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永嘉證道歌  (第五集)  1980/1  台灣圓覺寺  檔名:09-013-0005

  學佛,李老師常常講,學佛的人這個頭腦要八面玲瓏,要像個水晶琉璃球一樣,是一聞千悟。所以萬萬不可以用個四方木頭頭腦,那就麻煩大了!由此可知,佛法難講,一定要悟,佛法最怕執著,一執著那是什麼毛病都出生了。譬如前面所說到「覺後空空無大千」,如果我們是執著這一句,毛病就發生了,不執著才能夠明瞭事實的真相。大千世界覺了之後是不是就離開了?跟諸位說,悟了以後,離不離是一,它不是二。好像我們在作夢的時候,作夢的時候自己不曉得自己在作夢,你就被夢境所困。如果你自己知道在作夢,那你就自在了,夢中的境界沒有拘束。

  我在台中的時候,周家麟居士跟我說了一段故事,他就講他的夢境。他說有一次他作夢,自己知道是在作夢的,心裡一想,佛法裡面說,夢境是空的,那就沒有妨礙,他就看著這個牆壁,他說我就從這個牆壁走過去,果然就走過去了。如果不知道這個是夢境的話,牆壁就走不過去了,他就覺得有苦惱。所以知道這個境界是虛空的,他就像這樣走就沒有障礙。這是在夢境裡面可以做這個實驗。從這個我們也能夠推想得到,就是也能夠覺悟到這個道理。如果你是真正覺悟,在世間一切萬象當中事事無礙,也礙不了你。

  我們以近代的兩個人來做例子,《虛雲老和尚年譜》流通的非常多,看的人也很多。《年譜》裡頭有一段記載,虛老和尚有一次,大概是下午走路回到山裡面去。他老人家心是定的,走到路上的時候遇到一個人,遇到另外一個人,拿著個燈籠,見到老和尚,「老和尚,你怎麼一個人?天這麼黑了,你不打個燈就走路?」老和尚說:「天黑了嗎?」天忽然黑下來。他自己不知道天黑,自己境界裡頭天是明亮的,他當時走路那個時候一樣的。天黑了,不曉得,到一生分別的時候,天果然黑了。由這裡可知,明與暗是心法變現的境界,不是真實的。我們見到黑暗,人家見到是光明的。這是一樁事情。

  第二樁事情,圓瑛法師《彌陀經要解講義》序裡面,有一段記載,是記載他自己的事情。他有一天在禪房裡面靜坐,大概是突然有個什麼事情,他就下了座就出來。出來之後,忽然想到,我沒有開門怎麼就出來了?回過頭來一看,門是拴著的、關著的,他從門裡出來,他那個時候沒有心、沒有分別,他就過來了。我們現在所以處處出不出去,看,這門,門我應該出不去。應該出不去,那你當然就出不去了。他那個時候念頭裡頭沒有想到那是個門,沒有想到,就出去了。出去之後才想到,我怎麼出來了?好像沒有開門就出來了。門果然是拴著。記載這麼一樁事情。周家麟在夢裡穿過牆壁不稀奇。

  這就是說明,真正大徹大悟成了佛之後,那個成佛,所謂是佛的慈悲,這是我們講佛的慈悲,真正慈悲,所謂是倒駕慈航,那就是他留一分無明不破。這分無明是什麼?叫生相無明,就是等覺菩薩所帶的,等覺菩薩有這一分無明還沒有能力破。佛也有這一分無明,有能力破而不破。為什麼不破?這就是為一切在迷的眾生給他做增上緣,幫助他。這是大慈大悲。如果破了這一分無明了,他就入常寂光淨土了;換句話,於一切眾生沒有恩德,沒有利益了。這就是有能力而不破,為了度脫一切眾生。雖然度脫一切眾生,並沒有做度眾生的想,所謂是夢中佛事,並非真實。所以「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這是這麼一個境界,這是真正大自在的境界。下面經文繼續說: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罪福』,是世間眾生,說實在的,不是造罪就是修福。沒悟之前,福很重要,所以同學一定要懂得修福。你看佛門,昨天我也跟諸位提起,過去出家人,這一出家,五年當中就是修福,修福修慧,那個慧是修根本慧,就是背誦經典,為常住服務是修福。沒有福,自度度他都非常困難,豈不看經上常講,「有慧沒有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托缽沒有人供養,那是什麼?沒福報,他要有福報,那供養就多了,沒有福報。但是福慧要雙修,不能有所偏重。如果要有偏重,還是偏重在慧上好。如果是一昧偏重在福報上而不修慧,那個事情也麻煩,來生一定就享福去了,沒有智慧的。享福要到人天兩道來享福,這還算好,怕的是到惡道裡享福去,到畜生道享福,到餓鬼道享福,那雖然是享福,還不如人道。人道裡面享福也不好,享福的人同時也造無量的罪業。福享完了之後,又怎麼辦?所以這個事情總是一個麻煩事情。

  「無罪福」,再問一問還要不要修福?跟諸位說,要修。為什麼?罪福不相妨礙,所以一定要修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明明曉得「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雖然一法不立,不礙修福,所以我們還是要修,滅罪修福。這是講到行門裡面,我們不可以誤會,把《證道歌》念了之後,什麼都不幹,什麼都放棄,這就錯會了意思。《證道歌》念完了,你沒有開悟,你還是用的心意識;換句話說,你還是博地凡夫。此地所講的境界不是我們境界,我們還是照我們的老辦法,老老實實的修行。但是諸位,總而言之要記住,修是修自己,不是修的別人。修福,福是自己的,不是為別人的。縱然是造福人群,實際上是修自己的福,自己所得的多,人家得的少,你總要記住這個道理。真正佔便宜的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幫助別人,別人幫助我們;我們損害別人,人家也損害我們,天經地義的道理。所以一定要以善對待人。我們處處能夠體諒別人,人家也處處能體諒我們,修福如是。

  修福的方法很多,布施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忍辱也是修福,精進、禪定六度萬行無不是修福。慧從哪裡修?修福不著相就是慧。修福著相,斤斤在那裡計較,這就是福沒有慧了。你譬如講布施,布施不著相,布施裡面有般若波羅蜜,就叫做布施度。持戒不著相,持戒裡面有般若波羅蜜,就叫持戒度。要著了相,布施是福,持戒也是福,乃至於禪定還是福。佛教給我們的就是叫我們離相,全是修的自己,這個是要曉得的。持戒是為了自己,自己的心得清淨,而不是去戒別人的。如果我持戒,戒律很清淨,看到這個破了戒,那個又不如法,諸位想想自己有沒有戒?自己沒有戒了。戒是叫我們自己得定的,因為我持戒反而心不定,為什麼?看這個也不持戒,那個也破戒,那個也犯戒,天天生煩惱。你想想看,你的戒雖然持得很好,你的效果得的相反,你沒有得到定,而是得到的是煩惱,生煩惱。所以要曉得是自己得清淨心,自己開智慧。看到別人是見如不見,心才清淨,聞如不聞。

  對外面,這是講緣分。什麼緣分?能接受的這就告訴他,不能接受的就不告訴他,這個不是不慈悲,這是大慈大悲。不能接受的,你要告訴他,那反目成仇,變成冤家對頭了。俗話常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跟人結怨,往往結怨是不知不覺的,有的時候好意就變成冤家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夠鑒別。這個事情也很難,一方面自己要有智慧,再一方面還得要有經驗,要在生活當中去體驗,才能夠真正明瞭如何去運用。我過去也有個同參道友,感情也非常要好的,他有一次在外面講經,我在底下聽。他下了台之後,很謙虛、很客氣來請我指教指教。我認為是好朋友,無所謂,我就說了,你哪些地方需要改正。他這一聽臉就紅了,我下面話不敢講,立刻轉向恭維他的話。我就曉得這個就是我自己經驗不夠,哪裡曉得他那是客氣話,不是真的。我向你請教,可你要一指教那毛病,我什麼地方錯了?你有什麼不起?你有什麼資格來指教我?趕緊恭維恭維,以後見了他客客氣氣的,才能維持著好朋友的關係,否則的話就不往來了,那就變成冤家了。像這些特別要注意,人家向我們請教,看看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搞清楚。這不但是學佛,普通做人也要懂得。

  到「無罪福,無損益」,這跟諸位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成了佛是這樣的,不成佛還是這樣的。但是成了佛的時候沒有這些事,不成佛的時候有這個事,有罪福報應,有損益之事。從哪裡來的?統統是分別、執著、妄想裡頭來的。幾時你把分別、執著、妄想都去掉,統統就沒有了。前面給說過,人我空、法我空,誰受罪、誰享福?我不空,我受罪、我享福。我要是空了,諸位想想看,誰受罪、誰享福?就沒有了。佛教給我們最根本、最究竟的方法,是教我們證得人空、法空。證到人空,無受者;證到法空,無罪福。『寂滅性中莫問覓』,不要問,不要去找,只要證得清淨寂滅,這些都沒有了,再起心動念那是錯了,那就又執著了。再看底下文:

  【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比來』是指過去。過去『塵境未曾磨』,那是講從前六塵境界沒有能夠去得掉。今天,這是遇到了增上緣,遇到了善友,給我們開導,提醒自己,這自己一醒悟,智慧就現前,悟就是智慧。註解裡面講,「一念靈光,本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確確實實沒有兩樣。後面有這個幾句話,這是禪宗裡面常常提起的,就是在這個小註末後倒數第二行,「所以先德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就是般若智慧的光明,要靈光獨耀,它的條件就是要脫根脫塵。根是什麼?就是六根,塵就是六塵。換句話說,你能夠離六根,又離六塵,靈光就獨耀。什麼叫離六根、離六塵?不是說六根六塵不要了這個叫做離,不是的,是清淨心中絕無染著就叫做離。離即是同時,我們有身體在,身體是六根。六根與靈光沒有妨礙,六塵與靈光也沒有妨礙。如果我們執著這個身是自己,就是有我執,這就妨礙了;執著六塵,那有法執,這就妨礙了。只要你心裡頭不執著,就沒有妨礙,靈光就獨耀。所以這個地方迥脫,迥就是遠離,遠遠的脫離它,這是叫我們不執著。

  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心境界裡面,不起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不起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六識,它的作用就是妙觀察智;不用執著,起的作用就是平等性智。你看以妙觀察、平等性來用事,阿賴耶就成大圓鏡,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這就是靈光獨耀。轉八識為四智,四智就是靈光。脫就是這麼個脫法。所以在這個塵境裡面得大自在。「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諸位要曉得,四智現前就是佛,佛者覺也,佛這個字當覺講,四智是覺,八識是迷。這就是講,我們無量劫以來,諸位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因緣,我們能夠在此地短短期間這一會不容易,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有今天這麼一段時期的成就,很不容易遇到的。因為諸位今天遇到的,是句句給你講真實話,不是在文字裡頭打轉,是叫諸位息心達本源,把這些妄念息下來,通達本源心性。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這一句,這個註子裡面說,上一句是拈情,下一句是顯法。哪一個沒有念?凡夫念頭不停,念念都有生滅,我們叫妄念。誰個人無生?生,諸位要記住,隨著念頭在生。我們看到生死之生,這個相是太粗了。微細的觀察是每一個念頭在生,生滅是相續相。既然曉得心的生滅是一個相續相,我們這個身的生滅也是個相續相,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那是大階段的相續相,剎那生滅這是微細的相續相。總而言之,都是相續相,大的段落是小的微細相集成的。譬如我們以鐘錶來說,六十分鐘,每一分鐘是個小的相續相,到六十分鐘,是這一點鐘到那一點鐘是個大的相續相。一年四季,臘月三十過了,第二天就是新年初一,也是個相續相。

  你把這個事實看清楚,然後才曉得底下這一句,『若實無生無不生』。「無生」是從體上講的,「無不生」是從相上講的,但是要曉得,體跟相是一不是二。我們一般最難解的地方就是不曉得是一不是二,而我們總認為這是二,無生是一樁事情,無不生又是一樁事情;體是一樁事情,相又是一樁事情,總給它分作兩邊,所以真實相永遠不能明瞭。古大德也有做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得很好。那個金是體,造成的器是相,相跟體是一不是二,從這上我們能夠會意到性相不二。我們身體也是個相,相當然也有個體,體性不生不滅,這個相哪有生滅?體是不生不滅是真實的,相因為是個幻相,幻相不能說生滅。你在幻相上起個生滅,這是你自己的妄想,妄想是害事,是給自己找麻煩的。不生這個妄想、不生這個妄念,性相一如,體用不二。

  再跟諸位說,昨天晚上經文裡頭有,證得法身之後,十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的化身,是一身不是二身。我們現在最大的麻煩,認為這個身是我身,我身以外的不是我身,對於這個身要厚一點,對於那個身要薄一點,他不曉得是一身。見到實相之後,你曉得是一身。所以佛法講慈悲,「無緣大慈」,講悲心是「同體大悲」,這個不是概念上的同體,不是儒家講的「推己及人」的同體,不是的,它本來就是同體。性是同一個,相也是同一個,性相都是相同,根本不可能自己跟外面境界隔絕,不可能的。你今天拿科學來觀察、來分析,這個道理諸位也能夠明白。我們身體所謂是無數的細胞組織成的,細胞新陳代謝,今天又從別的物質上吸收進來一部分,自己的又出去,天天在那裡輪轉,那哪一個是自己?這一輪轉才曉得,就是我們這個生理現象也是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怎麼能執著說這個身是自己?諸位幾時能夠體會到萬物是自己,你才曉得原來應化身也是不生不滅,法身不生滅,報身不生滅,應化身也不生滅。覺悟了叫應化身,不覺悟叫業報身,業報身還是不生滅。你怕什麼死?沒有死,沒有生死。悟了沒有生死,不悟還是沒有生死。「若實無生無不生」,叫你從無生無不生裡面體會到無生。小註裡面諸位自己去讀去。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這一句是比喻,比喻前面難懂的道理,前面所講「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這些道理實在是很深,不可以隨著言語做計度分別,那就錯了。佛法頂困難的一樁事情就是「隨語生解」,不但我們現在是習慣隨語生解,你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就是隨語生解。這是佛示現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怕的是跟我們講了我們不相信。我們已經去佛時間這麼遠了,三千年了,照我們中國人的計算的方法,今年是佛滅度之後三千零九年,外國人算的兩千多年,不曉得他是怎麼算法的。我們虛雲老和尚記載的,就是用中國古老的計算方法,今年是三千零九年。

  阿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著釋迦牟尼佛的。他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是用心意識聽,隨語生解,所以在《楞嚴》會上遭了困難。佛滅度之後,他還沒證阿羅漢,這就是示現隨語生解後果就是如此。阿難示現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摩訶迦葉,他就能夠不隨語而生解,這個解是真正的解,隨語生解是虛妄分別。所以佛的傳法人,涅槃妙心傳給迦葉尊者,他不傳給阿難尊者。諸位曉得,阿難那是記憶力最好的,集結經藏他做主席,他是博聞強記,佛沒有傳法給他,而傳給摩訶迦葉了。這個現象,跟諸位說,很像我們中國五祖。你看五祖,神秀大師跟他三十年,也是博聞強記,沒有傳給他,傳給六祖。六祖是一個字不認識,跑到那裡去,沒住幾天就傳給他了,確實很有味道。這就是勸我們說不可以隨語生解。

  永嘉大師在此地也勸我們。『喚取機關木人問』,這是比喻。那個「木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機械人,現在機械人是用五金造的,從前也有機械人,是用木頭造的木偶,那個木偶造的手腳也會動,木偶也會動。木頭人沒有心,取木人無心,手腳怎麼樣?能動,能動而沒有心,舉這個比喻。如果我們要想成佛,就得要學木人一樣。但是諸位要曉得,木人不但是無妄心,真心也沒有,所以它不能成佛。那我們要學木頭人,無妄心而有真心,就是叫我們要無妄心。我們問一問,我們自己真心是不是也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真心是永遠存在的,不會沒有的,只有迷悟,沒有生滅。妄心是有生滅,所以妄心有有無,生的時候它就有,滅的時候它就無,妄心有有無。真心沒有有無,真心只有覺迷。

  《楞嚴》裡面「十番顯見」,說的是最好也不過了,他就講見性,見性是真心,見性是常住,見性不生滅。睜開眼睛有見,閉著眼睛還有見;有眼睛的時候有見,眼睛瞎了還有見。所以可見得見性不變,清醒的時候有見,睡覺睡熟了還是有見,就說明見性是不滅的。眼識是有生滅的,眼識九緣生,缺少一緣它就不生。所以生滅的是妄心,不生滅的是真心。這個地方的比喻就是叫我們要離開生滅的妄心,要用不生滅的真心。

  後面一句是『求佛施功早晚成』。小註裡面說的「早晚」是浙江的方言,意思就是何時可成,何時可成的意思。永嘉大師他是浙江人,就是浙江永嘉縣的人,用地名來稱他,是對他的尊敬。大師的法號是真覺大師,我們對他最尊敬,對他的名、號、字都不稱,而以地名來稱他,稱永嘉大師,這是尊敬。世法也是如此,比如像清朝末年李鴻章,大家對他尊敬,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稱他作李合肥,他是合肥人,這是最尊敬的稱呼。這種稱呼對他整個地方是一種光榮,這一個地區出了這樣一個大人物,是令一切人尊敬的。

  這兩句的意思,是教給我們學般若的菩薩遇到了善知識,要能夠從有念當中去證得無念,於生滅法中覺悟不生不滅。悟得不生不滅了,就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證得無生法忍了。你看淨土在迴向偈裡面說,「華開見佛悟無生」。淨土經裡面常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那個蓮花跟諸位說很大,經裡面講的,小的一由旬,大的那就沒法子計算了。一由旬是多大?照中國這個算法,這個由旬有三種,有大由旬、小由旬、中由旬。大的直徑是八十里,中的是六十里,小的是四十里,可見這花很大,住在那裡頭很舒服、很自在。為什麼花有大小不同?在與自己的信心、願力、念佛功夫淺深都有關係。所以諸位要想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你那個花要大、要殊勝,你的信心要堅固,願力要大,念佛要念得懇切,到那個時候那花就大了。有的花之大,比我們地球還要大,你看住在那個裡頭多自在。

  那個花裡面什麼都有,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都在花中。但是諸位要曉得,花裡面所見的諸佛是佛的化身,不是報身。報身要到什麼?就花開,見佛是見報身佛。我們經裡面迴向偈裡面所說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報身佛。花沒有開的時候,在花裡面就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指的蓮花,那裡面有諸佛菩薩化身在裡面,也有諸上善人,諸上善人也是佛菩薩變現的、化身的,來跟你做伴侶,陪你一道修行。什麼時候到你證得理一心,花就開了,花開之後見得報身佛,那個時候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實報莊嚴土跟凡聖同居土是在一土不是在二土,這個也是妙不可言,四土是一不是四。好像我們看到蓮花池,蓮花池就在我們這地方,但是蓮花池裡面,蓮花裡頭是一個世界,蓮花開了之後,跟我們合而為一,不開的時候也是一,可是境界不相同,感受不一樣。並不是四土真正是四個樣子,極樂世界四土是一,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跟諸位說也是四土,四即是一,一即是四,沒有例外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前就證得理一心不亂,你現在的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你現在的境界是和永嘉大師《證道歌》裡所講的一模一樣,他所講的境界就是你親證的境界。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不亂,你現在這個境界裡面就是方便有餘土,你沒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是凡聖同居土。可見得這個世界沒有改變,可是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受不相同,那是不一樣的。由此可知,真正的關鍵是在迷悟,就是迷悟淺深才有這些差別。講四土是說大的差別,講大的差別;講十法界,講五乘、階位,那是講比較細一點的差別。所有一切差別相,統統是迷悟淺深而分,事相上決定沒有。所以這些差別就是無差別,無差別當中建立差別,大家要曉得這個意思,並不是真正有差別。要真正有差別,怎麼能叫一真?法界原本是一真。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要把真心要覺悟到,再說的粗淺一點,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佛法在教義裡面講,首先要了解真妄,這個是第一等的。真妄是什麼?真心跟妄心,首先要了解這一點,用真心不用妄心。但是諸位要曉得,這真妄是一不是二。可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能夠圓融,還圓不過來。真妄要辨別清楚,捨妄去真,這是第一步功夫。捨妄去真,還跟諸位說,這個是對自己,決定不是對人、對事。在對人、對事的時候就要真妄和合了,這是一不是二。對自己只有真沒有妄,對人是有真有妄,自己用的是真心,辦事處世還是要用八識,不用八識,世間法就壞了。不用八識,那好了,那人我都不分了,那人變成我,我變成人,這不是世界大亂了?天下大亂了!所以要分的。要分的那個,知道是虛妄分別,不錯!那是為世間來虛妄分別,眾生不曉得這個虛妄,我知道這是虛妄。所以在我的分別是分別即是不分別,不分別就是分別,分別與不分別是一不是二。所以自在,能隨緣。對自己來講純真無妄,永遠是純真無妄,得大自在。

  比喻裡面說「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何時才能成就?那就是說木人無心,剛才說了,不但無妄心,真心也無。如果迷,要迷像一個木人一樣的,那學佛就沒有成就的時候。這個地方的註解諸位細細的去看。下面一句說: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這一句是教給我們隨緣。『四大』,這個解釋,地、水、火、風,我們也不能夠隨著文字去生解,隨著文字生解麻煩就大了。什麼叫「四大」?四大是講物質的基本元素,一切的物質就是四大組成的方程式不同而已。因此萬物是一不是二,萬物是一體的。基本的物質它一定有四種現象。地是堅固的,是個固體,就是它是個物體,哪怕再小,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總是一個物體。既然是個物體,它一定有溫度,溫度就是火大,它帶著有溫度。同時也帶著有濕度,濕度就是水大。除此之外,它一定是動的,物它一定是動的,它不會說是不動的,虛空是不動的,物是動的。動就是風大,不動就不叫風,風是表動的意思。就是它是一個物體,它有溫度,它有濕度,它是動的,四大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在科學裡頭觀察這個物質,基本的元素確實是如此。

  「放四大」,放是把它放開,也就是說從四大當中突破這個四大。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迷在四大裡面,將四大造成這種種的境界相,我們取著一分為自體相,這個是四大造作的,我們取這一分為自己,其餘的我們做為是境界相。於是在裡面起了人我執、法我執,這就是為四大拘束了。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我們要突破,我們要把它放下,『莫把捉』。為什麼?四大性空。四大從哪裡來的?四大是從見分裡頭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識之見分裡變現出來的,四大是相分。我們眼前這些一切物質的世界森羅萬象,統統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你問我,阿賴耶識在哪裡?阿賴耶就是整個的世界,精神的部分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的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太虛空,我們現在看的這個虛空,是阿賴耶的無明業相。你看看阿賴耶,什麼叫無明?咱們把太陽去掉,月亮去掉,把星星、燈都去掉,你看看虛空,虛空的本來面貌是一團漆黑,無明,這就是阿賴耶的無明業相。

  如果你一覺悟了之後,覺悟之後本性是光明的,所以什麼時候你到晚上看的跟白天一樣,一片光明,這是大覺現前。如果晚上一看,還是黑黑的是不是,我們還在無明裡面,沒有突破無明。這個東西一點都不假了,千萬不要以為我無明破了,我已經證了法身了!你自己去考驗考驗自己,是不是真的破了無明?我們剛才舉的這個虛雲老和尚晚上走黑路看到一片光明,他那一個短暫的時間沒有無明,所以現的這個境界。人家一提起,天黑了,你怎麼還走路?這時候無明又起來了,起來的時候又看到一片黑暗了。這就是短暫的離開了無明,就有這個現象。所以你問阿賴耶識在哪?阿賴耶識不就在眼前嗎?大圓鏡在哪裡?大圓鏡也在眼前,覺了叫大圓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