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第五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6-0005
諸位同修,時間過得很快,我們七天的講座,今天是第五天了。《觀經》裡面有幾段經文,非常的重要,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可以說是《觀無量壽佛經》的大意,今天要跟諸位介紹的是淨業三福。這段是經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在今天講義裡面第一段,第二十這一段,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段經文,是當時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也是國家的變故,感覺到人生非常的痛苦,向釋迦牟尼佛要求說這個宇宙之中,有沒有生活環境比我們這個世界優美,像我們世界遭的這些苦難,有沒有一個世界,這些苦難統統都沒有?韋提希夫人提出這個問題之後,世尊以他的神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神通,以他的神通道力,將十方諸佛世界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去觀察,自己去選擇。她最後是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她看到這個世界一切苦難的現象都沒有,所以非常喜歡、仰慕這西方淨土,接著要求佛教給她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往生的方法。世尊在沒有告訴她修學方法之前,跟她講這麼一段經文。
『欲生彼國』,「彼國」就是指的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妳要想生到那裡去,是應當要修三福。由此可知,這三福是淨宗的基礎,是淨宗修學的根本。假如這三福不修,信願行就沒有著落,縱然你相信、發願、念佛,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所以淨宗的信願行叫三資糧,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同時我們也體會到,不僅是淨宗,在整個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一切法門沒有一樁是離開三福而能成就。由此可知,三福是佛法一切法門共同的基礎。就好像我們蓋房子一樣,這是打地基,這個房子不管你蓋什麼式樣的,那個地基是相同的,一定要做得非常的堅固。這三福也就變成像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由此可知,這是非常的重要。要問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就知道要從這段經文學起。我們要理解它,認真去修學,要把它統統做到,然後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可靠了。三福第一福裡面,第一是講人天福報,第二是小乘的福報,第三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福報。第二福必定包括第一,第三福一定包括第一、第二,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這個很重要。如果我們第一條做到了,第一條四句真正做到,沒有學佛,也沒有意思求生淨土,來生必定得人天福報,這個人真正有福,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四句裡面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我們看這個兩句,這兩句是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整個佛法就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它跟中國儒家的教育思想完全相同,儒家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如果不孝父母,絕對不會尊師重道的,這個關係非常之密切。佛法不但從孝敬開始,實在講到最終,也是孝敬的圓滿,徹始徹終就是教孝。孝裡面就包含了敬,所以這個敬是從孝裡面產生出來的。「孝」這個字,在中國文字結構裡面,它是屬於會意,我們講六書屬於會意,你體會這個字的意思。這個字的結構,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這是兩代,兩代合起來這叫孝。如果兩代分開呢?就現在西洋人講代溝,那孝就沒有了。所以佛跟儒家的觀念,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決定不能分的。不但上一代跟下一代不能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這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儒、佛的人生觀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這就叫做孝道。所以這現代人,這現代中國教育對於這個孝也完全疏忽,不講,所以就有奇怪的問題發生。
這樣的問題在從前實在講沒聽說過的,但是現在常常聽說,就有年輕人來問我,為什麼要祭祖先?這個問題就問得非常奇怪,他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祭祖先?換句話說,他對孝這個概念完全沒有;如果有孝道的觀念,這個問題決定不可能存在。祖先是我們一體,這是從豎的來說,從時間來講,徹始徹終。中國講孝底下還有個悌,它這個地方省略掉了,悌是友愛兄弟同胞,是從橫的上面來說。正是佛法所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個整體。你看《華嚴經》上講的法界之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豎窮橫遍,整體就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我。佛告訴我們,這個「我」才是真我;我們現前的觀念當中的我,這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換句話說,照孝這個字來講,這個意思來體會,就是整個宇宙的全體,宇宙全體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本人就是宇宙之全體。我們對待父母,要用什麼心態去對待?就如同對待自己完全相同。怎樣對待兒女?怎樣對待親戚朋友,乃至於一切眾生?這個真正行孝的人,沒有兩個心,一個心真誠。由此可知,孝道要想做得圓滿,確實很不容易,絕對不是說,對父母生活照顧周到了,就算盡孝道,那是很粗淺的概念,沒有能深入,不知道孝這個字的究竟圓滿。
儒家實在講也講得相當詳細,但是並不圓滿,真正講得圓滿的是佛經,像《地藏菩薩本願經》,一般稱為佛門的孝經,學佛的人應當要熟讀,因為佛法基礎在這個地方。「地」就是心地,「藏」是講寶藏,心地的寶藏就是無量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無量無邊,是我們自己本人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本來就有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大家都知道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些經典把它寫成書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藏經》。大概從釋迦牟尼佛以後,全世界這些作家要跟釋迦牟尼佛比一比,都自嘆不如。你看他的著作有多少,無量的智慧!佛告訴我們,他的智慧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他說每個眾生跟他智慧都是相同的,能力也是相同的,神通也是相同的,沒有一樣不同。為什麼現在他能,我們不能?我們的智慧、能力到哪裡去了?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智慧、能力並沒有喪失掉,如果喪失掉了就不是本有的,沒喪失。沒喪失為什麼不能起作用?這上面有障礙,就佛法裡面講的二障、三障。什麼障?障礙你自己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法教學沒有別的,佛有沒有給我們智慧?沒有。有沒有給我們能力?也沒有。如果說是我們從佛那裡得來的智慧、能力,佛是完全否認。佛的教學究竟教了什麼?教我們去障礙而已,只要把障礙去掉了,你本能就恢復了。
所以大乘經上佛自己說,「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的?自己度自己,佛哪有能力來度你?我們就曉得,去障礙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但是要想去障礙先得要認識障礙,障礙在哪裡,假如說這個障礙不認識,你要想去掉它,那就很難,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障礙很多,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障礙從哪裡生的?好像一棵大樹枝葉繁茂,枝枝葉葉數不清,它有個根本,只要把根本找到了,根挖掉了,那其他的就都解決了,這是個好辦法。所以說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煩惱不必一樣一樣去斷,一樣一樣去斷這一輩子也斷不了;你能找到根本,把根本拔除,所有煩惱都沒有了,所以修行會修的人從根本修。佛告訴我們,所有煩惱都有兩個根、兩條根,這個兩條根就是妄想、就是執著。《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不能成佛。成佛不是別的,就是智慧本能完全恢復,所有障礙統統排除了,那就叫成佛。由此可知,所謂成佛,實際上就是恢復自己本來面目,就如此而已。知道這個事實,才曉得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有些人學佛:我不要成佛,我不需要成佛,只要自己生活過得自在一點就好。哪裡知道只有成佛才過得真自在,不成佛哪有自在可言?所以一定要懂得,什麼叫成佛,為什麼要成佛。
「佛」這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徹底的覺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徹底覺悟,這是佛的意思。試問問,我們對宇宙人生是不是要徹底覺悟?是不是要具足圓滿的智慧?這是必須要認識清楚。現在講兩大類的障礙,執著發展成煩惱障,所有一切煩惱是從執著產生的。宇宙人生我們本來統統知道、統統明瞭,正如同宗教裡面讚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上帝未必全知全能。而我們自己每個人確實都是全知全能,現在變成無知無能,這個障礙是什麼?這個障礙,佛叫所知障,你本來所知,現在不知,有個障礙障住了不知道,變成無知無能。這個障礙的根是什麼?是妄想,所以妄想跟煩惱是所有一切障礙的大根大本。我們要不是佛的說明、教導,我們怎麼可能知道?不可能知道。佛對我們的好處,就是把這個病根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認識,也覺悟到了。我們要修行從哪裡修?就是要破除妄想執著。但是妄想執著可以說從過去生生世世,我們就迷了,就在打妄想,就是念念都執著,這個妄想執著已經變成了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要斷就很難了,相當不容易。這就是說要修行,修行是什麼?修這個。
把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凡是錯誤的統統加以修正,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思想、行為。大家就明瞭,修正思想、行為在哪裡修?要不要到廟堂敲著木魚念經去修?敲著木魚念經未必是修行。為什麼?他如果照樣胡思亂想,照樣在分別執著那一點用都沒有。由此可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是在言語造作,在這個地方修行。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說「直心是道場」,道場在哪裡?道場在你心地裡面,你心正直那就是道場,這個要知道。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到處講經說法,這是教學,修行證果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從前沒有大家在一塊共修的,沒有,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上課,聽佛講經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是各人幹各人的,佛教傳到中國也是這樣。提倡共修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淨土宗最早的,那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就現在的江西廬山,在那裡聚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組成一個蓮社,就東林念佛堂在一起共修,這是我們最早看到歷史上有記載的。
真正提倡共修是在唐朝的時候,那時間更晚了,大家聽說「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馬祖跟百丈在中國禪宗是第八代,我們俗話說就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徒孫,跟六祖還差兩代,你就知道這是很晚,他們這正式提倡。為什麼要提倡?是學佛的人有了流弊,這個佛法學久了,毛病出來了,專門喜歡談玄說妙。每個人都會說但是什麼?都不肯用功,都不肯真正修行,只是說說而已,把佛法變成了玄談。這個樣的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變成佛學了,變成一種世間學問,真實的利益得不到。所以祖師看到這個流弊提倡共修,共修的好處就是依眾靠眾,你不肯幹,看到別人都在幹,自己不好意思,用大眾來勉勵自己,是這個意思。所以叢林建立之後,確實成就很多的修行人,這個也是無量的功德,是真正好處。無論是個人修行,是大家在一塊共同修行,首先要建立的是共識,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理解、要明瞭。
修學一定是從三福修起,「孝」這個字,我們知道它是個符號,這個符號裡面的含義,就是宇宙的全體,裡面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整個宇宙的全體,全體就是自己。這句話是很難體會的,為什麼整個宇宙是自己?佛在經典上,在不得已的時候常常用比喻說,譬如作夢,這個佛經用「夢幻泡影」做比喻,非常之多。譬如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我們作夢夢醒的時候,如果我們仔細去想想,剛才做了個夢,夢裡面當然有自己。不可能說做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的,這不可能的,作夢一定有自己,也夢到很多人,也夢到山河大地。你仔細想想,這些東西從哪來的?整個夢境裡面的人物、山河大地,全是自心變現的。所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能作夢的是自己的意識,夢中境界是意識變現的,是所變的。能變是自己的意識,夢境是所變的,能變的重要,能變的是自己,你要是真搞清楚,夢中哪個人不是自己!哪個物不是自己!山河大地一切東西,你喜歡的、你討厭的,全是你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所以說「全夢即心」,就是你自己的心;「全心即夢」,當你作夢的時候心像什麼樣子,那個夢中境界就是心的樣子,心已經變成一個相狀。當沒有夢境的時候,心在哪裡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曉得心是什麼樣子。它變成夢境那就有法子了,那個相狀原來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你做好夢,就說明你的心好;你做惡夢,說明你的心不好,不好才做惡夢。所以這個夢境,能夠體驗我們自己心行的善惡。
如果你學佛了,常常夢見佛菩薩,這個好,這個證明什麼?你的心裡頭真的有佛。心裡頭沒有就不可能夢見,你心裡頭真有,常常想常常就夢到,所謂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句話說得都有道理。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什麼?實在說穿了,也是一場夢,不過這個夢時間久一點,你不能發現。就好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作夢的時候不曉得自己在作夢,醒了之後才知道是個夢境,因為這個時間短你能夠覺悟。現在這個夢的時間長,長到什麼程度?不止一百年,實在講是無量劫,你怎麼曉得這是個夢?什麼時候到你修行證果,就一下醒過來,原來才曉得,過去無量劫搞六道輪迴、搞十法界,原來是一場夢,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六道輪迴是個夢,醒了之後連大千世界都沒有了,哪裡還有六道呢?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一個什麼境況?這是不得已說個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何以不是真的?佛法這個真假它的定義,假的就是生滅法,它不是永久長住的,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就是真的。所以到你覺悟之後,那個境界就永恆不變,這個境界是真的。
我們讀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華嚴經》裡面講華藏世界的狀況,那是真的。為什麼?那個地方的人統統不變,人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世界沒有成住壞空,永恆的存在就是真的。我們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是長住的?找不到一樣。大概是除了虛空之外,虛空大概千萬年沒有變過,除虛空之外沒有一樣東西不在那裡變,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所以統統不是真實的。這個世界,這世界上所有的這些人從哪來的?就跟夢境一樣,我們晚上睡覺,這個夢是第六意識,是意識心變現的,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變現的?是我們的自性變現的,是真心變現的。所以真心在作夢,這個夢長久,把它忘掉,完全不知道了,第六意識作夢很容易覺察,所以確確實實是個夢境。基於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佛祖提出這個孝道,這就有道理。孝是教我們認識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我們要對自己好,你對一切眾生當然好,為什麼?一切眾生跟我們是自己,你愛自己,就愛一切眾生,把關心自己、愛護自己這個心願,平等普遍到一切眾生,這才叫盡孝,這是孝道。所以孝道從哪裡開始?人沒有不愛父母的,尤其是在孩童的時代,兒童的時代,兒童對於父母這個愛是真的,因為他沒有分別執著。要把這個純真的愛,推廣到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叫孝道。
我們把這個標準再降低,看看現實的社會,如果我們對父母生活都能照顧,父母還有沒有煩心的地方?還有沒有憂慮的地方?假如他還煩惱,他還有憂慮,我們的孝就沒有做到圓滿。他哪些地方煩心、憂慮?兄弟不和,父母操心;兒孫不賢,父母操心;作姦犯科,父母操心。甚至於在社會上犯法父母也操心,統統是不孝;你在社會上工作,朋友之間處不好,父母也操心那也不孝;沒有把你工作認真做好,父母也操心也不孝。對長上不忠,對你的部下沒有盡到愛護教導,這統統都是不孝,你才曉得這個孝的範圍是多麼廣大。所以這個孝道要圓圓滿滿都做到了,是什麼人?成佛。不成佛孝道就不圓滿;換句話說,孝道圓滿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孝道還沒有圓滿的樣子。諸位要真正從這裡去體會、去認識,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什麼?就講一個孝字,一部《大藏經》,就是這一個字的發揮,細說而已。所以這個字,就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說今生後世還要搞六道輪迴,這算不算孝?當然不孝。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師長,希望我們搞六道輪迴嗎?絕對不希望。所以在這一生當中,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這叫大孝!這才滿足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期望。也許做父母、師長眼前還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要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必定是希望我們早早的超越輪迴,這個一定的道理,希望我們早一天圓成佛道,這叫孝養。所以不但是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的願望。把養父母的這些善行,把它擴大到孝養一切眾生,這個孝道才能夠做得圓滿,才能達到究竟。這是佛法,這是佛陀的教育。
「奉事師長」,師長對我們有教誨的恩德,一個人真正覺悟,真實恢復自己的德能,是要靠父母跟師長合作才能夠教出來的,單單靠一方面沒有辦法,所以家長跟老師要密切的合作。現在這個社會師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也就是孝道沒有了,何以見得呢?對一個童子來說,做父母的人要教導他、要勸導他尊師重道,這做父母的人要求子女要尊敬老師,要聽老師的教導;做老師的人要教他的學生如何孝順父母,這麼教出來的。做父母的人對兒女,總不能跟他講:兒子,我對你怎麼樣有恩德,你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口,必須是第三者來講,他聽了想想,才有道理。這個老師對學生講:我是你老師,你要尊重我。也說不出口,這個話要父母來說。所以一個人能成立,是父母跟老師合作把他教成的,老師跟父母關係是非常之密切,這樣教成的。現代對於師道不尊重,古時候這個師道之隆重可以說是世法裡頭第一。因為帝王,那是帝王之尊,要接見教書的他有特別的禮遇,為什麼?他是老師的身分。老師的身分皇帝要降階在東面,老師在西面,就是賓主之禮,東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西邊,行賓主之禮。他對待一般人的時候,君臣之禮,君臣之禮他坐北朝南,北方是最上、最大,這個禮節都不相同。
原因呢?就是國家有個元首、領袖,他以身作則教孝,這身教,皇帝對於讀書人這樣的尊重,對於老師這樣尊重。教書的人都非常之清寒,但是在社會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沒有人對他不尊敬,這是他一分的榮譽。不像現在,現在教書的在外面沒人瞧得起,你說他怎麼能負起教導的責任。從前家長對老師那個禮遇之隆重,也是稀有,小孩送上學,去拜老師,年輕一代你們不但沒見過,大概聽也沒聽說過。至少要像我這個年齡,因為我還念了兩個月的私塾,沒有多,只念了兩個月。很小的時候,我父親帶我去拜老師,那個印象非常的深刻。先我父親在前面,我在他後面,先拜孔老夫子,因為大殿當中供孔夫子的神位,「大成至聖先師」神位,先拜孔老夫子。然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也是三跪九叩首,這樣隆重的禮節。家長對老師行這樣隆重的禮節,老師要不認真教學生,就對不起家長。還送一份厚禮,那就看你家庭環境備一份厚禮供養老師。現在沒有了,所以家長對老師沒有這樣隆重的付出,做老師的人對學生教學就馬虎了。以前不認真教對不起人,所以在古時候假如他的學生跟他的兒子,兒子如果考試考中,學生沒有考中,這個老師就不能做人。社會上輿論批評私心,你看你教兒子教得那麼好,學生都沒教好,他就不能做人那是非常的難堪。
學生高高得中了,兒子落第了沒有關係,社會上沒有不尊敬的,你的兒子會有大家照顧。老師的兒子跟自己就跟親兄弟完全一樣,那是一生都要照顧的。所以老師跟學生等於變成一家人一樣,關係非常之密切。在喪禮上,古禮父母過世的時候居喪三年,老師過世心喪三年,就是沒有形式上帶孝,心喪三年。老師家裡的子孫統統要照顧,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你看古時候這師道多麼尊崇,人心多麼厚道,所以社會祥和。我們看國家有沒有前途,家庭能不能發達,事業能不能順利成就,就看師道。所以今天孝親尊師不重視了,社會是亂世,社會大亂,今天動亂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教育。什麼教育?根本的教育。所以我們佛家教育跟儒家的教育,都是教你怎麼做人,這是孝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個兩句是大根大本,一定要把它的含義認識清楚,要認真在我們生活當中去做到,你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受用,是真實的,是無量無邊。
從孝敬再往上一提升,就是『慈心不殺』,不殺是舉一個例,不殺害一切眾生,這慈悲心現前了。在佛門裡面特別在中國,中國佛教是以四大菩薩為支柱,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代表孝親尊師。第二位就是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就是底下這句「慈心不殺」,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不但不殺害眾生,凡是令眾生煩惱的事情,我們都要盡量的避免,就像大乘經上所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法,這才叫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學生,無論在哪個地方都會叫人生歡喜心,不會讓人家嫌棄,不會讓人家討厭,不會讓人家生煩惱,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所以要培養慈悲心,要啟發真實的智慧。
『修十善業』,平常處事待人接物要以十善為標準,換句話說,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他有一個準則,這個準則就是十善。不能夠違背這個標準,只要是遵守這個標準就對了。十善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身要牢牢的守住不殺生,包括不惱害一切眾生。不偷盜,這個偷盜叫不與取,這個有主之物,這個主人沒有同意,我們就取得了這叫偷盜。第三,對在家同修來說不邪淫,除了夫婦之外不邪淫,守這個三條,身守三條。
口四第一個是不妄語,不欺騙人,言語誠實。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挑撥是非,說話要肯定,不要叫人聽了疑惑、誤會。有些的時候是不謹慎,說話不謹慎,別人聽了產生誤會,所以言語要謹慎。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很好聽,其實內容都是傷害眾生,或者是傷害社會。像現在這些歌舞、戲劇,內容可以說都是演的殺盜淫妄,報紙雜誌,這在佛法裡,都是包括在綺語裡面,傷害人心、傷害社會。所以諸位要冷靜看看就知道,中國、外國電影明星,特別是大明星都不得好死,那果報,他造的業很重,什麼業?綺語。這個對社會傷害非常之大,所以編劇、導演、演員都在幹這個。第四個是惡口,惡口就說話很粗魯,叫人聽了很難受,這個都不應該的。口離這四種過失。
意就是講心意,不貪、不瞋、不痴,要真正相信因果。所以我常常勉勵初學的同學,最好我們在開始學佛的時候先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如果能夠念上三百遍,實在講需要念這麼多遍數,你這印象深了,真正知道一個人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貪的念頭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貪不到。假如貪能夠貪得到,釋迦牟尼佛也貪,貪不到!你貪得的,還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沒有的貪不到,那何苦?那不叫冤枉嗎?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是真的。《了凡四訓》能夠幫助我們斷貪心,使我們真正認識命運。命運是真有的,命運從哪裡來的?是你過去生中造的,這個人這一生發大財,他前生修的財布施。這佛講得清楚,財布施這是他種下的因,今天他得的果報;這個人聰明智慧,是前生修的法布施;這個人健康長壽,他前生修的無畏布施。哪一樣果報都有因,你要想得好的果報那你自己修因,你不修因天天打妄想,用什麼方法能夠得到好的果報,沒有這個道理,那講不通的,那是假的,都是騙人的。
年歲大了,年歲一大了毛病就多了,毛病從哪裡來的?胡思亂想來的。年輕有工作,天天忙著工作,妄想少了;退休之後沒工作,沒工作天天在家打妄想,妄想打多了,什麼毛病都出來了。心不清淨,患得患失,這都是致病的原因,這醫生沒有辦法,醫生找不到的;佛曉得,找佛可以找到。如果老年身心健康,健康是什麼?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憂慮,你一定健康長壽。像我們這個社會,退休之後妄念就多了,年歲大了又怕兒女不能養活自己,自己還得預備一筆養老金,養老金又怕貶值,又怕有什麼意外,那個麻煩多了。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所以他許多毛病都從這來的。心清淨,身就清淨百病不生,這是念佛的人好,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除此之外沒有妄念這個好。所以這個真正要把貪心斷掉,不貪、不瞋,順境裡面不貪,逆境裡頭沒有瞋恚心。不痴就是一切事理都清楚、都明白,不愚痴。這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一個標準,能遵守這些,這個第一福就修圓滿了。
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第一條講的人天福報,這沒有講到佛法,做人應該是這樣做法的。換句話說,做人的標準是這樣的,能照這樣做,你來生不會失人身,就是六道裡面不會失人身,還能享受人天的福報。第二條講的呢?這是佛法了,所謂佛法之善,建立在世間善法的基礎上,我們看到經上佛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隨便說的,不是奉承人說得好聽的,是他確實具足前面這四句的標準,這是善男子善女人他有資格學佛。如果前面這四條不具足,給諸位說,三皈眾戒絕對做不到,即使是受也是形式上的受,沒有法子做到。真正能夠持戒,能夠修行,必定具備前面的條件一定具足。第二條最重要的,講就是『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這是入佛門,最初佛將他教學綱目傳授給我們,我們學佛要從哪裡學?要從「三皈」。皈是回歸,就是回頭的意思,依是依靠,我們講受三皈依,受三皈依現在統統是個形式,受完之後從哪裡歸不曉得,依什麼也不曉得。要是說依三寶,佛像是佛寶,靠得住嗎?你依它靠得住嗎?靠不住的,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依它怎麼能靠得住?依這佛像靠不住。依經典也靠不住,家裡供養一本經典,這就能保平安了,不見得,妖魔鬼怪照樣來,經典不是鎮宅的法寶,這個要知道。依出家人,出家人甚至於還不如我們自己,這是真的。
所以一定要曉得,三皈裡面講的三寶不是外面,是我們自性三寶,這是你真正的皈依處,自性三寶也叫佛法僧。《六祖壇經》裡面,六祖大師說得很好,他給我們講「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所以這個三皈依是皈依什麼?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覺正淨是我們自性三寶。換句話說,我們認識了佛教,仰慕佛教,我們發願要學習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育,佛教學的方針、教學的綱領,就是這三個字覺正淨。對人對事對物要常常念著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了。從哪裡回頭?從迷惑顛倒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依覺悟,覺而不迷。第二這法寶,法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換句話說,從邪知邪見,邪就是邪惡,或者說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個叫皈依法。所以從哪裡皈、依什麼要清楚。僧寶,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今天常常聽到環保,要防止污染,這個僧寶就是時時刻刻要防範我們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乃至於生理的污染,身心清淨,這是僧的意思。所以三皈依是這個意思!
不要一看到佛法僧,一看到佛就想到佛像那錯了,你就迷惑顛倒,迷了,這不是覺。覺悟的人是什麼?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佛是個覺悟的人。我們事事迷惑顛倒,看到這個提醒我,我要念念覺悟、時時覺悟、處處覺悟、事事覺悟,用這個佛像來提醒我們。所以我們家裡供佛像用意在此地,怕自己忘掉,讓它來提醒我們。所以住持三寶,就是這形相上它的作用就很大,沒有它的時候常常忘掉,記不起來了,老毛病又犯了;一看到這個佛像就想起來,我要覺而不迷。同樣的,你家裡頭放個幾本經書,也是提醒你,讀當然更好,不讀也會提醒我們,佛經它的思想、見解是純正的。我從早到晚,一切時處處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要純正,不能有邪思,這個經本可以提醒我們。出家人一看到也提醒我們,你不要去問他修不修行,不要問他破不破戒,那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一看到這個形相,我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這個形相能提醒我們。所以這住世三寶是提醒我們,這個功德很大,我們要明瞭。
所以從哪裡皈,依靠什麼,這個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依照這個方針、綱領來修學,這就是真正佛的學生。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所求?就要用修行的功夫。修什麼?修覺正淨,就是這三寶,覺正淨是我們的三寶就修這個。你說用什麼方法修?那個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那些都是屬於手段。譬如我們今天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來修,修覺正淨,覺正淨圓滿了就叫成佛,覺正淨沒圓滿就叫做菩薩,正在修學還沒有圓滿這就是菩薩。菩薩好比是在學校念書的學生,佛好比是學分修完畢業了,畢業就成佛。所以人家一問,你們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們學的是覺正淨,這個答得清清楚楚,簡單明瞭,這一點迷信都沒有。你們學佛的人求什麼?我們求智慧,我們修的是覺正淨。用什麼方法修?參禪是方法,念佛是方法,觀想是方法,讀經是方法,持咒是方法,方法很多,我們在許多方法裡面選擇一種,所以這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這個修學的綱領、方針知道之後,第一步我們講方法從哪裡做起?從『具足眾戒』。這句話簡單的講就是守法,遵守佛的教誡,「具足眾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誡。這個戒字並不完全指戒條,如果完全指的戒條,這個意思太窄小了,不是經典的本意。其實佛在所有一切經上講的話,都是教誡我們的,所以這是包括佛一切的教訓。以及當前社會的法律、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我們統統要遵守,這個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守法,遵守老師的教誡。『不犯威儀』,「威儀」是講生活規範,特別指的是風度,用現在話講禮貌,要守禮。所以這個要用現代解釋的話,「具足眾戒」,就是守法,「不犯威儀」,是守禮。禮隨著時代、隨著地區不同,我們要遵守,在哪個國家地區,要遵從這個國家地區的禮俗,我們跟大家相處就方便,大家就會歡喜。這就是佛教給我們,跟一切眾生要和睦相處,和平共存,捨棄一切分別執著這就對了。所以你心才安,身心安穩,你這修道就容易了,這個障礙就少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了兩條,明天我們繼續再講。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們修學真正的基礎。好,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