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學院培訓目標 (第十集) 2001/9/20 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 檔名:21-112-0010
諸位同學,大家好!
前面講到「信佛」,信佛在「名字位」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至少要提升一級到「觀行位」。觀行是認真的去做,雖然依教奉行,依舊沒有辦法出三界。明理,確實懂得,也會依教奉行,為什麼不能夠成就?煩惱習氣沒斷。觀行的功夫深,能夠把煩惱習氣伏住,但是沒斷。我們常常講比「名字位」中的人來說,「名字位」中是功夫完全不得力;如果功夫得力了,佛家所謂「八風吹不動」,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了。這是什麼地位?觀行位,你的功夫已經得力,小風小浪沒有問題,你能夠通過;大風大浪來了,你就不行。就像師子覺一樣,世間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不動心了,更殊勝的境界你就沒有把握。
可是在這個地位,念佛人就行,念佛人就能往生。這個往生叫「帶業往生」,生什麼地方?生凡聖同居土,能生凡聖同居土不錯了。所以諸位要懂得,「觀行位」是能把自己的煩惱控制住,它不會發作,煩惱肯定沒有斷。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此地,只要到「觀行即」就能往生。可是你要記住,「名字位」是決定不能往生的。
如果再要升級,就到「相似位」。「觀行」上面是「相似」,「相似位」的往生就不是在凡聖同居土,是在方便有餘土。再要往上升級是「分證位」,「分證位」往生是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四土,天台家講的「六個即」,層次我們要明瞭。所以,不真幹怎麼行!
信佛最低限度要在「觀行位」,你才能得受用。「名字位」中決定不得受用,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的刺激都受不了。因此,我們自己要常常勘驗自己的功夫。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裡修行?就在境界上磨鍊。離開境界,你到哪裡修?沒地方修。
境界不外乎兩大類,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兩大類裡面,又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善緣順境裡面,決定沒有貪戀之心;逆境惡緣當中,決定沒有瞋恚的念頭。我們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就在這個地方修;離開這個境緣,你到哪裡去修?光是讀經不行,光是在佛堂沒有用處,一定要面對境界,才能看出你的功夫。確確實實境緣現前,不起貪念,不生瞋恚,你是什麼功夫?「觀行位」的功夫,也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順境善緣裡頭,你不生貪愛,沒有貪戀;逆境惡緣,你沒有瞋恚,你能保持心地清淨、平等,這個功夫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條件。所以不是每一個人念佛都會往生,你要念到這樣的功夫才能往生,這是伏煩惱,沒有斷。如果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斷,我這個講法怕諸位不太容易體會,我換個講法,佛在經上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斷掉了,於世出世間法確實沒有執著,但是還有分別,這樣的程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觀行位」功夫的人,執著沒有斷,把它控制了;控制住,不是斷掉。
執著是見思煩惱。你念佛有功夫,能夠把它控制住,順境善緣不起貪愛,逆境惡緣不起瞋恚,是你念佛功夫把它壓住、控制住;控制不住,不能往生。諸位要記住,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喜怒哀樂」你控制不住,你還會發作,這樣念佛的功夫不能往生,還是搞六道輪迴,而且絕大多數在餓鬼道。你要想得人道,你五戒十善又沒修好;果然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你來生肯定會得人天身,不會墮三途。這裡面的因很複雜,果報不相同,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清楚;明白清楚,這就是般若智慧。
有智慧的人,一定會依教奉行。我動個念頭,我會想想,我這個念頭,佛在經上許不許可我動這個念頭?如果不許可,我就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都是「觀行位」的功夫。不是很高的功夫,但是功夫得力,也確實有受用,念佛往生大多數人功夫都是在這一個階層。
這個階層裡面,功夫也有淺深不相同,所謂「三輩九品」,「觀行位」也有三輩九品。「觀行位」的上三品,跟諸位說,生死自在,也就是說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雖然還有壽命,可以捨掉,我現在就去,他真能去得了。但是觀行中、下位的就不行,就沒有那麼自在;上三品自在了。所以不真信佛,不真幹,我們這一生的光陰空過了,太可惜!一天不幹,這一天就空過,這一天可惜了,你不提高警覺怎麼行?
人好心,有好語,有好行,這就是好人,末後這一條我們總結「做好人」。
【做好人—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好人的標準,第一個是「看破」。什麼叫看破?什麼事情都看清楚、看明白了,叫做看破。把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歸納,不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三個範圍。十法界裡面,除了人法界之外,包括九法界都是物。物可以包括人,人不包括物,這樣一個都不漏了。這一切人事物的性相(性是體性、真性,相是它所現的現象)、一切理事、一切因果,你都能通達明瞭,這叫看破。
看破,隨著你的功夫淺深,也有廣狹不同。你的功夫愈深,你看破的愈廣,你看破得愈有深度,所以不能一天不用功。你真正用功,你看破的面天天在擴大,你看破的深度天天在加深,這是智慧。看破之後,你肯定就會放下了。
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都放下了。你們天天念《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就教你放下,「色受想行識」五蘊放下了,「五蘊皆空」;十二處放下了,十八界放下了,最後連佛法也放下,「無智亦無得」。
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般若講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可得,無所有」,這是跟你講真話。所以,《金剛經》末後用比喻來跟你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這樣看法,你就看破了。你以為有,以為有得,那你是迷惑顛倒,你錯誤了,你沒有看破。你沒有看破,你怎麼能放下?
但是看破跟放下,這個功夫是相輔相成的。從哪裡做起?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從「放下」做起。你能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你能看破一分,你又能放下一分。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菩薩就用這個方法。放下,愈放愈多;看破,愈看愈廣,愈看愈深。所以,你要是不肯放下,你就決定沒有辦法看破;也就是你決定沒有辦法增長智慧。看破是增長智慧,你知道得愈廣,知道得愈深。
為什麼要放下?不放下是障礙,大乘佛法裡常說,把你的悟門障礙住了,你放下就是把悟門打開。古時候讀書人常講「茅塞頓開」,你要把你的茅塞拔除、丟掉,你就心開意解了,智慧就現前。所以,放不下的人就不會有智慧。佛菩薩給我們示現的,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了,所以他得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智慧不開,要想想是不是太執著了?過分的執著,一絲毫都不肯放下,智慧從哪裡來?天天讀經不會開智慧,天天聽經也不會開智慧。
由此可知,我們在這裡天天講,目的何在?勸你看破,勸你放下。你果然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你所念的,你所聽的,真正意思你就懂得了,這是「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是不肯放下,經的意思你決定體會不到。聽的時候好像是懂了,聽得很歡喜,走出講堂就完了,還是妄想、分別當家,還是煩惱、習氣作主,依舊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是事實。你們不清楚,我在旁邊看得很清楚,諺語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在旁觀,你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因因果果,我看得清楚。我不迷,我不執著,我看你們就看得很清楚;你們迷,你們執著,你看我就看不清楚。
我學佛第一天見章嘉大師,實在講我見章嘉大師,大概是我開始接觸佛法一個月,一位朋友介紹,這位朋友是清朝末年的一個親王,他跟章嘉大師很熟,介紹我跟大師見面。見面第一句話我就向他請教:「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有什麼方法能夠教我很快的就契入?」我問這個問題。章嘉大師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以後讀經,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就做出樣子給我們看。
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厚,夏天也是這樣的,一年四季都是這樣的。那時台灣剛剛印《大藏經》,東初法師他們那邊發起印《大正藏》,環島宣傳,希望有人來訂購。章嘉大師那時是中國佛教會的理事長,這是我們佛門一樁大事,所以他也帶隊環島宣傳《大藏經》,道源法師也跟著一道。夏天,道源法師拿著扇子,穿得很薄,扇子不斷的搖。跟諸位說,那個時候還沒有電風扇,冷氣根本沒有。可是看到章嘉大師穿那麼多,人家也不搧扇子。大師回過頭對道源老和尚說:「心靜自然涼。」道源法師聽到非常慚愧。我們受戒,他是我的戒和尚,他就講這個故事給我們聽。
章嘉大師心在定中,所以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道源法師也是講經的法師,在他面前就不能比。這些都是我們修行的功夫,我們沒放下,他放下了。他放下炎熱,所以夏天他就很涼快;他放下寒冷,冬天他就不冷。我們為什麼受外面境界影響?沒放下。有大道理在,根本是我們有我執,「我」沒有放下,那是根。人家契入境界,所以我們向他請教,簡單明瞭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
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從布施。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的心量很小,說老實話,很小氣!我沒有福報,當然也沒有什麼東西好布施。我喜歡讀書,待遇雖然很微薄,都買好書回來讀。我小氣到什麼程度?我的書不會借人看的。為什麼?人家看的時候,會把我的書看髒了,他不知道愛惜,所以我的書是不借的,到這個程度!章嘉大師教我「布施」,那好了,人家想看我的書就可以借給他,從這兒開始;慢慢的我的書也可以送給人,逐漸逐漸在進步。真的要學,真的要幹,不幹沒有用處。老師對我愛護、對我器重,原因在哪裡?教給我,我真做。我不是聽了明白就算了,聽了真幹,依教奉行。
第一天見面,他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的依教奉行做六年,六年圓滿,我出家的因緣就成熟了。我出家因緣的成熟,我有預感,兩個月前知道。我跟同學們說:「我發心出家。」大概不出半年,結果兩個月之後緣成熟,有預感!不做不行,你愈去做,底下「自在」你就得到了。
所以,這三種布施,愈施愈多。施財,漸漸在財富上福報現前;布施法,聰明智慧增長了,智慧增長;布施無畏,得健康長壽。無畏,我用什麼方法?放生、長齋(吃長素是無畏布施),還有幫助窮苦的人的醫藥。我那樣微薄的收入,我每個月都會捐一點錢做醫藥費,幫助這些貧窮人,幫助他們的醫藥費,我做這三樣事情。這三樣事情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這個事情,我做了五十年,五十年沒有中斷過。
所以,在蔣經國就任第六任總統時,佛教會舉行了一次仁王法會。有一天在法會裡面,我遇到甘珠。甘珠活佛跟我說老實話,我們是老朋友,他是章嘉的學生,我一接觸佛法就認識甘珠,跟他往來很密切。因為住得很近,沒有事情我就到他那裡去聊天喝茶。
他告訴說:「淨空法師,我們常常在背後都議論你。」
我說:「議論什麼?」
他說:「我們都對你很嘆惜,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
我說:「這些不必背後議論,當面可以跟我說,我知道,我清楚。」
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弘法,你積的功德很大,不但你的福報將來很大,你的壽命很長。」
甘珠跟我見這一次面,到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往生的時候年歲也不大,大概六十多歲。所以,福報能修。實在講,我也沒有求福,也沒有求慧,也沒有求長壽。我只知道佛法好,在世間所有一切法裡面,無比的殊勝,我能夠得到,我有義務把這麼好的東西介紹給別人,我只有這個念頭,我並沒有求福、求慧、求長壽。圓瑛法師還有「三求堂」,我沒有求,果報自然的。
一生當中,我常常講:「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我一生喜歡過單純清靜的生活,這個多自在。我不是一個多事的人,不是一個好事的人,我從小就沒有「權力」這種觀念,但是這麼多年來,在佛門多少還有一點影響力,這是真的。我學佛五十年,沒有道場,說老實話我也沒有信徒,皈依的同修是很多,皈依證發給他之後,再也沒有聯繫了,我不知道人的名字,我也不曉得他住哪裡,也不知道什麼電話。
我這個性格你們大家都知道,我一生隨緣而不攀緣,「華藏圖書館」成立,我請韓鍈作館長,全權交給她;「佛陀教育基金會」成立了,全權交給簡豐文,沒有人管,我就不要了。所以韓館長有時候,做得很厭煩的時候想不管了,我說:「不管,打電話找景美區公所來接收,我們圖書館送給區公所,我不會要。」佛陀教育基金會你們要是做得不耐煩的話,馬上關門,所有財產國家的,我們章程上規定,不屬於任何一個人,完全捐獻給國家。今天在這個地方建道場也一樣,悟行師拿到了永久居留身分,我們這個「院長」馬上給他,我不想做這些事情。
晚年,我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在五年的時間,我們使用六千小時,把《華嚴經》講完,再講一部《法華經》、一部《楞嚴經》、淨土「五經一論」。我預定六千小時,我把這個工作做完了,我這一生對得起佛教,對得起眾生,我做得很圓滿。我對於這個世間,可以說世出世法沒有絲毫留戀,所以我得自在。我一生隨緣,什麼環境都好,順境好,逆境也好,善緣好,惡緣也好,沒有一樣不好,我才過得幸福,我才過得快樂,沒有選擇。
可是果報確實不可思議,老師所說的、祖師所說的、經典裡面所講的,我這五十年當中統統都兌現了,我沒有心去求,完全兌現了。財布施,得的財不缺乏。這些錢財,我跟諸位同學說,我沒有跟人化過緣,我也沒有暗示過你們要送一點錢幫助我,因為我的心裡是沒有錢好。為什麼?不要做事。錢多了就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不做。你們想要買一塊大的地,馬來西亞有一位居士發心,我們如果要買地的話他供養,兩百英畝、三百英畝都可以,他有這個能力,也非常歡喜,所以我們就看看。現在我想想,能不能要?人家供養得很容易,馬上就得來。地拿來,我們幹什麼?如果我們沒有妥善的方法去使用,我們就對不起人。我們的理想當中,希望將來能辦一所佛教大學;換句話說,你們有沒有能力教?你們有能力教,那就不難;你們沒有能力教,我們辦學校還得聘請老師,我們的目的完全達不到。
一般大學裡面的佛學課程,如這一次雪梨大學開佛學課程,我們捐了一筆錢給它做基金,聘請老師,這就夠了。我們自己要辦佛教大學,完全要用我們的理想,也就是我們辦學對學生的要求,那是「品學兼優、解行相應、道德圓備」,我們要依這個目標。所以,現在以這個目標要求你們,你們真正能在兩年當中完成、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可以先辦學院,就招生,我們淨宗學院就建校。你們有幾個人能教,我招收多少學生,一個老師教五個學生,如果有十個能夠教的,我們就招五十個學生;有兩個能教的,我們招十個學生。你們要問什麼時候招生,什麼時候建校開學?那就不要問我,問你們自己。你們什麼時候能夠教,你們什麼時候能把我這個標準做到。你們一年做到,我們一年就開班;兩年做到,兩年開班;三年做到,就三年開班;一輩子做到,我們只掛個招牌,我們永遠不會建校,永遠不會開班。今天這件事不在我,在你們自己身上。
所以,你們的心量要大,外面有來參學的,我們要接納。為什麼?可能將來他們會做到,他們將來能教學,這個道理要懂。我們不能夠教學,我們作護法,我們護持這些能教的人。千萬不可以自私自利,自己不行又不讓別人來,那以後你們各個都墮阿鼻地獄,這是肯定的。因為你們的心、你們的行為不是在復興佛法,是在滅佛法。所以,你們將來到西方世界作佛,還是到阿鼻地獄,都在一念之間;一念自私,你就墮阿鼻地獄。
我跟你們講這個道場是佛建的,佛建的決定成就菩薩。你要不是菩薩,你在這個道場住不住,為什麼?護法神會遷單。你們在這裡供的韋陀菩薩、伽藍菩薩(關公),他們兩個看得很清楚,到時候會把你們趕走,你們不走會生病、會死,他把你的靈魂攝走,你搞不過護法神。一定要發真心、要發道心,護法神才保佑你、才真正護持你。這裡面最極重要的,是必須把自私自利完全拋棄。
在一個月前,我還收到一封信,中國那邊有位明證法師,跟我見過一次面,他很想來學習。他是淨慧法師的徒弟,你們也許認識明奘法師,他跟明奘是師兄弟,叫明證。好像現在在匈牙利,在外國,他聽說我們這裡有間道場,明奘法師勸他到這裡來參學。我把信件交給你們,你們跟他聯絡。他大概也有四十多歲了,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是教書的,他是老師。我們跟他聯繫,歡迎他到我們這裡來參學,來住三個月試試看。
凡是有人來參學,我們都歡迎,讓他在這邊住一個月,住兩、三個月,我們彼此能有了解,我們能不能接納他,他願不願意跟我們在一起修學?不是一來我們就接納,這個不可以,一定要住一段時期,觀察我們彼此是不是真的志同道合。真正為佛法,我們擁護,我們全心全力護持;不是真心為佛法,澳洲道場也很多,他可以到別的地方去。這一個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一定要有心量,要能包容,要為佛法,要為眾生,再不要搞自私自利。
末後,這一條「念佛」。「念佛」,把整個法統統包括盡了。我們佛像旁邊這一副對聯,任何一句都包括其他的九句。你說真誠,如果沒有清淨就沒有真誠,沒有平等也沒有真誠,沒有放下也沒有真誠,沒有自在也沒有真誠。《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每一條都包括其他的九條。上聯是存心,下聯是行事。我們佛法講心與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菩薩行,上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菩薩心。這是我自己學佛,總結我五十年修學的心得,學的什麼?就這十句話、二十個字,我天天講經,勸導大眾也是這二十個字。無論講什麼經,你們仔細去聽、仔細去觀察,不離開這二十個字。每一個字裡都含攝其他的字,決定不能夠分割,不能一條條分出來,它是完整的。
初學的念佛人,念頭才起,馬上就要覺察,「我這個念頭是正還是邪」?如果這個念頭是邪念,趕快要把它轉變成正念,要轉得快,這叫做修行,這真正是轉禍為福。因為邪念是災禍,轉過來正念,正念是福德。轉惡為善在念頭上轉,轉迷為悟也在念頭上轉,要轉得快,決定沒有疑惑。不但是轉禍為福,也是起死回生的關鍵。
所以,我們以「念佛」作為總結。真正念佛,念什麼?就是念真誠、念清淨、念平等、念正覺、念慈悲,這是念佛之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隨緣,這是念佛之行。這是我們學習之處,菩薩學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我們就如是學,這叫真正念佛,一句佛號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常常想到,我所學的能不能作人師?不能為人師,這個東西我們不能學。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作模範?不足以作為模範的,這個念頭不能起,這句話不能說,這件事不能做,這是總綱領、總原則。
我這兩天跟大家所講的,你們果然能聽懂了,你們果然能夠相信,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們菩薩的根底就打好了,將來從你們這個地方發展就是學院,從學院再發展就是佛教大學。現在我們雖然沒有土地,不要緊,我們有信心,什麼時候需要,佛菩薩自然送來,不要操這個心。
這些都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我跟他學,他老人家告訴我:「你只要發心,只要真幹,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自己一點心都不要操。」我永遠記得他老人家這個教訓。所以,不操心,佛菩薩照顧。一切所需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操什麼心?這個叫學佛,這叫求佛。求佛,不求人;求人,人家要是不肯答應你,多難過,多難為情。
佛弟子有所求,要求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佛菩薩有感應、有靈驗,不可思議。我們用什麼方法求?用「依教奉行」來求。不能依教奉行,是求不到的;真正依教奉行,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諸佛菩薩自然護念,龍天善神必定擁護。章嘉大師傳授給我,我傳授給你們。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課程就上到此地圓滿。下面所依的這六種東西,就是我們這兩年當中要學習、要完成、要落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