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九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8-0019

  請看經文第三十七面,經文從這個地方正宗分的開始,說到最重要的部分了。

  經【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這是佛答覆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第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成佛之道。『一切如來』是指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那是已經成佛了。你要問:他們在『因地』怎麼修成的?佛就告訴你:『皆』,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的,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圓照清淨覺相」這一句,「斷無明,成佛道」那是說的果,因就是這一句,至於未來的菩薩要修成佛道當然也不例外。

  我們得要明瞭什麼叫「圓照」,什麼叫「清淨覺相」,這是問題關鍵的所在。《般若經》裡面常常講觀照,我們在《般若經》裡面依古大德說了三個層次,就是從觀照到照住、照見,即使到照見還沒有到圓照,「圓照」是圓滿的照見。照的是什麼?這個諸位要曉得。換句話說,從開始修觀照的時候,因地心與果地覺就要相應,既然講到果地是清淨覺相,我們一開始觀照就要照「清淨覺相」,那你因地心與果地覺就完全相應,這也就是平常我們常常提醒同修們要修清淨心,「清淨覺相」就是清淨心。註子裡面講:

  講義【圓照,是能照之智。】

  這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雖然在理論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具足,這個東西不是外來的,是自己本性裡面本具的功德,但是如果沒有修德,我們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就是被無明煩惱障礙住。在初修的時候,就是剛剛學的時候,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做的,那就是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就是無明,不怕無明煩惱起來,無明煩惱一定要起來,如果無明煩惱不起來,那你就是已經成了佛,你就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當然是有無明、有煩惱。但是起來的時候不怕,怕的是什麼?被煩惱所轉,這是可怕的事情,所謂愈迷愈深,怕這一點。所以,佛教給我們要提起覺照的功夫。

  覺照,在最初的修學就是要常常記住佛給我們講的道理、教訓,當我們煩惱一現前,想想佛講的道理,你能夠一想心就平和了。我昨天遇到一個同學,他給我說,他常常煩惱起現行(他學佛才一年多),他就念兩遍《心經》,這個心就清淨多了。這是初學人用功得力的處所。他就問我般若的修學方法,我就給他講《心經》恐怕不行,你念《心經》對治煩惱好,你要曉得了解般若的道理,從《心經》上下手很難,為什麼?《心經》太深!不要看到那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以為很容易學,那就錯了。《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換句話說,你不通《大般若經》,《心經》的道理你怎麼會懂?所以我就勸他研究《金剛經》,研究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花個二、三年時間把《金剛經講義》搞透徹,《心經》才會有味道,否則的話,研究《心經》都是囫圇吞棗,含糊籠統。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他也沒有看過,《心經詮注》相當深,比《金剛經講義》還要難懂,所以要想學般若,得從這兩本註解下手。一定要常常提起觀照的功夫,觀照是智慧。

  講義【覺相,是所照之理。】

  「覺相」就是所照之理。佛經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有原理,一切法的根本道理那是原理,有一切事的差別的事理,我們都要懂。剛剛初學還是用的第六意識,換句話說,常常把佛所講的這些道理孕育在我們腦海裡面,心裡面常常想著佛所講的這些道理,愈是了義的道理愈好,這是愈接近根本,愈接近真如本性。這些了義經所講的道理,我們現在圖書館選的這些經典,在這裡跟大家研究,給諸位講解,全都屬於了義經,所講的縱然講事相上差別的道理,都與原理相應。所以要常常想到,在一切境界裡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就是觀照,換句話說,所謂觀照是常常能想得起來,不至於把它忘掉,時時刻刻都能想起。這種功夫當然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會斷,斷斷續續,觀照的相就是這樣。功夫用到不中斷,那就得定,就叫照住;換句話說,你心裡面想著這些宇宙人生真正的道理不會失掉,常常現在你自己心裡面不會失去,這就叫照住。也就是說念茲在茲,念念都在心裡,換句話說,心就常常在道,沒有離開道。

  這個境界還是用的第六意識,這是理一定要明瞭,理要不明瞭就很難了。沒有理,只有識,識裡面不開智慧,識可以得定,很難開智慧。譬如念阿彌陀佛,我一有煩惱,南無阿彌陀佛,行了,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煩惱打斷,把這個念頭轉到佛號上來,這個未嘗不是一個辦法。不過,你要是不懂道理,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一切妄念歸到一念,可以叫你心得定,不開智慧。不開智慧的弊病,怕的是增長無明,什麼事理不懂,還是糊裡糊塗的,可是煩惱確實能壓得住。念佛人有的時候念得很久,念了幾十年,退心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就是不明理,念久了這一句佛號念得枯燥無味,他就退心。如果他明白這個道理,他愈念愈有心得,愈念智慧愈增長,他怎麼會退心?只有更精進,不會退轉的。

  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裡面所含的道理有多少?整個《大藏經》,要以這句佛號來說,那就像《金剛經》上講的比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比喻沒有辦法說的。所以十方諸佛教人用觀照的功夫,第一個辦法就是教你念佛,念佛號曉得這一句佛號裡頭的含義,這個很重要。我們簡單的說,從綱領上講,「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一切法中無有一法不覺,這是阿彌陀佛的意思。覺就是般若智慧起作用。所以二六時中,我們阿彌陀佛這個佛號不中斷,像古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那是念念喚起自己覺而不迷,這個佛號是喚醒自己,同時也喚醒別人。別的人懂佛法的,一聽「南無阿彌陀佛」,他一聽就把迷惑顛倒喚醒,就曉得我要處處覺悟,一切法當中不可以迷惑顛倒,這是講照住,這是從第一個層次到第二個層次。必須明理,才能將第二個層次提升到第三個層次,照見。

  照住裡面得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禪定;因定開慧,從定裡面開智慧,開的智慧就叫做後得智。為什麼?因為定是先得到的,所以禪定叫根本智。《般若經》裡面講「般若無知」,那個無知就是根本智,那完全是清淨心,清淨代表的是根本智。「覺相」是後得智,對於一切法,沒有一法不了然,一切法通達明瞭。因此,學佛是法法都要通達,法法都要圓融。學通達了,那就一切都必須學。一切都要學,這是佛法教學的本意,可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有教學的技巧,那就是初學的人要一門深入,才能把你修學的基礎奠好。

  初學的期限,中國儒家是七年,所以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這是中國過去儒家的教學所謂十年寒窗。學佛決不是從童蒙學起,那是極少數的。古時候也有六、七歲就出家作小沙彌,那是從童蒙學起,那很少,大多數都是成年以後出家。在古代,十七、八歲出家的很多,因此他在世間的教育,童蒙已經奠定基礎。佛法的基礎教育一般定的是五年,可是這個不是一個固定的,它畢竟不像現在教育制度是一定的,佛法是不一定的,伸縮性很大,根性利的人也許一、二年就夠,根性鈍的人搞二、三十年還不行,實際上它是因人而異。

  一定要一門深入!這個一門,教是一門,你學經典學一樣東西;行也是一門,就是你修行。修行,總原則來說就是「圓照」,這個圓照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哪一門不是圓照?門門都是!如果不是門門都是,那怎麼門門都能成佛?像本經後面講的二十五輪,那就是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楞嚴經》裡面有二十五圓通,也是以二十五種不同的方法來修學,這都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也是代表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那就是門門都是圓照。所以你修行要修一門,不能修兩門,兩門就不圓了。

  還有,道場是一個,老師是一個,這樣才能成就。你要不相信,我們同學們幾乎都有經驗,多參訪幾個老師、師父,每個師父指的路都不一樣,這個人說這個好,那個人說我這個比他還要好,試問問你走哪個路好?你無所適從!經典那麼多,這邊說《華嚴》好,經中之王;那個說《華嚴》太囉嗦,《法華》好,那你怎麼辦?真的門門都好,結果你也這樣去學,學了一輩子,一樣東西都學不成。所以真正求學講師承,一個老師!你要是不肯聽話,不肯接受,老師就不教你了;你肯接受,老師就教你。譬如我們講經,歡迎你來聽,可是講到教學那就不一樣。教學,學生是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個學生是好學生,老師對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跟我們平常講經的場合不一樣,講經是講的人對你聽的人不負責任,你聽多少那是你自己的,你喜歡來就來,你不喜歡來可以不來。作學生就不行,作學生不來不行,一定要來,不能缺課的。你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沒有資格參學,外面有別的法師長者在講佛法,我去聽聽可不可以?不可以,沒有資格。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不能學第二部經。你們要問:原因在哪裡?你一聽會受他的影響,對你自己修學就有傷害,道理在此地。

  你如果真正肯學、肯聽話,最高明的老師選學生他就要這種學生;他不見得要你很聰明伶俐、基礎很好,好的老師不選這些。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求學難!無論世出世間法都難,特別是佛法。為什麼講求的是一門?唯有一門,你才能照得住!由照住到照見還要相當一段的時間。簡單的講,照住是你煩惱障伏住,伏住是不是根本智就得到?未必,根本智沒得到。根本智要到什麼時候得到?要到所知障也伏住,根本智就得到了。這裡講「永斷無明」,永斷無明是圓照。到你照見的時候,你是分斷無明。佛法裡面講無明有四十一品,你斷一品、斷二品,分斷,沒有完全斷,完全斷就是永斷,那就圓照了。由此可知,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斷無明,都是在照見這個位置上。我們念《心經》「照見五蘊皆空」,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照見。到如來果地那就是圓照,圓照是指如來果地的境界。

  希望同修們,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佛道!佛法不容易遇到,開經偈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要是沒有成就,多可惜!這個是屬於因緣,這個因緣難得!不要把它看得太輕易。你們想想,今天全世界四十多億人,在一生當中遇到佛法的有幾個?台灣佛教算很興盛,信佛的人很多,皈依、受戒的很多,可是有幾個遇到真正的佛法?你要仔細想一想就曉得不容易,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所欠缺的是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我們對佛法能不能正確的理解,我們能不能真正的相信?果然懂了,很正確的理解,沒有發生錯誤,我們又肯相信,那你是具足了善根,福德就是剛才講的一門深入。

  到你照見的時候,就具有資格博學多聞,可以離開老師。你這個照見,才照見老師就把你趕出去,絕對不會再把你留在身邊,為什麼?你已經有資格去參學,有資格去博學多聞,那你就出去,像善財童子一樣五十三參。為什麼?你自己有主宰,有定有慧,無論接觸什麼樣的境界,無論接觸什麼樣的宗教學術思想,它是正、是邪、是是、是非,你一看一聽心裡都明瞭,你轉它的境界,它不會轉你。你有這個本事,老師就請你出去,不再留你;你沒有這個能力,那你就乖乖的跟老師學,還要聽一個老師的。由此可知,這一個老師難,你要是碰到了,你就很容易成就,這個是機緣。所以好老師,古德常講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找!能找到這個明眼人來給你指路,這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之一,不容易遇到。你遇到一個老師,那個老師自己根本就是不通,迷惑顛倒的,好,你也就跟他一個,跟一輩子,好了,他迷,你也迷一輩子,那就可惜!

  真正好老師,給諸位說,他不會撒廣告,不會到外面去宣傳「我是好老師,我是佛法當中什麼第一者」,絕對不會。愈是遇到真正善知識,你去問他,「我不通,我什麼都不知道」。他說這個話是不是謙虛?不是的,真的不知道。八萬四千佛法裡頭,他只曉得一門,他怎麼是謙虛,不謙虛!像你們讀《四十華嚴》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都說,我只曉得這個法門,其餘的我都不知道,你去另請高明,那不是謙虛,那是真的。

  善知識到哪裡去找?實在不得已,我在各處講經,我都奉勸大眾,實在找不到怎麼辦?現代人不太可靠,都是做自我宣傳,我們怎麼辦?還有個方法,找古人,古人所謂是私淑弟子。譬如圓瑛法師不在了,圓瑛法師的著作在,我們今天念這個《講義》是圓瑛法師的,我們就可以依他為老師。剛才講了,一個老師!教是他一個人。換句話說,凡是圓瑛法師的東西我就可以看,不是圓瑛法師的東西不看,不看第二家的東西。老師雖然不在了,你要守住這個原則,你做他一個人的學生。他的著作有二、三十種,你只能選一種,專修。老師所說的,你都可以看,可是你學只能學一樣,你要曉得這個道理。學到你能照見了,才可以看諸子百家,才看你老師以外的千經萬論,各家的註疏、各家的論典。不走這個路子,你要想這一生當中成功,太難太難,簡直就是不可能。

  你要是選古人,像蕅益大師、蓮池大師,他們都有全集,很容易找得到。一個人,一部經,努力用十年工夫。行門裡面念佛就好。圓瑛法師是念佛的,他的書房叫做「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二十五歲就在《楞嚴》下功夫,他也辦佛學院專門講《楞嚴經》。大師雖然一生講了三十多部經,但是他是以一部為主,他主修的是《楞嚴經》。這些都值得我們效法。

  再古一點的,可以學智者大師法華宗,可以學清涼華嚴宗,可以學宗密圓覺宗。《圓覺經》,宗密大師是這部經的祖師,不過宗密大師的註疏太深,所以你們學《圓覺經》從圓瑛法師下手,他這個東西淺,他距離我們近,我們看起來容易懂。你專門研究一部經,譬如《圓覺經》,先把圓瑛法師的註解研究十年,再把宗密大師的註解研究十年,那你就是現在在我們地球上的圓覺菩薩,二十年工夫你就是圓覺菩薩,誰能比得上你!你要沒有二十年的功力,那不行,那沒有用處的。你們自己想想看,二十年學二十部經,還是學一部經好?學二十部經,樣樣都懂一點皮毛,是樣樣都不精,沒有一樣東西能出人頭地拿得出來。在行門上來講,二十樣東西是心分散了,分散就照不住,換句話說,你依然還是生死凡夫,你這一生想求生淨土沒有辦法。為什麼?你照不住,換句話說,功夫不能成片,帶業往生都沒有把握,這個問題很嚴重!

  我給大家說的都是真實話,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到台灣來求學,總算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是一個老師教的。這種機緣相當不容易,希望諸位要珍惜。今人找不到,找古人,找古人這很可靠的。今人哪個是善知識我們不認識,我們找古人,這是個好辦法,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古來有例子,孟夫子師法孔子,那個時候孔子已經死了,已經不在世間,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孟子就依靠孔老夫子的著作來學習,所以他是孔夫子的私淑弟子,他學孔子。唐宋八大家裡面第一個是韓愈,這是我們中國的大文豪,韓愈的老師是誰?司馬遷,做《史記》的。司馬遷是漢朝人,韓愈是唐朝人,已經死了好幾百年。韓愈就是學《史記》,他學成了,學一樣東西。司馬遷是學左丘明的《左傳》,也是私淑弟子,都不是當代,不是直接教的。在佛門裡面,蕅益大師是私淑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出家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過世了,他沒有能親近得到,蓮池大師的著作流傳在世間,他就依照《蓮池大師全集》來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好榜樣。

  「圓照」二個字,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大。求的什麼?一個是清淨心。「覺相」是智慧相,所謂智慧相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覺相。三皈依所學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覺相。大乘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學的什麼?「圓照清淨覺相」,就是這六個字,八萬四千法門所修的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圓覺經》的好處,經文只有二卷,只有一萬多字(比《金剛經》多一倍),所說的理論非常圓滿,真正是言簡易賅。所以這部經對今天這個時代的人可以說最適合,為什麼?今天這個世界的人最怕麻煩,一看到經太大,看到都害怕,看到《圓覺經》薄薄的一本,他看到很喜歡,它的好處就在此地。實在講,《楞嚴經》今天一般人都不敢選,太大了,《華嚴經》更大,你看民國以來有幾個道場講《華嚴》?有哪個人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講圓滿?幾乎都不可能。

  底下這四個字很重要,『永斷無明』。無明裡面包括我執與法執,所謂根本無明、枝末無明。「無明」怎麼能斷得了?要靠圓照的功夫,清淨覺相現前,無明就斷了。清淨現前,枝末無明就斷了;覺相現前,根本無明就斷了。我們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清淨心現前,見思煩惱斷了;念到理一心不亂,清淨覺相現前,根本無明斷了一品,剛才說了,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這到理一心不亂,這是修學的成績。

  我一再的提醒同修,早晚功課就是考試。你們念書每個月有月考,老師嚴格一點每週還有週考,更嚴格一點天天都要隨堂考試。我們這個早晚功課就是隨堂考試,早晨提醒自己!課誦的中心,就是最主要的部分是在三皈。只要是佛門的修行,功課雖然大家不一樣,但是都有三皈依,三皈是共同的功課。大小乘十個宗派,不管哪個宗派,沒有不念三皈的,你就曉得三皈是共同功課,共同功課就是最重要的功課,其餘的不管你怎麼換,為什麼?你們個人修習的不一樣,但是三皈是共同的。三皈是什麼?就是「清淨覺相」。皈依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淨,淨而不染,這是共同科目,我們就是學的這個。所以早課提醒你,「我今天一天要記住,在一切境界裡不能迷惑顛倒,不能起邪知邪見,不能被境界染污」,提醒自己!晚課就檢點,「我今天有沒有迷惑顛倒?有沒有起邪知邪見?有沒有被外境染污?」這叫做真正做功課,這是真修行。

  絕對不是把課誦早晨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我是你的好徒弟,你教我念的我一堂都不缺,那有什麼用處?佛菩薩泥塑木雕,我們這是瓷做的,你念給它,它聽不見。不是念給它聽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我們師法諸佛菩薩,以他做老師,他不在了,我們塑個像做代表,見到這個像就如同見到老師一樣,是我們自己恭敬心有一個表示,我們對他來表我們的恭敬心,恭敬心就是真誠的心。我們真學,我們真修,一直到你圓照了,無明永斷了,『方成佛道』,那就成佛了,這個佛是圓滿的佛。

  註解諸位自己去看,自己去研究。修學,我們今天還是缺乏殊勝的機緣(機會),要是有一個很理想的環境,是要怎樣?是要共同來研究討論,那是真正修學道場。而不是像現在我們在此地這種的法會,這樣的法會是我在這裡講,你們在那裡聽,剛才講了,我講的只管講,你們聽的只管聽,這個功德利益談不上。真正的修學,這也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是用一種研究討論會的方式,那個功德利益就大,而不是在講台講解的方式,那就大大的不一樣。

  我舉例子給諸位說,我們大家都師法圓瑛法師,我們拿到圓瑛法師的《講義》,就如同圓瑛法師來給我們講經一樣。我看了《講義》,法師對我講了,我在裡面懂得多少,我聽了我能悟出多少,我懂得多少,你聽了你悟多少,你懂得多少,我們大家聚會在一堂就是交換心得感想,這是真正參學。書本你們每一位同學都有,我們這個圖書館跟別的講堂不一樣,別的講堂你們同學去聽講,你未必有書,他那個講堂是借用經書,你不能帶走,我們這個講堂書本都送給大家。送給你就是希望你常常去研究,你來聽講,你在家裡已經把《講義》看過幾遍了,你來聽的時候自然不一樣。你們都看過好多遍才到這兒來聽,你們在這裡面所看到的一些道理,所體悟的一些東西,我在此地跟諸位講這一遍,你可以印證一下,我在這裡所講的,哪些地方你也見到、也體會到,哪些地方你沒有體會到,也沒有見到,哪些地方你見到,我還沒有說到。學東西要這樣才會有進步,所以教學不需要佛學院,天天都在學習,哪一天不是在學習?確實我們所有經典註疏大家統統都有。

  我過去在台中學《楞嚴》,老師一個星期講一次,我們總會用三、四天的時間去看古人這些註解,做成筆記,換句話說,我們去聽,自己是有充分準備去聽的,不是一無所知到那裡去聽的。聽聽老師所講的,跟我們自己看註疏裡面所領悟的東西一樣不一樣?我們在這裡頭去揣摩,在這裡面去留意。哪些地方我們所體會到的,老師也講到了,哪些地方我們覺得體會到的東西,老師沒講出來!還有老師所講出來的東西,有一部分我們沒有體會到!假如自己所體會的意思跟老師所講的互相矛盾,有牴觸,到底是我的見解正確還是老師的見解正確?這些事情常常發生,或者當場我們提出來發問,或者下課之後我們再去請教老師,說明我的悟處跟你的講法不一樣,這才叫做學習。

  過去我們在一開經的時候也就提倡,希望每一樣東西大家報名來參加,也跟諸位說了,報名參加哪一部經,修學哪一部經的,參加的人坐在前面二、三排,後面算是旁聽的,前面要提出問題來發問,研究討論的,都講過了,你們都不幹,有什麼辦法?從來沒有一個人發問。大概你們都像孔老夫子教學生,顏回一樣,各個都不問,各個都是顏回,大概各個都通達了。不通達一定有疑問,一切都通達那就沒有疑問了,看到好像很愚,也許是大智若愚。這個經的意思的確是很深,很有趣味。

  ◎庚二、明無明本空

  底下第二段「明無明本空」。因為一開端就給諸位說,永斷無明;如果無明要是真有,就斷不了。這個意思,你們在《大乘起信論》、《楞嚴經》裡面知道不少。《起信論》裡面講,無明叫不覺,清淨覺相叫本覺,「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就是無明本空!諸位想一想,煩惱是從無明裡面生的,生死是從煩惱裡面生的,無明本空,哪裡還有什麼煩惱!煩惱就本無,煩惱本無,哪來的生死?由此可知,如果把無明永斷,什麼叫永斷?就是真正明瞭無明本空,無明就沒有了。哪裡有個什麼斷不斷?你要真正有個「斷無明」,有無明可斷,那你就是無明,「斷無明」這一念就是無明。由此可知,照見是什麼意思?就是照見無明本空!是你智慧照見。無明本空,煩惱是假的,煩惱也沒有,生死也沒有,你自己怎麼會不得清淨自在?所得的結果是不生不滅。

  《金剛經》裡面,講如來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六祖大師《壇經》裡面,法報應三身就在肉身上,一而三、三而一。我們這個肉身,理體上講是法身;智慧上面來說是報身,報身是智慧身;從作用上來講,是應化身。三身是一身,不是一個人變成三個身體,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說,「一體三身佛」。我們哪一個人不是一體三身佛?只是你迷惑顛倒你沒照見,你沒有照、你沒有見道,如果你有覺照,見道了,你這個身原來就是三身,跟十方諸佛所證的三身無二無別,那你不就是永斷無明成佛道了嗎?學佛的目的是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要跟我們說明什麼叫無明,把「無明」的性質要搞清楚。雖然給你講清楚了,可是你還沒見道。給你講清楚是什麼意思?你自己清楚之後,你要相信!你理解,你相信,你會有自信心。你相信自己能夠照見,建立這個信心,這個信心是修行成佛的本修因,就是根本的修因,有因才有果。佛給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的真相,用意就在此地。今天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