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菩薩以四攝教化眾生  (第二集)  2007/8/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展中心  檔名:21-399-0002

  尊敬的丹斯里賢伉儷,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晚上好。今晚我們繼續談談佛法的學習。四攝、四悉是大小乘教裡面接引眾生的原則,是世尊真實的教誨。佛法傳到現代,由於受科學技術訊息發達的影響,年輕人偏重在科學的信仰,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以及宗教逐漸遠離了。我們也看到一般社會問題,社會的動盪不安,很少人能夠想到這種動盪不安,與災難頻率之提升,與聖賢教育、宗教教育有密切的關聯,有這種認知的人不多。而真正的因素確實如此,這是我們宗教徒不能不知道的。宗教徒有責任、有使命向社會大眾宣揚神聖的教誨,因為這是所有一切動亂的第一個因素。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樣,總得把病根、病源找出來,然後對症下藥,才藥到病除,這才是解決的方法。

  我們怎樣與大眾相處?這個相處不但是對不信仰宗教的人相處,對不同宗教的那些人士們的相處固然很重要,可是最重要的,佛告訴我們,還是對自己家人的相處,為什麼?你家要不和,其他的再好的方式都收不到效果,所謂家和萬事興。這兩天蔡禮旭老師給大家講這個專題,我相信會對大家有些幫助。佛教導我們,要度化眾生,一定要自己先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所以學佛先要自己成就,才能夠教人。在中國的儒也不例外,儒家講的這一套體系非常之好,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然後才能夠治國,才能夠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現在所說的世界和諧,才能做得到。由此可知,家是儒跟佛最重視的,家不和,其他的就無法談下去了。

  佛教我們齊家是用「六和敬」,這個教誨佛說得很清楚,世界上只要有一兩個僧團出現,和合僧團,就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不但你家庭裡面平安,連帶這一個地區都能得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此我們知道六和敬的學習非常重要。佛法裡面講的僧,是個普通的名詞,意思非常廣泛,並不一定指出家人,它是指團體。修學佛法的團體,四個人以上那就是一個僧團,四個人以上依照佛陀教誨去學習,這個團體就叫僧團。所以出家人學習是出家人的僧團,在家人學習是在家人的僧團,僧不一定指出家人,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出家人,這不是在家人,這些名相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建立共識。一個寺院,住眾四個以上,依照戒律修行,這稱之為僧團。但是見和同解是基礎,到底這一條怎麼樣學法?佛陀高明,真的是「極高明而道中庸」,讓我們不能不佩服。佛並沒有說你們的想法、看法是錯的,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你們都要依我,佛沒有這個說法,你查遍《大藏經》,沒這個講法。那見和同解怎麼建立?佛說我們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統統放下,不就大家一樣了嗎?這點高明!如果有看法,大家就不會一樣,有想法,大家也不會一樣。所以佛的方法,是教我們大家把想法、看法統統放下。

  放下妄想,這個了不起,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妄想是什麼?是起心動念。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這叫妄想,也是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無明,一動念頭就無明,就不明。那就告訴你,不動念頭就放光,就明瞭。不動念頭的時候,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裡面說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這個境界。法身菩薩在《華嚴》,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脫離十法界了。在什麼地方學習?在華藏、在極樂,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他們在這個地方,不在十法界。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佛法裡面講上上根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的示現,我們要懂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的示現,我們也要能夠體會到,都是教給我們,放下就是,見和同解就做到了;如果不能放下,見和同解永遠做不到。

  你就說依照佛的經典,依照佛的經典各人有各人的解釋法,解釋不一樣,知見還是不同。我們看經典的註解,《金剛經》有五百家註解,不一樣!《楞嚴經》有一百多種註解,也不一樣,他的知見怎麼能夠同?放下就同了,那是真同了,那不是假同。放下,是你自己自性現前,所謂明心見性,諸位要知道,心性裡面什麼都沒有。六祖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出來,心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如果你有個念頭,染著了,你有個看法、一個想法也染著了。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念頭、沒有想法、沒有看法,那是真實智慧。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大師也說過,他老人家第二句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就是印度宗教所追求的大般涅槃。所以大般涅槃不需要求,自己本來就是。第三句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本來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我們今天講的德行、才藝,德行、才藝是圓滿的,各個人都有,平等的。相好就是今天講的福報,福報也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第四句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三昧」,這統統有的,你從來沒有動過。最後一句很重要,「能生萬法」,宇宙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萬事萬物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的,心現識變,心現境界,識變變什麼?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三途。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十法界、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沒有念頭是覺,有念頭是迷,那我們想想,我們本來是覺悟的,佛說一切眾生本性本覺,中國聖人所說的本性本善,所以本善、本覺是我們本來有的。現在有沒有?有,永遠不會失掉,所以它是真的。如果會失去的話,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不覺本無,不善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放下,當然可以捨棄,捨棄了之後,我們本有的就現前。這是佛法講到最究竟的境界,最圓滿的境界,承認一切眾生都是佛。

  三途地獄眾生也是佛,是他因為造作不善業才招這種果報。這果報好不好?我看起來很好,為什麼說很好?三途是消業障的,你造的那些業你沒地方去消。三途從哪裡來的?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不是佛造的,佛不會造這個事情,也不是天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這個我們都必須要理解、要認知,然後我們就肯放下,歡歡喜喜的放下,認真努力的學放下。放下,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大乘教裡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是佛法,印度教是佛法,沒有一個不是佛法,只要你放下。放不下,哪一法是佛法?如果沒有放下,沒有一法是佛法,《華嚴經》也不是佛法,《般若經》也不是佛法,你沒有放下。所以,放下是佛門裡面修行的祕訣,也是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

  放下的好處太多了,我們不說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當中把貪欲放下,不要完全放下,只能放下一部分,我們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幸福、很美滿,古人所講的「知足常樂」。你在日常工作當中賺錢賺得不少,足夠你的生活,譬如說我過去遇到一個計程車的司機,開計程車,他也告訴我生活過得很苦。我說你一個月賺多少錢?賺得真不少,一個月可以賺一萬多塊錢。我說你的生活開銷,如果說不必要的開銷統統免除,你的日子好不好過?他說那很好過。為什麼過得這麼辛苦?天天跟別人比賽,看到人家衣食住行都是很流行的,認為自己穿的也不合適了,住的房子也不合適了,也就換新房子,要去做趕上時髦的服裝。那些服裝設計師天天在動腦筋,天天在想花樣,一兩個月推出一個新的款式,以前那個不時髦了,這個才算時髦。我說那是什麼?那是魔王,天天在設計,讓你的心永遠不安,讓你口袋的錢源源不斷去供養他,所以你才不夠用。如果你能夠想到,我做的這件新衣服,你好好的去愛惜它,至少可以穿上十年。

  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一套中山裝穿了四十年,四十年不要去買衣服,他過得很快樂,他不要天天去為這個操心,不需要換衣服。那裡面的襯衫,以前我們不知道,他過世之後我們才知道,看他的遺物,他裡面襯衫都是補丁的,他自己補的,襪子也是自己補的,在裡面,外面看不到。外面這件舊衣服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所以,他幾十年從內到外不買衣服,你說他多自在、多快樂。只要自己懂得節儉,懂得整齊乾淨,日子過得很舒服。工作一年,像李老師那樣子工作一年至少可以休假五年,你說他多快樂。他五年不要去工作,他一年的收入足夠過五年,這叫會過日子,這叫會享福。天天工作累死了,累到老死什麼也帶不去,一樣都帶不去,這是絕大的錯誤。我們能夠把貪心放下,你會過得很自在。

  你能把瞋恚放下,你就會過得很健康。為什麼?我們曉得人的疾病、人的衰老,為什麼會有疾病?為什麼會衰老?古人有句話說得好,「憂能使人老」,你憂慮很多,你老化很快。如果你沒有憂慮,每天生活在歡喜當中,像佛常生歡喜心,永遠生活在歡喜當中。孔老夫子,你看《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孔顏之樂,他們的生活快樂。實際上孔顏他們很清貧,不是富裕,但是他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他沒有憂慮。我們從夫子一次談話當中能夠理解,夫子曾經說過,他說我一天不吃飯,一晚不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來想去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不如學也」,想什麼都比不上學習。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好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頭有快樂。我們就懂得,孔子他平常什麼也不想,他把妄想放下,把雜念放下,天天親近聖賢,學習聖賢,這是真的。他自己一生沒有創作,沒有發明,夫子說他「述而不作」,都是古聖先賢的。學古聖先賢,讀的是古聖先賢的,傳給後人的也是古聖先賢的,沒有發明,沒有創作。為什麼?心是定的。

  世間的好語,世間好的,古聖先賢都說盡了,不必再去添枝畫葉,只要循著古聖先賢教誨去做,決定是幸福美滿,他明白了,他懂得了。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些教誨真實的義趣,我們的心就定了,定生慧,這才能開智慧。如果心裡面還有所求,那就是你的分別執著還沒放下。有所求,你所求得的是知識,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阿賴耶識,是知識。如果你一無所求,心是清淨的,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你六根對六塵境界生智慧,那不是知識,那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能解決問題,無論什麼問題都能解決;知識不行,知識解決問題是片面的、是短暫的,不是永恆的。所以知識跟智慧我們也要能辨別,所謂智慧就是離分別執著,放下分別執著是智慧;學習再多,沒有放下分別執著,那就是知識。知識是佛法裡面講的所知障,所以它不是圓滿的,不是究竟的。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才能真正接受佛陀教我們放下,老師教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這個布施不是四攝法的布施,四攝法是特殊對象,這種布施是真實的功夫,放下你才能真正得究竟圓滿。

  一般人聽到之後都害怕,我一放下,放下我什麼都沒有了,那我明天生活怎麼辦?都有這個憂慮,所以聽到是很歡喜,不敢做,不敢嘗試。我們最初聽老師教誨也有疑惑,老師就更進一步的教給我們,他說放下,自然會把你自性裡面智慧、德能透露出來,那是真放下了。我們現在做不到真放下,但是我們也學,學放下。學放下老師告訴我們,你沒有把妄想分別真正放下,譬如說貪瞋痴慢你能放下一些,放下是因,因必定感果,章嘉大師告訴我,三種布施感三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愈是多施,你得的果報就愈大。老師告訴我,你得到的果報愈多你就愈要布施,你不要擁有,你就愈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自然與性德逐漸就相應了。所以用這種方式能夠見性。

  佛的方法非常的巧妙,我們用這個方法學習,在這半個世紀學習真的有效,與佛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對於經典當中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就深信不疑,為什麼?通過實驗。施財,真的財愈來愈多,我們也學著愈多愈施,不要去儹積,儹積是錯誤的。法施確實煩惱輕智慧長,無畏布施確實是得來健康長壽,真有效!在這個階段裡面,小範圍裡面,人明白之後都喜歡,都願意來嘗試。成功、失敗關鍵在你有沒有恆心,有沒有毅力,有沒有發心我一生都照這樣做,那你就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圓滿,幸福美滿的人生。可是在這個階段你所獲得的、你所擁有的,固然很美好,還要向上再提升一級。為什麼?六道是個麻煩事情,聰明的人應該脫離六道,不再受六道的拘束,這是聰明人。要超越六道就要有智慧,福做不到。

  《壇經》裡面能大師說得很好,「此事」,此事就是六道輪迴的這樁事情,「福不能救」。修福就是修這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做不到,必須要更高的智慧你才能做到。那就是什麼?要真放下,放下對人、對事、對物種種執著。真放下了,在佛法裡面你就證得正覺,你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你得到正覺的果位了。那我們明白了,執著障礙了正覺,分別障礙了正等正覺,妄想障礙了無上正等正覺,這搞清楚了。所以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就成佛了,本來是佛。要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這才對,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終止在一個階段,一定要達到究竟圓滿。

  我們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記住「淨業三福」是總的指導綱領、指導原則。首先要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世出世間求學的根,你沒有這個根,不能成就,孝親尊師,首先要學這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弟子規》,為什麼這樣重視《弟子規》,道理在此地。這是佛家戒律的基礎,我們今天戒律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沒有下一層的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是人天法的基礎,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首先你要學著做人,這三樣東西是學做人的。沒有這三樣東西,那人跟禽獸沒有差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人做好了你才能學佛。我們展開經典,諸位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不是我一皈依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這樣的,有標準。就是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你統統做到了,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才有資格入佛門,去拜佛做老師。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先打基礎,那是什麼?打作佛、作菩薩的基礎。作佛、作菩薩的基礎是三皈、眾戒、威儀,這是人天師範,天人師。我們這些年來,常常引用北京師範大學的,也算是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總得給社會大眾、給天人做個好樣子、好榜樣,這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重視戒律,第二福就是講戒律。

  第三福從戒律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向上提升,沒有戒律就提不上去,沒有法子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第一個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一定要發普度眾生的心。普度眾生我們今天講白一點,三福前面兩條,說實在話是教我們學謙卑,到第三條發菩提心就是要我們學習敬愛眾生、尊重眾生,一切眾生我們要尊重。關懷眾生、照顧眾生、幫助眾生,幫助他什麼?終極的目標幫助他破迷開悟,就是佛法。破迷開悟之後,自然就離苦得樂,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快樂;苦是從迷來的。所以一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才真正能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活得很苦!其實科學技術發達,帶給我們生活許多的便利。如果我們沒有貪心、沒有瞋恚,不迷在科技物質文明上,你的生活就會非常快樂、非常自在。所以苦跟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苦樂都是自己找來的,可不能怪別人。你喜歡過快樂的日子很簡單,你喜歡過痛苦的日子,你就去跟人競爭,爭得焦頭爛額,那是真苦;你不跟人競爭你就很快樂。講到這個就講到教育,你看看今天的教育,我曾經跟美國一位大學教授,也是很有聲望、地位的一位教授,有一天在一起吃飯,我們坐在一起。我就問他,我說美國的教育,因為在大學裡頭遇到的,我說是不是從幼兒園就教競爭,他說是!小學、中學統統都教競爭。我說競爭再升級,你知道是什麼嗎?他沒有想到我問他這一句,他就看著我。我就說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現在戰爭爆發是核武、生化,那就是地球的毀滅。我說這個教育從小就教競爭,死路一條,人過得多苦,一生生活在競爭當中,他哪有快樂?整個精神、頭腦都麻痺了,這一麻痺,智慧沒有了,人活在世間像個機械一樣,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

  所以現在許多學校學生自殺,有人看到是問題,我看到很平常,為什麼?這種教育造成的後果。所以我說東方教育,那是中國古老的教育,不是現在,現在也教競爭了,麻煩也來了。中國傳統的教育,從小孩不是教競爭,教讓,教禮讓,還不是忍讓,比忍讓還要高一級,從小就教禮讓。在中國很著名的一個故事,孔融四歲讓梨,他懂得,四歲小孩他曉得,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把大的梨讓給別人,讓給哥哥,自己要小的。人人都懂得禮讓,天下太平,社會和睦,不會有恐怖分子,不會發生衝突,彼此相敬、相讓。現在人受的教育彼此懷疑,這個教育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它第一個就教人不要相信人,這個問題很嚴重。你說你是好人,要拿出證明,證明你是個好人,證明你不是個壞人。證明是可以造偽的,可以造假的,你怎麼能知道哪個是好人?中國傳統幾千年,五千年傳統教育沒有這個觀念,總認為人都是好人,沒有一個是壞人,壞人要拿出證據來證明他是壞人,要不然他都是好人。為什麼?老祖宗教給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沒有一個壞人,這個跟現代西方教育的理念完全不一樣。

  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從內心真誠的愛,在教學裡頭發揚光大,跟佛法完全相應。你為什麼要愛一切眾生?《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為什麼有這種觀念?你為什麼愛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之後,像六祖能大師為我們說出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我們自性心現識變的,跟我是一體,他怎麼會不愛!所以愛一切眾生是這麼個道理。你不承認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你就沒有愛心;你承認萬法跟自己是一體,愛心就現前。所以愛心遍法界,善意滿娑婆,你說他怎麼不快樂!天上人間還有哪個比他更快樂的。

  現在還在迷,還沒有認識這個事實真相,還沒有覺悟,已經覺悟的人,已經明白的人,就有義務、有責任去幫助他破迷開悟,好好的去教導他。教導他,自己先要做個好樣子做給他看,讓他受感動。佛家教學不招生的,只問來學,未聞往教,怎樣招生?自己這個樣子就是招生,做出樣子給你看。看到你這麼快樂、這麼幸福、這麼美滿,他就向你來請教,他來請教你就教他,他就容易接受。自己一定要做出樣子,第一個樣子,快樂的樣子,這個很重要,幸福的樣子,決定沒有憂愁、沒有煩惱。你看算命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你自己修學的功夫是瞞不住人的,統統在你相貌表現出來,在你身體上表現出來,體質。你心地慈悲,你現的相就慈悲;你心地清淨,你的相貌就清淨,一看就知道。清淨慈悲你身體一定非常健康,絕對沒有毛病,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修身。儒家也懂得這個道理,雖然他不念佛,他真正能做到修身齊家,他臨終也是預知時至,也能做到沒有病苦,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雖然預知時至,他不會到三途,他是往上面去的,欲界天、色界天他往上面去。他也非常自在,也非常的歡喜,他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是什麼?因為他不知道有六道輪迴,他不知道。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非常幸運,能夠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遇到淨宗,尤其是難能可貴,我們一定要抓住,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要依教奉行。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的學習,儒釋道三個根本的學習要非常認真努力。也有不少同學問我,他說儒釋道這三個根本,我做到以後怎麼辦?以後的辦法太多了,決定能夠滿足你的願望。無論你從事於哪種學術的修學,你都會拿到最好的成績;無論你從事哪種行業,你在這個行業裡面,一定做得比別人成功。這是講世間,你會做得很好,為什麼?家和萬事興。這三個基礎做到之後,決定是家和,你的公司行號那是一家,一家和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在出世間法,或者是做學術、做學問,你就要懂得,我的基礎鞏固、紮實了,專攻一門。學儒我專攻《論語》,我一生不求別的,就讀這一部書,你讀十年,你讀二十年,通了。通是什麼?這一部通了,其他的經也通了,至少儒家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全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

  在佛法裡,無論學哪個宗派,也是學一部經,《金剛經》也好,《無量壽經》也好,功夫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通了,這一通,佛家裡頭所有經典都通。為什麼?一門深入,他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遵守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持戒,我遵守佛祖的教誨。一門心無二用,一門是什麼?是修定,一切時一切處你所想的就是這一部經裡面的東西,所以他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豁然大悟,他就通了。智慧開了之後才可以涉獵一切法門,智慧沒有開不可以,只能學一門,這個道理你要懂。你不要浪費很多時間,你要是同時學很多,學幾十年一部都不通,那真叫把精神、精力、光陰空過了,這非常可惜。就是一門,一門得定開慧。

  開悟之後才是廣學多聞,你看四弘誓願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斷煩惱,你心地清淨,用清淨心來學習。煩惱斷了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時候學習很快。你看過去龍樹菩薩,龍樹菩薩開悟了,證得初地,初地菩薩,他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經教,他三個月就完全通達,全部念完就通達。有些書不需要全念,念幾章就完全通了。像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學《法華經》,受持《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的分量很大,大概一天只能念一部,七卷都很長,七卷一天念一部,三千部要十年。十年念《法華經》,念得很熟,意思不懂。

  見到六祖,跟六祖禮拜,頭不著地。六祖也很厲害看到了,他拜的時候頭不著地,三拜頭都不著地。他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他說你禮拜頭不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講了,他念過三千部《法華經》,感到很驕傲。祖師問他,確實經是很熟,意思不通,他轉過來向六祖大師請教,問《法華經》大意。六祖說這個經我不認識字我沒有看過,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既然你念得那麼熟,你念給我聽聽。念到「方便品」,第二品,《法華經》很長,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了,我全懂了。我們就會想到,龍樹菩薩看佛的經典,大概也是看幾章,後頭不要看,全懂了。所以四十九年的經他三個月就把它搞完了,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智慧不能不開,不開智慧學東西好辛苦!智慧開了之後學東西好容易,這諸位要知道。

  現在,確實現在的年輕人出現在這社會,有個嚴重的毛病,我們不能不知道,自己要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什麼毛病?心浮氣躁。諸位要知道,心浮氣躁不但學佛法,出世間法沒分,他沒有能力學,學世間法也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的學習都要心地清淨,精神意志能集中,他才能學到東西。心浮氣躁的人一般人不願意教你。現在學校的問題出來了,真的五十六年前,我是很想到學校聽方東美先生的哲學課程。他就告訴我,他說現代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五十六年前!現在又過了五十六年,現在學校就很難講了。我在澳洲,昆士蘭大學跟格里菲斯大學都聘請我做教授,我上了一次課,以後不再去了。為什麼?學生聽課的耐心只有十分鐘,開頭十分鐘還像個樣子,十分鐘之後就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了,那還能教什麼?我就想其他的教授怎麼教法?只講十分鐘,十分鐘之後講故事、聊天,是這麼個教學法。

  真的,方老師過去講的真話,他說現在學校,學生來學校的目的是混文憑,老師在學校裡混鐘點費過日子,沒有教學。這個現象非常嚴重,如果學校都是像這樣下去,學校裡不會出人才,這個社會的動亂永遠不會終止,而且是愈來愈嚴重。這個五十年當中我們看到了。往後能不能好?太難了。所以我們現在是全心全力來推動基礎教育,扎根的教育,你才能挽救,除這個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拯救。我們從小沒有學過扎根教育,現在補習來得及,惡補!知道這個東西重要,認真努力修學,可以幫助自己,自己有成就,當然你就能幫助別人。基礎有了,認真去做,我估計頂多兩年,根基紮穩了,兩年之後怎麼辦?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常常想我們能夠有個十個人、八個人,有個小精舍大家在一起修學,那個效果很大,進步也會很快,依眾靠眾。但是這十個、八個人在一起學,那是大福報!想想我們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找個小道場都找不到。

  我在香港有個很小的道場,三層面積只有九千平方呎,就這麼一點點大,在那邊也講了兩、三年。最近有幾個同修看到我們道場很小,發心要送個大道場給我,我們裡面同修聽到都很高興。我想了想,想到最後還是謝謝他,不要了。為什麼不能要?道場一大,人心就變了,名利心就生起來,貪瞋痴慢就生起來。我說人還是苦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為什麼?他有道心,有道心能成就,沾上名聞利養就完了。所以我就謝謝他,我說我這個已經很滿足了。如何幫助人、成就人?我每天講經是在網路上同步播放,這個網路應該全世界都可以收到,大家在網路上、在電視衛星上我們一同修學都能成就,成就不一定要在身邊。孟子的成就,不在孔子身邊,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孟子自稱為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他有志、他有毅力、他有決心一生學孔子,他學得真像,真學成功了。孔子在世那些學生,今天我們講儒家都講孔孟,沒有講其他的人。由此可知,雖不在老師面前,依照老師的著書,孔子的著書流傳在後世,他依教奉行,他成為聖人,今天講儒家都講孔孟。在佛法裡面有這個例子,蕅益大師私淑蓮池。蓮池大師一代高僧,他非常仰慕,他學習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留在世間,他依教奉行,一門深入,最後他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

  所以不一定在老師的身邊,離開老師沒有關係,尤其現在網路、衛星、光碟非常方便,只要懂方法、懂理論,無論在什麼地方,順境、逆境全是修學最好的環境。順境裡面修什麼?修不起貪心,這個很重要;逆境裡面學,學不生瞋恚。我們的貪瞋痴慢都必須在人事環境裡面,把它磨得乾乾淨淨,你煩惱就斷了,煩惱斷了智慧就開了。如果在順境,別人恭惟你、恭敬你、供養你,你就生歡喜心,你就完了。別人毀謗你、侮辱你,你就氣得半天,氣得好幾天氣都不能消,這就完了,你不是在修行。修行是要把自己煩惱習氣,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磨得乾乾淨淨。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千萬不要羨慕「善財的命真好,他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們一生當中一個都沒遇到」,那你完全想錯了。你天天遇到,無時無處沒遇到,遇到你不認識,你不知道那是善知識。所以你要懂得,善財的成功,他一生認為自己一個人是學生、是凡夫,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所以他成功了。就在這一念之間,五十三參給我們修學上最重要的提示,他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現,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明白、覺悟了,我們也會修。

  真正要做到,如《壇經》上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是在上個星期五,佛學答問裡面,有些道場的義工問了幾個問題。道場裡面的工作人員不如法,做得不如法、不合理,問他們有沒有罪過?有沒有因果報應?我的答覆說他的因果他自己負責,我們不要去理會他。我們如果說看到人家的過失,就常常記在心裡,變成自己的過失,這個錯了,這不是學佛的。學佛的人看到別人做得不對,造作罪業,立刻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有改之,無則嘉勉。不要把別人過失記在自己心上,不可以把別人過失掛在自己口上;把別人過失掛在口上、記在心上,你的過失比他還要嚴重,你就錯了,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修行人。真正修行人不是這個做法的,這個道理要懂。

  別人在我面前示現好的樣子,是我的善知識,我要向他學習;示現負面的、不好的樣子,也是善知識,也要感恩。為什麼?他提醒我,讓我想一想我有沒有?有,趕快改,沒有,要提防不可以犯他那樣的過失。對我都有好處,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你這樣才能學到東西,你天天都有長進,天天都有進步,煩惱輕智慧長。如果說常常看別人過失,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為什麼?你必定是往下墮落。你很不聰明,把你的心當作別人一切不善的垃圾桶,你說你能算聰明嗎?所裝的都是別人的不善,都是裝著別人的惡業。你自己不墮三途,誰墮三途!聰明人只裝別人善的,絕不裝別人惡的,造得再惡的,我也不會把它放在我心上。你這樣修行就跟《十善業道經》上講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會成就你純善的心、純淨的心,你成功了,這個重要。所以我說他問得很好,為什麼?都是示現,他不問我們也不會說,這一問我們一說出來,大家都明白了,多少人都得利益。我說你問得很好,那個做不善的事情也做得很好,都是表演,你們兩位菩薩在表演給我們大家來看,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覺悟到,明白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四攝、四悉檀這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接引大眾,世尊教給我們一個原理、原則。四悉檀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是中國話,悉是普遍。也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的是不分界限、不分族群,普遍布施,對一切眾生。第一個是世界悉檀,內容講的是什麼?歡喜。我們首先要知道,大乘教裡面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布施。所在之處,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怎麼樣讓他歡喜?是不是隨著眾生的愛好?佛經上講,四攝法的第一句說,「有妙三昧名隨樂」,這就是普賢菩薩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菩薩隨順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讓眾生生歡喜。不能夠引起眾生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你把它引起來,那你就錯了,菩薩不能做這個事情。歡喜心從正面的能不能引得起來?能。我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經教,聽眾有這麼多,大家都很歡喜來學習,這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一個好例子,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這一年來在中國湯池小鎮,推動《弟子規》的教學,使這個小鎮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現在大家學得很開心、很歡喜,這是隨樂。不是隨他從前那種貪瞋痴慢,不是的。我們把聖教宣揚,做出來給大家看,每個人都有善心,人性本善,把他的本善引發起來,把他的本覺引起來,這生歡喜心。要懂得這個原則,才不會把佛的教誨誤會、錯用了,錯用就有過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也做出了許多的教導,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我們對於聖賢的教誨充滿了信心,完全沒有疑惑,沒有顧慮,相信這是真理,決定沒有錯誤。我們自己的學習天天在進步,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真的都充滿了快樂。逆境現前的時候,讓我們自己冷靜的思考,我有沒有過失,我錯在什麼地方,找到了,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我們感激毀謗的人,感激陷害的人,為什麼?他讓我發現我自己過失,讓我有改過自新的一天。所以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沒有絲毫怨恨。

  一個人生活,在一生當中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怨恨一個人,你說這多快樂,這多幸福,這多美滿。就是不求往生,我們自己也充分了信心,我們來生一定是向上升,不向下墜落。自己天天生活在歡喜,身心健康,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尤其是中年以後,大家最關心的是什麼?健康。所以健康是中年以後第一大福報,健康從哪裡來的?健康從不生氣來的。只要你一切逆境、不順心的事情,你能夠不生氣,永遠健康。而且不生氣,他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再嚴重的逆境,複雜的問題,你都有能力解決,你會很圓滿的解決。一氣憤,不但自己傷身體,帶給自己疾病,而且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一定要保持著心平氣和,這是非常的重要,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

  需要財,財不要多,財有多的,要布施給需要的人,布施給貧窮的人,你跟人結的緣就好了。前幾年我在印尼,印尼的華人都相當富有,排華事件有了幾次,華人受了很大的損害。我知道之後,給那邊的華人同修們說,我說我們在印尼賺的錢一定要布施,一定要施捨,跟當地人結善緣。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那這些事情都會化解,都沒有了。如果不肯幫助他們,疏忽了他們,或者是輕慢了他們,你要知道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所以這個事件是自己找來的,你找那個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找來的。我說我在印尼,那個時候梅嘉娃蒂做總統,我在一年當中去過六次,幫助他們團結宗教、族群。印尼人對我非常好,常在我面前說,淨空法師比印尼人還愛印尼。所以只要你能夠自己謙卑,尊重他、關懷他、照顧他、幫助他,我的幫助真的非常有限,我只幫助六個大學,每個大學裡面設獎學金。獎學金雖然不多,但是印尼生活程度很低,我都沒想到。在澳洲我們幫助一個大學,一個大學生一年需要澳幣一萬塊,我幫助二十個人,一年澳幣二十萬。我把這二十萬送到印尼,聽說要幫助兩、三千的學生,這麼多人得好處,我沒想到。

  所以說我做的事情很小一點點好事,你看印尼人對我這麼好。我說你們在印尼賺這麼多錢,把你所賺的錢分一點點給他,他對你們就感恩戴德,衝突永遠就化解了。不是不能解決問題,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希望我們大家明瞭事實真相,你知道怎樣做,這自求多福。非常難得,我跟前總統瓦希德緣分很深,我想這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結的緣,他對我特別好。這一次還想到這兒來,因為他國內有事情,臨時有事情,打電話給我,取消了。約我下一次,下一次我大概是十二月份在新加坡,也是像這樣的講演有兩天,他說我們一定在那次見面。所以人,記住一生不要跟人結惡緣,有人用不好的態度對我,我們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跟人結怨仇,永遠抱持決定不跟人結怨仇。別人對我不善,我用善意對待他,我們學佛,早晚課都迴向給他,希望誤會能化解,將來再見面都是好朋友,好的同參道友,這樣就對了。

  做人,《弟子規》上都是這樣教人,報恩要長,報怨要短,我們學佛的人不報怨,只報恩,不報怨。要把怨也看作是恩,為什麼?他提醒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做認真的反省,改過自新;沒有過失,我們也知道能夠提防,不犯這點過失。所以沒有一個不是恩人,沒有一個不是善友。明白這個道理,你一生真的心安理得,你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之後心平氣和。無論順境、逆境裡面你都很快樂,你都很自在,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有緣幫助苦難眾生,佛法的原則是隨緣,不攀緣,沒有緣不去找,絕不找,有緣我們一定要做。像我參加這些國際和平會議,這個緣是澳洲的大學邀請的,他要不找我,我絕對不會去找他。既然找我,我們覺得這是樁好事情,這個世界實在是太亂了,人活在這個世間太苦了。如果能夠幫助他化解,幫助他落實到安定和平,這是樁好事情,是我們佛弟子應該要做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所以,我們想到佛陀的教誨,教我們要用四攝、四悉檀,要學著會用。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樣,四攝的布施我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多請客,多送禮,人跟人的關係不就搞好了嗎?這叫世間法。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是真正照顧他,真正的關懷他,這些語言才叫愛語,尤其是規過勸善,這是愛語。第三個利行,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對他一定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決定是有利益的。末後同事,有很多人問我,同事怎麼講法?我說在今天的社會我們講同事,不能跟眾生同事,眾生喜歡賭博的,那你跟他同事,一起去賭博;喜歡跳舞的,你也跟他去跳舞,這不可以。我們怎麼同事?我們跟佛同事,我們跟菩薩同事,我們跟孔子同事,我們跟聖人同事,問題解決了,這樣子才對於社會大眾有真正的幫助。特別是記住佛陀教導我們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從去年從倫敦回來之後,我就想到中國傳統學術承傳有了問題,如何能夠幫助培養下一代儒釋道的尖端人才,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沒有福報,我們總想有個書院,有個小型道場,沒有,沒有這個機緣。沒有機緣我就把方法統統都在講經教學裡面都說出來,我們大家在不同的處所,我們同一個時間,在網路、在衛星裡頭一起學習,是一樣的。只要自己有毅力、有決心,立定志願作聖人、作賢人,不願意做凡人,你就能有成就。這裡頭最重要的,不受世間名聞利養的誘惑,這一點太重要了,禁不起誘惑沒有不失敗的。所以立志的人有,成功的人很少,原因都在此地。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誘惑人的,不能不小心,不能不提防。時時刻刻要懂得遠離這些誘惑,才能夠保住自己學習的成果。

  這也是在《華嚴經》,上個星期所學的一段經文,也是講到四等,四等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看到佛在經典裡面講的悲心,他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災難,現在我們這麼多的災難。第二個是老病,我們立刻就想到,現在社會老化速度很快,我們看到許多老年人沒有人照顧。最後一段是講到病苦,我們想到臨終關懷,所以我就想到如何幫助全世界老年人,過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我想了幾條寫出來了,我們翻成英文,現在也在到處傳開了。很多人看到都很贊成,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我們要怎樣把它落實。

  我的想法不要建老人院,實際上是個老人院,不要叫老人院,讓老人一看到老人院,我住在老人院,心情上就打很大的折扣了。所以我想的方式,用山莊、別墅,前面加上地名,某某山莊,某某別墅,他住在這裡面。經營、服務的方式要用五星級酒店的水平,老人住在這裡面有人照顧,有服務的人員來照顧。這些服務人員統統都受過《弟子規》、《感應篇》的學習;換句話說,各個都是孝子賢孫。老人住在這裡面感覺舒服,這些人照顧我,比我兒子照顧得好,比我孫子照顧得好。這個山莊既是老人的歸宿,也是老人大學,我們可以開很多課程,不同的宗教,裡面有很小的教堂。各種科目都開,老人喜歡什麼我們就讓他學習什麼,活到老學到老,他精神有了寄託,他不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學習聖賢的經教,或者學習古典的這些文藝,對他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不能讓他坐在那個地方坐吃等死,那是很痛苦的,物質生活照顧了,精神生活沒有。

  這是老人學校,也是文化藝術的展覽館,也是音樂的戲劇院,統統集合在一起,老人是天天過著歡樂的生活,我相信他住在這個地方,他不再想家了。家人,現在人口老化,生育率都降低了,有很多家庭一個小孩、兩個小孩,小孩長大了養老人不太可靠,就是靠不住了。不要指望養兒防老,我們要好好的幫助老人造個樂園。我想這是我們學佛,是我們所有信仰宗教的同道們,我們的道友我們共同來努力,為老人建立樂園。因為我們自己也會老,我們老的時候也住到這個樂園裡面去,這個樂園是面面都能照顧周到,一直到最後臨終關懷。

  我再跟諸位談談我們這個想法,老人重要,小孩也重要,養老、育幼這是人生的大事情,我們提倡、勸導做母親的人對小孩幼年的教育要重視,這是扎根的教育。這個教育怎麼教法?就是教《弟子規》。小孩一出生他又不會說話,怎麼教他?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是做父母的人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嬰兒看。你看你在家裡面孝順父母,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他看在眼裡,聽在耳裡,他就記住。從出生到三歲,這個教育叫扎根教育,這是教育的根。這段時間教好了,他一生都不會學壞,一生都不會變質,所以這個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也是老師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還是身教擺在第一,言教是其次。所以老師很辛苦,老師不好當,老師言行舉止都是學生的好榜樣;換句話說,老師扎根的教育比任何人都重要,所以老師值得尊敬。

  在從前,小孩上學拜老師是家長帶著一起,家長在前面,小朋友在後面,對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在好像是六、七歲上私塾,我父親就是這麼帶著我,他在前面,我在後面,先拜孔夫子。孔子那時候沒有畫像,只寫了個排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向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孔子之後,請老師上座,同學站在兩邊,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拜完之後再把禮物送給老師,是這麼教的。我們從小看到這個樣子才曉得尊師重道,我父母對老師磕頭,這麼恭敬,老師的話還能不聽嗎?在學校裡面犯了規,做錯事情,被老師處罰,被老師打手心,被老師罰跪。回家之後面色很難看,父母一問,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罰跪,到第二天我們父母一定帶著禮物,到學校裡去感謝老師。現在沒有了!以前老師雖然很辛苦,老師的地位,在人民心目當中地位很尊貴,所以他精神生活很快樂,物質生活他過得很辛苦。從前老師教學不收學費的,收學費這開學店做買賣,那就不像話了。

  一個老師、一個醫生都是救人的,醫生也不能收費用,而是給人治病,有錢的人家多送一點供養,沒有錢的少送一點供養。真正沒有錢的,醫生還布施醫藥,不要錢,連藥都送,救人!做老師的也是如此,你們看看好像是《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現在拍成影片,你去看看。那個教學的老師,私塾的老師,有個窮學生,這個孩子家裡沒有錢,供不起上學,他把他叫來一樣上課,每個月還送點錢給他家裡,讓他家裡過生活。對老師,富有的多送一點禮,貧窮的少送一點,不是買賣,不是生意買賣。所以這兩種人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大家的尊重、敬仰,他有道理,真的是做好事,決定不是為了名利。做老師的,學生教出來,將來考試中了舉人、中了進士、中了狀元,老師的榮耀。如果說老師的兒子考中了,學生沒有考中,這個老師就沒有臉見人,真不好意思,因為什麼?老師有私心,沒有好好教學生。像這些我們都要懂得,都要明瞭。

  出家人,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職人員、傳教師,比社會老師還要高一等。所以在過去,無論哪個宗教都受到帝王的尊重,稱為帝王師,這個我們知道。佛教在中國很普遍,許多寺院叢林都是國家建的,你看到「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讓地方政府建立的叢林寺院。我們在中國北京,看到一個清真寺也是敕建,看到天主教堂,也是敕建。中國皇帝對宗教平等看待,沒有歧視,而且建築的形式都是宮殿式的。只是它沒有用黃色的瓦,沒有用黃瓦,好像用灰色的、青色的,建得很莊嚴。中國過去的帝王他懂得宗教,學習宗教,像康熙、雍正、乾隆他們對於儒釋道,對於伊斯蘭、對於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很深、很精髓的研究,他一點都不外行。

  所以他能夠運用宗教的教學來教化人心,幫助社會和諧,化解糾紛,幫助政教,許多政令不便於推行的他換個方法,用宗教。宗教裡面有許多重大的佛事,往往他們也親臨參加,去拈一炷香。更難得的是經常邀請宗教裡面的大德、長老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教學,皇上帶著文武大臣一起學習。所以滿清是個少數民族,能統治多數民族,是個人口稀少,能夠統治中國這麼大的幅員。它靠什麼?它靠教學,它靠宗教,這是很值得我們省思的。我們現在的問題,只是跟宗教接觸太少了,不了解,所以產生許多的誤會。這個誤會不能怪社會大眾,怪我們的宗教徒沒有做出好樣子,沒有把宗教的經教認真去發揚光大。所以過失還是在自己,不在別人。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