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教學系列-四書選讀 (第二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8-020-00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協會第二次我們的職工講話,我們選的是「四書選讀」。今天接著上一次,上一次我們選的是「大學」的三綱,今天我們看「大學」的八目,就是八條。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遍: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我們先看這一段。經文一開頭,「古之」,由此可知,大學之道不是孔子作的,而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古之」的意思就是指,這是從古代代相傳。孔子距離我們現在兩千五百多年,歷史記載得很清楚,夫子常常提到堯舜禹湯,也是孔夫子心目當中最仰慕的聖人,堯舜。堯舜距離孔子兩千年,就是再往上推兩千年,所以堯舜距離我們現在是四千五百多年。堯舜之道,是把「孝悌」做到了,孔孟之道,是把「仁義」做到了,所以「孝悌仁義」這四個字,就可以代表中國傳統的教學。中國人教什麼?就是教的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裡頭,這種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和平的教育」。所以我們這個國家民族,這幾千年來是一個和睦的團體,非常值得尊敬。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來沒有對外侵略過,對外從來沒有發生過戰爭,這你就能夠想到和平。為什麼它能夠維持?沒有別的,教育,從小接受和平的教育。這個「古之」我們要重視,意義很長。
那麼堯舜是不是有創造、有發明?也沒有,由此可知,堯舜也是繼承古時候的教誨。這樣往上推,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中國傳統教育至少有五千年,再往上推,至少可以再往上推五百年,有五千年的歷史。換句話說,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式,五千年的效果,我們現在要把它放棄,重新去搞一套,那很危險!這個教學五千年都沒出毛病,現在如果我們把它放棄,另外搞一套,毛病出來了。毛病出在哪裡?你看現在我們常常聽說,父母講小孩不好教,老師說學生不好教,毛病出來了。從前沒聽說過這個話,古書裡頭沒有這個記載。所以現在這個世間是大亂之世,動亂的原因我們一定要曉得,然後我們就知道自己應該要怎麼做法。
教學總的綱領,總的路線,總的方向目標,就是「大學」前面這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總原則,你看止於至善!這叫聖賢教育。「明德」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下面這兩個字是個名詞,明德。明德不明了,這才需要講明明德,如果明德很明顯的話,這個明字就加不上了。你看上頭加個「明」字,現在明德不明了。明德說老實話,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本性,我們佛法講自性、講本性、講法性,中國傳統聖賢就稱它作明德,這個講法也非常好。
明是自性裡面本來有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本有的現在沒有了,現在迷了,佛法講迷失了自性,現在需要再把明德要做明的功夫。可見得上面這個「明」是修德,下面這個「明德」是性德,是本性裡頭有的,本性迷了現在要修。「明」就是我們要好好的修,不修就不能夠恢復,這是「明明德」的意思。
明是智慧,德是德能,在佛法裡面講稱為德相,你看《華嚴經》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德相這裡頭包括兩樁事情,德是才藝,我們講萬德萬能,無所不能,那是德;相是相好。這兩樣合起來,我們中國人稱為福報,這個人有福報、有才幹、又有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一般講富有,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如果明德統統現前,那是什麼樣子?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你們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樣子就是明德,完全顯露出來,《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就是明德。
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變成現前這個樣子,變成六道,而且六道裡面我們現在生在人道,很不幸生在亂世,整個社會動盪不安。這是什麼原因?人心不定,你所感應的我們的依報環境就不定。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而為我們容易疏忽掉,佛常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句話很有道理。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們的意念,心想、念頭。依報這裡面有兩大類,一類是人事環境,我們生活環境,人事環境;另外一類是物質環境,這個就統統都包了。兩種環境都隨我們自己的念頭在轉,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生活得美好,那你就要有善念,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整個人事、物質環境統統都轉了,都變成很美好。
諸位千萬不誤會,現在舉世之人都沒有善念,都沒有善行,那我要有善念、善行,我不就吃虧了嗎?這個你看得淺,你要往深處看,你一點都不吃虧,你有後福!真正生在這個亂世,自己做出榜樣,做出典型,做出個好樣子,眼前吃虧不怕,後面有好處,那就是來生我們去處不一樣,這點必須要知道。人不是一生,一生一世就不必談教育了,談這個有什麼用處?人,人是不會死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懂,人是不會死的。但是他有轉變,壽命到了,這個身體結束了,他又去找一個身體。所以身不是我,我不是身,這個要清楚。身用久了,壞掉了,換一個,就好像衣服,衣服穿舊了、穿破了,換一件,衣服不是我,這是我們學佛同學都會肯定的。
中國世俗講,人都有個靈魂,能知道身不是我,那個靈是我,這就提高一個境界了。其實那個靈是不是我?靈還不是我,再往上提升,性才是我。所以佛經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個佛性是我。佛性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明德」,明德才是我。我們今天雖然迷了,並沒有丟掉,只是迷了,它還是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它的作用產生變化了,這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唯識所變」。
真心,真心是不變的,極樂世界的人他沒有妄念,他用真心,極樂世界永恆不變;華藏世界不變,因為都是法身菩薩他們的報土。法身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他現的境界是永恆的,淨宗講的「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人無量壽,所有物質環境也是無量壽,沒有變化。我們這個地方有春夏秋冬的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這個地方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極樂世界沒有;我們這個地方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我們居住這大地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那個世間都沒有。這所有一切變化從哪裡來的?迷失自性之後,迷失自性,明就不明了,不明就叫無明。就是明變成無明,德,德變成煩惱。所以它還是起作用,它作用不一樣了。德裡面就變成了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它就變了。這一變把我們生活環境都變了,你看本來我們是一真法界,現在變成十法界,又變成六道。我們在六道的人道,又變成亂世,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變態的明德。
所以明德,我們剛才的解釋,智慧、才能、福德,這個統統具足我們稱為聖,稱為賢、稱為君子,儒家的稱呼;在佛法裡面,稱為佛、稱為菩薩、稱為羅漢。所以,佛、菩薩、羅漢跟儒家的聖、賢、君子,就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裡講的學位。聖最高,博士學位;賢次一等,碩士學位;君子又次一等,學士學位,你拿到學位了。所以它是學位的名稱,它不是什麼神仙,與那個不相干。在佛門裡面,佛這個學位最高,佛是聖人,最高的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
不過佛家的學位比儒家的學位確實不一樣,佛法的學位的條件是非常嚴格,你看阿羅漢,一定要斷見思煩惱,這個在儒家沒有講。儒家實在講,講到聖人,見思煩惱有沒有斷?沒斷。我們雖然講夫子,以孔夫子做比喻來說,夫子《論語》裡頭自己說的,十五歲有志於學,他立志於學,一生好學,十五歲立志做學問。三十而立,十五歲到三十歲,十五年,十五年的學習等於說他畢業了,他拿到學士。畢業之後,學習是永遠沒有中斷,活到老,學到老,天天要學,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改過。
讀書為什麼?明理。功夫怎麼做法?功夫要改過自新,所以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佛法裡面講「精進」,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他自己說他自己學習的經歷,「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不迷惑了。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有沒有迷惑?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的,貪愛起來,不順自己意思,瞋恚起來;你有貪愛、有瞋恚,你就被人家轉了。孔夫子在四十歲的時候,他就不被外頭境界所動,他是不是煩惱斷了?不是,他是自己的修養能把它伏住,伏煩惱,他不是斷煩惱;要斷煩惱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你看,世間聖人的功夫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我們現在連這個功夫都不夠,禁不起外頭誘惑,一誘惑心就動了,喜怒哀樂就現行,這個就叫煩惱現行。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喜怒哀樂現行,就是你伏不住煩惱,你的煩惱起來了。這個東西起來就造業,善則有三善道的果報,惡則有三惡道的果報,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
夫子說,「五十知天命」,四十能夠控制得住,不被外面境界轉,五十歲的時候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因果報應。周安士說得好,《安士全書》裡頭我們看過他講的話,他說「人人如果都明瞭因果,則是天下大治之道」,天下太平道理在此地;「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那天下就大亂了。這話說的,我們現在看起來想想很有道理,現在世間人不相信因果,天下大亂。你看在中國,在西方也是如此,自古以來這些帝王都提倡因果教育,軌範人心。人都知道做好事有好報,做惡事有惡報,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自自然然收歛。這個教育好,這個教育跟性德相應,雖然不是性德,跟性德很接近。所以,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夫子五十歲他明白了。
「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說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能保持住清淨心、平等心,無論看到什麼,夫子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我們今天所講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再執著,不再計較,這耳順。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踰矩」,他老人家功夫到七十歲了,無論做什麼事情,很自然不違背規矩。規矩是什麼?《弟子規》,隨心所欲,自自然然跟《弟子規》相應,自自然然跟禮教相應。
周朝時候,周距離我們大概有四千年,有四千年歷史,文王、武王,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代商湯而有天下。為周朝定了一些規矩,現在講的法律,定了一部《周禮》,《周禮》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憲法,治國的方法。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個人,他所制定的這些法律、這些規矩,不是他的創造,不是他的發明。是什麼?全是自然的法則,你如果能夠遵守去做,永恆不變。我在年輕的時候二十幾歲,跟方東美老師。老師大概提了好多次,至少有六、七次,告訴我,《周禮》好,《周禮》很重要。可是我從來就沒有把它看過一遍,他給我介紹,太好了。
所以《周禮》是治國的一套辦法。另外我們平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規矩,那個規矩《儀禮》。《周禮》三百條,《儀禮》三千,規定我們的細行。可是你要知道,《儀禮》再多,《弟子規》統統包括。《弟子規》我們現在把它詳細列出來,總共裡面講幾樁事?一百一十三條,不多,一百一十三條。我又在裡頭選擇最重要的七十條,先把最重要的認真學習,然後再學其餘的。這一百一十三條統統都做到,就是聖人,就是賢人,就是君子,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自自然然的。
我們現在要約束自己才能做到,夫子到七十歲,不要約束,自然的,自然做到,這就叫隨心所欲不踰矩。由此可知,夫子完全是在修德,而沒有證得自性,像佛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沒有到這個程度。儒家講煩惱要克制,沒有要求斷,佛法的要求,煩惱要滅斷,儒家講能控制就好。你看《禮記》裡面第一篇講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它還有傲,就是你別增加了。但是佛法,傲跟欲一定要斷,儒家不講斷,它講你要控制,你不可以過分。這就是世間聖人跟出世間的大聖標準不相同,我們一定要曉得。
有了聖賢的修養,那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功夫做好了。明德要用佛家兩句綱領的話來講,也能講得通,明是智慧,智慧破迷開悟;德?德是才能,是福德,離苦得樂。我們有才幹,有福報,也離苦得樂,所以「明」是破迷開悟,「德」是離苦得樂。我自己修到了,修到之後要幫助天下人!你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就是你自己修成之後,你要知道去度眾生,你要去幫助別人,不可以做自了漢。所以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天下人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明德。為天下人服務,幫助天下人離苦得樂。
用什麼方法幫助他離苦得樂?他覺悟就離苦得樂,這就是教學,中國古聖先賢提出來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這個幾千年傳統,傳統是什麼?傳統就是教育,中國人最懂得教育。家有家庭教育,社會有社會教育,做生意買賣開個店,他店鋪裡頭有教育,往上去,國家有國家教育,世界有世界的教育,他懂得這個。一切都是以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辦好,事業就成就了。所以在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裡面我們去看、去考察,只有中國人懂得教育。
中國教育的特色在家庭,從什麼時候教起?小孩生下來,眼睛張開了,在我想大概三天、四天,三、四天的時間他就在開始學習。他會看,他會聽,大人一舉一動,他看到、聽到了,他心裡頭就有印象。天天看,天天聽,看了三年,聽了三年,他什麼都懂得。那麼大人,父母教,怎麼教法?父母要做最好的榜樣給他看。《弟子規》不是教兒童的,《弟子規》是做父母、做兄長自己要把它做到,就是做給嬰兒看,他就在學習,所以這不是言教,是身教。我們中國諺語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就這個道理。中國人懂得,在嬰兒面前都非常慎重,不可以有絲毫不善的、負面的讓他看到,讓他聽到。
我們想到現在,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現在小孩出生下來誰教?電視教他,你看怎麼得了!電視裡面的內容,暴力、色情、殺盜淫妄,所以現在小孩三、四歲就會殺人,他學會了。他不知道那是過錯、過失、罪過,他不知道,他覺得很正常,甚至於殺害父母,自己沒有一點慚愧心。在中國、在海外,現在這些例子是愈來愈多。兒女殺父母,父母殺兒女,兄弟互相殘殺,在學校裡面,同學互相殘殺,學生殺老師,愈來愈多,這個社會還得了嗎?
我到巴黎、到倫敦都聽到同修跟我說,說這些事情。我就告訴他,我說現在我們幾個月、幾個星期聽到一次,有這麼一次事情發生;十年之後,每天會聽到好幾次;二十年之後,恐怕每天會有一、二百次。這個世界成什麼世界?這叫做世界末日!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毀滅,我不以為是核武戰爭,我不相信是那個,我相信什麼?人不像人了,人連畜生都不如。人的心充滿了怨恨,充滿了不平,怨天尤人,幾句話不對頭他就要殺你,你說這個社會怎麼得了!這不是人住的社會。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把聖賢教育丟掉了,才會產生這個現象。我們看到二十年、三十年以後的社會,現在如果不提倡中國傳統教學就不得了!二十年、三十年之後,神仙都救不了這個世界。我們要想自己活得很幸福,要想自己家裡的後代能好,你現在不注重這個就不得了,沒救!所以,「明明德於天下」這是個目標。
「大學」裡面講的本末、終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本是什麼?「大學」裡說得很清楚,後面我們會讀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本是修身,就是要學做人,要學做個好人。末是什麼?末就是治國、平天下。在佛法講,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度自己是本,度眾生是末,本末要清楚。如果本末搞不清楚,先去度眾生,不知道度自己,眾生也度不了,是自己也度不了。所以,一定是先度自己,後度別人。佛在經上講得很好,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一定是先度自己,這是本末。終始,終就是普度,始就是自度,所以這個先後順序我們一定要知道。
你要想普度眾生,我們「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就是儒家講的平天下。平是平等對待,平等對待就能和睦相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安定和平。要想世界和平,你要先治國,先要我們自己的國家安定和平,你才能幫助世界。你要這一國安定和平,你先要齊家,你這一家都不安定,都不和平,你怎麼能叫一國安定和平?你要想一家安定和平,你自己一定要身心和諧,你修身;你身心不和,你怎麼能教導你一家人和睦相處?所以才說「壹是以脩身為本」,這是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
底下講怎麼修身,怎麼修身就是怎麼做人,怎樣做個好人,與性德完全相應的人,那你要先正心。正心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才是真人,菩提心是佛心,菩薩、阿羅漢都在這學習。「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把修身的功夫,修身的先後次序,講得清清楚楚。那麼我們就曉得,修身的根本在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古時候朱夫子(朱熹)解釋「格物」的意思,他說是「窮究事物之理」;要用佛法來說,就是諸法實相,通達明瞭諸法實相,這叫格物。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很多儒家依照朱夫子這個指導去做,幾乎沒有一個人做得通。宋朝司馬光說得好,司馬光他是學佛的,他用佛法來解釋,他說「格」是扞格,扞是捍衛、保衛,格是格鬥,「物」是欲望,他說欲望。我們要想修身,首先要跟物欲來打一仗,決定不能讓物欲戰勝,物欲戰勝那我們就被它迷了。這個說法說得很好,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常常講的,跟司馬光說的意思完全相同。印祖常說「革除物欲」,我們相信東西方的聖人觀點是一致的。朱夫子解釋這個不妥當,朱熹解釋不妥當。
人的智慧不開,什麼原因?被物欲迷惑了,物欲錮蔽真智,蒙蔽了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就迷失了自性。因此格物,用我們佛法來講,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格物,我們佛門祖師大德這樣替我們解釋。也就是說,你要真正修身從哪裡修起?從斷煩惱下手,格物就是斷煩惱,物欲是煩惱,你要從這下手。煩惱輕,智慧就長了,致知是智慧生起來,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要不除,哪來的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學來的。我們今天學了很多東西,那叫什麼?那叫常識,那不是智慧,儒家講叫「記問之學」。你記得很多,你念得很多,不是從你自性裡頭悟出來的,那都還是外面的染污,知識的染污。所以講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不是你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一定要斷煩惱,佛家講煩惱輕,智慧長。
你看看佛門裡面講的,三大類的煩惱,每一類裡面,煩惱的頭數無量無邊。見思煩惱,就是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執著是見思。如果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執著這個念頭都放棄了,你的心清淨,你就不生煩惱。你煩惱輕,智慧透出來的時候,叫正覺,你就覺悟了;換句話說,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不覺。不覺就是迷,迷就叫凡夫,覺了就叫聖人,所以阿羅漢叫正覺。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經論上常常講的是一句話,這句話可以翻譯,但是沒有翻,還是用梵文音譯過來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我們學佛的人終極的一個目標。你學什麼?我就學這個,我就求這個。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可以翻的,這叫尊重不翻,是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總的目標。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所以正等正覺是賢人,正覺是君子,無上正等正覺是聖人,佛法是這麼個分法的。
這三個學位它是有條件的,我們講這三大類的障礙,你要能夠把執著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你就正覺現前。如果再進一步,把分別也放下,分別比執著要細,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了,你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沒有分別了,阿羅漢還有分別。再往上去,起心動念,因為你還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了,就叫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你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的境界,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後終極的目標。從哪裡開始?從放下執著開始,恢復到你的自性清淨心,這叫格物的功夫。
格物之後,下面是「物格而后知至」,你有了格物的功夫,物革除了,物欲革除了,智慧現前,這就是煩惱輕智慧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這些東西全是障礙,有一樣我們的智慧都不能現前,所以要放下。我學佛很難得,頭一天見出家人,跟出家人第一次見面就是見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就是第一天見面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老人家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我離開他的時候,他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六年就布施,放下,什麼都能施;在以前放不下,很吝嗇,賺錢不容易,怎麼能隨便給人?再慢慢學。果然不錯,學到六年,真的做到了,所以感應就現前。
那個時候就發心出家,因為我沒有家累,我在台灣就一個人,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就一心一意學佛。在出家前兩個月我就有預感,我就告訴我一些朋友,大概我出家的願望快來了。他們問我幾時?我說不出半年。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就有法師來請我出家,好像是大概也有一個多月,也不到兩個月,來請了九次,我才答應。不是一次、兩次、三次我就答應他,我看他很誠懇,我才答應他。所以就有預感。
我出家是有條件的,因為他來找我,我可以談條件,就是我不做經懺佛事。我說我出家要研究經教,我要學講經說法,我不搞經懺佛事,這些他都答應我的。所以我從來沒有做過經懺佛事,一生讀書、學教。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鼓勵我出來講經,所以我一出家一剃頭,就上講台,教佛學院。我從教佛學院開始,出家就教佛學院,講經四十七年了。這四十七年,年年向上提升,煩惱習氣年年要斷,不是一下就斷得了的,天天都在做這功夫。
功夫愈深智慧愈長,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智慧現前,福報也現前,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就是孔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踰矩」,現在人講的「心想事成」,確實有這麼個味道在。我這個心想事成大概說起來應該在七十五歲,就是最近的五、六年,最近五、六年做事情有心想事成這個意思在。我們沒有為自己想,都是為社會想、為眾生想、為佛法想,沒有為自己想,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一樁事情。這就是「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我們現在做到這一步。所以,「物格而后知至」,就是放下而後你才能看破,智慧現前。
「知至而后意誠」,這個知、至,至是有一定的標準,你的智慧達到這樣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明瞭通達宇宙人生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你到這個程度之後,你的意就誠了,也就是說你的真心就現前。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很多同學常常都念《般若心經》,念《金剛經》,裡面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金剛經》,你看看江味農居士說得很好,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領;而《心經》,《心經》又是《金剛經》的綱領,二百六十個字,說明宇宙的真相。
我讀這個經,讀《般若經》,我再做最簡單的一個總的總結,我總結只有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還有什麼看不破的?真能看破、放下,你的心一塵不染,誠了,誠意就出來了。你看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裡頭,給「誠」下了個定義,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你怎麼能到一念不生?明瞭了就一念不生,不明瞭就胡思亂想,愈想愈錯;通達明瞭了,你什麼都不想,這是什麼?這是你的智慧開了,菩提心現前,我們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這個心現前了。
還有一等人,雖然他沒有做到這個功夫,但是我們一般講善根深厚,那種人很可貴。這就是中國古人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他不變,肯定有成就。一個是上智,上智是什麼?他明白了,明白什麼?就像了凡先生他對於算命先生很相信,他明白了,一生都是命注定,他什麼也不想。他跟雲谷禪師兩個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他,這個很不容易。就問他:你用的是什麼功夫?他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想也沒用,算了,乾脆不要想。雲谷禪師則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了不起的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這就是相信命運,相信因果,想了沒用處,他還是迷惑顛倒。真正通達明瞭他了解,知道事實真相,他的妄念沒有了。妄念沒有,有正念,妄心沒有了,真心現前,那是智慧,真智慧,這個不能不知道。
另外一種人,下愚,下愚他真的什麼都不懂,但是他很聽話。像諦閑老和尚這個鍋漏匠,那就是標準的下愚。笨,學什麼都學不會,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苦不堪言。諦閑老和尚是他的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玩的玩伴,這找到一定要跟他出家。可是出家也不容易,寺廟裡面那麼多人,你什麼都不會,連上殿都不能,人家就排斥你,就譏笑你,你寺廟住不住。老和尚很慈悲,給他剃度了,在鄉下找個破廟,沒人住的,叫他一個人去住,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一天到晚儘管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說將來準有好處。他也不問什麼好處,老和尚也不給他講什麼好處,就叫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在附近找了幾個護法,照顧照顧他。念了三年,你看人家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老和尚替他辦後事,讚歎他「名山住持方丈、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他死了以後,站在那兒還站了三天,人家給老和尚報信,在鄉下來回要三天,他站著三天,替他辦後事。這是什麼?這是下愚,所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好教,不費事。
最麻煩就是當中這一段,上不上,下不下,半吊子,最麻煩的。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誰?就是為當中這個,上下兩頭,那太簡單,太容易了。所以,下愚不能夠輕視,成就很高,而且成就快速。我們最近有聽到一位同學,也是念佛往生,這個也算是下愚。年輕的時候也常常跑道場,遇到一位法師告訴他,真正念佛人可以在家裡念,無論幹什麼事情佛號不間斷,不必跑道場。他聽了這句話就明白了,從此之後幹事不說話,心裡念佛。什麼事都幹,佛號不間斷,預知時至往生,往生的瑞相希有。老實!所以老實人真可貴,決定不能夠輕視,不能輕慢,說他傻,說他愚。他在世的時候,人家都說他傻瓜,他一點也不傻,一天到晚就抱著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什麼都沒有,最後他成功了,他心定了。
你看現在舉世之人心不定,我在澳洲,澳洲大學請我到學校去跟學生講課,我不去。為什麼?昆士蘭大學我去了一次,學校邀請,來告訴我:法師,你講話的時候不要超過二十分鐘,最好十五分鐘。我說為什麼?太長了學生聽不下去,就是學生沒有耐心,耐心只有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之後他心就亂了,他就沒有心再聽,那我還去幹什麼?所以我說現在學校裡的大學生比不上我們佛堂裡的聽眾,我們佛堂你看,我講經一般都是兩個小時,有時候四個小時,他們都能夠聽得很歡喜,聽得都不動。他們只有十五分鐘耐心,你說怎麼行?他能學什麼?他能成就什麼?論文怎麼寫出來的?找些參考資料,東湊西拼搞個大拼盤出來,這樣出來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那個時候我很想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這個話是四十年前,不止,五十年前,我學佛五十四年了,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五十年之後的今天,他的話完全兌現了。所以今天能有耐心的人就有成就,沒有耐心的人肯定沒有成就。《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忍就是耐心,最重要是耐心。
「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你的心就正了。心正是什麼?自受用的,心地清淨,對待一切人事物平等,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而不迷;慈悲心現前,慈悲是對待別人,叫深心、大悲心。必須到意誠之後,這個心才能生起來,所以意誠就是《觀無量壽經》講菩提心的體,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是真誠心。真誠心就是沒有妄念,也就是說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是至誠心,那是菩提心之體,真心。心正,正心是它起作用,它作用是正而不邪,所以對自己清淨、平等、正覺,對別人慈悲,這個叫正心。
「心正而后身脩」,你看對待自己清淨、平等、正覺,對待別人大慈大悲,這個人叫真正的好人。慈悲心怎麼會害人?所以身修,我們具體的講,《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眾戒,他統統做到了。而且是很自然的做到,一絲毫不勉強,確實有點像夫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踰矩」,他達到這個境界,叫身修。到這個時候你自己能夠成就,決定影響你一家人。你自己得度,身修我們講就是自己得度,你自己得度,首先度你一家人,你一家人一定被你感化。我們今天不能感化一家人,你自己修身沒做得好,你可不能怪「他們業障太重」,統統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是錯誤的。一定要回過頭來,我自己做得不夠好,我們自己才會有進步,我們進步才能感化別人。
所以舜,中國的舜王,歷史上都稱他為最有智慧,大智!他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給諸位說,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來不說是別人有過失,都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你看他當年那種生活環境,那時他才十幾歲,二十歲左右,那個環境。自己母親死的早,父親娶了個繼母,繼母對他不好,繼母生了個小孩,一家人都想害他,常常都想置他於死地。別人、鄰居都打抱不平:你的父母怎麼可以這樣對你?他就跟鄰居吵架,說我父母好,你不可以說他們,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讓父母生歡喜心。天天想自己過失,天天改自己過失,三年之後把他父母感化了。這是齊家,家齊了,這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
家齊而後國治,你看他這些鄰里鄉黨統統受他感化,最後國君知道了,國君是堯王。堯王聽說有這麼一個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堯王有九個兒子,九個兒子跟他做朋友,讓他自己兒女細心觀察他是不是真的德行。這一觀察回報,真的,一點不假,堯王才徵召他,就等於說是徵召他來為國家做事情。他工作了許多年,堯王細心觀察,這個人確實有智慧、有德行、又有能力,最後把王位讓給他,真實智慧。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舜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了。
決定不能說別人不對,我對,別人不對,這個就錯到底了。到底怎麼樣是對的?我錯了,別人都是對的,這是真正對了。特別是現在這個世界,怎麼樣能夠化解衝突?怎麼樣能夠促進和平?我們要做榜樣給人看,講沒有用處,批評人,不服!誰願意接受你批評?我們自己修懺悔,時間久了,他會懺悔,「這個人是個好人,我們不能這個態度對他」,這才是個辦法。一定要用自己真誠心,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別人,這樣就對了。家齊而後國治,政治清明,安和樂利。
古時候國都不大,那個時候中國沒統一,我們知道中國是從秦始皇開始統一的,在這個之前都是列國。周朝的時候叫八百諸侯,八百多個國家,中國現在很多的縣,從前就是一個國。所以中國人講天下,你看講國家的不多,講天下的很多,講天下就是講列國。這是什麼?心量大。你看古籍裡頭講天下講得太多了,講自己國家講得不多。這就說明中國人的教育很早就拓開心量,就求這個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安定。
現在這個地球,很像中國春秋戰國那個時代,所以孔孟之道在今天推行很管用。推行的技術是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沒有私心,有私心就沒有智慧。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不行,常常想到我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也不行,都不能夠服人。念念為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族群、每個眾生去著眼、去想,這世界和平工作可以做,這就是孔孟的、堯舜的教誨。所以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說得很有道理!中國傳統教學跟大乘佛法都著重在修身,佛法講自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真的是以修身為本。
「國治而后天下平」,平就是平等。安定和平,第一個要素就是平等,不平就會有衝突,就會有矛盾。所以古人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就是不平等。資源缺乏、窮困沒有關係,要平等,平等大家心就服了,就不會有衝突。今天每個人都有私心,有私心就不平等,衝突就沒有法子化解。人人能夠放下自私自利,念念能夠捨己為人,這要靠教育,其他的做不到;政治做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科學技術、工商業統統做不到,還是教學為先,要教。不教,衝突不能夠化解,現在這個恐怖衝突無法化解。
所以後面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庶人是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個「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其本亂」,「本亂」就是身不修,沒有做修身的工作,「而末治者」,「末」是天下國家,說是天下國家能大治,「否矣」,沒這個道理,不可能!你要想治國、平天下,一定從修身做起。所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兩句話就是說明本末終始、先後次第要是錯了的話,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成就,一定要知道本末終始的次第先後。
那麼現在我們要想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這段文很管用。化解衝突首先要懂得化解家裡面的衝突,「家和萬事興」。從佛法裡面講,佛法教化眾生的本是什麼?這是講教化眾生的本,修身!自度!也就是菩提心裡面的慈悲心。所以自古以來佛門常講,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本。慈悲從哪裡來的?慈悲從真誠來的,你人不真不誠,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唯有真誠心,對於人是慈悲,對自己是清淨平等覺,《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是對自己,大慈大悲是對別人的。
因此菩薩教化眾生有三個「四」,第一個是四個心。四心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諸佛菩薩接觸一切大眾用什麼心?慈悲喜捨。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喜是歡喜,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叫別人不生歡喜心,這個眾生他怎麼能夠來接受佛法?所以一定叫他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捨就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講到深處,菩薩地位高了,就不叫布施,叫供養。為什麼?他平等心現前,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我們對未來佛有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能夠轉到供養那就是修普賢行。還修布施,那是一般的菩薩,大乘的菩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都在捨裡頭。
你看布施裡面三種捨,財、法、無畏。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因為你持戒、你忍辱,眾生看到你不害怕。跟你見面怕說錯話,得罪你,你會記仇,你持戒、忍辱就不會了。你說錢財露白怕人家搶去,那個人持戒,不偷盜,沒有關係,他看到無所謂,這叫無畏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六波羅蜜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布施,一個布施分開來講,講六條。布施就是捨,用這個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用什麼方式?我們跟眾生接觸用什麼方式?方式用四攝法,四攝就是方式。你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方法。諸位要學會了,用在家庭,夫妻會用,這個夫婦百年好合,怎麼會出問題?四攝法,小,用在夫婦,大,用在國家,用在世界,國與國的往來和睦相處,這個方法太好了!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我講的很多,我在新加坡跟九個宗教往來,把他們團結成一家人。很多人問我:法師,你到底用什麼方法,你能把這些宗教搞在一起?我說這是佛教給我的方法。佛教給你什麼方法?四攝法。頭一個「布施」,這個布施是送禮、請客,多送禮、多請客,這個布施是這樣,人情!
我們去拜訪他,送上一份禮物,人家就生歡喜心了,這個朋友就交上了。九個宗教都交上之後,然後我們就請客,請大家一起來吃飯,不但請他們宗教領袖,還請他們的信徒。所以過年的時候我們搞一個溫馨晚會,第一次搞的時候三千八百人。每個宗教他們的領導人以及他們這些幹部、信徒,大家統統來,請客!第二年辦的時候,納丹總統也來參加,好像人數有七千多人。第三次請客的時候,吳作棟總理出席了,差不多也有八千人。多請客,多送禮!我跟九個宗教往來,每個宗教送十萬塊錢紅包,幫助他們辦慈善事業,因為他們都辦的有養老院、有孤兒院,也有的有醫院、有學校。所以每個宗教裡面有大的活動,我們都去參加。
天主教的聖誕節彌撒,我們出家人五十多個人,穿袍搭衣到教堂裡面去參加,很有味道。統統搭的二十五條衣,有史以來沒有過的,頭一次,我們跟他一起活動,你說多歡喜!我在新加坡講《玫瑰經》,《玫瑰經》是天主教的早晚課誦本,我這個光碟現在在天主教流通的很廣。跟伊斯蘭教往來的非常密切,我們參加他的活動,參加他的慈善事業,我也講《古蘭經》。這就是方便為門,這都是屬於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我們都做到。
「愛語」,我們跟他往來談話,所說的這些話對於他們都是愛護的。愛護不是甜言蜜語,對他真正有好處,我們的言論對他有好處。「利行」是我們所作所為對他們都有利益,決定沒有傷害。「同事」,這個同事攝我就跟古人講法不一樣。古人是一定要跟對方同事,現在對方都作惡,怎麼可以同事?你一同就糟了。所以同事我講我們今天要跟神同事,要跟聖人同事,要跟佛菩薩同事,這就不會有偏差,不會做錯誤,方式。
方法?方法是用四悉檀,你要會活用,四悉檀是個綱領,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我們在講《華嚴經》裡面,前面曾經講過「四隨」,隨就是隨順眾生。四隨裡面有「隨樂」,隨樂就是世界悉檀;有「隨宜」,隨宜就是為人悉檀;有「隨治」,隨治就是對治悉檀;有「隨義」,那就是第一義悉檀,佛以四隨說法利生,這個我們要學,這是總綱領。這就是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無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式出現。總是像《楞嚴》上所講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活的,不是死呆板的。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而為說法,活活潑潑,哪裡是死呆板的!
我跟這些宗教往來,我說我們大家都相信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我說你信不信神有圓滿的智慧?相信;神有圓滿的神通,相不相信?相信;神能夠隨身變化一切,相不相信?對,相信!那問題解決了,在佛教就變成釋迦牟尼佛,在基督教就變成耶穌,一個神變的,你要說罵佛,那你就是罵耶穌。所有宗教創始人是一個神變的,他的分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看這麼多年來,我跟世界許多宗教往來,這個理念還沒有人反對,大家聽了都很歡喜,都能接受。
我最初到日本的時候,日本有幾個法師:法師,你這個說法從來沒聽說過,恐怕在日本行不通。結果我到日本去的時候,也沒有反對。不但沒有人反對,日本那個老和尚,那是佛教裡聲望最高的,中村康隆,今年一百零一歲,去年我們見面的時候,去年他一百歲。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看到我很歡喜,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那些徒弟們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我們老和尚一生從來沒說過這個話,頭一次聽說這個話。這就是四攝法,這就是佛家講的方便為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是方法,便是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那就不是固定的,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沒有一定的,這就是最適合的,這叫便,便宜。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才能夠真正達到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才能普度一切眾生。
所以四悉檀第一個,你看歡喜,世界悉檀第一個就是你要叫眾生生歡喜心;不生歡喜心,他就不肯跟你接觸,你就度不了他。也就是你想把明明德這個道理去教導他怎麼個修法,你首先要人家歡喜接受。所以諸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第一個,世界悉檀,隨樂。眾生歡喜不一樣,他喜歡什麼你能夠隨順,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都能隨順。隨順他們的喜愛,隨順他們的風俗習慣,人家才歡喜;我們一定要怎樣,那就行不通了。像我們跟許多宗教交流,我進入他們的教堂,我對他們供的神我禮拜,有很多人看到奇怪,他們的信徒看到生歡喜心,我們拜他的神。我們拜完之後告訴他,我們的神跟你的神是一個神,不是兩個神,是一個神。在你這個地方現這個樣子,在我們那裡現釋迦牟尼佛的樣子,不一樣,是一個神,不是兩個神,歡喜!這裡頭什麼矛盾、隔閡、衝突自然就化解了,一定要彼此互相學習教理。
我的長處就是我學他們的經典,跟他們的往來,你們的經典我懂,我都會講,我的經典你不懂,你不會講,這鼓勵他應當要多學。你看看我們的神,在基督教怎麼講法,在天主教怎麼講法,在佛教怎麼講法,在回教怎麼講法,多聽、多學習,才知道我們的神偉大。決定不能說是我這個是正法,你們是邪法,不可以。統統是一個神講的,在不同地區講的,對不同對象講的,大家才恍然大悟。我說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地球上,現在交通便捷,科技發達,資訊發達,我們現在地球變成地球村,我們環繞地球一周,三天!我們是地球人,我在外國人家問我:法師,你哪裡人?我說地球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你也是地球人,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親切了,這個道理要懂,這就是方法,佛家講的四攝法。
第二個,為人。為人就是我們要,佛法講契機,契機裡面講的是人。人,種族不相同,文化不相同,歷史淵源不相同,信仰不相同,我們都要學習,然後才能跟他相處,才能夠幫助他。他信什麼樣的宗教,我們讚歎那個宗教,可不能說你那個宗教不如我,我這個比你好,那馬上就反抗。一定要曉得,確實中村康隆講得對,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觀音菩薩現身,這是我們要能夠理解的。所以入境隨俗,你進到他的宗教,你就要一切都隨順,大家都歡喜。要讚歎,要勉勵,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和平,才不至於發生衝突。世界的安定和平,宗教佔很大的分量。只要宗教能夠團結和睦,對於整個世界和平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於族群亦復如是。對國家,我訪問很多國家領導人,他們都喜歡跟我接見,幫助你這個國家怎樣安定,世界怎樣能夠走向和平。這是我們一般俗話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鬼都對,大家都歡喜,這個要曉得。
第三對治,對治就是要針對現前社會的病態,我們怎樣改法,怎樣幫助他。就像治病一樣,現前,這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現在,現在社會有哪些毛病。現在社會上最嚴重的是不重視倫理德道教育,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那我們今天就特別提倡這個,尤其是特別提倡《弟子規》、《十善業道》、《沙彌律儀》,這基本的戒律,這就是對治,屬於對治。
第一義是講究竟的目標,就是我們常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有等級的,要把它提升到最高。你說信基督教的,我們真正能夠指導他,將來一定升天堂,他的目標在這裡。伊斯蘭教的要幫助他生天園,佛教的要幫助他生淨土,這叫第一義。他們自己最高的願望,我們要幫助他達到,這叫第一義。
所以,佛以四隨,以四悉,悉是普遍,悉檀,檀是布施,檀是梵語。這兩個字要是翻譯起來就是普遍布施,這四種叫遍施,遍施才能夠把第一願圓滿,「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在後面,你們那張裡頭沒有,我這後面畫了一個圖,畫了一棵樹,我想我會把這個給你們大家做參考。這個樹就是說明本末次第,平天下就像這個樹,樹葉花果,樹葉。治國就像樹枝,齊家就像樹幹,修身就像樹的本;下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埋在地底下的根。所以說是有本有末,有先有後,一定要明瞭,我們對於世出世間法的修學決定有成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