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舘  檔名:12-011-0004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一講,本經的具足經題,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疏卷第一」,這是完全的經題。本經一共有四十卷,註解就是《疏》,是唐朝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清涼國師所註的。我們現在用的本子這四十卷是連經文帶疏,合訂為一冊,精裝一本。過去我們也曾經用過三本裝的,《普慧大藏經》原本是三冊,它是線裝本,現在我們合訂為一冊。

  接著這下面是人題,我們念一念,「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經」,這是講經本的翻譯,這等於說譯經會裡面的主席。下面這個人題是註解的,「唐敕」,這個敕是皇帝下的聖旨,下的命令。換句話,這個經譯成之後,將這個經再加一次註疏,是皇帝下命令,請清涼國師來註解這部經,他是奉命令行事的。「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澄觀是清涼大師的法號,後人為了尊稱他老人家,不稱他的法號,而以地名來稱揚他,他住的這個地方是清涼山大華嚴寺,所以以山來稱揚他。就像智者大師一樣,他在浙江四明,住在天台山,人家稱他為天台大師,而不稱名,這是稱呼裡面最為恭敬。這個註解是他做的。

  底下是一篇序文,這篇序文非常之好,也非常重要。在今天我們不能夠細說,這是為了時間限制不能細說。這篇序文有註解,這個註解不在此地,是在「行願品」有一個《別行疏鈔》,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宗密大師他註的,宗密是清涼的學生。宗密大師註這篇序文註得非常詳細,佔很大的篇幅。所謂《別行疏鈔》,就是這品經裡面的最後一卷,剛才說過,這部經一共有四十卷,就是以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當年清涼國師將這部經譯出來之後,也感覺得這分量太大。認為最後這一卷是全經的總結,可保可傳。認為這卷經,凡是修學大乘的同修必須要讀誦;換句話說,是必修的課程。諸位現在看到這個本子,就是《別行疏鈔》,最好能把它翻開幾頁。

  不過這段序文裡面有幾句,我們要特別提一提的,諸位翻開第二頁。在第一行裡面我們能夠看到幾句,第三句開始說,「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這個境界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屢次的提到,這是事實。而我們凡夫是因為迷失了自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迷而不覺,看不到這個事實。這部《華嚴經》也就是說出這個事實真相,不過向下我們會見到。《華嚴經》實在不容易遇到,能夠遇到這部經,可以說他的福報、他的緣分實在是不可思議,因為就連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的時候,那些聲聞弟子們都沒有聽說過。今天南傳的小乘宗派,他們不相信大乘法,他們不承認《華嚴經》是佛說的。

  因為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沒有說過《華嚴經》,這是凡夫眼光上看到的。說起來也難怪,因為佛講《華嚴經》是在定中說的。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入定,誰知道他在定中講《華嚴經》?而《華嚴經》所以二七日中所說,時間不長,這點諸位要曉得,所謂是念劫圓融,事事無礙的境界。譬如我們一般人作夢,短暫的夢境,在夢境裡就過了幾十年,像古人筆記小說裡寫的「黃粱夢」。可見得夢中的境界,跟我們清醒的境界又不能夠相提並論。佛是在二七日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開演無上根本法輪,就是講這部《華嚴經》。講完之後阿難尊者結集成為經藏,這個經藏就被大龍菩薩收到龍宮裡面去珍藏,所以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流通,有這麼回事情,所以難怪小乘學者不承認。

  今日之下我們一般研究讀誦的,所謂滿腦袋有些科學概念的也不相信。我們今天有精密的科學工具,潛水艇,到太平洋海底也沒有發現龍宮,沒有發現就不承認,這也是屬於迷信。佛法說得很清楚,不但人鬼雜居,實際上十法界也是居住在一起,非以清淨心不能見到。科學家、哲學家,甚至於是宗教家,他所使用的還是分別妄想心,這樣的心沒有辦法見到事實真相,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佛法是講理的,不是叫我們迷信的,既然講理,換句話說,佛所說的一切境界,都能叫我們自己去證實,這就是他講理的地方。如何證得?要以清淨心,從清淨心裡面開智慧。所謂證得就是開智慧,智慧就是一切真相,自己確實通達明瞭了。所以能夠遇到這部經,我們自己應當要慶幸,要珍惜這個因緣,決定不能錯過。

  清涼大師在大經玄義裡面,將本經的義趣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這在八十卷《華嚴經疏鈔》玄談裡面,那個分量也相當之大。這個地方我們略略的提一提,這是序文裡面第四行從第三句,我把它念一念,「當其器也,百城詢友,一道棲神,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圓,入一塵而一心淨,千化不變其慮,萬境順通于道,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這個幾句很重要,如果要不曉得就沒有法子讀《華嚴經》。

  當其器也,器就是法器,什麼法器?華嚴法器。這個意思,如果是以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具備有學習《華嚴》的條件,有學習《華嚴》的資格,這就叫做華嚴法器。這點諸位特別要記住,華嚴法器是開放的,不是保守的。這個我們在《梵網經》裡面跟諸位說明過,佛法的教學,初級的佛法、中級的佛法是保守,高級的佛法是開放的,所以佛法的修學是從保守趨向於開放。但是,如果要不從保守上下手,一下就開放,確實有很大的困難,不但不能得其利,恐怕要深受其害。這個世間教學也是如此,譬如說小學、中學這是保守的教學,大學這是開放的教學。大學生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嚴格的管教,因為他已經成年了,他已經能夠辨別是非了,所以無需要像小學那樣的管束。《華嚴》是大乘佛法,所以是開放的教學。

  這所謂說博學多聞,這就是百城詢友了,百城的百是表法,它代表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場所,百城是這個意思。而不是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一百一十個城市,所以你要曉得它表法的意思。什麼叫友?此地講得很清楚,與我有利益的就是友。哪一個人於我們有利益?除非你自己糊塗,你得不到利益;如果你自己心地清淨光明,沒有一個人對自己沒有利益的。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著重必,必是必定,是個全程肯定的語氣,不是說或有我師,或者有,不是,必定是,就跟《華嚴經》所講的一樣。三個人包括自己,另外還有兩個,那兩個是什麼?就是自己的老師。為什麼他不說三個、四個要說兩個?兩個也是表法,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這就叫兩個人。三人行包括自己,另外一個好人、一個壞人,就跟《華嚴經》所講的一個順境,一個是逆境,是說的這個意思。好人是自己的老師,我要跟他學好;壞人也是自己的老師,我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他那些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一個不是老師!哪一個不是善友!

  百城訪友,盡虛空遍法界無論哪個場所都是道場,無論什麼樣的人物,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都是自己的老師。所以做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除了自己之外,統統是老師。如果你要這樣的修學,在世間你成聖人,堯舜禹湯、周公、孔子是世間聖人;出世間你就是成佛作祖,是這麼修來的。這叫當其器者,這是華嚴境界當機者,他一生決定成佛,沒有話說。那一生成不了佛的不是《華嚴》的法器,不是法器是什麼?他有他的一些境界,他有分別、有執著,他不能夠平等恭敬,他不能夠一切學。所以一起修一切修,他不能夠這就不是《華嚴》的法器。那我們不是《華嚴》的法器,我們為什麼也遇到《華嚴經》?這是說你過去有這麼一點善根,後面我們也會談到,你不是《華嚴》的法器,你在這一生當中證不到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最低的是初住菩薩,在念佛法門來講最低的程度是理一心不亂,是華嚴法器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到一心不亂,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土上品上生,是這一類的人。華嚴法器的修行決定不離開十大綱領,就是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一直到「普皆迴向」。一修一切修,這就是當其器者,我們應當要好好的勉勵自己。

  一道棲神,神是什麼?神識,拿現在來講精神,或者我們講心理,都有這個意思在。我們這個心,棲是安住,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一道。一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道。心果然一了,外面境界就一,就平等,所以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我們的心安住在一真法界裡面,這就是一道棲神,法界決定是平等的。開示裡面所講的怨親平等,那個不是兒戲,把它當作歌詞來唱,唱著好聽,像三歲小孩一樣唱歌,唱得滿好聽的,什麼意思不知道,有什麼用處?意思不明瞭不能幫助你觀照。經為什麼要講?我唱多好,你不是喜歡唱歌嗎?唱多好。唱是可以,懂了意思以後才唱,那唱的時候你心裡明瞭。意思統統不懂,你唱了還是不懂,沒有用處。蒙山裡面六番是開示,開示是講的、是唱的,你們自己想想,明明寫的是六番開示,不是六番歌讚,不是的。

  如果是歌讚是唱的,禮讚也是唱的,不是,那不是偈讚。裡面的意思懂不懂?不懂,你在境界裡面怎麼修觀?怎麼把你自己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諸位要曉得我們念經、誦咒想超度鬼神,沒這個道理,人聽了都聽不懂,都迷惑顛倒,鬼神比我們更迷惑、更顛倒,他能聽懂嗎?鬼神比我們愚痴,妄念比我們更重,你怎麼能度得了他?所以總得要交代明白,婉轉的勸導他,他要覺悟、要回頭了他就得救;他要不覺悟、不回頭,他還是不能得救。教鬼神,鬼神是一類眾生,跟教人一樣。佛菩薩苦口婆心教誡你,我們懂不懂?懂。肯不肯回頭?回頭了那自己得救了。怎麼教誡我還沒聽懂,什麼意思不曉得,不肯回頭,老師對你也無可奈何。

  再給諸位說,那六番開示是古大德提供你一個參考,不是照那個去念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如果千篇一律何必要講經?每個法師講得不一樣,他怎麼是千篇一律?一部經有許多的人去註解,你們看《金剛經》幾百種註解,《楞嚴經》一百多種註解,各個註解的都不一樣。要是一樣的何必重複?每個人講不相同,對待的根機不一樣。現在人有現在人的想法,有現代人的看法、有現代的生活方式,我們拿著古時候那種見解、那種方法,來教現代人行嗎?你曉得,不行,行不通。同樣的,現代那些鬼,他也有現代的想法,也有現代的看法,也有現代的生活方式。拿些從前那些開示跟現代這些鬼也講不通,你要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你走的路子是死路,你一生再辛苦、再賣力氣都是白費的,你講的人不歡迎,鬼也拒絕你,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人講完全要現代化,對鬼講是舊的講法、新的講法統統要有,為什麼?鬼神來的時候,有過去的鬼,有現在的鬼。

  聚集鬼神在一堂時候,你們看看《影塵回憶錄》裡面,倓虛大師所記載的。還有朱鏡宙老居士《八大人覺經》講記裡面,有說章太炎過去在世的時候,做東嶽大帝的判官。他所見到的鬼,過去的鬼很少,好像人年歲老了,他見到唐宋時候的還有,唐宋以前太稀少了,當然現代的鬼是最多的。所以跟鬼神說法的時候,是舊的觀念、新的思潮都要有些分量,舊的觀念是對過去的那些鬼說的,新的思潮是對現代的鬼說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夠弘法利生。不開智慧不但自己迷惑顛倒,也教別人迷惑。要開智慧,一道棲神這句很重要,心要一、境要一,這個裡面是以心為主,無論對待任何人以一個至誠心,無論對待任何事也是以一個至誠心決定不變。這個至誠心起作用,對父母是孝,至誠心起的作用;對國家民族是忠,是至誠心起的作用;對朋友是信;對事是認真負責,這叫至誠、這叫一心。一心裡面有無量的德能,德能是講它起作用,這個道理不能不明白。

  善財童子參訪都向南方,南不是方向,此地講明正為南,明是光明,正是正知正見,是正法。換句話說,求智慧、求正法這個方向就是南方,所以方盡南矣。不管哪個方向,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不是南方,為什麼?他所求的是正法,開發自己的智慧光明,所以南方是這個意思。不要你看到經典,怎麼這些善知識都住在南方?難道西方、東方、北方都沒有?那你就死在字裡行間。所以你一定要開智慧。益我為友,友是老師,不是朋友,這個友是善知識、是老師。菩薩道上學生只許一個人,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一個之外,統統是老師,你才能夠做到一切恭敬。正如佛在本經裡面所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一切人是我的老師,一切無情的眾生也是我的老師。

  你曉得為什麼?因為它能夠幫助你入一真法界。你修禮敬,它幫你修禮敬,桌椅板凳在此地,你把它放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它幫你修禮敬,幫你修一心。裡面的萬德萬能從哪個地方修來?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就是這樣教導的,所以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我們不肯修學,自己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盲修瞎練,還認為自己很不錯,將來墮到阿鼻地獄,見到閻羅王喊冤枉,冤在哪裡?自作自受。不知道情與無情皆是善知識,不知道情與無情皆是諸佛。我們在忠孝西路講《華嚴經》的時候,跟諸位講過,那講「喜目女神章」的時候。

  遇三毒而三德圓,這個經文我們過去念過,將來還要討論。佛在華嚴會上,以勝熱婆羅門表愚痴,甘露火王表瞋恚,伐蘇蜜多女表貪愛,這是三毒。善財參訪他們這三個都是逆境、逆緣,善財去親近沒有學壞,不但沒有學壞,成就自己的三德,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圓滿成就三德。入一塵而一心淨,這是修學的總綱領,無論在什麼境界,無論與什麼人事接觸,就是什麼?就是一心清淨,就修這個。對人對事熱心服務,熱心服務是現代的言語。經典裡面叫供養如來,承事諸佛,這是古時候人的言語,用現代話說熱心服務。諸佛就是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其中,我們對待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熱心服務就是供養諸佛。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我們懂不懂這個意思?你要不懂意思,你看,早晚課誦裡面都念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那唱歌有什麼用?你什麼時候曾經禮敬過?「二者稱讚如來」,一天到晚罵人,口頭禪沒有用。

  千化不變其慮,萬境順通于道。所以說千變萬化,這就講日用平常待人接物,境緣非常複雜,再複雜的境緣,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他是隨緣而不變。不變的是什麼?清淨心,不變他的清淨心。順通於道是什麼?清淨心所起的作用。順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能夠通於道,道就是平等、清淨、慈悲,所以在一切境緣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功德是成就自己的平等、清淨、慈悲,這樣才與文殊的大智相契合。文殊大智是自己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宛是初心,初發心即成佛道,初心可貴。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普賢是大行,普賢是實踐。以文殊之智,修普賢之行,這是真正華嚴會上的法器,正是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不是沒有分,問題在自己肯與不肯?自己肯,能直下承當就有分,也是華嚴會上的一分子。不相信、不肯做那就沒法子,誰也勉強不得,這個宗旨要明瞭,要深信。

  底下一句說失其旨者,失其旨者就是對這個宗旨不明瞭、不相信。徒修因於曠劫,這個話一點沒錯,我們就是不明瞭這個道理,不肯照這個去做,而我們的修行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修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還是個博地凡夫。像清涼所講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生生世世的修學,為什麼沒有成績?就是失去了這個宗旨。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你看多快!門是什麼?門道,這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的門道,你要找到,那你就跟諸佛平等,跟諸佛一樣,沒有兩樣。一朝就是一剎那,正是《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歇即菩提」,一得道就成佛。這個意思,我們在《起信論》面討論過,最近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裡面,講佛第三次勸信也說過。所以說信心一生起就成佛,這個信心很難。信什麼?整個《大方廣佛華嚴》就是自己真如本性的體、相、作用,你就成佛,你的心就清淨、就平等。

  就好像你作夢一樣,在夢中忽然覺悟我現在是在作夢,我相信整個夢境是我自己心變現的。你在夢中就成佛,為什麼?夢中所有的境界,你是以一個平等心看待,不會再有分別、再有執著、再有妄想,你的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斷乾淨,從此以後決定不再生,這叫成佛。我們這裡聽了這個道理,我也聽懂了,我信了,我就成佛。你真的成了嗎?你對人還有分別心,你對事還有執著心,你還是不信。信心是清淨的,信心是平等的,信心是大慈大悲的,所以你自己以為那個信,其實還是不信。序文裡面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可以說它是提示我們,修學《大方廣佛華嚴》的基本概念。沒有這個基本的概念,對於不思議解脫境界實在是不得其門而入。底下就講這個經題,我們在《綸貫》裡面給諸位介紹過。

  在倒數第二行,「將釋經義,略啟十門」。這是華嚴宗講經儀式,也就是現在所講的方式,他是在沒有講經之前,一定把全經的大意做個概括的介紹,這就叫做玄談,或者叫玄義,就是將經中玄要的義理提出來說明。這裡面有兩種作用,第一種是對新來的,就是初來聽經的同修,因為初來聽經他還不懂得經裡面的義趣,又看到這個經的分量有這麼大,如果不曉得這個經的功德、利益,他聽經的興趣提不起來,當然耐心更是有限。所以必須在未講經文之前,將這個經的功德利益、好處統統說明。一聽了之後他聽的興趣引起來,他會有耐心的,這麼好經我一定要把它聽到底,能夠啟發他發心。第二對於老同修,老同修對於這部經很熟悉;換句話說,他聽不聽真是無所謂。但是老同修不願意聽經文,經文太熟,再聽多囉嗦。老同修就喜歡聽玄義,他經中精要的道理提出來,簡單明瞭跟我們說出來,那他是特別有興趣。因為什麼?玄義是全經的精華,是全經精要的濃縮,所以對於老同修的進修用功上,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自古以來,只要講經一定先講玄義,道理就在此地。

  《華嚴經》到中國來,在《綸貫》裡頭跟諸位略說過,在我們中國一共有三次的翻譯,清涼不但將全經,《八十華嚴》做了詳細的註解,這《疏》。《疏》做成之後,他老人家真是大慈大悲,唯恐後人看到《疏》文,還不能夠懂得他的意思,因為《疏》寫得相當有深度,所以再加註解,註解的註解,這個註解叫《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費了這麼多的苦心,寫成《華嚴經疏鈔》流傳給後世,為後世的學者做增上緣。這四十卷末後的一品,在唐朝德宗時候翻譯出來,而德宗皇帝又請他老人家,給這一品經再做一次詳細的註解。他雖然只做了《疏》,就沒有再做鈔,因為可以跟《八十華嚴》合起來看,意思不難明瞭。這個經在當時稱之為《新經》,最新翻譯的稱為《新經》。所以他老人家做註解前面還要用十門開啟,就是說還要談一談《華嚴》的玄義。

  諸位要是真正研究《華嚴》,應當以此地十門開啟,與《八十華嚴》玄談一共有九卷,可以合起來參考著來看,這個意思非常明瞭。首先他是把這個十門的標題給我們列出來,「第一教起因緣,第二教門權實,第三所詮義理,第四辯定所宗,第五修證淺深,第六彰教體性,第七部類品會,第八流傳感通,第九釋經名題,第十隨文解釋」。這是十門的標題,我們還是為了節省時間,沒有辦法一條一條跟諸位詳細的研究,只能夠提重點來跟諸位談談。第一條裡面是教起因緣,大師在這段裡面給我們說出教起有十個因,十個緣;換句話說,因緣是圓滿的,十是代表著圓滿。十也是代表無量,無量的因緣歸納為十大類,這個十大類的第一是「法爾常規」。法爾是佛學的名詞,它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就是自自然然是這樣,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常,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是這樣的,沒有例外;規是個規矩。換句話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不講《華嚴經》的,這就是法爾常規的意思。

  所以他老人家的解釋裡面,在第三面第四行,你看「今初,第一法爾常規者,一切諸佛,法爾皆現無盡身雲,於無盡剎,常轉圓滿無盡法輪,令諸眾生達本還原,窮未來際,無有休息,更無異轍」。這就是諸佛沒有不講《華嚴經》,而且《華嚴經》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會的人一天到晚都在聽《華嚴經》,都看到諸佛在講《華嚴經》。因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誰能離得開?一切眾生的心願,一切眾生的行為,一切眾生的造作,剛才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華嚴經》從無中斷過。誰知道?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會相信龍樹菩薩所見到上本《華嚴經》,「十個三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還算多嗎?不多,這就是法爾常規的意思。

  第二條「酬昔行願」,佛在因地時候曾經發過願。像我們現在在因地初發心的時候,我們看到這個圓滿的法門,雖然自己沒有力量,自己要發這個願,將來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流通《華嚴經》,一定要像過去諸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的去宣揚、去流通。沒有這個機緣講,我有機緣來印,我印經流通也行;我沒有能力來印,我可以輾轉流通,我把這個經介紹給別人。自己有能力請幾部送人,沒有能力,介紹別人去請,這都叫做輾轉流通。只要你在因地裡頭有這種心、有這種行為,將來你成佛必定要講《華嚴經》,這叫酬昔行願。

  第三「遂通物感」,這個意思是說,物是指人物,就是泛指有情眾生。因為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九法界都有,不僅限於人道。也許諸位要問,難道三惡道還有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嗎?給諸位說有,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看到閻羅天子、看到一些鬼王。他要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道,他怎麼能夠參與華嚴法會?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許多的神眾,這些神眾要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道,他怎麼能參與這個法會?所以要曉得,諸天鬼神、畜生、餓鬼裡面也有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所以在此地用個物統統都代表,都包括了。這講物是教學的對象,物有感,佛就有應,所以這個經要啟請,沒有人啟請就是沒有感。佛菩薩雖然願意說,沒有感哪來的應?所以凡事它有感應道交。

  像前天美國達拉斯打了一個長途電話來,達拉斯那邊有個佛學社,都是些年輕人,非常虔誠。最近要求一定要我派個人,到那裡邊去給他主持法務,這兩天還要打電話來問我做什麼決定,我說我考慮兩天再回答他們。我們想想,好,就派個人去了行不行?對他們有沒有利益?能不能教導他們?如果派個人去起不了作用,那就白費了,無論在精神、在財力物力上都屬於浪費。所以考慮到結果,想想還是要自己去,這就是那邊有感,我們這邊就有應。他要沒有感,我們自己要求,我要到你那邊去,你去幫我的忙那行嗎?佛法是講感應,有感斯應。那邊人真想學,那我們只好辛苦去跑一趟;他不想學,那我們去了也沒用處。

  所以這個啟請就非常重要,而啟請的人他的用意有許多的差別,有些人啟請是為自己利益,為自己來請法的。有些人啟請是代別人請法,他自己不需要,像佛經裡面,我們往往看到這個請法,都是利樂有情問。他自己哪裡不曉得?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阿難尊者是大菩薩再來的,他怎麼不曉得?他曉得,明知故問,向佛請教,代眾生請,代眾生請法的。眾生愚痴他自己不會請,可是他現在犯了很多錯誤,將來要受果報,菩薩看到了起大憐憫心。菩薩自己的分量不夠,他雖然懂得,可以教他,說出的話那個眾生不相信,認為你是個菩薩,你自己覺悟還沒有圓滿,你所說的話大概不可靠。所以菩薩才代他請,請佛來開示,大眾對佛有信心、有敬仰肯聽,所以這叫利樂有情請。所以請法不一定是為自己,許多地方都是利樂眾生。這段就講的有感斯應,是感應道交。

  底下註解的文字就很明顯,「謂證解脫樂,寂然不動」。這是從佛本身上說的。但是「機宜叩聖,感而遂通」。機,就是這些眾生他的機緣成熟,他需要,需要他就有感。他有感或者他心裡動個念頭,佛曉得,佛來幫他忙,他有這個意思想求佛法,想接受佛法,佛來了。或者他來啟請,他有願,恭敬來啟請,佛當然為他說法,這就叫感應道交。底下有兩句是比喻,「其猶明月無心,水清影現」。佛是無心而應,眾生是有心求佛菩薩,佛菩薩是無心而應。這裡面有兩種,有通別,通是佛的大慈大悲,普被眾生。佛對於一切眾生的加持,是沒有分別的,是決定平等的。無論你是善人、是惡人,你是個覺悟人還是個迷惑顛倒的人,你是天人還是地獄眾生,佛都是平等加持你,決定沒有兩樣。但是差別的是講眾生那方面就有差別,佛是沒有差別。眾生根性不相同,也就是說,他迷悟有淺深不一樣,因此,他對於佛的平等加持,他的感受、他所得的利益就不相同。

  這個地方把它歸納為五種,第一種叫正為,在第三頁倒數第三行當中,「一者正為」。這個正為就是程度相當,適合於接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對他來講非常適合,他也非常的需要,他得到這個法門就成就,這叫正為。這是什麼人?「一乘圓器」。像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人是什麼人?一乘人。一乘人比大乘人還高,一乘人,就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上上乘人。這是在一切眾生裡面,善根福德最圓滿、最殊勝的,佛一看到這種人必定來幫助他,給他最殊勝的因緣,他在一生當中,最殊勝的成就。所以《華嚴經》真正講對象是一乘圓器,圓教的一乘菩薩,就是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正《華嚴》教學的對象。

  「經云」,佛在本經裡面講,「此經不入餘眾生手,唯除乘不思議乘菩薩」。入手意思就是得到,這個經別的人得不到的,什麼人能得到?上上乘人他能夠得到。諸位要曉得,得到不是說我們這個手要拿到這部經,不是,是你自己入這個境界。就是品題裡面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能不能入得進去?入進去了,你就得到;入不進去,你得不到。什麼人才能得到?普賢菩薩。此地所講的乘不思議乘菩薩,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何以能得到?因為普賢菩薩實踐十大願王,他把十大願王圓滿統統做到。普賢行願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所以他得到了。由此可知,本經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普賢菩薩,善財童子也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通號。

  底下經文又說,「又云:非餘境界之所知,普賢行人方得入」。這就我剛才所講的,你不是普賢的心,不是普賢的行,不具文殊的智慧,你得不到。「又云:若有以清淨,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聞教能隨入,皆正為也」。這是經裡面講三種條件的人,前兩種我們讀了心裡面只有羨慕,還不敢當。末後這句這是勉勵我們,因為普賢菩薩,既然曉得普賢是個通稱,普賢有大普賢菩薩、有小普賢菩薩,有等覺的普賢菩薩、有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前面第一句,唯除乘不思議乘菩薩,那是等覺普賢菩薩;第二句裡面所講,普賢行人方得入,那就是中等的普賢菩薩。後一句所講,若有以清淨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這是小普賢菩薩。大普賢菩薩不敢當,小普賢菩薩應當要直下承當;換句話說,這個境界我們也可以得入。你要想得入怎麼樣?一定要記住,要以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淨土法門講的一心不亂。所以不修淨土怎麼行?不持淨戒怎麼行?

  以清淨心,你看,精勤集福智,要修福、要修慧。慧從哪裡來?慧從福當中來。不修福就沒有智慧,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以清淨心修福就生智慧,不清淨的心修福會得來煩惱。世間人講福氣,福有了氣也就多,所以它有反作用在裡頭。惠能法師在賣柴的時候聽人念《金剛經》,一面聽他一面就入境界,念的人不能入,聽的人入進去了。念經的人是凡夫,聽經的人從凡夫聽了成佛。所謂是言下大悟,言下契入,契入就是證得,這樣的人能夠證得,不但能開悟,能夠證得。入是證得,聞是開悟,一聽就開悟,一悟就證入。只要具備前面清淨心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你一聽就開悟,一悟就證得。這個幾句話對我們是莫大的鼓勵,有這句話我們就有指望,沒有這句話是沒指望。這個問題就看我們自己肯不肯修?我們今天的福報不小,如果福報要小,你能遇得到《華嚴經》嗎?你能夠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嗎?這個三等人都是正為,都是華嚴會上當機者,等於說正科的學生。

  向下的這是旁聽生,不是正式學生。你看底下「兼為」,不是正科學生,實在講正科學生少,旁聽的多。像我過去在天主教它們所辦的,東亞精神生活研習所,我在那個地方上課,他們的學生只有十二個人,旁聽的有八、九十人,旁聽的多,正式的學生少。因為那個神學院離輔仁大學很近,我在那裡講佛法,輔仁大學的學生都旁聽去了,所以旁聽的學生每次上課學生有八、九十人,他們正式的學生只有十二個人。佛講經這個法會通常都是如此,旁聽的人太多,正科的學生太少了。旁聽也有好處,你看這裡,「兼為,謂今雖未解,而能信向」。他聽他聽得有興趣,雖然他不懂他也歡喜,這就是與法有緣,但是他這一生他不開悟,他不能證入。他喜歡、他愛好,在阿賴耶識裡頭結成一個堅固的金剛種子,這一生雖然不能成就,他向後會有成就的。底下這個文諸位自己去看。

  再看第四面第二行第三個字,「三者引為」,引是引誘,這對誰說的?對權教菩薩來講的。他在大乘法裡很發心,也很認真的求學,但是還免不了有一點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能入最上乘。佛在他這個法會裡頭誘導他,所以講「權教菩薩未堪直聞圓融之法,故十地中借其次第行布之法,而誘引之」。有這個意思在,就是誘導權乘菩薩。換句話說,他要誘導那些真正發心,修學佛法的人還沒有得到本領,對這些人說有這種作用。那些人他也聽得很多,他也接觸得很多,可是一乘圓教他沒聽過,他聽了之後他會比較,他會醒悟,他會回頭。

  第四「權為」,在第三行的當中,權是權巧方便,對誰講的?對二乘人講的,就是聲聞、緣覺。「二乘人既不聞見」,佛當年講《華嚴》,他們不見不聞。「故諸菩薩權示聲聞,或示在座如聾如盲,彰其絕分,警餘欣樂」。這些在座的,當中有些菩薩故意裝作二乘,故意裝作聽不懂,故意裝作不入,這是什麼?鼓勵別人。別人:你看我多幸運,我都能夠懂,他還沒懂。使自己起歡喜心,這都是菩薩示現。我們想到前面所講人皆為友,那個已經悟入證得的我們好羨慕,我們跟他學。還有那些還不能相信的、還不開悟的、不證果的,我們想他有哪些障礙?這障礙我有沒有?我們自己要好好的反省檢點,他也是我的老師,他幫助我反省、幫助我檢點。這都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應化。

  第五是「遠為」,這就是指一般凡夫聽眾,前面講的權為、引為那都是菩薩聽眾,這個才講到真正的凡夫聽眾。「謂諸凡夫外道闡提,雖聞生謗墮於地獄,一熏耳識功不唐捐,終令獲益,乃至成佛」。他聽了不相信反而毀謗,這個情形有,聽說《華嚴經》從龍宮來的,不相信。像南洋小乘聽說《華嚴經》是佛說的,他決定否定,他不相信。聽了大法一定會產生毀謗,這是凡夫、外道,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這種情形在所不免。雖然他謗佛、謗法,他將來果報一定要墮地獄,墮地獄他受苦報。但是他聞到《華嚴經》的經題,聞到《華嚴經》的經文是一句二句,落在他阿賴耶識裡面這個金剛種子永遠不壞,他與《華嚴經》有緣,他將來在地獄裡頭的罪受滿出來了,終會有一天又遇到《華嚴經》,他就會相信。為什麼會相信?他阿賴耶識裡有種子,他會繼續薰修,一定還是以這個經的功德圓成佛道。

  這樣看起來,《華嚴經》對於一切眾生都有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華嚴經》在我們中國流傳得很廣,每個朝代都有法師發心來弘揚。在我們當前的社會工業時代,大家工作都非常的忙碌。不像從前農業社會,農忙的時間不長,有相當休閒的時間,可以安穩的討論經文在一起共修,從前社會可以辦到,現在不容易了。所以從前的社會裡面,講大部經是很平常的事情,現代道場難得,為什麼?如果是終年講經,沒有人聽,大家太忙了,沒有人聽。現在一般人希望,這一部經最好兩個小時就講完,這是他最樂意的事情。像這樣的大經兩個小時當然也可以講完,能懂嗎?沒有辦法開悟,沒有辦法證得。這兩個小時只能說遠為,給大家在阿賴耶識裡頭下一個金剛種子而已。因此,在此地我們還有機會來討論大經,這個因緣實在不容易,我們應當格外的珍惜。

  底下諸位再看第四頁最後的一行,「宣說勝行」,勝是殊勝,前面已經說了,「既知性有,須起勝行,若不修行,終不返源,如數他寶自無其其分,說食與人終不能飽,匪知之艱,行之艱矣。經云:不如說行,於佛菩提則為永離」。這是鼓勵我們要修行,為什麼?「大方廣佛華嚴」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所以說本有。雖然本有,我們現在迷失了。好像我們有錢,錢很多,存在銀行裡,現在口袋裡一文也沒有。你要到肚子餓了,上一個菜館裡頭吃東西,你說我有很多錢在銀行裡,現在我身上一文錢也沒有,人家給不給你吃?人家還是不給你。必須要把錢提出一部分裝在口袋裡,用得才自在。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性具的「大方廣佛華嚴」,你要不修得不到受用,你還是一個凡夫俗子。所以說須起勝行,這個勝行是普賢行,一切行門當中沒有比這更殊勝。你要不修普賢行,你決定不能返源,為什麼?就是你不能見性,你不能證得一真法界。念佛來講你不能得理一心不亂,將來往生也不能上品上生。

  下面是比喻容易持,說食數寶那有什麼用?由此可知,匪知之艱,行之艱矣。這個意思就是說「知易行難」,這個知易行難是一個說法,實際上知難行易。可是你要不是真正的知,行就難了。一知半解行難,知道得不圓滿、不究竟、不徹底,行難;換句話說,沒有大徹大悟,行就難;大徹大悟之後,行就容易。所以學佛,就像孫中山先生所講「知難行易」。正因為知難,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才講經四十九年,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知難。知是認識路,行是走路,當然走路也不容易,要歷事練心。表面上看起來是容易,我們今天把這個經從頭到尾細細講一遍,你聽起來容易。做,太難了。怨親平等,我做不到,這太難,那就是此地講的行之艱矣。可是知與行是相輔相成的,行難,知就不圓滿,就不究竟;行得很自在,怨親確實平等,你這個智慧就增長。知幫助行,行幫助知,行與知是相輔相成,這個境界就好,就入了好境界。經上講得好,「不如說行,於佛菩提則為永離」,所以《華嚴經》以普賢菩薩為長子,道理就是重在行門。我們看到菩薩排列的順序,第一位是普賢,第二位是文殊,就是它的重點是在行,以文殊智慧修普賢大行,他是講實踐的,不是講空話。行就是生活,在現前我們要過菩薩的生活,現前就是菩薩的生活就是智慧解脫的人生,將來的前途怎麼會不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