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第二集)  1993/12  台灣台南協進國小  檔名:05-007-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七面,從二十二段看起。

  【二二、諸餘法門,淺則上根不被,深則下根絕分。唯此一法,利鈍兼收,如水清珠,到處便益,故當信受行持。】

  『諸餘法門,淺則上根不被,深則下根絕分。唯此一法,利鈍兼收』。這是大師將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誨,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佛說一切經,有淺深廣狹不同,像《華嚴》、《法華》經義太深,初學無從下手,這就是說深的「下根絕分」。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它的標準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才有分,往下就沒分。像《阿含》這一類經典是小乘經,菩薩無論在解行都超過它太多,這是淺則「上根不被」。類似這種情形,在經典裡面就太多太多了。唯獨念佛法門,「上、中、下」三等根性都能得利益。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上上根像文殊、普賢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根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惡道的地獄眾生,能聞到這個法門,「信、願、持名」也能往生。可見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無盡的深廣。

  『如水清珠,到處便益』。這一句是比喻像水清珠一樣,「到處便益」,無論是清水、濁水,這個珠下去之後,水統統變成清淨了。這個法門就像水清珠一樣,上、中、下三根普被。因此,勸導我們應當信受奉行,我們一定要依這個法門來修學。

  【二三、十界因果,皆唯心現。若一念心,瞋恚邪婬,即地獄界。慳貪不施,即餓鬼界。愚痴暗蔽,即畜生界。我慢貢高,即修羅界。堅持五戒,即人法界。精修十善,即天法界。證悟人空,即聲聞界。知緣性離,即緣覺界。六度齊修,即菩薩界。真慈平等,即佛法界。】

  『十界因果,皆唯心現』。「十界」就是十法界,六道往上去,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合六道叫十法界。十法界是果報,它一定有因行才會有這個果報。這一段我們要留意的聽,要好好的記住,因為十法界怎麼來的?都是從分別念頭裡面變現出來的。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獄界』。每一界也就是每一道,它的因緣無量無邊,《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就是無量因緣變現的法界。無量因緣當中,哪一個因緣最重要?此地講的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緣,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我們常講「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煩惱我們冷靜去想一想,我們自己本身都具足,就是統統都有,可是不讀佛經,不曉得三毒煩惱後果的可怕。不知道!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任意的發作。讀了佛經,明白因果的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自自然然就小心謹慎了。所以瞋恚、邪淫是地獄的果報,我們能夠避免,就不會墮地獄了。

  『慳貪不施,即餓鬼界』。餓鬼道的業因是什麼?是慳貪,我們常講吝嗇、捨不得,樣樣都捨不得,樣樣都貪愛,這是餓鬼道的業因。

  『愚痴暗蔽,即畜生道』。「暗蔽」也是愚痴的意思。對於一切事理分不清楚,黑白顛倒,這叫愚痴。善惡不分,這是墮畜生道的業因。

  『我慢貢高,即修羅界』。阿修羅除了天上,人道、鬼道、畜生道都有。《楞嚴經》裡講得很詳細,阿修羅也修一些善業,我們常講他也做好事。雖然做好事,他好勝好強、貢高我慢,這樣修一切善,果報是人天的修羅。

  『堅持五戒,即人法界』。所以我們得人身,是過去生中五戒清淨。五戒要不清淨得不到人身,五戒一定要清淨才能得人身,可見得得人身相當不容易。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這是過去生中五戒清淨。這一生當中,假如我們五戒不清淨,來生得人身就靠不住了。佛在經上常說,人失掉了人身(就是死掉之後),再得人身,來生還是人天,那個數量很少。得不到人身,換句話說,來生到三惡道去了,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是佔絕大多數。佛在經上這樣說法,我們想一想,有沒有道理?不要想別人,想一想自己,覺得滿有道理。為什麼?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確實貪瞋痴的念頭多,五戒十善的念頭少。念頭多,力量就強大,「強者先牽」,牽著你墮三惡道。佛說這些話,確實是很有道理。

  『精修十善,即天法界』。天比我們人道德水準高,所以清淨的五戒只能得人身,要生天必須比五戒更要提升一層,那就是十善要修得很好(上品十善)。十善分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十善才能夠生天,生到什麼天?跟各位說,生到欲界天,我們常講四天王天、忉利天,只能夠生到這個地方。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就是玉皇大帝那個天,上品十善就到那裡去了。天有二十八層,再往上去,十善還不行,要修禪定。修禪定而沒有能夠得禪定;換句話說,有禪定的功夫沒有得到禪定,這叫做未到定。定是有,沒有成功,但是在欲界裡面可以生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玉皇大帝上面還有四禪天,是這種人去往生的。再往上去,有十八層叫做色界天,那是修禪定人往生的。如果禪定不成功,不能往生。

  諸位要曉得,禪定相當不容易,不是盤腿面壁就叫禪定。在境界裡面不動心叫禪定;動心了,那就沒有定了。哪些地方不動心?五欲(財、色、名、食、睡)都不動心了,超越了欲界。「財色名食睡」你還會動心,你禪定再高,還是在欲界,沒有離開五欲。「財色名食睡」是五欲,欲界五欲斷掉了,這才能生到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再上去叫做四空天,那是更深的禪定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這是真理。

  『證悟人空,即聲聞界』。「人空」就是破我執。「我」,這個執著、這個觀念沒有了,就是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由此可知,四禪天、四空天的禪定,「我」還沒有破。「我修禪,我得了四禪定」,他還有「我」在;只要有「我」的念頭在,三界就出不去。因為六道輪迴就是從「我執」裡面變現出來的,「我」沒有了,三界六道就沒有了,這就是證阿羅漢果,超越三界之外了。

  『知緣性離,即緣覺界』。「緣覺」也是屬於小乘,比阿羅漢聰明。阿羅漢修四諦(苦、集、滅、道),破了我執。緣覺聰明,佛陀在世的時候,他聽講十二因緣,他就覺悟了,就破我執了。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佛,他觀察這個世間變幻無常,他也能開悟、也能覺悟,證得人空,超越三界。這兩種都是屬於小乘。有些經論裡面講三乘,小乘、中乘、大乘,這個說法緣覺叫中乘,聲聞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六度齊修,即菩薩界』。這是大乘佛法,廣修六度波羅蜜。

  『真慈平等,即佛法界』,佛心是平等的,從平等心裡面生起大慈大悲,這叫真慈。所以佛的慈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真實的。

  這裡略說十法界怎麼來的,我們明白了。古人教給我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的眼光要往上面看,要向上面學。我們學佛,佛學不成,還有個菩薩好當,這個要知道。所以一定要學佛,學得不到家是菩薩,菩薩就當定了,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二四、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云何捨自心佛,孤佛教耶。】

  這段文字我們先要把它念通念順,意思就明白了。

  『今此教念佛者』,「今此」是指這一本經,就是此經,今天這一部經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指這一段。「教念佛」,這部經是教導我們念佛。

  『欲人念我自心』,它的目的是希望人能念我自心。可見得念佛不是念外面的佛,是念自性佛。「自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念的是自性佛。

  『成我自佛』,這個「我」不是我執的我,這是真我。所以佛經裡的文字,有的時候是指我們世間虛妄執著、我見我執。有的時候,這個「我」是指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常樂我淨」的真我。這個「我」是指真我,不是假我。

  『云何捨自心佛』,可見得這個法門,是從有念到無念,是從事念到理念,是從有執著到破一切執著。這個法子妙絕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捨棄自性佛?那就是在一切法門,你為什麼不學這個法門,為什麼把這個法門捨棄,去修其他的法門。

  『孤佛教耶』,那就辜負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了。不但釋迦牟尼佛這樣教我們,一切諸佛都是這樣教我們。我們能夠懂得佛的意思,依教奉行,這才不辜負諸佛的教導,這一段是這個意思。

  【二五、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捨身速生極樂淨土。】

  『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這一句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一句話就說盡了。『皆唯心量』,這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十法界都是我們心量變現出來的,心量大就變四聖法界,心量小就變六凡法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得隨順忍,捨身速生極樂淨土』。唯有菩薩明瞭,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對於一切境界,他不再分別、不再執著了,一切都隨順。普賢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看到什麼都點頭:「很好!很好!」樣樣都好。你做善很好,你造惡也很好;你念佛往生很好,你墮阿鼻地獄也很好。為什麼?你造哪個因,一定得哪個果報,一切都隨順。

  看到眾生墮地獄,難道不救他?時候沒到。菩薩度眾生不著急,等到他什麼時候在地獄裡面受到苦難了,想回頭,又後悔了,這時候再去度他。他現在迷惑顛倒,完全不知道後悔,去了也沒有用處。所以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去幫助他恰到好處。菩薩有智慧,我們沒有智慧,所以菩薩要普度一切眾生,自己要有智慧、要有能力。智慧能力從哪裡來?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智慧能力統統現前了。

  也許有同修要問:「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這十二劫的時間很長,我們想度眾生怎麼辦?」照樣度眾生。能力從哪裡來?能力是阿彌陀佛加持你。在這十二劫中,你自己的能力沒有現前,佛幫助你滿你的願,你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十二劫之後,你自己成就了,不必佛幫忙,也有智慧能力了。所以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希望到極樂世界去,到了極樂世界他的智慧德能就圓滿了。實在講,圓滿是阿彌陀佛加持他的,不是他自己修證圓滿的,是佛力加持的。這是說明菩薩為什麼急著要往生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二六、梵網云:信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梵網云』,這是《梵網經》。《梵網經》上說:「信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這個事實一定要曉得。然後我們自己才有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會成佛,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對自己沒有信心,阿彌陀佛神通能力再大都幫不上忙。一定要先有信心,先要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決定得生淨土,這樣諸佛菩薩就可以加持得上,可以幫得上忙。

  【二七、汝心佛者,未成佛也。彌陀佛者,已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煩惱,杳無出期。已成佛者,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是故諸佛,勸令念佛。】

  『汝心佛者』,這就是講我們的自性,自性就是「心佛」。『未成佛也』,我們有自性,我們現在沒有成佛。我們有性德,我們還沒有修行,我們缺乏修德,性德跟佛無二無別,修德跟佛完全不相同。佛修的是真慈平等,我們修的是貪瞋痴慢,這不一樣!所以我們這個身沒有成佛,可是我們的性跟佛沒有兩樣。

  『彌陀佛者,已成佛也』。阿彌陀佛已經修行圓滿了,他成佛了。

  『未成佛者,久沉欲海』。「欲」是欲望,五欲六塵。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哪一個不貪著這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佛在大小乘經上都是這個說法:「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就要墮地獄了。這五條都有,你還能跑得掉?你跑不掉了,決定墮地獄。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被這五樣東西害了。我們不曉得,以為這五樣東西好得不得了。好到哪裡去?好到都要墮阿鼻地獄去了。這是不知道利害。

  所以真正覺悟了,我們捨離、遠離五欲。這五樣東西捨離了,縱然不成佛,生色界天。不在欲界,這才能生到色界天。念佛求生淨土品位當然高,煩惱雖然沒有斷,生凡聖同居土,必定也是上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上品往生的人就生死自在。

  「生死自在」怎麼說?我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叫生死自在。一般講法,這個功夫了不得了。什麼功夫?五欲六塵的心淡薄了,念佛功夫成一片了,就是達到這個境界了。達到這個標準,往生極樂世界,喜歡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

  所以這一段講未成佛的凡夫,「久沉欲海」,無量劫來貪愛五欲六塵。『具足煩惱』,種種煩惱你統統都具足。『杳無出期』,是指脫離六道輪迴,沒有機緣。

  『已成佛者』,像彌陀、像釋迦已經成佛了。『久證菩提,具足威神,能為物護』。「護」就是護念,我們俗話稱保佑,他會保佑你。「物」是指九法界眾生。不用「人」;用「人」,九法界只有一道了。用「物」,物是動物,人也是動物,畜生也是動物,菩薩也是動物,聲聞、緣覺都是動物。所以用「物」,這就是一切有情眾生,九法界有情眾生統統都包括了。佛有能力加持這些眾生,有能力保佑這些眾生。『是故諸佛,勸令念佛』,因為這一個緣故,所以一切諸佛勸我們念佛,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

  【二八、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況我凡愚人耶。】

  『眾生若不念佛,聖凡永隔』,「隔」是有障礙。我們不念佛,我們跟佛永遠有距離,永遠有障礙。『父子乖離,長處輪迴,去佛遠矣』,這是經上佛講的比喻。『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況我凡愚人耶』,這一點我們也要多想想,文殊、普賢是什麼樣的人物,他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我是什麼樣的人?圓教等覺菩薩都要發願求生淨土,我們更應當在後面追隨。

  【二九、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教人念佛。】

  『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一段是念佛修行的原理,理論的依據。「是心是佛」這一句是講修德,「是心作佛」這是性德,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念佛就是作佛。所以你肯念佛,你一定作佛。為什麼念佛一定作佛?因為「是心是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底下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教人念佛』,這是講諸佛真實廣大無量的智慧都是從心想生。想什麼?念佛、想佛,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此教我們念佛,這個法門殊勝。

  【三十、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若眾生心憶佛,現前必定見佛。】

  這個道理非常之深,諸佛如來沒有形相的,『法界身』就是我們常講的法身。「法」是什麼?一切萬法。法是佛家對萬事萬物的總代名詞,法身就是一切法都是佛身。實在講一切法確確實實是佛心,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心性就是真心、本性,也叫它做法身,所以諸佛證得法身了。什麼叫證得法身?哪一天你忽然覺悟了,忽然知道了,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己,那就叫證得法身。

  這個講法還是很不好懂,佛經裡面常常用比喻說。譬如作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今天晚上你作夢,夢醒了之後,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就能夠懂得一些了。夢醒一想夢中所有的境界,夢中當然有自己、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中所有境界統統是自己,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外面來的,全夢就是心,全心即夢。原來夢中好人、壞人、山河大地全是自己,「全是自己」就是法身。所以你哪一天能夠發現盡虛空遍法界全是自己,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法身了。如果說:「那不是我,這是我,那個不是的。」你沒有證得法身,法身與你沒分。

  所以證得法身之後,自然平等了,自然慈悲了。那個慈悲叫無緣慈悲,無緣就是說你愛護一切眾生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沒有條件?自己對自己還有條件嗎?沒有條件了,自己對自己沒有條件。對別人有條件,對自己沒有條件,這叫法身,所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底下就容易懂了,確確實實『入於一切眾生心想中』,所以我們想佛,就跟佛感應道交,我們想佛就一定見佛。所以念佛人作夢會夢到佛菩薩,為什麼?想念深,夢中就會現這個境界。現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不要生歡喜心;生歡喜心你就執著了,你就著歡喜魔了,那就不好。見如不見,根本不要把它當作一回事情,這叫好境界。要把它當作一樁很希有殊勝的事,那就錯了,就不是好境界了。好境界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就是好境界。一生歡喜,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好境界就變成壞境界,這是學佛同修一定要知道的。

  【三一、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大本云』,「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這是《無量壽經》上說的。『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菩薩度眾生,「度」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度的意思。希望他早一天快一點破迷開悟,早一天快一點離苦得樂,這就是「安住無上菩提」。

  『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應當要精進,「精」是精純,「進」是不退,所以「精進」兩個字非常重要。「精進」是菩薩善根,菩薩所有一切善法是從根裡面產生的,都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度的意思。

  我們現在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是不是很努力在進步?有,我看到不少人很努力在求進步。但是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他學得很多,他學的很拉雜,雜進亂進,所以他怎麼努力也得不到結果。他進是一樁事情,他不精不純,虧吃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我們以學講經這個例子來說,一般佛學院的學生,為什麼畢業以後不能講經?他學的東西很多,學得很雜,四年學幾十部經論,結果只是得一點皮毛常識,一樣都不精。我沒有念過佛學院,我是跟李老師學的,李老師教導我們只可以學一部經,你要同時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肯定你沒有能力,所以只能學一部。一部經要學到什麼樣子才算圓滿?學到上台跟大眾講得不錯,他老人家坐在最後一排聽到也點頭,你這一部經算是畢業了。所以他注重精進,不能學兩門東西,只可以學一樣東西。我們台中同學跟他學講經的,就是這個方法學成的,學得非常有成就感,學得非常快樂,而且進度很快。

  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師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的能力比較強一點,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現在老了,不行。我聽一遍差不多可以完全記得,不能達到百分之百,應該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樣強的記憶力,所以我在李老師的會下學經,是一個月學一部。我沒有出家之前跟他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我都能講,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樣,佛學院三年六個學期,我那時候學了十三部經才用六部,教佛學院綽綽有餘。我這十三部是十五個月完成的,精進非常非常的重要。

  所以他告訴我,中國古代傳法都是這樣傳的,都是一樣,一門不學好,不可以學第二門。好的標準是一定能上台講得出來,你才有資格再學一部經。可見得精進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要專精。假如一個人用十年的時間學一部經,他一定變專家了。我勉勵我的學生不要學我,我學得很雜、學得很多,所以都不專。在外面講經,這個道場請我講這個經,那個道場請我講那個經,我都恆順眾生。你請我講什麼,我就講什麼,所以也講了幾十部經論,這是以大學程度講的。

  我今天勉勵我的學生作專家。如果你發心講《阿彌陀經》,你就專學《阿彌陀經》,一生專講《阿彌陀經》。你要講上十年,你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了,專家!不要學多。你學《普門品》,你一生專講《普門品》,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再世,那個高明!今天交通便捷,全世界哪個地方想聽《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在此,請他去講,這就對了。想聽《阿彌陀經》,阿彌陀佛在世,請阿彌陀佛去講就決定不錯。所以不要學多,要精要專,把全副的精神力量用在一部經上,這是決定正確的。

  『聽此法門』,應當要精進聽這個法門。

  『又華嚴十地,始終不離念佛』。《華嚴經》十地菩薩,從初地到等覺,等覺就叫十一地,這十一個位次都是修念佛法門,這就是菩薩裡面最上乘的、最高級的。他們修什麼?他們修念佛求生淨土,這都是秉承普賢菩薩的教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以他們為對象。

  【三二、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則知眾生淨念彌陀,定放光明。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偈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這是四句偈。這四句偈裡面,有法、有比喻,意思並不難懂。菩薩心地清淨光明,心中什麼都沒有,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畢竟空」就是本來無一物,心地清淨無染。我們眾生心垢要是淨了,垢就是污染,我們要能夠把污染捨掉,清淨心就現前了,我們跟菩薩的心就融成一體了,菩薩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心中有菩薩,菩薩心中有我們。感應道交!

  『則知眾生淨念彌陀』,這個「念」要淨。大勢至菩薩講「淨念相繼」,這是用清淨心念佛;清淨心念佛,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定放光明』,「放光明」是說阿彌陀佛的智慧,阿彌陀佛的德能,確確實實加持到我們身上,確實蒙佛加持。

  『心水不淨,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我們雖然念佛,念佛心不清淨就得不到感應,跟諸佛菩薩當中,就有隔礙、就有距離、就有障礙。總而言之,清淨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我們要修的。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覺而不迷,這是真正學佛。

  【三三、末法修行,多諸障難。邪魔嬈亂,佛道難成。今修念佛三昧,承佛願力威神。疾除煩惱,頓破無明。五蘊魔銷,三身佛現。當生極樂佛土,成真應二果矣。】

  『末法修行,多諸障難』,「障」是障礙,「難」是阻撓。『邪魔嬈亂,佛道難成』,末法時期確確實實如此,外面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內裡面有很重的煩惱,「貪瞋痴慢疑」的煩惱,外面是誘惑,妖魔鬼怪都在那裡誘惑。誘惑什麼?把我們「貪瞋痴慢」引發起來,這就完了,這就造罪業了,這就要墮三惡道了。所以魔設計這些圈套,我們無知,愚痴蒙昧,就跟著魔設計的圈套往裡面跳,你說可憐不可憐!所以佛講:「可憐憫者!」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所以首先要認識環境、要了解人生,人生苦短這是你真正認識的,環境無常這並不是悲觀,這是事實。知道人生苦短、環境無常,那我們今天得人身,有一天的時間、有一年的時間,我們一定好好的把握住。我們要修學真常,這個人就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這一生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白過,這才是真正叫把握現實,抓住了現實。

  所以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過日子心就安了。為什麼?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這搞清楚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三餐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日子好過。一心修道,成就無量光明的大業,不會受妖魔鬼怪的擾亂。

  妖魔鬼怪是什麼東西?就是今天所講的物質誘惑,這些科技的物質,乃至於我們生活必需品裡面這些物質,日新月異。不講別的,單講衣服,衣服每年流行一個樣子,流行一個款式,你就拼命追求了。今天流行這個樣子,去年做的新衣服還沒有壞,今年流行的樣式不合時了,穿出去人家要笑話了,趕緊再去做新的,拼命去找錢,都被那些妖魔鬼怪騙走了,這就是受環境的誘惑。所以有人跟我講:「這個不合時代,穿出去人家要笑話,怕人家笑死了。」我就說:「笑死了,他死,你又沒死。」為什麼要受這些誘惑?家裡面的用具,你買一個冰箱好好的保養,至少用十年,何必看到過幾個月新的樣子來了,我這個要淘汰。你一生的辛苦都為別人忙,都被別人騙。哪些是妖魔鬼怪?天天在設計發明新款樣,統統是妖魔鬼怪。你們都不能出他的魔掌,這非常可憐!一生都是為人家去忙。

  出家人無所謂,衣服就是一個樣子,永遠也不會變,所以一件衣服穿幾十年,沒有什麼難為情的。一定要懂得要抓住現實,不要被這個假相騙了,不要受這個假相干擾,你的心才定,你的道業才能成就。念佛人多,為什麼往生的人少?禁不起誘惑,所以他不能往生,這就是「邪魔嬈亂,佛道難成」。

  『今修念佛三昧,承佛願力威神』。這是你有真心想生西方,你有真正的願望去見阿彌陀佛,彌陀的光明威神就加持你。

  『疾除煩惱,頓破無明。五蘊魔銷,三身佛現』。所以人有真心求生淨土,有真心嚮往佛陀,你的心念專一,不再去想這些五欲六塵的享受,自自然然跟它就遠離了。這些物質誘惑動不了你的心,五蘊魔就銷了,三身佛就現了,所以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當生極樂佛土,成真應二果矣』,「真應二果」,就是佛的報身、化身,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成佛。成佛你自己的身體就是報身,你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那是應化身。這就是講你有能力分身,幫助一切眾生。

  【三四、信願,攝根淨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得三摩地,第一圓通,是不退菩薩果德也。憶念彼佛,因也;現當見佛,果也。念見近佛,因也;心開香嚴,果也。念心入忍,因也;攝人歸土,果也。】

  『信願,攝根淨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念佛法門,許多同修問要怎麼念法?這一句就講得很清楚,真信、真願、執持名號,就是「攝根淨念」,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決定成功。《圓通章》裡面,把念佛的方法,簡單又詳細的為我們介紹出來。

  『得三摩地,第一圓通,是不退菩提果德也』。前面是修因,信、願、一心念佛、淨念相繼是因,你修因一定得果報。果報是什麼?「三摩地,第一圓通」。菩薩所證得圓通的很多,一切圓通裡面,念佛圓通是第一。「三摩地」是定、是禪定,一切禪定裡面,念佛三昧是第一,沒有能超過念佛法門的。

  『憶念彼佛,因也』。「彼佛」是阿彌陀佛。我們常常想阿彌陀佛,常常心裡念著阿彌陀佛。『現當見佛,果也』。「現當見佛」,現前當來一定見佛,這是「果也」。

  『念見近佛,因也;心開香嚴,果也』。「香」是香光,「嚴」是莊嚴,這是「果也」。所以念佛法門,也叫香光莊嚴。

  『念心入忍,因也』。「忍」就是定,經上講無生法忍,那是很深的禪定。『攝人歸土,果也』,這是給我們說明念佛的因與果,文字雖然很簡單,解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三五、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為勢至也。假此菩薩為發起者,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得大勢力。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

  『能念大勢佛』,大勢至菩薩他的老師就是「大勢佛」。「大勢佛」是誰?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有一個外號叫「大勢佛」,「大勢佛」不是別的佛,就是阿彌陀佛。

  『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為勢至也』。這是介紹大勢至菩薩名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他叫大勢至。如果有人要是問你:「西方三聖有個大勢至菩薩,他為什麼叫大勢至菩薩?」你這樣答覆就沒錯了,『他能念大勢佛,能攝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接」是接引,他能夠接引念佛人,「能攝六根妄」,就是他能夠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他叫大勢至。

  『假此菩薩為發起者』,這是藉菩薩發起這個法門。

  『表念佛法門能發智光』,念佛法門決定開智慧。

  『得大勢力』,智慧一開,你的能力就現前了。『離三界苦,取淨土樂也』,你有能力離開三界六道,你有能力往生淨土。所以這是菩薩跟這個法門之由來。

  【三六、念佛一門,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

  這一句非常重要,許多人不知道這個事實,認為學佛修行,恐怕這一句佛號太少了,力量不夠,恐怕不能成就,還要加一點別的,或者加禪,或者加密。這一本《彌陀經》太少了,恐怕不能解決問題,要念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殊不知他這個想法恰恰顛倒,完全錯了。大勢至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就是用「淨念相繼」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用「淨念相繼」的方法來念這一句佛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不要用第二個法門。所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方便就是其他法門,不需要藉其他的法門,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句佛號從我們凡夫地能夠圓滿成佛。一部《阿彌陀經》你怎麼能說它太少?不少!足夠用了,再搞多了就出問題,這是真的。

  所以許許多多的人把淨土法門看輕看小了,那都是對淨宗法門沒有研究,沒有深入了解,才產生這麼多的弊病。《阿彌陀經》在我們佛門裡頭,很多人把它看淺了,都把它看成太容易了,認為自己程度高,不要學這個法門,要去學大經大論。我在十二年前到美國弘法,美國那個時候沒有淨土,也沒有人敢講淨土,因為學淨土都會被人恥笑。美國的禪風很盛,密宗很盛,所以是禪與密的天下。我們台灣許多法師到美國也要講禪,也要念咒,不敢念佛,念佛怕人家笑話。在這個環境裡面,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囑咐我,一定要把淨土宗傳到美國去。

  在那個環境怎麼傳法?我也講禪,我講《金剛經》、講《六祖壇經》、講《永嘉禪宗集》,這些我也會講,口頭禪,我比他們還高一等,他們講不過我。我也給他們講密,我學佛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李老師是第二個老師,章嘉大師是密宗大德,是我們中國邊疆四大喇嘛之一。邊疆四個大喇嘛: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我跟大師很有緣,我親近他三年,所以密宗我非常熟悉,騙不了我。所以我就在那邊到處講禪講密,我講得也滿有道理,所以他們服了,提出一些問題都沒有把我難倒。

  那些問題等於考試,我在洛杉磯講經,一天九個小時,站在講台上講;下面是坐著聽,我要站九個小時。他們連續問了三天,沒有把我問倒,他們服了,沒有話說。然後我就把阿彌陀佛端出來了;端出來他們不敢講話了,那就是你懂的我也懂,我懂的你還不懂。那一年很巧,《彌陀經疏鈔》第二次講圓滿,所以錄音帶帶到美國,總共一百三十五個帶子。一百三十五個九十分鐘的錄音帶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一看呆了,《阿彌陀經》講這麼多,天天講要講一年,這是怎麼講的?他們一句話都不敢說了,這樣淨土宗在美國才順利的推展,相當不容易!幸虧過去亂七八糟學了不少,要不然服不了人。所以念佛法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門就是一切法門的綜合,是一切法門的精髓,真正明白認識的人不多。

  【三七、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即攝十信法行。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即攝十住法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攝十行法行。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攝十向法行。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即攝十地法行。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即攝等覺法行。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即攝妙覺法行。則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

  『信佛是心,信心作佛』,「佛」跟「心」是一個意思。心是體,佛是覺,覺就是作用。所以心起作用就叫做佛,佛不起作用就叫做心;一個是體,一個是用。

  『即攝十信法門』,這就是五十二位菩薩的十信位。

  『住在三昧,觀佛實相,即攝十住法行』,這就是「十住法行」。《華嚴經》上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一句佛號統統包括了,決定不假。照《華嚴》的方法去學,真叫麻煩,很不容易。《華嚴》我過去也講了不少年,很瑣碎,哪有這一句佛號簡單?而且這一句佛號就是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絕對不會比《華嚴》少了一些、缺了一些,沒有的,確實是圓滿的。

  『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攝十行法行』,這就是「十行法行」。

  『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攝十向法行』,這就是十迴向。

  『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即攝十地法行』,這就是十地菩薩。

  『憶佛念佛,去佛不遠,即攝等覺法行』,這就是等覺菩薩。

  『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即攝妙覺法行』。「心想佛時,是心即佛」,那就成佛了。「妙覺」就是成佛。

  『則知超凡入聖,唯有念佛為妙矣』。所以你不懂,這叫不識貨,那真是難!真正明瞭了,你今天算識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哪個法門第一?哪個法門最殊勝?你認不認識?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念阿彌陀佛第一殊勝!《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麼?一就是念阿彌陀佛,所以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都念到了,統統都修了。一修一切修,這是真正抓到了大乘佛法修學的精髓,他的成就無比的快速,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信的人太少了,為什麼太少?因為它太簡單了。我們世間人看太簡單了,大概不是好東西,那個好東西,恐怕很難學的才是好東西。其實很難學的不一定是好東西,最簡單的往往是最好的東西。黃念祖老居士他講經上有個比喻,現在人出去旅行都帶照相機,他就拿這個做比喻,最好的照相機是什麼?傻瓜照相機,你看張張漂亮、張張照得好。難行道是高級照相機,一個照相機要十幾萬,三十六張照下來,一張好的都沒照到。為什麼?太麻煩了,又是光圈、又是距離、又是色溫,一大堆的學問在裡頭,一樣沒調好就照不好。哪有傻瓜照相機好,一按下去張張都漂亮;一按下去張張好的是念佛法門。所以我們頭腦要聰明,要知道選擇自己這一生決定成就的,那就是最好的。

  【三八、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表十二時中,於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表十二時中,於自性佛,淨念相繼,打成一片』,經上講大勢至菩薩,他過去跟著老師學。「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這是表法的,表十二個時辰。小時是外國的時間單位,我們中國過去的時辰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現在算命還用這個老的時辰。外國時辰把一天一夜分做二十四,比我們的時辰小,我們稱它做小時,小時是這麼來的。十二時就是一晝夜,就是現在講的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二十四小時憶佛念佛不間斷的意思,比喻這個意思。

  『淨念相繼,打成一片。不得彈指頃,念世間五欲,則無量性光,自然發明也』,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感應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念世間五欲六塵的時間太長了,起心動念「財色名食睡」,都搞這些,把佛都忘掉了。所以一天當中認真心裡頭「憶佛念佛」佔幾個鐘點?一天想名聞利養、想五欲六塵佔多少個時辰?這兩種比一下,不成比例。所以我們念佛得不到效果,念佛三昧得不到,明心見性更不用談了,原因在此地。你真正念佛要得感應、得智慧、得光明,一定把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你這一句佛號就有力量了。那個時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昨天教給你們大家的方法,無始劫的習氣放不下,不想不行,不想它自己會想,所以我教給你「十念法」。「十念法」的時間很短,在這很短的時間,一分鐘當中決定沒有五欲六塵,決定沒有是非人我,決定沒有顛倒妄想。十句佛號就像閃電一樣,一下子就放光,雖然時間很短,一天放九次也就可以了。放上個幾年你的時間就愈來愈長,心地愈來愈清淨,功夫就得力了,所以一天不可以少過九次。當然九次以上是更好,決定不能少過九次。

  【三九、念佛有四。(一)稱名:謂聞說佛名,一心稱念。(二)觀像: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三)觀想:謂以我心眼,想彼如來。(四)實相:即念自性,真實相佛。】

  『念佛有四』,這是念佛同修都知道的,這是我們的常識。第一種:『稱名』,就是我們講的持名念佛,『謂聞說佛名,一心稱念』。第二種:『觀像: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這就是看佛像。這是一種方法,把佛像深深的印在我們心裡,現在人講深深印在腦海裡。第三種:『觀想:謂以我心眼,想彼如來』。觀想方法在《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我們怎麼想法;如果不照經上想法都叫妄想,那不是修淨宗的方法,一定要照著經上所講的方法去做。第四種:『實相念佛:即念自性,真實相佛』,這個現在大家不要學,學不到。你什麼時候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了,就叫做實相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你的念佛統統是屬於實相念佛。

  由此可知,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就像《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念佛求生淨土。四種念佛他們是哪一種?他們是實相,因為他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統統是屬於實相位。你無明沒有破,就是屬於前面三種,實相沒有分,這個要知道。

  【四十、清涼云:約能念心,不出五種。(一)緣想境界念佛門。(二)攝境界唯心念佛門。(三)心境無礙念佛門。(四)心境俱泯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清涼云』,唐朝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是他作的。他這樣說法:『約能念心,不出五種。』就是我們用心,不超過五種。

  『第一是緣想境界念佛門』。這一條是我們現在所做的,我們現在念佛都是用這個心,攀緣想像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我們都是用這個心,這叫事念,這個容易、很淺,後面四種都是理念很深。我們知道就好了,能不能做沒有關係,五條裡面只有一條成就,就決定得生。

  『第二是攝境唯心念佛門。第三是心境無礙念佛門。第四是心境俱泯念佛門。第五是重重無盡念佛門』,這跟《華嚴經》的事無礙法界,完全相應。下面說「三昧」:

  【四一、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正心行處,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三昧』,這是佛教的名詞,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叫正定。『此云正定,亦云正思』,或者叫正思惟,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惟。

  『正心行處』,這心裡面起作用,決定沒有偏,決定不邪,這叫「正心行處」。『一心念佛,名正定心』,我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是「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他念」即是雜念,如果我們念佛還夾雜著其他的念頭,那就叫「邪思惟」,就不是正定了。

  這是解釋「三昧」,什麼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面決定沒有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是念佛三昧。

  【四二、三昧,是禪觀通名。念佛,是一行別目。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三昧,是禪觀通名』,「三昧」也翻作禪定,禪定也稱作「三昧」。『念佛,是一行別目』,這就說明什麼叫「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專一、單一修行,專修念佛法門。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諸位要知道禪宗裡面也講「一行三昧」,那是專門參禪,在《六祖壇經》裡面講的,他老人家所傳的是「一行三昧」。我們念佛也是「一行三昧」,都是一行,方法不一樣。他是用參究,我們是用持名,所以方法不相同,都是叫「一行三昧」。

  『亦名諸佛現前三昧』,這就不一樣了。禪宗裡沒有的,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能見到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叫做「諸佛現前三昧」。

  『般若三昧,普等三昧』,「般若」是般若智慧現前,念到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也叫「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跟誰平等?跟諸佛如來平等。可見得這個法門的成就,實在是很高很高的。

  【四三、繫心一佛,專稱名字。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

  『繫心一佛,專稱名字。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繫心」就是我們平常講掛念,掛念就是一心的意思。我們不要牽掛其他的,要掛念阿彌陀佛,念念不忘阿彌陀佛,這就叫「繫心一佛」。

  所以只念一尊佛這個最好了,我們念佛人家裡供佛最好也供一尊佛,供阿彌陀佛,或者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其他的都不要供。為什麼?怕分心,看到別的菩薩形像打閒岔,我裡面有雜念,這個念就不純了,所以念要專一、要精純。

  其他的佛菩薩像不供,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們?我們有沒有得罪這些佛菩薩?假如佛菩薩會怪罪我們,我就勸你不要去拜他了。為什麼?他比凡夫還不如,凡夫裡面的正人君子,你得罪他,他都不怪你,佛菩薩怎麼會怪你?實實在在告訴你,你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就是很大的罪過。為什麼?你把佛菩薩看扁了,看得連世間好人都不如,你罪過不罪過?這個要知道。

  你能夠供一尊佛念一尊佛,所有一切佛菩薩見到都歡喜。為什麼?知道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功。你供許許多多佛菩薩,佛菩薩看到搖頭嘆氣,「種一點善根罷了,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實話,一定要知道。不可以用凡夫的心去看佛菩薩,那是很罪過的事情。

  『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諸經法門皆悉了知』,這是佛法與世間法不相同的地方。我們念一尊佛,就跟念一切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就統統都念到了,所以諸佛歡喜,菩薩讚歎。不會說那個菩薩、這個菩薩見怪,決定沒有這個事情,這要知道。你真的得念佛三昧了,淺的是功夫成片,深的是一心不亂。不要說一心不亂,到功夫成片的時候,你看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沒有障礙了,所謂是「一部經通達,一切經都通達」,你智慧開了,一切經教不要學,你統統都會了,一看就明瞭、就會了。這是你得念佛三昧了,就是一行三昧成就了。

  【四四、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閻浮提」是講我們這個地球,講我們這個世間。「閻浮提人」就是我們。「心多雜亂」,他沒有說錯,的確是事實。

  『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所以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專念一尊佛、專想一尊佛,這樣才能夠往生淨土。

  『若念十方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境繁」,境界太廣、太大了。「意散」,我們的心散亂不能集中。「不成三昧」,念佛三昧決定不能成就。

  『況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大家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過年的時候還要拜萬佛,把這個心都拜散亂了。念佛念了一年,剛剛要得三昧了,一個萬佛拜完了,功夫全都完了,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為什麼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障難太多太多了!連拜萬佛都是障難,那有什麼法子?為什麼寺廟道場過年不得不拜萬佛?應信徒的要求,這一批迷惑顛倒的人要求,常住也只好敷衍敷衍了。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過年期間拜佛拜阿彌陀佛,拜一萬拜最好了,那也是拜萬佛。萬佛就是一佛,一佛就是萬佛,會成就三昧,一行三昧會得到。這個重要!

  【四五、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念」前面講過一定要記住,我們的心同佛心,願同佛願,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這叫「一心念佛」。不光是口念,那就是「心同佛也」。

  『心同形亦同』,果然你的心願跟佛的心願一樣,你的相貌會變,會變得像佛那麼好的相貌。相隨心轉!看相的不是常說:「相隨心轉。」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很凶惡,相貌人家見到會害怕,所以相隨心轉。我們天天念佛,心願跟佛相同,不知不覺過了幾年,那個相就變成佛相了。所以你念佛有沒有功夫,修行有沒有功夫,不看別的,看相貌就知道了。問題是你的心能不能轉相?轉到什麼程度?這個不能騙人。

  『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跟佛的「形影皆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見佛的道理!

  【四六、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

  『母念子』,這是經上用母子的比喻,比喻憶念,母親念兒子。『慈止一世』,第二世就不認識了,一個輪迴,前生都忘掉了,這是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世世相隨,無有退轉』,所以佛的恩德大於父母,父母對兒女關心一世,佛對眾生生生世世永遠沒有退心,關懷比父母還要親切,這是眾生不知道!

  【四七、高齊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詔。謂信憶二字,不離於心。稱敬二字,不離於口。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

  『高齊大行和尚云』,「高齊」是南北朝時代高歡所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叫齊,所以歷史上稱作「高齊」。這是南北朝時代的「大行和尚」,「大行」是他的法名,這是一位出家人。他老人家說的:『宗崇念佛,四字教詔。』他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四個字的祕訣。『信憶二字,不離於心』,我們要「信」,「憶」是常常想佛。諸位要知道,想佛的存心,佛是用什麼心待人接物的;想佛的願,想佛的智慧,想佛度眾生種種的功德,統統在三經裡面。所以經不熟就沒有辦法憶佛了,經一定要熟,常常想著阿彌陀佛種種的功德,這叫做憶不離於心,心裡頭常常想著這個。『稱敬二字,不離於口』,「稱」是口裡面念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常念。你做事情的時候,你把佛號放下,專心去做事;事情做完了,把事情放下,佛號提起來,這就對了。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做事,那你佛也沒念好,事也沒做好,念佛想到做事,做事又怕佛號忘掉,這個不好,兩面都沒有搞好。所以我們工作的時候佛號放下,念佛的時候工作放下,你是事也做好了,佛也念好了,這就對了。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用這四個字:信、憶、稱、敬。真正做到,這一生決定往生。

  【四八、但念彌陀,即是念諸佛。華嚴問明品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但念彌陀,即是念諸佛』,這是一再重複為我們說明,怕我們疏忽忘掉了。念一尊佛就好了,念一尊佛決定正確,你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

  『華嚴問明品云』,《華嚴經》上有這幾句經文。

  『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華嚴經》一首偈說明了,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四九、觀經云: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這在《觀經》、《無量壽經》,小本《彌陀經》裡面,我們都看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早晨去供養十方十萬億佛。十萬億佛是世尊對我們方便說,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個佛國土,這當中十萬億佛,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回到娑婆世界來供養釋迦牟尼佛都沒有困難,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你每天到這個世界,看你的家親眷屬是很容易的事情,意思是在這個地方。實際上,真的是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不止十萬億。

  【五十、往生淨土,要須有信。信千即千生,信萬即萬生。信佛名字,不離心口。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往生淨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兩個字。你真信真願,那你就決定往生,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念佛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淺,品位就低。諸位要記住,功夫深淺不是念佛多少,這不關念佛多少,是功夫深淺。什麼叫深?深是一切放下,這個功夫就深。什麼叫淺?還有一些牽腸掛肚,沒有放下,這就是淺。淺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信千即千生』,一千個人相信,那一千個人就往生了。『信萬即萬生』,一萬個人相信,一萬個人就往生,萬修萬人去!真信真願的人決定得生。我們念佛不能往生,說實實在在的話,半信半疑,又想去又捨不得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兒孫滿堂,家裡頭產業那麼多,就牽掛了,就去不成了,這是大障礙。所以你家業要大,我勸你把它捨掉、布施掉。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牽掛,錢多不是好事情,障礙往生,這個要知道。

  『信佛名字,不離心口』,心裡常常想佛,口常念佛。『諸佛即救,諸佛即護』,「護」是護念。『心常憶佛、口常稱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深信切願的人一定是這個表現,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離口,心裡面確確實實敬佛、想佛,每天拜佛。他一定是這樣,這個人叫真正深信。

  【五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四句是經文,給我們肯定的信心。我們能夠『憶佛念佛』,『現前』是現在,現在見佛,或者是定中見佛,或者是夢中見佛。『當來』,是將來往生的時候,佛決定來接引。

  【五二、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故須事念。】

  『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理」是明理,一定要懂得念佛的道理。

  『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故須事念』。事上不能不念,要明理,這個事念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決定不捨棄。如果說我明理了,事我可以不念,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念能往生,明理而不能修事念,決定不能往生,那個理會落空。理一定有事,事當中一定有理,雖然不明理,他也能夠往生。所以理事要圓融,理事要兼顧。

  【五三、佛為外境,心為內境。憶念功成,自然證知。心無佛外之心,佛無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無盡。】

  『佛為外境,心為內境。憶念功成,自然證知』。所以念佛只要功夫深,只要老實念不要懷疑,至於念佛的境界,你自己一定知道。像我們走路一樣,走到那個地方,難道還不知道?你什麼都看清楚了,沒有走到,不必打聽,不必問;問了,也是白問,也是空的。到達那裡,自然就知道,你就證知,所以老實念是最可貴的。我常說,很多人有很多疑問到我這來問,我都說:「來問問題的,都是不老實的。老實人還有什麼問題?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一句彌陀念到底。」所以來問我的,沒有一個是老實人,我說的都是實話,都是真話。所以「老實念佛」重要!

  『心無佛外之心,佛無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無盡』。這一句完全是華嚴境界,必須要念到理一心,你就徹底明白了。

  【五四、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底下有解釋,『譬如世人切事繫心』,「切」是很重要的事情,心裡很關心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就是你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你心裡牽掛著,雖然你工作很多,你非常忙碌,但是你這樁事情掛在心上,沒有放下。用這個來比喻我們把佛放在心裡,要像這樣,無論做什麼工作,無論是閒、忙,心裡面都有佛,這叫做憶佛,所以『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五五、若或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若或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失念」是忘掉了,我們念佛把佛忘掉了,忘掉了叫失念。初念佛的人,當然會常常把佛忘掉,這是一定的道理。不要害怕忘掉了,有時候想起來就趕快念,你就這樣作法。忘掉了,不要管他隨他去,想起來就念;然後你念佛的時間長,失念的時間就短,這樣功夫就有進步了。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這叫功夫,這叫覺心。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我們一個妄念起來了,警覺到這是不好的念頭,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把這個妄念打掉,這叫功夫。所以妄念起來不怕,佛號提得愈快愈好,讓妄念不要相續,讓佛號把妄念打掉,佛號相續這叫念佛功夫。

  【五六、攝根淨念,即彌陀經一心不亂,一向專念,觀經一心繫念也。】

  『攝根淨念』,這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即彌陀經一心不亂』,這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的,《阿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和大勢至菩薩講的意思一樣。『一向專念』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也是這個意思。『觀無量壽佛經上講一心繫念也』,可見得字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

  【五七、事則能所緣歷,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理則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緣,更無餘緣。緣心自在,成就慧力。】

  『事則能所緣歷,心佛分明。唯此一念,更無餘念。念念相續,成就定力』,這是事念,就是在事相上,我們這樣做就對了。心地清清楚楚,佛號明明白白,用清淨心念這一句佛號,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這叫「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念佛三昧」就成就了,就得念佛三昧。

  『理則能所一如,心佛不二。唯此一緣,更無餘緣。緣心自在,成就慧力』,理念開智慧,事念得三昧。雖然有事念有理念,事念與理念怎麼念法?到底是什麼境界?《彌陀經疏鈔演義》裡面講得非常清楚。《彌陀經疏鈔演義》我過去講過兩遍,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有留錄音帶。現在講第三遍,我這次回來接著再講,正好講到理念、事念這一段,這要費很長的時間來細說,將來諸位同修都有機會聽到這一套錄音帶,所以這在此地就不多說了。最重要的是事念,事念得念佛三昧之後,一定開智慧,所以理念和事念比較起來,事念對我們來講比理念還要重要。

  【五八、佛有二加被。一者無障則顯加,令其親見。二者障重則冥加,暗令得益。】

  『佛有二加被』,我們常講加持,又叫做保佑。有兩種:『一者無障則顯加,令其親見。』就是你業障淺的會見到佛,會見到佛在你眼前,不是定中也不是夢中,這叫顯加。你真的見到了,清清楚楚,有的時候見到的時間還很長,見到幾分鐘的時間,這是明顯的加持。『二者障重則冥加,暗令得益』,這業障重的,明顯的加持見不到,或者在定中,或者在夢中,或者是完全見不到。但是佛確確實實保佑你,你的煩惱業障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頭腦一年比一年清楚,這就是業障消除,佛力加持的現象。

  【五九、普賢云:有諸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時分身,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令就。】

  這是普賢菩薩為我們做證明,只要我們仰慕普賢菩薩之德,效法普賢菩薩的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我們景仰,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就在暗中保佑我們,在暗中加持我們,跟前面所說的意思完全一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看這個進度大概明天可以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