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意  (第三集)  2001/6/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5-017-0003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底下這一段:

  【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

  這些都是世尊教導我們基本修學的方法。在我們自己經驗當中,以及我們周邊許許多多的同參道友,修行有些很多年,甚至於幾十年了,沒有顯著的成績,原因在哪裡?都在基礎沒有打好。就像蓋房子一樣,沒有把地基做好,無論怎麼樣去蓋,最後都倒塌掉了。這一樁事情我們總得搞清楚,不能不留意,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必定又空過,這是非常可惜的。佛告訴我們頭一樁事情教我們親近善知識,如果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我們到什麼地方學?這個要懂,就是現前找不到善知識,古時候善知識很多,可以找古人。親近善知識,不一定要跟在他的身邊;如果以為跟在身邊就是親近善知識,那這是大錯特錯!多少人跟在善知識身邊,跟一輩子都沒成就。

  什麼叫親近善知識?第一個具足誠敬,第二個具足仰信,仰慕、深信不疑。所以,古時候孟夫子,這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想找一個老師,他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是孔子,但是孔子那個時候已經過世了,他讀孔子的書,遇到有疑難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依孔老夫子為老師,依古人不依今人,他學得很成功。孔老夫子所講的這些道理他明瞭,孔老夫子教導怎樣做人、怎樣待人接物,他全都學會了,學得很像。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孔老夫子是「至聖」,孟夫子尊之為「亞聖」。儒家往後沒有能超過孟子的,所以孟子自稱私淑孔子,中國有私淑弟子是從孟子來的,不以現代人為師,以古德為老師。往後在中國開這個例子就多了,這是孟子開的。

  在歷史上最傑出的,做私淑弟子有成就的司馬遷,漢朝的司馬遷,中國第一位史學家,他也是學孟子的方法,以古人為老師。他依什麼人?他依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的人,當然早就不在了。但是左丘明的著作在,《春秋左傳》,他是專攻這一門,所以「教之道,貴以專」。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專你就不能成就,專就成就了,所以一定要身體力行,他學得非常成功,成為漢朝的大文學家,學《左傳》。唐朝出了一個韓愈,唐宋八大家他排名第一。唐代跟宋代這兩代合起來差不多四百年,大文學家在歷史上享受盛名的八位,韓愈排名第一。韓愈也是用私淑弟子這個方法學成的,他學誰?他學司馬遷,一生專攻《史記》,他學成了。

  在我們佛門私淑弟子,在明朝出了一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那時候學佛,他對於蓮池大師非常仰慕,蓮池已經往生,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世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蓮池大師全集》。現在印的是精裝本四冊,蕅益學成功了,成為淨宗一代祖師。這就是說明,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求明師受戒,實在找不到好老師,找古人。也跟親近老師一樣的,學一家之言,專跟一個老師學,不能跟第二個老師。為什麼?一個老師他的思路方法不一樣,學多了你無所適從,你不可能有成就。自古以來,凡是成就的人,中國講師承,師承就是跟一個老師學,我們才能有成就。

  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謙虛,他說我的德行學問頂多只能教你五年,這他老人家謙虛。五年之後,他叫我依印光大師為老師,印祖是他的師父,他教我依印光大師為師父。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我們每天讀誦,依教奉行,那就是印祖的好學生。我這些年來到處講經、教學,我不敢為人師,所以我勸大家,我們依阿彌陀佛為老師。這個老師好,世尊對他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怎麼親近他?《無量壽經》就是老師。尤其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確確實實是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我們對它有信心、有敬仰,決定沒有懷疑。我們讀誦、受持、研究、依教奉行,那我們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

  往年我在溫哥華,有一位金石家,刻印章刻得非常好,我非常歡喜,我請他給我刻兩個圖章,「彌陀弟子」,另外一方「老實念佛」。我們做佛的學生,我們大家在一起同學,一定要學得像,把《無量壽經》裡面的道理要參透,《無量壽經》當中的教誨,字字句句我們都落實,那我們就真正是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不是假的。這些經論確實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怎麼學都學不像,沒有在基礎上下功夫。世出世間法做學問的根基,給諸位說在《弟子規》,《弟子規》裡頭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怎樣做學生,求學態度重於方法。

  往年,這是在民國六十年代,那個時候南部有一位天乙法師,也許有些人知道他。他在高雄左營有一個興隆寺,我是有一年過年,在他那個道場裡住了三天。他也是每天把寺院裡的大眾集合起來,讓我跟大家講講話。他提出個問題問我,怎麼樣學講經?我寫了一篇「內典研究要領」,就是在他那裡寫的。我特別強調修學的態度,我認為修學的態度,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應當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現在我們在培訓班傳的是方法,方法是末,修學的心態那是本,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在他那邊寫了這個大綱,總共不過六、七百個字,帶回台中送給李老師看。李老師看的時候一個字都有沒改動,那個時候用油印,印出來分給我們同學們做參考。求學的態度太重要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完全是講修學的態度。

  今天說的這一句『淨施所安』,這一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法緣。講經、教學如果沒有法緣,不行。這李老師從前講過,你學得再好,你講得天花亂墜,人家不喜歡聽,沒有聽眾。有些人講得並不好,聽眾可多了,都喜歡聽他的,什麼原因?法緣。所以老師那個時候教導我們,你們要懂得結法緣,用什麼方法結法緣?布施,你不布施,你的緣從哪裡來!世尊特別教給我們結法緣的一個方法,四攝法,攝是攝受眾生,你的法緣殊勝。四攝法裡頭,頭一個布施,歡喜布施,自己沒得吃、沒得穿,還歡喜布施。我只有一碗飯的時候,我可以分半碗飯給別人,歡歡喜喜,我們的法緣才殊勝。布施怎麼樣叫淨施?淨施毫無目的;如果布施有目的、有企圖的、貪圖回報的,那就不清淨。淨施是講三輪體空,心地清淨,絲毫染著都沒有,不為名利,不為回報,布施給一切眾生是理所當然的。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太少了,佛菩薩懂得,所以佛菩薩遍施、盡施。

  佛菩薩懂什麼?佛菩薩懂得虛空法界、國土眾生是一體。一體怎麼能不照顧!一體像我們這個身體,不同的眾生,不同的細胞都是在一個身上,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確確實實是一個身體,哪個地方有痛癢,全體都關心。除非不覺,不覺是什麼?麻木不仁;覺悟的部分一定關心麻木的部分,沒有任何條件。佛家常講的「無緣大慈」,慈是愛,無緣沒有條件,這個愛心沒條件的;「同體大悲」,悲是憐憫、悲憫,他有難、他有苦我們要幫助他解決。為什麼?同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同體,蚊蟲螞蟻跟我們也同體,怎麼可以殺害!修布施波羅蜜,那個蚊子來咬我們叮一口,你正好歡喜布施,布施供養;把牠趕走已經錯了,趕走是什麼?你吝嗇不肯布施,你不肯供養。說不定這個蚊子是佛菩薩變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佛菩薩要度這些蚊子,度這些蒼蠅,度蚊子一定變蚊子,才能跟牠打成一片,度蒼蠅一定變成蒼蠅。我們肉眼凡夫,哪裡曉得那是佛菩薩再來的?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哪一個族類都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肉眼凡夫把牠當畜生看待,這個錯了。只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懂得,他謹慎,不敢輕視一個眾生,為什麼?輕視眾生就輕視諸佛。這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無量壽經》上講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皆成佛」,我們這一句經文能受持嗎?果然受持,你對於一切眾生自然就恭敬,你就能修普賢行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你看《無量壽經》講得多清楚,在第二品裡面一開端,「尊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就是十大願王,總綱領!

  頭一個「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就是一切恭敬;對於一草一木、一沙一塵不恭敬,你就不是修普賢行。記住淨土法門是修普賢行的,怎麼曉得?《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近代弘一法師一生專持《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經已經列在淨土五經之中,他一生專修念佛求生淨土。他不是念《無量壽經》,也不是念《阿彌陀經》,他念《普賢行願品》。所以普賢十願我們要記住,決定不能夠疏忽,起心動念都與十願相應,真誠的恭敬,無有一物不敬。

  第二是「稱讚如來」,如來是從性德上說的,那我們就曉得,凡是與性德相應的是善法,我們要稱讚;與性德相違背的是惡法,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裡頭有惡法,絕不放在心上,培養自己純善的心,培養自己純淨的心,這樣將來往生才諸上善人,我們在修上善。人要懂得修自己的,別的人、周邊的人不要去理會,為什麼?他們不求往生淨土,我一心要求往生淨土,我要做。他做種種不善,他不想到極樂世界去,他還依舊搞六道輪迴,那當然可以。我不再想搞六道輪迴,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那我起心動念就要順從佛陀的教誨,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就完了。那麼講施,無有一法不是布施,都是施,《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對一切眾生布施恭敬,我們對一切眾生布施讚歎。

  第三願「廣修供養」,我們對一切眾生布施供養,決定沒有吝嗇,這樣才能夠成就自己的德業、德行,成就自己的福德。佛菩薩的福德無量無邊,從哪裡來的?從修學當中來的。

  「懺除業障」,這也是施捨,把自己的業障捨掉,無有一法不是布施。我們今天講到最具體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什麼叫無畏布施?能令一切眾生身心安穩,遠離憂悲苦惱,這就是無畏布施。由此可知,如果說是,因我而令一切眾生生煩惱,我們與淨施所安就違背了,就錯了。這個安是雙方都安,我布施的人身心安穩,接受布施的人身心也安穩。為什麼?因為我們布施是無條件的,不求他報償的,他就安穩了。如果我的布施是借給你的,你將來還還錢,他心裡不安穩;不要你還,接受布施的心,身心安穩。所以有人向我們借錢,你要懂得一個原則,你心裡要想著,如果要叫他還,你就不要借;借出去之後,決定不要有他還我的念頭,不可以,不能有這念頭;他將來能還很好,不還也很好,這就對了。不但佛菩薩教我們這樣做,中國古聖先賢無不是教我們這樣做法。錢財身外之物,最重要的人與人當中的情義,不能因為身外之物而把仁義破壞了,把你的德行都破壞了,這冤枉!那才是真正的損失,這個錢財不是損失。性德天天在增長,天天在成就,億萬財富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這道理不能不懂!

  底下一句『不違道禁』。道是道路,我們學佛這個道路是佛道,成佛之道,不可以違背。禁是禁戒,對於初學,像十善、五戒都是屬於禁戒。不殺生、不偷盜,加上一個不,決定不可以,都是屬於禁戒這一類的。佛為什麼要制定這些禁戒?這些禁戒多半是眾生無始無明的業障,惡習氣,這些東西決定障道,障礙佛道,障礙菩提道。所以佛教導我們,哪些東西一定要禁止,這是對於初學,特別是對於六道眾生。佛的這些禁戒,隨著我們修學的功夫愈往上提升,那就愈寬鬆了,為什麼?他明理他覺悟了,自自然然就不會犯,所以有定共戒、有道共戒。

  你入了禪定,禪定裡面絕對不會有惡念,絕對不會有惡行為,叫定共戒。最高的道共戒,道是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華嚴境界。你讀《華嚴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四法界,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法界這是佛與菩薩都證得,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我們這些眾生,他怎麼辦?他要把他的境界降低跟我們的水平相同,才能度人道。他也要到這裡來投胎受個人身,他也要嚴格的持三皈五戒,做給我們看。他自己本身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什麼?這叫大慈大悲,這叫淨施所安。這是他對我們的布施,布施恩德,我們哪裡懂!教化眾生要做個樣子給眾生看。

  那麼也有相反的例子,像濟公長老,好像五戒十善他完全不遵守,那是什麼?他是住在無障礙的法界裡頭。他要度另外一批眾生,那批眾生死在戒條裡頭,他做另外一個樣子給他看,告訴你學佛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但是他有個絕對不變的原則,那就是戒定慧三學,濟公長老所作所為絕對沒有違背戒定慧三學。但是他做的方法跟一般不一樣,這叫通權達變,你在什麼環境之中,你應當怎麼樣做法。戒是什麼?戒是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定是清淨不染,慧是一切明瞭。我們初學做不到,初學的人乖乖的隨順佛陀禁戒,小學生。到阿羅漢那持戒跟我們不一樣,到菩薩那又不一樣了,愈往上去升等了,境界不相同,決定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我們的業障太重太重了,我們不持戒行嗎?十善是根基,我們天天在犯,所以道業沒有進步,罪業天天進步,想到哪一天才能成就?所以前途一片渺茫。真肯幹的人,前途逐漸逐漸呈現的一片光明,所以修學功夫,這我在講經常講,就是成績。你學了,學了有成績,學佛的人成績表現在哪裡?表現在面孔上,表現在體質上,能看得出來。為什麼這麼說?其實這並不難懂,連算命看相的人都常說「相隨心轉」,你的心斷惡修善,你的相貌就轉善了,愈轉愈端莊,端正莊嚴,體質一定是愈來愈健康、愈來愈強壯,這一定道理。所以修行一看就曉得。這一次同修們帶來一張果林老和尚的照片,你們看到一百四十一歲,你看看那個,你就曉得人家修的怎麼樣,成績表現。身體為什麼?心安身安,他怎麼不好!不違道禁,他就自在,他就快樂。

  『齋戒不厭』,底下這個戒是戒律,這就講的五戒、十戒;齋是講清淨心,不是說吃素就是持齋。現在很多人弄錯了,以為素食就是齋,這錯誤的,素食不是齋,齋裡頭不一定是素食。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像現在小乘的國家,你們到泰國看到托缽,給什麼吃什麼。什麼叫齋?過午不食叫做齋,不論你是吃葷、吃素,過午不食,這個午還不行,午還不能說,怕人誤會,叫過中,日中。日中每一個地方時差不一樣,這個要注意。所以有不少同修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那個齋很重要,決定不能過中,過中之後你所吃的東西只要有沉澱的,齋就破掉了。所以像果汁會沉澱,豆漿也會沉澱,只要有沉澱的東西,你吃了的時候齋就破掉,八關齋戒就破掉了。

  它是幫助什麼?幫助修清淨心的,所以齋最重要的是心,齋心。真誠、恭敬,誠就靈了,就有感應,就感通了。持齋必定要守戒,為什麼?你要是犯戒,你的心不清淨,心不清淨齋也破掉了。齋跟戒是連在一起,但是是以齋為主。不持戒,一條戒破了齋就破掉了。所以八關齋戒是佛給在家人制定的,制定得非常好,期間只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夜,真正做到功德很大。修一天清淨、真誠、恭敬,修二十四小時,不是簡單的事情。現在我們看到許多修八關齋,那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所以這種殊勝的功德他得不到。

  最後一句這是講報,成績,『心中欣欣』,就是我們講法喜充滿,自在安樂。學佛要得不到法喜我們一定要反省,不是在理論上產生錯誤,就是在方法上出了問題,學佛哪有不歡喜的。遇到再大的災難,再嚴重的逆緣、逆境絕不減少法喜,為什麼?他入佛的境界,他入真如的境界。知道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放在心上是性德,性德自然流露,他怎麼不法喜充滿!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在行持上你能夠看得出來,決定是自在隨緣。我們把佛陀的教學歸納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我五十年修學的心得,我五十年修的就這個東西,非常簡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學的就是這些,我教別人的也是這些。講經四十二年沒有離開這個綱領,無論講什麼經沒有離開這十句,這個十句句句都落實,他怎麼不自在?

  我們在世間的目的,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目的。尤其是在晚年,不但是幫助學佛的同修,還要幫助所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你們不肯低頭,你們不肯下跪;我肯,我到不同的宗教的教堂,我低頭,我下跪,我拜他們奉祀的神明。我讓他們看看,我對你們尊敬。你們對我們佛不尊敬,我們對你們的神尊敬,都是應該的。我們對你們神明尊敬,應該的;你們對佛菩薩不恭敬、不尊敬,也是應該的。為什麼?你不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當然不尊敬,所以說應該的,一點都不奇怪。我對你們那個神尊敬,我懂,我懂了也一點不奇怪了,我懂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我禮敬的是敬性德。

  我記得大概總在四十年前,我還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那個時候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專門為大專學生開的班,我參加那個班。學生當中有基督教徒、有天主教徒,他們每天在這裡聽,聽完之後,晚上就到他們教堂去會報,是來盜法的。有別的同學傳給我,我曉得了,所以有一天我在解答問題的時候,我就提到這樁事情,我說上帝的兒女,這是受人尊敬,正大光明,上帝的兒女,那我們是決定尊敬的。不過如果說上帝兒女偷偷摸摸來學佛,學了之後回去報告,這上帝的臉、面子完蛋了,面上無光了。上帝兒女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我把這一逼,站起來了四個同學,其中有兩個是台灣大學的,他們承認了。我說你們教會給我們來個公函,希望參加我們講座,我們一定歡迎。

  我們知道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基督是佛菩薩。應以上帝身得度就現上帝身,上帝也是佛菩薩,所以我們見了趕緊頂禮膜拜,我們知道什麼?佛菩薩的化身,應化。他們不知道,他們要對立,我們沒有對立,我們知道。那在我們周邊環境,這一切人事物你知道嗎?他是不是佛菩薩化身?我想他是佛菩薩化身,他確實就是佛菩薩化身;我想他不是佛菩薩化身,那他就是魔鬼化身。說真話,境界上無佛亦無魔,這大乘經上佛教的。佛與魔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心是佛心,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魔也是佛;我們心裡頭是魔,佛菩薩都變成魔,這是佛在大乘經上教我們的。這個話有依據,根據在什麼?《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經教裡頭還有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不管什麼境界從心想生。我們的心善,沒有一法不善;我們心不善,沒有一法是善的。所以,心轉境界這是學佛,被境界所轉那是凡夫,是六道凡夫,聖跟凡差別就在此地。真正明白這個理事的真相,哪有不法喜充滿的道理,哪有不快樂!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