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講記  (第六集)  1981  台灣中廣  檔名:09-004-0006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五祖又說:「過去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國傳教,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注重師承,如果沒有信物,誰能相信?傳此衣缽表信,代代相傳,續佛慧命。法門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什麼是法?《血脈論》云:「三界興起,同歸一心。」《楞嚴經》云:「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血脈論》云:「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黃檗禪師說:不得一法,名為傳心。如果真的徹底了悟真心,就是無心無法。既然是說無心無法,怎麼能傳?怎麼叫做傳?禪師說,你聽說以心傳心這句話,就以為真有可得,可以得到嗎?祖師說: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古德說:「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耳。」是以悟須自悟,解要自解。要知道,記問之學原來是人家的知見,不是自家悟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本體』是指宇宙人生萬有的本體、理體,佛法稱為自性、本性。從上祖師代代承傳,唯傳一心,別無二法。一心就是本體、真心。指心是佛,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才是禪門的宗旨。

  【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五祖說:「衣缽乃是爭奪的禍端,傳到你手中為止,不可再傳。倘若再傳衣缽,必定會由此引起殺身之禍。你必須趕快離開這裡,恐怕有人要傷害你。」惠能問:「我要向什麼地方去?」五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是指廣西懷集縣,「會」是指廣東四會縣。這兩句話,是指點惠能大師潛修養道、隱藏的處所。下面一段是講六祖依教南隱潛修之事。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在三更接受衣缽後,說:「能本是嶺南中人,來此雖久,卻不知此地山路,如何能走得出去而到達江口?」五祖說:「你不必憂慮,我親自送你去。」五祖一直送惠能到九江驛邊,已經預備好的船隻,五祖叫惠能上船,五祖自己把艣來搖。惠能說:「請和尚坐下,弟子應該搖艣。」五祖說:「應該是我渡你。」惠能道:「迷時要靠師父度,悟了以後就要自度;度的名詞雖然一樣,但是它的用處是不一樣的。惠能生長在邊方,說話的語音不正確,承蒙師父傳授心法,今已得悟入,應該自性自度。」五祖說:「如是!如是!以後的佛法,由於你的弘揚,將來大行於世。你去後三年,我方逝世。你現在好好的去吧!努力向南方去,也不宜早出來說法,因為弘揚佛法的機緣是很難興起的。」

  「自性自度」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學佛未悟,依善師,只能得生人天善果;如果想了生死、超越三界六道、證得無上菩提,必須自性自度。古德說:「如果佛能度眾生,過去諸佛數目超過恆河沙,一切眾生早該度盡,為何我們到現今還流轉生死,還未成佛?」是故當知:諸佛菩薩只能誘導我們見性自度的方法,正如指點我們方向途徑,方向還是要自己明辨,路還是要自己走。所以說,眾生自度,佛不能度。六祖悟後,知道度生自度的道理,五祖這才讚歎他說:如是如是!其次是五祖的入滅,自知時至。他說:「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五祖傳法付衣之後,又過了四年,上元二年他老人家去世,世壽七十四歲。古今修道之人,臨終自知時至不勝枚舉,此乃常事,並無奇特。其實,前面五祖指點惠能「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已經顯示他預知未來之事。

  【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情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於能。能擲下衣缽於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於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能辭別五祖,放開腳步往南行,走了兩個多月,到了大庾嶺。再說五祖回到東禪寺之後,好多天都沒有上堂說法。大眾心中都疑惑,問五祖說:「和尚少病少惱嗎?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五祖說:「病倒是沒有,衣法卻已經到南方去。」大眾問:「是什麼人傳授去的?」五祖說:「能者得之。」大眾這才知道惠能得衣法已經走了。於是眾中有數百人分道追逐,企圖奪回衣缽。其中有一位出家人,俗姓陳,名字叫惠明,在家的時候曾經當過四品將軍,性情粗魯,積極的參加追尋,走在別人的前面。惠能大師被他追上,於是惠能將衣缽扔在石頭上,說:「這衣缽只是表信之物,祖祖承傳,豈可用暴力爭得!」惠能於是躲藏在茅草叢中。惠明趕到之後,看見衣缽在石頭上,就上來提取,但是他卻拿不動,於是他就叫著說:「行者!行者!我是為求法而來,不是為爭奪衣缽而來的,請你出來吧!」於是惠能從茅草中走出來,盤坐在石頭上。惠明先行禮,然後說:「希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說:「你既然是為求法而來,可以屏息諸緣,放下一切,勿生一念,我為你說。」這樣靜默許久,六祖告訴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在此時,哪個是惠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惠明本來是為奪回衣缽而來,他雖然在黃梅多日,並未悟明心地,這才興奮的參加大眾追逐惠能奪回衣缽的任務。果然被他追到,卻提不動衣缽,反激發其過去的善根,真誠下學求法,終於在言下大悟。這是他的善緣成熟,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試問:他是怎麼悟入的?原來是在他真正放下萬緣,止息念慮,良久時,被六祖一句話點醒了無始迷夢,大徹大悟。其實,六祖所用之法並無奇特,五祖又何嘗不是這樣天天提醒大眾?就是我們學佛,也常聽到老和尚、善友們,掛在口頭上的「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問題是在我們自己把它當作口頭禪,從來沒有認真體會過,何況奉行?我們曾幾何時放下過境緣,放下過妄念?這就是不能悟入、不能言下大悟的原因。惠明為我們做示範、做榜樣。他在黃梅時日,由於未能放下,所以不悟。今日於此處發真實心,依六祖教,果然親見自家不思善、不思惡、離開一切善惡境緣後的空寂靈知之心,原來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正、真實的自我,是永恆存在、不生不滅的真我。此處六祖對惠明的指授,只是在教他直接證取無住六塵緣影的真心,這就是見自本性,頓教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往昔達摩祖師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海禪師說:「萬緣具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處無心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六根對境永無妄想起動,就是無念。黃檗禪師說:「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修心訣》云:「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靈知不昧。即此空寂靈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雖登佛地,絕無佛地想。上來諸師種種開示,都是指引我們悟入心性的祕訣。只要善於用心,不怕不能悟入。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明悟了以後,再問道:「從上代祖師以來,所傳授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其他密意嗎?」六祖說:「對你說,就不是密意。你若依無住清淨心返照,密意就在你面前。」惠明說:「惠明雖然是在黃梅五祖會中,實未曾省悟到自己本來面目。今日承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行者就是我惠明的師父。」六祖說:「你如果這樣,我和你同師黃梅五祖,好好的自己護持吧!」惠明又問:「惠明今後要向什麼地方去?」六祖指示他說:「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惠明於是禮辭六祖。

  在這一段談話中,惠明問:「祖祖相傳,還有密意否?」六祖直指,「返照自性,密在汝邊」。此密非是祕密,而是深祕,唯返觀者才能親自見得,否則說亦不懂,因為此事非思議所及也。親證得後,必須善自護持,像六祖一樣,等待機緣成熟,利樂人天,普度眾生。

  【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

  惠明回到山林之下,遇到追逐六祖的那些同伴,他告訴大眾說:「這一條路我已經走過,沒有見到惠能的蹤跡,我們還是向別的方向趕快去追吧!」大眾聽了以後,都以為然。惠明於是獨自前往廬山布水台,經三年,終於在袁州蒙山定居,弘化一方。

  【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縣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六祖後來到了曲江曹溪,又被惡人追尋到了。於是,就在四會縣處,避難於獵人隊裡隱藏,這樣經過十五年。在此期間,他也常為獵人們隨機說法。獵人常叫六祖看守圍捕禽獸的網,而六祖每當看到禽獸落入網中,就將牠們統統放生。每當吃飯時,六祖總是將蔬菜寄煮在獵人肉鍋之中。有人就問他何必如此,六祖說:「但吃肉邊菜。」

  六祖在得法之後,遭遇難以想像的困境,經歷十五年長時間隱藏流浪,善自護念,防人加害,等待時節機緣成熟,弘法利生,大振宗風,影響千餘年,不負佛祖的期望,真正是為後世佛弟子們最好的榜樣。此十餘年的確是六祖真參密印的時代,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將般若波羅蜜圓融應用於日用平常事理,的確是證得性相一如、平等不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效法的。

  佛家修行,乃指修正行為。修正的標準也因修學程度而有不同,其最初入門標準就是戒律。戒律乃行持的規範,也是基本的標準。戒律中嚴持不殺生,許食三淨肉。唯有中國佛教提倡不食眾生肉,目的是培養大慈悲心,是真正懂得衛生、衛性(保衛善良的性情)、衛心(慈悲心)的養生之道。六祖因環境不許可,吃肉邊菜實在是不得已之事。下面一段是講六祖大師的弘護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