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智度論大意  (第二十二集)  1980/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11-0022

  《大智度論》第二十二卷,「釋初品中八念之餘」。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在二十一卷八念裡面我們講過「念佛」,其餘的七念就在第二十二卷。這一卷就是來解釋其餘的七念,第一就是「念法」,按照順序來。我們將文念一小段:

  【念法者。如佛演說。行者應念。是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

  這是『念法』這一段的總綱。念什麼法?念佛所說之法。所謂「念」是意念不忘,也就是背誦的意思。如果我們不了解經論的性質,我們對於背誦提不出興趣,沒有興趣背起來就更困難,也背不熟。如果對背書發生興趣,這個背書是個樂趣,很容易就背熟。所以首先對於典籍要有正確的認識。佛所演說的一切經論,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稱性而說,從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法性廣大無邊,因此佛所說的每一句每一字,他的意思也是廣大無邊,能夠含攝萬法,這是佛法之不可思議。

  不但佛法如是,我們中國聖人的典籍也有這個味道,像四書五經有這個味道,《周易》味道就更濃了。所以我勸諸位一定要好好的去背書,背書就是我們此地講的「念法」。法,世出世間,世間我們聖人法,孔聖人之法、老莊之法沒有解釋的,這句話要記住。佛經也沒有解釋的,因為沒有解釋,它是活的,它能夠通一切萬法;如果一有解釋,就是死的,就不能夠通達一切法了。如果諸位真正懂這個道理,在佛法當中得四句偈就一切通達了。如果諸位不明這個道理,你就是把《大藏經》從頭背到尾,背得滾瓜爛熟也沒用處。得旨歸宗,要緊是在得旨,得到它的宗旨,這是非常的重要。至於講解,那是一法之運用,其味無窮。到這個境界,世出世間法完全融會貫通了,諸佛、諸大菩薩,你要問他們所學所得,他也可以說他得到了一句,什麼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確實學而時習之,這個快樂是從法性裡面生出來的,在佛法叫法喜充滿,孔老夫子說之為悅,喜悅,不是外面的,是內發的,我們也可以說這一句就正如同佛經裡頭「如是我聞」,那個味道一樣的濃厚。佛經裡「如是我聞」這一句,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東西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你要是說這個東西有一定的講法,那怎麼行?那就是講死了!它是活的。孔老夫子這一句等於佛經裡頭的如是我聞,愈想愈有味道,愈體會那個味道愈深。這我們平常稱法味,法味能夠滋養法身慧命,所以念法就重要。

  今天還有一個老同學來問我,問我什麼事情?感覺到現在天下大亂,年頭不對了,問我一個問題:往生西方說是活著去的,這事情是真的嗎?來問我這個問題,我給他印證是真的,真的活著去的。這還不稀奇,不算是最高的,最高的法門是什麼?沒有生死,這才是究竟、才是圓滿的。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菩提涅槃,不是小乘人的偏真涅槃,是大乘的無餘涅槃,這是究竟法、是真實法,決定是真實的,其餘的是虛妄,這是真實的。諸位要問,我們能不能做得到?決定能做到!就怕你自己不肯幹,你要是肯幹,一定做到。諸位要想想,我們無始劫以來,天上人間、阿鼻地獄不曉得去了多少次,生死疲勞,明眼人看起來「可憐憫者」。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把這個問題解決,這真正是應當大大的慶祝一番,這個問題解決,就叫做成佛,就叫做證果。我肯定的告訴諸位,只要你們肯幹,人人做得到;你不肯幹,那就沒法子。確實證明了沒有生死,不生不滅。不但是真性不生不滅,身相也不生不滅。奇怪了,金剛不壞身,我們凡夫眼睛裡看到有生有滅,這是迷惑;悟了的人看一切世間不生不滅,常自寂滅相。將來《法華經》裡要討論這個問題,《華嚴經》裡也討論這個問題,《楞嚴經》裡還討論這個問題,就看諸位開不開悟。如果要不開悟怎麼辦?念法,果然下定決心,念上個十年、八年,一定有悟處;你要是不肯念,那就沒法子。

  所謂念就是要背誦,為什麼要背誦?下面這幾句是說理由,『是法巧出』,佛說出這個話太巧妙了!什麼巧妙?就是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佛所說的每一句話可深可淺,說淺連小學生也聽得懂,說深等覺菩薩還搞不清楚,你看這是太巧了。我們現在學校教科書,一年級的課程,二年級就不適用,念過了沒用處了;佛門的教科書,從幼稚園念到畢業還是念這本書,這是太巧妙!我們今天念《大智度論》,初發心的菩薩念《大智度論》,到等覺菩薩還念《大智度論》。一個字沒有改,但是念起來都有味道,理解的意思不一樣,我們解得淺,他解得深,這個就巧。巧出,下面還有解釋,這是第一個,這是法之妙。在孔子四書五經也是這麼妙。

  『得今世果』,今世果是什麼?這是現前的果報,不是將來的。你要是肯念法,現前就得果報。今世的果報是什麼?後面也說得很多,頂重要的就是這一頁最後的這一句「身心得安樂。」身心安樂,這個人生多幸福、多美滿!世間人所追求的幸福追求不到的,在佛法裡頭有,怎樣得來?念法就可以得來。『無熱惱』,熱惱就是煩惱,由此可知,法是清涼之法。『不待時』,這些文都有解釋的。第一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二個字開始解釋「得今世果」,前面幾行是解釋「巧出」。「無熱惱」在第三頁第三行最後一個字開始,無熱惱,離開身心之煩惱。「不待時」是在第三頁倒數第二行開始。其餘的容易懂,我們就不給諸位說了。「不待時」,時是什麼?時節因緣,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應該學佛。諸位要曉得,佛法沒有時節因緣的。一般人認為學佛總得四十以後年歲大了才學佛,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有些老長官:你現在年紀輕輕的應該替國家做點事情,到四十歲以後學佛也不遲。這就是誤會了,這裡說得很清楚:

  【佛法不待時而行。亦不待時與果。】

  下面說得更清楚:

  【外道法。日未出時受法。日出時不受法。】

  這兩句有點像現在學外道之類的祕密傳法,光天化日之下不敢傳法,這是外道法,佛法沒有。佛法的修學,跟我們自己身心生活融成一片,好像呼吸一樣,呼吸能不能說什麼時候該呼吸、什麼時候不該呼吸?不呼吸人命就沒有了。佛法就跟呼吸一樣,不待時,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佛法。這樣首先得要了解何謂佛法,佛法是大智大覺之法,對於人生宇宙一切事理、一切萬物,無所不知,無所不覺。在一切萬事萬物當中沒有迷惑、沒有疑惑,不但沒有迷,連懷疑都沒有,這就叫做佛法。一切法無不通達,這也稱之為一切智,一切智就叫佛法。這個叫一切智,經裡面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法。佛法在哪裡?我們人人都具足,沒有一個人是有欠缺的,沒有。我們所具足的跟十方如來所證得的是無二無別,為什麼諸佛菩薩那麼自在,我又這麼苦惱?諸佛菩薩的佛法他會用,用得很自在;我們自家的佛法不會用,所以才惹得一身苦惱。會用的就叫做佛,不會用的就叫做凡夫,可見得不是本質上不一樣,而是作用上不相同,這個作用我們就稱之為覺與迷,覺就是佛菩薩,迷就是凡夫。除了覺跟迷之外,實在上是找不著什麼不同的地方,正是所謂「在佛不增」,沒有增加一點點,「在凡不減」,沒有減少一點點,不增不減。

  諸佛菩薩不生不滅,我們現在也是不生不滅,決定不能說覺了的人不生不滅,迷了的人就有生死。給諸位說,經上雖然有這個話,這叫權說,不是說真實話。假如真的是這樣,覺了就不生不死,迷的時候有生死,那我們成了佛覺悟了,我們有得,得個什麼?得了不生不死。佛在大經上明明跟我們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什麼無所得?到覺悟的時候不生不死,從前迷的時候還是不生不死。你們現在都怕死,為什麼怕死?迷惑顛倒,你沒有生死。我這樣跟你講,我句句講的真話,講的真話你不相信;我跟你說人有生有死,你相信。說假的你很相信,說真的你不相信,實在沒辦法,你生死,我不生死,各人做各人的。雖然講不待時,可是佛法裡頭有的時候說時節因緣,不待時哪來的時節因緣?解釋在第四頁第三行:

  【問曰。如佛說。有時藥。時衣。時食。若人善根未熟。待時當得。何以言無時。答曰。此時者。隨世俗法。為佛法久住故。結時戒。若為修道得涅槃。及諸禪定智慧微妙法。不待時也。】

  修真的,不待時;修樣子,要待時,樣子是給人看的,是利益眾生、接引眾生的,所以要『時食』、要『時衣』。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這就是通常講的儀規,一定要這麼做。為什麼?順俗,世間人是這麼做,佛法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也這麼做。就是外面樣子是這麼做,內裡面的用功不是這樣的,不受形式的影響,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用什麼功?用定功,佛法裡面有八萬四千法門,或者說無量法門,這些法門都是修定的;換句話說,就是有無量修定的方法。定是一,為什麼又有無量?諸位要曉得,法無量,所以定就無量。真正用功的人,大乘、一乘佛法裡用功就是這個用法。前天我們在《華嚴.賢首品》讀到方網三昧,方網三昧就是無量三昧。要是從原則上講,《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總綱,八萬四千法門是別目。眼見色練習心不動,眼根在色塵上入定;耳聞聲,不為聲塵所動,怎麼不動?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耳在聲塵上入定。法無量無邊,一一法裡都如是入定,所以叫無量三昧。

  有人不動的是名,對名他不動心,你讚歎他也不喜歡,你挖苦他、侮辱他,他也不在乎,見了鈔票就動心了,所以他不貪名,貪利。換句話說,名上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利上就動了心。諸位曉得這個道理,這種功夫不能間斷。我們每個人習氣不一樣,每個人的愛好不相同,每個人的煩惱不一樣,有好名的、有好利的,有貪各式各樣的,不相同。功夫怎麼用法?自己毛病哪一條最重,先斷這條。我錢看得很重,我就在錢財上入定,入定不是說錢財不要,錢財擺在面前就像沒看到一樣,這樣才行。一切都不要了,那定是假的,靠不住;要擺在面前真正不動心,那才是大定,才覺悟。沒有錢的窮光蛋說我不愛財、不貪財,你無財可貪,你貪什麼?黃金美鈔都擺在你面前,這時候你不貪、不動心,才是真正不動心。這個用功不待時的,這叫修禪定,這叫修智慧。因此每個人用功不一樣,人家用什麼功夫我也跟他學用功夫,你學了這麼多年一無所成,你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眾生就跟病人一樣,人人都害病,他吃那個藥吃好了,還不錯,你那個方子給我,我一吃吃死了,為什麼?那個方子對他的症,不對我的症。所以個人自己的病,哪一個病最重就先治哪一個病,這樣用功非常有效,諸位能用上三年,最大的毛病治好了,其餘小的很容易治。你漸漸在六塵境界裡就做得了主宰,六塵境界,五欲六塵在你面前的時候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能做主宰,到這個時候你自己曉得你的禪定智慧成就了。所以用功不待時。

  早晚五堂功課那是樣子,早晨幾點鐘我們做什麼功課,晚上幾點鐘做什麼功課,除那個時間都不做,那有什麼用處?我還遇到有些人打佛七,佛七打得非常好,很有受用。佛七打完到第二天就不行了,一年來打一個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古人所謂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他這個帳怎麼算法?會有用處嗎?不會有用處的。換句話說,佛七的精神與用意都不曉得!佛七什麼時候用?湊熱鬧的時候用。嚴格的講,佛七是什麼?佛七是考試,你平時沒有功夫,你哪有資格參加考試?平時就這樣用功,用上一年功,在這七天加緊認真的考一考,叫剋期取證。證什麼?證一心不亂,一年功夫下來,這七天我要證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理一心不亂那個功夫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圓初住菩薩,生死就沒有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跟我們此地乘巴士到台北火車站一樣,太方便了,喜歡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可以去,毫無障礙,清清楚楚。這個事情人人做得到,不肯做太可惜了。諸位還得記住,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之可貴就是人身容易成就,容易證果。

  順俗,佛法則能夠久住。這一句我希望諸位要牢牢的記住,這是什麼?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佛法要不能隨順中國人的習俗,就不能在中國弘揚。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全盤中國化,入境隨俗才能夠久住,才能被這一方的人所愛好、所接受、所奉行。佛法傳到日本是間接傳過去的,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日本的佛法儀規跟我們中國完全不相同,如果要是不能隨日本人的習俗,佛法在日本不能發揚光大,日本人不會信受奉行,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每一個國家民族習俗不同,不能拿一個模式來教一切人,這是辦不到的,決定行不通,人家要起反感、要排斥的。

  再給諸位說,古今風俗習慣又不同,所以拿古人的法子到今人來也行不通,今人一看到佛法:落伍了,舊的東西,太陳舊了,跟不上時代,要被時代所淘汰,淘汰掉。所以古德才給我們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不會被淘汰,永遠不會被排斥,佛法是萬古常新的。百丈大師定的規矩適合於唐朝人,宋朝人根據百丈大師這些規矩,用不著的刪掉,需要補充的做了修定,代代都有修訂一直到今天。今天我們再修訂行不行?不行了。再修訂也不行,為什麼不行?諸位要明瞭一個事實,從前代代修訂就好像堤防缺了口,缺的不大,把它修修補補就行了,又能夠保持相當一個長的時期,所以說歷朝歷代都是做修補的工作。為什麼?諸位要曉得,佛有沒有法說?佛沒有法說。佛有沒有法給人?佛沒有法給人。如果說佛有法可說、有法給人,那是欺騙人的,它是自己的,不是佛給我們的。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對治眾生的見病。什麼叫見病?就是見解上的毛病。今天全世界思想上大混亂,眾生這些見病嚴重到有史以來所沒有的這種程度,什麼修修補補治不了眾生的病,今天這個病是要命的病,諸位要了解這一點。

  過去交通工具不發達,大眾傳播工具不發達,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的生活範圍都是小圈圈,活動的範圍都不大。在大陸上,在過去,一個人要是出門遊歷一、二省,這個人了不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現在遊歷個一、二省算什麼!人家那個遊歷一、二省,要花一、二年的時間;現在周遊全世界,一個星期就可以辦到。由於交通發達,我們生活圈子範圍打破了;大眾傳播工具也發達了,世界上任何角落一發生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知事多則煩惱多,認識人多就是非多。現在門戶都開放了,外國人今天張三來,明天那個來,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全世界的是非、全世界的煩惱,從前所沒有過的現在都來了。這個堤防整個崩潰,不再是修修補補的辦法能夠應付得了。

  今天要有大智慧的人重新建立新的規矩,才能解決問題。建立新規矩不是我們憑空在那裡想一想訂幾條就行,不是的。要真正了解眾生病源的所在,要知道自己文化的根本,還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各國民族的文化根本,自己的演進、別人的演進如何能融會貫通,才能搞出一個新東西。要想將來大家都習慣了,不但我們現在人遭了糕,發生這麼大的變故,外國人也如此。因為從前他的生活圈圈也那麼大,現在也突然之間打破,彼此一接觸,手足無所措,都不曉得怎麼好了,這就是今天思想大混亂的根源。佛教給我們是絕對正確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論你什麼樣邪知邪見、你很正知正見,管你什麼樣知見,我聽、我不動心,我了解你,我沒有執著、我沒有分別,我才能夠處理這個問題。換句話說,樣樣都接觸是樣樣不受影響,心地清清淨淨一塵不染,才能夠為一切眾生建立新的道德、新的秩序。建立起來叫大家都能夠接受、都能夠運用在生活上,至少得五十年到一百年之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就是科學的衝擊,科學帶給我們人類的災難,思想混亂的災難,比原子彈還要可怕,無形的災難。我們想想,真正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中華文化跟大乘佛學。為什麼說它能解決,其餘世界上這些思想學術不能解決?這就是中國文化跟大乘佛學是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萬古常新的,方法善巧極了。我們一定要認識它,要努力的學習,要救自己,要救一切眾生。不但是為自己活在這個世間,要為一切眾生生活在世間,這就是菩薩的願力。所以這句話意義深長,不隨俗,佛法就不能久住。我們今天佛法所以衰,衰到這種程度,就是不隨俗!還守著陳舊的老辦法學佛,學做古人,當然被時代所淘汰掉。學做古人、學做舊人,不能做新人,不能做個時代的人物,去跟死人做朋友,這不是糟糕嗎?唐宋元明清的人都死了,還去學做他們,這是學死人不是學活人,這個東西怎麼能被大眾接受?

  我在你們學校講演,我很讚歎你們,你們學生很乖,沒搞清楚,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磕頭就磕頭,真乖!我就沒你們那麼乖,沒搞清楚決定不幹。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沒有給他磕過頭,現在想到好慚愧。為什麼三年沒有磕頭?磕頭這個道理沒搞通,不磕頭,我見到總統都三鞠躬,見到老師三鞠躬就可以了。道理沒搞通,不肯幹,人家叫我磕頭,我才不幹。你們真乖,不但磕頭還叫你們持午,持午幹什麼?替常住省一頓?沒有必要。什麼都有個理,理要沒搞通,你叫我那麼做,辦不到。說得好聽一點,你們的善根深厚,我的善根很薄。很難得,總算不容易。希望諸位要明理,要發大心。這句對我們是很好的一個啟示。在第五頁就講三法印,這是小乘法裡非常重要的,就是無常、無我、涅槃,這地方有很詳細的說明。同時還把三法印所以然的道理也都說明白了,希望諸位自己去讀去。在第八頁第三行提出法有二種:

  【復次。法有二種。一者佛所演說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聚。二者佛所說法義。所謂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及解脫果涅槃等。】

  法有二種,一種是「法聚」,一種是「法義」。法聚多半是屬於教,我們講教理行果屬於教,法義屬於理,一個是事,一個是理。拿我們現在講,也可以把萬法分作二大類,一個是講事,一個是講理,此地法聚就是事相,法義就是道理、講的義理。

  【行者先當念佛所演說。次當念法義。】

  這個程序很重要,一定先念經後求解。先求根本智,然後再求後得智,這是真智慧。現代人的毛病在哪裡?不求根本智,還要想得後得智,一樣也得不到。根本智是活的,像一棵樹一樣它有根,後得智是枝葉花果繁茂,活活潑潑的。沒有根本智要想得後得智,那是怎麼樣?像花瓶裡頭的花沒有根,是偷別人的,裝自己的面子,裝個幾天就完蛋了,死的不是活的。如果我們自己根本智慧不開,念別人那些東西,記得多、看得多,古人有說,《禮記》裡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全是別人的。換句話說,不能教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受用,自己也沒受用,絕沒有能力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能力開自己的智慧。所以什麼都要求自己。這是兩種法,兩類,修學的次第。《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造的,龍樹菩薩教給我們,先讀誦,後再求解,這也可以說是聖賢教學裡面的修學善巧。

  在第九頁末後一行,有幾行文是講佛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法的善巧至極。在第十頁第三行最後一句以下,再說法義。前面是講法聚,這是講法義。法義裡面特別注重的,十一面第二行我念幾句:

  【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

  『無相』,即寂滅涅槃。這段意思跟《金剛經》裡佛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本性,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我們現在見相就著相,見相著相,所以不見如來;見相而不著相,那你就天天見如來、時時見如來。要說是佛菩薩不在我們面前,那是自己沒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一步,我們就是見不到,還天天去求,到哪裡去求?當面錯過了還求!要在我們自己有慧眼,要能認識他。第五行以下是說明念三寶的所以,這節文諸位好好的去看看。在這一卷裡面說的「七念」,念法的篇幅確實相當大,一共是有十一面,十一面的文都是講的念法。從十二面一開頭,「念僧」,我們也把前面綱領這幾句念一念,第一行開始:

  【念僧者。是佛弟子眾。戒眾具足。禪定眾。智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具足。四雙八輩。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行者應念如佛所讚僧。若聲聞僧。若辟支佛僧。若菩薩僧功德。是聖僧五眾具足。如上說。】

  這一段是綱領,下面都是解釋這幾句的。『僧』在此地特別指的是佛弟子,佛弟子是要說真實的佛弟子,不是說掛名的佛弟子。我學佛了、出家受戒了,我就是三寶,就是佛弟子,這不可靠。為什麼?你自己出家受戒了,諸佛菩薩承認不承認?這個問題很大。如果諸佛菩薩沒承認,你自己稱佛弟子,你是冒充的佛弟子,這個罪過就大了。尤其在末法時期,諸位讀讀《楞嚴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王波旬的子孫混跡在僧團裡面,龍蛇混雜,破壞佛法。所以真佛弟子、假佛弟子我們不要管別人,別人真的假的與我都不相干,他是真的於我沒好處,他是假的於我沒有壞處,要緊的是要問問自己是真的是假的,這個很重要。佛的教誡是教誡我們自己的,絕不是教誡我們去看別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那就全都錯了。教誡我們自己要內省,我們是真佛弟子還是假佛弟子。

  什麼樣叫真佛弟子?此地舉了幾個例子,『戒眾具足』,此地每一句都有個「眾」,眾是眾多之意,戒律眾多。『禪定眾』,禪定是無量三昧。『智慧眾』,這個智慧眾是講後得智,正像《壇經》裡面六祖所說的八萬四千智慧。『解脫眾』是一一法裡面都得解脫,一一法都不為諸法所拘束,一切法裡頭解脫了。『解脫知見眾具足』,這個具足是從禪定一直貫下來的,法法具足。

  『四雙八輩』,這是指小乘四果四相,這才叫做佛弟子,起碼的佛弟子。『應受供養恭敬禮事,是世間無上福田』,看到經文「應受」,我到哪裡去你們要供養我,你們應該的。那人家要問問,憑什麼應該供養你?就憑你是個出家人就該供養你?諸位要記住,應受人天供養,是受人間有智慧之人、有福德之人供養,他知道恭敬三寶。我們自己也不能擺個架子,裝模作樣、作威作福,那就大錯特錯了!釋迦牟尼佛待人都非常謙虛,佛弟子作威作福,說不過去。菩薩裡面,諸位看看《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如果諸位還有貢高我慢的習氣,自以為是人天師的,把《法華經.常不輕品》多多的去背上幾百遍,你的毛病自然就治好了。理上如是,事上要清淨,要彼此恭敬。

  『聲聞僧』、『辟支佛』,這二類是小乘,『菩薩僧』是大乘,『功德』是貫前面的,聲聞、辟支佛、菩薩個個功德,這是『聖僧五眾具足』,所以我們應當要念。念僧是念什麼?就是念戒、念定、念慧、念解脫、念解脫知見、念福田,這叫念僧。而不是出家人,你喜歡哪個一天到晚念著他,那就糟糕了,大錯特錯!那個毛病就大了。「僧」這個字是和合的意思,念僧念和合,此地特別講的是五分法身,這五分法身《六祖壇經》裡頭五分法身香,到「傳香懺悔品」裡面可以讀到。十五頁第六行:

  【復次。僧有無量戒禪定智慧等具足。其德不可測量。如一富貴長者信樂僧。】

  這個以下有一段故事,在佛法裡面叫公案,我們俗話說有一段故事。這段故事很有味道,說什麼?是對治那些偏漏固執的習氣,很有趣味,文很長,諸位自己看,小故事是容易看得懂的。再看二十三面第四行講念戒:

  【念戒者。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

  『律儀戒』是有漏的,像五戒、沙彌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這些律儀戒都是有漏的,都是『有漏戒』。『定共戒』何以稱有漏?這個定是講世間四禪八定,是屬於有漏的。如果是阿羅漢第九定,可以說是無漏定,那是無漏的。換句話說,四禪八定還是有漏,這個戒叫「定共戒」,有漏的定共戒。阿羅漢以上,定共戒才屬於無漏的。

  下面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念戒。戒,諸位要曉得,它是幫助我們得定的。修行,在佛法裡叫修行,定是樞紐,關鍵是在定上,怎樣能夠順利得到禪定,戒是很大的幫助。但是戒一定要懂得,如果執著戒相,那就等於又加上一重過失,反而不能得定,所以是死在戒律之下,他得不到定。雖然得不到定,也有點好處,什麼好處?能夠得人天福報。譬如我們念佛人,祖師提倡持戒念佛,那個持戒念佛如果死在戒律之下就糟糕了,不能得一心。為什麼?譬如我今天不小心,蚊子咬我,手一摸摸死了,糟糕我殺生了,「這怎麼辦?這怎麼辦?」這還能得定嗎?還能得一心嗎?不能。為什麼不能?執著在戒律上,那就成了一心的障礙。所以要懂這個道理。再有一個,學佛不要學得怪裡怪氣的。學佛的人走到任何地方要叫人讚歎,要叫人歡喜,學佛好,我們都要學佛,這你是佛臉上貼金,替佛弘揚佛法了。如果人家看,「佛學不得,這個佛學了吃不消」,你不是在那邊破壞佛法、消滅佛法嗎?你要懂這個道理。死在戒條上往往就變成這個樣子,處處在那裡滅佛法,自己還不曉得。戒律精嚴了,讓人家看了就害怕:佛不能學。學佛一定要吃素,那些口饞的人第一個就拒絕了,不能學佛。學佛的人,那些口饞的人看你也大吃,「學佛可以吃?」沒有關係,吃三淨肉就行了,「這樣子,佛可以學!」他也學了。我破了戒,破了戒度了這麼多眾生,把佛法宣揚出去了,佛看到還讚歎你善巧方便,你有方便。你要是斤斤計較,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人家看到害怕,誰還敢學佛?無人問津。還自己以為很高明、很得意,實際上自己處處在破壞佛法、在消滅佛法,還認為自己是佛法的功臣,自己很了不起。穿衣服,時代不一樣了,也得穿得整整齊齊像個樣子,人家一看,學佛也很時髦。不要搞得陰陽怪氣,年紀輕輕活活潑潑小女孩打扮成個老太婆的樣子,一看到就害怕。這就是不懂得戒,死在戒律之下,不曉得戒的精神。

  戒律的精神諸位要記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剛才給諸位舉的例子,大眾饞的人在一塊的時候,你跟他大魚大肉照樣吃,那雞不為我殺,我又沒有見殺,我吃了牠的肉度這麼多眾生,眾生肉貢獻給我是無量功德。牠要是有知的話,還很感激,「我這個肉供養學佛的人,藉我度這麼多眾生」,牠有功德,牠能生天。如果你要是藉故享,也口饞,那你就造罪業了;你要是方便度眾生,那真是無量功德。這個事情我都能辦得到,之所以不能辦是吃了幾十年的素食習慣了,大魚大肉吃不下去,不是不吃,而是不習慣,習慣有什麼不可?所以條條戒都有開緣,要懂得開遮持犯。什麼時候開?利益眾生的時候開,接引眾生、度眾生的時候可以開,不要死在那裡頭。

  所以接引初機,第一個不要勸人受戒,第二個不要勸人吃素,第三個不要勸人過午不食,大家就很歡喜學佛了。你這三條要是一開頭,人家都拒絕千里之外了,誰還敢來?到時候他懂得佛法,曉得這個東西功德利益,他自然就如法了。素食,給初學的人講,不要講「吃了牠的肉將來要還牠的債」,他不相信,他說你罵他、你侮辱他,他不能接受。咱們說吃素是衛生、衛性、衛心,我只講這三條,我這三條也有道理,養生之道,我們素食養生之道,他就歡喜接受了。好,你學佛吃素了,父母對兒女很疼愛的,看到你學佛吃素了,怕你營養不良,身上又得病了,家裡人反對。你要是破了齋,又怕佛菩薩責備你;不破齋,家裡父母又責備你,你看你學佛學得苦不苦,苦死了!學佛,佛法是自在法,佛不叫你受苦,佛叫你得樂,離苦得樂。不學佛家裡一團和氣,學了佛之後家庭裡面起了摩擦,不能夠相處,這就是學佛的毛病,不懂佛法。父母喜歡你叫你吃魚吃肉,你在父母面前就大吃魚肉,父母很開心,學佛不障礙。你離開家庭在外面,你吃你的長素,父母沒看到,你們不就都樂了嗎?外面也樂,家裡也樂,苦就離掉了。佛菩薩也歡喜,佛菩薩絕不會責備你。

  現在說老實話,好多的年輕人,看到你們都是聰明相,實際上都是學成佛呆子,呆頭呆腦。你們要是活活潑潑的,你說暑假期間我們到哪裡參加佛學講座,你家裡人一定非常歡喜,還多拿一點錢給你,叫你去參加講座。不會一聽到佛學講座,這個不能去、要限制,不能出門,家裡有事情。為什麼?一定是在家裡是陰陽怪氣的,你家裡父母看不慣,所以他不叫你參加。你學佛學得活活潑潑的,父母都很開心,他怎麼不讓你參加?求之不得。所以你們同學當中有二個人報了名現在不能來,父母不准來,大概就是佛呆子,父母不准來。這些好好的看看、研究研究,都教你活活潑潑,不是教你呆頭呆腦。末後有一段在二十五頁倒數第二行之後是講八正道,這地方的八正道解釋得也相當之好。在二十七頁倒數第四行,念捨:

  【念捨者。有二種捨。一者施捨。二者捨諸煩惱。】

  『施捨』是捨煩惱的前方便,佛法裡面捨,頂重要是捨煩惱,捨生死。你不是有生死嗎?生死為什麼不布施掉、捨掉?捨掉不就沒有了嗎?你不肯捨所以才有。你有煩惱,你煩惱為什麼不捨掉?你有苦悶,你苦悶為什麼不捨掉?佛法妙極了,就是教你捨,捨得乾乾淨淨,心地清淨,清涼自在。可是修捨的法門要從布施學起,布施不但能捨煩惱,布施能成就無量功德,所以布施才是真正修福。有福報的人可以捨煩惱,沒有福報的人捨不了煩惱,煩惱總是常相隨。譬如沒有福報的人,我錢財這麼多,捨掉了,明天誰給我飯吃?我明天得餓肚子,那是苦中之苦。那個有福報的人捨光,到明天自然有人供養,他不苦。所以說布施就是修福,盡量的去修福,捨財修福。報的時候,晚年的時候,福報自然把煩惱都捨光了,愈是年老愈自在。我說這話非常肯定,我不是在文字上說的,我是過來人。我一點福報都沒有,從前算命的給我看相算命,都說我沒福報,而且壽命很短,我也想想真的沒有福報。所以我那個老師教我捨,我一開始學佛就修捨,捨得乾乾淨淨。現在有點福報而且很自然,身上一分錢不要帶,到哪裡都有人供養,到哪裡都有人招待。不但在國內,在國外也如此,你說多自在,沒煩惱了!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缺乏,這是佛法的好處,不學佛哪能得來?這裡有一句話很重要:

  【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

  在二十九頁裡一共有九首半的偈頌,這是讚財布施,應該要曉得,應該要學習。

  在三十面第三行開始講法施,法布施比財布施還要重要,這裡面講到「清淨法施」,講到法布施的形象。後面講念法與念捨的差別,都說得很清楚。在三十二面倒數第四行,念天:

  【念天者。有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佛弟子為什麼要念天,念天有什麼好處?天有什麼殊勝、有什麼功德?在這段文也說得很清楚。在三十四面第五行,念死: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他因緣死。】

  『念死』,給初學道的人做增上緣,也是很好的法門。我們一切都捨不了,主要就是沒有能夠想到「死」,只要想到「死」,不能捨的東西也能捨了,不能放下的也能放下了。但是修念死觀怎麼修法要曉得,這段文裡有說明,告訴我們如何來修這種觀。第三十七面倒數第四行:

  【十善道有二種果。】

  這以下講十善道的果報。

  三十八面最末後的一段長行文,文字不多,只有五行,這五行說「菩薩八念」,因為前面所講的屬於小乘八念。大乘菩薩法裡也有八念,名詞是一樣,境界不相同,這地方只提了一個綱領,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這一卷到這裡給諸位介紹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