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六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023-0116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八面,第一行:
【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這一段是《圓覺經》上的經文。我們把底下這幾句念完:
【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佛在《圓覺經》上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實在講這個方法是過去一切諸佛修行證果的經驗之談。離相的確是一樁很難的事情,這個我們在前面曾經討論過,它的困難就是妄想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的根太深,所以我們雖然曉得它是虛幻的,曉得它不是真實的,可是依舊沒有辦法把它斷除。如果不離,我們在佛法修學上就談不上功夫,當然更談不上得力。由此可知,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修行是無量劫來,決不是一世、二世,是無量世。像佛在《無量壽經》說阿闍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當然非常深厚。供養四百億佛,在世尊法會當中那個情形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為什麼這樣深厚的善根還是不能成就?歸根結柢就是離相離見太難了,這也是我們今天毛病之所在。《金剛般若》講到最後,就是教我們不取相,教給我們如如不動。能夠不取於相,自然就如如不動。不取就是離相,相要怎麼離法?怎樣才不取?《圓覺經》上這一段,是諸佛的經驗之談,提供給我們做參考。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一切菩薩,是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們,一直到世尊末法時期的眾生。我們今天是在末法時期,這句話也包括我們在內。要想修行證果,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這一句就是講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實在的,這個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很多,決定是虛妄的,經上講的夢幻泡影,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應當遠離。
由堅持遠離心故,這個關鍵就在堅持兩個字,要堅持到底,決定不能夠放鬆,要堅持遠離,遠離就是放下。這樁事情難,難一定要做。要知道不做就不行,不做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要想出離輪迴,出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定要堅持遠離,也就是一定要放下。
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這個離,離相,這裡教給我們有層次、有步驟,這樣做起來比較容易。先放下什麼?身外之物。一切虛幻妄境界,這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能放下,那個心也不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心,這個心是個妄心,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記住就是不取,就是不執著。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也是夢幻泡影。前面世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的心,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叫三際心不可得,要遠離,也就是要把它放下。
遠離為幻,遠離這個念頭也不是真的,真心本性裡面也找不到遠離這麼一念,這一念也要不得,遠離也要遠離,也不能有,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這就是所謂徹底放下,放下還要放下,再放下,再放下,放到沒有東西可放了,自性就現前。「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到沒有東西再離了,夢幻泡影就沒有了。這個時候,真性自然就顯露了。細細研究這一段的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就是強制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勉強去做,特別是在初學這個階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能不做。前面我們在經文上讀過「信心不逆」,那句話也是初學關鍵的所在。不逆,就是非這樣做不可;不這麼做,決定不能成就。這一層功夫,特別是對於初學決定不能少,不然無始劫以來,著相、取相的習氣,真的是沒法子斷。
我們看看過去世尊在世的時候,跟著佛修行的人多,雖然經上告訴我們,見了佛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但是每個人見到佛得的利益並不相等。有人明心見性,這是得大利益;有人開悟得定,沒有見性,得中利益;有些人斷惡修善,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得小利益,不等。都得利益,但是並不相等,這個我們要知道。能夠遠離的人就得利益,不能遠離的人就不得利益。剛才講了,最低限度的利益,我們講生三善道,不墮三惡道,你也要堅持不做惡事,不造惡業,這才行。堅持五戒,堅持十善業,可見得最低限度的,也不能離開堅持。如果我們不能堅持五戒十善,佛法無論修學得怎麼樣,講得天花亂墜,來生還是要墮三惡道。
不但是教下,念佛也不例外。我們看到慈雲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這個小冊子我們過去印過不少次,有很多同修看到過。他在這個小冊子末後,為我們說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地獄,念佛的人為什麼還墮地獄?這是叫我們很疑惑的一樁事情,但是它是事實。念佛應當成佛,成不了佛,怎麼可能會墮地獄?這就是口裡念佛,心裡還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我們如果冷靜的去觀察,造這種罪業的人真有,真可怕!哪一種罪業?我們最常見到的破和合僧,障礙別人修行,這種造業是不知不覺的。有的時候還自以為在修功德,哪裡曉得是造罪業?很冷靜、很細心的去觀察就知道。這個經上講的「堅持」這兩個字非常重要。我們修淨土,必須要堅持《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要記住,要認真的去研究,明瞭佛的意思,依教奉行。要把它真正做到,這才有用;換句話說,佛教導我們的,沒有別的,改習氣而已。
【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別尋方便也。】
《圓覺經》上說的這些話,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金剛經》上都見到了,所以老老實實依照這兩部經修行足夠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堅持?為什麼常常還會放逸?自己把握不住、控制不住?這就是無明、我見沒有破。無明是不知道事實真相,這是無明。《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諸法皆空,這就是把真相告訴我們。三心是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空。你要是真的了解能所都空、都不可得,你自然就放下,就不會再執著,不會再去造惡業。這是說明為什麼一般修行人不能夠堅持到底,就是無明、我見沒有斷。
「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用功的方法就是研教,要讀經,要研究大乘經教;換句話說,一定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圓覺經》上這兩句話,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都能說得出來,「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知跟離是一不是二,這前面都說過,知就離了,離就知了。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知道就看破了,看破就知道了,是一不是二。所以這裡面不需要其他的方便法。這個知是真知,真正知道了,知道他就離了。「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需要再用別的方法。實在講,講到知幻,《金剛經》好。《金剛經》把一切法夢幻泡影,都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楞嚴》、《圓覺》也好,都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跟我們說出、說破了。下面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說: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對這個理論、方法要知道一些。知道得愈多愈好,知道得愈透徹,對我們修學愈有幫助。不能說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就可以不要學它,那就錯了。第一句話說,「如來本起因地」,這個意思是說,諸佛最初修行的時候,像我們現在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本起因地的時候。人家怎麼成功的?人家是「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我們這一點沒能做到,我們修行功夫當然就不如他們。最初發心,這個發心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我們沒發。我們今天發心來學佛,發的是什麼心?我們希望佛菩薩保佑我們,保佑我們升官發財,保佑我們家人平安,保佑我們健康長壽,我們發的是這個心,這個心不是菩提心。《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人家發的是這個心。
菩提心的心體,清涼大師在《華嚴》上說菩提心,他說了三個。第一個是菩提心的心體,第二個是講菩提心的心相,第三個是講菩提心的心德,就是心的作用。心相就是菩提心的樣子,菩提心的作用。第一個是菩提心的本體,本體就是《起信論》上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是菩提心的心體,它的本體。直心就是這裡講的正念真如。直心是什麼意思?怎樣才叫直心?有些人看到這裡,「我很直,我的心很直!」是這個意思嗎?不是的。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也講菩提心,他講這個心體的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誠怎麼講法?我們每個人「我很誠心」,都以為自己心很真誠。真誠的標準是什麼?過去,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字下了個定義,說得好!跟儒家、佛家講的都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是誠的標準,誠的講法;你心裡面有個念頭,就不誠。有念即妄,這是佛經上講的。心裡頭有虛妄,怎麼能算真誠?這是把誠的標準給我們說出,要誠到極處,心裡絲毫的妄念都沒有,這個時候就是直心正念真如,真如是真心本性的理體。始能遠離諸幻,那當然,所有一切幻都沒有了。前面講虛妄的境界、幻心,離幻也是幻,全都盡了,都沒有了。
這個註也註得好!正念,不是有念,有念就妄。我們也常講,所謂正念就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時候就稱之為正念。怕大家聽了這句話起了誤會,以為正念還有一個念,那就錯了,正念沒有念。無念,是不是叫做正念?無念不是正念,無念是無明。正念是無妄念。這個話很難懂,此地這個解釋,解釋得好,就是覺照。覺就是不迷,我們一般人在無念的時候,為什麼說無念不是正念?他無念,他沒有覺,他迷,他心裡確實一念不生,但是他什麼都不曉得,那個不是正念。正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切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起用,相宗裡面講大圓鏡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他方講到其他諸佛剎土,阿彌陀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覺,統統照見,徹底的照見,這才叫做正念,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
「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須是必須;實在講,一定是這個道理,一定是這麼一樁事情。直捷了當,裡面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謂相是性之相,所謂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說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前面講了,諸法一如,這就是覺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變現的一切境界相是虛幻的,相是幻的。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佛法裡面講真、講妄,它有個標準,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稱它為真的;凡是會變的,就稱它是幻的,是虛妄的。體性,它不變,體性空寂,沒有現相,所以它不會變;不會變的,這是真的。從體起相,那個相會變;會變的,這是虛妄的。真跟妄是這麼講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妄相,相不會滅,這個要記住,相是決定不會滅的,不生不滅,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為什麼會變?隨眾生心就會變了。《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眾生心,它就會變。所以,眾生的心不變,相就不變。但是眾生都有妄想,那個妄想心,相就隨著變了,這是佛教我們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麼?把妄想息掉,你現那個相就真常。西方極樂世界的相,為什麼那麼殊勝?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沒有妄想,所以那個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現,也是唯識所變,沒有例外的。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當然就離了。
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為這個道理,宗門就採取這個理論做為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禪宗裡頭它就用這個,禪宗一定是先要開悟,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不能看經,也不能聽講經,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後,再去讀經,再去聽講,悟後起修,這是宗門跟教下不一樣。教下先讀經,先研究,先聽經,然後再去修行,這是兩種不同的修學方法。當然宗門裡頭開了悟之後,再聽經研教快,而且不會有錯誤,因為他心清淨,他心生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快速。但是開悟不容易,明心見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門接引的根性,《壇經》裡頭所說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沒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們走這個路子。中下根人就從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無論是宗門教下,最重要的關鍵在老師。所以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親近明師。那個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沒有用處。光明的明是明心見性的老師,他是過來人,他的經驗,他的教導,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這樣的老師很難,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們也不認識,也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老師的教學,一定要負因果的責任。老師是給你指路,如果路指錯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錯了,他要負大責任,那個不是開玩笑的!像宗門裡面公案所說:「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錯說了一個字,就是說把人家的方向指錯了,這是百丈大師的公案,許多同修都很熟悉的。
這是以前一位法師,人家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告訴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狐狸也很有靈性,過去是大法師。遇到百丈禪師,他變成人形,常常來參加法會,聽老法師講經說法。可是百丈法師知道他,知道這個不是人,是個狐狸精。他向老法師請教,老法師就說:明天我上堂,你把從前人家問你的那句話,你提出來問我。第二天上堂,他來了,就提出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給它改一個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一個字。他是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到第二天,這個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後山去給他收屍,把他火化,他就脫離了畜生身。
所以指導一個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錯,怎麼得了?你自己走錯路那活該,沒有話說。你把人家的路指錯了,這個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樣指路就不會錯?勸人念佛這個路是決定不錯,是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勸十法界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這個絕對不會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勸他學其他的法門,你就要負責任,那個就不是開玩笑的。那個法門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這一生修學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師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個路子走錯了、指錯了,麻煩就大了。我們讀這一段,也就曉得修學大乘的難處。參禪不容易,參禪要先開悟;沒開悟不能修行,悟後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開悟沒有關係。甚至於念佛連教理不明也沒有關係,只要你肯老實念,肯萬緣放下老實念,那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古德常講「萬修萬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也就是堅持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必須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們念佛人實在講,要做這個功夫,能夠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我們這句佛號得力了,這個要緊。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裡頭打滾,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出頭。這一生好難得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就是說你遇到出頭的機會,遇到超越三界、一生成佛的機會。這個機會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堅持的話,那就可惜了!這個機會實實在在是難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這個機緣得來之不易。不但不取,還要向如如上覺照,如如是性體,真心本性上去覺照。這一段所講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綱領、原則,確實是難。因為它難,所以阿彌陀佛才為我們開啟念佛往生的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普度一切眾生。
【《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這是講到修學,從哪裡修起?從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下手。
【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
換句話說,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經云,這還是《圓覺經》上說的: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我們同修們大家聽過《無量壽經》,《金剛經》也快講完了,這個地方是到流通分,《圓覺》、《楞嚴》過去都曾經講過,所以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縱然對於經義不能很透徹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夠有少分的體會。
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是功夫,也是效果。圓是圓滿,照就是前面講的覺照,清淨覺相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體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淨覺相。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四見四相;四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四相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現代的科學把宇宙一切萬相分為兩大類:精神跟物質。在佛法裡面把它稱之為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質,物質現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現象。在法相宗所講的,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前面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是屬於見分,四見。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講的相分。於是我們明瞭,見相兩分也是清淨覺相,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個清淨,染淨兩邊都離,染淨兩邊都沒有。為什麼都沒有?因為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夠照到清淨覺相,萬法一如,萬法平等,《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個時候,淨穢平等,生佛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裡頭沒有高下。為什麼沒有高下?因為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它當體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眾生法界,都是因果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你看到這一點,你就看到清淨覺相,所以統統不可得。統統不可得,就是平等無有高下,這才見到事實真相。永斷無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就叫成佛。佛是什麼?佛是大覺,徹底明白了。
【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
我們在經論上讀到這句話,直心正念真如,怎麼個講法?什麼意思?這個地方說出來了。可見得那個念不是心裡有掛念,我們常常講心裡念著,其實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錯會了。那個念是什麼?當下就是。哪有念頭?當下就是。我們中國這個文字也不可思議,這個念是今心。今心是現在這個心就是的,念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個念頭,有個念頭就是妄念。現在的心就是,就是什麼?就是清淨覺相,這才叫做正念真如。現前的心,就是清淨覺相。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應當怎麼念?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們想阿彌陀佛,不是!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你現在這個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你的心,這叫真念佛。我們講經說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圓融的,都是無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樣念佛,你們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會念。你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是德用,四十八願是相,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的樣子是四十八願,菩提心的德用是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的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什麼叫做圓照?下面一段給我們解釋。
【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麼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
我們先來研究這一句,什麼叫圓照?把圓照兩個字分開來講,先講照。前念滅了,後念還沒有生,就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就難了,因為我們前念滅了,後念馬上就跟著生起來了。前念滅了,後念沒生那個時候,那是什麼時候?真心顯露的時候。前念是妄念,後念也是妄念,前面妄念滅了,後面妄念沒有生,這是真心。禪宗裡修定修什麼?就修這個,參禪就是參這個。我們細心去想一想,這個事情真難。什麼叫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我們從這個地方稍稍有一點體會,心地清淨,所謂看得破,放得下,妄念少的人,這是上上乘人,他才有辦法保持清淨心,保持真心。這個時候一心湛寂,這是真心;了了分明,可見得這個心就是前面講的清淨覺相。凡夫有沒有?有,雖有,可惜前念、後念太接近,幾乎前念跟後念連成一體,我們的清淨覺相永遠也出不來,我們的麻煩在此地。由此可知,「照」這個意思就是真心起用。真心起作用就叫照,妄心起用叫見。你看見沒有?妄心作用。你照見沒有?照是真心作用。這兩個字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
實在講,這個地方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你不用力不對,你用力也不對,這是圓的意思。
【不沈不浮】
這是形容,形容這個境界。
【恍如朗月孤圓,是也。】
這個境界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著力、不著力都是攀緣;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是隨緣,自自然然。前面跟諸位舉古人那個例子,古人用撐船,船快到岸了,那個時候用不著力,只要把舵把穩,撐桿的、搖櫓的統統都放下,這個船自自然然很緩慢的往岸邊上靠,那個境界就是用不得力。這是說那種境界,這是圓的意思。圓修圓證,這種修行叫圓修,證果叫圓證。
【此際一念未起,清淨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
此際,際是時候,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一念未起,前面妄念滅了,後面一個妄念沒起來的時候,此際就是指這個時候,這個時候是你真心顯露。我們念佛人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就叫相應,這是一念相應的相。相應就是真心顯露,真心顯露,妄念離了,時間雖然很短暫,你能夠有一秒鐘、兩秒鐘的受用,就很難得。要在這裡下功夫,這個時候的心清淨無比。這個清淨不是修得的,本來清淨。遍體清涼,清涼是你的感受,我們一般講輕安自在,這個輕安自在的相已經很粗了,實在講這個境界自己沒有入,體會不到也說不出來。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真心自性顯露的時候。
【務須綿密無間,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隨順趨入也。】
經文這一大段,幾個小段合起來這一大段,都是禪宗用功的精華。禪宗裡參究怎麼參究法?這都是它最重要的理論與方法。我們念佛人雖然不是用它這種方式,可是理論是一樣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能夠明瞭通達,對於念佛有很大的幫助,念佛容易得念佛三昧。這種境界現前要能夠保持,綿密無間,用綿密無間,就跟前面非著力、非不著力呼應了。這個境界現前,你要是感覺到很清涼、很自在,完了,你落在意識裡去了,你起念頭了。清清楚楚,這個境界非常清楚,一念不生。稍稍有一念,稍稍有感覺,這個時候很舒服、很自在,這就壞了,馬上就墮到意識裡去了。所以這個地方,依舊還是要保持非著力、非不著力,這樣才能入定。所以定的境界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一個妄想。有一個妄念在裡頭,不是入定,不是定。像這樣用功,這叫隨順趨入。可見得,這個功夫確實如古人所說:此處用不得力也。這個境界裡頭用不得力,自自然然的趨入;也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無功用道」,這是入了這個境界。在我們現前,我們的階段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我們還要堅持,還要用心意識才行,這個是離心意識。因為心意識就是念頭,這是離念,離相離念的功夫,我們見相還沒有離,一定要堅持。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
這個地方講的如來,跟《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意思完全相同,如來是從性體上說的。若就事相上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成如來。《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諸佛如來,如來是這個意思,圓教初住菩薩都在其中,他們在因地修圓覺者,著重在圓字,圓修。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我們現在知了沒有?我們沒知,我們剛剛聽說,在這個般若會上聽說。假如我們要是真的知道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空花是空中之花,本無所有。這個空花就是說的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是夢幻泡影,如空中花,如水中月,沒有自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知道了,輪迴就沒有了。你還要超越輪迴,超越什麼?輪迴沒有,你超越什麼?輪迴已經沒有了。你不知道,你迷在裡頭,你以為有輪迴。你曉得了,曉得就沒有了,所以就超越了。
【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一切眾生最恐怖的、最害怕的是什麼?生死。有沒有生死?沒有,決定沒有生死。能生死的心是假的,是沒有,三心不可得;所生死的這個身體相分也是假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誰生誰死?沒有。生死這個幻相怎麼來的?迷的人執著三心是真的,迷執這個身體也是真的,身心世界都是真的,都是實有的,他就有生死。他是不是真有生死?他真的沒有生死,自己以為有生死。以為有生死,他就受生死之苦,其實苦也是假的,苦也不是真的。這就是說明不了解事實真相。後頭兩句這個結論好!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這個無就是解釋前面的「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這個無不是造作它才無,本性上無。本性上因為沒有妄念,就沒有三心。本性裡頭沒有妄相,所以就沒有身心世界,那誰受?這底下解釋: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
本性無有身心,無有六道,無有十法界。這個事與理,前面都說了很多。
【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
從這個地方,我們多少也能體會得法身大士的修學。他們的修學跟我們確實有不一樣的所在。這個不一樣,就是經上講的,他們是直心正念真如,他們是圓照覺相。我們把這兩句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這兩句可以互為註解。他們的功夫,確確實實是無功用道;也就是說非著力、非不著力。他們確實是隨順趨入,隨順在哪裡隨順?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工作裡面隨順,處事待人接物裡頭隨順。什麼叫非著力、非不著力?我們前面曾經講過,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工作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不是不做,樣樣事情都做,只是在做的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隨順趨入,這就是圓修圓覺,就是圓照覺相,就是正念真如。
【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盡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
他在境界裡面所表現的,跟一般人完全沒有兩樣。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前面所示現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是當時出家人每天做的工作。釋迦牟尼佛也照做,跟一般出家人沒有兩樣,每天出去托缽。托缽,接受在家人供養這一缽飯,出家人一定要為在家人說法,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乃至四句偈,一句半偈,一定要說。他有問題,要給他解答;他沒有問題,要給他囑咐,這是說法。在家人是財供養,出家人回報他是法供養。回到精舍講堂,每天講經說法,這是出家人的事業。所以在事上,跟我們世間人沒有不一樣的地方。每天有他正常的工作,他需要做的事情,用心不一樣。因為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夢幻泡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相即非相,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你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一切相當體即空。
凡夫跟佛菩薩不同的地方,就是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就在此地。為什麼凡夫接觸這些現相,他會起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知道這些現相是當體即空的,是了不可得的,誤以為實實在在有。他不曉得事實的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不曉得。諸佛菩薩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他在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今天學佛菩薩,頭一個要學他的觀念。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人生觀,頭一個我們學這個;也就是說,想法、看法要學佛菩薩,他是正確的。想法、看法正確了,你的說法、做法當然正確,那還有什麼問題?所以跟世間人在一起,大慈大悲,和光同塵。他們在迷惑,沒覺悟,佛菩薩做一個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是什麼?教給一切眾生怎樣生活;然後再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離開這個虛幻,這叫大慈大悲。所以他曉得「生滅幻相,盡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凡夫最苦的,就是被境界所轉,佛菩薩不會被境界所轉了,《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就轉境界;你能轉境界,你就是如來。前面講如來因地修圓覺者,那你成如來了。這個如來,剛才講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
【與知幻即離義同】
前面引用《圓覺經》「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這個意思完全相同。這是用《圓覺經》的經文,來解釋《圓覺經》上「知幻即離」。
【觀上引經文,當可了然。】
看到前面引用《圓覺經》、《楞嚴經》的文字不少,當可了然。
【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
這個事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像前面所說的,務須綿密無間,很自然的、很細心的去覺照。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六根一接觸就要曉得,外面境界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你能夠提得起這一句,這就是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功夫用久了,這講綿密無間。因為你一間斷,你就迷了,你又打妄想,又起分別執著,那你就錯了。你能把這個覺照功夫保持住,給諸位說,有個三、五年,你不能成聖,也是道道地地的賢人,就入菩薩的觀行位,那個一點不假。
觀行位就是通常講的功夫得力。什麼叫功夫得力?不被境界所轉。你在境界裡自己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我們再說一個很粗顯的話,你已經改變了命運,你已經不受你命運的支配。凡是受命運支配的,動彈不得的,隨境所轉。你不被境界轉,你命運超越了。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你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就真正去用功夫。這個功夫,就在生活裡面曉得萬法皆空、三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重要的綱領,然後自自然然就做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除無明極妙的方法。
【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
覺照就是禪宗所用的觀心的方法。觀心的方法跟參話頭的方法不一樣,觀心的功夫深,參話頭的功夫淺。那是什麼?觀心沒有辦法,做不到,這才參話頭。話頭是什麼?就是念頭。這個念頭起來了,就教你去觀察,那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做這個功夫。我們打了一個妄想,不要去理會它想些什麼,注意那個念頭從哪裡起來的;你一觀,那個念頭沒有了,要繼續觀它到哪裡去了?用這種功夫,叫參話頭。觀心不是的,觀心是前念滅了,後念沒有生,那個當中是真心,那是觀心,所以這個很難。早期禪宗用觀心的方法,以後人的根性劣,妄想多了,觀心這個方法用不上了,所以祖師才教人參話頭,用參話頭的方法來攝心。觀心,這當然是最高明的。
【以成其不取】
你能夠這樣做,你對於一切法自自然然都不取了。實實在在講,如果我們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明白,是真明白了,你就不會取,不會執著。為什麼?取相、執著是一場空。佛沒有欺騙我們,佛不是沒有理由的來教導我們,所給我們講的,教給我們的,全是事實真相。大乘經都是從實相裡面流露出來的,實相就是事實真相。這是決定可以相信的,決定可以接受的,因為它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想想還有哪一樁事情放不下?你所有一切放不下的,都是虛妄的。這就是告訴你,應當放下,不應當再掛在心上。但是事,事是緣,緣可不可以放下?不可以。前面講過:萬法皆空,所以你要放下;因果不空。這就是說明了一切都空,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為什麼還要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辦事,為什麼還要這樣子?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就是因果的幻相,這個東西不空,所以你還是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那個因好,相續相就好。這個相裡頭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那個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還要接著應無所住,後頭還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因果不空。這是一定要曉得的。現在世間人顛倒,恰恰把它搞反了,以為因果是假的,以為一切現相是真的,這個糟糕!經上常講顛倒錯亂,他顛倒在哪裡?就顛倒在此地。一切皆空,他認為都是有的,不空;真的是不空,他又認為是空的,他那個顛倒在此地。這一顛倒就造無量的罪業,所現的相續相,那個相就不好,現的是三惡道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現這種相。
【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明心見性,這就是見性的意思;也是經上所謂契入真如,這就是契入真如的意思;一般世間人講,證果、成道,都是這個意思,這是證到佛果、成菩薩道。關鍵就在「遇緣時堅持不取」,這句話非常重要。遇緣的時候,你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什麼?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就是功夫,這就是智慧,這就不迷。譬如遇到緣,遇到緣有賺錢的時候,這個緣你遇到了,你拼命去賺錢去了,你就迷了。遇到緣不取,不取是什麼?隨緣,不去攀緣,要懂這個意思。錢怎麼來的?知道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過去生中財布施的多,這是果報現前了。現前要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做法就不一樣,你不會把這些錢據為己有、把它存起來,不會了,馬上就散掉,去幫助一切需要的人。那你錢是不是都丟掉了?沒有。你這個地方丟掉,後面又來了,來得比前面還要多。但是總而言之要記住,不管來得多、來得少,要散,這是智慧。不能夠聚,一聚就錯了,空的,哪裡能聚得了?所以一定要散。
世間人不懂得散財,為什麼他不知道散財?他不曉得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他一定這樣做法。而且這個財決定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眾生,這個財就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積功累德。否則的話,那個財實在講,過去修也不容易,現在得到的時候把它糟蹋掉了,你說那多可惜!做了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不但沒有好處,有很多財造了罪業,更不值得了。所以你就有智慧,才曉得怎樣去處理,怎樣去運用。心依舊是如如不動,不動不是說不起作用,動靜一如,動靜不二,那才叫真不動。動中有不動,那是真不動。這個意思很深,大家要細心去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