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四十二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42

  請掀開經本《科註》卷下第四十四面,請看經文

  【非但汝獨護是人故。亦有釋梵眷屬。諸天眷屬。擁護是人。】

  經文是接著前面堅牢地神護持供養、轉讀、依照本經理論方法修行的人,世尊在此地又告訴我們,不僅僅是地神護法護持,『釋梵』,「釋」是帝釋天王,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裡面講的 上帝、天主,「梵」是大梵天王。這些天王與這些天神,『眷屬』都是屬於天神,沒有一個不擁護這個人。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在前面第四十二面,今天有些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四十二面最後一行,我們念一遍「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就是這種人。經文裡面未來世就是指我們現在,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的未來世、說的末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關鍵是「善」字,善男子、善女人,善是有標準的,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善?最簡單的標準,《觀經》上講的三福,世尊在總結裡面告訴我們,「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裡面給我們講了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話統統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字最低的水平。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要明白的。為什麼我們讀經,依照經典的方法修行,所得的結果不是經上所說的。原因在哪裡?都在這一個字上,經上講得很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果報就要差很多,沒有這麼殊勝,這是一定要懂得的。

  昨天晚上,我們在《華嚴經》讀到「三十三天王」,代表初地菩薩「歡喜地」。三十三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代表什麼意思?五戒十善。換句話說,還是淨業三福裡面的第一福,「孝親尊師」,以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這是歡喜地。如果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我們連最低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都達不到,一生學佛只能說是跟佛結個善緣而已,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最殊勝的成就也不過是來生得人天福報,沒有辦法了生死、出輪迴,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經上,一切經論都講這個「善」字,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要達到經典「善」的標準,這裡面講的果報太殊勝了。這樣的標準,能不能獲得這樣殊勝的果報?不能,為什麼?你這個善是剛剛達到標準,這是初級的善,小善。《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經,它不是小乘經,所以這個「善」的標準還要向上提升,三福裡面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比前面高多了,這是二乘善,阿羅漢跟辟支佛的善。他們修行能不能得這個果報?還是不能,還差一截。再向上提升是大乘善,還要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就是此地這個「善」的標準。

  你以這樣的善心善行,供養地藏菩薩,轉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專修專弘,「一事修行」是專修專弘,你才能得到堅牢地神的擁護,你才能得到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擁護。他憑什麼擁護你?因為你是菩薩,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別人,是菩薩,他怎麼會不擁護?三福你做到第一條,你只是世間善人,欲界裡面一切善神會保佑你,你這一個地方土地神會保佑你。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用不著他來,他派幾個小土地來就夠了。如果你的善達到二乘善,聲聞、緣覺,你已經不是凡夫了,在小乘上你已經入了聖流,你就能夠感得天神來擁護你,這些天王尊敬你,天神擁護你。你是菩薩,天王也尊敬你、也擁護你。

  前面堅牢地神說過,註解裡面《光明經》上所說,就是註解第四十三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堅牢白佛言」,堅牢地神是全世界的總地神,不是普通地神。「說法比丘,坐法座時,我常晝夜,衛護不離,隱蔽其形,在法座下,頂戴其足」,所以這不是小善能夠感得的。堅牢地神的地位比閻羅天子還高,閻羅天子是統治一國,是一個國家,堅牢地神是統治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全世界統一了,那個國王才是堅牢地神。堅牢地神在你座位底下,頭頂著你的足,你有多大的福報!所以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大善,不是小善。小善感得一個小土地公,在你足下頭頂戴你,你已經很了不起。小土地公就是鄉長、村長。所以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要了解它的意思,才不至於產生誤會。由此可知,你不發大心怎麼行?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是心量大。諸位參加許多佛事法會,念疏文一開頭都念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那個心量就是虛空法界,心量很小的人菩提心沒發,你那個心是迷菩提是覺悟,覺心是盡虛空、遍法界。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感動得諸天天王、天神來擁護你,感動得堅牢地神以頭頂戴你的足,對你這麼恭敬。

  註解裡面這一段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遍,「初句,謂不但汝地神獨護」,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口氣。汝是指堅牢地神,說這一個供養、讀經、依教修行的人,不但是地神你來護持他,你發願護持他。「若果如上修為」,若是假設的話,果然你能夠像經上所講的依教修行,現在的話說,你落實了,你都能把它做到,那個護持的人就多,「亦有釋梵諸天眷屬皆來擁護」。下面青蓮大師引經據典來證明這句話,「如四天王白佛言」,這是欲界四大天王,「是人若得聞是經典,能得未來現在種種無量功德。我當隱蔽,不現其身。為聽法故,當至所止講法之處」。這是說明比丘升座講經,四大天王率領八部鬼神來聽經聞法,他們護持道場。這裡面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憑什麼能夠感動這些天神、這些護法神祇?憑自己的德行。什麼德?自性的性德,性德流露出來的是德行,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佛經論上所說的相應,佛經論所說都是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與經典相應就是與自性性德相應,所以才能感動天地鬼神,道理在此地。

  底下又說「大梵天王」是色界天王,初禪天。「釋提桓因」是忉利天主。「大辯天神,功德尊天,散脂鬼神,大將軍等,二十八部鬼神大將,摩醯首羅,摩尼跋陀鬼神大將。鬼子母,及五百鬼子」,下面「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鬼神諸天,如是等眾,為聽法故,悉自隱蔽,不現其身,至是人所止講法之處」。我們今天自己修學達不到這個水平,上善的水平達不到,中善的水平也未必達到,最低的限度要做到下善的水平。孝親尊師,慈悲修善,這是最低的水平,我們過去講得很多,這些錄音磁帶諸位可以做參考。這裡面有一個總原則,就是要用真心、真誠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才能達到善的標準,你才是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末後他又舉「《金光明》、方等圓經」,這一句裡面含的經論很多,圓是圓教的經典。「天龍神鬼擁護若斯。況今開顯最上之典」,這一句話古德承認,《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最上的經典。「開顯」兩個字,跟《無量壽經》上所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一個意思。這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其梵釋天等擁護之力,奚俟更言哉!」,何必還多說,一定感得色界天、欲界天的天王、天神來擁護。發心學教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弘法利生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你明白了解這樁事情,要全心全力認真去做,你要是不認真,草草率率的做這個工作,不但對不起人,得罪這些鬼神,這個一定要曉得。下面這段經文意思更好。

  【何故得如是聖賢擁護。】

  釋迦牟尼佛先提出一個問題,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原因、什麼緣故,你得到這些聖賢擁護?佛說『聖賢』這兩個字,就說明這些天王、天神,包括堅牢地神,他們不是凡夫,他們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在六道裡面,得他們的擁護,就是得諸佛菩薩的擁護,你為什麼能得到?下面說

  【皆由瞻禮地藏形像及轉讀是本願經故。】

  『瞻禮』,是不是供一尊地藏菩薩像,天天給他磕頭作揖?每一天把《地藏菩薩本願經》從頭到尾念幾遍?這樣你就能得到這麼大的利益?記住前面一句話,「專修專弘,依教修行」,這才行!「瞻禮」裡面不僅僅是形式,要見賢思齊,學地藏菩薩,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我要學地藏菩薩,我要效法地藏菩薩,以地藏菩薩做為我自己學佛的一個模式、一個榜樣,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這叫瞻禮。『轉讀』關鍵在「轉」,我們今天會讀,不會轉。轉是什麼?轉我們自己的境界,沒有讀經之前,我們很多想法看法、說法作法,全都錯了!現在展開這部經,讀了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把一切錯誤轉過來,跟佛菩薩一樣,這叫轉。轉這個字簡單來講是轉變,平常我們常講轉凡成聖,讀這個經你要會轉,這個功德就大了。你這一轉非同小可,你不是小乘,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地藏菩薩,那還得了!

  所以經要常讀,天天讀、天天轉。你不讀,你怎麼個轉法?淨業三福裡面「讀誦大乘」這句話重要,天天要讀,要讀得很熟,起心動念你才能轉得過來,這個道理在此地。讀經境界轉不過來,白讀了。所以經典展開有會讀、有不會讀,不會讀的讀給佛菩薩聽,與自己不相干,會讀的人是讀給自己聽,與別人不相干,決定轉變自己的境界。《壇經》裡面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沒開悟。悟了以後他很感慨跟六祖大師說,過去雖然天天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是被《法華》轉,今天開悟才轉《法華》,這叫做「轉讀」,法達給我們做了一個明顯的好榜樣。什麼時候你能轉經,而不被經所轉?被經所轉就死在句下,你讀死書,你不開悟。你能夠轉經了,你在這個經裡面開悟了。悟了之後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你為眾生解釋,長說短說、深說淺說,無不自在。所以讀經是不是修行?是修行,會讀的人是修行,不會讀的人不是修行。古德教我們「隨文入觀」,那是修行,隨著佛所說的我們觀念就相應、就契入,這是真修,圓修圓證。

  誰做到了?《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你看善財童子聞法,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地位提高一層。他參訪德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是二住菩薩,參訪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薩,不斷在提升。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成佛了,他證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為什麼能?隨文入觀,隨著善知識的開導,他就契入境界。我們今天修學,修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絲毫沒有轉動,苦在這裡念念還是隨順煩惱,這怎麼行!幾時我們能夠轉煩惱成菩提,你能隨順菩提,不再隨順煩惱,你就成就了,你就成佛了。所以這段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轉」,看你會不會轉?果然能夠轉讀這部經,下面說的是它的果報。

  【自然畢竟出離苦海。證涅槃樂。】

  這是說他的果。『出離苦海』,它上面加了一個『畢竟』,如果不加畢竟,出離苦海指六道輪迴,加上畢竟那就不只六道輪迴,包括十法界。畢竟出離苦海是超越十法界,證大涅槃。這是什麼果位?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到最低的。而實際呢?實際不是這個地位,是超越十地,才叫畢竟出離苦海。也就是說無明破盡,證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樂。

  【以是之故。得大擁護。】

  是這麼一個道理,這麼一個原因,所以得這些諸佛如來護念,天王、天神擁護。我們要問我們能不能做到?當然能,如果不能,這些話佛就不會跟我們講,佛所說的我們做不到,這不叫開玩笑,佛來吊胃口?那佛就有過失。佛所說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如果你肯做,沒有做不到的,轉變就在一念之間。圓頓大教之中,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掉,你就能做到。只要你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一切」不是這一個地區,不只這一個國家,也不只這一個世界,也不是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才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境界就轉過來,就入諸佛如來的境界,你就得諸佛如來的護念加持,智慧就開了,煩惱就斷了。煩惱怎麼斷?你要曉得煩惱的根是什麼?根就是我執,自私自利,這是煩惱的根。你今天自私的念頭沒有,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念念為虛空法界,你的煩惱根本就沒有,哪裡要斷?不斷,自然就沒有。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

  你們天天求智慧,不肯發心為一切眾生,智慧從哪裡來?怎麼會現前?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這是大障礙。不但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六道都不能超越,不但六道不能超越,欲界都不能超越,你說你生活裡頭空間多小!你活得多辛苦、多可憐!什麼原因?堅固的我執,分別執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受這個害、吃這個虧,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放下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你前途一片光明,大自在、大福德就現前。我們也曾在經典裡面聽佛這個說法,這部經好,一開端佛放光明雲,世尊為我們說出十種光明雲,那是自性的流露。這裡面有大福德、大吉祥、大圓滿,只要一念私心捨掉,你就全都得到。諸佛菩薩得到,他沒有私心,他沒有私欲,我們凡夫得不到,就被私欲障礙住。佛經裡面常講二障、三障,「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就是欲望,自私自利,「所知障」就是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這是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你的性德不能現前。你說多可惜!

  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把它念一念,第四十五面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個字看起,這是講「畢竟出離苦海」,苦海是什麼意思?「今指業海,苦有萬端」,此地說的苦海是業海,業海就大了,你造業,你造善業有善報,造惡業有惡報,善報、惡報都不自在。如果就六道裡面來說,大家常常聽說的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天、人、修羅是三善道,六道是業海。如果再擴大,四聖法界是善業,六道裡面都是惡業,還是業海。十法界是大的業海,六道是大海當中一個小的、最苦的地方。出離業海,出離十法界。註解底下說「既由禮讀」,瞻禮、轉讀。「出離無難」,你每天瞻禮地藏菩薩像,仰慕、尊重地藏菩薩,效法、學習地藏菩薩,又能讀經,依教奉行,你脫離業海就不難了。「言自然」,自然畢竟說自然,「則不加勉強。說畢竟,則到底不虛」,這些字都非常重要!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淨心,修平等、覺,你就一切自然。有願無求,願生西方淨土,這是願,沒有求。願是真心,求是妄心,這裡面的差別要懂得,願是隨緣,求是攀緣。我舉個例子來說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希求有一個好的念佛堂,這個希求是願,我什麼時候希求的?你們看看我筆記本裡面寫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這是求願,我沒有去攀緣,沒有到處跟人講趕快來化緣、來建,沒有,三十多年來隨其自然。到這邊來,說說,他們就真幹起來,這叫隨緣。李木源居士,這邊同修他們真幹,當真來搞,我們不過打個妄想而已,打了三十多年妄想,並沒有希求我一生當中真正會去建這個道場,沒有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他們聽了我這個說法就很認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順水推舟。從這個地方諸位體會,願跟求不一樣,隨順自然成就,沒有絲毫勉強,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趕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這個負擔多重,有願無求是一絲毫負擔都沒有。眾生有福,諸佛善神擁護,它自然就出現眾生沒有福報,我們怎麼勉強也搞不成功。

  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個求是願,願是隨緣,不是世間人那種求,那個求是攀緣。攀緣縱然成就,麻煩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強成就,後面的後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們自古至今許多大德,他們示現度化眾生的行誼之中可以看到,沒有勉強。

  我在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有個念頭去建個道場,為什麼?自己的福很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開口向人化過緣,這是我的天性,問人家伸手討錢,總覺得很難為情。為我自己我都不肯做,我還為別人做,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只有在講台上有的時候說說而已。我說的人無心,聽的人有意,他們真幹,真幹好!你們去幹,我也不反對、也不阻止。台北景美的華藏圖書館,是這麼成就的,那個圖書館的成就很多人不曉得,是聽眾一發脾氣發出來的。有一年在仁王法會,那時候華藏法施會,韓館長帶頭,那時候還有道安老法師,我們租借台北中國佛教會的道場,借這個道場來講《仁王經》二十天。佛教會裡面這些法師、大德們給我們為難,想盡種種方法阻止我們講經的圓滿,因為這個講經是祝福國家,我們堅持一定要講圓滿,鬧得很不愉快,但是總算勉強把經講完。講完之後,佛教會就說他的道場永遠不租借任何人講經。我們聽眾聽到這個事情,才一發脾氣,你不借,我們自己搞個道場,大家湊錢買景美圖書館我沒有叫他買,他們大家自己發心,所以景美圖書館是聽眾發脾氣發出來的。也不錯,提供我們在那邊講了二十多年經,奠定了我們弘法的基礎,自然隨緣而成就。

  台灣第二個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我找他,他找我的,那是簡豐文居士的財產,他建這個大樓,發心要送一層給我做講堂。我跟他也不認識,平常沒有往來,突然來了要送一層樓給我,那一層樓不少錢。他這樣說,我就很懷疑,姑妄聽之,你送也好,不送也好,根本就不理會,他知道我對他沒信心。過了兩個星期,他寫了一個文字來,表示他誠心誠意來供養這個道場,那個文字在法律上沒效果,算是表達他的誠意,我們也很歡喜接受,好,讚歎幾句,算了,去吧!以後我到美國去弘法,在美國拿永久居留,所以在美國好像住了十個月,那一次在美國住的時間最長。回來之後,他這個大樓蓋好了,他到機場去接我,把所有權狀交給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才算是真的。我就問他,我說你捐獻出來,以後還要不要拿回去?他說不要,決定不拿回去。我說好,不拿回去我就給你做一個處分。我們在法院公證,我不要那個地方,就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這是基金會的財產,基金會哪一天解散不辦,這個財產屬於國家的,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他同意,我們就這樣辦。你送給我,我不要。你看這個道場自然成就的,我沒有向他要求。

  我們在美國達拉斯那個道場,那個地方我不喜歡,館長也不喜歡,偏偏在那裡建立,佛菩薩建立的。大家送錢來,道場建好也就沒錢來了,沒有向外化緣,沒有問人要錢,自自然然成就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幸福,沒有絲毫壓力,我們絕不找自己的麻煩,絕不讓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求人很苦,看人臉色,不好看。在外國銀行借貸,你說負擔多重!我不行,我要有債務的話,晚上睡不著覺。有一些人本事很大,一身債他晚上還好睡,我很佩服他。我決定不能做負債的事情,決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我們生活再清苦,身心安穩,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負擔。這樣你才能自然出離苦海,修行亦復如是。念佛老實念就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著急,不要天天盼望,怎麼阿彌陀佛還沒來?我還沒有見到?你要有這個心,這是有求,攀緣的心,恐怕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你念佛的時候夾雜,夾雜這個妄想。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願生西方,哪一天去都好,佛什麼時候來都好,不可以攀緣,隨緣好。還沒有去,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盡心盡力給一切大眾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的好處功德利益,向大家講解明白那就很好。這個樣子安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點都不著急,這個好。

  註解底下我們再看,「是故行者,應當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獲,出苦證樂」,這幾句話說得好。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你應該怎麼修法?應該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你應當用真心來修。夾雜著妄想就不是真心,不可以夾雜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學,一定有感應。「所求必獲」,這個求是願,你的願一定會滿。「出苦證樂」,不但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末後這幾句,「此正教主天宮付囑之心」,教主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天宮,這部經是在忉利天宮講的。將世尊滅度之後度化眾生的事業,付囑給地藏菩薩。「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專行,因果不爽如毛髮者」,一個是付託的人,一個是接受付託的人,地藏菩薩接受釋迦牟尼佛的付託。他非常慈悲,發願作幽冥教主。幽冥,大家常常看到這兩個字就想到是餓鬼、地獄,其實這兩個字意思很廣。幽冥是無明,無明沒破都在幽冥之中,從這個意思來看,十法界都是幽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法身,所以幽冥這兩個字的範圍很廣。地藏菩薩要在十法界,擔負起世尊度化眾生的使命。『以是之故,得大擁護』,這兩句是總結,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你得到諸天天王、天神擁護。

  這一品到此地講完了,下面這一品「見聞利益」,這在流通分是「見聞利益流通」。註解四十六面第一行,有一個簡單的介紹,介紹這一章,「謂見地藏之像,聞地藏之名,無不獲大利益。例同觀音,聞名、見身、心念者,皆能滅苦」,這裡頭的意思很深。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是不是真的能滅苦?是真的,但不是現在,是將來。現在種的是因,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眼見相,那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所以這個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利益什麼時候得到?要看什麼時候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這個利益就能現前。雖然是見像聞名,可是你的心、你的行為跟菩薩不相應,這個利益現在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下面就說「見身致禮,即身業機」,見到菩薩身你就會禮敬,這屬於身業聞名你也會稱念,你會念一句「南無地藏王菩薩」,這是口業你能夠身禮拜,口稱名,這是意業。

  「機感既成,冥顯自應」,下面是舉比喻來說。感應道交,有冥應、有顯應,在通常我們講功德利益不能現前,那是冥應,功德利益現前那是顯應,顯應是你禮敬、稱名,你的心行與菩薩相應。換句話說,與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這個感應很明顯,就顯應。如果我們雖然也禮敬、也稱名、也讀經,但是我們的思想、行為跟經上講的不相應,經上講的我們統統沒有做到,佛菩薩這個感應是冥應,不顯著。也就是說你現前還一樣受苦、還一樣遭難,甚至於還一樣要墮落,依舊搞六道輪迴。你不能說沒有感應,感是冥應,感應力量很薄,決定有感應,波度不強,很弱。你煩惱習氣的波度很強,所以顯示不出佛菩薩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強,佛菩薩應的力量也強,現在就能轉業,那就非常明顯。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對我們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這一段大嶼山聖一法師,把這品經稱為僧寶,他將本經末後歸結在三寶,這是古大德沒有講過的。聖一法師第一次在九華山講這部經,末後結歸到三寶,講得非常之好。我對他很讚歎,指歸到三寶那才是真實的利益。這部經前後照應得好,經文一開端佛放大光明雲,這個經將結束的時候,在此地又放大毫相光。我們讀過許多大乘經典,而看到佛在經上講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講到兩次、三次、很多次的,這種經不多。佛在這一會上,前後都放光。請看經文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爾時』,是世尊講完依教修行的這個人,得到堅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擁護,並且把他們擁護這個人的理由宣說出來,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從頂門放光。註解裡頭也說得好,我們把註解念一念,「自爾時至告諸大眾,皆經家所敘之文」,「經家」是集結經藏的人,他們敘述這段事,因為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記錄當時的狀況。「恰於地神護法品後放光者,為證前起後,令諸眾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議本有之常光也。」,這是說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證前起後,前面在忉利天宮集會品,序品裡面佛放大光明雲,前後呼應。這個地方的用意,大家聽經差不多聽得接近圓滿,讓大眾見到這個瑞相能開悟。悟的什麼?世尊所說自始至終都是講我們的自性,正是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可是本經裡面所說的,都是講六道三途裡面的狀況,六道三途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自性,這一點要細心去體會。

  『頂門』是頭頂,從頭頂放光,說明這不是常光,是放光現瑞。頂門放光註解裡面也有說明,表一切種智,這與世尊在楞嚴會上,放光現瑞的意思相同。註解裡面教導我們,讓我們體會這個瑞相的意思,「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禮稱念而進於極果者」,讓我們悟入這個意思。在中國四大菩薩是代表修學的層次,從哪裡學起?從地藏學起。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設,如果不是一個好心,不是一個善心,那就無從修學。地是心地,藏是寶藏,寶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們真心裡面含藏著有無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體會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孝敬,所以這個經是佛門的孝經。孝敬如何落實?我們在最近講經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眾生,看作自己「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把孝敬落實到這個地步。所有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來的諸佛。自己父母你懂得盡孝,未來諸佛你就能尊師,這是孝敬的落實。我曾經說過很多遍,把他「當作」還是隔一層,「真的是」自己的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不能把他「當作」,當作就遠了,真的是。

  所以我勉勵念佛堂所有這些護法的人,把每一個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諸佛如來。你用這種心情,來服務彌陀村,來照顧念佛堂,你才感動得一切諸佛護念,經上所講的諸天的天王、天神都來擁護。什麼道理?真誠心感應的。這跟一般退休、養老院不一樣。我們以孝順心、以恭敬心來對待一切眾生,不僅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以孝順心、恭敬心來對待。心轉變了,思想轉變、見解轉變了,這就是轉凡成聖。

  建個道場不難,現在大家都有這個財力,難在到哪裡去找這麼多孝子賢孫,你到哪裡去找?孝子賢孫是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這個不容易找到。有這些人護念、有這些人擁護,擁護就是護法,這個道場才殊勝,這個道場才能成就人,一生當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這個道場希有就在此地,難逢也在此地。有道場,沒有人來做詳細的說明,深入的講解,不行,不能相應。這個工作就要靠你們這些出家發心學教的同學們,你們要發心擔負起這個使命。這一切大眾,怎樣與經教相應,怎樣與諸佛如來相應,要靠你們認真努力的講解勸化。請看底下這段經文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種毫光。這一段註解裡面說得很詳細,毫光頂門上放出來的,毫是指什麼?白毫。佛的頂門眉中間有根白毫。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我們常常念讚佛偈「白毫宛轉五須彌」。佛的報身很大,他這根白毫是盤旋在一起,在眉間好像一個珠子一樣,其實它不是珠子,是一根白毫盤轉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註解裡面講「毫相是一,即用之體。光色不同,即體之用」。這說明十六句是一樁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三十二句,註解裡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來講,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裡面有種種顏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說「一」是講體,說「多」是說作用,體雖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蓮法師註解,他引用《法華文句》,用五色來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獄因果,黃色比喻餓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這裡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是比喻菩薩後頭還有,短的色像譬如別教菩薩,長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圓教的菩薩。

  「諸文開合隨意」,經文的講解可以意會,沒有一定的說法,就像《華嚴經》裡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你自己的見地,你看得深,解得就深,你看得廣,說得就廣。可是深廣還要契機,因為在講台上講經說法不是自受用,是為了利他,一定要觀察聽眾的根機,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講多少。如果只隨自己的境界去講,聽眾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這就是說法不契機,契機契理這才是如來說、菩薩說,我們應當要學習。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契理不契機,這不是佛說。對於這種現象,佛講得好,閒話,閒言語,契理不契機。不能說你錯,但是聽眾聽了不懂,不能領會,一點好處都得不到閒言語,要說得不好聽就是廢話。如果契機不契理,佛說那是魔說。佛菩薩說法可貴之處契機契理。契理與性德相應,契機是適合聽眾的程度,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天台家表法這個意思,末後有兩句說得很好,「此由法華九界同歸,三乘咸會」,這兩句話說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講菩薩、聲聞、緣覺,也有人講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淨土裡面所說的「五乘齊入報土」,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

  下面這是第一個『白毫相光』,第一說白色,白色是本色,這個說法是隨順眾生說,眾生都認為白色是本色,佛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也說白色是本色。為什麼?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顏色,一張白紙你要去畫畫,你會畫得很舒服,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如果是彩色的紙給你畫畫,你就覺得很困難。紅色的紙不能接受紅色,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顏色才能顯示出來,藍色的紙不能接受藍色,唯有白色的紙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所以用它來表本色。佛的白毫在兩道眉的中間,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在註解裡面第六行,「《大論》云」,《大論》是指《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頭有這麼說法,「白毫眉間峙,白光踰琉璃」,第一句說白毫的位置,在兩個眉的當中,它放光的時候超過琉璃。下面的意思就很重要,「在因行布施時,適可前人意,起自在業因緣」。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如來相好裡面白毫相是怎麼修來?修布施。布施什麼?很適合受布施人的意思換句話說,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這種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報。

  「起自在業因緣」,這句話說得好,佛得大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自在?我們也修布施,結果布施怎麼樣?未見得如人之意。或者是你修布施,你發心很勉強,發心當中有疑慮。譬如救災,我們眼看大陸上這些災難,這一次空前的水災,許多人想布施,布施又懷疑我這個布施的錢能不能到達災民手上?會不會給中間人剝削去?疑慮重重,不敢布施,想布施又不敢布施,你怎麼會得自在!類似這種情形太多太多了。知道這個好事想做又不敢做,修布施的時候想得太多,考慮太多,你得的果報就不如意。佛在普通經上講,財布施得財富,你賺錢賺得不如意,賺得很辛苦,那就是你修財布施的時候不如意,你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很辛苦,將來你得的果報也很痛苦,也不自在,就這個道理。佛的白毫相,那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適合人意,才成就這個相好。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