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第二十二集)  1982/10  檔名:09-003-0022

  《六祖壇經》第二十講。

  經文第三十四頁第一行末句: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

  從這個地方開始。最後這一章當中,經文一共有八段,前面的兩段,「預知時至」、「偈示真假」,已經給諸位介紹過了。今天這個文是第三段,就是法海請問祖師衣法承傳的問題。『法海上座再拜問曰』,這個「再拜」是恭敬之至。

  【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

  『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親教師。『衣』就是達摩祖師傳來的釋迦牟尼佛的衣缽,『法』則是所謂涅槃妙心,應當要交代給什麼人?祖師說了,他說我從大梵寺說法以來。我們在本經第一章跟第二章都是在大梵寺說法的全部記錄,在前面給諸位說過。自從『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一直到今天,這一共是三十七年。

  【抄錄流行。】

  這『抄錄』就是把祖師所說的重要的話,大家把它記錄下來,在當時就相當的『流行』。

  【目曰法寶壇經。】

  可見得《法寶壇經》的名稱在當時就決定了,就決定稱祖師的這些語錄稱作《法寶壇經》。

  【汝等守護。】

  今天我們讀這個本子就是完完整整的《法寶壇經》,祖師說你們應當要『守護』。「守護」兩個字是要信解依教奉行,這才叫真正守護。而不是說把這個本子保存得很好,不要遺失了,不是的,那個就錯了。是要信受奉行,輾轉的教化別人,這才叫做真正的護法。

  【遞相傳授。】

  這就是化他。

  【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此』就是指這一部《法寶壇經》,如果你們依這個來說,這是『正法』。依這個來說,我們要記住佛的四依法,祖師之法也不例外,那就是「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兩句話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

  祖師從這個時候開始,以後只傳法不傳衣。

  【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

  這個『堪』是有資格來擔當弘法利生,將佛法發揚光大這種事業,『堪任大事』。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

  達摩祖師傳法給慧可大師的時候,有一首偈子留下來,這個偈子說:

  【偈曰。吾本來茲土。】

  『吾』是達摩祖師自稱,『茲土』就是我們中國,那個時候是梁朝。他說我到這個地方來,目的是:

  【傳法救迷情。】

  『情』是有情的眾生,這些有情眾生,可惜是正在迷惑顛倒,我到這個地方來傳授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救度有情眾生。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這個『一花』是比喻他自己,比喻;『五葉』就是傳了五代,從二祖慧可一直傳到惠能大師,這是五代。這五代是代代相傳。『結果自然成』,這個「結果」就是指六祖大師,六祖大師正好是五代,這個「一花開五葉」就是指到六祖大師為止,這是五葉。五葉之後,禪宗大大的在中國盛行了,發揚光大了,可以說是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佛教。不但在中國有這樣深遠的影響,甚至於今天整個世界的佛教都受達摩祖師禪宗的影響。這是說明傳衣傳法。

  下面這一段是「開示心要」,也就是修行的要領。這一段裡面是非常重要,雖然這個意思前面說過,可是此地再說,可見得它的重要性。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這是前面幾句囑咐的話。大家曉得祖師住世不久了,所以所說的話當然都是非常重要,不比尋常。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

  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大乘經裡面常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一個人要沒有信心,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你要想成佛,成佛這是大事,世出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了,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了。你學佛為什麼不成就?說個老實話,那就是我們自己不相信『自心是佛』,於是乎一切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向外頭去攀緣,沒有法子回光返照,所以不能成就。所以祖師這裡一句話給我們點醒,「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對於這句話千萬不要再疑惑。『狐疑』,「狐」是以狐狸做比喻,狐狸的性情多疑,所以稱多疑的人則稱「狐疑」。

  【外無一物而能建立。】

  這個『外』是講本心之外,就是你自己的心外無有一法建立,沒有一法。我們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說到高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到最下面,六道三途地獄眾生,這從哪裡來的?

  【皆是本心生萬種法。】

  所有的境界相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沒有離開心。心覺就叫佛,心迷就叫眾生,佛與眾生實際上就是迷悟而已。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

  這個『種智』就是如來的智慧,意思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種智,成就一切種智。

  【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這個就是講到修行的要領了。你要想成就一切種智,成就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智慧,那你一定要通達『一相三昧』跟『一行三昧』的修學方法。這個在前面講過,大師在此地又把這兩種三昧簡單扼要的給我們開示。我們先看看什麼叫做「一相三昧」。大師說:

  【若於一切處。】

  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裡面。

  【而不住相。】

  『不住相』就是不著相。

  【於彼相中不生憎愛。】

  這就是說明什麼叫不住、什麼叫不著,在境界相裡頭不生憎愛心。一般人若境界很順自己的意思就起了貪愛,不合自己的意思就瞋恨。你在境界裡沒有這個心,順境、逆境都沒有憎愛心。

  【亦無取捨。】

  在境界裡頭無取無捨。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功德利益、成功失敗,全沒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完全沒有,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安靜的。

  【安閒恬靜。虛融澹泊。】

  『虛』是什麼都沒有,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融』是什麼?是圓融,一切萬法融在你的心中,而你心中所顯出來是『澹泊』。

  【此名一相三昧。】

  所以諸位要記住,這『一相』境界,六祖大師在此地的確是簡單明瞭的給我們開示出來了。這是講「一相」。下面給我們講一行,行是講行門,講修行。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先講『不動道場』,「心於違順諸境」,違是違背了心意的,順是很順自己意思的,在這些境界裡頭,要「如如不動」;換句話說,不管什麼境界,你的心不動,不為境界所轉。「純一真誠」,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就是菩提心裡面講的至誠心,也是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即是如來不動道場,真實淨土」。『真成淨土』,經上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若心清淨,所在之處,皆是淨土,發心向佛道」,這個佛道就是覺道,發心向覺道,「是生淨佛國,其心若不淨,在所生處皆是穢土,淨穢在心不在國土」;換句話說,不在境界,境界上沒有淨穢。所以說「淨心」,這心地清淨,「即是一行三昧」。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懂得。

  【若人具二三昧。】

  『具』就是具足,假如有一個人他具足這兩種三昧。這兩種三昧,一相三昧是他對於現象的感官,實在上講就是一真法界;這一行三昧,實在講就是一心不亂。所以在修行法門裡面來講,念佛法門是直截了當的修一心不亂,其餘法門它是迂迴的來修,修到最後還是一心不亂。修行的這些原則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具這兩種三昧:

  【如地有種。】

  好像土地裡面,我們下種子下去了。種子下去了的時候:

  【含藏長養。】

  『含藏』是土地裡頭藏有種子,這個種子藏在裡面,它有日光、水分、肥料來培養它,它慢慢就生長了。

  【成熟其實。】

  『實』就是果實,它將來一定發芽成長,開花結果。

  【一相一行。】

  『一相』就是前面講的一相三昧,『一行』這是說的一行三昧。

  【亦復如是。】

  我們如果具有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那這個人將來是一定成佛。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

  『時雨』,這個雨下得恰是時候,換句話說,這些植物正是需要雨水滋潤的時候,下了這個雨,又正好適合雨量,『普潤大地』。這是比喻。

  【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六祖大師的出現,說法三十七年,好比法雨「普潤大地」,當時這些大眾,他們的佛種都已經成熟了,接受這個法雨的灌溉,一個個都開花結果了。

  【遇茲霑洽。悉得發生。】

  都成就了,都成熟了。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

  『承』是承受,承受六祖大師的宗旨,他一定開悟,這個『菩提』就是覺悟,他一定開悟。

  【依吾行者。】

  依照他這個道理方法來修行的。

  【定證妙果。】

  他一定證果。

  【聽吾偈曰。】

  這是六祖大師與大眾告別,亦說了一首偈。

  【心地含諸種。】

  這個『心地』是講我們每一個人真如本性,把真如本性比作大地,因為大地能生萬法,我們真如本性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好比是地一樣。

  【普雨悉皆萌。】

  這個『普雨』是指諸佛菩薩、祖師說法,這一說法大家都覺悟了。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這個『花情』也就是扣前面所講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勝色無邊,這是一相三昧;般若無邊,是一行三昧。結果自然成,只要我們能夠信受奉行,『菩提』之果自自然然成就。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這幾句話很重要,這也是扣前面所講的,照第一章所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法如是,心也如是;換句話說,心也不二,二就不是真心,真心是不二的。

  【其道清淨。】

  這個『道』就是菩提道,這個「道」就是佛道,這個道就是覺道。我們說佛、說菩薩、說菩提都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的意思,覺道。覺是清淨的,覺心,心清淨;覺悟的境界,境界清淨。所以說身心境界無一不清淨,純一清淨,這就是前面講的一相三昧。

  【亦無諸相。】

  這個『諸相』,諸位要知道,是指我們虛妄分別的相,沒有這個虛妄分別的假相。我們虛妄分別執著,在這境界裡面起善惡分別相、起憎愛之相,那都是錯誤的。真相沒有這些,沒有善惡的相、沒有憎愛的相、沒有分別的相,也沒有執著的相,所以一切相是清淨平等。因此:

  【汝等慎勿觀靜。】

  這是講一心修行法。這個修行法『觀靜』:

  【及空其心。】

  這空心、觀靜,本來是佛教裡初學的一個方法,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但是,如果你要是不能夠靜下來,你妄念紛飛,沒有辦法把妄念息掉,那你一定得用「觀靜」,一定得要『空其心』,用這個方法來修。但是要曉得,這是手段、這是方便,不是真實。這是個藥,我們現在有病了,我們得吃這個藥;我們的病好了,這個藥也不要了。所以到成熟的時候不能再觀靜了、不能再空心了,要把這個藥捨掉,病好了,好了就要把藥捨掉。

  【此心本淨。】

  所以你不要再觀靜了,你觀靜是頭上安頭,那就是《楞嚴》裡面所講的「知見立知」,反而搞錯了。

  【無可取捨。】

  心是一,境是一,心清淨,境清淨,沒有『取捨』。

  【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這是一次的開示。下面這是第五段,第五段是「別歸新州」,就是向大家辭別,與曹溪大眾辭別,回到他的老家,就是新州國恩寺。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這是開元元年,七月初八,距離大師圓寂之前一個月,告訴他的學生,我要回到新州,你們趕快給我預備船隻。

  【大眾哀留甚堅。】

  同學們聽了老師這個話,心裡面都非常難過,知道老師要走了,所以是堅決的懇留。祖師就說了: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

  這是常理,所以說:

  【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我這個身軀與諸佛也沒有兩樣,有來當然有去,歸去的時候當然也有個所在,所以『歸必有所』在。大眾就說了: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這個話的意思,對六祖是個安慰,對自己來講是個祈求,意思就是說,老師雖然回到新州,未必到那裡就圓寂,什麼時候再回來,就是再回到曹溪來。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這兩句話含的意思很深,我們千萬不要把它疏忽過去。注意這個『落』、這個『來』,這個「落」字、這個「來」字,注意這兩個字。這兩句有很深的意思,「示人本始不二」,這個示就是示現,也是開示,就是告訴我們,本與始是一不是二。也就是不思議的一真法界,也是教初學報本反始。明心見性的人一聽這兩句話會開悟。

  我們來看看什麼叫『根』、何謂『無口』。「根」有兩個意思,一個從跡相上說、一個從本性上說,這都是根。從跡相上講,我們這個身從哪裡來的?是父母所生的,父母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在什麼地方出生的,這個出生地方是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的根本。六祖大師出生在新州,他現在要回到他老家去,這是根。除這個之外,人所以不同於禽獸,人是接受教育的,人能夠修行,受教育、修行不能離開老師,所以老師是我們的根本。我們修學的場所,這是我們學處的根本。這個說法都是從跡相上說。如果從本性上說,都是真如自性,像前面說過的,一切萬法都是真如自性變現之物。所以它是本體,它是根之體,跡裡面講那是根之用。我們從跡顯本,就是『葉落歸根』的意思,「葉落歸根」就表示從用歸體,曉得這個意思;也是講到報本反始,本就是根本,我們回到根本,我們要報答最初的開始,它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

  「無口」怎麼說?這裡面我們舉簡單幾個例子,實在這裡頭意思很多。本心原本是清淨的,一行三昧;諸相原空,一相三昧,更有何法可說?所以說「無口」。菩薩了悟人法皆空,所以他懂得說即無說,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是謗佛」。所以菩薩曉得,佛天天說法,說即無說,這是「無口」的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前面我們所讀過的,這個法門是無諍法門,就是無諍三昧,合掌令歡喜,這是「無口」。所以我們要是能夠悟入「根」的意思、「無口」的意思,你就能夠見到實相。所以這兩句話在此地它含著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

  我們在教學上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特別是講報本反始。我在十幾年前,也是有一位法師,就是香港的洗塵法師,他有意思在台灣建叢林,我就勸他復興佛教先要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要建叢林先要建祠堂,提倡孝道。在那個時候,我寫了這篇文章,我們看看這題目,「興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這是所謂報本反始,這是相當重要的。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大家,這不是迷信,最重要的是孝道。所以祭祖先裡頭,「旨在教民誠、信、忠、敬,愛人如己,事死如生,情至厚也。人心厚方能繼孝思、篤人倫、醇風俗,進而隆國運、開太平」。唯有在這樣基礎之下,我們才能夠光大佛法,這一點很重要。底下又問:

  【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注意這個『有道』、『無心』。「無心」是無妄心,無心意識。如果我們拿《百法》來講,就是無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這個心,沒有妄心,這個人就通達了,這個人則真正「有道」。這個意思在前面說過多次,諸位要記住,修行用功就在這個地方用。自己要無心,有心就落在生死裡頭,無心就是諸佛菩薩。所以自己要無心,無心心所。對別人要有心,對別人是從無心裡面變現出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為他受用,這就是前面講的說法。說法為什麼說無說?因為這個說法是建立在無心裡頭的,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說跟無說全與無心相應,這個叫諸佛菩薩。這個意思都很深,要細心去體會。

  【又問。後莫有難否。】

  你老人家如果圓寂以後,還有沒有什麼災難,有沒有這些事情?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

  他說我入滅之後,就是我死了以後,大概有五、六年的時候,會有一個人來取我的頭去,要把我的頭砍去。他說你們聽。這個就是預言,所以在此地有兩則預言。

  【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老師就給了個謎語給大家,這是一首預言。這個預言在當時大家聽了也不懂,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曉得。可是這樁事情到開元十年的時候,真的發現了。開元十年八月初三,曹溪出現了這麼一樁事情,與大師預言完全相合了。『頭上養親』,這個時候新羅國有個出家人叫金大悲,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是個出家人,對六祖非常的尊敬,六祖的肉身他當然沒辦法把他請去,他就想把六祖的頭砍下來,砍下來帶到韓國去供養去,供養六祖的頭。他就花錢雇了一個人,到那裡去把六祖的頭取來,就是在開元十年八月初三這一天。這個人叫什麼名字?叫張淨滿,所以『遇滿之難』,這個「滿」就是指張淨滿。『口裡須餐』,張淨滿這個人很窮,他就接受金大悲的錢,金大悲雇他到曹溪來取六祖大師的頭。所以他是為口腹之累,他為了沒辦法吃飯,所以就接受了金大悲雇用他。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就正在這個時候,韶州的刺史是柳無忝,姓柳,當時的縣令叫楊侃。你看,地方官兩個首長,一個姓柳,一個姓楊,所以他的預言裡頭講「楊柳為官」。可見得,六祖大師對他死去之後會發生些什麼事情,他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他是講五六年,並不是第五年跟第六年,這個五六合起來是十一年。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是開元元年過世的,而這個事情發生在開元十年八月初三,換句話說,大概差不多是十年的樣子,所以他講五六年。所以這都是謎語,給人猜的,到這個時候果然發生了這麼一樁事情。下面還有一個預言,這是沒有人問,他說了。

  【又曰。吾去七十年。】

  就是他死之後大概七十年以後。

  【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隆昌法嗣。】

  這兩個人果然也是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大師滅度之後七、八十年的時候,出現了兩個人,一個出家的就是馬祖道一禪師。這個馬祖不是我們台灣拜的媽祖,這要注意到。他俗家姓馬,他出家的法名叫道一,叫道一禪師。他對中國佛法影響太大太大了,所以是「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就是他與百丈大師兩個人建立了中國叢林制度,這是在世界佛教史上的一樁大事。換句話說,他提倡大家集體在一塊共修,把佛法正式的變成了好像一個有規模、有制度的教學,類似我們現在這個大學教育一樣。從前是個人傳授,好像等於私塾,現在他正式的辨學校。所以在佛教制度上是一個大的改革,有非常輝煌的成就。這個就是指的道一禪師。在家就是龐居士,龐蘊居士。他有語錄,在我們現在也很流行,一般佛教流通經書的地方都可以能夠請得到。

  我們看了這兩段預言就曉得,常寂光中,無所不照。六祖大師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這是常寂,寂就是定,常在定中,定就放光,這個光明無所不照。我們今天在此地講《六祖壇經》,六祖大師知道,知道我們這個時候在此地講,也知道你現在打開了電視機,你在這個地方來聽。我們不曉得六祖的境界,六祖對我們明白得很,看得清清楚楚。不要說他看十年、看七十年、看七百年、看七千年,千年萬世的事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常寂光中無所不照。

  『締緝伽藍』,就是創叢林制度。『昌隆法嗣』,就是因為叢林制度建立之後,佛法人才那是輩出,太多太多了。所以這真是「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底下一段這是問到佛法師承。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這是學生請教他,不曉得從釋迦牟尼佛以來,應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傳到你老人家已經傳了多少代了?六祖對這個承傳很清楚,他說:

  【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

  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不曉得。如果我們自己心清淨了,也住在常寂光中了,這些事情你都了然了。說多了,大家也記不清楚,記清楚了也沒用處。所以他就從:

  【今以七佛為始。】

  『佛』我只給諸位說七尊。

  【過去莊嚴劫。】

  『劫』是時間的單位,一個「劫」裡面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裡面又有二十個小劫。所以這個劫是講大劫,就是『過去莊嚴劫』。在這一大劫當中,這一劫都有一千尊佛出現於世,是以一千尊佛來做一個單位的。說七佛,就說過去莊嚴劫裡頭最後的三尊佛。最後三尊最後的第一尊就是九百九十八尊佛,他的名號叫:

  【毗婆尸佛。】

  叫毗婆尸佛,接著就是:

  【尸棄佛。】

  『尸棄佛』以後就是:

  【毗舍浮佛。】

  這是過去莊嚴劫的,『毗舍浮佛』是莊嚴劫裡頭最後一尊佛。再過去就到我們現在這個賢劫了,所以說:

  【今賢劫。】

  『今』是指我們現在這一大劫當中,這一大劫當中稱之為『賢劫』。稱「賢劫」的道理是,在這一大劫當中聖賢很多,很多的聖賢應化在世間。賢劫第一尊佛是:

  【拘留孫佛。】

  第二尊是:

  【拘那含牟尼佛。】

  第三是:

  【迦葉佛。】

  第四尊,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中國古書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出生於我們中國周朝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這是公元前一0二七年。他涅槃,也就是他圓寂,他涅槃在我們中國周穆王五十三年,就是公元前九百四十九年。他的世壽是七十九歲,我們平常講八十歲,實際上,他要按實足年齡來講,他是住世七十九歲,說法教學四十九年,這是我們中國古書上這麼樣記載的。這是說的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

  這就是大迦葉,佛的十大弟子當中,頭陀行第一,就是大迦葉尊者。我們前面也講過了,「拈花微笑」,這是說世尊拈花,大迦葉微笑,世尊把這個花給他,同時也跟大家宣布,吾有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他是第一代的祖師。

  【第二阿難尊者。】

  迦葉傳阿難,傳給阿難。阿難傳給: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稱之為『尊者』,這意思是說他的道德、學問都為大眾所尊敬,我們稱他為「尊者」,通常也是對於阿羅漢尊敬的稱呼。第四祖是:

  【第四優婆鞠多尊者。】

  像這些祖師承傳,他的一些事蹟,都有傳記,在經論裡面,或者在《大藏經》裡的傳記部。除這個之外,虛雲老和尚重編了一部叫做《增訂佛祖道影》,我這個本子是香港佛經流通處印行的。這裡面有圖像,這圖像都是畫的,都是木板畫,一面是畫,一面是說明,像這邊是圖畫,這一邊就是說明。這個本子也非常之好,可以看看,讀這個本子使我們能夠見賢思齊,看到歷代的祖師,看到像也如同見到他人一樣,我們能夠生起見賢思齊的這樣一個心願。第五祖是:

  【第五提多迦尊者。】

  『提多迦尊者』有首偈子,他這首偈子很能夠叫我們深省的,我在此地把它寫出來供養諸位,你們看看懂不懂他的意思。他這個偈子說,「通達本無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你們看了以後,會不會他這個意思?這首偈跟惠能大師悟道的那首偈子境界是相同的,這是真正開悟了的法語。諸位可以把它記住,好好的念念,不可以戲論,這個偈子很有意思。

  【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

  脅尊者在佛教裡頭很著名。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

  馬鳴與龍樹對於大乘佛法的闡揚是有很大很大的功勞。尤其是龍樹菩薩,我們今天講大乘八個宗,大乘八個宗派認龍樹菩薩為祖師,他就是八宗共同的祖師。換句話說,大乘八個宗派都是他的學生演變出來的,所以他是共同的祖師。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侯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

  『鳩摩羅多』傳法的時候,曾經有這麼一樁事情,這事情我們在此地值得提一提。『闍耶多尊者』跟他初見面的時候,向他提出一個難題,他就是說他自己的父母是一個信奉三寶的人,但是常常有病,身體不好,而且所做的事情都不順利,信三寶的不順利。他的鄰居是一個旃陀羅,旃陀羅在印度是屠戶,換句話說,是常常殺生造業,從來都不做好事,可是他身體很健康,看他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他說,這個很難,太難了,究竟是什麼原因?「鳩摩羅多」大師就告訴他,「善惡之報,有三時」,就是有現報,現報就是現世;有來生得報,就是來世得果報;有後報,後報就是多生多劫以後才受這個果報。所以善惡果報有這三種,情形不同。如形之於影,如聲之於響,這是「影響相隨,縱經萬劫,亦不磨滅」。所以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很慎重,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就是果報決定是有的。

  我們從《了凡四訓》當中看得是更清楚。又開示他說,「業」,業就是造業,「業從惑生」,是你迷惑他才會造業,「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就是無明。「不覺依心」,這個心就是真心,就是覺心。「心本清淨,無生無滅」,也沒有造作,也沒有報應,也沒有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得此門,可與諸佛同矣」,那你也就成佛了。「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到這個境界才曉得,像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見得這是個事實。可是不入這個境界,那我們很難體會到。這一段是值得我們特別提出來介紹的。他的弟子,也就是他的傳人,就是第二十代的祖師,「闍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

  我們稱為達摩祖師,他是:

  【此土是為初祖。】

  他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到我們中國來算是第一代。二十九在中國就是第二祖,就是:

  【二十九慧可大師。】

  『慧可大師』傳給:

  【三十僧璨大師。】

  『僧璨』傳給:

  【三十一道信大師。】

  『道信』傳給:

  【三十二弘忍大師。】

  『弘忍』就是六祖的老師。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從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惠能大師』是第三十三代,在我們中國是第六代。所以我們稱六祖是從中國而說法,如果從一直算起來,他是三十三代。佛法裡面常講的,「前三三,後三三」,這個前三三到六祖大師這是一個階段。

  【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就是這個師承,一代一代的承傳一定要清楚,不可以有錯誤。由此可知,佛法之弘傳的確是有師承,不是胡造謠言,是代代有真傳。底下這是第七段,這是大師顯示要圓寂了。

  【大師開元元年。】

  就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

  【癸丑歲八月三日。於國恩寺齋罷。】

  這個『國恩寺』就是他的老家,這是大家都很熟悉了,這是當時中宗跟武則天為了報祖師的恩德,把他老家那個地方建一個寺,這個寺的名字也是皇帝頒賜的,叫「國恩寺」。在那個地方『齋罷』的時候。

  【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

  你們各人坐在各人的座位上,依著次序坐好。

  【吾與汝別。】

  我跟你們分別了。

  【法海白言。】

  『法海』在大眾中他是上座,他是首座。

  【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這個啟請都很慈悲,你走了以後,誰能夠教我們?後代迷惑顛倒的人這麼多,怎樣能夠教這些人明心見性?這是一樁很大的事情。

  【師言。汝等諦聽。】

  你們好好的聽,諦視而聽。

  【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又迷惑了,又難懂了,怎麼說認識眾生就見佛性了,若不認識眾生,那你是『萬劫覓佛』你也覓不到了?這是說明眾生與佛原本一體,就是不二法門。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

  要緊的是在『自心』兩個字。

  【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就是要認識自心眾生,自心眾生就是佛,就是佛性。

  【只為眾生迷佛。】

  『眾生』指一般人,一般人迷失了自心的佛性。

  【非是佛迷眾生。】

  佛不迷。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這個地方特別注意到『悟』這個字,「悟」就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眾生。】

  『迷』就是『眾生』,迷悟都在自性上。

  【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我們聽了這幾句話之後,心裡有個大概了。我們要想成佛,我們要悟,在一切法裡面都要悟。什麼叫悟?不迷就是悟。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要修平等觀,就是心在一切法裡頭都要平等,不能有偏差、不能有厚薄、不能有彼此。為什麼?一有彼此,心就不平等。

  【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所以在前面我們特別強調,修行方法在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以正見除一切邪知邪見,這是皈依法;皈依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那就是佛了,眾生就成佛了。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

  『無佛心』就是無覺心,你在一切境界裡還是迷惑顛倒,還是心外求法。

  【何處求真佛。】

  後面這幾句話是重複的。重複,可見得這個話太重要了,又說一遍。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文章裡面最忌諱的是重複,為什麼祖師在這個經裡頭特別重複?這個重複,諸位要曉得,此地這個記載重複,老師這種重複的話不曉得說多少遍了,常常提醒大家,這幾句話太重要了!所以諸位要記住,好醜是在心,不在境界。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性。】

  底下有八首偈頌。前面兩首是給我們辨別佛與魔,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佛、什麼是魔。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

  這個心就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就是『真如』、就是佛性。永嘉大師說過,「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跟六祖所說的一樣。

  【邪見三毒是魔王。】

  這就說出什麼是佛、什麼是魔。『邪見』是五種錯誤的見解之一,如果我們要是廣義的說,五種見解都是「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全部都是邪見,都不是正知正見。『三毒』是什麼?貪欲、瞋恚、愚痴,這是『魔王』。我們在境界裡頭起了錯誤見解,這是魔,著魔了;起了貪瞋痴慢,著魔了。

  【邪迷之時魔在舍。】

  這個『舍』就是我們的身,我們自己的身心。我們起了邪見了,我們迷惑顛倒起了貪瞋痴了,『魔』就在我們身心裡頭。

  【正見之時佛在堂。】

  我們不迷,我們沒有邪見,我們正知正見,覺而不迷,淨而不染,我們這個身就是佛,佛就在我們身中。『堂』也就是講這個身的意思,「堂、舍」是一個意思。佛與魔從這裡辨別。

  【性中邪見三毒生。】

  這個『三毒』就是貪瞋痴,貪瞋痴與邪見都是迷了自性才發生的。

  【即是魔王來住舍。】

  你看這個樣子佛變成魔了,佛變成魔就是覺變成迷了,就是佛變成魔了。

  【正見自除三毒心。】

  你這個正知正見現前了,邪見沒有了,三毒煩惱沒有了。

  【魔變成佛真無假。】

  這個時候魔又變成佛了。實際上告訴諸位,佛與魔都沒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就是迷悟而已。迷了叫做假、叫做魔,悟了叫做真、叫做佛。諸位要細細的去體會,不要死在言下,希望能夠從言下大悟。到這個時候真假佛魔都沒有了,你的自性清淨心才現前,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哪有佛與魔?「本來無一物」,哪有真與假?真、假是二邊,佛、魔也是二邊。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這是一點都不錯的,『三身』的確是『一身』。在我們前面「傳香懺悔章」裡面跟諸位講過,六祖大師開示我們一體三身佛。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這兩句話明明白白的開示我們,如果我們從自性當中悟到了三身本來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那佛菩提、佛智慧就不難成就了。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這首偈就是敘說三身一身的樣子。從『化身』而發生自性清淨法身,自性清淨法身也就顯露在我們「化身」之中,體相作用都在化身裡頭表露無遺。『性使化身行正道』,如果覺悟了性,不違背性,性做得了主宰,性就是覺心,就是覺悟的心,它做了主宰了,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都是純正不邪,這就叫做圓滿報身。諸位明不明瞭這個意思?如果不明瞭,就想想三皈依,我們這個身體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現在這個身體就是圓滿報身。能夠叫我們這樣做的,這是覺心,你覺悟了。覺心就是法身,覺心遍一切處,我們一天到晚所作所為就是千百億化身。下面這一首是跟我們講,離欲才能夠見性。

  【淫性本是淨性因。】

  『淫欲』是染污之心,可是這個染污之心它是生自性清淨法身的因地。為什麼?離了染就是淨。從前僧肇大師說過,「斷淫怒痴是聲聞」,這要把它斷掉。淫怒痴是什麼?就是貪瞋痴。不斷淫怒痴,淫怒痴統統都具足,那這是凡夫。菩薩看淫怒痴就是涅槃,所以他不要斷,他也不具,就是他也不具足,這個就是大乘菩薩的境界。

  【除淫即是淨性身。】

  在這個地方『淫』是一個代表,就是貪瞋痴慢。你把它斷掉了,你這個身就清淨了。

  【性中各自離五欲。】

  真如本性裡頭沒有『五欲』。實在上講,五塵哪有欲?古德說五塵裡面有味,這個味能夠引發迷惑顛倒眾生的欲念,所以叫做「五欲」。這個五欲就是能夠牽引人、勾引人入魔的境界,墮落在三途六道,所以叫它做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只要你從心地裡面將五欲六塵捨離了,放下了,你就『見性』了,一剎那之間,你就「見性」,你就證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這個『頓教』就是大乘禪宗,這是頓教法門。『忽悟自性見世尊』,這個「世尊」就是見佛,就是見到本源自性天真佛了。這個裡面必須有善知識引導你,將你這個迷關點破,你見性,你證得了清淨心,這是你見佛了。

  【若欲修行覓作佛。】

  這是什麼?這是說心外求佛,你修行攀緣心外之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這個搞法搞一輩子你也見不到真佛。底下第七頌,這是教我們修行成佛的幾句話。

  【若能心中自見真。】

  『真』就是一心,唯一才是「真」,二就不是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這個是成佛真正之因地。

  【不見自性外覓佛。】

  這『自性』是清淨心,我常講的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都是自性的體用,不向這個上去修學,不從這個地方去見,要去心外求法,到外面去找佛、找菩薩,那錯了。

  【起心總是大痴人。】

  這樣起心動念總是一個愚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已經在今天,我們留在人間。

  【救度世人須自修。】

  雖然佛祖大慈大悲,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可是世間人必須要依照祖師所說理論方法來修學。前面講過,這個法門是要自悟、自修、自證,因為這一樁事情別人沒有辦法代替的,別人無法來幫助你的。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這兩句是勸勉警策我們的話,『報』是報告大家,報告你們,當來的這些學佛的人,你要不做像祖師這個地方所講的這些見解,不依照這個見解,你去修行,你必然是悠悠忽忽空過了一輩子。後面這是最後一段,最後的遺教。

  【師說偈已。】

  把這個偈子說完之後。

  【告曰。汝等好住。】

  他老人家要走了,你們好好的住在這個世間,所以說你們好住。

  【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這是佛法與世間法不相同的。為什麼?世間法認為人真有生死,所以死的時候才悲哀。佛法曉得沒有生死,不但沒有生死,也沒有來去,不生不滅,前面跟你講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你還學世間這樣,那你這個顛倒,錯了。這個並不是說佛法不通人情,這個裡面含義都相當相當之深。祖師告訴我們: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大集經》裡面講,一切眾生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心本來清淨,你們想想看,還有什麼東西能染、能著的?當然沒有染著。

  【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這是真的,事實是如此的。覺悟的人如此,迷惑的人也是如此,的確沒有兩樣。所以認為兩樣,是你自己以為兩樣,自己以為兩樣那就是迷而不覺。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

  你不能夠體會我的意思。

  【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

  只要依照《壇經》的這些道理方法修行,與祖師住世沒有兩樣,如在祖師的身邊也沒有兩樣。

  【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你要是不聽話,我跟你講的這些道理當耳邊風,講的理你也不懂,講的方法你也不能照做,我就是住在世間,一天到晚帶著你,還是沒用處,有什麼用?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這四句話可以說把一個修行人的本色完完全全的說出來了,我們應當要學。『兀兀』是不動,如如不動。像前面跟諸位講的龐居士,龐居士家裡非常富有,他學佛之後,把他家裡許多金銀財寶裝在一個大船上,船划到江中心,再把船底下打個洞,把船整個沉下去了。別人看到就問他了,你這麼多些財寶,統統把它丟到大海裡頭去了,這不太可惜了,為什麼不做點好事?龐居士答覆說,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想想這話的味道,好事不如無事。真正無事了,天下就太平了。天下為什麼這樣動亂?為什麼這個人也講求和平,那個人也講求安樂,天下還這麼樣動亂?就是因為他們太好事了,都喜歡做好事。彼此好事,不能互相的忍讓,互相的來爭這個好事,好事都變成壞事了,好事不如無事,此地就是這個意思。修善不著修善的這個念頭,這就是『兀兀不修善』。不是真的不修善,如果真的不修善,六祖大師何必教學三十七年,何必還這麼苦口婆心的來叮嚀我們。這個就是說,做一切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這是「兀兀不修善」,正是如如不動、了了分明。

  『騰騰不造惡』,「騰騰」是非常自在,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自由自在裡頭不造惡。因為一個人自由自在,他往往會妨害別人自由,那就是濫用自由,誤會了自由。自由裡頭不造惡,自由裡面不妨礙別人,這個是真正的自由。『寂寂』是很安穩、很悠閒這個樣子。『斷見聞』,一切明瞭,無見無聞。這個見聞是邪見,不是正見正聞,是邪見邪聞,統統斷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非常安然、非常寂淨。『蕩蕩』是平蕩,就是平等心現前,心無所住,心裡非常悠閒,於一切法常住在一行三昧當中,拿淨土來說就是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已經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了,所以說是修行人的本色。這是六祖大師開示我們,我們應當要依照這樣的開示去修學。

  【師說偈已。】

  說完這個偈子。

  【端坐至三更。】

  這是晚上半夜的時候。

  【忽謂門人曰。吾行矣。】

  忽然就告訴大家,我走了。你看看他老人家,又沒有害病,說去就去,太自在了!這個不是假的,歷代像這種人很多很多,來去自在。

  【奄然遷化。】

  『奄』是忽然,忽然他就斷氣了,就走了。

  【於時異香滿室。】

  『於時』就是正在這個時候,大師斷氣的時候,他忽然走了,這個時候房子裡有『異香』,這個「異香」不是我們人間所燒的香,平常大家沒有聞過,這是出現異香。

  【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這是講當時的瑞相。『白虹』就是彩虹,這個時候出現有彩虹,而且很不平凡的,就是『林木變白』。諸位曉得,國恩寺是在山中,山中樹木都是青翠的,忽然樹葉都變白了;而且聽到滿山這些鳥獸都在叫,叫的聲音很悲哀。可見得這些眾生,不但是有情,連無情的草木對於大師離開人世它都有感動,它都有一種悲哀的表現。十一月,這也是同一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緇白爭迎真身。莫決所之。】

  大師圓寂之後,肉身擺在那個地方,三個地方跟他都有密切關係。這三個地方,一個就是廣州,他剃頭出家落髮的地方,就是印宗法師給他落髮的法性寺,這個地方跟大師的關係很深,他們也想把大師的真身引到法性寺去供養。而韶州寶林寺,他在那裡弘法三十七年,寶林寺的人說應當肉身要留在寶林寺。可是新興是他的老家,那個地方的官吏、信徒也不肯放,大師在我們這裡圓寂的,我們應當供養大師的肉身。三個地方爭執不下,於是怎麼辦?

  【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

  大家沒辦法,好,我們燃香,求大師自己來指示,『香煙』往哪個方向走,我們將來肉身就供養哪個地方。

  【時香煙直貫曹溪。】

  這『香煙』,你看看從國恩寺,看著這個「香煙」飄、飄,飄到南華寺,就是曹溪寶林寺,這個時候大家沒有話說了。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缽而回。】

  這個『回』就是回寶林寺,回到曹溪寶林寺。

  【次年。】

  這是開元二年,就是第二年。

  【七月二十五日出龕。】

  把大師的肉身從龕裡頭請出來。

  【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

  我們在前面「參請機緣」這一章裡頭看過方辯法師,他是很善於塑像的,當時給六祖塑了一尊七寸高的六祖大師的像,塑得非常之像。大師圓寂之後,當然身體水分沒有了,水分沒有了人當然瘦了,跟以前的相貌一定不一樣,所以他用香泥把肉身又給補起來,補起來補到跟六祖大師在世的時候一模一樣。這個肉身像,現在我們這裡有一張,諸位可以看一看。這一張像是六祖大師的肉身像,與大師在世的本人,我們可以說完全是一樣的,能看到大師的真容。這一尊肉身像就是經過方辯禪師以香泥再整補過的,就是重新加以裝飾的,與六祖大師本人的像完全一樣,這一尊像非常之難得,現在供奉在曹溪南華寺,就是當年的寶林寺。

  這一張照片是前年,有一位香港那邊的同修,他們到大陸上去參拜的時候照回來的,到台灣來的時候送了我一張。因為我們正在講《六祖壇經》,所以得到大師的肉身像,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印了幾千張供養有緣的同修們,這是我們圖書館發心印的。這個字可以看得清楚了,這是「唐代佛教禪宗六祖大師肉身像」,我們底下的黑字是「曹溪南華寺六祖大師肉身像」,「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敬印」。肉身像,也許諸位同修曾經見過,你一看到六祖這個像,也許心裡就懷疑,一千多年的像,哪裡會有這麼好?這麼好,得力於方辯法師,得力於他,這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我們前面已經讀到過。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

  就是前面「遇滿之難」,這是他的這些徒弟學生們,想到大師留了這麼幾句話,雖然還猜不透,但是聽說將來有人要把六祖大師的頭要取去,所以就預先做了預防。

  【遂先以鐵葉漆布。】

  就是用鐵葉,薄薄的鐵片,圍著大師脖子這個四周,然後再用漆布包起來,塗上顏色,外表上看不出來,等於說有一層裝甲,避免傷害。

  【固護師頸入塔。】

  這樣把他供奉在六祖大師塔中。

  【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

  這個是入塔之後所現的瑞相,就是塔放光。這個光很大,而且時間很久,三天才散,日夜都能看到塔的放光。

  【韶州奏聞。】

  『韶州』刺史把大師這樣的瑞相、這種奇蹟報告給皇帝。

  【奉敕立碑。紀師道行。】

  於是皇帝曉得有這樣殊勝的感應,所以就下了一個命令,所謂是聖旨,下了一個聖旨給六祖大師『立碑』,將六祖大師一生的事蹟記載在碑文上,傳留給後世。在當時,王維、柳宗元、劉禹錫都作了碑偈;在宋朝的時候,晏殊也有碑偈。晏殊的碑偈,不曉得什麼時候失去了,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是王維、柳宗元、劉禹錫碑文的碑還在,一直到現在還在。

  【師春秋七十有六。】

  這就是六祖大師住世,世壽是七十六歲。他是生於唐太宗貞元十二年,貞元十二年二月初八他出生的,這是公元六百三十八年。他老人家圓寂是在玄宗,就是唐明皇,開元元年八月初三,他是八月初三圓寂的,這是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大師在世的時候,在唐朝初期,他經歷過太宗,他是唐太宗貞元年間出世的;當中經過高宗、武則天,她也做了一段時間的皇帝;以後中宗、睿宗,一直到玄宗,就是唐明皇,他一生經過了六朝。下面這是記事。

  【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

  他在黃梅得法,五祖把衣缽傳給他的時候,他只有二十四歲。以後一直在獵人隊裡頭隱藏,到三十九歲才出家、才落髮。『祝髮』就是剃髮,剃髮出家。

  【說法利生三十七載。】

  他一直沒離開過曹溪,就在曹溪寶林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一直到他圓寂。

  【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就是在他手下真正能夠得宗旨,繼承如來家法,明心見性的,一共有四十三人。這四十三人在丁福保註解裡頭名字都列得很清楚,《傳法正宗記》裡頭有記載。

  【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

  在他那裡有小悟的、大悟的,那太多太多了,明心見性的就有四十三個人,沒有到明心見性,到小悟多少次、大悟多少次,要想說這些,那實在太多太多,『莫知其數』。

  【達摩所傳信衣。】

  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衣缽,代代相傳,傳到他這個地方。

  【中宗賜磨衲寶缽。】

  『磨衲』的袈裟、水晶缽,前面我們都看過了,都讀到過。

  【及方辯塑師真相。】

  方辯法師塑的六祖大師七寸像。

  【并道具等。】

  『道具』就是大師日常生活上所用的這些東西,像他的衣、他的缽、他穿的鞋子、他生活所用的這些東西,統統都保留下來,都做為留給後人做紀念。

  【主塔侍者尸之。】

  這個『尸』就是主事,主事就是負責看管,看塔的這個侍者,由他來保管,來看管。

  【永鎮寶林道場。】

  老師的肉身、衣缽、法像、道具統統都保存在寶林寺。

  【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從此以後,衣缽不傳了,傳的是什麼?《法寶壇經》。所以《法寶壇經》流傳在天下,供養一切發心修學大乘頓教之人,以這個來顯示禪宗的『宗旨』。這裡面特別要緊的,就是祖師直截了當指出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就像佛在《華嚴》與《圓覺經》裡面所講「眾生本來成佛」是一個意思。『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興隆三寶」就是興隆佛法的教學,推廣佛法的教學,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當然不外乎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苦,要教眾生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正離苦。得樂,要教眾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得菩提涅槃,無上真樂。

  《壇經》到這個地方我們是講圓滿了,也謝謝諸位的收看。我特別囑咐的是希望大家我們都能夠真正明白大師的意思,曉得他所講的道理、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人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