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三十二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32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二頁倒數第四行,看經文。這是本經十六觀最後的一觀,第十六觀裡面也分成三段經文,下品上生、下品中生與下品下生這三大段經文。前面上輩三品是大心,也就是大乘,大乘心行善的凡夫。善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所以上輩有三等。中輩的三品,就是中品的三品,是小乘行善的凡夫,這小乘持戒修善也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換句話說,前面這六品都是善人往生的。今天這段經文以下,這是下品三種往生,都是造作罪業的凡夫。造作罪業也有輕重不相同,罪業輕的就是下品上生,罪業重一點的就是下品中生,極重罪業的這是下品下生。
《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事實,一切造作罪惡的眾生沒有不能往生的,我們對於這一章經文要特別留意。因為我們自己很冷靜的想一想,雖然說行善,我們依舊造了很多罪業,這個罪業有的是有心造的,有的是無心造的,不論有心無心,總而言之,我們所造的惡業比我們的善行要來得多、要來得嚴重。換句話說,前面所說的那些人,他縱然沒有念佛求生淨土,都不會墮惡道。這下品三種人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三惡道,這是應當要知道的。所以我們自己過去生中、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造的惡業太多,我們要仔細看看這一段經文裡面,根據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方法修持決定得生。所以在整個《觀經》裡頭,這一章對我們來講是極為重要的。我們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這是一個大段的開端。佛叫著當機,也是特別提醒我們的注意。
經【下品上生者。】
這是先把往生品位給我們確定,這是『下品上生』的。哪些人?
經【或有眾生。作眾惡業。】
這是或者是一些眾生造作惡業的,造作惡業眾生。
經【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方等經典』是指的大乘經論。雖然他沒有毀謗這大乘經論,沒有造謗佛的罪業。
經【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雖然沒有毀謗三寶,但是這個人愚痴,為什麼愚痴?他在這個世間作惡。聰明人決定不作惡,只有愚痴人才會造種種的惡業,造作惡業沒有慚愧之心。慚愧是內,這一般常人說做了虧心的事情心會不安,我們講受良心的責備,心裡不安,這種人造作罪業沒有這個現象,他沒有責心、沒有後悔的念頭;第二,一些人造作罪業的怕輿論的制裁,別人對他的批評,他聽了也不在乎,惡業照樣做,這叫『無有慚愧』,就是我們俗話講這個人已經喪失了天良;換句話說,無惡不造。這是說這一類造作的惡業。這註解裡面,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我們再看經文:
經【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我們在平常確確實實是無法體會佛經滅罪的功效真正不可思議。『大乘十二部經』,這「十二部」並不是講的十二本,十二個部頭,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經的體裁分為十二種,譬如大家常常聽到的經文有長行,長行是一類、是一種,偈頌又是一種,咒語那就第三種,像《彌陀經》這無問自說,這又是一種,所以總共有十二種的方式。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總不出這十二種方式,後人稱為十二部經,也稱為十二分教。這十二分教跟此地講的十二部經意思完全相同,這就是大乘一切經典,就是這個意思。
大乘經滅罪的功德非常之大。他臨命終才聞到佛法,才遇到善知識,臨終的時候時間很短,講經來不及了,只念經題,念經題就能滅『千劫極重惡業』。所以在日本,這日本宗教讀到這些地方,這個經名字滅罪功德這麼大,所以他們就念經題,在日本人很流行《南無妙法蓮華經》,一天到晚念「南無妙法蓮華經」,那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意思。『經首名字』它就能夠滅罪了。何況讀全部的經文,何況能夠理解這個經義,依教修行,那個功德就更大,更不可思議。臨終才聞到。
經【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諸位要知道,前面教他念大乘經經名作用是滅罪,就是我們俗話講幫助他消業障。這『智者』就是前面講的善知識,善知識有智慧,善知識了解正法,在這生死關頭的時候教導他,教他『合掌叉手』。叉手也是合掌的意思,不過沒有像合掌那麼樣的端莊。端重這叫合掌,比較隨便一點、放逸一點,這叫叉手。叉手沒有合掌這樣的莊嚴,比較隨便一點,這都是表恭敬心。
經【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地方大家就明瞭,所以古人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切極重的罪業,所有經咒都消不了,這一句佛號能夠消除。所以佛號是滅罪、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要懷疑,那就不行。你的障礙不能說是佛號沒有效果,殊不知障礙在自己這一邊。你疑惑,對於佛號不產生信心,那麼你念這句佛號當然也能消業障,所消業障很有限。
同修也許要問,我們怎樣念這句佛號才達到真實消業障的效果?我們在大乘經、在淨宗三經裡面知道了這個事實,得到了這個消息,原來效果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在《要解》上告訴我們的。我們對於這一句佛號有堅定的信心,有真實的願心,願見彌陀、願生極樂,隨著你信願力量的大小,消除你的罪障。你的信願力量是無比的強大,那你無始劫所造極重的罪業都消除了。如果對這個佛號沒有信心、沒有願心,人家念我也跟著念,這樣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效果就很小,就不大了。所以你要問為什麼別人念佛能消業障,我念佛念了很久,念了多少年了,業障也沒消除?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信願。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這裡講的是『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經【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這一段是說明這造作輕罪之人,他造的罪不很重,造作的是輕罪,往生的狀況。這段文裡面一共說了六樁事情,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翻開註解,在二百六十四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這是說明造惡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知道這個法門立刻就歡喜接受,假如他不能接受,那也沒有用處。在此地這就是下三品,下三品都是造作罪業的。造作罪業的人能往生是非常希有,非常的難得,絕對不是偶然的,也決定沒有僥倖的,所以這一點同修們要特別注意。否則的話,怕讀了這第十六觀生起一個僥倖的心理:現在造罪不要緊,臨命終時還來得及。你要存這個心理,那就大錯特錯,那就錯了。
他難在哪個地方?諸位要細細想想,真的,一萬人當中難得一個人。第一個條件,這個造惡的人臨終的時候頭腦很清楚,不迷惑、不顛倒,這一個條件就相當不容易,這個條件是必須要具足的。臨終時候人事不省,遇到善知識沒有用處,你縱然勸他念佛,也不曉得他有沒有聽到,也不曉得他有沒有跟著念,那全是個問號、未知數。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問他一句,他答一句,答得很正確,沒有錯,要這麼樣的清楚。第二在這個關頭遇到一個念佛的善友,勸他念阿彌陀佛,勸他求生淨土。這也很難,在這個關頭上遇到一個念佛人,而且對念佛法門很明瞭,也得很有點功夫、很有信心,這才能教導他、勸導他。第三個條件,他聽了之後馬上就能夠接受,因為他不能再思惟了,來不及,快要死了。所以聽了之後立刻就能夠信受,立刻就能奉行,就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不中斷,一直念到斷氣,這符合「淨念相繼」,他真的相繼,他沒中斷。要具足這三個條件才真的往生,可見這三個條件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困難。
這些念佛人怎麼會這三個條件都遇到?諸位要知道他是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很久,善根非常深厚,而是這在一生當中迷惑了,造了罪業;生前沒有遇到善知識,所接觸的都是惡知識,遇不到善緣,臨命終時善根發現,遇到善友,憑著過去生中的福報,這一生當中臨終時候心不顛倒,這才能成就。所以曉得這真正不是僥倖,不是容易事情。我們知道這個事實,決不能存僥倖之心,應當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我們斷惡修善往生,品位不在下三品,最低限度也是中品下生、中品中生,我們到西方世界最少是這麼一個品位。由此可知,九品確確實實都是凡夫,實在是因為這些凡夫遇緣不同而有九品差別,這個說法真正符合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意願(阿彌陀佛的意思,他的願望)。所以我們遇到大乘的善知識,我們的心量也大了,我們也曉得應該怎麼修法;遇到小乘善知識,那修的是戒善,戒律清淨、持戒清淨,修的是戒善。證實了真的是遇緣不同,而有九品的差別。這一段文裡面給我們講了六樁事情:
疏【一明命延不久。】
是在他將要斷氣之前不久的這個時候,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
疏【二明忽遇往生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一定要勸他念阿彌陀佛,要勸他求生淨土,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說實在話,這大乘經首題名字念不念沒有關係,你看念大乘經經題消的罪業是千劫重罪,那念佛號?消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這極重的罪業,沒有勸他念大乘經題,就直接勸他念阿彌陀佛,那消的罪業豈不是更多!何必先要念經題,然後再念佛?沒那麼多時間,來不及。佛在此地是說這大乘首經題做一個比較,才知道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一定要勸這個人求生淨土。
疏【三明善人為讚眾經。】
這是唱經題,就是讚歎大乘經。
疏【四明已聞經功力。除罪千劫。】
第四段是說他聽了經滅罪,聽經題有滅罪的功德。鳩摩羅什大師,這大師真的是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他翻譯《彌陀經》就用阿彌陀佛作經題,這很不可思議!其實《彌陀經》的經題不是佛的名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才是它的經題。可見得羅什大師用阿彌陀佛名號來作經題,這個經題也跟這個經上講的消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那跟普通的經題不一樣。普通經題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滅罪的效果都是千劫生死之重罪。唯獨阿彌陀佛的名號滅罪不可思議,所以這是古德用佛號作經題有他很深的意思。
疏【五明智者轉教稱念彌陀之號。】
在人臨終的時候,實實在在講,跟他說法愈簡單愈好,愈扼要愈好,不能講得太長,不能說得太多,那個時候統統都來不及了,真是簡要詳明,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簡單扼要。
疏【六明以稱彌陀名故。除罪五百萬劫。】
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比的殊勝,他聽了佛號就能夠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地方講『五百萬劫』,我們是以經為準。這註解有的時候抄寫錯誤,有的時候說漏了的,這是可能的,一定要以經為準。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顯示這一段最重要的意思。
疏【問曰。何故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稱佛一聲。即除罪五百萬劫者。何意也。】
確實有不少人讀到這一段文會產生這個疑問。疑如果不把它斷掉,都會造成行門功夫上的障礙。這個障礙如果嚴重會障礙到往生,障礙你往生,不嚴重也可能教你生到邊地。實在講邊地也不錯,我們也不能把邊地看輕,邊地只不過是生到那裡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而已,那個五百年是人間的五百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五百年也算不了什麼!是不是?這我們要知道。
疏【答曰。造罪之人障重。】
這是真的,他的業障比別人重。
疏【加以死苦來逼。】
業障雖然重,怕死!這在病重的關頭,眼看著就要死了,這怕死。為了怕死,這時候要聽到佛法,他的心就格外的專心、專注。
疏【善人雖說多經。飡受之心浮散。】
善知識雖然講這個經、講那個經,這個時候他心是散亂的,聽不進去!尤其是說多了,他抓不到重點,因此他這除罪的力量就少。
疏【由心散故。除罪稍輕。】
佛的名號,名號簡單,名號很短,特別在這個時候,真的六字不如四字,四個字就更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都不要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南無是恭敬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這時候這些客氣話都可以免掉了。
蓮池大師在晚年念佛就念四個字,有人問他,這記載在《竹窗隨筆》,有記載。《竹窗隨筆》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筆記。有人曾經問他,問他怎樣教別人念佛?他說:我教別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就問他: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他說:我自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念四個字。這人家就奇怪了:為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蓮池大師就說: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這客氣話就不要說了。我教別人,別人未必真心求生淨土,那加一個皈依、加個恭敬,這個好!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等待來生多生多劫以後,再發了真實心還能夠得生。由此可知,如果堅定信心,決定在這一生求生,就像蓮池大師一樣,四個字就好了,就不必六個字,決定求生。所以你看這個名號是愈簡單愈容易。
疏【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
確確實實它這個功能是把散亂的心歸一了,就達到一心不亂,有這個效果。尤其是在臨命終的時候,生死關頭,這個時候的心比平常人的心要懇切太多,不是一般人能夠相比的。所以他聽到『佛名』,他就能收心。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叫收心。
疏【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由此可知,在這裡我們得一個結論,滅罪多少全在這能念的心是專還是散,如果是真誠專念,那個滅罪的效果就大;如果有懷疑、散亂,那個滅罪的力量就小。我們在這裡得到這麼一個結論。所以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我們念佛人不能夠不明瞭。下面經文是說臨終時佛來迎接的場面,請看經文。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這善導大師的講解非常的精彩,文在二百六十三頁第二行,我們接著念。
『爾時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這是三聖化身來迎接,諸位要知道化佛跟真佛無二無別。『至行者前』,到往生的人前面讚歎他,『善男子,汝以稱佛名故』,因為你念佛求願往生,你現在一切罪滅了。『我來迎汝』,這個地方還有意思,我們留在底下再來解釋。『作是語已』,就是講完這個話。這個人就見到『化佛光明』,見到佛光。佛光『遍滿其室』,他房間裡面一片光明,見到之後生歡喜心,這就命終了。這是跟佛走了,走了這叫命終。對我們這世界上來講他命終了,在他是跟佛走了。『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七寶池中。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裡面講了六樁事情,善導大師的開示在二百六十五頁最後一行:
疏【即有其六。】
就是有六樁事情。
疏【一明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眾應聲來現。】
就是這個人正在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派遣化佛來迎接他,『化眾應聲來現』,這是說明感應道交非常的快速。我們這個世間一舉一動、起心動念,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懷疑,十方世界念佛人那麼多,佛恐怕把我忘掉了,把我看漏掉了,這事情不就麻煩了嗎?其實佛沒有把你看漏掉、沒有忘掉,是你自己懷疑。這懷疑能不能去?還是能去,生到疑城,生到邊地,那這麻煩就大了。所以對於佛的智慧、德能要有決定的信心,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眾生同時往生,佛與觀音、勢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也沒有搞錯,來接引的時候一個也沒漏掉。我們對這個事實要肯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往生的大利益。這是感應不可思議。
疏【二明化眾既已身現。即同讚行人。】
第二說明三聖的化身,跟念佛人見了面之後,讚歎他念佛的功德。
疏【三明所聞化讚。】
『化』是化佛、化菩薩,讚歎這個人。
疏【但述稱佛之功。我來迎汝。】
前面善知識跟他講那些大乘經,跟他講那些開示;就是我們現在臨終的時候,跟他講開示,跟他講一點。這化佛來迎沒有提開示的事情,那個講開示沒提。
疏【不論聞經之事。】
沒有說這個事情。這個意思要緊。
疏【然望佛願意者。】
在這個地方我們望佛的願、佛的意思。佛的願、佛的意思到底在哪裡?
疏【唯勸正念稱名。】
這一點意思重要!由此可知,人在臨命終時勸他念佛重過將大乘經義開導,重過。我們遇到這個情況就曉得不必講開示,希望他多念幾聲佛號。講開示雖然能滅罪,滅得少。這念佛句句都能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你豈不是幫了他大忙,何必在這個時候耽誤他時間?所以這一段文重要。我們在這裡真正了解佛的意思、佛的願望,就是叫你念這個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唯勸正念稱名』。
疏【往生義疾。】
『疾』是快速。
疏【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應知。】
這個『要』是重要,『益』是利益,最重要的利益我們應該要曉得。佛在三經上、在所有大乘經上專講念佛往生功德的是這淨土三經,在講一切經中附帶讚歎念佛往生利益的,那就太多太多了,總有幾百種經之多。這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來讚歎,這就是講『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勸是勸我們念佛,可見得念佛真的是重要,是最重要的利益。
疏【四明既蒙化眾告及。即見光明遍室。】
這個『化眾』就是化佛、化菩薩,三聖的化身,把這重要的修學方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告訴他,他就見到光明遍照,就見到光明。病人躺在床上,佛光一照,好像房子都沒有了,這個牆宇也沒有了,在空中一樣。佛光一照的時候,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人本來有病,那病也沒有了;本來有業障,業障也沒有了。
在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特別記住,罪障的樣子是什麼?怎麼曉得那個業障消除了?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業障好重,要求著消業障。哪個地方有拜懺的,去拜拜梁皇,拜個水懺、拜個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拜了之後回來看看,業障是不是真消了?實在說什麼是業障不曉得,拜了之後到底有沒有消也不知道,這樣糊裡糊塗、懵懵懂懂的學佛,那很難成就。所以一定要曉得業障是什麼,業障從哪裡來的。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業障的來源、業障的根本,「出現品」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跟佛完全一樣,智慧也一樣、德能也一樣,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業障的根說出來了。業障是什麼?妄想執著,這就叫業障。妄想輾轉輾轉的就變成了所知障,這成障礙;執著輾轉輾轉就變成了煩惱障。所以這業障就是妄想煩惱。那我們消業障,我們去拜個懺,拜回來之後煩惱是不是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那很有效,恭喜你,你業障真的消除了。如果拜完之後照樣打妄想,還是煩惱重重,你業障沒消掉。
這一個臨命終念佛人,他那個業障為什麼消除得這麼快?因為他要救命,他的心情跟我們的心情不一樣。他著急,要趕快!所以他的心專,他的心一。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下去,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是真的把業障消除掉了。一直把佛念來,這感應道交,他真的業障消除了,佛來了。這佛光一照一加持,這功力穩固、穩定了,所謂功力穩定就是煩惱、妄想不再起現行,這是佛力加持他。雖然有煩惱、有妄想、有業障,它不起作用,伏住了。自己的信願伏住了,佛的光明、威神加持幫他伏住了,這樣才往生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念佛不能不專,念經不能不誠,真誠的去念。當我們念這部經的時候,像我們平常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個小時,念快的人可以念半個小時,不要念太快,念一個小時好,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這一個小時當中不起妄想、不起煩惱,你這一部經就是真的消了業障。天天念、常常念,那個妄想自然少了,煩惱自然也少了,這就是你業障消除的現象,你自己會覺得。覺得什麼?心地很快樂,我們現在一般講壓力,壓力少了,減少了,沒有了,身心很輕快,這個頭腦很清楚。從前做事都是糊裡糊塗的,現在很明白、很清楚,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智慧增長的現象。從前聽話,聽人講話不曉得什麼意思,現在一聽就知道,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從前人家講好話聽不進去,壞話一聽就懂;現在聽好話能聽得懂,能聽得進去,這都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所以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盲修瞎練那就很難了,那個成就就相當不容易,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我這些年講了很多遍,常常告訴大家,《無量壽經》是大乘經典裡面的第一經,經題能滅千劫罪。《無量壽經》的經題跟其他經題不一樣,為什麼?《無量壽經》上經題有阿彌陀佛名號在。也許同修要問,現在這《無量壽經》的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裡頭沒有阿彌陀佛?這裡頭阿彌陀佛說了兩次,「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所以這個題目念一遍就念了兩聲阿彌陀佛。你才曉得這個經首的題目跟其他大乘經的題目、經首題目不能一概而論,這個滅罪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勸大家去念、去讀誦。所以這是在行門當中,特別是在現代,現代人、現代這個社會受持這部經的效果是非常的快速,非常有效。再看底下第五:
疏【五明既蒙光照。報命尋終。】
這個佛光一照他就跟佛走了,活著往生。這一點大家要記住、要明瞭,往生決定是活著往生的,而不是死了往生,是往生之後這個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我們看這個身體,他死了,其實人家沒有死,走了,身體不要了,這才是事實真相。
疏【六明乘華從佛生寶池中。】
他跟著三聖的化身,自己坐在蓮花之中,跟著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安住在七寶池中,這是說明他往生的狀況。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經【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經七七日』,四十九天,這個時間也是指我們這個地方的時間,不是極樂世界的時間。由此可知,很快!這時間不長,很短,蓮花就開了。
經【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這一段善導大師也給我們說明有五點意思。第一個花開之後,觀音、勢至這兩位大菩薩放光,到他的面前為他講經說法。這『甚深十二部經』是指大乘經論,不定指哪一部經論,是給他說大乘經論。到底給他說什麼經論?佛說經必定是契機契理,一定是非常契合這個人過去世中生生世世所修的。因為他這一生當中沒有接觸佛法,他在臨命終時遇到善友才聽說這幾個經題,甚至於連經題都沒有聽到,他懂得什麼佛法?但是如果不是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他決定遇不到這個緣,遇到這個緣也不會發心,不會動心,那沒有用處。一定與他說相應的經論,一聽就歡喜。
像我們現在遇到許許多多大乘經,這都在一個緣字,有的經我們一聽好喜歡,有的經聽得就聽得格格不入,就不喜歡,這就是這個法門與你有沒有緣分。這個法要有緣。法要有緣,人還要有緣,那個講經的人,這個人講經我很喜歡聽,那個人講經講一樣的,甚至於講得比他還好,他就是不喜歡聽,就是說人要有緣。觀音、勢至,他為什麼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給他講經說法,觀音、勢至來給他講經?觀音菩薩這個緣比阿彌陀佛還深。你看看我們很多人,不學佛的人不知道有阿彌陀佛,但是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觀世音菩薩的知名度超過阿彌陀佛。
所以跟觀音菩薩的緣特別深,觀音菩薩來跟他說法,說與他相應的法。他一聽歡喜開解,『發無上道心』,這個菩提心這時候才發。在大經上我們讀到,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是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三輩九品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地方說,這時候才發的真正菩提心,他才懂得什麼叫菩提心。他往生的時候,只是發一念求生淨土的念頭,從前我們不曉得這個念頭也叫做菩提心,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來,這一念就叫做無上菩提心。雖然不是真正無上菩提心,因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觀音、勢至一給他講經說法,他菩提心馬上就發出來了。可見得這一念求生淨土,一念願見阿彌陀佛,就是等於無上菩提心一樣,所以到那個地方一定發。
『經十小劫』,這個十小劫也是我們這邊的時間。『具百法明門』,具是具足,這百法明門就是對於一切法通達明了。『得入初地』,這是真實證到初地的果位了。
經【是名下品上生者。】
這底下還有一段是經文,我們的本子漏掉了。「麗本」是高麗本,就是我們現在講《高麗大藏經》,在這一段後面還有十八個字:
經【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這十八個字,《高麗大藏經》上有,我們中文《大藏經》裡面現在沒有這十八個字。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小註說,這十八個字應該是有,為什麼?善導大師註解裡頭有這十八個字,可見得唐朝那個時候本子有。我們中國經典傳到韓國是那個時候傳去的,可能是後來我們抄寫的,抄到「是名下品上生者」,底下就忘掉了,把這幾個字漏掉了,這也未可知。這段幾句話,諸位翻開二百六十七頁第三行,第三行這一開端:
疏【八從是名已下。總結。】
『是名下品上生者』,這一句是總結。你看善導大師註解底下有,還有九,可見得高麗本這十八個字確確實實是經文。
疏【九從得聞佛名已下。】
這底下善導大師講的。
疏【重舉行者之益。】
重複再舉出來念佛往生的利益。
疏【非但念佛獨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
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很多地方有遇到同修來問我:我念觀音菩薩念成習慣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習慣,我念觀音菩薩能不能往生?這裡證明,觀音菩薩是『僧』,念佛得生,念僧也得生。所以你念觀音菩薩求往生,能,能夠得生。所以有家人,尤其是家裡老人,他一生念觀音菩薩念很多,你不要叫他改。要改念阿彌陀佛,他念幾句阿彌陀佛又念觀音菩薩,結果他心都念亂了,都慌張了,到底觀音菩薩跟阿彌陀佛哪一個好?反而把他那個一心攪亂了,把他的功夫破壞了,這是很大的錯誤。他念觀音菩薩,就勸他一句觀音菩薩念到底,不要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我們在經上都有根據。你念大勢至菩薩,你就一心一意念大勢至菩薩,決定得生。念到心清淨,一樣消業障,一樣往生極樂世界,這念僧。
這個『法』是經典,我沒有念佛,我也沒有念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每天念《無量壽經》,能不能生?得生。我每天念《阿彌陀經》能不能生?能生。我每天念《金剛經》能不能生?能生。迴向求生淨土統統能生,你念《地藏經》也能生。所以我在南部遇到專修地藏法門的,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能不能得生?能生,發願迴向求生淨土。我們在大經,這《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看到的,經文上有說明,修學一切大乘法門,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在此地又得到一個證明,念佛、念法、念僧都能得生,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們遇到修其他法門修得很久了,不要勸他改變,一定把這道理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使他更有信心,心裡有定,能夠生歡喜心,知道我這樣修法也能往生,臨命終時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同樣都來迎接。所以以這個讀經、念諸佛菩薩名號的功德求生淨土,這就一定不錯。這是下品上生章。
我們這個講席,到我們出國之前還有三次,可以講得圓滿。後面同修機會不能放過,這後面比前面重要,因為我們都是造作罪業的人,這是後面比前面重要。好,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