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怎樣入佛法之門  (第四集)  1991/11  美國洛杉磯  檔名:18-006-0004

  印公老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前面介紹修學的基本科目,就是養五德修六和。雖然說是基本科目,依然是說的原則跟原理,實際上的著手,那就講到一個佛弟子最低限度的修持,不能少於早晚課誦。如果說連早晚課都沒有了,那可以說是有名無實的佛弟子,這是同修們要記住的。無論自己怎麼樣的繁忙,早晚課的時間短可以,決定不能夠缺少,尤其是淨宗。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早晚課斷掉了,就不符合經訓。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就違背了。即使是很忙的人,早晚課用十念法。十念我們曉得,盡一口氣叫一念,這個時間很短,十念大概五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做了。每天早晚,一生是一天都不缺,也是一向專念,也符合經典裡面的要求。

  所以修行,世尊在滅度之前已經想到我們今天這個社會的狀況。就如《楞嚴經》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說法的人很多很多,而且所說的幾乎都不相同,我們要以什麼為標準?我們聽哪一個人的教誨是正確的?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惑,讓我們修學無所依從。佛見到了,施給我們無盡的慈悲,教給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了,你只要依照佛這四點教訓,就如同佛住世,親近佛陀沒有兩樣。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我們有這個標準就好了。人,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菩薩、羅漢、緣覺都是人;換句話說,菩薩、羅漢所講的話,如果跟佛在經典上講的不一樣,我們都可以不要去依從他。法就是經典。可是經典流傳到今天又有了問題,有許多人說,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靠不住,搞得我們又無所適從,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迷惑,我們要怎麼辦?唯一可靠的辦法依《大藏經》,依這個。

  《大藏經》的編輯,在中國可以說最晚的是《乾隆大藏經》,乾隆時代所編的。那個時代還相當的淳樸,真正有修有學的高僧大德還很多。《藏經》裡面所收藏的這些經論,即使是祖師大德們的著作,凡是收錄《大藏經》的都是經過嚴格的審查;就是當代這些高僧大德公認這是正確的,這是與佛所講的沒有違背,這樣報到皇帝那個地方,皇帝批准了,這才能入藏,所以說是經過嚴格審查的。乾隆以後,這編藏就是民國時代了。民國時代就沒有嚴格,那現代人要是編個《藏經》,把現前一些著作(那可以說是問題就比較多了),統統收在那裡,這是不太可靠。所以我們是依古時候的那個版本,愈古老就愈靠得住,至少它是經過了一千多年,幾百年,代代的高僧大德眼目當中見過,大家都公認沒有異議的,這就應該是比較可靠。

  雖然古人的東西在文字上稍稍有一些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現代人不念文言文了。經典一展開,文字上有一點障礙。實在講古德翻經沒有完全用文言文。諸位把經典跟古文,不要說別的,普通的《古文觀止》比較一下,你就曉得佛經文字的淺顯。換句話說,古大德翻經用的是什麼文字?是當時的白話文,當時最淺易、最容易懂的文字,這在中國文學裡面稱為變文;變化的變,稱為變文。所以就已經考慮到這個經典必須要普及,稍稍懂得一點點文字的人都能看得懂,可見得古人的用心之苦,我們應當要能體會得到,文字並不很深。

  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實在講不難。文言文的發明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對於後世的子孫最大的貢獻,這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所沒有的。我們的老祖宗知道言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會隨著地區變化,因此語跟文要合一,麻煩就來了。不要說是幾千年,一百年之後,他們所說的東西後人就看不懂。像西方古文像拉丁文,印度的梵文,極少數的專家能夠懂得,不是專家沒有辦法懂得。所以我們的祖宗了解這個事實,他把語跟文分兩條路,語言隨意怎麼變沒有關係,我的文不變,這個文言永遠不變。正因為它永遠不變,你看二、三千年的典籍流傳到現在,就以孔老夫子的《論語》,孔夫子距離我們是二千五百年。二千五百年前的人寫給我們的東西,還像面對面談話一樣,這不容易!所以這是了不起的一個發明,是非常好的一個工具,能夠把古聖先賢他們對人生的體驗,人生的智慧傳給後世子孫。所以這是中國國寶之一,我們應當要努力的修學,不要把它捨棄。

  你能夠懂得文言文,有了這個工具,你看看現在在台灣,這是前幾年商務印書館將《四庫全書》印出來了。我前天在西來寺看到,他們有一部《大藏經》。你能懂得文言文,那就是《大藏》、《四庫》的鑰匙,鑰匙就拿到了,你就能夠坐享其成。如果你不懂得文言文,《大藏經》、《四庫全書》擺在面前,是不得其門而入。

  文言文的學習難不難?給諸位說不難。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有能力讀文言文。他不要求你寫,至少你有能力讀文言文。如何學習?他教我們將《古文觀止》背五十篇。他說你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如果你能夠熟背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當然你讀得愈多愈好。所以他要求我們的是五十篇,不要求我們寫,要求我們有能力閱讀。這五十篇文言文能背誦,那把鑰匙你就拿到了,《四庫》的鑰匙拿到了,《大藏經》的鑰匙拿到了。

  我現在在世界各處講經,勸人家念《無量壽經》,不僅是勸你學佛,我還有另外的目的。因為李老師給我們的是五十篇古文,《無量壽經》是漢朝時候翻譯的,雖然是十二次的翻譯,從漢到宋,最後一次翻譯是在南宋時代,那是標準的古文。夏蓮居老居士重新會集,編的這個會集本總共分成四十八篇。李老師限制五十篇,它有四十八篇就差不多了,只差兩篇。所以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念熟了,給諸位說也把《無量壽經》當作古文來念,你把這四十八篇念熟了,你閱讀經藏的能力也就有了。

  把它當作古文來念。所以念這個經,我說一舉四得。這是對外國我們僑胞來講,你們教你們的子弟讀《無量壽經》,第一個他會懂得中國話,中國話不會忘記,這個好方法,很多小孩在外國,中國話不知道了,中國話不會忘記;第二個認識中國字,有了這一本經書,認識字,他可以認識中國字;第三個他奠定將來文言文的基礎;第四個好處又是奠定了學佛佛法的基礎,一舉四得。所以一定要教你的小孩念《無量壽經》,一天念個一句、二句,教他一句、二句,用這個方法,這裡面的好處太多太多!他現在不曉得,他將來長大了,才曉得父母對他的愛護,所以一舉四得。

  一定要認真,要努力,將來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中國人的時代,不懂中文就吃大虧了。這是連現在西方許多有學問、有見識的人都看到,風水輪流轉。你們看看近代的歷史,二百年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前清康熙、乾隆的時候,全世界第一大國,那風水在中國;以後慢慢轉轉到西邊去了,荷蘭、葡萄牙、英國;二次大戰時間又轉轉到美國。你看現在又轉到日本了,日本再一轉又是中國,這風水輪流轉。眼看就轉到中國了,那不懂中國文的人吃大虧。所以現在說實在話,英文不重要,中文重要。你們一定要曉得。你看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中文是世界第一文字。這是我提醒諸位同修,對你們的子弟要認真督促,教學中文。教學中文最好的方法,讀《無量壽經》,一舉四得。所以文言文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把這個鑰匙拿到。我們古聖先賢、列祖列宗遺留給我們的寶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所以這是任何國家民族裡面沒有的東西,唯一在這個世界上,唯獨我們中國有,決定不能辜負祖宗,不能辜負古聖先賢。

  早晚課,一定要曉得早晚課真正的目的,這是老師教誡學生。早課的目的是提醒我們自己,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對佛菩薩的像就如同對佛菩薩的真人,要有這樣的恭敬心。在老師面前讀誦經典,就是接受老師的教訓,我今天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我不違背老師的教訓。早課意思在此地,這諸位要知道。那個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不是表示你教我功課,我都背誦了,我已經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老師了,這觀念是錯誤的,是提醒自己接受教訓,這才真正對得起老師。所以早課的用意是提醒我們,使我們在這一天當中,無論對什麼境界,真正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早晚課的三皈是各宗各派共同的科目,不管你學哪一宗哪一派,你早課的內容不相同,所念的經典不相同,但是三皈一定是相同的。三皈是修行的總綱領、是修行的總原則。所以最低限度是打三皈,寺廟道場都是如此!我們學某一個法門,再加上某一個法門的經典,這是我們主修的。譬如我們修淨土宗的,我們可以念《阿彌陀經》,我們可以念《普賢行願品》;像過去弘一大師,他老人家早晚課誦,就念《普賢菩薩行願品》,他特別喜歡這部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修這個。

  我們提倡的,是提倡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念熟了,念得很熟,能夠達到可以背誦的程度,念一遍只要半個小時。所以做早晚課的時候不耽誤時間,半個小時可以念一遍。初學經文生澀讀得不熟,時間就要長,我們也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做早晚課,怎麼辦?像我現在台北的道場,我在達拉斯的道場,我們的早課,大家在一起做早課,是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有開經偈(這是道場做的,如果你們同修在家裡,這些統統都可以省掉),然後就念《無量壽經》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念完了之後,讚佛偈,佛號,三皈依,早課圓滿。晚課,這個程序、儀規都一樣的,就是把念誦的部分換成三十三到三十七這五品。

  晚課著重在反省,在檢點我今天一天犯了哪些過失,我要認真的來改過自新,希望明天不要再犯這個過失;早課是發願,希望我們的願跟佛的願相同。這樣課誦目的是希望自己真正能夠做到與阿彌陀佛,與十方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們課誦目的在此地。所以絕對不是這個課誦是念給佛菩薩聽的,那我們就想錯了。真正得到利益!極其忙碌之人,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十念法。諸位要知道十念法是很簡單,但是內容跟我們做這樣的早晚課沒有兩樣。為什麼?那一句「阿彌陀佛」是題目。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含的是什麼意思?就是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也叫《大阿彌陀經》。五種原譯本裡面經題無疑的簡稱就是《阿彌陀經》,所以那是個題目,念到題目就要想到裡面的內容。可見得念是很簡單,裡面的內容含義深廣不可思議,這是一定要曉得,我們的早晚課才會得力,功夫就得力。否則的話,你不懂得早晚課的目的與精神之所在,縱然念一輩子,還是糊裡糊塗,得不到一絲毫的受用,你一生的早晚課都叫白做了。只是念的那幾分鐘口善而已,除了口善之外,你還得什麼?什麼也得不到。這不可不知道的。

  《無量壽經》講的是些什麼?我告訴諸位,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也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以清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它的境界跟《華嚴經》完全一樣,是《華嚴經》的濃縮,是《華嚴經》的略說。《華嚴經》是廣說,《無量壽經》是略說,是中本《華嚴》。《華嚴經》八十卷,部頭大叫大本,這個《無量壽經》經文少,叫中本。提到中本,當然還有小本,什麼是小本?我想我不說你們同學都知道,《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八十卷的是大本《華嚴》。裡面內容完全一樣,只是說的多少不同而已,內容同樣的豐富。如果你要再問《華嚴經》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我就可以告訴你,三藏十二部,我們今天講《大藏經》,這一部《大藏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註解,這你就應當知道了。所以《華嚴》上說一即一切,一是什麼?一部《無量壽經》就是一切經,你念《無量壽經》就是整個《大藏經》都念了,一部都沒有漏掉,你念《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經就是一部經。在我們淨宗本位上來給你介紹。或者說有一個學禪的,他念《金剛經》,《金剛經》是不是一就是一切?是的。《華嚴》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玄門裡頭主伴圓融,一切諸佛,我們淨宗是阿彌陀佛第一,所有一切諸佛都是伴,一個主,其他都是伴。我們禪宗裡面是尊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一,阿彌陀佛也是伴,這叫主伴圓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你無論以哪一尊佛為本尊,其他一切諸佛都是伴,所以一就是一切。因此三藏十二部經典,不管哪一部經典,你選這部經為主,其他一切經都是伴。主伴圓融,平等無二。我們這個心多清淨、多平等,心開意解。絕對不是說我這個是主,其他都不如我這個,那就錯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法裡面講的主伴圓融,很像現在美國講的民主。總統,任何人選上你,你就是總統。任期下來全都是平民,就是這麼一回意思。所以他的地位完全平等,沒有高下的差別,我們平等心從這裡建立的。

  心平等才真正的得到清淨,不平等,你的心怎麼會清淨?那不可能清淨的。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必須有一主修的,我們才能入門。為什麼?這個心才能專一,也就是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同時學很多經典,學很多法門,就不容易達到一心。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是佛教給我們的。是沒錯,你要曉得階段,什麼時候去廣學一切法門?是你得到一心以後。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一定要按照四弘誓願的次第,那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先斷煩惱,再學法門。得一心不亂了,就是煩惱斷掉了,那個時候才有能力廣學多聞,沒有得一心,不可以。沒有得一心,你沒有智慧,智慧是從一心,從定當中生的。沒有得定,沒有慧,沒有慧怎麼能廣學?所學的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增長邪見」,所學的正法都變成邪法了。為什麼?你胡思亂想,你怎麼能得如來真實義?你所學的統統是你自己的妄想。所以這一定要曉得。

  念佛一定要得理一心,才有資格。才有能力廣學多聞。禪宗一定要開悟才能夠出去參學,得定都沒有資格參學,要開悟。要定當中開智慧,這個時候可以到外面參學,參學就是廣學多聞。教下的參學要到大開圓解,沒有到大開圓解,也沒有資格出去參學。我們記住佛的這些教訓,依法不依人,是絕對不會錯的,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第二個「依義不依語」。這一句的教訓對我們現在人來說,破除了許許多多的疑惑。因為有很多人說,譬如一部經,拿《無量壽經》,十二種翻譯,雖然有很多失傳了,現在《大藏經》還有五種,五種翻譯的人不同,裡面所翻的內容句子都不一樣,我們依誰的?佛給我們講「依義不依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文字翻得不同沒有關係,只要意思講得不錯就行了。這個教訓很重要,意思翻得對就行了,語言多說幾句,少說幾句,他這麼說,他那麼說,沒有關係。只要意思相同,意思不錯就行了,不必在這個地方去爭論。在這些翻譯文字上去爭論是錯誤的,你也不能得真實義,爭論一輩子,自己得不到一點好處,所以這是給我們解決了很多的困惑。

  會集,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尤其特別,這個事情,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的序文裡面,他這個序文寫得很長,寫得很詳細,諸位可以細細的去讀一讀。《無量壽經》確確實實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說,跟其他經不一樣。其他經,釋迦牟尼佛在世只說一遍,沒有說過第二遍的,唯獨這個經是多次宣說。多次宣說,所以當時阿難尊者集結的時候也是多次集結。有的時候佛說得詳細一點,有的時候佛說得簡略一點,所以它梵文的版本就不相同。這些版本流傳到中國,中國統統把它翻譯出來,因此《無量壽經》的版本內容出入就很大。不像《金剛經》六種翻譯,不同的翻譯打開來一看,大致是大同小異,證明它的原本是一種。《無量壽經》裡面差別很大,這也說明它的原本絕對不是一種,一種,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出入。譬如最大的四十八願,漢翻譯的是二十四願,總不能二十四變成四十八,那怎麼翻譯也不能這麼翻法;趙譯的是三十六願,這是最大的出入,所以從這方面看出來,至少是三種不同的原譯本。證明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說。

  多次宣說,可見得這個經的重要性。不是很重要的,佛何必說這麼多次?所以唐朝善導大師給我們說,善導在中國,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彌陀化身再來的,那他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說的。他給我們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意思是什麼?他說一切諸佛所以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是說《無量壽經》的,《無量壽經》就是他心目當中要說的,其他都是陪襯的。這了不起!我們想想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尤其末法以後,眾生煩惱習氣很重,除了這個法門之外,我們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我們能夠得度?

  你說學禪,是高沒有話說,我們尊敬到極處,我想想我沒有能力。不要說開悟,我連得禪定的能力都沒有,盤腿打坐我也可以坐幾個小時,在那裡不動,不行!心裡胡思亂想,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擺在我面前,雖然是好像滿規矩的,心裡還動心。這就說明,我決定還在欲界。真正得到禪定了,五欲六塵不動心了,欲界斷掉了,這才能生到色界,才能到初禪。所以初禪的功夫,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絕對不會動念頭,那叫定。所以我想想我做不到,我沒有這個能力。還是幸虧有這個法門說帶業往生,意念不斷我也可以往生,這我才有信心,我才有把握。

  不是一個簡單事情,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要斷煩惱。說老實話,欲界就已經這麼難了,初禪、二禪定功更深,到四禪,到四空天,四禪八定,說老實話,還出不了三界。你才曉得這個法門修行真的不容易!所以別人修學那些法門,我五體投地,佩服到極處。他有本事,有能力修,我自嘆不如!所以只有回過頭來老實念佛,唯獨這個法門是個平等法門。明天、後天我會找個時間,把《無量壽經》簡單跟諸位介紹一下它的特色、它的優點。也就是說,我們學了幾十年,為什麼回過頭來選擇這個,是有道理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好高騖遠,瞧不起念佛法門,認為這是老太婆教,自命不凡!所以年輕的時候講些大經大論,自鳴得意,講到最後,想想看自己還是搞六道輪迴,決定沒有辦法超越。在深深反省之後趕緊回頭,再不回頭,沒希望,沒指望了。所以要真正懂得依義不依語,一定要能夠契入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是思惟,不是想像,不是研究討論可以得來的,要離心意識;換句話說,要清淨心。咱們用這個方法巧妙極了,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心地清淨,你自然能夠體會到幾分如來真實義。圓滿體會不到,萬分之一、二也許可以體會得到,那就很有受用了。

  第三句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這裡面有很多種的說法,意思非常之深廣。最簡單的、最直截了當的講法,就是我自己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幫助我脫離輪迴,幫助我圓成佛道的,這就是了義。學禪的人,他那個法門,那一部經典,能夠幫助他明心見性,那個對他了義,對我來講不了義;換句話說,這個話是老生常談,契機就是了義。機是什麼?機就是我們本人,理是諸佛如來所證的真理。不違背又能適合我這個程度,我修學這個經典,我這一生決定能夠超越三界,能夠了生死,能夠證大菩提,這個經對我來講就是了義,我們要依這個經。

  我們來看看,《華嚴》了義不了義?《華嚴》修法界觀,我修不成功,對某一些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嚴》是究竟了義,對我來講不了義,他能夠成佛作祖,我辦不到。《法華經》了不了義?對那個當機者也是究竟了義,對我也不了義。我今天選擇《阿彌陀經》,選擇《無量壽經》,對我來講是究竟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要從本人來看,不是從經典。經典,部部經都圓滿究竟了義,哪一部經不了義?所以諸位了義與不了義,是就我們本人來說的,不是法門來講的,不是經典來講的。你說依經典、依法門,那我們就又搞錯了。佛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會錯了,所以一再給你們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講得很透徹、很明顯。

  所以了義不了義,平等不平等是在機上來說的,不是在理上講的,這要認識清楚;換句話說,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修學的法門,而且這個法門說老實話,愈簡單愈好。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常常在講經的時候,拿照相機做比喻,什麼照相機第一?傻瓜照相機第一。一按下去,張張好,不要技術的。這就比喻什麼?比喻這個淨土念佛法門。那個華嚴、法華、禪宗、密宗,那是高級照相機,又要對光圈,又要對色溫,又要對距離,哪一方對得不好,就照不清楚。機器是好,一個機器幾萬塊,可是三十六張,一張都照不好,那就是什麼?不契機。我們這個便宜的,幾十塊錢買買,張張好!問問自己是什麼根機,選擇什麼法門,那就叫了義。那個照相專家的懸腳高架對他,他了義的。這個傻瓜照相機一按下去,對我來講,我是了義的。他那個東西給我不了義,我這個東西給他還是了義,他一按下去也好,也是張張好,所以這叫平等了義。他那是不平等了義。這個佛法真是,每一字每一句佛的教訓我們都不能夠含糊,都不能夠籠籠統統的把它帶過去,那就錯了。

  末後一句很要緊,「依智不依識」。這不但在學佛,就是平常做人也不能離開。智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理智,識是感情,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能夠用理性,你去處世會圓滿,會少麻煩。如果理性失掉了,專憑感情,那個事情就麻煩大了,就會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許許多多的障礙。學佛更不容許感情用事。我們親近老師要理智,老師對待學生也理智。不能這個學生好,我很喜歡他,你一喜歡就壞了,落在情上去了。情是迷惑,迷情!佛法是理性的。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轉識成智,識就是情識,轉識成智就是把感情轉變成理智。我們世間人顛倒。你看世間人常講,讚歎某人知識分子,智轉成識,就是把理智轉成感情,那就是知識分子。我們學佛的人要轉識成智,不能變成知識分子,變成知識分子,搞得再高明也是世智辯聰,所以要曉得怎麼轉變法。

  親近老師要理智,同學之間相處理智,與大眾相處理智,廣度眾生也理智,絕不落到感情。有些初學的同學來聽,那佛法沒有感情,這佛法很殘酷、很冷酷,這還有什麼意思?我有一年參加佛光山的夏令營,大專學生夏令營,就有學生(是個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佛家專門講智,都沒有講愛情,那人要是沒有愛情,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佛光山距離高雄很近,高雄不有一條愛河嗎?那很好,你跳到愛河裡去,最有意思了。她不知道,佛家講的要拿世間來講的愛,那是真愛,你們這世間人哪有愛?虛情假意!你看今天要結婚,明天又離婚,那是什麼愛?誰有真正的愛、真正的情?諸佛菩薩!阿羅漢以下的六道凡夫都沒有真心,都沒有真情,也沒有真愛,虛情假意。所以你跟這些人接觸,你要曉得什麼都是假的,千萬不要當真,當真就上當了。所以佛教換個名詞叫慈悲。

  世間人叫愛情,佛叫慈悲。慈悲是什麼?是真實的愛情,那是真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度眾生一定幫助你成佛,不到成佛,他絕對不會把你捨棄掉的。世間人哪有什麼真愛、真情?迷惑顛倒!那叫可憐憫者,經上常講「可憐憫者」。都是假的,所以這是佛最後一句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唯有理性,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是要知道的。所以我們能夠遵守佛這四點教訓,雖然生在末法時期,就如同在佛的面前沒有兩樣。

  我們今天的修學,依照佛的指示,像剛才我舉的早晚課誦決定不能缺少。要培養自己的心願,心像佛一樣的清淨,像佛一樣的平等,像佛一樣的慈悲。彌陀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我們也要真正發四十八願,每一天念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要你念幹什麼?要學!老師發這個願,我也是發這個願,我跟老師發同樣的願;今天講的同志,志同道合。你將來到哪裡去?一定到西方去。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找不到發這個願的地方,發這個願的只有阿彌陀佛,你一定到那裡去,志同道合。這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信心。

  我們是凡夫,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做法許許多多錯誤,這些過錯在原則上、大體上《無量壽經》佛都給我們指出來了。我們念了之後,認真的去反省,我們還有哪些過失,每天去念,每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正懺悔。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句懺悔偈,那個罪業就懺掉了,哪有那麼容易?沒有那麼容易。改過自新是真懺悔。昨天的過失,我今天沒有了,今天的過失,我明天一定改掉,這叫真正修行,這叫真正懺悔。用這樣的心態去做早晚課,你才能夠真正得到利益。課誦是在佛菩薩面前學習,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生活上,換句話說,這一天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都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訓,都能遵照佛菩薩的教誡去做,這才是個好學生,是佛的好學生。所以一定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

  佛法是師道,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是我們的學長。菩薩也是佛的學生,前期的學生,好像同學一樣,校友,他是前期的,我們是後屆的。我們從佛門的稱呼可以非常明顯的體會到,我們稱佛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創建這個教育的最初的一個創辦人,我們稱他作根本的老師。我們拜佛不是拜偶像,不是迷信,不是盲從,我們是尊師重道。所以遇到一些外國人,他們看到我們是多神教,看到我們拜木偶,所以往往輕視我們。我們要跟他解釋明白,他就理解了。他們把這些佛菩薩都看作神。沒有,我們佛教裡頭沒有神,沒有供上帝,沒有供聖母,我們所供的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最初的一個老師。

  最初的這個老師距離我們現在,西洋人的講法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二千五百多年的老師我們還念念不忘,我們對於眼前的老師怎麼會忘掉?我們對於眼前的老師那個恭敬心從哪裡生的?就從這生的。我們孝順父母,對於千年萬世那個祖宗我們還供一個牌位,歷代祖宗牌位,天天來祭祀,眼前的父母,你怎麼會忘掉?這是教孝、教敬。孝敬用這種手段,用這個方式,使自性裡面這個性德能夠流露出來,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這是教學。不懂的人把它看作迷信,這冤枉不冤枉!

  菩薩是學長,是同學。古老的、那麼久的學長,我們都不忘記,現前的學長那還不跟弟兄姊妹一樣,怎麼會有隔閡?怎麼會有磨擦?都不可能的!我們今天的供佛真正用意在此地,這就是古聖先賢所講的「報本反始」,始是原始、最初的,成就自己真實的德性。外國人不懂,搞得我們現在連中國人也不懂,這難怪外國人;這外國人一問起,我們答不出來,你說這糟糕不糟糕。我在大陸上,大陸上不少共產黨幹部跟我接觸,我把佛教跟他們一談。他們聽了,他說聞所未聞,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他們說:法師,那這樣的佛教,我們共產黨可以接受。我說當然可以接受,沒有迷信,最好的教育,最真實的教育。我們今天講真善美慧,真善美慧的教育是佛法,每個人心目當中所追求的,原來在佛教裡頭,可惜你不認識。

  供養佛菩薩形像,第二個目的就是見賢思齊。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的時候,跟我們一樣是凡夫,他有能力斷煩惱,有能力破無明,有能力圓成佛道。他能,我為什麼不能?觀音、勢至在以前也是像我們一樣的凡夫,他能證得等覺菩薩,我為什麼不能?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我要跟他一樣,讓佛菩薩形像天天提醒我們,那才是我們心目當中嚮往的目標,我要作佛、作菩薩,這是第二層的深意。這就是佛菩薩真正保佑我們,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超三界成佛作祖。天天都在鼓勵我們,天天提醒我們,這是供奉佛像功德之所在,也是供奉佛像真正的意思。所以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宗教,有很多異教徒就不能進門,他不願意,他說他學了佛以後,背叛宗教。我們告訴他這是教育不是宗教。基督教徒要不要受教育?要受;天主教徒要不要受教育?要受,統統要受。我記得我在民國五十六年第一次到輔仁大學去講演,那個時候輔仁大學佛學社剛剛成立不久,請我到輔大去講演。那天講座聽眾很多,大概差不多有一百多人,我前面兩排坐著的是他們學校的神父,有十幾位神父,其中還有兩個外國神父;那外國人,我相信中文一定很好。我一看到這麼多神父在,我很高興,我就勸他們你們要認真的學佛,要皈依三寶。為什麼?我說你們是上帝的兒女,你們學佛不違背宗教;不但不違背,在我想,上帝一定非常高興。你們不學佛,我想那上帝一定搖頭,好兒女,可惜沒有受過教育。你們要是學了佛,上帝高興,我這個好兒女是最有智慧的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上帝絕對不反對。你看輔仁大學的學生,在家裡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絕對不能說我愛護父母,我不要老師,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佛法是師道,任何宗教徒都要學佛,不學佛就是不敬他們的上帝。那天本來還要求我留半個小時給他們發問題,我到最後講完了,留半個小時,一個問題都沒有,大家都不問。我勸他們,我勸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詳細。師道超越宗教!任何宗教都要學佛,你不學佛,沒有智慧,你愚痴,你偏見,你執著。所以我跟他們結了一個很好的緣。我在輔大講過很多次。于斌曾經在那邊辦「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請我去主講「佛教精神生活」。在他那個學校後面的多瑪斯神學院,我到那裡去,學生都是神父、修女。他們那個學生的素質很高,他們要求的是大學畢業,神學院念三年,然後有神職經驗選拔出來的學生,來參加這個研究所。研究所的學生不多,我上課的時候旁聽的學生多,輔大的同學都來了,所以我上課的時候有一百多人來聽課。你一定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佛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大家才歡喜接受,才認真的修學。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肯定、認識了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師道。

  從我們佛門自古以來,佛教的道場是很特別的,現在人講求藝術,連軍隊裡面打仗也講藝術,也藝術化。藝術化是最近這些年來才提倡的,佛門在幾千年前,已經提倡到藝術化的教學,所以佛教的寺院建築、雕塑、音樂、美術,全是藝術,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藝術跟博物館跟學校結合成一體,是這樣的教學法。這是真正的美!不能不叫人佩服,設想之周到,近代教育家都還沒有能夠想到這一層。所以寺院就是學校,就是博物館。寺院裡面的綱領執事,他的職責跟現在的學校沒有兩樣。現在普通一個學校校長,大學的校長,有教務長、有訓導長、有總務長。我們佛門裡面,住持就是校長,只是名稱不同,職責是相同的,首座就是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跟學校的名稱不同,職責完全相同。

  在稱呼上我們稱和尚,和尚不是隨便稱的,和尚相當於我們現在學校的校長,不是對每位出家人都能稱的。一個寺院裡的住持稱和尚,不是住持不能稱和尚,他是校長,他所負責的是教學政策,教化一方,他負的是這個責任。和尚以下的我們稱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所稱的教授、老師。阿闍黎翻成中國意思,他的言行可以做我們的榜樣,可以做我們的模範,我們中國人把它翻作軌範師,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教授、老師,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從稱呼上、從組織上、從職責上,它確實是學校、是教育。佛法到今天淪落變成宗教,是很大的不幸!

  佛法的教學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迷惑顛倒。如果不能恢復佛教本來面目,「破迷開悟」,那就是一句口號,永遠達不到。孔老夫子所講的「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定要正名。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囉嗦,不喜歡麻煩。佛教自古以來,我們本身也稱宗教,但是本身稱宗教與現代人那個宗教的概念完全不相同。我們本身稱宗教是,佛門裡面的教學有兩大系統,教學手段不一樣,一個叫宗門,一個叫教下。宗門就是禪宗,十大宗派,宗門是禪宗,它的教學方法很特殊,除禪宗之外都叫教下。所以宗教是宗門、教下,不是現代宗教的意思,不相同。

  我們今天講佛教,馬上人們的觀念就是佛教是宗教之一。所以我出家的時候我就提倡正名,我還曾經跟佛教會建議過,一定要正名,加兩個字,佛教把它加成「佛陀教育」,這大家的觀念就清楚了,佛陀教育。這是不得已!增加兩個字是使大家頭腦清晰一點,觀念搞清楚、搞明白,是佛陀的教育。我們所修、所學的是佛陀教育。它的教育裡面,內涵非常豐富,廣大無邊,分成的宗派,就像一個大學分成許許多多的院系一樣。世間學校院系,隔行如隔山,它的確是不一樣的。

  佛教所有的院系殊途同歸,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統統都是斷煩惱,明心見性,目的相同。所以古德常給我們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跟世間教育又不相同的地方,什麼原因?因為佛法是心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只要你證得了真心本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了。它的方法很妙,尤其是禪宗,禪宗的教學方法是直截了當,一點都不拐彎不抹角,所以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禪宗以外是從教科書下手,禪宗是頓超,所學不立文字,它不從教科書下手,直截從定慧下手,直截叫你修定修慧,從這下手。教下是中下的根性,禪宗一定要上上根,否則的話,你決定得不到利益,中下根性的人從教科書,這叫漸修,好像念書,念學校一樣。小學、中學、大學,一步一步的把境界向上提升。

  經典就是佛門的教科書,我在前面跟諸位提示過,經典沒有意思,不要去問那經典什麼意思,你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有意思只有一個,不會有第二個,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不但佛法的經典是這種性質,儒家、道家的經典也是這個意思。這是外國人看到這個東西迷惑困難,為什麼這一句這樣講也行,那樣講也行,有好多好多種講法的時候,外國人迷惑、困惑,百思莫解,他不曉得這個原理,那是真理!

  所以我們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必須自己做到一念不生,如來真實義就現前了。如來是誰?如來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不是別人。《金剛經》上解釋如來,解釋得非常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多美、多妙!法法皆如,萬法皆如,那是講自性,是從性德裡面說的,不是從形象上說的。從形象上也有個解釋「今佛如古佛再來」,這稱作如來,那是從相上講的。但是它最重要的是從自性上說的,《金剛經》上這一句是從自性上說的,諸法如義!所以心裡真的到一念不生時,智慧就現前,才能夠契入「法法皆如」。到法法皆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一切萬法沒有一樣不是性。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就像賢首大師講的金獅子章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叫見性。相上看不平等,性上看平等。可是性上平等,原來一切相也平等,這才到真正平等,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禪宗是直接修,教下是漸修,目標都是相同的。

  我們念佛的法門,這個法門妙極了!昨天,悟明老和尚告訴我,他說他不是專修淨土,他是禪淨密融合在一起修。不但如此,他說教律也離不開。他說的沒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尤其十玄裡面主伴圓融。所以我就向他老人家報告,我說《無量壽經》裡面就是五種融合在一起。《無量壽經》上經文講得詳詳細細的,所以《無量壽經》講的有禪、有密,而且統統最後都融在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禪、是密、是淨、是教、是律;再跟諸位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出不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妙!往後我跟大家詳細說明,你才真正認識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常常念這句「阿彌陀佛」提醒自己的性德,性德變成了實相,那就起作用。

  菩薩入世處世的原則,在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就是六度。《華嚴》裡面講的是十波羅蜜,這是把它變成事相。菩薩在這個世間,他用什麼態度入世?換句話說,用什麼態度、什麼方式待人接物?說得更通俗一點,他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這就講了這六個綱領,六個原則,菩薩所遵守的、所奉行的。《華嚴》雖然講十度,十度跟六度內容是完全相同的,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而已。第一個原則,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布施。布施是什麼?布施是放下、是捨,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金剛經》上講六度,六度如果統統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一樁事情,布施。因為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裡面圓滿含攝這三個意思。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就曉得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再縮小歸納起來只有一個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你才曉得作菩薩自始至終就是放下,到最後連那一念生相無明也放下,那就成佛了。等覺菩薩什麼都放下了,還有一念生相無明沒放下。由此可知,五十一位菩薩的階位,放得愈多愈往上升,放得愈少就往下降,就是這麼回事情而已。佛為什麼叫我們放下?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不放下是迷惑,你放下了,那你才算是一個真正明白人,你覺悟了。迷人不肯放,覺人肯放。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我那時候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就開始看佛經。一個月的時間,我認識章嘉大師。這個緣分,那個時候我還在軍中,我們宿舍在新北投,那是單身宿舍,我們三個人住一個房間。我在那裡看佛經,我們鄰居有一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現在人在美國,那時他八歲,很頑皮,常常跑到我們住的地方。我們院子很大,他看到我桌上擺著佛經,他回家去告訴他爸爸,他們是佛教徒。他就領他爸爸來看我,問我學佛,他很歡喜。我說:我剛剛接觸,佛經才開始看,才看了一個月的時間。他問:你有沒有困難?我說:困難很多,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我很喜歡看。他說:你需不需要一個人幫忙?我說:那太好了!那時法師都不認識,寺廟也沒去過。他就給我介紹認識章嘉大師。他是蒙古人,是滿清的一個親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

  我第一天跟大師見面,我們很有緣分,我向大師提出一個問題。我說:佛教的好處我知道一些,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馬上入進去?這心很急。我這問題提出來之後,章嘉大師兩個眼睛看著我的眼睛,看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我也特別注意聽他的開示,那時不懂什麼叫開示,聽他的指導。半個鐘點,人幾乎都入定了,全部精神集中到。他的精神很飽滿,所以我們也不敢懈怠,等,等他回答。等了半個鐘點,才等出一個字,什麼字?「有」,有底下又沒有了,他又不說了。這又等了十幾分鐘,沒有前面時間那麼長,等了十幾分鐘。他說話時很慢,每一個字非常有力,他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說的語氣很慢,不像我這麼快。教我六個字。所以這種教學,真的那個力量一生都不會忘記。不像一般人,你向他請教,他說了好多,說到最後,什麼都不知道,不曉得說些什麼,說多忘掉了。

  他這種教學法,每個字都教你印象非常深刻,這真正了不起。在我這一生當中,就碰到這麼一個人。跟他在一起就像在入定。我聽了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我聽得懂「看得破,放得下」,我就接著說:從那裡下手?差不多再等了十五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我們差不多在他那裡坐了一個半小時,就說了這麼幾句話。我向他告辭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大師非常慈悲,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那個攝受的力量不可思議。

  那我就真聽話,真去做,做六年,六年學什麼?布施。原來很吝嗇的,自己的東西捨不得,我喜歡讀書,很愛惜書,人家想借我的書看都不可以。為什麼?會把我的書弄髒了,我不借給他。這個時候開始學心量大一點,我讀過的書可以借給人,新的不能借給人;再過一個時期又進步一點,新的也可以借給人;到後來,我買來的新書,沒有讀過的,別人想要,我也可以借給他。一步一步的放,放到六年的時候,我把我的東西全部布施光了、捨盡了,捨盡了的時候感應現前。

  我那時跟章嘉大師,是每個星期都到他那裡去,差不多都要坐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都跟他兩個入定。他教給我的東西,真是我一生都受用不盡。我是真正聽話,完全遵照他的教訓來做;你不做,你得不到。捨到最後,心地清淨。心地清淨,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好像有預兆一樣,什麼事情快要發生了,自己知道。我曾經跟大師提出,我說:這佛法好,我有志弘揚佛法。弘揚佛法,當然想出家,他就跟我說:很好!你不要找師父。出家不找師父怎麼行?他就給我舉個例子:如果你去拜了師父,那個師父不收你,那你會生煩惱。我想,對!很有道理,那怎麼辦?他說:你求佛菩薩,讓佛菩薩給你安排。求佛菩薩沒有感應的時候,你自己有業障。

  有障礙,一定要消除業障。業障怎麼消除?他不是叫我拜梁皇懺、拜水懺,他不是教我這個,改過自新就消除業障。他說這是真正的懺悔。你每天反省,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這就是悟,這就是開悟。所以開悟是什麼?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再能把自己的過失改掉,這叫修行。所以大師教給我初學佛法的修行功夫是不落跡象的,這真正做。你的業障消除了的時候,有求必應。這是我從他那裡學來的。

  所以到我布施都布施乾淨了,剩下什麼?剩下一床棉被,幾套換洗衣物,什麼都沒有了。我那些書到最後,有讀書人喜歡這個書當參考資料,我都一箱一箱送給人。大的書就送給李老師剛剛辦的慈光圖書館,幾乎所有的書全部送掉了,身上連一文錢也沒有了。這個時候感應道交了。心悟法師,那時候圓山臨濟寺剛收回,沒有人幫忙。他知道我有意思出家,他就請我去臨濟寺出家,派人來請我,一個月當中來了九次。我看他很虔誠,我就答應了。所以我出家因緣,不是我找師父,真的章嘉大師講的,師父來找我,還要找九次我才答應他。所以這個因緣很特別。大概在台灣沒有第二個人是這樣的。所以李老師就講怎麼人家一來找,你就去了?我向李老師報告出家因緣成熟,李老師很不願意,很不樂意,他希望我跟他能夠學成。我說:他來了九次了,很誠懇,大概因緣成熟了。我這樣出家的。所以我出家的時候,那一張車票是同修送的,身上一分錢布施得乾乾淨淨,就帶一床被子,兩套換洗衣服,到臨濟寺出家。車票是從台中站買到圓山站,下了站就到廟裡去了。

  出家時我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我每個月要到台中去住一個星期,繼續跟李老師學教。常住要給假期給我,要給我買往返車票,我沒有錢。第二個條件,我出家願心是學教,弘法利生,我不做經懺佛事,不參加任何法會。你要同意,不同意,我不能在這裡住。我提的條件,心悟法師統統答應,完全兌現。我是這麼出家的。這就是章嘉大師的話「有求必應」。第二個受戒,道源法師傳戒的時候,那時候受戒要繳錢,要繳五百多塊。不得了了!對我來講是天文數字。我俗家一個老師,周邦道,他是我的校長,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聽到海會寺傳戒,就打個電話給我。他說:海會寺傳戒,你曉不曉得?我說曉得。你有沒有去報名?我說沒有。為什麼不去?沒錢。他聽到這個,他說:去,我們在台北的校友共同支持你。所以我受戒的錢是校長帶頭,我們還有不少的老師、同學大家捐助的,送一筆錢給我,叫我去的,我不是主動的,真的佛菩薩安排。他替我安排好了,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是實實在在不容易。章嘉大師圓寂,他在北投火化,做一個小的塔火化。我跟甘珠還有他的祕書陳居士,有六、七個人在那裡搭了一個帳篷。我在那裡守了三天三夜,甘珠在那裡守了七天七夜。因為我要上班,請不到長的假期。三天三夜,我就在那裡很冷靜的想,我跟大師三年,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學到了些什麼?深深做一次反省,想到一樁事情「嚴持戒律」。

  因為我初學佛,我學佛的因緣是從方東美先生,從哲學裡面進去的,是學術裡面進去的。所以對於思想、理論特別愛好,對於戒律沒有看在眼裡。那時還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覺得佛是三千年前的人,是外國人,三千年前的生活方式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所以對於戒律沒有在意,沒有這個念頭去學這個東西。可是一想起,這就才想到,我每一次去見大師,離開的時候,他都輕輕的提一下「戒律很重要」,輕描淡寫提一下。這個話至少提了幾十次,所以在反省的時候,這一句話的力量最深。這時才認真想一想,他老人家這句話提那麼多次,目的何在?那一定很重要。那究竟為什麼會重要?在這個地方認真反省才覺悟到,想到什麼?不能把佛法戒律當作世間的禮來看。

  世間是世間法,禮,三代之禮就有興革不同,所以我就想到這個問題,古今之禮不同,中外之禮不同。我忽然悟到這個戒律是凡聖之禮,那就不能變更了。我們學佛是要超凡入聖,戒律是凡聖的分水嶺,是這個標準,決定不可以拿世間這種生活禮儀來相比擬。我就悟到這一點。所以我那時講,大師要不死,我永遠不會開悟!他老人家一死,我才一下覺悟到,我才知道戒律的重要,才認真去看戒律這些書,認真來研究、來學習。因為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持戒,你做一條就是持一條。他說:受戒是形式,不要緊。最重要的,是要你要真正把它做到。他完全給我講實質,不重這些形式。我在他那裡三年,三年真正把學佛的根基奠定了。所以對於戒律才非常非常的重視,才真正體會到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我們求的是智慧,但是戒跟定是手段,不從這個手段,要想成就智慧是決定不可能。千萬不要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那就大錯特錯,那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生死的問題,這才是大事。所以學佛的人,這一生真正的成就,我將來到哪裡去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不糊塗,這是成就。如果還是迷惑顛倒,不曉得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那這個佛就白學了。

  所以後十年在李老師會下,那是專門學講經,學講經的理論、方法、技巧。那個東西也是古人所說的「只可心會,不可言傳」。那要細心去體會。我在那裡專門學這個東西,所學的是活的不是死的。李老師也不准我學死的。最初,我聽他講經寫筆記。因為他叫我坐第一排坐第一個位置,他看得很清楚。講完之後,他把我叫到房間。他說:你寫筆記是不是?我說是!你寫了有什麼用?我說怕忘記!他說沒有用!你今天費那麼多時間去寫,寫到明年,境界就不一樣了,全部作廢了。我想是有道理。他說你專心聽就好了,不要記筆記。所以我在他那裡聽了十年的經,我一本薄薄的筆記本,寫了一半都不到,十年。他教我學活的,不要學死的。所以我在他那裡,我知道他的思想,我知道他的方法,我學這個東西。所以我在講台上就很自在,不要任何依靠。

  李老師他講經,他自己編了一些表解筆記,那個東西只要我看到,我沒有聽他講,我依照他寫的大綱,我來講一遍,跟他講的就差不多。不能說百分之百,至少是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前面我聽了,後面我都知道了。所以我跟他學《華嚴經》,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八十華嚴》我聽一卷,這全部《華嚴》我能講得下來,決定沒有問題。所以我就到台北去講《華嚴》,講了十七年,十七年《華嚴經》沒有講完,講了一大半,因為我四十、八十同時講,差不多講了有二千五百多小時。我相信淨土是從《華嚴》這裡面生信的,所以確確實實《華嚴》、《法華》、《楞嚴》,引導我入《無量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