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05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二頁第五行,從第八小段看起:

  昨天將「如是」兩個字簡單的介紹出來,雖然說得很簡單,但是這意思非常重要。不僅如是兩個字,我們要會歸自性,即使全部的《金剛經》,字字句句都要知道這樣去領會,受用就大了。

  【我】

  從相上來看,是阿難尊者升座複講時候的自稱。會歸到自性當中,就是: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常樂我淨之我。】

  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是我;比較智慧高的,很聰明伶俐的,他曉得這個身不是我,於是誤會,把能思惟、能想像的稱之為我;都是錯了,都是分別、執著。

  「我」的定義,在佛法裡面說得很多,最要緊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主宰的意思,一個是自在的意思。如果我們從這兩個意思來觀察,就知道身裡頭沒有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裡面也沒有我。為什麼?主宰是自己做得了主,我們這個身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變化,做不了主,這裡頭沒有主宰。能夠思惟、想像的念頭,我們講心,那個念頭也在剎那變化。前念滅了,後念又生,生生滅滅不能叫它停住。由此可知,這裡頭也沒有主宰的意思,更沒有自在的意思,哪來的我?可是佛告訴我們,真的有我,也就是說真有主宰、真有自在,「真我」。

  真我是什麼?真我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永恆不變;真正做得了主宰的,永恆不變的,這是我。所以「常樂我淨」,那個「我」是真的;這四個字都是真的,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說實在的話,常樂我淨這四個字,在我們凡夫身上沒有,四個都沒有,凡夫的妄心裡面,那個心就是念頭,妄心裡頭也沒有,這四個字決定找不到的。到什麼時候有?佛告訴我們,法身有這四種德:常樂我淨,般若裡面也有四淨德,解脫裡面也有四淨德。法身、般若、解脫,佛門裡面稱為三德密藏,三德密藏裡都具足這四德,所以有真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而三,三而一。心佛眾生,是相上有差別,性是一個,體性是一個。所以這個「我」,會歸到自性,是常樂我淨的真我。我們念佛人,從清淨心裡面去證得,清淨心裡面就有真我。「破空間障礙」,超越空間了。

  【聞】

  要像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的:

  【反聞聞自性】

  凡夫耳根都向外攀緣,所以被外面塵境污染了清淨心。佛菩薩比我們高明,他的聞向內,他不向外。反聞,向內聞自性。所以他們不但是明心見性,而且是究竟圓滿的證得自性,他會用功。我們讀這兩個字,不要想到阿難尊者升座念「如是我聞」;讀到這個字就想到,自己切實用功的訣竅,這才真正得利益。

  【「一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三際心不可得,破時間障礙。】

  初學佛的同修,往往在經典上看到「一時」,總是免不了有疑惑。阿難尊者記性那麼好,凡事經歷一次永遠不會忘記,為什麼在結集經的時候,不把時間寫清楚,某年、某月、某日、某時,釋迦牟尼佛在哪裡講的。這不是叫我們一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嗎?它沒有記載年、月、日、時,含糊籠統說個一時,這是很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殊不知阿難尊者說這兩個字是別有用意,這是佛門常講,它有密意在。

  時間,實在說是個抽象的概念。尤其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印度並沒有統一,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一樣,許許多多小國家。中國算是不錯了,在夏、商、周的時候,雖然每一個小國都是獨立的,但是它有一個盟主,有一個大國為大眾所尊敬的,都用它的曆法,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紀元比較好辦。印度沒有這個情形,沒有一個在國際上得到大眾尊敬的領袖,因此每一個小國都有自己的曆法,曆法不統一。而世尊當時講經說法,可以說是周遊列國,每個地方的曆法都不一樣,縱然阿難尊者記出來,我們也無從考證,沒法子考證。像現在我們世間所用的曆法,我們現在是用陽曆,大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用。在中國有農曆,在亞洲的西面,阿拉伯國家有回教曆,曆法都不一樣,月份日期都不相同。現在我們要記載曆法,要記哪一種曆?幾月、幾日?不但是費事,後人真的無從考證。一時的意思,省了。一時是真的,給你講年、月、日、時,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一時才是真的。

  「一時」是一心、一念之時。如果你能夠到一心,不但空間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時分跟方分,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講的,方分就是空間,時分就是時間,屬於不相應行法,分類的時候分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就是: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於心於色都不相應,可是它的確是從心法、色法裡面產生出來的一種抽象的概念。沒有實體,抽象的概念。時間跟空間都是一個抽象概念,都不是事實。事實是一真法界,一才是真的,二就是假的。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就是真的。所以到一心、到一念,時空統統突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明瞭;就真相大白,完全明瞭了。

  「十世古今」,這是講時間,時間通常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有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有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這樣就變成九世,加上根本的一世叫十世。「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在這一念之間。一有分別執著就變成三世、變成十世。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妄想,就是一真,一真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十法界是沒有見性眾生的境界,我們凡夫沒見性,聲聞沒見性、緣覺沒見性、權教菩薩沒見性,這些人住在十法界裡頭,因為他有妄想、執著,離開妄想、執著,那就入一真法界。「三際心不可得」,這是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三際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三種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哪有過去、未來?沒有。有過去、未來這個念頭,你要警覺到你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所以,突破了空間。現代的科學家,可以說相當的聰明,他們根據科學儀器觀測,依照數理來推論,知道空間是多維次的,也叫多因次。所謂是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證明有十一度空間存在。從理論上來說,空間是無限的度數,理論上說。而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確實是這樣的,空間確實是無限度數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你看看我們的妄想多少?一切眾生的妄想加起來有多少?然後你才曉得,時空的維次是無量無邊,這麼來的。一念要是歸元,一切妄念斷了,再恢復成一念、一真,這個多維次的空間就不存在,恢復到一真。這個道理,大乘經上講得很多。

  科學家能發現,不簡單!他雖然發現,他不知道如何突破空間,科學家說過,假如有能力突破空間,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到未來,那就得大自在。佛法裡面有,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突破?用禪定。就是說你心裡要知道,多維次的空間是怎麼來的,你了解它的原因,你把它的原因消除,問題就解決了。多維次空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你要是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的世界,實在說是不同的空間。這個諸位要曉得,因為我們常聽到古人所講,念佛法門往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話怎麼講法?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會點頭,正確的,空間的突破。西方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是在不同維次的空間。所以生決定生、去沒去,空間轉變一下。就好像電視螢幕一樣,頻道換一換,螢幕沒有換,還是那個螢幕。生決定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娑婆世界不見了,西方世界現前;還是這個一真法界裡面,沒有離開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像螢幕一樣,這就是事實的真相。因此一時才正確。

  這在中國有很明顯的證明。學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隋朝,天台山的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讀到「藥王本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定中他到靈鷲山,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法華經》,他還進去聽了一座。出了定,回來告訴大家,世尊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散!智者大師去釋迦牟尼佛一千多年,靈山一會還沒散,實際上他在定中突破時空,回到過去了,回到一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那個法會,他參加了。

  「一時」,對我們來講,希望無窮。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那一會也沒散。只要我們能夠做到一時,你就可以參與這個法會。所以這個「一」是一心的時候。念佛堂裡面,老師父教導我們一心稱念。要一,不能二心念、三心念,那不行,那個沒有感應,一心稱念就有感應。不但是世尊這一會沒散,一切諸佛的法會都沒有散過。底下一節:

  【佛】

  在事相上說,這是主講的人。六種成就,主講的人,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如何把它融歸自性?

  【自性天真佛也】

  「天」是天然,不是造作的,本來就是;「真」是不假。世尊在許多大乘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妄語,也不是讚歎我們、誇獎我們,不是的,是事實真相,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了。為什麼變成凡夫?是你自己不敢承認你是佛,不敢當,不敢當,你太客氣了,你不敢當,不敢直下承當,這叫迷,這叫顛倒。「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見到佛像,聽到佛名,提醒自己,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都需要覺而不迷,這是佛的意思。覺,覺性是本有的,這個不是外來的。

  我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是第一個老師,我們叫他做本師,也就是說創教的這個老師,我們尊稱他為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這個關係很清楚,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是他的學生。這樣的稱呼只有在學校裡有,只有在教育裡面有,宗教裡頭沒有。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們用宗教的心態來學佛,你所得的很有限,你得的利益是宗教的,所以第一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

  佛的名號,就是他老人家教學的綱領。佛教導眾生,前面我們談到,應機施教,就好像醫生、大夫給人治病一樣,應病與藥,你害的是什麼病,我給你什麼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這個時代是一個大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就以這一萬二千年做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裡面的眾生,大毛病是沒有慈悲心。換句話說,大毛病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利己。所以佛的名號上,標上一個釋迦,「釋迦」的意思,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慈悲的意思,翻作能仁、仁慈,我們要以仁慈的心,看待一切眾生,這是釋迦的意思。另外一個大病,我們的心不清淨,妄想很多,執著很重,心不清淨,所以佛的名號上用一個牟尼,「牟尼」就是清淨的意思、寂滅的意思。所以念到這個名字,我們要修清淨心。清淨心怎麼修法?《金剛經》上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應無所住」就是牟尼的意思,「而生其心」就是釋迦的意思。釋迦教我們生仁慈的心,牟尼教我們心地清淨寂滅、應無所住;「無住生心」就是釋迦牟尼,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宗旨。

  世尊真的是苦口婆心,種種善巧方便教導我們,提醒我們。我們要會聽,聽了之後,要能夠會歸自性,這才有用處。一個法子會了,樣樣都要會,那才行;這一個會了,那一個不會,那你不算是真會。你們看到我,叫我淨空法師,你的心淨了沒有?空了沒有?你能夠從這個名字上,馬上會歸,你就得受用。如果你認為淨空法師是那個人,與我不相干,那你一點受用都沒得到。所以你就曉得,一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都是佛法。如果你不會,《金剛經》、《彌陀經》、《華嚴經》、《法華經》,哪一法是佛法?都不是佛法。會了都是,不會都不是。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舍衛國】

  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的一個都會,舍衛大城。舍衛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豐德。註解我們念一念:

  【寂照圓融,自性圓具之豐德。】

  這個都市為什麼有這麼好的一個名稱?「豐」是說它物產豐富,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都市可能在當時是印度一個經濟中心,經濟很發達,非常富有,所以用豐。「德」,用現在的話說,文化水準很高,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很多。換句話說,舍衛兩個字的意思在今天來講,是經濟文化的大都會,是這麼一個意思。我們看到這個地名,也要把它會歸,我們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這是德;有無量的能力,那是豐。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一樣都不缺。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德,德相是豐,我們自家本具。

  所以前面說「寂照圓融」,寂則是豐,照則是德。照是智慧,寂是清淨心。寂是體,照是用,但是照也可以說是體,寂也可以說是用,寂跟照互為體用,因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樁事情,一體之兩面,所以可以互為體用。到什麼時候,我們寂照的性德能夠透露出來,能夠得到受用?先從寂下手,菩薩六波羅蜜也是這個順序,禪定後面是般若,禪定就是寂,般若就是照,我們要這樣去修法。我們念佛實際上就是用這個功夫,念佛的目的,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見性,一心不亂就放光明,就能夠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修功的總原則、總方向就是這兩個字。世尊以無量的方便教導一切眾生,方便雖然多門,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這就是總的方向,總的目標。所有一切方便門,都是從寂照裡面開出來的。所以讀到舍衛,要會歸到自性之豐德。

  【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世尊講經場所之所在。猶如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經,今天不是在舍衛國,是在新加坡,不是在祇樹給孤獨園,是在佛教居士林。這個道場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這裡面有一段很長的故事。我們把這個統統拈掉了,因為講故事要講一個鐘點,沒什麼意思,浪費時間,諸位可以參考,這個參考的書很多很多。是祇陀太子,舍衛國的祇陀太子,跟須達多長者兩個人,發心提供這個道場,供養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弟子們,在這個地方修行弘法,兩個施主。

  原本發起要邀請佛陀到舍衛國來講經弘法,就是須達多長者。須達多的外號,人家叫他給孤獨。因為他很慈悲,家裡面很富有,常常照顧貧窮孤獨之人,這是一個大慈善家,所以人家送他這個別號,不叫他的名,給孤獨長者,都這麼稱呼他,這是對他很尊敬、很讚歎的一個稱呼。他邀請釋迦牟尼佛來,但是世尊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世尊,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不是接待幾個人,要接待這麼多人,一定要找一個相當寬大的地方,來供養佛,這才表示尊敬。

  長者到處去看了一看,就看中太子的別墅,太子別墅是花園別墅,很寬敞,園林也很美,房屋也夠用,一千二百人住下去,可以住得進去。就跟太子商量,買他這個別墅來供佛。買的時候,太子就問:你買我這個幹什麼?他說:我要供養釋迦牟尼佛。太子也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何人,也不知道,就跟他開玩笑,聽說你家裡黃金很多,我這個園子賣給你可以,你黃金鋪多少,我就賣給你多少,黃金鋪地。

  給孤獨長者他就很認真,回家開倉庫搬黃金就來鋪地,太子一看到這個情形非常驚奇,就問他: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什麼人,你肯花這麼大的代價去請他?他就把釋迦牟尼佛簡單跟太子介紹,太子聽了很歡喜,功德我們兩個人做,不可以你一個人做。給孤獨長者說:「不行,我要一個人做,我家裡黃金還夠,可以鋪滿你的園子。」太子一想沒法子,他說:如果你不讓我參加,好!我地賣給你,這些樹木花草是我的,你要不肯和我合作,我全部把它砍光。一砍光變成荒地,那就沒意思了。給孤獨這才答應,好,我們兩個人合作,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的樹,園是被給孤獨長者買去了,兩個人做這個功德,做得都非常歡喜。

  「祇陀」這個名號,也是梵語,意思是戰勝。是國王在一次戰爭裡面打了勝仗,宮廷裡面來報告,皇后生了一個小孩,所以他很歡喜,給他取名叫祇陀,戰勝的意思。我們看了祇樹,祇陀太子的樹,就曉得祇陀是戰勝:

  【戰勝五陰魔障】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世尊在《八大人覺經》裡面告訴我們,魔有四大類,四種:第一種就是五陰魔,有煩惱魔、死魔、天魔,這四大類。修行人如果不能克服四大類的魔障,你就沒有辦法逃過魔掌,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魔的範圍就是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那你是脫離魔掌,你才算是戰勝。在今天我們讀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唯一有效的方法,對我們來講,有把握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念佛求生淨土,諸位想想,五陰、煩惱、死魔、天魔難纏,沒有法子,鬥不過它,這個是事實。幸好有個帶業往生的念佛法門。「紹隆佛種」,紹是繼續,我們要把佛陀的慧命繼續下去,弘法利生。自己依教修行,又能夠把佛法說給別人聽,像本經所說的:為人演說。「則是自性之祇陀太子之功德林也」,這個樹林是功德之林。

  【給孤獨園】

  給孤獨,好,這個名字非常之好。

  【昔日離家遠走,今返家園,承受家業,衣裏明珠,不勞而獲,即性德也。】

  這前面幾句話,是《法華經》裡面的意思。佛講《法華經》,做了一個比喻,比喻一個小孩離家出走,在外面受盡了很多苦難,把自己老家也忘掉了。但是他的父親認識他,他流浪久了,不但家不知道,連父親也不認識了。父親把他找回來,不能承認他是兒子,承認兒子嚇死了,他不敢承當,就僱他來做工,慢慢提拔他,慢慢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家,知道這個老闆就是他的爸爸,這個樣子才能接受他的遺產,這是《法華經》上的比喻。

  實實在在講,釋迦牟尼佛是比喻我們,我們的情形就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我們的老家是什麼?真如自性,這是真的。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不認識自己了,把這個假相當作自己,這個假的幻相當作自己的家園。禪宗裡頭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你自己,忘掉了,迷失掉了。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慈父,他今天來召喚我們,我們接受佛的教誨,這就是返回家園。要緊的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五欲六塵裡頭回頭,從名聞利養裡面回頭,從六道生死輪迴回頭,這才行。要緊的是要知道回頭,一回頭就成就了。像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反聞就是回頭,用一個聞做代表,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統統回頭,回頭是岸。

  「承受家業」,承受如來家業,為什麼?如來家業是自己的,是自己真如本性裡面所現的,不是外來的,也不是別人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哪有外來的。「衣裏明珠,不勞而獲」,這也是比喻,迷的時候,在六道裡面,就像貧窮之人受盡苦難,自己有無價之寶不曉得,忘掉了。藏在衣服口袋裡面,原來有無價之寶,忘了,到外面去討飯吃。被一個明人指點:你何必這麼苦?你衣服口袋裡有無價之寶,拿來你一生受用不了。口袋裡摸一摸,果然不錯,是有。你看,那個貧窮苦難不就冤枉受了嗎?這是比喻我們在六道輪迴受這些苦難,冤枉受!我們的無價之寶在哪裡?大家讀過《楞嚴經》就曉得,就在六根門頭。所以禪家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就是自家的無價的明珠,那就是自己的真性,這個是性德,都是說的性德。

  【大比丘,大指大悲大願。】

  在相上講,這是屬於大乘比丘,他不是真正的小乘,小乘不能接受如此的大法,圓頓大法,所以是大乘的比丘,大悲大願。

  【比丘謂遠離塵垢】

  比丘在此地取意,取清淨之意;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

  【眾】

  這個眾,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團體、社團,古時候印度就稱之為眾。我們在受三皈的時候,皈依僧,眾中尊。因為僧眾,僧眾就是出家人的團體,出家人這個團體叫僧眾。釋迦牟尼佛弟子這個社團,這樣的社團,這樣的一個團體,它在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是最尊貴的,最值得人尊敬的,這叫眾中尊。為什麼值得人尊敬?這個團體每一個分子都守法,都守規矩,遵守佛的六條戒律:六和敬。換句話說,我們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才叫做僧團,才是所有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六和敬,後面還會說到,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佛為我們大眾在一起,制定的六條戒律,一定要遵守,遵守這六條才叫做僧團。

  【理事和合】

  這六條是事和合,同證真如、同證涅槃這是理和合,大家同在一起生活、修學,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千二百】

  這個數字代表「圓滿功德」,這是取《楞嚴經》上的解釋,《楞嚴經》上講圓滿功德是一千二百。它分配做四方,我們眼大概只能看到兩方,後面看不到,所以眼的功德只有八百。耳後面能聽到,耳的功德是一千二百,是圓滿的,圓滿功德。

  【五十五,代表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覺。】

  這是菩薩修行的位次。好像念書一樣,從一年級要念到五十五年級就畢業了,畢業就成佛了。我們這樣子體會,一千二百圓滿功德。如果會修的,圓人修持跟一般人不一樣,圓人他會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華嚴經》上所說的,任何一位都圓滿含攝一切位。譬如,初信位菩薩裡面就有等覺菩薩的功德在其中,證到等覺,也沒有把初信菩薩遺漏。它的的確確是圓融的、是平等的,這個教義才圓滿。

  我們讀經讀到這個,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去學習,把我們的觀念改正過來,使我們起心動念,念念都與佛法相應,與佛法相應就是與自性的性德相應。這一點特別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你所能夠得到的受用,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了解,你所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如果明白了,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學我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我們迷惑顛倒,性德沒有能夠顯露出來,藉著釋迦牟尼佛的言教,把我們的性德都引發出來了,那受用不一樣。

  後面,諸位翻過來,第三面,看十六節,這裡我們做一個總結。證信序裡頭所說的,「此節證信序經文所表」,它裡面所含示、所表現的意義:「謂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即是。」從「如是我聞」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全都會歸在自性上,都能把性德顯示出來,真的是當下即是。「果能破障返聞,則自性佛現,而興大悲大願。」興是興起,我們常講發心,發大悲心,立成佛度生的大願。「遠離塵垢」,塵垢是煩惱,妄想、煩惱一定要把它捨棄,這個東西對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弊病那就是說之不盡,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都受它的害,今天一定要覺悟,徹底的覺悟,要把它放下,遠離就是放下。「理事和合」,我們跟諸佛菩薩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這是理和;與一切大眾相處,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誡,修六種事和。我們的身心自然清淨,自然安樂,清淨安樂都從和合當中得來的。「圓滿諸菩薩之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現前。「而與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這兩句諸位有沒有體會?如果我們讀前面這段經文,真正能領會到它的義趣,應該有相當深刻的領會,就是現前,就是當下,跟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我們沐浴在一片佛光之中。

  「則見此序境相」,看到序文裡面所說的境界,「為非相而見如來矣」。《金剛經》說「即非、是名」,這一段你在這裡面看到,證信即非證信,那你就見如來了。怎樣看到證信即非證信?回歸到自性上,即非證信序。「一部經文所說,總不外此意」。「學者當於一切時、一切事、一切境」,境裡面有兩種,一個是我們生活環境、物質環境,一個是我們生活的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就用這一個字來代表。「皆如是體會得,則動靜一如,無往而不是矣。」那就行了!我們修功樣樣都如法,真的穿衣、吃飯都是圓滿的佛法,這樣我們才真正生活在如來所說妙法之中。要以本經,我們生活在金剛般若之中。那不是如來,至少也是法身大士,絕對不是普通人,都是當下即是,就在現前,要我們自己敢承當,自己能直下承當,那就對了。證信序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一段是第二段,是本經的發起序。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這樣希有甚深的大法,發起在極平常的生活之中,它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們讀經文:

  經【爾時世尊食時】

  吃飯的時候。六道眾生哪一個不吃飯?有不少人一天三餐還不行,還要加幾道點心,晚上還要吃宵夜。可見得什麼事情都會忘掉,唯獨吃飯不會忘掉,用這個事情來發起,最妙不過了。最平常的事情,最不會忘記的事情,用這個來發起,世尊吃飯的時候。

  經【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世尊當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托缽,而且並沒有好的房屋居住。那個時候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就是中午吃一餐,出去托缽;晚上睡覺,隨便哪一個樹下,他們都是打坐,在樹下坐一晚,休息休息。世尊在戒律上定得很嚴格,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住兩晚,明天要找另外一棵樹,不能在老地方。因為有些大樹很好,你貪愛,每天都到這裡來,就起了貪心,佛是把你貪瞋痴統統打斷掉。樹下只可以一宿,不能夠二宿,佛這個方法好!對治我們貪瞋痴的病根,就用這個方法。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做個樣子給大家看,學生就心服口服,老師也是這樣的。乞食一定衣服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走路也走得端莊,我們今天講風度、風采。這樣入城托缽,讓一般人見到都生恭敬心,都對出家人生敬仰之心。他們雖然是托缽的,真正是有道德、有學問,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絲毫都不貪染,他這個就是教化。

  經【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佛出去托缽用平等心,托缽的時候只托七家,按著順序一家一家的托,只有七家。如果缽裡裝滿了,就不再到第二家。如果缽裡頭很少,不夠吃,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到七家缽裡頭還不滿,不可以到第八家去,那就變成貪心了,就不可以了。「次第乞」,平等、公平,不可以挑剔。那一家有錢,他們家吃的東西很好,天天到他家去托;那一家很窮,沒有東西吃,吃的東西很差,我們就少到他家去,你生這個心就不好,這個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所以佛的制度是次第乞,生平等心,在這個地方培養平等、培養清淨心。連生活統統都是修行,都是斷貪瞋痴,都是成就戒定慧。

  經【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你看,平常事情。釋迦牟尼佛、當時出家人,一天到晚就做這個事情,他們就這種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裡面,就圓滿修了六波羅蜜,就圓成佛道了。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表演這套修行的方法,我們從這裡去體會,從這裡去學習。你現在是怎樣的生活方式,就在你生活當中,修六度萬行;就在你自己生活當中、工作當中,成就圓滿的菩薩道,不必要改行。釋迦牟尼佛這樣修行托缽,我也跟他一樣,那你就錯了。你現在是某一種身分,從事某一個行業,做某一種工作,就在本位上學釋迦牟尼佛的理論與方法,學了馬上就會用,用了馬上就得好處,這快得不得了。佛法真實的利益受用,立刻就得到。我們看底下的註解:

  【出家本為度眾】

  因為世尊示現的是出家人,出家人的目的是度眾生,學佛總目標是要成佛,是要自度度他。在家人,在家是身在家,心要出家。出家,在佛法裡面講有四種,四種出家。第一種、像釋迦牟尼佛跟菩薩們,「身出家,心也出家」;對於這個世間一無所求,統統放下了,身心都出。第二種人,「身出家,心沒出家」。身出家了,是出家人的樣子,心裡面還有世間五欲六塵,還有名聞利養沒放下,身出心沒出,這個沒用處的,不會有成就。第三種人,「身沒出家,心出家」。行!可以成菩薩、可以成佛,在家的菩薩;在家可以從事各行各業,都不礙事,都是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經商的、有做工的、有作官的、作帝王的、作宰相的,也有作將軍的,各行各業都有。就是說明這個社會在家大眾,但是他們心出家了,心裡面對於世間所有一切,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他們也統統放下了。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他一切照做,心裡頭沒有。所以他是真的菩薩,他是真的佛。

  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維摩居士,那就是佛,他是在家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十六正士,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那十六個人都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平等的。所以菩薩,在家比出家多。在中國,中國的佛法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場,四大名山我相信你們不少同修都去參訪過,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場所。四位菩薩裡頭只有一位菩薩是出家的,現出家相,地藏菩薩。你看,觀音菩薩在家相,文殊、普賢都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薩一個是出家相。說明在家學佛,作菩薩作佛都不難,都能成就,不一定要出家,但是心要出家。心要出家,心要度眾生。你就在你自己本行裡面去度眾生,去行菩薩道,那就沒錯了。你是經商的,商場就是你的道場,跟你生意往來的,你都要度那些眾生,你要發這個心才行,不發這個心你就不是菩薩。如果你在家庭,你是家庭主婦,你那個家庭裡面父母、兄弟、子女都是你度生的對象,你要度這些眾生,家庭就是道場。菩薩所在之處就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自行化他的道場,不一定要到這個地方來才算道場,那你就錯了!道場要修道,道怎麼修法?

  【須先斷惑】

  這個要記住,決定不迷惑。什麼叫不迷惑?不要被外面引誘,這一引誘你就迷惑了,絕對不為外境誘惑。常常記住佛在《金剛經》上的教訓。如果境界現前,心裡動念,順心的就起了貪心,不合自己的意思就討厭,那你就動心了。這個心才動,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心平了,就不動了,這是斷惑的方法,好方法。怎麼樣能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經文很有效。而且這兩句經文,最好寫在時時刻刻看得見的地方,提醒自己不要忘掉。一忘掉馬上就迷了,迷得很快,所以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惑,要斷惑。

  【斷惑必須苦行】

  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迷惑為什麼斷不了?貪心太重了。看到別人穿一件新衣服,我也想有;看到別人開個好車,我也想有。天天換花樣的,天天講究生活品質的,今天講追求時髦的,要知道那是魔,那是妖魔鬼怪,我們怎麼可以跟他學?不能跟他學,不能上他當。他們的本事就是時時刻刻來誘惑你,時時刻刻在迷你,迷惑你,學佛的人要提高警覺,決定不被他迷惑。所以要修苦行,苦行就是我們在物質生活的水平要降低一點。降低有很大的好處:第一個,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我生活過得很苦,希望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沒有貪戀的心。第二個,那就是廣度眾生,給眾生做個樣子,讓別人看到,心裡覺悟。你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能力,有錢還過得這麼苦,那錢幹什麼?布施,去幫助一切眾生,做這個有意義的事情,讓眾生都享你的福。我們自己把享受降低,讓眾生都享你的福,讓眾生以你做榜樣。由此可知,所謂菩薩,說一句實在話,就是要給所有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那就是菩薩。

  出家人,釋迦牟尼佛做個好樣子;在家菩薩,你經商,你要能夠做整個世界商場裡面的第一個模範、好樣子;你做工,你是工人裡面好樣子、榜樣!你做學生,在學校同學當中是個好榜樣,那就叫菩薩。樣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學,這叫做修行,這叫做學佛。所以佛法要在生活當中行,不是在口頭上念的,口頭上念不能成就,要做出來;果然做出來,你身心清涼自在,天天智慧增長,法喜充滿,這得無量的受用。不是叫你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幾萬聲佛,念累死了,還是打妄想,還是生煩惱,那樣學佛沒用處的,不能成就的。

  世尊在這裡表演這個樣子來發起,不簡單!所以要曉得,苦行對自己絕對有好處,對身心健康有最大的利益。不要以為現在很多這些科學家,特別是醫學家,天天在報紙、電視發表,要講求怎麼樣營養,這個東西養分多少,那個養分多少。給諸位說,那都是妖魔鬼怪,想盡方法叫你起心動念,叫你起貪瞋痴,叫你口袋裡荷包錢全部被他騙去。維他命,是維他的命,不維我命;我的命沒有了,他維了。所以學佛有好處,學佛就聰明,開智慧了,就不會被騙,不會被欺騙。所以你看看,佛門太多太多了,在古大德當中,他們的生活,吃得非常簡單,在我們看起來,一點營養都沒有,人家身體健康長壽,體質比我們好。

  像虛雲老和尚,我沒有見過他,我在香港講經,我聽香港同修們告訴我,老法師在香港住的時候,他們常常親近,知道老法師的生活狀況。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他的頭髮都很長,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我們三天不洗澡,身上臭汗,他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放清香,沒有難聞的味道,身上放清香,體質不一樣。人家粗茶淡飯,我們看一點營養都沒有,這麼好的體質。我們天天講求營養,天天講求補品,一身的臭汗,這都是事實。所以,一定要曉得。你明瞭之後,你才喜歡苦行,你才會讚歎苦行,你才會願意苦行。真好!省事!一點都不操心,這樣才能達到身心健康,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隨緣,這才得大自在。

  【使人見之,道心增長,俗念減少。】

  所以一個修行人,要不要長篇大論去跟人家演講?不需要,真做到了,身教,做出樣子給你看。你一看,不就明瞭了嗎?比說還有效。說了、聽了,未必是真的;真正做到了,那人家看到,這不是假的。像印光大師,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裡面看到,那個《傳記》不是隨便寫的,不是造謠言騙人的。印祖在七十歲那一年,蚊蟲跳蚤不咬他,房間裡面原來有蚊蟲、有跳蚤,有這些東西,他老人家這一住,那些東西都搬家了,都搬走了。這些小動物都有靈性,那是個有道德的人,不能夠騷擾他,他在修定,不要去擾亂他。小動物都會遷單、搬家,牠都搬走了。何況是人,哪有不能感動的!如何感動?真誠。你沒有能感動人,你的真誠心不夠。果然做到真誠,沒有不被感動的。

  中國人講孝、講孝子,歷史上第一個就提出舜王,為什麼提出他?他的父親,父親還沒什麼,後娘虐待他、折磨他,父親也無可奈何,跟著他的後娘,聽他後娘的話,百般折磨,他以真誠感化,到最後一家人都被感化,這叫大孝。堯王聽到這個事情,世間有這樣一個好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傳給他。他能夠感動他一家人,他就能夠感動天下人。在家裡是個好兒子,那作皇帝一定是個好皇帝。真誠,這個要緊。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序文裡講,聖賢的大道,聖是佛,賢是菩薩,聖賢大道,唯誠明而已。就是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明,明就是般若、智慧。真誠、智慧,那就是佛菩薩。所以我們待人,對事、對物,對一切萬物,用真誠心,決沒有一絲毫的隱瞞,沒有一絲毫的欺詐,完全出之於一片真誠。你不要誤會,我以誠心對他,他來騙我;他真的來騙我,又有什麼關係?他騙我頂多騙個幾十年了不起,幾十年之後,我到西方極樂世界當菩薩去了,那有什麼關係?如果你不甘心、不情願,「這幾年他欺負我,我忍受不了」,那好了,你又搞六道輪迴了。這個帳要好好的去算算,好好去想想,虧吃大了!要忍,忍人之所不能忍。我們都要能忍,這一關通過,禪定就得到,般若就現前。忍辱這一關一定要通過,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到忍受不了的時候,你就去念《金剛經》,念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根本就沒事!都是假的!末後這一句:

  【則乞食之有益於眾生也大矣。】

  出家人當年行這種制度,這個生活方式,利益眾生真的是無量無邊。可惜佛教傳到中國之後,這個制度在中國就行不通了。因為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中國人對於佛法真正的意思並不完全了解,以我們世俗的情見來看佛法,這個制度自然就廢除了。中國人尊師重道,對老師很恭敬。而中國人最看輕的,就是要飯的、討飯的,是貧賤到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到了極處是要飯的乞丐。老師怎麼可以讓他去討飯,那還得了,學生還有面子嗎?尤其佛法當時是帝王請來的,皇帝的老師,叫他到街上去討飯,那還得了,不得了!不但不讓他出去乞食,而且還給他建築宮殿,還派很多人伺候來供養。這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中國跟印度不相同。印度可以說從帝王到庶民,對於出家人乞食都非常恭敬,在中國觀念上不一樣。可是我們要曉得,乞食好處太多了,雖然我們觀念上不一樣,但是我們在生活上盡量把水平降低。

  在中國,古來的這些高僧大德住茅蓬,許多茅蓬都是自己建的。就在山上就地取材,砍樹、砍竹子,搭個小茅蓬。粗茶淡飯,就附近旁邊種一點菜,過這樣的生活,清心寡欲,身心健康,這樣對於佛法的弘揚,有很大的利益。到後來,施主多了,信徒多了,大家出錢出力蓋大廟,出家人一接受這些五欲六塵的供養,於是一個個都往生到地獄去了。所以俗話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的。我過去在許多地方講經,提醒大眾,出家人為什麼會墮落?是你們幫助他墮落的,你們引誘他墮落的。你們還說你供養有功德,天曉得!將來那個出家人一墮落,跟閻羅王說:哪個信徒供養我的,哪個信徒供養我的,那個帳拿出來,我就是這麼墮落的。你們還想有成就嗎?不可能!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能報佛恩,沒有第二個方法。

  佛的智慧、佛的福報,世出世間沒有人能夠相比。釋迦牟尼佛示現著衣持缽,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真正是他自己果地上那個富貴,你讀《華嚴經》就曉得,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他那種受用,是性德顯現出來的,他不是求的,本來就是那個樣子。為了度我們這些苦難眾生,做這個樣子給我們看,讓我們斷貪瞋痴,目的在此地。我們修行,一個是為自己,一個是為一切眾生,怎麼能不這樣做?點點滴滴要為眾生,要為宣傳佛法,要把佛法殊勝的利益介紹給一切大眾。印光大師是我們近代一個好榜樣。印光大師很出名,中國、外國都知道他,都尊敬他,信徒不知道有多少,供養也不曉得有多少。老法師穿的衣服,沒有做一件新衣服,沒有去做一雙新鞋子,沒有在吃飯時多加幾個小菜,沒有。一件衣服還是穿二、三十年,那些錢哪裡去呢?都印經去了。

  蘇州報國寺,是他晚年閉關的地方,他就在報國寺成立一個弘化社。信徒所有的供養,都拿去做印經的經費,流通佛法,布施佛法,這是他做給我們看的。他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怎麼知道的?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請老法師去主持、講開示,我從那裡面看到的。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好像是旱災,老法師發心,從印經款裡面提出三千塊,那時候是大洋,三千塊大洋到北方去賑災,是從印經錢裡面提出來的。我們才曉得老法師一生就做印經一樣功德,必要的時候,救災的時候,是從印經錢裡頭拿,並沒有其他的專款。他做得專,專精於一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學習。

  修行的道場,念佛堂,從初一到三十,一年到頭日夜佛號不斷。我們現在佛號也不斷,用念佛機。人家念佛堂佛號不斷,是同修們到裡面去念,晚上輪流,四個人一班,換班的,四個人一班,日夜佛號不斷。一年到頭佛號不斷,那叫念佛堂,那是個淨土道場。我們非常羨慕,非常嚮往。希望將來這樣的道場,又能夠在這個世間見到,那是眾生之福。最近弘化社要恢復,我聽到之後非常歡喜,我跟蘇州聯絡,弘化社恢復之後,我建議他專印淨土宗的經典,現在大陸上印經典的地方很多,有幾十個地方都在印經。希望弘化社本著印祖的遺規,專弘淨土,不但印經,現在還可以做錄音帶、錄影帶、光碟,都可以做,專門做淨土的,弘揚淨土的。我建議他們,依舊還用老招牌,弘化社,老字號、老招牌,弘揚淨宗。我們有誠心,也必定有感應。第二條:

  【江居士以為,欲佛法大興,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須信心者多,然後能行耳。】

  他這個見解正確,乞食制度是好。我那個時候初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法,我就想去托缽。因為我到台中,台中蓮友跟我都很熟,台中的蓮友非常多,每一條街上,每個巷子都有。我去托缽一定每天都吃得很好,他們一定拿好東西供養我。晚上睡覺,火車站上長板凳,天天晚上都有人睡覺,我就到那裡去睡,我也不必到樹下一宿。我就把這個事情報告李老師,我說:我出了家之後,我再回來的時候跟老師學,我的生活方式這樣子。李老師聽了之後,笑一笑說:「不行。」我說:為什麼?他說:「你到我這個地方來,要天天托缽,火車站睡長板凳,人家會罵我!」他是真正發心來學,你不照顧他,你讓他天天出去討飯,外面睡長板凳。他說:我受不了。沒法子,還是住慈光圖書館,他給我找了一個小房子住。實在講,我那個生活一定比慈光圖書館的飲食好得太多。這都是時勢,時節因緣,想這樣做,客觀的條件不許可。這樣做法,確實會有人批評,會有人罵李老師:你對於學生不照顧,對出家人不照顧,你天天講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環境條件,客觀環境我們必須了解,然後知道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自己應該怎樣做法,這樣才能夠如法。江居士這從整個來說是正確的,他這個說法沒有錯。

  【還至本處,回頭也。】

  我們看經文上「還至本處」,其實這裡面「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這是守規矩、守法、守禮,是這個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我們要守法、要守禮、要守規矩。「次第乞」,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次第、要有先後、要有順序,有條不紊,表這個意思。「還至本處」,就是知道回頭,回頭是岸。我們凡夫,不但世間人不知道回頭,學佛的人也不知道回頭,學佛的人要是知道回頭就成功了。回頭是回到哪裡?回到清淨心。譬如我們念佛人,念佛人除了早晚功課之外,定課、散課很重要,散課就是有空就念佛,佛號要訓練它不中斷,做事情的時候佛號就放下,專心做事。事情做完了,佛號又提起來,那叫回頭,又回到佛號上,這才叫回頭。事情做完之後,佛號也忘掉,也沒有了,那就是不曉得回頭。懂得回頭!

  【敷座而坐】

  是表示入定。坐的相,前面講過,坐的相是個定的相,這就表示回頭之後心清淨,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入定,恢復到清淨心。從清淨心裡面生起一句佛號,這叫做一心稱念,這樣念佛才相應,古人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還至本處,敷座而坐,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做、去體驗,你才會真正明瞭。

  【經行入定,意甚深廣,須體會得,而落實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這個就是你真正得受用了。所以這兩句講的是原理、原則,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從事某一種的行業,你要知道從你本行、本業裡面回頭,敷座而坐,你就得受用,得的是心地清淨、智慧增長。有了智慧,什麼問題都好解決了。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智慧就不能解決問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