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三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5-006-0003

  『用根不用識,特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在本經,觀世音菩薩代表大乘修學二十五位菩薩最後的一位。他說明修行的方法之後,世尊就命令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的眾生揀選,這是從二十五位菩薩所修學的法門之中選擇一種,提供給娑婆世界眾生做參考。

  文殊菩薩就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來看,我們六根是耳根最利。通常我們看經典看不懂,聽會聽懂。這個聽不是聽講,是念。那個人在念經,我注意聽會聽懂;我看,看不懂。這就是說明耳根比眼根聰明。當然也有例外的,你念給他聽,他聽不懂;他看,能看得懂,那是少數。多數人是耳根比較聰明。

  文殊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以什麼方式最適合?講經說法。講經是音聲,聽眾的耳根最利,所以這個方式最恰當。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示現成佛之後,講經沒有一天中斷。經典裡面記載,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跟文殊菩薩說的完全相應。再回頭來看我們中國,跟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非常接近,在中國出現了孔老夫子這一位大教育家,孔老夫子當年在世也是講學,也是以音聲做佛事。東西方兩位大教育家,所用的方法相同。

  文殊菩薩的選擇,不能說沒有道理。文殊菩薩為什麼不選擇念佛法門,而會選擇耳根法門?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釋迦牟尼佛交代文殊菩薩替娑婆世界眾生選擇一個法門,假如釋迦牟尼佛當時交代文殊師利菩薩,你替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選擇一個法門,那就不會選《耳根圓通章》,就會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因為念佛是契法界之機,法界包括娑婆,娑婆不能包括法界。好比台灣省包括台北市,台北市不能包括台灣省。

  實際上文殊菩薩沒有選擇,按照排列的順序是兩個特別法,不是一個。假如《念佛圓通章》是按照七大順序排列,文殊菩薩選的是獨一無二。可是《念佛圓通章》也沒有按照次第排列,把它拉到最後,所以《楞嚴經》裡面最精彩的就是這兩章,《念佛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觀世音菩薩。

  觀音跟大勢至與極樂世界有什麼關係?我在早年,大概是民國五十一、二年,圓山臨濟寺第一次傳戒,我在戒壇擔任書記,有幾位台大的學生帶了他們的老師來見我。這位老師是日本人,在台大擔任客座教授,聽說他是日本和尚,日本和尚穿西裝來看我。

  他就問我:「研究什麼經典?」

  那時我正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經》,我說:「我學《楞嚴》。」

  他問我:「修什麼法門?」

  我說:「我修念佛法門。」

  這位教授趾高氣昂不可一世,帶著很輕慢的口吻說:「《楞嚴》與念佛有什麼關係?」

  問我這一句話時,態度很難看、很傲慢,聽他的語氣就知道他對佛法不通。我反過來問他一句話,我說:「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楞嚴經》的精華就是這兩章,這兩位菩薩代表的。這個日本人倒也很聰明,我這一反問,他臉就紅了,很難為情,知道錯了。

  西方三聖,除了阿彌陀佛就是觀音、勢至,我們就曉得《楞嚴經》與淨土關係是多麼密切。我們念佛,是遵守大勢至菩薩的教導。假如我們能用「返聞聞自性」的方法來念佛,你的成就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這是把《楞嚴經》上兩個方法結合成一個,這就高明。如果學不來,觀音菩薩耳根圓通不容易學。

  禪宗是選擇觀音菩薩這個方法。你會用這個方法,確實能修到明心見性;你不會用這個方法,你只能修到禪定。禪定是什麼?四禪八定。你可以修到這個程度。四禪八定的果報是在六道裡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換句話說,無法出輪迴。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他可以修成三昧,不能出離三界。要用觀音菩薩「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個方法,他能開悟、能見性、能超過六道輪迴。

  禪宗裡面有沒有?有,很少。在近代我們接觸禪宗的大德少,倓虛老法師接觸得多。我們看倓虛老法師的書、聽倓老法師的開示,他明白的告訴我們,他一生親眼看到念佛人,預知時至,不生病往生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有二十多個人。聽人家講的就太多,數字記不清楚。親眼看見的二十多個人,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他雖然是天台宗一代祖師,他自己是念佛往生的。禪宗大德他見過很多,他說他一生當中,禪宗大德得禪定的他見過,開悟的一個也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兩者比較之下,禪與淨難易之分,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

  觀世音菩薩修行的原理原則,那是一點不假,真實不虛!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很難學,很不容易。「捨識用根」,觀音菩薩就是捨識用根。

  「特選耳根」,講觀音菩薩是從耳根修的。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跟觀音菩薩在根性上來說是相同的,因此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所以「家家觀世音」,很有道理。

  文殊菩薩讚歎耳根的修學方法是了義當中的了義。我們今天把這個原則用在念佛法門上,念佛法門稱為「了義中之了義」,比耳根圓通了義之了義還要殊勝。因為耳根直契娑婆世界眾生之機,念佛是深契法界眾生之機,所以是真實了義當中的了義。

  「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蓮池、蕅益大師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這一句佛號「該羅八教,圓攝五宗」,那就是「一修一切修」。這一句佛號,包括了諸佛如來度化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出一句名號之外。

  「一證」是什麼?證是往生。其他法門修行證果不容易,不要說證大菩薩果位,就是最低的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這一生能不能修到?我們相信佛不打妄語,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依照經典當中所說,今天的念佛人,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始劫以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個善根多深!無量劫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為什麼今天還如此?

  經上常講,凡夫成佛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中,經歷了多少阿僧祇劫?無量個三大阿僧祇劫,到現在還成這個樣,原因在哪裡?很簡單,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證得初果,都在門外,沒入門。三大阿僧祇劫是從證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如果你真的證得初果,保證你三大阿僧祇劫一定成佛。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

  佛說證須陀洹果必須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見是見解,惑是迷惑,就是錯誤的見解,三界總共有八十八類。品就是品類,八十八類歸納起來成五大類。

  第一類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哪一個人不執著身是我?你只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須陀洹果就別想了。

  第二類是「邊見」,邊見就是今天這些科學家、哲學家們所講的相對論。相對的,兩邊的。說大,「大」的對面是「小」,「長」的對面是「短」,「我」對面是「人」,「是」對面是「非」,「真」對面是「妄」。我們生活的意識形態,是相對的空間。佛法裡面叫做邊見,邊是兩邊,這是錯誤的見解,這不是真實的。

  第三類是「見取見」,第四類是「戒取見」,這兩種合起來中國人講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兩種都是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

  最後一種是「邪見」。凡是不屬於上面四種,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納成邪見。

  要把這五類斷得乾乾淨淨,才能證須陀洹果。諸位要知道,得禪定容易,把這些錯誤的見解去掉,難!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得過禪定,曾經生過色界天、無色界天,說不定大家都做過天主、天王,這都不難。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雖然不出三界,已經證小乘須陀洹果,入聖人之流,所謂「位不退」,不會再退落到凡夫。從這時起,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佛,不容易!

  諸位要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大小乘佛法多難。如果沒有念佛法門帶業往生,我們要想出三界了生死,根本就沒有指望,佛法在這個世間講殊勝利益就談不上。幸好有這個法門,讓我們業障習氣深重的凡夫,在這一生見思煩惱不必斷,帶業往生,煩惱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這一個法門之外,大小乘任何法門都不帶業。你有見思煩惱決定不能出三界,斷了見思煩惱才能超越輪迴,這個事實不可以不知道。

  『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即妙三摩地,故為了義。』「從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實證」,我們先說這兩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會念的人很多,雖然會念,念的不得力,有口無心,念的心口不相應。心與口要是能相應,往生都不成問題,往生凡聖同居土。心口要相應的話,功夫就得力。

  如果念到心佛相應,往生的品位就高。心跟佛相應,就是「從性起修」。這一句名號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常念名號,就把真如本性念出來了。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把真如本性念出來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叫做成佛。

  由此可知,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從性起修」,它跟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的修行不一樣。事相上的修行還是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叫做「染修」,不是「淨修」,所以見性難。念佛的人反而來得容易。往生就是證果,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種淨土是唯心淨土,是自己心性中本有的,不是形成的。所以往生西方世界證果不是新成的實證,是本有的恢復。

  「即妙三摩地,故為了義。」「三摩地」是大定的名稱。三摩地跟奢摩他的差別:奢摩他偏重在定,三摩地偏重在慧,定裡面有慧,慧裡面有定。一個是定為體,慧為用;一個是慧為體,定為用,差別在此。所以這是「了義之修」。

  【五、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即妙禪那也。】

  『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這個字是個破音字,「行」念去聲,不當名詞,當動詞,就是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這是「緣因助修」。菩薩無量法門,佛在大乘經上把它歸納成六大類,叫六度;小乘所修的也是無量法門,歸納成三大類叫三學;所以通常我們講「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三學六度就把大小乘所有行門全都概括了。

  依照那些方法來修是前面講從事相上的修行,這一句名號老實念是從心性上起修,不一樣!確實不相同。但是你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瞭,你才會解。你要不認識不明瞭,拿這一句佛號當歌來唱,沒什麼用處的,只是口善而已,心與口不相應。

  「緣」就是條件,許多條件幫助你修行,所以叫「緣因」。哪些條件?下面略舉幾段。因為太多了不能細說,只有用歸納的方法。

  『分證諸聖,歷位所修,行應無量』,「聖」是聖人,揀別不是凡夫。小乘須陀洹果通常叫小聖,小乘裡面的小聖;阿羅漢是小乘裡面的大聖。在菩薩裡面,十信位的菩薩是小聖。此地講的十信、十住都是圓教的判別。要記住《楞嚴經》是圓頓大法,它的境界跟《華嚴》、《法華》是相等的,這是圓教。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也是要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初信的果位。初信是大乘佛法一年級,如果你的斷證功夫不到,八十八品見惑還存在,你沒能讀一年級,只讀幼稚園。

  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念書,都是在幼稚園裡打滾,始終沒有能力上一年級,這就是我們修行的事實真相。這一生當中還是沒指望,依然留級。這一次是緣分不錯,遇到特別法門,不經過考試也能往上提升。這就看你能不能抓住這個法門,能不能死心塌地皈依這個法門。這也正是祖師所講的「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太殊勝,無比的殊勝!

  這叫「分證」,「證」是證果。初信等於證小乘須陀洹果,一直到等覺菩薩都稱為分證。他所證得的是部分沒有圓滿,圓證就成佛。佛才是圓證,等覺以下都是分證。分證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

  『如十信』,「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學。『全根力而植佛種』,這是佛法第一個階段的教學。下面幾句話是他教學的宗旨、方針。十信菩薩修「根力」,根是五根,力是五力。根、力的名稱都相同,「信進念定慧」這五種,五根、五力。深培佛種,奠定佛法深厚的根基,這是第一個階段。

  往上就是『十住』。十信滿了,往上提升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生佛家而成佛子』,才是真正佛的弟子,真佛弟子。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薩還不能算真正的佛子。用現在念書來講,十信位好像預科(預備班),還不是正式的學生。我們不能瞧不起,因為這個預備班決定會往上升的,而我們生生世世也沒能進得去預備班。

  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稱為佛子。換句話說,他用的心跟佛相同,用真心。為什麼說十信位不是佛子?十信位還用心意識,還沒有用真心。所以初信相當於小乘初果,七信位相當於小乘阿羅漢,八信、九信相當於小乘的辟支佛、緣覺。這是講斷煩惱的功夫,他們相等。如果講智慧,小乘人比他們差太遠,大乘菩薩智慧殊勝,不是小乘能比的。所以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無明就用真心,不是用妄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心心相印,稱之為真正的佛子。

  『十行』菩薩,『廣六度而行佛事』。從初住到十住,已經破了十品無明(無明總共有四十一品,破了四分之一),他的道力智慧相當可觀。可以代佛弘化,代佛教化眾生。所以在這個階段「廣六度」,廣行六度萬行,自行化他,度化眾生就是度化自己。

  我常常遇到很多同修怪自己命不好。命不好可以改造命運,學佛的同修也懂得命運可以改造的。怎麼改法?李老師會看相,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一看到這個人命很薄(從前我們同學當中有命很薄,貧賤短命),就特別勉勵他,勸他發心學講經。講經說法改變命運最快速,效果最顯著。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個例子,很好的榜樣。

  一般人以為講經說法很難。給諸位說,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不肯發心。在家居士能講經嗎?能!李老師就是在家居士,他是我的老師。現在這個世界上,泰國高向如居士講經說法。加拿大馮公夏老居士,好像是六十幾歲的年紀,身體健康,聲音宏亮,他也講經說法。為什麼會有這樣效果?諸位要知道,講經說法是把這個身體奉獻給佛菩薩。你自己壽命沒有了,福報也沒有了,現在是佛菩薩的壽命,佛菩薩的福報加持給你。你不發心就加不上,一發心就加上了,妙不可言!大陸慢慢開放,講經弘法的人才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都缺乏。因為缺乏,講經的人很辛苦。我一年走多少地方,非常辛苦!如果人多了,大家分頭去做就輕鬆了,不必辛苦去跑,這是很不得已。

  這是改造命運最有效果的方法,「廣六度而行佛事」,特別是講經說法裡面,我告訴諸位同修講《無量壽經》。我一出家就開始講經,好像是三十三、三十四歲,出家就教佛學院。過去什麼經都講,只要人家來找我,我都講。命運雖然是轉了,轉的效果不顯著。這些年來專講《無量壽經》,效果就非常顯著。為什麼?無量光,無量壽,所以我勸同修弘法利生,專弘淨宗法門。淨土「五經一論」都不可思議,都是屬於無量光壽的大經。你自己用心修學,把經論方法介紹給別人,你自己現前一定就得無量光壽。「光」是智慧,「壽」是福德,智慧福德現前就得到,這是真實的。十行菩薩們修學的重點在這裡。

  『十回向』的菩薩,『回佛事而向佛心』。前面菩薩在事相上修,十回向以後是從心性上修。換句話說,是真正稱性起修,全修即性。

  《楞嚴》比其他大乘經說得詳細,特別說『四加行』,其他大乘經裡面沒有。四加行之後才登地,一般大乘經上把四加行省略了,《楞嚴》講的詳細。

  『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人有命運,國也有運,世界也有運。為什麼會有運?因為有數量,起心動念就落在數量。到這時不起心不動念,不但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了,不落在數量當中,就真正無量壽,真正無量光,這才能登地。

  『十地』,從初地到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契」,是契入,「契」跟「覆」一般講就是證得的意思。此處的「涅槃」,是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圓教地上菩薩雖然沒有圓滿證得,如來果地上的菩提涅槃他分證。所以如來果地上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十四無畏、四不思議,地上菩薩都有。雖有沒有佛圓滿,他們都是分證。

  再往上去就是『等覺』。等覺就是候補佛,像西方極樂世界的觀音勢至,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候補佛,他在等覺的地位。『齊佛際而破生相』,「際」是邊際,「齊」是等齊,他所證得的跟佛已經平等,只是沒有在佛位而已。他有能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很慈悲留著這一品惑沒破。他不是沒有能力破,他暫時還不破,這是等覺菩薩。舉這幾個例說明諸菩薩萬行,修學真的是無量無邊。

  下面一段告訴我們,修行要不要經過這些次第?經過這些次第,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長了,太辛苦了。有沒有方法超越?底下教給我們超越的方法,不要這麼麻煩,不要這麼辛苦,一生就能修到圓滿。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即妙禪那也』,「圓頓行人」,「圓」是圓教的根性,「頓」是頓超,不要按次第。念佛人就是圓頓的修行人。我們是不是念佛人?我們是不是圓頓根性?如果是圓頓根性,這一生決定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還不低。如果不是圓頓根性,要在這一生中刻意去培養這個根性,能不能養成?能養成。如何養成?讀誦大乘經典就能養成。

  要念哪些大乘經典?念太多,我們時間上來不及,念了都不懂,懂了又做不到,那沒有用處。所以我勸同修專念《無量壽經》,第一個階段把經念熟。第一個階段的重點在熟,所以我勸同修三年最好能念三千部。一天念三部,三年可以念到三千部。這三年目的在「熟」,三年之後目的在「修」,那才管用。

  什麼是「修」?我們日常生活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無量壽經》上比照。假如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說法,不違背經典上的教訓,這就對了!假如與經上講的不一樣,自己要知道錯了,佛說的是對的。我們依照佛的標準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修行」。

  《無量壽經》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的標準,這是修行。換句話說,要把《無量壽經》全都做到,所以先要求熟。如果不熟,經上講的不記得,這不管用。要記得很熟,這樣能用十年八年功夫,你自然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圓頓根性。所以這是可以培養的,你不認真幹不行。因為《無量壽經》是大乘圓頓大經,依照這部經典真的下十年功夫,人就會轉變。

  「圓頓行人,功業惟在初心」,「功」是功夫,「業」是行業,「惟在初心」,在初發心。所以大經上常說,初發心就已經圓成佛道,初心很可貴。特別是念佛法門,能保持初心,永遠不改變,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這裡有個名詞叫「乾慧」,這也是其他大乘經上沒有的,《楞嚴經》的確講得非常詳細。乾慧地這個地位在哪裡?在十信之後,初住之前,十信跟初住當中有這一個位次。「欲」是愛欲,這個字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七情五欲。「習」是習氣,不但七情五欲離開了、沒有了,七情五欲的習氣也沒有了,這就叫做「乾」。這個功夫不容易!真正修到欲習都離開了,就人法雙空,人我空跟法我空都證得了。

  阿羅漢只證得人空,法沒有空,此處的菩薩比阿羅漢高明。阿羅漢只相當於圓教第七信位的菩薩,而他是八信、九信、十信,十信跟初住當中。他比阿羅漢要高三級,他已經證得法空,不但我執破掉了,法執也破掉了。法執雖然破掉,還沒有見性。他要見性了,那就入到初住,就不叫乾慧地,就是說還沒見性。我執、法執破掉了,人空、法空證得了,還沒見性;換句話說,他還沒有破無明。功夫再往前進一步,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是「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了。

  從此以後,他就是真正稱性起修,全修在性,跟諸佛如來的修學無二無別,這叫「妙禪那」,止觀雙運。這個境界在《金剛經》上講「四相、四見」都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欲」破掉了;《金剛經》後半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是「習」,欲、習都破掉了。所以《金剛經》是什麼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境界。假如念《金剛經》,天天受持、天天讀誦,「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在,《金剛經》是白念了,念得一點用都沒有。我們要把四相念掉,後半部比上半部要深,後半部是破見,前半部是破相,金剛般若才能現前,跟此處講的境界相同。

  【六、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全體。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世間相常住是也。經明七趣原無。五魔預識。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禪那。始終不壞。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交光大師以妙圓大三定釋。〈一〉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二〉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三〉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後。豈有出退。】

  『首楞嚴—妙果究證,大定之總名。圓含上三,為一定之全體』,首楞嚴是大定的名稱,是「妙果究證」。為什麼稱為「妙果」?這是圓教佛親證的境界,不是菩薩所證的,所以加上一個「妙」。「證」,不是一分一分的證,是究竟圓滿的證。

  「大定之總名」,是如來果地上所成就圓滿的大定。「圓含上三,為一定之全體」,前面講的三種禪定:奢摩他、三摩地、禪那,楞嚴都包括。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前面那三種是地方,好像我們講台北、台中、台南;首楞嚴是台灣,全部都包括。小定不能包括大定,大定能包括小定。

  『佛自釋云:一切事究竟堅固』,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解釋「首楞嚴」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究竟堅固」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異。還有生滅,還有變異,還有變化,叫不堅固。

  這個世間哪一法是究竟堅固的?動物有「生老病死」,不堅固;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是究竟堅固。我們要知道不究竟、不堅固,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究竟堅固是真實的。佛教給我們把虛假的都捨棄掉,真實的要在這一生中得到,爭取到,這就是佛法,這是真正的修學佛法。

  『古德依此說明其能窮澈諸法根底本源,法法無非實相,求於去來生滅,了不可得,如法華所謂「世間相常住」是也。』「古德依此」,古大德依佛所說的這句話。這幾句很簡單,但是意思很深,境界也不是我們凡夫能想像得到的,它是真實法。

  「窮澈諸法根底本源」,「諸法」就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的根本,一切萬法的源頭;換句話說,一切萬法是從這一個根本生起的,從這個源頭流出來的。這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心本性就是「究竟堅固」。體是究竟堅固的,本源是究竟堅固的。從究竟堅固所流出來的萬法,我們要問,哪一法不堅固?哪一法不究竟?

  「法法無非實相」。在一切法裡面找它的「去來」,找它的「生滅」,「了不可得」。這話是真的,但是我們不懂。為什麼不懂?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證得首楞嚴大定的,看一切法不生不滅。到底是我們看錯了?還是他看錯了?我們看錯了,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可是我們今天眼睛裡看到是生滅,所以講人有「生老病死」,地球、銀河系有「成住壞空」。

  這一樁事,諸位要想明瞭幾分,你應當熟讀《楞嚴》,《楞嚴經》上有答案,我在此地簡單透個消息。我們用的是生滅心,所以看外面的境界是生滅相。佛心是定的,佛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看這個世間一切萬相是不生不滅。我們看到這個生滅相是幻相、是假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諸位聽不懂。

  《法華經》上講:「世間相常住。」聽不懂沒有關係,老實念佛。幾時念到得一心不亂,這個現相就見到了。現在你為什麼不懂?你心很亂,亂心看到外面境界是亂境界,亂相。

  我再舉個比喻。好像拍電影的攝影機,它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放映在銀幕上也是用同樣的速度,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一次放一張。你的眼睛看花了,好像真的一樣,其實是假的。一張一張底片都是不動的,不動就沒有生滅。是你眼睛看花了,好像是有生滅相,其實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的心是動的,一會兒開一會兒關,就像攝影機的鏡頭一樣。佛的心是不動的,所以他見到的是真相,我們見到的是妄相。你幾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真相大白,你看的就跟佛看的一樣。就這麼個道理。

  『經明七趣原無』,《楞嚴經》對這個世間狀況講得也比其他經典詳細。古人講開智慧的《楞嚴》,真的是不假,《楞嚴經》確實是開智慧的一部大經。普通經上講五趣、講六道,《楞嚴經》上講七趣,更詳細。講五趣是「天、人、畜牲、餓鬼、地獄」,沒有說「阿修羅」。講六道,五趣上加上阿修羅,所以變成六道。七趣再加個仙道,中國人講仙人,就變成七大類。《楞嚴》講得詳細。

  這七大類是講六道眾生,有沒有?有,有這個幻相。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真的沒有,是幻相,不是真的。「七趣原無」,本來沒有,怎麼會有?是從你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就好像一個人,你每天晚上睡覺,本來沒有夢,有夢不正常。中國古人講:「至人無夢。」你心地清淨到沒有妄念就不會作夢。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會作夢。睡覺的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識,意識心起變化。夢境與你的心思有密切的關係。心裡還有惡念就常常作惡夢;心裡面很慈悲很善良,常常作好夢;念佛人念得功夫很純熟,常常夢到跟佛菩薩在一起。

  所以中國孔老夫子是聖賢人之心,都是仁義道德,一心想到如何教化眾生,他晚上作夢常常夢見周公,志同道合。所以從作夢能夠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沒學佛的人夢很亂、很不好,學了幾年佛,夢境不一樣,就知道自己功夫是不是得力。所以六道輪迴是夢境,不是真的。

  『五魔預識』,《楞嚴經》末後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魔障,你要認識它。認識它,它就不會害你;不認識它,就會受它的傷害。

  『理障不敝,奢摩,三摩,禪那,始終不壞』,障礙有理有事,功夫到純熟,理事的障礙就都沒有了,就像《華嚴經》上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但你三摩、禪那的功夫不壞,實在講事事都無礙。這跟《華嚴經》上的境界完全相同,必須到事事無礙,才真正究竟堅固。

  『故直目之曰:究竟堅固,所謂首楞嚴也。』所以《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名稱不同,意思是完全一樣的。

  『交光大師以妙圓大三定釋』,解釋首楞嚴。『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妙定」,妙不是修成的,是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本來不動,《楞嚴經》上「十番顯見」,在六根舉出眼根,眼根當中的見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世尊從十個角度來說明、來顯示,讓我們真正肯定六根根性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大乘經上講的佛性。佛真的是極其善巧方便,不能說的,他用巧妙的方法把它烘托出來,讓我們體會,讓我們認識。

  『此是圓定:正以此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萬事,皆悉本來不動,為一定體。』這個說法就是《華嚴》的無障礙境界,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僅能變的心不動,所變一切萬法、萬事、萬相都是不動的,跟《法華經》上所講的「世間相常住」是同一個境界,所以它叫「圓定」。

  『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縱在迷位,尚且不動。開解之後,豈有出退。』「大」是讚歎。我們凡夫有沒有楞嚴大定?人人都有。雖然有,你自己不知道,你也不會用。如果你知道有,你會用這個大定,就恭喜你,你已經成了究竟圓滿的佛。所以為什麼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真的是佛。不是恭惟讚歎,確實是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佛,所以你是可憐憫者。一旦知道了,跟一切諸佛如來真的無二無別。

  所以迷的時候,六根根性都是如如不動的。覺悟之後,有什麼出定、入定?還有什麼進升,什麼退轉?都沒有了。有進有退、有出有入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叫大定。首楞嚴是自性本定,就是自己六根的根性。修大乘佛法用這個方法來修就能成功,不用這個方法修就不能成就。

  念佛可以帶業往生,除念佛之外,其他的法門如果不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在大乘法裡面都得不到結果,唯獨念佛人有結果。所以這個法門非常特殊!

  後面這個『經』字就省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