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懂一句做一句說一句  (第一集)  檔名:21-015-0001

  諸位同修,今天安排的是解答問題。

  這個問題很難得,他預先提出來了,看這個內容是《佛學概要十四講》的。第一講裡面有四個題目。

  問:第一個題目是何謂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這是兩個問題。

  答:首先我們要了解,「空」、「假」是什麼意思,然後才能談得上怎樣去作觀?空與假是中國天台宗建立的。說空,都從體性上說的,一切萬法,本體是空的。這個空是有,空不是無,如果我們把這空當做什麼都沒有來看,那就錯了。有,為什麼說空?因為它沒有跡象可得,你看不見,你也聽不到,你身體也接觸不到,甚至於連你的心思也想不到,所以是空,但是它存在,它不是沒有,這是宇宙萬法的本體。究竟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第一義諦,這是空的意思。

  說假,就是它能現相,《華嚴》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一切萬法都是它變現的。所現的相是假相,不是真相。這個假相不是沒有相,真正有相,有相為什麼說它是假的?因為這個相剎那剎那在變。佛法裡面講真假的定義,真永遠不變,凡是會變的,我們都說它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像我們人身體,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它會變化。人衰老,不是說到你八十、九十才老的,是一天比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老,這種情形我們不太容易發覺,但是我們冷靜去想一想,可以能夠體會得到。所以相是假的,體是真的。真的,因為六根都接觸不到,所以叫它做空,空叫真空,假叫妙假,就是妙有。《心經》裡面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兩句最好的註解。

  從假入空或從空入假,都是菩薩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手段。所謂修行,是要從心地裡面修才行。身修得再好,心裡面還是迷惑,還是有妄念,這個沒用處。身修得再好,那個果報也不過是人天有漏的善果而已,不能夠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成佛、成菩薩,做不到!如果要想真正脫離生死輪迴,要想超越三界,我們要注意修心。心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觀念,把念頭換一換,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就成功了。所以這是菩薩修行的兩個手段,無論從哪裡下手都可以,這是沒有定法的,看各人根性不一樣。

  從假入空,就是從現象去體驗真性,從相裡面見性,這是從假入空。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六塵境界,這是相,六塵是妙假,我們六根也是妙假,這是從假。從假裡面,要體會六塵的本性是真性,六根的根性也是真性,真性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所以叫真空。真空就是諸法的本性,諸法的法性,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所證的是什麼?證的是真空,「萬法皆空」,這是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多半是小乘人,因為阿羅漢與辟支佛已經證得偏真涅槃,這個偏真涅槃是空。這個空不究竟,有體,沒有作用。有體有用,這才是圓滿,才是健全。有體無用,偏在一邊去了。所以佛鼓勵他們要發菩提心,回小向大,從偏真涅槃出來,去學菩薩,修學大乘法,這叫有體有用。所以從偏真涅槃回過頭來,來修,學菩薩,萬法皆如,萬法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這叫從空入假觀。

  問:第二個問題,菩薩已有一切智、道種智,為何尚未成佛?

  答:一切智,是知本體,就像前面講的,一切智是知萬法皆空,知道本體;道種智,是知一切萬法的假相。為什麼不能成佛?他這兩樣東西圓不過來,不知道空就是假、假就是空,他沒有能夠圓得過來。真正圓過來,那就叫成佛。所以空假是一不是二,真空跟妙假是一樁事情,所以《心經》上才說「色即是空」,色是妙假,空是真性。換句話說,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拿《心經》的話,色空一如,這才能成得了佛。由此可知,菩薩所以不能成佛,還是那個法執沒有破,這樣的菩薩,在佛門裡面稱為權教菩薩。如果是用天台的判教,就是別教三賢菩薩,沒有登地,圓教十信菩薩。初地以上就成佛了,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地以上就成佛了。

  問:第三個問題,有情眾生如業力深重,是否會墮入有生滅的植物?

  答:會,你那個情執太重會變成植物,不但會變成植物,還會變成礦物。如果你那個情執非常堅固,來生可能變成一個石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問:第四個問題,初學佛人由於所知有限,但又想弘法利人,跟別人一同享受到佛恩,請問對人講解之對錯,是否要負起因果責任?

  答:要負,要負因果責任。你看過去像唐朝時候,百丈禪師在世的時候就遇到一樁事情,這是禪門很有名的一個公案,「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這是說錯了一個字,掉到畜生道裡面變成狐狸五百世,你看他還要負責任。說錯了一個字,當然這個字是關鍵上的一個字,不是普通不要緊的,普通不要緊的那個字說錯了再多,也沒有那麼大的罪過。那個關鍵上一個字,那個不得了!那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我也告訴諸位,孔老夫子說得很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之也」。所以我們為別人講佛法,我們真正懂得的這一句,我們跟他講一句;我懂兩句,我跟他講兩句;我不懂的不要說,不要強不知以為知,我們就不會犯錯誤。所有的錯誤都是好面子,自己不知道的,人家問來了,面子下不過去,去胡謅一套解答別人,自以為是,這往往要背很大的因果責任。實在說不出來,沒得說,勸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這無量的功德,決定不會錯。勸人念阿彌陀佛,怎麼會錯?不會錯的!這是一定要懂得這個原則。初學的人可以弘法利生,譬如你介紹他到講堂來聽經,贈送他經書,為他解釋,自己真正明白,可以做得到的,我們可以為他解釋。

  這是第一講四個問題,答覆了。第二講有三個問題。

  問:第一個問題,學佛人可否經懺悔修業,修行成佛,最後可否消業?

  答:這個問題問得不好,怎麼不好?你說修行成佛了,成佛還不消業嗎?哪有帶業的佛?沒有,所以這個問得不好。這當然懺悔業障消除了,這才能修行成佛。所以這個懺除業障,是修行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問:第二個問題,禪宗裡頭有一句「率性本空」,如何解釋?

  答:性是本性,就是前面講的三觀裡面的空觀,是本性。「率」是隨,是順著性,儒家也講「率性之為道」,儒家也講求這個,換句話說,順性。順性,怎麼本空?順性就不著相,著相就不順性。這個境界很高,實在講,禪宗裡面的很多言語,都不能解釋,為什麼?解釋就落到第二意了。禪宗裡面的話是要你自己去體會,是要你自己去悟入,悟入了,這個味道你就得到了;說出來,我說是可以說出來,把你那個悟門堵塞了,你以後永遠不能開悟。這就是順性,順性不著相。所以六祖在《壇經》裡頭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因為順性,心地清淨,一物都沒有,這叫順性。我們用六祖這首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解釋率性本空,意思也非常的恰當。

  問:第三個問題,法性與佛性,如何不同?又問,佛性如何而來?

  答:法性跟佛性是一不是二,在有情的分上,我們叫它做佛性;在無情的分上,我們叫它做法性,同是一個性,建立兩個名稱,兩個名稱是一樁事情。正因為這兩個名稱是一不是二,所以佛在《華嚴》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佛性跟法性是二不是一,這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就講不過去了。它是一個性,一個性能變成有情的眾生,也能變成無情的眾生。這個話,如果你要是沒有法子體會,你可以從一個比喻裡面,能夠得到一點消息,什麼比喻?作夢。你作個夢,夢中有有情眾生,夢中也有山河大地,無情的眾生。這有情跟無情,統統都是你心變現出來的,夢是你心變的,是你心造成的。心就是性,所以在夢中有情的眾生,你就叫它做佛性;在無情的,你就叫它做法性,統統是一個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套用這個公式就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個意思。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情與無情才能夠同圓種智。

  佛性如何而來?這個話不能問。佛經裡面的答覆,「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是從哪裡來?如果說有一個來源,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本來就是,所以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常不斷,《中觀論》裡面說「八不」,全是形容這樁事情。

  問:第三講,第一個問題,「迷信」一語已加入價值判斷,故應先知判斷之標準,始能了解事理真相,了解之方法為因明三量。試問因明三量與邏輯之不同,其優劣如何?

  答:你這問題問得很不錯,問得很有理智。這個問題,我們過去在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同樣的提出這個問題。因為當年在辦大專講座,可以說辦得相當成功,參加我們講座的同學,北部從基隆的海洋學院,南部從新竹的大專院校,差不多有將近八百人參加,所以講座辦得非常成功,規模辦得很大。當時我們就想到因明這個課程,我就去請教方東美先生,我很希望他能夠在大專講座裡面,為同學們來開這門課。我就到他家裡去請教他老人家,他告訴我,他說這個不必了,為什麼不必?佛法超越了因明,因明對初級的佛法、中級的佛法有效,高級的佛法不用因明。他這一句話點醒了我,確確實實如此。禪,禪用因明用不上;淨土,因明也用不上,所以高級的佛法超越了因明,超越了邏輯,超越了辯證法,這些東西統統沒有用處,超越了。就純粹哲學的觀念上來說,現代的符號、邏輯比因明進步,因明是個古老的科學方法,現在的科學方法比因明還要來得進步。這個地方,我只給諸位解答到此地。

  問:第二個問題,尚自權的重要性,淨土法門亦重他力,甚至於有認為淨土全賴他力之說,如何解說?

  答:這個問題,你是沒有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會懷疑。淨土法門也是尚自權,你看看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的那個信、願行,你就曉得他尚自權。信,蕅益大師舉了六條,第一條當然是最重要的,信誰?信自己。如果你對自己要是沒有信心,一昧信賴佛,那你一定會落空。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決定要落空的。所以第一個相信你自己,相信自己什麼?實在講,這很難信,相信自己本來成佛,這個話是佛在《華嚴經》上說過,《圓覺經》上也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相信自己本來成佛,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所以這淨土法門理論的依據,是在《觀無量壽經》的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理論的依據。心是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又相信現在念佛成佛,我現在又在作佛,這在唯識理論上完全相應,為什麼?唯識所變。我現在這個識,什麼都不緣,十法界我不緣九法界,我單緣佛法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世尊,只不過為我們做一個增上緣而已,這四種緣裡,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統統是自己具足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只給我們做一個增上緣,這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個法門,淨土法門叫「二力法門」。二力裡面最重要的是自力,有自力,佛才能幫得上忙,佛的力量才加持得到。沒有自力,佛的力量加不上,這一定要懂得。所以淨土法門也不離開這個原則。

  問:第三個問題,何謂現量、比量、聖言量?

  答:這個問題不答,為什麼?你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你這個提出來叫我解答,這是偷懶,這個不答,佛學字典上有解釋,《教乘法數》,《三藏法數》上都查得到。

  問:第四個問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為什麼會同圓種智?

  答:前面已經解答過了,不要再解釋了。

  問:第五個問題,課本三十六頁,《華嚴疏鈔》云,「密為不了義」。此密何所指?是否密宗的密?第二是此句放在此處,用意何在?

  答:這個註解我沒有看,它所引用的,我也不曉得。因為我過去在台中聽李老師講這個課程,我總共聽了十一遍,這個講義是以後編的,我也不曉得是不是李老師看過?在我想李老師他自己不會編,大概是別的同學們做的,可能是老師看過。

  我們就這一句話的意義來解釋它,密為不了義,佛法沒有祕密,這個諸位要曉得,凡是有祕密,當然就有不可告人之處。不可告人之處,這個不是什麼好事情,對不對?如果是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所以這一密,就有不可告人之處,所以這就是不了義。密宗的密,不是祕密,是深密,顯教裡頭也有,你看有《解深密經》。所以佛法裡面凡是講密,不是講祕密,是講深密,它有相當的深度,不是初學人能理解的,深密而非祕密。

  說到這個地方,我再告訴諸位,深密也是不了義,為什麼深密也不了義?你講了,大家不懂,怎麼能算是了義?由此可知,真正深的經典,真正深到極處,反而變成最簡單的。深到極處,人人都懂,人人都能體會,人人都能接受,那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是最深的,哪個不會念?三歲小孩都會念。你要把這一句阿彌陀佛,詳詳細細的解釋清楚,給諸位說,請十方諸佛來給我們天天講,講上三大阿僧祇劫都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句名號裡頭含無量義。佛法任何一部經典、任何的密咒,都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所包含得完整。所以至深至密,那是了義,是簡單。簡單難信,難信之法,那是究竟了義。

  第四講裡頭問題不少。

  問:第一個問題,無色界眾生是用第幾識感受世界?

  答:無色界,當然他沒有這個身體,沒有色身;沒有色身,他前五識就不起作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一定要有身體才起作用,身體壞掉,就不起作用了。無色界天裡頭只有神識,沒有色身,所以他的感受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他還是照樣起作用,這是用這兩個識感受世界。

  問:第二個問題說,行蘊與想蘊、識蘊,有何不同?如何區別?

  答:這在《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也講得非常之細,諸位要讀《百法》,你就明瞭了。「識蘊」就是阿賴耶識,如果按照《百法》,要是廣義的來講,八個識都包括在識蘊裡頭。如果狹義的來講,我們講阿賴耶識;廣義的,八個識都在裡頭。行蘊與想蘊是心所法,五遍行裡面兩個心所,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想蘊」就是五遍行裡面的一個。五遍行,除這個之外,還有一個蘊就叫「受蘊」,五蘊裡面色、受、想、行、識,還有一個受蘊,受蘊也是五遍行的。五遍行這兩個心所特別建立,因為它作用太大了。除此之外,還有四十九個心所,一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還有四十九個心所法統統叫行蘊。所以行裡面,包括就是除了受、想之外,其餘的四十九個心所法,統統把它包括在這個行蘊當中,這個諸位要研究百法,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五蘊是百法的歸納,五蘊一展開就是百法,百法再展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一切法歸納成百法,百法再歸納成五蘊,它的關係如此。

  問:第三個問題,五受裡面的捨受,與四無量心之捨,七菩提分之捨覺支,其義為何?有何不同?有何關聯?

  答:它有不同處,當然也有關聯之處。因為單單講五受裡面的捨受,這是世間法,我們欲界有情的凡夫都做得到,欲界的捨受。四無量心裡面的捨,我們凡夫沒有,我們凡夫沒有四無量心。凡夫沒有,什麼人有?色界天、無色界天有。換句話說,你沒有能修成四禪八定,你縱然有捨,是五受裡頭的捨受,不是四無量心裡頭的。你真正修成四禪八定,你就有四無量心裡面的捨受。七菩提分裡面的捨覺,色界天人也沒有,什麼人有?初果以上的人才有,這是聖人才有,不同處在此地。小乘的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換句話說,至少要破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之後,那個捨才是七覺支的捨。所以這個裡頭有關聯,也有區別,區別是欲界、色界,世間與出世間,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

  問:第四個問題,作夢有想蘊、行蘊、識蘊,色蘊、受蘊有沒有?

  答:你自己想想看,有沒有?如果要沒有了,你在作夢的時候應該沒有現象。作夢裡頭還有境界、還有相,這應該有色。夢裡面有的時候你歡喜,有的時候你恐怖,那你還是有受,你不能說沒有受。所以作夢的時候五蘊統統有,一個也沒缺少。不過那個色,是別人看不見的。別人看不見,是普通的人,凡夫看不見,有功夫的人看得見。有功夫的人,他在那裡打坐,你在那裡睡覺,你在那裡作夢,他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你作夢有相,他看到你那個相,看得清清楚楚。由此可知,作夢也會被人看見,瞞不了人,真正有功夫的人,你作夢,他看得見;你坐在這裡打妄想,他也看得見;你坐在此地聽經,想到火車站,火車站的相就現前,有功夫的人一看,聽經都不老實,在打妄想。為什麼?一想就有相,想就有相。所以不要以為這個相別人看不見,在座這麼多人也許這裡頭有天眼通的、有他心通的,天眼通就看得清清楚楚。

  問:第五,他問的是行蘊與行苦如何分別?

  答:這個行蘊,行是造作,蘊是蘊集的意思,剛才講了,行蘊裡面包括了四十九個心所法,除了五遍行裡面的受、想之外,統統包括在這裡頭。這個行苦意思不相同,行苦是果報,是說它什麼?這種果報剎那剎那它在變化,它不是永遠常住的。譬如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常說青春不能常駐,這就是行苦,行苦揀別不是苦苦、不是壞苦,它沒有苦、也沒有壞,但是它剎那剎那在變。

  問:第六,冤孽與宿業病有何不同?何以宿業不可解?生理病,佛菩薩能不能加持?

  答:這是講一般人的病,病實在講,有三種不同的因緣,一種就是你自己造業造得太多了,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所以這個不能解,這個沒法子,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這是宿業,就是自己造的罪業,這沒法子。第二種就是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人著魔了,但是這種病可以解除,可以調解,調解他要接受,他就離開了,他離開了你病就好了。像你們常常拜的三昧水懺,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得的那個病就是冤業病,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他很難得,遇到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他來給他調解,給他化解,對方接受了,他就離開了,悟達國師病就好了,這可以解釋的。所以自己造的罪業,這沒辦法,佛菩薩來,因為他不是冤家找到你,這是沒有對象調解。所以宿業的病,要懺悔,懺除業障,病就能好,這沒法子解釋的。生理的病,佛菩薩對你無可奈何,生理的病一定要找醫生去。傷風感冒不能找佛菩薩,是你自己不小心,我們俗話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吃東西不小心,穿衣服不謹慎,受了風寒,這得的是生理的病,生理的病要找醫生。冤業病,冤家債主這個病,可以求佛菩薩來消災、來調解。宿業病沒有辦法,唯一一個方法就是懺除業障,真正求懺悔,真正懺悔,可以。

  問:第七個問題,五陰熾盛,如何由修行來解脫?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五陰熾盛這個現象,大家都能體會得出來。在什麼時候體會?在你打坐,想定下來的時候,參禪打坐的時候,或者靜坐念佛的時候就發現了,發現什麼?發現那個妄想,一直往外出,壓都壓不住,那就是五陰熾盛的相,才曉得真正是熾盛,不曉得那麼多的妄念出來。其實這些妄念平常就有,不是說這個時候才有的,不是。所以有很多人遇到這個境界害怕了,不敢念佛,不敢打坐了。他說我不打坐、不念佛,妄想沒沒有,一打坐、一念佛,妄念都來了。其實你沒有打坐、沒有念佛,這個妄念起伏你沒有覺察,它平常就是這麼多。到一念佛、一打坐,想到心定,這才發現,不是這個時候才有,是你這個時候才發現,這是修行重大的障礙。

  要怎麼樣去克服它?要知道這個妄念,你不要怕它,在這種情形之下,你把你的注意力集中,不要去注意妄念的生滅。如果參禪,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話頭上;念佛,你把注意力集在阿彌陀佛上。像念佛,我這一句阿彌陀佛跟妄念可以同時起來,我注意力集中,注意在阿彌陀佛,不去注意妄念,不去關心妄念,這個妄念會慢慢少了,這佛號的力量漸漸的增強。要用這個方法來克服,要真正去用功,真正努力的克服。有三年、五年的功夫,你的妄念一定會減少,你這佛號就能夠得力。這個事情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要有耐心、要有恆心。

  問:第八個問題,苦苦、壞苦、行苦,三者如何界定、區別?

  答:這是法相名詞,也不答,佛學字典上都有。

  第五講裡面,有三個問題。

  問:第一,十二因緣是專講人道,或胎生,或遍一切有情眾生,就是六道三界。

  答:這個問題的意思,大概是問的「十二因緣」是專講人道,還是三界六道都包括在其中?給諸位說,三界六道全包括在裡面,不僅僅是人道,不但是三界六道包括在裡面,實在講九法界都包括在裡面。怎麼說九法界都包括在裡面?因為十二因緣裡面有順生死、流轉門,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六入,一直到老死,順著這個順序就是六道凡夫。如果反過來,逆轉就是解脫門,那就成聲聞、緣覺、菩薩。由此可知,這十二因緣」,它的對象包括了九法界的眾生,不止是六道凡夫。

  問:第二個問題,本識攬渧,即算是生滅。

  答:這沒錯的。「渧」是講的父精母血,就是他來入胎的時候,神識來入胎的時候,這個本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他來投胎的時候。他來投胎,將父精母血,認為那是自己的身體,這是講來投胎。所以在母親胎胞裡面十個月,他等於這十個月就像在地獄一樣,他沒有那麼自由,沒有那麼自在,這是生滅。

  問:第三個問題,嬰兒在母胎中,皆有色等五蘊。

  答:嬰兒在母胎裡面五蘊不具足,他有識、他有色。色、受、想、行、識,他只有識、只有色,除這兩個之外,其餘三個他都沒有,受、想、行,必須出生以後。出生以後,他懂事了他才有受,他要是嬰兒不懂事的時候,他還沒有受。你看那個小孩,很小的嬰兒,你給他糖吃,他也吃;你給他大便,他也吃,為什麼?他沒有受,他沒有分別。到他有念頭有分別的時候,他就有受,他曉得好的我要受,不好的他就不受,他才會有。由此可知,嬰兒在母胎裡面五蘊不具足。

  問:第六講,第一個問題,阿修羅翻為「無端正」,又翻「無酒」,或云「無天」,「又此道眾生,分設天、人、鬼、畜四道」,問是否四道皆具無端正、無酒、無天各特徵?

  答:這個對的,這一點都沒錯。但是這個無端正,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他的相貌長得不端正,你要從這裡去看,那你就看錯了。你想想,阿修羅的福報大,福報大哪有相貌不端正的?哪有相貌不莊嚴?這個端正是什麼?德行。他的心不端正,心裡面瞋恚心很重,傷害眾生的意念常常起來,所以他心術不正。我們中國人講的心術不正,不一定是面貌。當然那個面貌裡頭,雖然相貌長得很好,我們普通人不知道,真正有學問的人會看得出來,相貌雖然好,他相貌凶狠,所以帶有殺氣,這就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來。所以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凡是阿修羅心術不正,不管是在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統統都是這樣子。

  問:第二個問題,六道之中,何道沒有隔陰之迷?化身之眾生,皆無隔胎之迷?

  答:你這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就把第一個問題解答了,化身沒有。由此可知,天道裡頭天人是化身,他記得前世的事情。既然記得前世的事情,他為什麼不回來看看家人?他是會回來,可是他忽略了。你譬如在天上,生了天上去,天上很樂,過兩天想到家了,回家去看看,算他很快,在天上打個轉第二天就回來,第二天他家人都不在了。為什麼?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到第二天回來,這人間已經兩百年了,這都不曉得跑哪去了?這個原因,他知道,這是往往疏忽掉了。

  鬼道裡面四種身都有,胎卵濕化都有。化身的,鬼道裡頭,他記得前世的事情,記得前世。畜生道裡頭,也有胎卵濕化。胎生、卵生,前生的事情不記得,都忘掉了。地獄道統統是化身,所以地獄道是最苦的,都記得前生所造的罪業。在人間裡面,也有很少數的人記得前生的事情。現在在美國很流行,用催眠的方法,用催眠術使這個人說出他過去生當中的事情。現在外國人相信六道輪迴,主要就是從催眠術裡面證實,這外國人做得很多,有許多非常明顯的例子,他講到前生是出生在什麼地方、什麼名字、什麼事情,就有人去調查。調查的時候,找從前的老檔案都能找得到,確實有這個人。所以現在外國對於六道輪迴,輪迴轉世,他們逐漸就相信了,接受了。極少數的人不用催眠的方法,清清楚楚記得前生的事情,那就屬於奪胎,因為他沒有隔陰之迷。奪胎是怎麼回事情?是那個母親懷的那個小孩,一出生的時候這小孩就死了,一出生就死了,死了正好有一個神識,那個靈魂走了,他就藉著他的身體,他入進去。所以說坐胎的時候是一個人,出胎的時候又是一個人,這個人他沒有經過坐胎,所以他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很特殊的,極少數的,叫奪胎,奪別人的胎,他能夠記得前世的事情。

  問:底下一個問題,六道眾生之食,是何感受?是否如人之食物?

  答:這是講飲食,六道裡面的飲食,是怎樣的感受?可是說跟我們對於吃東西,感受是相同的,縱然在方式上不一樣,感受是相同。欲界天人,跟我們人間差不多,他也有男女飲食之欲,所謂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他統統都有。雖然有,他比我們人間淡薄,沒有我們人間這麼執著。愈是淡,他生的天層次愈高,如果到色界,就沒有了,色界天沒有飲食。所以說五欲裡頭財色名食睡,色界天統統沒有了,所以色界天沒有睡眠,沒有飲食。這經上常講禪悅為食,他如何滋養他的身體?禪悅,禪定裡面所生的喜悅,他的精神飽滿。我們世間人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歡喜的事情來了,他特別有精神。色界天人就是如此,他有法喜充滿,所以他不需要飲食。欲界以下的感受,都跟我們差不多。

  問:第四個問題,四禪天何以「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觸吹身,唯除眼識,餘皆有苦」?但四禪天前五識具無,是何道理?

  答:四禪是色界,色界剛才講了,雖然沒有五欲,他的根身在,眼、耳、鼻、舌、身,統統都在。既然在,當然都起作用。這個說不起作用是什麼?不起作用是講命終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是如此,我們人道也是如此。人道,人在臨命終時,首先就是眼識不起作用,眼睛看不見;耳識不起作用,聽不到;鼻識不起作用,味道聞不出來,不能辨別;舌識不起作用,味道也不能辨別。鼻不能辨別香臭,舌不能辨別五味,可見得眼、耳、鼻、舌、身,它都不起作用了。可是這個五根有先後,不起作用的,它有先後,最後離開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還沒有離開,當然最明顯的是眼根不起作用,這個鼻舌不起作用,但是他的耳還是起作用,他的身還是起作用。所以佛經裡頭常常講,人死了以後,八個小時不要去動他,為什麼?他身起作用,八個小時,你去助念,你念佛,他能夠聽,他耳識起作用,這就是離開的先後不同。最後離開的是阿賴耶識。

  四禪天也是如此,四禪天到命終,他時間到的話,他坐不住,他定失掉了,所以不樂入禪,他心散亂,煩惱起來,定失掉了,這個時候他的一切苦都來了。所以唯除眼識,他眼看得清清楚楚,他天眼,換句話說,他的前五識,是眼識最後走,其餘的五識是先走,眼識最後走。因為他的眼識最後走,他看得清清楚楚,這才發生誤會,誤會什麼?原本以為四禪天就是大涅槃的境界,以為他自己證得不生不滅,現在忽然之間要死了,他這個時候就謗佛、謗法,說佛騙人,佛說入大涅槃,不生不死,我現在入大涅槃還要生死,可見得佛法是假的。因為謗佛謗法,所以他死了之後多半墮地獄。所以是爬得高、摔得重,因為誹謗三寶的罪業所以墮阿鼻地獄。這我們在經上看得很多,道理在此地。

  問:第五個問題,「餓鬼翻為祖父」是何意?引自何處?

  答:這我不知道,我沒有看到它這個文,不曉得它是引用在什麼地方?也不懂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字面上來看,這個人際的關係非常複雜,你講祖父,可能祖父已經變成自己的孫子,他投胎又到家裡來了,這種情形確實是有,他又來了。所以真正把三世因果看清楚,你才曉得人間真是一團糟,亂七八糟。叫你維持一個形象,這是表面的,這一世的;講三世,那就沒有法子講。這要看他自己的業力,不是他自己能夠隨便做得了主。他自己真正有這個業力,他投胎,又到家裡來,那就是他有資格得人身才會到家裡面,祖父又去給孫子做兒子去了,會有這麼一個情形。如果他沒有這個因緣,沒有到人道的業因,他業障、罪業很重,他去做餓鬼,他想家,他離不開家,那鬼就常常在家裡,人鬼雜居。尤其是留戀他的財產、他的房屋,他總認為還是他的,他不肯離去,人鬼雜居。如果牠是畜生道的業因,可能到你家裡面去,你家裡養的雞、養的狗,生的小雞、小狗,可能就是你自己家親眷屬,牠來了,你也不認識牠,到最後還要把牠殺來吃。這個情形很多,你看那因果報應裡講得很多,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吃那些動物,不曉得牠是什麼人再來的,不知道。好,這個問題就解答到此地。

  問:最後一個問題,「如瘡,空處」,「如箭入體,非非想處」,這是比喻的四空天。之形容是否另有他意?四空天境界愈高,苦應愈小,但為何形容得愈來愈痛苦。

  答:這個形容是從果報上,最後捨報上所說的。四空天,可以說在六道凡夫裡面最高級的凡夫,高級的凡夫,身體都不要了。色界天還要個身體,無色界天連身體都不要了,真正是高級的凡夫,因此他沒有苦苦,他沒有壞苦,他的麻煩是行苦,他有行苦。行苦的時候,他不知道,必須到他定功失掉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發現。這個時候一發現,他那個痛苦就像瘡,就像如箭入體,這比喻是說那個時候,這是爬到最高。也就是剛才講的,自己認為入大涅槃,自己認為不生不滅,這時候忽然境界現前,要輪迴,有生死,心裡面又是恐怖、又是怨恨,這個時候誹謗三寶。這個時候他認為涅槃是騙人、是假的,不是真實的,由於苦、迷惑又造重罪,誹謗三寶罪重,所以他才墮落。幾乎四空天人死了以後,多半都是墮地獄,很少有例外的,這是我們要曉得。所以它講的是形容他愈來愈痛苦,是在他最後的一剎那。除在這個時候之外,那他真的是樂,確確實實他沒有苦。

  沒有了,問題就解答到這個地方,時間也正好,差兩分鐘,好,我們就提前下課。下一次星期四,繼續解答問題。下一個禮拜,禮拜二我們就開始恢復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