死了就做鬼?鬼是六道之一,為什麼說人死了都做鬼?為什麼不說人死了他生天,人死了他又到人間來,為什麼不這麼說法,都說人死做鬼?既有這種說法,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的業因,業因複雜,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但是無量因緣裡,總有一個最主要的因,這個佛說出來,餓鬼的因是貪,你想想哪個人不貪?貪心重就到鬼道去了;瞋恚心重到地獄;愚痴心重是糊塗,是非善惡搞不清楚,畜生;人,十善五戒。在古代的中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中國人講的倫常八德,倫常相當於五戒,八德相當於十善,上品的倫常八德生天,中品的來生還是到人間來。那我們想想看,一個人起心動念五戒十善多,還是貪瞋痴慢多?這麼一想,一般人說人死了做鬼,還挺有道理的!起心動念都落在貪瞋痴慢這邊,他往三惡道這個成分就多了、大了。如果起心動念都是倫常道德,都是五戒十善,這個人來生肯定是人天福報。稍稍有一點佛法基礎的人,就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最重要的不是看別人,是看自己,這叫真正有智慧。為什麼不看別人?看別人,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什麼?容易被外面境界染污。

  我們講席給諸位報告多少次,人有良心,我們有良心。如果我們看到眾生種種不善,造作惡業,你把他這些不善惡業統統收集起來放在你的良心裡,你的良心變成造作惡業那些人的垃圾桶。你說你聰明嗎?你願不願意?我不願意把我的良心當作一切眾生惡業的垃圾桶,嘴裡說的是不願意,可是偏偏天天在收集,諸位想想是不是這樣?只看到別人的錯,沒有看到別人的好處。看到別人的錯,就把人家錯裝在自己良心裡,良心變成垃圾桶,這種人叫真可憐!所以佛、祖師教我們一句金玉良言,不要再幹這種傻事,《六祖壇經》能大師教給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說得簡單,說得多麼明白,你是個真正修道的人,你有道德,你有修養,從哪裡看?你的良心裡沒有一點垃圾。別人的過失沒有,自己的過失也沒有,收集別人的過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我們常講我沒有過失,你看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有過失、那個人有過失,那麼多過失,你所說出來的全是你垃圾桶裡面東西。你能說你沒有過失嗎?真正到沒有過失,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菩薩,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成菩薩了。這是教導我們心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

  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跟你講你不相信,對真正修行人來講他相信,他知道外面境界裡確實沒有過失。為什麼?佛在經論上常講,說出來你也耳熟,你也能說出來,《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心,識就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心識沒有一法可得,這跟你講真話。又說,這都常常聽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上面包括諸佛如來一真法界的報土,下面到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你的心現識變。離開自己心現識變,無有一法!這不全是自己變現的嗎?自己變現的,變善變惡都在提升自己。順境善人幫助自己提升,往上面提升;現的逆境、現的惡緣幫助自己警覺。看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與自性相違背的,不但不能造,念頭上都沒有,這是幫助自己不往下墮落。這就是古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是自己一個,另外兩個一個善、一個惡,兩個都是老師。這就代表順境、逆境是好境界,善人、惡人是好老師。你看你的良心裡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你真正可以修成純淨純善!何必天天把別人過失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上?放在自己心上是收集惡業,你在收集,放在口上你是造作惡業。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為什麼你生生世世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就在這裡。這個習慣非常不好,要痛改前非!要遵守普賢菩薩的教誨,普賢菩薩的十願,針對我們這個毛病。立教,教我們禮敬,一切恭敬,善人恭敬,惡人也恭敬,為什麼?本來是佛。順境恭敬,逆境也恭敬,順境譬如三善道,逆境譬如三惡道,為什麼?它都是法性,法性所變的,從性上看沒有差別。性上看沒差別,相上哪有差別!我們為什麼看到相上有差別?差別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差別。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你就見法身了,你才曉得那裡一絲毫差別都沒有。

  學佛在哪裡學?你應該知道,知道了要真幹!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內心做起,覺悟!從自己行為做起,戒定。與外頭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永遠不會干擾你,只會成就你、幫助你,時時刻刻提醒你,不會障礙你。覺悟之後,魔也是佛,佛示現的正面教導我們是老師,魔示現負面教導我們也是老師,反面教材。舞台上表演,演盡忠報國,這個故事諸位都曉得,岳飛代表正面的盡忠報國,秦檜代表負面的勸人不要做漢奸,做漢奸不是好下場,你看兩面教材。我們到西湖岳王廟去看的時候,跟我的人很多一起去看,岳飛、秦檜他們對於民族的貢獻一樣大。我說你不可以小看了秦檜,他夫妻兩個跪在岳飛墳墓前面,叫人不敢做漢奸,叫人不要害好人,你說他的功德多大,這個含義多深!有人問我秦檜現在在哪裡?我說肯定在天上,這是真的,他不會在地獄,他在天上。我們學佛,念念與自性相應,不可以跟煩惱相應,自性裡沒有煩惱,也就是自性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看後面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老人家給我們提示的,「後二悟中」,後就是後面這兩首偈子,就是第四、第五這兩首偈子是講悟,前面的兩首第二、第三是講迷,「前明倒想」,前是前面兩首,就是第二、第三兩首是顛倒,迷是迷惑,「內外俱妄」,錯了。這前面八個字是總結第二、第三兩首,沒有見到事實真相,統統看錯、想錯了。「今有了因」,這個今就是現在我們所讀的第四、第五兩首,你有了因,「內外皆悟」,了是明瞭,真的明瞭,內外統統都悟了。第四首是對外面境界覺悟了,第五首是對內,對內色心覺悟了,不迷了。「初偈」,這就是第四首偈,「翻前外取」,前面一首偈是第二偈,「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現在翻過來,翻過來『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這就翻過來了。「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現,則見舍那,稱於法性,無內外也」。這裡頭前面這兩句話八個字很重要,了一切法,你真的明瞭,一切法是什麼?一切法就是自己的自性。我們今天眼見的一切法,耳聞的一切法,佛把它歸納起來,用六個字代表,色聲香味觸法,六個字。眼所見的叫色,用這一個做代表,就是一切色法;耳所聞的一切聲法,音聲;鼻所嗅的,一切香法;舌所嘗的,一切味法;身體接觸的,是一切觸法;心裡起心動念,你的見解思想那叫法。色聲香味觸法,法叫法塵,六根對待六塵,為什麼叫塵?它染污,為什麼染污?因為你有分別執著。如果沒有分別執著就不叫六塵,那叫什麼?六性。因為那個境界相是性變現的,還是自性,自性見自性,自性無所有。

  他講「性亦非性」,性是個假名,有沒有?有。為什麼說非性?你不能執著它,你對它分別執著錯了,為什麼?它沒有名相。這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它能現精神、能現物質。彌勒菩薩的教誨,希望大家好好的記住,常常放在心上多想想,有很大的好處。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每一念就有一個物質現象生起,「形皆有識」,識就是精神現象,見聞覺知,這一個形、這一個色相,或者說這一個物質現象,它裡面有見聞覺知。所以物質跟精神是同時生起的,而且是融合在一起,有物質一定有精神,有精神一定有物質。那我們想到,無色界天不是沒有物質嗎?佛說得很好,無色界天還有物質現象,但是它那個物質現象我們凡夫見不到。在色法裡面,大乘教把它叫做無表色,它有色,凡夫看不到,佛看得到,像什麼東西?我們一般人講靈魂。你問問,靈魂有沒有物質?沒有物質。偶爾它現形也被人看見,靈魂在靈魂的世界裡面有現相,但是它的相不是物質現象,它的現相會消失,現相也會凝聚。消失了沒有了,它聚起來的時候它就現形,比我們這個肉身自在多了,所以它還是有色。

  佛以神通力,讓無色界天的天人顯示給在會大眾看一看,大家才看到事實真相。為什麼它有形?它那個物質現象跟我們不一樣,它那個現象我們現在明白了,通過這個經典這麼長期學習明白了,彌勒菩薩也是這樣講,它有念,它就有形。我們今天在這個念、在這個形裡面加上什麼?加上分別執著,使它這個色相,就是說物質跟精神變得更粗、更明顯,我們能看見。如果不加給它分別執著,它那個形非常弱、非常淡,我們肉眼看不見,物質現象我們見不到,精神現象更見不到。諸位想想,是不是這麼個道理!物質跟精神分不開,同時發生。彌勒菩薩告訴我們,有念就有,有念就有形、就有物質,有物質就有精神。有人問我,因果不空,我也從這裡面體會到的,因果從什麼時候發生?就從這個時候發生的。念是因,形是果;形是因,精神是果。雖然是有因有果,可以說因果同時,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哪個在前、哪個在後。佛經裡面也有這種暗示,你看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先有形,「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在後面,物質在前面,精神在後面;但是在許多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八識五十一心所的四分,精神在前面,物質在後面。四分裡面,自證分是法性,法性一念不覺就出現見分,見分是見聞覺知,見分起來之後立刻就有相分,相分是物質。見聞覺知有對象,沒有對象它不能成立,所以有了這邊,那邊馬上就起來。從四分裡面講,見分在前,相分在後;彌勒菩薩跟我們這樣講,形在前,識在後。這兩種說法都有經典做依據,使我們從這個當中體會,物質跟精神現象應該是同時生起,沒有辦法看到它先後。你所看到的幾乎是同時的,這是真的,它的速度太快,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怎麼能說它有先後?彌勒菩薩是菩薩裡面的唯識專家,他的說法值得我們相信。

  這個地方重要的是教我們,「了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八個字非常重要。如果真的我們明瞭,一切法是我們的心,心現的,一切法的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你還會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嗎?你還會在這裡面生七情五欲嗎?不了的人會生,迷!真正了悟的人,不生了。所以此地這個了知是大徹大悟!我們在此地讀了這個經文,這是法身菩薩第三住的菩薩,初住菩薩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見性成佛了,這又提升了兩個階級。他的心目當中是什麼?整個宇宙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這個關係要知道。知道不是分別,對一切眾生無盡的慈悲,不是執著,這個妙!凡夫總是落在分別執著裡。覺悟的人,你看他在事上的應用跟凡夫沒有兩樣,但是他不是執著,他不是分別。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如是如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譬如這是佛教導我們自性流露,我們對一切法謙卑,謙卑不是分別、不是執著;對一切眾生尊重,也不是分別、也不是執著。對一切眾生的關愛,關懷、照顧、互助合作,這裡頭都沒有分別執著,那是什麼?那是自性性德的流露。佛經上講「法爾如是」,佛菩薩他自然,他就是這個樣子的,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好比我們一身,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是一體的,左手這裡有一點痛癢,右手自然就給它摸摸,它還有分別嗎?它還有執著嗎?自然就過來了。眾生跟佛的感應道交就這麼個道理,眾生遇到苦難,佛菩薩是自然的就應。

  佛菩薩有應,我們眾生跟他不合作,那就沒法子,那就是什麼?幫不上忙。如果跟他合作,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眾生有感,佛菩薩決定有應。因為他的應並沒有通過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這個,所以他是很快的,有感決定有應。感應的事情,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相當中從來沒有間斷過。心地清淨,感觸比一般人靈敏,他能夠接收一部分,我們一般人沒有法子接收到的,他能接收到。這些人現代社會稱為特異功能,佛法裡面講的神通,他能看到一般常人看不到的空間維次,他能聽到一般人聽不到的聲音,他能聞到一般人聞不到的香氣,這個真有,不是沒有。這些人你細心觀察,他的心一定比一般人清淨,這是一切唯心造。我們心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恢復到清淨心,這些能力就恢復。所以佛經上講的六種神通,這是本能,每個人都有的,而且這個能力多大?範圍是遍法界虛空界。你的眼睛原本能夠見到法界虛空界,各種不同維次空間你全部都能看到,這是大的,我們講宏觀世界;小的,你能看到微塵裡面的世界。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大小是空間沒有了,沒有先後是時間沒有了,是真的。這個境界《華嚴經》稱為「不思議境界」,這名詞好,只要你不思,不思就是不用妄想分別;不議,議是議論,沒辦法議論的,無法解釋的。你能夠把思惟,思惟裡面包括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議論是講我們現前的造作,現前造作也放下,一切自然通達了。你真正見到了,真正明白到了,一切法「即心自性」,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真心這是名詞,《起信論》上教給我們「離名字相」,你不能執著這個名詞,你不可以分別這個名詞,所以說「性亦非性」,這句話是什麼?這句話是破情執,「情破理現」。

  現在我們讀這個經文,講得很詳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性?我們有情執在裡頭。講「了知一切法」,我們就會分別了知,就會分別一切法;講「自性無所有」,我們會執著自性,會執著無所有。換句話說,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叫情執。真的沒有了,清淨心才現前,理是清淨心、是平等心。在大乘教裡佛教導我們,分別是第六意識,不分別了,不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自然就轉變成妙觀察智,那就是於一切法真的了知。第七末那識的執著,我不執著了,不再用執著,末那識自然轉變成平等性智,《無量壽經》經題裡面的「清淨平等」現前了。清淨平等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染污,真心裡頭沒有高下,是平等的,就見性,理現就是見性。情最嚴重的就是分別執著,所以轉八識成四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果上轉,那你就不必去理會它,你理會它沒有用,你用什麼方法去轉,沒有法子,轉不過來,必須是六、七轉了,它自動跟著轉,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所作就是成就一切所作所為。這就是大乘教裡面佛常常講的,你跟遍法界虛空界眾生起感應道交,現身說法幫助眾生,那是成所作。雖然現身,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現身。雖然說法,也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那個現身也是的,現而無現、無現而現。這個境界,我們凡夫永遠沒有辦法理解,跟你講也講不通,什麼時候你悟入你就明白;你不到那個境界,你永遠沒有法子明瞭。你只記住一句「是自性所現」,《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現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佛所講的跟彌勒菩薩所說的完全相同,「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所感覺當中,這個現象是相續相,不是真的,『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是相續相,真實相沒見到。真實相是阿賴耶的相分,這個法相唯識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有趣味。我們都自以為我們看到外面境界,實際上不是的;自以為聽到外面聲音,其實不是的,根本就沒聽到。我們的第六識、我們的第七識只能在內緣,不能緣到外面。緣外面的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像照相機一樣,我們這個攝影機它把它照下來,螢光幕上現出的是它的相,攝影機現的相。第六意識的分別,分別哪個相?必須眼識的相分傳遞給第六識,第六識變成了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第六識的相分。好像現在講轉播,眼根接觸外面境界這個投影是第一個現場,像我們現在看的第一個現場,在國外、在其他那是第二個現場、第三個現場,這個網路不斷向外面傳播,他們所看到的不是第一個現場,看第二個現場。第七識的執著就跟第六識的分別情況一樣,第七識也是緣眼識,也是從眼識的投影變成第七識末那識的相分,末那識的見分那就是執著,執著末那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分別,分別第六識的相分,而這個相分統統是從眼識相分轉播過去的,它不是直接的。佛法的唯識是心理學,佛法的心理學比現在學校的高明太多了。

  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根本就沒有在外頭對象,以為都是外面的,其實產生極大的誤會。這裡面產生連鎖的作用,所以裡面因為分別執著產生錯誤的見解。像前面講「妄觀察,取相不如理」,取相是沒有問題,造成不如理就是與事實真相相違背,就造成極大的誤會。這個誤會再反應出去,前五識就造業。實際上前五識它的造作不是它自己的意思,意思是誰?指揮它的,指揮它的是第六識、第七識指揮,這才是一個事實真相。所以前五識叫了別,明瞭,它不是分別,第六才是分別。廣義的講,八識五十一個心所都有四分,見分就是分別,相分這是現象。由於這裡面產生誤會,誤會引起煩惱,煩惱是什麼?順自己意思的生貪愛,違背自己意思的生瞋恚,就是貪瞋痴慢疑生起來了,生七情五欲。七情五欲自性裡頭沒有,阿賴耶識裡頭有,阿賴耶識確實是個倉庫,無始劫以來善惡種子統統收藏,大倉庫一樣,十法界的業因、種子、習氣沒有一樣不具足。

  一切有情眾生都有個阿賴耶,所以一切有情眾生都有成佛的種子,都有做菩薩的種子。於是一切眾生真正覺悟了,遇到佛緣真正覺悟了,確實他一生當中能作佛、能作菩薩,看他哪個種子起現行。這個種子起現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要具備四個緣,四緣生法。佛的種子有,親因緣有,這是每個人都相同的。現在需要什麼?需要所緣緣,我們現在是不是緣作佛?如果我發願,我念念都想作佛,我天天都想作佛,那你這一生決定作佛,為什麼?從心想生,你天天想它。這個想念不間斷,不間斷叫無間緣,我想作佛這個念頭不斷,天天想、念念想、時時想、處處想。我們要問,你想多久才能成佛?依照《彌陀經》裡面講法,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頂多七日你就成佛,真快!就怕你不想。有人也想,想了多少年也成不了佛,什麼原因?你的想不專,你的想裡頭夾雜,你的想常間斷,肯定出了這些毛病。你的心不誠,你有很多妄念夾雜在裡頭,把你的功夫破壞了。所以人為什麼死了容易到鬼道去?因為他的貪心不斷,我沒想,念頭真有,佛沒有,貪真有,所以隨時隨處貪會起現行,佛不起現行,就這麼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作佛原來不是別人,是自己!別人幫個忙那叫什麼?增上緣,你像現在我們有這個修學的環境,這是增上緣。我們有這麼多同參道友,大家志同道合,這是增上緣。雖有增上緣,能不能成就還在自己的所緣緣跟無間緣,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給我們做個增上緣,是我們自己業障習氣太重,在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成就,只好換個環境。換個環境,那我們就要把所緣緣跟無間緣鎖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是極樂世界。那就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真的成功,這不是假的。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大徹大悟,經上所說的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惠能大師在中國為我們示現,給我們做證明,聽到《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一念當中徹底放下,一放下就成佛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沒學過。釋迦牟尼佛示現學了十二年,學了要放下,不放下全變成所知障;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沒學,一天也沒學。所以這個事情與學不學沒關係,我們今天天天在這裡學,學了不開悟是什麼?你學的時候沒放下,如果真的像《起信論》教給我們方法,我們會用,你就開悟了。《起信論》教我們看經聽教,這是我們講的學習,「離言說相」,聽教離言說相,看經離文字相,文字是言說的符號,言說相不可以執著,文字相也不能執著,「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他怎麼會不開悟!所以你有分別、有執著那就障礙,你天天學、天天看都不能開悟。這樁事情,真的是難得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給我們做出榜樣,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學到三十歲不開悟,學了十二年。為什麼不開悟?沒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放下,做給我們看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他十二年放下了馬上就開悟,就這麼回事情。三年五載放下的,三年五年開悟了;十年八年放下的,你十年八年開悟了;二十年三十年放下的,那就二十年三十年看破了。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開悟。

  情執要破,那個理就是自性,自性就現前了,我們現在關鍵在這個地方。一見性就『見盧舍那』,盧舍那是報身佛,毘盧遮那是法身佛,「見盧舍那」,跟諸位說,同時就見到毘盧遮那。報身佛所代表的是法性裡面的一分,般若智慧,報身是智慧身。毘盧遮那是遍一切處;換句話說,你就見到古人文字描繪的,「山河及大地,全現法王身」。法身在哪裡?毘盧遮那佛的法身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情與無情沒有一樣不是的。末後這兩句總結,「稱於法性,無內外也」,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見到法性了,內外是一不是二,內裡面煩惱變成菩提,外面六塵變成法性,到那個時候內裡面是性,外也是性。我們現在凡夫眼識見色塵,耳識聞聲塵,這一下了知之後,我們就不叫做眼識,叫什麼?叫見性。見性見外面的色性,耳是聞性聞外面的聲性,內外不是同了嗎?沒有內外了。內是自性,外面還是自性,內外是一不是二!這你真的見盧舍那,真的見到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跟盧舍那是一不是二。再回過頭來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與法身菩薩,那是什麼?從體起用,現的是無量無邊的應化身。這是應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種情形你全部看清楚了,全部看明白了,那你自自然然也參與了,你回歸到自性了!見性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才叫一了一切了,這個時候叫得大自在。

  清涼大師對《疏》裡面的這些開示,他還有解釋叫《鈔》,這個本子記錄得不多,我這裡都說出來了,諸位一看就明瞭。最重要的是我們常常要覺悟,可是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無明煩惱習氣太重,是真的轉不過來,回不了頭。回不了頭,有時候就明知故犯,這個時候怎麼辦?這個時候要想到什麼?要常常想到地獄苦,我們才能奮發。像瑩珂法師一樣,瑩珂法師能夠在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自己壽命不要,跟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那一個力量就是畏地獄苦。他自己知道自己做了許多的罪孽,必定墮地獄,除了求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之外,沒有一個方法能救他。不敢再住這個世間,為什麼?住這個世間會增加造罪業,住一天就多造一天罪業,這個事情太可怕了,所以他是這麼個動力讓他真精進。給我們做了榜樣,給我們做了模範,就是過去現前造作極重的罪業不怕,還是有救,只要真回頭,沒有不能救的。如果你回不了頭來,那就沒有法子,那個麻煩真大了。

  那我們要救自己,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從哪裡做起?我也常常勉勵同學,從謙卑做起,從尊重別人做起。先不要搞別的,就學這兩樣,學謙卑、學尊重別人。記住六祖的兩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不再把自己的良心當作別人罪惡的垃圾桶,你只把這個話記在心上。學不見世間過,這句話是真的,告訴你真的是什麼?世間人沒有過。他在做種種示現的時候,你看不出來,你誤會他做錯了,他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是做給我看的。我如果聰明,無論他是正面、反面,我得益、我受益,我感恩。像我剛才舉的例子,我們看到岳飛效法他盡忠報國,見到秦檜決定不能做漢奸,決定不能害好人,決定不能障礙好事,我統統得利益。他們兩個都是我的恩師,我對他們兩個人都懂得知恩報恩,這就對了,哪裡有錯!所以世間沒有邪正、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什麼對錯,這是很高的境界。講到這個經才跟你這個說法,我們真能得受用。如果不是在這個經上,一般人聽到不行,他聽到這個話會誤解,那會誤導眾生。《華嚴經》,通常也是對象,你看十種對象裡最後的一種「大心凡夫」,不是大心凡夫就不容易學這個東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