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共一集) 1999/11/26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21-084-0001
諸位同修,大家好﹗
這次來到此地,時間雖然很短,我們感覺到非常歡喜,一切都很圓滿。剛才我送會長回雪梨,他在路上告訴我,我們這個地方的幹部、同修們都是好人,都非常的難得,他很歡喜,也很感激,希望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所以我們藉這一堂課的時間,簡單扼要的談談「修行」。這兩個字,學佛的同修們常常掛在嘴邊,而實際上這兩個字的意義,真正理解的人不多。天天口裡說修行,自己的心行從來沒有改正過來。
「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這叫「三業」。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口裡面的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面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用「身、語、意」這三條,把我們所有的行為全部都包括了。這三種行為又稱為「三業」。業是什麼?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你在做什麼事。事做完了之後,這個結果就叫「業」。業也分三類,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所謂「無記」,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稱之為無記。這就把我們的行為、造作統統包括盡了。
三業的標準也很複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在哪裡?佛給我們講了很多層次。正如同我們學校教學一樣,小學生的善惡標準跟中學生的不同,中學生的善惡標準跟大學生也不同,大學生的善惡標準跟社會一切大眾又不同。佛法亦復如是,佛法比這個講得還要詳細。因為佛教學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太多太多了,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如果就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間來講,不僅是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族類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居住的地理環境不相同、信仰的宗教不相同,因此標準就很多很多了,不是一個標準。一個標準決定談不上契機。佛如是,世法也如是。現在我們對這些狀況,一般人都能夠理解。
為什麼有這麼多標準?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我們到國外去旅行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古時候,別說是出國旅行了,到其他城市去旅行都是一樁大事情,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到其他國家,這個國家風土人情跟我們自己的就不一樣,法律規章跟我們的也不一樣,所謂是「入境隨俗」。我們這個地區認為這樁事是善的,可能他們認為是惡的;我們認為是惡的,可能人家看到是善的,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標準。標準儘管不同,可是總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那就是永遠不變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無論是哪一個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愛」是一個共同標準。哪一個族類不說要愛人﹖愛自己、愛護別人。每一個宗教也說愛人,「神愛世人」,這是一個絕對標準。我們掌握絕對的標準,犯過失就少了。
佛法裡面不但說愛,而且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從這裡面生出來的愛心。這個愛心在佛法裡叫「慈悲」,所以慈悲是理性的愛。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確實他那個愛是情,不是真的智慧。從感情裡面生的愛,是會有變化的;從智慧裡面生的愛心,永恆不變,那是真的。智慧是真心,感情是妄心。情會變,智不會變。所以佛不用「愛」,用「慈悲」。慈悲跟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是用真心,一個是用感情。所以用感情,愛會變成恨;用智慧,愛永遠不會變質。諸佛菩薩,你愛他,他也會愛你;你恨他,他還是愛你;甚至於你陷害他、忌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那個慈悲,絕對沒有一絲毫的改變,那是真的。
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叫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凡夫用念、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佛菩薩用什麼?用禪定。什麼叫禪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淨,心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這叫禪定。我們明瞭這些原理原則,就曉得我們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也做錯了。怎麼說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自己煩惱作主,這是我們過錯的根源,這個根太深太深了。無量劫來,我們就迷失了自性,煩惱當家,尤其是見思煩惱當家,於是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執著身是「我」。所以佛常常跟我們講「無我」,執著身是我,錯了!從這個地方就一錯到底,回不了頭來了。身不是我,那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如同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大家要真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沒有。哪有生死?我所有的衣服,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於死,換一件就等於生。人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生死就跟換衣服一樣。
到底什麼東西是「我」?印度有一些高級的宗教,他們認為「神我」是我,他們在「我」上加個「神」,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印度教講神我,這個是我,這比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進了一大步。為什麼?神識在六道裡投胎,換一個身體真的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換一件衣服有什麼好可怕的!如果你這一生修的是善業,這件衣服愈換愈好。你這個身體愈換愈好,人身換成天身,欲界天身換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換愈端莊、莊嚴;壽命愈換愈長;福報愈換愈大。種善因得善果!造作惡業,這個身就愈換愈差。
我最近在新加坡聽到中國同修(他們到新加坡來參學)告訴我,天津有一個老太太,她的兒子死了兩年,有一天她作夢,夢到她兒子。她問她兒子:「你現在在哪裡?」他說:「我現在在一個廟裡面。」「那個廟的名字你還記得嗎?」我們有一個錄相帶,將來把這個錄相帶製作成VCD,可以拿來我們內部流通。她說:「你在廟裡做什麼?」他說:「我在廟裡看門。」醒來之後她很難過。過了不多久,有一些佛門同修結伴去朝山,就說到這個廟。這個老太太一聽,那一天她夢見兒子的好像就是這個廟,於是她就問可不可以帶她去,這一批佛門弟子說:「行!我們一同去。」到達那個地方之後,她就向寺廟的老和尚打聽。她說:「你們這個廟有沒有門房?」這老和尚說:「我們沒有門房。」她說:「看門的,誰在看門?」他說:「看門,有個小虎。」她聽到「小虎」的時候汗毛直豎!小虎就是她兒子的小名。她說:「在哪裡?」老和尚說:「牠是一條狗!」她的兒子投胎去做狗了。這個狗人家叫牠做「小虎」,可能長得很雄壯,像個小老虎一樣。她就跑到門口去找這條狗,這個狗一看到母親就流眼淚,人跟狗抱在一起。這是造的不善業,換的身體就換差了。以後這個事情,天津都傳遍了。天津人到這兒來看牠的時候,牠就躲藏起來,不好意思見人。外面的人來的時候,牠就走出來,牠有靈性!所以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勸老太太,你應當把這個事情多多的宣揚,不要以為難為情,能度很多眾生。這是一樁事情。另外還有一樁事情,也是一個人投了狗胎,都是最近的。我請他們錄相,把這個故事講給我們大家聽,將來這個錄相帶送給諸位。
所以輪迴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肯定輪迴是真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就不能不注意了。人在世間,時間很短促,死不怕,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修行的目的也就在此地。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殊勝,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我們修行目的在此地。所以你要懂得怎麼修法,佛在經典上是怎麼樣教我們的,不能不記住。佛教的太多太多了,你要把佛教的根本抓住,抓住佛陀教導的綱領。佛教我們最根本的,是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第二句話「奉事師長」,這是佛陀教學的核心,佛陀教學的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佛法,就從這個根裡頭建立的。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大乘經論裡面佛說得太多了,尤其是菩薩戒經,佛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養父母」就從這裡建立的。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奉事師長」那個根就在這裡。
什麼人是菩薩?菩薩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是父母,看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以對父母的孝心對一切眾生,對佛陀的恭敬對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沒有這個念頭。處處還是我是老大,我總比你們強,你們總不如我,沒有一絲毫孝敬的心。你怎麼樣修學?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沒有法子。《楞嚴經》上所講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是什麼?你最初那個念頭。所以修行,就是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依照佛陀的教誨。佛說一切眾生,經上也常講:「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一切眾生現在就是父母諸佛,你很難懂,你也不能承認。你真懂了、真承認了,恭喜你,你成佛了。所以佛換一個講法,「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個聽了勉強可以接受,不會提出反對意見。可是能不能落實?還是不能。真正能落實,這個人就是菩薩。至少他是初信位的菩薩,他已經把基本的觀念修正過來了。
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都教人修行從根本修,這是根本,根本的根本。從這個根本裡面,生出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們今天佛陀教學的綱領確實是掌握到了,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原因在哪裡?根沒找到。要把這個念頭換過來。我們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錯就錯在這個地方,不知道宇宙人生跟自己是個什麼關係。佛是過來人,他給我們說破了。我們對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過來。改過來之後,這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薩的生活。「菩薩」是覺悟的人,這是一個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有情是凡夫,我們都是有情眾生。你覺悟了,你就成菩薩;你不覺,就成凡夫。凡夫跟菩薩,就是覺、迷不同的稱號而已。覺悟的人,時時刻刻將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所以你要想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首先你要能發現你自己的錯誤。發現錯誤、明瞭錯誤,在佛法裡面叫「開悟」,這個人悟了,開悟,悟後起修。你知道錯了,把錯誤改正過來,這叫修行。
佛教菩薩修行有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對治我們六種大毛病。我們第一個大毛病是貪心,慳貪。世間人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菩薩怎樣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布施。布施波羅蜜度慳貪。慳貪的根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們怎樣用布施這個方法,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你要懂得布施是什麼意思,不是說布施是到寺廟裡面去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你把布施的意思完全錯會了。什麼是布施?布施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布施。什麼是父母、師長?一切眾生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要用真誠的孝順心、真誠的尊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捨財,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是「財布施」。我們捨身,身為他們服務,服務是無條件的,今天講做義工,給社會大眾做義工,這是布施波羅蜜。時時刻刻心裡想著,社會需要什麼,眾生需要什麼;常常想念著我們怎樣去幫助他、怎樣去做,這就是「法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具足。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到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布施。布施裡面如果是有孝順心、恭敬心,這個布施就叫做供養,那就變成普賢行,普賢是最高級的修行。所以我們要養成這個心理,比什麼都重要,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人就是輕慢父母,不孝!輕慢師長,這個罪就很重了。天天造作罪業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有好大的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我們在服務之中,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群眾、一切眾生服務,無論事情大小,如理如法,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羅蜜,合法是持戒波羅蜜。你辦事情方法很正確,方法裡頭沒有過失,這叫持戒。持戒是守法、守規矩。無論辦什麼事情,有次第、有程序、有條不紊,讓別人看到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對治我們的壞習慣,持戒度惡業,很多壞習慣,很多壞毛病,不足為社會大眾做榜樣的。所以要想到,無論做大事,無論做小事,我們做事的程序、做事的方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個心是持戒的心,這個行為就是持戒的行為。我們連這個根本都不曉得,所以大家天天看到這個戒律,死在戒條之中,諸佛菩薩看到你們這樣作法,都搖頭、都流眼淚,你們把佛法統統錯解了、誤會了。
如理,不論事情大小,合理,合乎人情事理,這是智慧,般若波羅蜜。我們服務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治瞋恚的。沒有耐心,做事情不耐煩就生氣、就發脾氣了,忍辱是對治這個煩惱,對治這個習氣。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有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決定做不成就。佛在《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菩薩修學六個綱領特別提出來,也就是說明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忍耐的心沒有,世法、佛法裡許許多多的事業不能成就。所以要成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得太過分,不能太積極,緩慢一點好。太快了就容易出差錯。
我們在這兩天接觸到澳洲一位李先生,今天我們接見此地的參議員,都談到現在科技進展太快速了,帶給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災難,不是好事情。你要明瞭事情的緩急、次第,這是學問。什麼事情該快,什麼事情該慢,古時候人懂得,現在人不懂得。古老的教學,看中國儒家跟佛家,什麼事情要快、要急?進德。德行的修養要急、要快。物質生活上的要求要緩、要慢,不積極去追求。積極追求的是品德的修養,在佛法講道業的修養。生活方面過得去就行了。許許多多宗教都重視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他們的名稱不叫苦行,叫「神貧」,就是我們佛家講的苦行。他們很重視神貧,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對於物質生活上的追求,他們放得很緩慢,品德上的修養非常積極。所以你懂得緩急、懂得輕重,這是學問。
我們今天從這個原理原則體會到,為眾生的事情我們要積極,為自己的事情要緩慢,愈緩慢愈好。對別人的事情,要認真努力。為社會造福,為眾生造福,不為自己。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都在其中,精進是度懈怠的。佛這幾條綱領,我們如果學會,一生受用不盡,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迴向淨土,只要你有這個念頭,「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是經典上佛說的,有依據的,不是我們隨便講的。十念、一念憑什麼往生?憑他平常修學的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功德!他不是在造業。
什麼是禪定波羅蜜?看看佛所講的,「禪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不定。由此可知,所謂的禪定,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佛說得好,佛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眾生。度化眾生,佛跟他講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佛在經上所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教學的禪定,就是根據這兩句話。他說得淺,說得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夠具備這個條件,你就可以度化眾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為什麼?你有定慧,你不會被外面境界轉,你就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不能教化眾生,教化眾生被眾生度跑掉了。自己被眾生轉,自己不知道。怎麼轉的?接觸外面群眾起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了貪念;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淨平等,這叫禪定。修禪定,不是在禪堂面壁打坐,那個另有什麼用處?禪堂裡面面壁打坐是教小學生。初學、小學生要這樣訓練,訓練出來後,離開禪堂,離開學校在社會裡面去工作,也要像在禪堂一樣。我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也是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叫修禪定。
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鬻香長者修禪定,他在哪裡修?經上講「市廛」,市廛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市場,最熱鬧的市場。他就逛市場,逛市場修禪定。那我們今天,你不願意逛市場,你在家裡看電視,也是修禪定。唱歌、跳舞,戲院,都是修禪定的道場。你在這個境界裡面,是不是能夠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修禪定。外面境界表演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智慧,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瞭,一切明瞭又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定慧等持。
菩薩把這些原理原則,都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天天照樣工作,天天要生活,並沒有改變我們生活方式,也沒有叫我們換一個工作,沒有。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是菩薩可以做的。那我們現在所講的行業裡頭,殺生最不好,天天在造惡業,果報都不好。我問問菩薩幹不幹這個行業?菩薩幹!菩薩也賣肉,菩薩也可以開酒店,人家不造業,人家度眾生,這是我們辦不到的。為什麼人家不造業,人家度眾生?人家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不造業。我們在裡頭殺生、吃肉、起心動念,這個好吃、那個味道不好,造業!你就要受報。菩薩成天喝酒吃肉,從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不造業,不造業才能度眾生,造業就不能度眾生了。這個理我們要懂,事我們不敢學,為什麼?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
甘露火王,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就是這種行業的代表。勝熱婆羅門幹的是愚痴的行業,五十三參就是現實的社會,哪個行業都有,全都是菩薩。伐蘇蜜多女,我們現在講妓女,這個行業也是菩薩,她也在那裡行菩薩道,也在那裡廣度眾生。由此可知,佛法涵蓋了整個社會,我們哪裡懂得?他們經營從事的行業,都是真誠心,都是清淨心,都是大慈悲心,為眾生造福,為社會造福。這些不善的行業是替眾生消災、消業障,所以那是菩薩。我們不懂得這個境界,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幹這種行業,那就是惡因惡報。我們現在《華嚴經》是剛剛講到開頭,還沒有講到這些地方。講到這些地方,我會細細跟大家介紹。
《華嚴》的教學,它在行門上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二十條是華嚴海會法身大士修學的總綱領,每一條裡面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深廣無際。我們哪裡懂得?我們今天想修學,想去找個好環境,這在我們的分上是必要的。我們的確是初學,是佛法幼稚班的學生。《華嚴》是佛法的大學,他們的修學,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就在自己現前工作裡面,絕不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改變工作的行業,(此後音檔沒有了)都在本位上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本位當中就成菩薩,就成佛了。我們不能不懂得這個道理,事上我們現在做不到,理我們要曉得,我們自己境界才會不斷向上提昇。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縱然修行很努力、很認真,境界不高。現在人講,你沒辦法突破,你的觀念就是一個界限,你沒有法子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多不同的宗教、族群接觸,就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真修!《大方廣佛華嚴經》,古德說得好,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所以《華嚴》到最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只要遵守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學,也就是說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行為,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生到西方世界不是同居土,不是方便土,是實報莊嚴土。這種殊勝、這種功德利益,諸佛菩薩說之為不可思議,我們才真的懂得這個意思。否則的話,看到「不可思議」這幾個字,實在講裡面的義趣不明瞭,囫圇吞棗,似懂非懂。由此可知,《華嚴》經教對於現代眾生很契機、很投緣。不要認為現在眾生造的惡業太深、太重了,這是事實,沒錯。可是這些眾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沒有遇到好的緣分。一有好的因緣,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夠引發出來了,念頭一轉,就是大乘圓頓根性。轉不過來,這一生空過,古人所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那個念頭一轉過來之後,立刻就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這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們修行證果,「緣」對我們的關係,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可是凡夫畢竟是凡夫,聽一百遍、聽一千遍、聽一萬遍,還是回不了頭來。所以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千遍、萬遍、百萬遍、千萬遍,把這個人喚醒了,喚回頭了,佛度化眾生的目的達到了。現在佛不在世,我們的緣有沒有缺乏?沒有,問題只要你自己會抓住。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最近往生,他就是能把緣抓住了。他今年往生八十六歲,八十三歲的時候身體不好,在家裡頭養病,工作放下了。養病期間,每天聽經。李木源居士告訴我,把我們講經的錄相帶全部送到他家,老居士每天聽八個小時,聽了四年。每天八個小時,聽四年,這就是緣殊勝。他能把緣抓到,四年他成功了,他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往生前三個月,他就知道他什麼時候走。兩年前見到阿彌陀佛,他要求想往生,我聽木源告訴我,大概是阿彌陀佛囑咐他再等兩年,照顧居士林這個道場。果然照顧到這一屆的改選,改選的時候,他坐著輪椅參加,那一天我也在場。改選完之後,沒幾個月,他就走了。
緣還是在自己。老林長的緣殊勝,我們所有的錄相帶他都拿到了。我們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緣不要緊,一片錄相帶都行、都可以,你只要拿到一片,你每天聽八個小時,你也聽上個四年,保證你的功德超過老林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每天修八個小時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成就,不可以怪別人。不能怪我的運氣不好,我沒有遇到善知識,我沒有遇到好的同參道友,自己推卸責任,把過失都推給別人。真正修道人、明白人,知道過失都對著自己,別人沒有過失,環境也沒有過失,自己沒有能抓到,錯過了機會。
往年我在美國,說這個話總得有十幾年前了,十五年前。洛杉磯趙立本居士,他是位大學教授,退休了,跟幾個朋友經營一個餐廳。我在洛杉磯講經,他來聽,聽了很歡喜。他找到兩套錄音帶,那是我早年講的,一套是《六祖壇經》,一套是《金剛經》,他很喜歡,在家裡面反覆的聽,聽了二十六遍。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學經教,我就聽這兩樣就夠了,其他的我不要聽,我念佛求生淨土,行不行?」我說:「行。聽了多少遍?」「二十六遍。」我說:「太少了。」他說:「那聽多少遍?」我說:「至少聽一百遍。」他真幹!一百遍聽完了,我告訴他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會講,講得很好,很多地方請他去講經。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了。你要曉得這個修行方法,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這是持戒。你專心,不再想學別的東西,你心定在這裡,定了就開智慧。一般人智慧為什麼不開?心太亂了,所以心定就開智慧。聽經遍遍都有新的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在《無量壽經》裡面「三輩往生」,他是屬於最後的那一段。慈舟大師在《科判》判後面一段叫「一心三輩」,不是修《無量壽經》、《彌陀經》的,是修學其他大乘經典,迴向求生淨土,他成功了。這些人修學的方法,都足以給我們做榜樣。
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利用科技,實在講,你買一個小收音機、錄放機就行了,有一部經、兩部經的帶子足夠了,哪有不成功的!你自己不肯幹,那就沒法子了。只要你自己真正肯幹,菩薩六波羅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樁事情,都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不是分開來的,不是一樁事情屬於哪一條,任何一樁事情統統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所以要明白這些道理,要知道自己怎樣去做,怎麼樣去修。由此可知,這些成就的人,真的是佛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有耐心,他不改變,天天聽經,天天改過。經典裡面佛對我們的教訓,告訴我們哪些是要去做的,哪些不應該去做的,你聽懂了、聽熟了、聽多了,自然就記得。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念頭才起,就知道我這念頭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如果是錯誤的,立刻改過來,真修行!這種人叫真用功。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個人沒有不成就的。
《無量壽經》上說,這種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如來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經論裡頭,世尊常常囑咐,常常勉勵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只要把這一條做到,就是如來第一弟子!佛所說的,你有沒有真的聽懂?真正聽懂了,你就會接受。你還沒有能夠接受,那說老實話,你並沒有懂。你如果懂得,你不可能不接受。你還不能夠接受,是你沒有真正懂得。大經裡面常講「深解義趣」,為什麼不能夠深解?你念的遍數不夠多。古人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聽講都是一個道理。你聽講聽上一千遍、聽上兩千遍,人會開悟。你念得太少了,聽的遍數太少了,不管用。聽,要專,不能雜。雜,這個悟門要堵死了,要專。因為這種聽經、這種讀誦,都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你聽東西聽多了、聽雜了,那是常識,那就是古人講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沒有什麼受用。學東西的祕訣就是專精,長時間的薰修,你會得定,你會開慧。得定,自己清楚,妄想少了、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了,這是得定的樣子。處事待人接物聰明了,從前糊裡糊塗的,現在很清楚、很明白,從前常常做錯事,現在不會做錯事,這是定慧的樣子。
一切都在功夫用得深,我們才能夠把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慣、錯誤的習氣扭轉過來。轉煩惱成菩提、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就在你懂不懂這個訣竅,你懂不懂這個方法,與你的生活、工作毫不相關。千萬不要誤會,我這個工作修行很難,那個工作修行很容易,不見得!關鍵是你懂不懂訣竅。懂訣竅的,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能夠成就。不懂得,天天出家,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禪堂裡面去打坐,坐一輩子都不能成就。你不懂得這個祕訣,你不懂得三學六度是一次完成。穿衣、吃飯,都離不開三學六度,點點滴滴再小的小事情,都具足圓滿的波羅蜜,這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一種修行,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都在這一行當中。一行不是獨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個行門,都具足圓滿波羅蜜,都具足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成一切成。大乘經教裡面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常聽,要多聽,才能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使我們的修行不至於產生誤會,不至於產生障礙。
今天我們的時間雖然不長,我把修行的重點、真正的關鍵,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諸位要多聽,這一個半小時的錄相帶,多聽幾遍。現在我們有這些科技設備,方便、可以重複聽,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的地方。古人聽經,聽一遍,不可能再聽第二遍,一遍聽不懂,幾乎就沒有了。現在一遍聽不懂,還可以再聽,遍數聽多了,你就明白了,曉得路怎麼走法,成佛之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