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天王 (第五集) 2000/3/6 新加坡淨宗學會(節錄自華嚴經12-17-274集) 檔名:29-116-0005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鳩槃茶王偈頌,第六首:
【欲海漂淪具眾苦,智光普照滅無餘,既除苦已為說法,此妙莊嚴之所悟。】
前面我們看到妙莊嚴鳩槃茶王,他得的法門,也就是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是「消竭一切眾生愛欲海」,他是由這個法門證入一真法界,證入法界。我們看他的讚頌,這一節清涼大師有註解,註得雖然不多,經義都給我們點出來了。「初句欲海,欲為苦本,云具眾苦」;二、三句是怎樣消除?「既欲惡止,當說善行」。清涼《鈔》裡面「欲為苦本者,法華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經上這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苦從哪裡來?苦從貪欲來的;貪名、貪利、貪愛五欲六塵,因此永遠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現在我們看經文。
『欲海漂淪具眾苦』,這一句的境界非常廣大。「欲海」指什麼?指的是六道;如果範圍再要推廣,十法界都沒有脫離欲海,所以十法界都苦。六道裡面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四聖法界雖然沒有壞苦、沒有苦苦,它有行苦。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都還有行苦,為什麼?欲沒有斷根,欲是斷了,根在。我們古德形容,草除了,根沒除掉,根還在。六道裡面的苦,那草也沒除,四聖法界草是除掉了,根在,所以他還有行苦。根要拔除了,問題就解決了,他就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經》所說的極樂世界,那是連根都拔掉了。
但是十方諸佛的報土都叫「華藏」,密宗裡面叫「密嚴」,淨宗叫「淨土」。淨土之殊勝,實在講,並不是土殊勝。土是我們生活環境,華藏、密嚴、淨土生活環境都一樣,都是同樣的殊勝,諸佛特別讚彌陀淨土,是讚彌陀本願的殊勝,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彌陀本願是接引十法界業惑沒有斷的眾生,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不必斷惑,帶業往生,西方世界殊勝,殊勝在這裡,除這一條之外,諸佛淨土無二無別。這是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弘願不可思議。
可是《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這大家曉得的淨土三經,就連祖師加附進去的《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些經裡面的奧義、密義,給諸位說,是圓滿法輪。為什麼?這些經裡頭有教、有禪、有密、有淨,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門統統包盡了,一法都不漏。諸位《無量壽經》念得很熟,你在裡面統統看到。所以這是圓滿的法輪,究竟圓滿的教學,幫助我們脫離欲海。我們在欲海、在六道裡面沉淪,無量劫來沒有辦法出離,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出離?很難說!何以故?因為沒有智慧,你就不能出離,沒有福德你不能出離。《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智慧,福德是定功,因緣是我們今天講的機會、緣分,你有沒有機會接觸到,有沒有機會遇到,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好的修學環境,這些都是屬於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永脫輪迴。如果這三個條件,有一個條件不具足,都不行!你有智慧,你有福報,但是你這一生沒遇到,不知道有這個法門;有人遇到了,沒有智慧,沒有福德,遇到這個法門信疑參半,沒有深信切願,很容易動搖,這不能成就。
世尊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是重要的開示,我們要記住。法門真的是平等,我們如何修學?修學一定要對自己的根機。法門平等是契理,選擇法門要契機,我是什麼樣的程度,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哪一個法門對我來說最適合,修學方便,成就就容易,在修學上不感覺得困難。我們懂得這個原則,選擇法門就有了依據。我們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連中根實在講我們都夠不上,老實講我們是下根之人,所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這一點非常重要,人貴自知。自知,選擇法門就契合自己的根性。福德是什麼?福德是你遇著好的老師、好的善知識、好的法門,你有福。善根,是你深信不疑。
我們求學作學生的時代,我跟你們講過,我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我以後恐怕這個世間就再沒有了。師承是什麼?跟一個老師學,老師對我負責任,他要是把路指錯了,他負因果責任。如果我們不依他的教誨,我們自己將來墮落了,他沒有責任,那個過錯是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選擇老師不能不注意。我的世法、佛法都有師承,世法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一個老師,始終接受一家之言。我學佛法最初跟章嘉大師,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往生了。隔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這是一個善知識,真誠愛護學生,我是被愛護之一,我跟他十年,跟他一個人學,我的佛學是在這裡扎根的。這一生當中有一點點成就,老師教的。這點成就,在弘法上的成就,實在講也是老師加持,諸佛護念,不是偶然的。
人一定要開智慧,智慧不開,決定不能解決問題。欲的根是什麼?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頭不除掉,你就有把柄落在妖魔鬼怪的手上,妖魔鬼怪就有能力動搖你,就有能力控制你。大家看過《西遊記》,孫悟空本事很大,他的欲沒斷。他什麼欲?他好名,我們俗話說喜歡戴高帽子。觀世音菩薩知道他的弱點,送一頂高帽子給他戴,哪裡曉得那個高帽子是緊箍咒,他一生就不自由,就被人控制了。如果孫悟空連這一點點也放下了,觀音菩薩對他無可奈何,束手無策,這是他的弱點。我們要曉得我們有沒有弱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只要有絲毫貪著,那就是弱點。
佛常常教我們要把欲從根拔除,《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連根拔掉了,四相除了。四相除了是草割平了,但是根還在,根是什麼?《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諸位曉得相是執著,見是分別,不執著了,但是分別還有。所以四相破了,六道就沒有了,超越六道;四見破了,就超越十法界,這是真實智慧。學佛學什麼?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修一個無私、無我。念念為眾生、為社會,不為自己,你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是非邪正你就有能力辨別。今天為什麼許多學佛的人,沒有辦法辨別是非邪正?正法學了不少年,一遇到邪法馬上就變了,這是什麼原因?他邪的根在,雖然學正法,依舊容易動搖,他有邪惡的根,邪惡的根就是我相、我見。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說實在的話,我見、我執雖然不能夠斷,要有能力伏;也就是說,我相、我見要能夠暫時不起作用,這才能往生。這個法門比起八萬四千法門就殊勝太多了,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我相才能超越輪迴,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才能夠出十法界,要斷!斷太難太難了,佛在經上常說,小乘人斷見思煩惱,佛用個比喻來說,「如斷四十里瀑流」,瀑流是瀑布。四十里這麼大面積的瀑布,一下把它截斷,叫這個水不流,佛用這個來做比喻。瀑布的力量,諸位如果到加拿大去玩,美國跟加拿大邊界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我去看過,那個面積小,不到一里,大概只一、兩百公尺而已,那個威力之大,你到那兒去看,那怎麼能斷得了?四十里還得了嗎?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斷惑難!但是把它控制、伏住,不發作容易,這個我們的確可以做得到。我怎麼知道肯定能做到?我能做到。我能做到,你也能做到,問題你肯不肯幹?斷惑我不敢說我能做到,伏惑我敢說我能做到,我做到了!大乘法裡面,佛教給我們方法叫善巧方便,教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想別人、想社會,把自私自利,就是我相、我見轉過來,這是大乘巧妙的方法,比小乘高明太多了。這樣用心用久了,自然而然就轉掉了,所以大乘法比小乘法好修好學,愈是往上去愈有善巧方便。
所以頭一句告訴我們,我們要認識三界六道苦,苦不堪言。在我們這個人間,本身有生老病死苦,佛跟我們講的「八苦」,真的。怨憎會,冤家對頭常常圍繞在身邊找麻煩,你能夠避免嗎?冤家對頭從哪裡來的?生生世世結下來的。我今天看別人不順眼,瞪他一眼,就結了怨,來生他要瞪你十次。明白這個道理,今天冤家對頭來的時候我不生氣,逆來順受,很歡喜,帳了了,帳結了,錢還清了,生歡喜心。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我們生歡喜心,沒有一點怨恨心,這是我們學佛得受用,轉過來了。冤家對頭有了困難的時候來找我,我一定會很熱心幫助他,決不會記仇,決不會記著怨恨,這個我們在佛法裡學到了,這是「智光」。
念念有慈悲心,念念不迷失自己,樂意的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常常起這個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愈來愈少,少到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沒有了,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淨土,脫離六道十法界,自己就有把握了。所以要真幹,要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應酬當中,把這個錯誤,無始劫以來的錯誤念頭轉過來。把這個念頭消滅掉,那個很難,那是斷煩惱,一般八萬四千法門用的方法。大乘裡面佛教我們轉過來,不再想自己,不再想自己的利害,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利害,想一切眾生的吉凶禍福,想整個社會的安全利益,這就好。不再想自己,自己沒有了,不知不覺的你就能夠契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功夫再深,「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然後你六根接觸現前這個法界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是什麼?原來這個地方就是一真法界。證實大乘經上佛常說的「境隨心轉」,《楞嚴經》上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頭一句是教我們認識。
第二句是自己轉,第三句是幫助別人轉。先要自度,然後才能度他,自己沒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這個話佛常講的,先要把自己境界轉過來。『智光普照滅無餘』,「滅」就是滅眾苦。但是要曉得苦是果,果沒有法子滅,要在因上滅。因是欲,離欲,苦就沒有了,所有的苦難都是從欲來的。怎樣才能離?智慧光明就能夠滅除。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要開智慧,不開智慧怎麼行?可是開智慧相當不容易,但是又是必要的,不能不開智慧。老師教導我們,我頭一天,這是真正接觸佛法,第一天見章嘉大師,我跟出家人頭一次見面,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是「智光普照」。看破是明瞭,明瞭之後就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自己的毛病,放下自己的習氣。頭一個,也是最嚴重的一個習氣是什麼?貪愛,從這裡下手。如何落實?老師教給我布施,所以從布施下手。那時候我對佛法還一竅不通,頭一天接觸,向老師提出幾個問題,他這樣教我。我們自己生平最貪的是什麼,最愛的是什麼,你從這裡下手。
我在年輕的時候最喜歡、最愛的是書,喜歡讀書。我真是一無所有,只有兩、三套換洗衣服,一床鋪蓋,什麼都沒有,書很多,喜歡書。對於書的執著,你們剛才看過李老師給我這個本子,在我手上五十年還保持原樣子,你們就曉得我對書的愛惜。我的書通常絕不借給別人,借給別人他給我搞壞了,他看他不愛惜,看到哪裡他把書疊一下關起來,我一看一道印子就難過,多少天心都不能恢復,不愛惜書的人。章嘉大師教我布施,最愛的東西是書,好了,這就寬一點,可以借給人看,從前不肯借給人,現在人家問我借,我可以借給他看,還是反覆叮嚀不要把它弄髒,還反覆叮嚀。過一個時期更進一步,反覆叮嚀不說了;換句話說,你去看好了,我沒有任何條件,從這個地方逐步逐步慢慢的放。章嘉大師很可愛,告訴我:你好好的學六年,真的我到六年,才對於心愛的東西不再執著、不再計較。我很珍惜,看到那個時候,我離開了自己工作跟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辦了一個圖書館,叫「慈光圖書館」,在籌備期間我就參加工作,以後圖書館成立之後我作管理員,所以有很多線裝書我來修補,破損的地方我來修補,重新裝訂,來整理這些典籍,喜歡書。
所以喜歡什麼,從你最喜歡的那個先放下,先要捨,這是好辦法。最喜歡的東西都能放下,那其次的很容易,這問題好解決。萬萬不可不喜歡的東西慢慢放下,那你就難了,你到哪一年才能放得下?所以一定要咬緊牙關,最喜歡的東西先放下,這是真實智慧。為什麼?最喜歡、最貪的就是你的病根,你的苦本。我們修行,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從根本修」,我們要把根本拔掉,把苦的根本拔掉。可是現在有一些少數人,在這一次法會當中,從其他地區來的一些同修跟我談到,有很多人針對會集本提出嚴厲的批評。這個也是從根本拔除,這是什麼根本?善的根本,樂的根本,成佛的根本。什麼人把這個根本拔除?我們曉得是魔!魔王波旬的子孫,平常我們看不到,從這個地方他的原形畢露,我們完全看到了。
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跟釋迦牟尼佛說,他發願要破壞佛法,佛告訴他,佛所說的法是正法,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任何力量都沒有辦法毀壞。它是正法,常住真心,凡是能夠毀壞的是無常,真常哪裡能毀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說的是真的。波旬跟世尊說,當你末法時期,末法時期什麼?末法時期的人愚痴,沒有智慧,他說,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披上你的袈裟來滅你的佛法。世尊聽了這話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以我們要曉得,今天出家披上袈裟的,他是佛、是魔,你就看他是做興佛法的工作,還是做滅佛法的工作,你就看出來了。他如果是做滅佛法的工作,什麼叫滅佛法?增長貪瞋痴,增長你的愛欲,這不是佛法。佛法決定是跟這個相反的,佛法是減少貪瞋痴,降低欲望,這是佛法,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每天講享受,每天追求名利,增長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佛法;佛法決定是減低,決定是消除妄想分別執著。
《華嚴》大經裡面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能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還會有分別、還會有執著嗎?沒有了!法法皆圓,沒有一法不圓融。不但是佛家的經教極其圓融無礙,古德會集本跟原譯本圓融無礙,翻譯的本子跟梵文的原本圓融無礙,乃至於世間其他任何宗教典籍,跟佛法也是圓融無礙。甚至於我們講現在學校課本,幼稚園小朋友念的課本,「小狗叫,小貓跳」,跟《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圓融無礙。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跟你講小狗叫、小貓跳,也跟講《華嚴經》沒兩樣,問題在哪裡?你有沒有智慧,智慧開了一切通達無礙。障礙產生在哪裡?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掉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那就障礙重重。所以要開智慧沒有別的,一定要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你的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現前了。你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總是心不清淨;心清淨,就生智慧。
淨宗的修學,特別標榜清淨心。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名號,叫「清淨平等覺」,這你們在經上念到的。「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的,「清淨平等覺」是意譯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清淨平等覺。我們聽到這個音聲,要懂得意思,境界才轉得過來。什麼叫清淨心?沒有執著,心就清淨;什麼是平等心?沒有分別,心就平等;什麼是覺心?沒有妄想,妄想叫無明,沒有妄想就覺悟了。名號裡頭這個意思,已經把滅一切眾苦的方法,都顯示在名號之中。
第三句說『既除苦已為說法』,這句話你們能懂嗎?佛門裡面講說法要觀機,機裡面最重要的是當機。什麼人是個當機的?「既除苦已」,這個人是當機的。「既除苦已」這一句話,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已經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叫既除苦已,這個人是當機的。你給他說法的時候,一說他就開悟,他就證果,他就契入境界。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不是當機的。《華嚴》講的十種機,諸位可以參考,他不是當機的。不是當機,我們要幫助他培養,這是需要幫助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降伏煩惱,也就是幫助他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幫助他離名聞利養,離貪瞋痴慢,離開自私自利,這是先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
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究竟用什麼方式來幫助?世尊用身教,先做給你看,叫你在形相上看到,你自己覺悟。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做這個樣子?他出生在王族,王太子的身分,世間人的欲海他都滿足了,別人要求,要求地位、求財富、求富貴,釋迦牟尼佛生下來就得到了,爸爸是國王,尤其他是長子,什麼他都得到了,他放下,統統放下。這就顯示出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他修道去了,過世間最貧窮的生活,世間最貧窮是乞丐,他當乞丐去。你曉得這個用意何在?勸人一切放下,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是普度眾生。他跟最貧窮,社會上人已經把他忘掉,遺棄他,釋迦牟尼佛跟他們在一起,使這一些業障最重的人,在人間最苦的人,得大安慰。別人不跟我們在一起,佛跟我們在一起,佛跟我們共同生活,得多大的安慰。普度眾生!連最貧苦的人,業障習氣最重的人,佛都這麼樣愛護,跟他們天天在一起,那其餘的人更不必說了。這種示現就是幫助一些善根福德有基礎的人,一看到他就明瞭,他就離苦了,對於欲望他就降低了。所以佛用身教、用示現,教我們看到他的生活,看到他的形相,有所領悟。只要把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放下,就可以給你說法,你聞法就能開悟,你聞法就能夠了解教法裡面深密的奧義,這是我們普通人講開悟,你就開悟了,你就能證果。什麼叫證果?你就能過諸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生活,我常講圓滿的智慧,高度的藝術,就是本經上講的佛華嚴的生活,自在美滿。
說法必須有對象,必須知道觀機。現前沒有當機的,這個當機我們一般講根熟的,與會大眾裡頭沒有根熟的,但是他也有善根福德,我們要幫助他增長,增長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樣幫助他。如果完全沒有,善根福德因緣沒有,我們要幫助他種三寶的種子。就像昨天巴黎來的李居士,他是第一次跟我見面,過去給我寫過一封信,他在巴黎住了十二年,他是潮州人,汕頭那邊人,在那邊從事於新聞工作,所以認識的面很廣,他接觸到佛法,聽到我講經的這些錄音帶、錄像帶,還有少數流進去的書籍,他們看到很歡喜。他告訴我,每天自己在家裡轉錄拷貝,到處送人。一天可以拷貝好幾個帶子,他說一個月應該可以送三、四十個錄像帶,自己在家裡做。在外國,生活、工作都相當不容易,空餘的時間很少,還是認真努力在做。把這些錄音帶、錄像帶在法國贈送,德國,南面義大利,在東北面瑞士這些小國,他都送,他說聽的人都生歡喜心。要求我,因為那邊的中國華僑,東南亞這一帶的人,對於國語聽不懂,他們聽越南話、潮州話、廣東話,希望我們用這些言語來配音,贈送給他。正好現在「澳洲淨宗學會」在做,馬來西亞現在在做廣東話配音進去的,澳洲現在在做潮州話,昨天正好悟行法師在,我就交代他,我們應當大量的做,贈送他,讓他在歐洲流通。
他說那邊的同修,人數現在慢慢多起來了,也想建個道場,建個念佛堂。我說可以,很好,可以仿照其他地區淨宗學會去建立。現在在歐洲,西班牙有一個淨宗學會,倫敦有一個佛教圖書館,常常跟我們聯繫。我鼓勵年輕的法師去,我自己年歲大了,如果去走一趟,我們自己在這裡學習又有一段時間中斷,那《華嚴經》到哪一年才能圓滿?所以我現在很不想離開新加坡,除非是不得已,能不離開盡量不離開,我讓年輕法師到國外去弘法。這是把佛法的緣介紹過去,看看他們的善根福德逐漸逐漸成熟了。成熟也分很多階段,這是第一個階段,可以在那裡成立淨宗學會,流通淨宗的典籍,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實在說在海外的華人更需要,他們在追求,他們在摸索,總希望在物質生活之外,求得充分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這在大乘佛法,真正接觸到正法無限的歡喜,真正肯發心修學。
我們讀到這一首偈,感慨無窮,這是我們今天現實環境的寫照。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智光」,我們到哪個地方去求智慧?能夠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辨別利害,有能力辨別就是「智光普照」。我們一定要明瞭,末法時期魔的力量太大了,積非為是,常常能夠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修法來迷惑眾生,眾生沒有能力辨別,於是被魔牽引過去了。如果在佛法修學多少年了,最後失去信心,也跟魔去了,那個影響力就大了。我們要清楚、要明瞭,修行多少年,為社會大眾所尊敬,他是不是有真實智慧,這很難講,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小智慧,小的德行,小的成就容易,真實智慧不容易。
我們從什麼地方去觀察?諸位同修如果很冷靜、很細心,還是有辦法觀察得出來。他有沒有私心?他有沒有自利?讚歎他,他是不是很高興?侮辱他,他是不是瞋恨的面孔就擺出來了?如果還有這一套,他所修行的成就有限,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你讚歎他,他不會動心,決不會因為你讚歎,他生歡喜心,高興了;你當面侮辱他,他也不會有瞋恚;他沒有自私自利,他能一切為眾生。你們從這些地方仔細去觀察,你就曉得這個人是不是有真智慧,這個人是不是真善知識,從這裡去看。決不是他的信徒有多少,魔的信徒很多,擁護他的人太多了,我們比不上他,人沒有他多,勢沒有他大,財更不如,所以不能用這個來做衡量。但是今天社會上,大多數是用這個做衡量,標準錯了!這是古聖先賢常說,「末法時期,法弱魔強」。如果我們一心向道,希求這一生了生死、脫輪迴,你要走正法,你要信佛,「信佛」這兩個字相當不容易!
我曾經跟諸位做過報告,我學佛七年出來講經,那一年出家,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上台講經。又兩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後,我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一見面,大聲叫「你要信佛」!指著我,「你要信佛」。我學佛七年,出家受了戒,在佛學院教學講經已經有兩年了,見了我面,高聲叫著「你要信佛」,別人聽到都奇怪。然後老師叫我坐下來,給我講開示,跟我說許許多多出家的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聽了莫名其妙,不信佛為什麼出家?然後告訴我,佛的教誨沒有做到,不信佛。六波羅蜜,佛教你布施,你有沒有做到?佛教你持戒,你有沒有做到?佛教你忍辱,你有沒有做到?一條也沒做到,所以到死都不信佛,太多太多了。最後老人家教誡我,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
經典裡面字字句句的教誨,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智慧;能夠將佛陀的教誨,字字句句落實到生活上,這是奉行;這樣的人才叫信佛,信佛的標準如是,不是普普通通的。世尊對於眾生教誨,最低的標準是五戒十善,我們做到沒有?你沒有做到,你不信佛,佛教誡最低的標準都做不到!老師那個時候教我,出家人要求最低的標準是沙彌十戒,能夠做到這個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在家學佛最低標準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不到,不是在家信眾,這是老師講到最低的標準。
沙彌戒裡面最難的一條是金錢戒,今天金錢我們不能離開,你要是手上沒有錢,你寸步難行,你坐公共巴士你要去買票,如何持這條戒?身上雖然帶著有金錢,決定沒有金錢的念頭,事上有,心上要捨得乾乾淨淨,這是大乘法。特別是《華嚴》講,事沒關係,事事無礙,妄想分別執著有礙。特別是出家人,十方的供養,連許哲居士都知道,是不是供養給你享受的?不是的。他知道我不貪財,知道我會把這錢用在好的地方,不是給我享受的,是要把這個錢拿來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一些需要的人,這個念頭清淨!這就是現在社會狀況之下,持不著金錢的戒,我們今天是這個持法,決定不是這個財物據為己有,那你就破戒了。這些財物是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所共有的,我要很妥善的來支配、來運用,決不是為自私自利,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戒律,在什麼狀況之下、什麼時代裡頭,我們應該怎樣受持,如理如法,這才叫信佛。平常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正信的佛教徒,哪裡曉得全搞錯了。說穿了,自己根本就不相信,出家還不相信,你說有什麼法子?那諸位要問,為什麼我們今天搞得這個樣子?《無量壽經》上世尊講過,「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佛並不責怪我們。佛雖然不責怪,我們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該輪迴的還是輪迴,這個佛救不了。說穿了,世法跟出世法一樣,前一代沒有把我們教好,前一代的上一輩無知。
我出家學佛,跟大家沒有例外,我的佛法跟居士學來的。我跟居士學佛法,我的出家師父還不高興,把我教訓一頓:你太傲慢了,目中無人,出家大德裡頭就沒有人能教你的?他說這個話,實際上就說他自己。我回答的是,我說:出家裡面的大德多,能教我的人太多了,他不肯教我有什麼辦法?李老師雖然不行,他肯教我,你們大德很多,不肯抽出時間來教我,我沒地方學,我只好跑到那裡去學。到最後我被開除、遷單,我自己出家剃度這個道場,我對這個道場有相當的貢獻,最後還是讓我離開,永遠不能回去。李老師很慈悲知道,那個時候就跟我講:你學講經,經講好了,將來走投無路。果真沒錯,你經真是講得聽眾聽了很歡喜,哪一個法師都不喜歡,哪一個道場都不能容納你。所以我這四十年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說法,誰請的?居士,都是在家居士,住在這裡居士林。淨宗學會的會長是在家居士,哪有出家人請我?哪有寺廟讓我們在那裡掛一天單、住一天?沒有。你才曉得可悲!真正悲哀到了極處,痛心到了極處!
我們記住老師真實的教誨,信佛!我們這一生當中,雖然受盡了苦難,來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以當前苦難換取西方極樂世界,忍受一切的侮辱、毀謗、陷害,我們希求拿這個來換取我們能夠親近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還是很大的安慰,決定不責怪這些人。我們對這些人還是尊重,如果他找我幫助,我還是很熱心幫助他,決不會記仇,決沒有怨恨心,這是我這一生在佛法裡學得的,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觀念變過來了。如果不是接觸大乘佛法,我們的錯誤觀念會永遠錯到底,生生世世錯下去,回不了頭來。
諸位同修,你們看看我這一生修學的歷史,這幾句話是個寫照:「既除苦已為說法」。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是「既除苦」,我搞了六、七年,遇到李炳南老居士為我說法,我懂。我要沒有章嘉大師那個基礎,到台中聽佛法也不管用,說老實話,也聽不懂,聽聽一些皮毛而已。真正的基礎是減輕貪瞋痴慢、名聞利養、是非人我的觀念,愈淡薄愈好,然後接受善知識說法,我懂了,我明白了,我能夠依教奉行。所以李老師把弘揚淨土這樁事情交給我,特別是把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交給我,叫我在這個世界上普遍弘揚。我的修學是有師承的,決定不會背師叛道,決定不會忘恩負義。
我們這個小講堂、小教室,我三位老師照片掛在我們講堂上,每天在這裡上課,如同老師在座一樣,對面是韓館長,護法,永遠不離,身形雖然不在,精神永遠結合在一起。我們知恩報恩,我們決定遵守佛陀、老師的教誡,絕對不會做出欺師叛道,不可能做這個事情,我們在這裡才有成就。在這個地方,才足以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所謂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們想想忘恩負義這個樣子好嗎?背師叛道、欺師滅祖這個樣子好嗎?社會上都是這個樣子,這社會完了。我們要做好樣子,不能做壞的榜樣,這是最低限度要做到這一點。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