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第三集) 1993/12 台灣台南協進國小 檔名:05-007-0003
各位師父,諸位先生,諸位女士,諸位大德:大家阿彌陀佛!這三天的佛學講座很快就過了,今天是圓滿日,承蒙這次的主辦單位及很多發心的單位參與,使我們這回的佛學講座能這麼殊勝、這麼圓滿。在此,我們首先感謝主辦單位「台南淨宗學會」以及所有發心的工作人員,在此希望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加以讚歎一下!感謝這回所參與的工作人員你們的發心,謝謝!現在請各位大德我們起立,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恭請淨空法師升座,請合掌,向法師行問訊禮。阿彌陀佛!請坐,恭請法師慈悲開示。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從第六十段看起。
【六十、念化佛,善根發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說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時,生敬愛心。開發三昧,增進佛行。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心淨信解。或於夢中,聞佛說法,覺悟佛心。】
『念化佛,善根發相者』,這一段裡面說明,我們念佛的應化身,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這個身相是屬於應身,通常佛法裡面講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指佛的應化身。佛的報身是非常莊嚴、非常之高大,我們沒有辦法觀想,所以我們觀念當中的佛像,幾乎都是應化身的佛像。念這個佛像,念到功夫深的時候,自己的善根自然就發現了。善根發現有些什麼樣子?這一段文裡面給我們說,有三種善根發現的現象。
『於念佛三昧中,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說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時,生敬愛心。開發三昧,增進佛行』。第一種,當我們在念佛當中,並不是有意去想,是在無意忽然之間,佛修行證果、度化眾生的種種相好莊嚴,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念佛善根現前的好相。『或於定中,見佛身相,心淨信解』,第二種是在定中,我們念佛靜坐的時候。我們不像禪宗那樣的入定,我們是在打「佛七」止靜的時候,佛號停下時感到身心清淨,忽然見到佛像現前,這也是念佛善根現象的一種。『或於夢中,聞佛說法,覺悟佛心』,第三種,在夢中夢到佛、或者夢到佛講經說法、或者夢到佛摩頂授記,這都是好相。
諸位要記住,這些現象時間都不是很長,都很短暫的。假如時間很長,那就不是好相,恐怕是魔變現來誘惑我們,這個我們應該要知道。縱然有這些殊勝之相現前,不要生歡喜心,為什麼?這很平常,沒有什麼了不起,而且功夫並不很深,所以「見如不見」,這就是好相。從這個地方,我們產生信心、得到證明,把念佛的功夫不斷再往上提升,那就對了。再翻開第十八面,六十一條:
【六一、業障發相,亦開四種:(一)昏沉暗蔽業障發相:謂念佛時,即便昏睡。沉暗瞪瞢。無所記別。令諸禪觀,不得開發。(二)妄念散亂業障發相:欲修觀時,雖不昏沉,而生邪想。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展轉生續,無時暫停。因是三昧,不得現前。(三)惡境逼迫業障發相:將入定時,雖無妄念,而有惡境。或見焚溺。或聞震擊。或無頭手。或墮山海。如是逼迫,令其驚怖。所發道心,障礙不起。(四)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雖無上境,而身忽然生諸疾病,苦惱百端。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因是無生,不能證入。】
『業障發相,亦開四種』,我們念佛修行常常有業障現前,業障有很多種,大師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大類。
「一、昏沉暗蔽業障發相:謂念佛時,即便昏睡;沉暗瞪瞢,無所記別;令諸禪觀,不得開發』,這種現象我們常常見到,特別是在一起共修的時候。我們台灣很多道場打「佛七」的風氣很盛,「佛七」繞佛歸位之後,大家坐下來止靜,這一止靜往往我們聽到人睡著、打呼了,這就是第一類的現象業障發現了。甚至於還有在繞佛的時候,走著走著他實際上是睡著了,不過他不錯,他睡著了還可以跟著走。
這些我們都見到,所以我們了解,這是業障的現象。特別要留意的,就是自己有沒有,自己如果有一定要想方法克服才好,不能讓這個現象長時期的妨礙自己念佛。我們念佛也是禪觀,禪觀包括念佛,因為我們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心地清淨,真誠恭敬。這是觀,清楚是觀;一切妄念不生那就是定,就是禪定。
『二、妄念散亂業障發相』,這就是在念佛特別是止靜的時候,妄念很多不曉得從哪來的,念頭止也止不住,妄想特別多,好像不念佛的時候沒妄想,愈念妄想愈多。這一點諸位要記住,絕對不是因為你念佛妄想才多了,不是!妄想本來就是這樣多,平常沒有注意、沒有覺察、沒有發現,要開始念佛,想心定下來,這才發現這麼多妄想,所以千萬不要誤會妄想是念佛念來的,沒有那個道理。所以明白事實真相,我們佛號繼續念下去,妄念再多不要去理會、不要去管它,妄念你愈想就愈多,愈想止住它就愈止不住,就乾脆隨它去!我念我的佛,它生它的妄想,這是可以同時的。我們只要把注意力放在佛號上,時間久妄念就少了,佛號功夫就深,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欲修觀時,雖不昏沉,而生邪想;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輾轉生續』,「生」是出生,「續」是相續。『無時暫停。因是三昧,不得現前』,就是念佛的時候胡思亂想。
『三、惡境逼迫,業障發相』,這是屬於環境,外在的影響,前面兩種不是外面的,是我們自己本身的業障發相,這是外緣。『將入定時,雖無妄念,而有惡境』,就是不好的境界。『或見焚溺』,見到火燒房子,大火了,或者是大水了。『或聞震擊』,或者是聽到打雷的聲音。『或無頭手,或墮山海。如是逼迫,令其驚怖。所發道心,障礙不起』,這是指外境,就是外面環境,或者是你見到、你聽到,或者是在止靜當中你看到,這種情形也常常有。特別是初期修學,念佛人還比較少一點,學打坐就很容易見到這些現象,許多學打坐的同修都有這個經驗。這要記住,這是惡境業障的現前,不是好境界!
『四、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雖無上境』第四種,沒有前面境界。『而身忽然生諸疾病』,這是業障現前,平時不生病,偏偏在這時候生病,即使是感冒、傷風,也障礙你念佛,也障礙了你精進,這是屬於這一類的『苦惱百端』。『或為世間種種事務牽連不斷。因是無生,不能證入』,或者正在這個時候,家裡、公司發生事情了,有人來找你、來擾亂你,讓你不能夠安安靜靜的,再念佛、再用功。這一類的也是屬於業障。
下面跟我們講對治,如果這些業障現前,我們怎麼辦。
【六二、對治,除滅。亦開四門:(一)治滅昏沉障: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若心暗鈍,懸想不成。當對一尊端嚴佛相,緣之入觀。若不明了,即開眼觀,復更閉目。如是想時,心眼開豁,即破此障,無復沉睡。(二)治滅妄念障: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一切種智,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普現色身,利益一切。神通變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三)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無為,無有形相。既無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滅此障。(四)治滅病事障:應教念十佛。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不為一切病苦所惱。念佛法身,猶如虛空。隨其智力,應化一切。非如眾生,煩惱陰身。八苦交煎,世事纏縛。如蠶作繭,無出頭日。如是念時,此障即滅。故知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
『對治,除滅,亦開四門』,這就是我們怎樣對治它,應該怎樣把這些障礙除掉。
『一、治滅昏沉障: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閉目而觀。若心暗鈍,懸想不成,當對一尊端嚴佛相,緣之入觀。若不明了即開眼觀,復更閉目。如是想時,心眼開豁,即破此障,無復沉睡』。實在講對付障礙方法很多,這地方是舉了一種可以試用。這裡是講昏沉,通常一般有昏沉現象的時候,我們就起來經行,就不要再坐了。經行就是繞佛念;或者是起來拜佛,拜佛讓你運動就不至於昏沉了。你拜上十拜、二十拜、三十拜,昏沉就去掉了,經行、繞佛、拜佛這是我們在念佛堂裡面最常用的方式。這地方講的方法也很好,也可以試用,哪一種方法有效我們就採取哪一種,沒有一定的方法。個人體質、善根、業習都不相同,所以確實「佛無有定法可說」。我們修行也不能執著一個方法,常常要知道調節身心,使身心輕安,功夫就容易得力,這樣就好。但是原則不能捨棄,原則就是信、願、執持名號,這是不能捨棄的。至於用什麼方法來念,可以隨時調節的。
『二、治滅妄念障: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脫、一切種智,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普現色身,利益一切。神通變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惡,心心數法自然銷滅』。經要熟,我常常勸大家讀《無量壽經》。如果還有能力,最好三經都讀,《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因為經典熟,我們妄念起來的時候,我們就專想佛在經中所說的種種境界。經上講,佛從初發心到修行證果,度化眾生無量的功德,我們想這些妄念就沒有了,這在淨土宗裡面叫正念。我們想佛的功德就不想那些貪瞋痴慢,這就是把這些境界轉變過來,用這個方法除滅妄想。
『三、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法佛」就是法身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空寂無為,無有形相。既無形相,焉有境界逼迫?境界空故即是治滅此障』,這說得很容易,要相當的功夫。換句話說,修行總得有一點定,有一點慧。有定、有慧,這一條的方法才用得上;如果我們定慧一點基礎都沒有,這個方法很難用。初學難用怎麼辦?假如有這個現象現前,我們就不要再坐下去了,因為這個境界多半是在靜坐裡面發生的。比如說打坐,我就起來不坐了。不坐改什麼?改拜佛,改念佛,出聲念。出聲念佛、拜佛,這個境界也就沒有了。所以裡面講的是要有定慧功夫才能夠辦得到,就在定中就把這個境界除掉。
『四、治滅病事障:應教念十佛。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不為一切病苦所惱。念佛法身猶如虛空,隨其智力應化一切。非如眾生煩惱陰身,八苦交煎,世事纏縛。如蠶作繭,無出頭日。如是念時,此障即滅。故知存心念佛,廣大功德,無有不成;深重業障,無有不滅也』,這一段說的的確是事實。在這幾種裡面,這一種與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的關係最密切。這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我們如何能夠保持這一生不老、不病,這是每個人都希求的!怎樣才能做到不老、不病?念佛。念佛一定要懂得念佛的道理,懂得念佛的念法,這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應身、念佛的報身、念佛的法身。如果你對於佛境界不很清楚,你怎麼個念法!你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念佛的時候,如果聲聲與佛相應、與佛的三身相應、與佛的心願相應、與佛的智慧相應、與佛的福德相應,自自然然這一切魔障、病魔、瑣碎煩惱,這些事情外緣統統可以遠離、可以除滅了。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它搞得很明白、很透徹,認真來學習,這個利益功德,現前就能夠得到。
【六三、所現相好,不與經合者,是為魔事。不與本所修行合者,是為魔事。】
學佛為什麼常常會遇到魔障?原因是我們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了許許多多的怨仇。不要說過去生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從前沒學佛之前,我們總認為那些動物畜生都是應當給我們吃,我們殺生吃肉從來沒有懷疑過。殊不知我們吃的那些眾生,牠並不是甘心情願給我們吃,牠是力量薄弱沒有辦法抵抗被我們吃了。牠甘不甘心?決定不甘心;不甘心,牠就有瞋恨、有報復,將來要報仇討債的意念就很深。在無量劫以來,與這些眾生結的這種怨仇不知道有多少,我們修行這些冤家債主看到,「你想超越三界、想逃掉,沒那麼簡單!我的仇還沒報,債還沒還。你想走,哪有那麼容易!」所以就變現種種境界,來擾亂你、來誘惑你、來阻礙你,魔是這麼來的。所以沒有一個人修行菩提道上沒有魔境,魔境實在太多太多了,我們要能夠辨別我們所見到的境界。我們學佛見到諸佛菩薩依正莊嚴的境界,這好事情。如果是魔變的,不是真的,我們就不能上當了。
怎麼能辨別?『不與經合者』,這是魔境。如果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裡面還有男人、女人,這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為什麼?《無量壽經》裡面的四十八願提到,西方世界的人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這是經上講得清清楚楚的,各個都是蓮花化生,各個都是金色身,不止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個子大小一樣,面孔長得也一樣。你看到不一樣的,這是假的,跟經不合,這不是真的境界。
『不與本所修行合者』,那是魔事。我們念佛臨終的時候一定是阿彌陀佛來迎接,如果臨命終時藥師佛來接引我們,那就是假的,決定是魔變的,這跟我們本修的不合。釋迦牟尼佛來接引,那也是假的,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臨終怎麼會是別的佛來接?與本修不合,這要知道。我們念佛人臨終見阿彌陀佛、見西方三聖是真的,見其他的佛菩薩,那都是假的,這要知道。如果見到其他的佛菩薩,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那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不是教我們求生淨土,帶我們到別的地方去,那就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了。這要能夠辨別。
【六四、善根發者,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習因善心,相續不斷。若是魔所作者,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或謝去更來擾亂。習因善心,暫發還滅。或倏爾變成惡念。】
『善根發者,則報因境相,暫現便謝』,有善根的人,所見的的好相,時間很短暫。『習因善心,相續不斷;若是魔所作者,則報因境相,久久不滅』,魔現的境界時間長,佛所現的時間很短,一下就沒有了,就看不見了,只有幾秒鐘,甚至於一兩分鐘就很長了,再長就不可能了。時間不會很長,而且滅了之後不會再遇到。如果魔的境界,滅了之後過不久他又現了,常常會現,那就不是好境界了。
過去廬山慧遠大師,我們在傳記上看到,他一生當中見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只見到三次。幾十年只見到三次!不是常常見到,常常見到問題就嚴重了。有一些人初學佛的時候有見到瑞相,以後沒有了,他就著急,「是不是我沒有感應了」,那就錯了。如果常常有瑞相,那就是魔境現前,不是好境界。『或謝去更來擾亂,習因善心,暫發還滅,或倏爾變成惡念』,所以凡是能夠擾亂你,叫我們心神不寧、心不清淨的,統統是魔境,絕對不是好的境界。
【六五、謂見善相發時,能令心識動亂,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悉屬魔作。若見善相現已,雖未證禪定,而身心明淨,善念開發,煩惱輕微。或三昧開通,身心快樂。內外安隱,氣色光潤。煩惱寂寂。功德巍巍。此為善發相也。】
『謂見善相發時,能令心識動亂,煩惱增重,眾多妨礙,不利定心,悉屬魔作』。這幾段希望大家要把它念熟,常常記在心裡,因為我們很容易遇到這些境界,你就有能力辨別它是佛境界,還是魔境界,我們就不會上當了。魔的境界,我們遠離它,就不必跟著它走。
『若見善相現已,雖未證禪定而身心明淨』,就是心地光明清淨。『善念開發,煩惱輕微。或三昧開通,身心快樂。內外安隱,氣色光潤。煩惱寂寂,功德巍巍,此為善發相也』,這就是說明,學佛的人身心一定是正常的。如果不正常,他可能被魔干擾了,那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不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功夫得力的時候,人一定正常,身心健康,光色煥發,這是學佛真正有功夫、真正得力。
【六六、若邪正未了。當用二法對治:(一)止法:謂深入三昧,一心念佛。於所現相悉知虛誑。但平心住定,不取不捨。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別時。若是聖境,則定力逾深,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現相不久自壞。縱發亦不如法。(二)觀法:謂觀真空法界,念虛空法佛。推檢現相,不見生處。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離真如外,無一法相。如是觀念。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若邪正未了,當用二法對治』,這就是常講的止、觀二法。
『一、止法,謂深入三昧,一心念佛』,第一種,深入三昧,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一心念佛,行!一心念佛,念久了,就深入三昧了。
『於所現相悉知虛誑』,《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是佛境界也好、魔境也好,一概不理會,一概不執著,那就對了,那就一點都沒錯。
『但平心住定』,就是心平靜。『不取不捨』,就是完全對境界相,不要去理會它。『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別時。若是聖境』,那就是好相、瑞相。『則定力逾深』,就是定慧增長。『善相如法;若是魔境,現相不久自壞,縱發亦不如法』,魔來的時候,叫你動心,就是破壞你清淨心,破壞你的禪觀。不能破壞,他馬上走了。他的目的達不到,他就走了。所以用這個方法好。
『二、觀法:謂觀真空法界,念虛空法佛』,第二種是用觀法,就是念法身佛,法身沒有相。『推檢現相,不見生處』,「推」是推尋,「檢」是檢點。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仔細去觀察,去研究它所現的相。「不見生處」,它這個相從哪裡來的,找它的來源。這一找相就沒有了,相沒有的時候,再繼續觀察它到哪裡去了,用這個方法。
『相空寂故,心念亦寂。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離真如外,無一法相。如是觀念,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這是用智慧去觀察,前面所講的「止」是用定功。所以前面方法用得適當,能夠增長定力;後面這個方法用得恰當,增長智慧。這是教我們用這兩種方法,對於魔境或佛境,不需要去揀別,對於自己定慧一定有幫助的。
【六七、修淨業人,具三種力:(一)念力。(二)本有佛性力。(三)佛攝取力。云何邪魔,得便擾害。】
『修淨業人,具三種力』,修淨業人,就是專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淨土,自自然然具足三種力量。
第一種『念力』。這個念力,是從我們信心、願心裡面生出來的。
第二種『本有佛性力』。就是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自性,這是淨宗裡面常講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我們自性真心。因念佛使得自性真心紛紛向外面顯露,這叫『本有佛性力』。
第三種『佛攝取力』。這一條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前面兩個是本有的,這是加持。所以「念力」非常重要,沒有念力我們的自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不會現前,諸佛加持的力量就有障礙;換句話說,也加不上。這三種力量「念力」最重要,「念力」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具足這三種力量。
【六八、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大勢至圓通章》裡面很重要的三句開示。如果我們對它肯定了,對它深信不疑,對我們修行功夫的成就,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量。我們信心堅定了,一句佛號、一本《阿彌陀經》足夠了。『不假方便』,不需要借用其他法門,不需要了。『自得心開』,你的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心開意解,就是禪宗裡面,「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下面舉個比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所以念佛道場也叫香光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也用無量寶香。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過,所以那個世界不但是無量光的世界,也是無量香的世界,這是「香光莊嚴」。
【六九、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仁王云: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得名無滅忍,無住忍。】
『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濁」是染污,我們講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內想不起,外境自寂。內外法空,一切無生』,這是很深的定功,也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要想達到這個境界,要用真正的淨念,「淨念相繼」。真正淨念,念佛心中決定不能夾雜。不但世間一切善惡法不夾雜,一切佛法也不能夾雜,夾雜佛法也不能成就。所以說是念一尊佛、念一部經,念多了就是夾雜,就是把自己的心力分散了,這是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
『仁王云』,這是《仁王經》上說。『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得名無滅忍、無住忍』,這是《阿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證得無生忍的果位。無生忍最低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這在「一心不亂」裡面,已經達到「理一心不亂」了,而不是「事一心不亂」了,可見這個境界非常之高。
【七十、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生前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
這是給我們介紹大勢至菩薩,這位菩薩常常在娑婆世界照顧念佛人,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人,生到西方淨土。在沒有往生到西方淨土之前,菩薩以威力加持,教我們不退轉,功夫天天在增進,臨命終時他一定跟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這是菩薩本願力。
【七一、慈雲云:不值佛,不聞法。惡友纏,群魔惱。受輪迴,墮惡趣。塵緣障道,壽命短促。修行退失,塵劫難成。此即娑婆十種苦也。常見佛,常聞法。聖賢會,離魔事。輪迴息,無惡道。勝緣助道,壽命無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滿。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慈雲云』,「慈雲」是清朝慈雲灌頂法師。
『不值佛』,「值」是遇到。如果我們不遇到佛。
『不聞法;惡友纏,群魔惱;受輪迴,墮惡趣;塵緣障道,壽命短促;修行退失,塵劫難成。此即娑婆十種苦也』,這是慈雲大師把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苦樂做個比較,娑婆有十種苦,這十種是真苦!列在這個地方跟極樂世界有十種樂,這個恰恰相反。
『常見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常常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一步都不離開;同時又常常見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也不離開。不離開阿彌陀佛,怎麼能見十方一切佛?化身去,西方世界人本事很大,各個都能分身。我們這裡可憐,分身無術!西方世界的人,各個都能夠分無量無邊身。所以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自己在,跟佛在一起,就常見佛了。西方世界的好處說不盡,單這一條就不可思議了,你生到其他諸佛世界沒有這個能力,唯獨往生西方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立刻就得到這個能力。
『常聞法』,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所以聞法的機緣不中斷。
『聖賢會』,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離魔事,輪迴息,無惡道』,西方世界決定沒有魔事,沒有六道輪迴,也沒有三惡道。
『勝緣助道』,勝是最殊勝的善緣,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
『壽命無量,入正定聚,一生行滿』,一生修行圓滿,不要等到第二生。
『此即安養十種樂也』,這是西方世界的十種樂事,所以稱它為「極樂世界」。人家要問你樂在什麼地方,你一條一條能說得出來,這都是我們娑婆世界所沒有的,西方世界統統具足。
【七二、生極樂四意:(一)有緣故。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二)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若說十方皆妙,初心茫然,無所依託。(三)不離華藏故。極樂去此十萬億剎,即在華藏第十三層,未出剎種外。(四)即本師故。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既讚本尊遮那之德如是。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事則從此界,歸彼界。見彌陀,居極樂。理則返不覺,還本覺。見自性,居唯心。】
『生極樂四意』。十方世界都有佛,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有一些同修會被問到這個問題。被問了要怎麼答覆?這個地方有答案,你就照這個答覆就可以了。
『一、有緣故』,第一個「有緣」,這一條很重要。十方諸佛我跟他沒有緣,我想去,去不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有緣,不但有緣,而且有很深很重的緣,只要我們想去,沒有一個去不成的。這是第一條,有緣!『彌陀願重,偏接娑婆人』,跟娑婆世界特別有緣分。
『二、使眾生歸憑情一故:若說十方皆妙,初心茫然,無所依託』,這就是專門指一個方向,娑婆世界的眾生情執很重,要把情執離開。但是不學這個法門你也能成就,情執斷不掉,這叫「帶業往生」。如果情執歸一,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這就行了。假如告訴你有十方諸佛,你的心還是散亂,不能集中,道業就不能成就。
『三、不離華藏故:極樂去此十萬億剎,即在華藏第十三層,未出剎種外』,西方世界確確實實跟我們是一家,是在同一個大世界當中,這個大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個世界太大太大了,《華嚴經》上說得非常詳細,華藏世界一共有二十層。我們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第十三層,可見得我們同在一層,距離並不算太遠,實在是華藏世界的中心。
『四、即本師故: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既讚本尊遮那之德如是,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事則從此界歸彼界,見彌陀,居極樂;理則返不覺還本覺,見自性,居唯心』,這個說法非常圓滿。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是同一尊佛,化無量無邊的身,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叫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就叫釋迦牟尼佛,實際上是一尊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見的本尊佛了,這個要知道,這些都是隨著娑婆世界眾生情執而說的。是不是事實?是事實,決定不是妄語。在理上回歸到本覺,見阿彌陀佛就證自性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住唯心淨土,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不是虛妄的。十法界都不是真實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這要知道。不是真實我們永遠得不到,唯有真實我們永遠可以得到它,這要知道。
【七三、聞說佛名,為聞慧。憶想在懷,為思慧。持念不忘,為修慧。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這是說明大乘菩薩修三慧,「聞思修」三慧。小乘聖者學三學,「戒定慧」三學。我們念佛人學什麼?這我們要知道,有人說念佛是小乘。我們念佛不是小乘,我們修的是三慧,清清楚楚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聞慧」;心裡面想佛,「思慧」;口裡念佛,「修慧」,所以我們「信、願、持名」就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三妙慧』,不能把這個修持看小、看輕了,那實在是他的過失,是他的誤會。
【七四、聞念佛門,心不疑貳,謂之信。信已而解,心起樂欲,謂之願。願已而念,心勤精進,謂之行。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執持名號。】
『聞念佛門,心不疑貳,謂之信』,心裡面不懷疑,心裡面再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才叫「信」,這是真信了。
『信已而解』,信了之後要明瞭、要明白,這就是「解」。
『心起樂欲,謂之願』,「樂」是愛好,心裡面真正生起愛好西方極樂世界,歡喜阿彌陀佛,這個願才真。念念當中想念阿彌陀佛,就像想念我們父母親人一樣;懷念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懷念故鄉一樣,要有這樣深的樂欲,這才是「願」。
『願已而念,心勤精進,謂之行』,我們怎樣回家見父母?怎樣回家鄉?念念不忘這一句「阿彌陀佛」,認真的去念,勤懇的去念,決定成就。
『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執持名號』,世尊在《阿彌陀經》裡三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求生淨土。
【七五、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成正定聚故。準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反顯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為非器也。】
『五逆罪人臨終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一生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命終之後,決定墮阿鼻地獄。假如他有緣分,臨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聽了就歡喜、就接受、就肯念,只要十念就能往生。
十念不是一口氣一念,是一句名號叫一念,這叫臨終十念。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臨終最後那一念。我們平常念佛,都像練兵訓練一樣,打仗關鍵就是在最後一念!也就是希望養成一個習慣,到臨終的時候不要忘記。臨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了,佛決定來接引。
『成正定聚故。準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準」是準此,「器」是法器,就是他具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
『反顯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為非器也』。我們世間的大善人、大慈善家,做了許許多多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不相信、不想往生,那他也決定不能得生。縱然造惡多端,臨命終時真正悔改、後悔,最後念佛求生淨土,佛也不捨棄他。佛的心真正叫大慈大悲!人雖然是惡人,一後悔、一悔改,就是大善人。這我們要知道,不能輕視!中國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問題在他真的回頭了,真的回頭就是最好的人,這個要知道。
【七六、若七日七夜,禮念佛名。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六念(佛、法、僧、天、施、戒)。讀經解義。深信因果。持戒利生。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真佛與化佛來迎,乘金剛台,即得華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受諸佛記。此名為上品上生也。】
『若七日七夜禮念佛名』,這就是通常講的「打佛七」,佛七應該是七天七夜佛號不間斷的。
『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這個「天」是指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化身為大梵天王,在天上教化眾生。我們念他什麼?無量劫前,他是我們的同參道友,跟我們一道修行,他現在證到十地菩薩當天王了,我們還在搞三惡道、還在輪迴,真的是慚愧到了極處!人家生生世世精進修行,得到這樣殊勝的果位,我們非常慚愧!慚愧也很幸運,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往生了,我們的地位可以跟他平齊了,一下子就跟他一樣了。如果不能往生,我們將來墮落就跟他愈去愈遠,就是念這個不是念別的。
『讀經解義,深信因果,持戒利生。發心發願,回向求生者,真佛與化佛來迎』。怎麼會是真佛、化佛來迎接?那是指念佛功夫的淺深。念到理一心不亂,真佛來了。真佛就是報身佛,阿彌陀佛的報身來迎接你。事一心不亂以下,都是屬於化身佛,彌陀化身來迎,這叫真佛化身。其實報身跟化身都是一樣的,不要起分別,如果你要分別,一定要阿彌陀佛的報身來迎接你,那你就得拼命念,念到「理一心不亂」,報身佛就來迎接你。
『乘金剛台,即得華開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受諸佛記。此名為上品上生也。』,這是上品上生的境界。
【七七、雖具五逆,不謗法者,必定得生。如兼謗者,亦不生也。所謂信則決定生,是也。】
這一條要特別注意到,如果是謗佛、謗法,他決定不相信佛法,那當然不能往生。如果他不謗法,他相信佛法,雖然造作極重的罪業,求生淨土都會往生。但是經要多看、要多讀、要明瞭,他為什麼得生?是因為他確確實實具備經典上所說的種種條件,就是真正懺悔、真正回頭,那確實決定得生,所以懺悔往生的功德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念佛人對於世間造作罪業的惡人,不可以輕慢,不能瞧不起他。為什麼?說不定他臨終懺悔往生,品位在我們上面,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如他,這都很可能。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給我們說的阿闍世王,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聯手破和合僧,五逆十惡造盡了。《大藏經》上有一本《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的,他到臨終後悔,知道自己生前所做的事情完全錯了,回頭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品位?上品中生。這是我們決定想不到的,這樣造罪業的人能往生,我們想大概是下下品往生,哪裡曉得是上品中生。這就是他懺悔的力量,真正懺悔、真正回頭,那一下子就超越了。所以這也是提醒我們,對於世間作惡的人不可以輕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的「禮敬諸佛」,對於一切人要存恭敬心,是正確的。他一回頭改過,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
【七八、大本云:信樂不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亦得往生。】
『大本云』,「大本」就是指《無量壽經》。
『信樂不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亦得往生』,這就是說明三部經合起來看,我們就了解了,一念是臨終一念,不一定要十念,一念也能往生。可見得這個法門實在是殊勝,確確實實九法界一切眾生就怕沒有緣分遇到;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沒有一個不是這一生成佛,所以法門無比的殊勝。因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諸佛如來弘揚,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佛讚歎,就是六方佛弘揚這部經典。一切諸佛都給一切眾生介紹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如果我們把這些事實都搞清楚了,然後才會死心塌地的念這一句佛號,才知道這一句佛號的殊勝,才知道這一個法門的好處,沒有任何法門能夠比得上。
【七九、善導,千念而飛千光。少康,十聲而出十佛。華嚴偈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捨。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善導云』,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唐朝時候人。『千念而飛千光』,善導大師在傳記裡面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他老人家念佛,口裡放光,念一聲佛號就有一道光,光中有一尊佛。這是當時大家都看到的,他念十聲就有十道光,念一百聲就有一百道光,念一千聲就有一千道光明。所以善導大師當時大家稱他為「光明法師」,他口放光。『少康』,也是淨土宗的祖師。『十聲而出十佛』,這些祖師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他們念佛都有光,都有佛像出現。
『華嚴偈云: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捨,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這個「心」就是你念佛的數量,你念多少佛,就見多少佛,念無量佛就見無量佛,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修行以佛為境界,這是第一殊勝的,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這個諸位要曉得。心心念念,心裡有佛,這個人成佛就非常快速。佛怎麼來的?佛是心成的,佛也是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佛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心裡面的念頭,非常非常重要,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我們身體、生理完全受念頭在控制,我們念清淨,身體就清淨,健康長壽。現在很多人心裡常常「念病、念老」,怎麼念病?念著很多補藥。這個東西補這個,那個補那個,天天去打聽,天天去採購。那就是「念病」,不管吃什麼樣的藥,到時候還要生病。為什麼?他念成功了,懂得嗎?念成了,病就得到了。念心臟就得心臟病,念肺結核就得肺結核病,念什麼就得什麼。麻煩!如果念著很多營養,這個營養保護皮膚,那個營養去掉皺紋,這就是念什麼?這是念老!不管買什麼樣的化粧品,那是愈化粧是愈老。老、病、死都是你念來的,六道輪迴也是念來的。那你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就成佛了,佛不老,哪一尊佛有皺紋?哪一尊佛有鬍鬚?沒有的!念佛自然就不老就不生病。所以念頭非常非常重要。
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福報,哪個人福報有佛大?我們一念佛就統統都得到了,不要零零碎碎一樣一樣的去念。一念佛圓圓滿滿的,一切都得到了。所以一切行法裡頭,沒有念佛好。念佛法門當中,尤其是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阿彌陀佛,就等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念到了,一個也不漏。念阿彌陀佛的好處,一定要知道。我們三天講的其他東西記不得都沒有關係,記住這一句,念阿彌陀佛,你的功德就圓滿了。
【八十、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五云: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到這個地方,大勢至菩薩才把答覆的說出來了。因為《楞嚴經》第五卷最後一段,『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釋迦牟尼佛提出這個問題問大家,大勢至菩薩答的。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我沒有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把他修行的方法完全說出來了。『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得三摩地」就是證得無生法忍,圓滿成就無上菩提。哪個法門是第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是第一。所以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大勢至菩薩沒有其他的選擇,只選擇專念阿彌陀佛。我們這個講義到此地就介紹圓滿了。
下面留一點時間,聽說今天有不少同修發心皈依,我要把皈依的大意簡簡單單跟諸位說一說。我聽到有幾位同修很熱心,說:「法師,你很難得來,今天我要發心皈依你。」我聽了沒有說話,現在在這個地方說。
為什麼說「皈依我」你就麻煩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將來到哪裡去?到阿鼻地獄去。我跟你講的是老實話,你會到阿鼻地獄去,你不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皈依是皈依三寶,沒有說皈依哪個法師。三寶是個和合僧團,這個僧團很大,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個團體。你今天皈依,「只有淨空法師是我的皈依師,其他的法師不是我的皈依師」,你在那裡搞分化,你在那裡破和合僧。這就好像我們這個世間政黨一樣,你要入黨,黨部派一個代表來監誓,你莫名其妙歸了他的黨,這成什麼話!大錯特錯。不能不辨別清楚。所以不皈依還沒事,一皈依造了一身重罪,自己還不知道。我得說清楚,你要自己心裡還認為皈依淨空法師,將來你墮阿鼻地獄,我不負責任,我不受牽連。
我講清楚了,我在此地把三皈依傳授給你,你在佛菩薩面前宣誓,我給你做證明;就像你們入黨宣誓的時候,黨部派一個資深黨員來監誓,來為你做證明。我是來給你做證明的,是把三皈的道理講給你聽,傳授給你,可不是皈依我的。你是皈依三寶,是三寶弟子,那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就對了。如果說皈依某個法師就糟了,這個觀念要轉過來,決定不能錯。這一錯真的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將來還不曉得怎麼墮落的,那就是很可憐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有錄製一個「皈依三寶」的錄音帶,講得很清楚,凡是接受皈依的,我們一定送給你。為了節省時間,回家要多聽幾遍,要把它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有皈了、真的有依了,那才是有效果。否則受個形式的三皈,這叫自欺、欺騙三寶,為什麼?假皈依!心裡確實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只是受個儀式。那個儀式就是欺騙自己,欺騙佛菩薩,還欺騙一切大眾。「我皈依了」,這是欺騙大眾,其實你沒有皈,也沒有依。
所以要曉得「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哪裡回頭?依靠什麼?你都不清楚,你叫什麼皈依?佛給我們講標準是在三寶,佛、法、僧,但是怕你聽起來產生誤會,以為「佛」就想到佛像,佛像靠不住,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我們依他怎麼能可靠!這個靠不住的。依靠經典,一把火燒光了,也靠不住。依靠出家人,出家人沒有修行,沒有證果,他也是凡夫,自身不保,我靠他怎麼能靠得住?所以佛教給我們三寶,是真正我們可以依靠的叫「自性三寶」,那是真正靠得住的。
在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授三皈,《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不說「佛、法、僧」。他不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怕人誤會。這是惠能大師的慈悲!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我們聽起來不至於發生誤會,感覺得很新鮮,這是惠能大師了不起之處。
他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就曉得了。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我們要依自性覺,我們要念念覺而不迷,那你真皈依了。你皈依之後還糊裡糊塗的,你沒有皈依。皈依之後就不迷惑,就不糊塗了,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才是佛弟子,這叫「皈依佛」。
法是什麼?法是正知正見。《法華經》上說:「入佛知見。」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是正確的,決定沒有錯誤。我們從一切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確的、純正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僧是清淨。污染對我們現在人來講,我們感觸很深,環境污染、生理污染、心理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這簡直一塌糊塗!這人簡直不像人!佛教給我們,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要依清淨,那就對了,心清淨,一切都清淨了。
我們要曉得從哪裡皈?依什麼?所以要知道我們所依靠的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這個要知道。從迷歸覺、從邪歸正、從污染歸清淨,那我們是真的皈依了,真的要這樣做。
「自性三寶」就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這個要知道。如果人家要問你:「你們學佛求什麼?」我們要知道,佛弟子所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求的是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求這個。那修行你修的是什麼?我們修的是「覺、正、淨」,就是三寶,所以三寶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不管是禪宗、是教下,是顯教、是密教,只要是佛法,都是修「覺、正、淨」這三個綱領。「覺、正、淨」成就了、圓滿了,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求什麼,我們修什麼。
那現在問你用什麼方法修?我們用持名念佛。所以念佛是方法手段。禪宗我們用參究,那是方法手段。密宗我們用持咒,三密相應,那都是方法手段。所以方法手段無量無邊,法門無量無邊,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八萬四千無量無邊,綱領只有一個,就是「覺、正、淨」,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諸位要知道,從哪裡回來,依靠哪個。
可見得不是皈依我。皈依我,你就完了,你就糟了,所以一定要清楚。這是我把三皈就是修行的總綱領,傳授給你了,你就是真正皈依了。形式是其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懂得、真正明白,從心裡頭真正回頭,真正依靠「覺、正、淨」。沒有人給你證明,你也是真正的佛弟子,佛菩薩承認。你要沒有真正回頭,不但我給你做證明,釋迦牟尼佛給你證明,也沒有人承認。冒名的、冒充的,假的,那不是真的。什麼樣高僧大德給你做證明都是假的,要我們自己真心回頭,依「覺、正、淨」,這就對了。這是一般三皈授受,我們時間雖然短,也講得很清楚了。
現在我們要落實到生活上,怎麼做?要依「覺、正、淨」。什麼才叫覺?什麼才叫正知正見?我搞不清楚。我再傳授諸位同修,這是我們落實在我們淨宗生活範圍裡面。我們皈依佛是阿彌陀佛,這就認定了,我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的。皈依法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我就專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不依其他的經典。皈依僧,我跟諸位介紹三個人,第一位是觀世音菩薩,第二位是大勢至菩薩,第三位是普賢菩薩。我跟諸位介紹三個人,沒有我。我們跟觀世音菩薩學大慈大悲,我們跟大勢至菩薩學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就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學他。跟普賢菩薩學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統統包容,統統禮敬、稱讚,一直到迴向。這三位僧寶是我們形相上的三寶。
這樣皈依,那就恭喜諸位,以後人家問:「你皈依哪裡?」你回答說:「我皈依阿彌陀佛,我是阿彌陀佛弟子。」這就沒錯了。你們曾經已經皈依的,沒有把皈依意思搞明白,糊裡糊塗皈的,實在講也沒有皈也沒有依,都搞的是假的。今天聽了我這些話,重新發心,那你們統統都真的皈依了,統統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沒有分別。
諸位拿到皈依證以後,前面有誓詞,這個誓詞是弘一大師從戒經裡面摘錄出來的。弘一大師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世跟大家傳授皈依就是用這個誓詞,所以他鼓勵我們盡量的採用。我讀到弘一大師這篇東西的時候,我就採用他的誓詞。這個誓詞既然是世尊當年所用,既簡單又隆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宣誓念三遍,這就是真正皈依了。我皈依證上寫得很清楚,我後面有簽名,我是三皈證明阿闍梨,我是給你證明的,不是皈依我的。所以這個責任很清楚,以後你們要是搞錯了,墮落了,我絕對不受牽累,這裡文字寫得很清楚。今天時間也剛好到這裡圓滿,三皈儀式等一下我們簡單做一做,雖然沒有佛像,我們心裡觀想阿彌陀佛在我們面前就可以了。
明天台北「華藏圖書館」來了一些同修,在此地舉行一個「三時繫念」的佛事。聽說有很多同修不知道這個佛事,這個佛事是元朝時候,中峰國師他定的儀規,是超度往生的佛事,佛事的內容是《阿彌陀經》、念佛。當中有開示,勸勉大眾發願求生淨土。佛事一而再,再而三,這是重複加深他的印象,所以有第一堂、第二堂、第三堂,叫做「三時繫念」。
繫念,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心專念,《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一心繫念,《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都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佛事很純,不像其他儀規裡面有經、有咒,有很多東西,就比較雜。這個很純,專修西方淨土,所以很殊勝,效果很顯著,是超度佛事。我說明天他們是來作秀,來表演給大家看看。實際上的超度,館長打電話告訴我,在台北圖書館供超度牌位,已經在那裡超度迴向了,所以此地只是表演一下而已。如果諸位看到喜歡,將來可以採用,可以普遍推行。這個佛事,我們做了很多年,確實有效果,這是附帶跟諸位報告的。
現在三皈儀式我們簡單做一次,不管有沒有拿到皈依證,我們統統起立,統統皈依阿彌陀佛,我跟諸位做證明。做證明就不能坐在當中,坐在當中變成皈依我了,我就有罪了,我要下來。因為人多,我們就不禮拜,用問訊代替禮拜,只要心地真誠、恭敬是一樣的。
我們合掌,觀想佛菩薩三寶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想阿彌陀佛、想觀音、勢至、普賢菩薩。跟著我念這個誓詞: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好!一問訊。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好!再問訊。
【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再問訊。
法名用的是「妙音」。「妙音」這個法名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在《無量壽經》第四十八品,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同修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之後,到他方世界成佛,度化眾生,都叫做「妙音如來」。將來就是同名妙音如來,我們現在同名妙音居士,所以因果都相同,這個名義就非常親切。
展開《無量壽經》裡面有自己的名字,佛為我們授記,所以是無比的親切,我們真真實實是阿彌陀佛弟子,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從今天起,真正回頭,真正有依靠了,我在此地祝福諸位同修,我們都是同學,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好!今天這個法會圓滿,謝謝諸位同修。阿彌陀佛。
我們禮謝法師,請合掌,向法師行問訊禮,問訊。
阿彌陀佛,再見!諸位,大家要好好用功!
謝謝師父這三天來辛苦開示,非常感謝師父的慈悲,心不餘力,這份苦勞值得我們喝采。謝謝!請各位大德,我們先坐下來。現在我們請我們淨宗學會的林會長跟大家見面,講幾句話。我們歡迎林會長,阿彌陀佛。謝謝!
諸位諸山長老、諸位在家居士、同修們,阿彌陀佛!謝謝!我們這一次能夠這麼順利,這麼圓滿的佛學講座,我們首先要感謝的是台北華藏圖書館館長,能夠安排這一次淨空導師蒞臨台南給我們開示法要,我們非常感謝,今天才有這麼圓滿的法會。下面還要感謝當然有很多,很多單位都來協助我們,本會不能在此一一提出感謝之意,這幾天如果有不周之處,請諸位能夠多多海涵。我們此次的法會雖然已經圓滿了,短短三天而已,但是我們以後還有機會,我們期待下一次淨空法師如果從美國再回來,我們儘量邀請他再來台南給我們弘法、給我們開示。這個淨土法門實在真好。本會在此,不敢再耽誤各位太久的時間,在此祝大家身體健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