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四集)  2015/7/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2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五十五頁,倒數第四行,科題「淨心」,分兩小段,第一段「總標」,經文只有兩句: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經文雖然只有兩句,內容非常豐富。『無量劫』,我們看到了,無量劫做什麼?積德、種福,植是種植。可見得德是多麼重要!我們看念老註解,「本品初段明莊嚴淨土。此下三段表嚴淨自心」。嚴是莊嚴,淨是清淨。為什麼?下面說,「蓋心土不二,心淨則佛土淨也」,道理說出來了。一直到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微中子的存在,才告訴我們物質現象,國土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從哪來的?從心生的。心淨則佛土淨,求生淨土的人首先要求清淨心。這個修持的目標就在經題上,本經的經題,前面一段是講果報,「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因是什麼?因是「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就感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題因果具足。所以修淨宗的同學要曉得修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佛求生淨土還爭執,我遇到一個同學,傳個信息給我,他們那個地方念佛堂,有人主張念四字,有人主張念六字,爭論幾乎到吵架了,這能往生嗎?自己不能往生,叫別人也不能往生。所以古時候的念佛堂多,祖師大德知道,各人根性不相同,願意念四字的有念四字的念佛堂,你到那邊去,願意念六字的有念六字的念佛堂,不衝突,把你們分開;有人喜歡大聲念的,有人喜歡小聲念的,喜歡大聲有念大聲的念佛堂,喜歡小聲有念小聲的念佛堂,應有俱有,讓你不生煩惱。諸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好!

  我們在經教裡頭也常常提醒同學,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證果?學了一輩子,初果都沒有證到,什麼原因?五種見惑都沒有放下,不但沒有放下,連減輕都沒做到。五種見惑頭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跟人對立、跟事對立、跟一切萬物統統對立,這個心要沒放下,念這一輩子都得不到須陀洹,在大乘初信你沒有分,你是佛法門外漢,沒入門。初信,好像是小學一年級,大乘;初果是小乘最低的位次,都拿不到,還談什麼?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狀況,特別開這個法門,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但是臨終還放不下,還在爭論,還在吵架,這個人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往生去了之後,你會把極樂世界攪和得一塌糊塗,極樂世界秩序都被你破壞了,你能去嗎?所以佛不來接引你。一定要把身見、邊見放下;見取跟戒取是成見,自以為是,這要放下;再就是所有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得初果,大乘才得到一個初信位的菩薩。位次是最低,但是很可貴,這個位次得到就不會退轉。有這個位次就是聖人,小聖,小小聖,他不會退到凡夫位,所以叫位不退,三不退裡的第一個,位不退,很可貴。拿到這個地位的人,念佛往生是決定得生的,沒有一個不往生。

  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信願具足,往生的條件就成立。念佛不論多少,論功夫,功夫是什麼?把煩惱念掉了。我們心裡面煩惱一起現行,馬上就是阿彌陀佛,把煩惱控制住,慢慢煩惱不生了,這是功夫。煩惱要真正控制住,不生煩惱,證得初果的位子,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是插班去的,你不是在同居土,你是在方便土,方便土也是三輩九品。四土都講功夫,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該放下的,古大德教我們,身心世界(身就是身見,心就是思惑),這是見惑,心是貪瞋痴慢疑,要放下身心世界。外面周邊的環境不再接受干擾,它有干擾我們可以不接受,這樣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向上提升。

  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是此下三段之總標」。「劫者」,表極長很難比喻的時間,無量劫。「無量劫者,表劫數又無量,此乃無量之極長之時」,這講時間。「故其時間,無法稱說,不可計量」,計是計算,數字太大了,沒法子計算,沒有法子來度量。「以表修行久遠。」說哪些人?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無量劫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到今天連初果也沒證得。好在遇到佛法能生歡喜心,能不毀謗,能接受,這一點點善根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多生多劫修成的;沒有多生多劫,佛菩薩來勸他,他也不肯相信。我們一接觸就能相信,不是偶然的。

  「行者」,行是行為,「身口意之造作」,這叫行。「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就把它稱作德;「能成之道」,我們叫它做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行是造作,造作的結果稱為業,業有淨業、有染業,染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我們就知道了,所謂淨業,善惡二邊都放下了,這才是清淨。淨業那是德行、功德,無量無邊,我們看到諸佛菩薩生生世世累積德行。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德行。我們在這裡要問問我們,我們在日常當中有沒有抓住戒定慧?有沒有念念不忘六度?這是標準,如果我們這一天沒有這個標準,這一天白過了,空過了。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布施,教我入門從三種布施下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度裡頭第一度。沒有能力,沒有能力要有心,要有這個願,遇到緣隨分隨力,圓滿功德。布施錢,不是一定要布施多少才叫功德,不是的,你有布施的心,你身上只有一塊錢,這一塊錢拿去布施,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只有這麼多,全部拿出來了。富貴人家布施一千萬,他財產太多,一千萬算不了什麼,他那個布施不圓滿,不是百分之百。我們這一塊錢布施,功德比他大,為什麼?我們是圓滿的,他不圓滿。這就知道,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財布施的果報得財富,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要修!真正修,清淨心就現前。能放,布施實在講就是放下,肯放下,清淨心就現前,再提升平等心現前,再向上提升就是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把我們自性裡所有的障礙統統放下。戒定慧叫三無漏學。我們淨宗同學在三十年前,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美國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提出戒律,持戒念佛。戒律哪幾種?五科,五個科目,很簡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六度,第五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不要多,就這五個,我們把這五樣做好就是具足戒。這五樣能幫助我們得三昧,能幫助我們開悟,能幫助我們行菩薩道。不用複雜,我們有能力做得到的,輕而易舉可以做得到的,就夠了。

  下面念老舉《會疏》這四句話,《會疏》裡說「行謂行業」,行是行為,行為所造作的因果都叫業。「三業所作」,身口意,起心動念,意業;言語,口業;身體造作叫身業,這叫三業所作。從早到晚,連睡覺還作夢,作夢也是在造業。為什麼?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得力就不會作夢。每天作夢是在測驗自己,如果作夢還作惡夢就不好了。學佛的人首先第一步的功夫,有夢,沒有惡夢;功夫再進一步,夢沒有了,得清淨心。這些都是在勘驗自己的功夫。底下說,「德謂福德,行之所感」,行善得福報。「又非朝夕所得,故云積植」。果報沒有那麼快,所以要積,植像種樹一樣,一定要到它因緣具足,則開花結果。「積者積累,如點滴所聚。植者培植」,好像我們種樹,「育苗成林」。「經時久遠,不可計稱,故云無量劫也。」菩薩們,他們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們無法去思量,也沒有辦法說得清楚,長時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在修行。

  斷煩惱不容易,生生世世累積的功德還伏不住煩惱,惡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有時候還造。我們也很想能把不善的行為控制住,用什麼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信願持名。念佛的功夫還壓不住,是我們的功夫不得力,煩惱習氣比我們念佛的功夫多,我們伏不了它。我們努力,不要去想煩惱,想阿彌陀佛,這就能幫很大的忙。天天想佛,時時刻刻想佛,念念念佛,不出聲音,心裡面念佛,很管用。為什麼?我要把煩惱念掉,要把習氣念掉,把清淨心念出來,好!清淨心念出來就等於小乘阿羅漢,大乘七信位的菩薩。方便土裡面三輩九品我們就很清楚了,真正念到清淨心,大乘的七信位。三輩九品不就很清楚的看出來了嗎?九信、十信,上上品往生,方便土。初信位也不在凡聖土,上去了,方便土的下下品往生;二信位,方便土的下品中生;三信位,下品上生。你看這位次,很清楚就出來了,這就叫功夫的淺深。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別顯」。它分三段,第一個是「自利行」。自利行裡頭又有三小段,第一個「離欲念佛」。念佛人最重要的是離欲,離欲是功夫。欲是什麼?欲望。我們看經文: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念老註解得很詳細,我們看註,『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想者,對緣生心曰想」。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環境,環境裡頭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人、有惡人,物質環境裡頭有順境、有逆境,面對著這些環境起心動念這叫想。不起心、不動念,面對環境不起心、不動念,那功夫到家了,那是什麼人?那是佛。佛對緣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是智慧,他不糊塗,他看得非常清楚。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對緣生心,這叫想。你看「想」,中國這個字會意,心上有了相,這是想。想一個人,他這個人的相現前,別人看不到,自己心裡很清楚;想一樁事,事現前。一切萬物,想什麼它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佛不生心,菩薩生心,生心他能控得住,這就比我們高明。他怎麼控住?他不分別、不執著,比我們高。我們起心動念,馬上分別執著就起來,同時起作用,這就變成凡夫。阿羅漢比我們強一點,阿羅漢有分別,沒有執著。執著叫見思煩惱,最嚴重的;分別叫塵沙煩惱,比執著輕。塵沙是比喻多,一看到就分別,一聽到就分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接觸,分別就起來,比喻作塵沙。菩薩所斷的,佛所斷的,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生心,就是起心動念。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功德。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德是不起心不動念。圓滿的大德,佛所證的。佛最低的(佛有高低),禪宗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是佛?明心見性就成佛。明心見性有四十二個等級,換句話說,佛就有四十二個級別,你是哪一個級別的佛。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他們不用妄心,他們完全用真心。菩薩還用妄心,用得正,不會用錯了。凡夫用妄心用得邪,邪是什麼?煩惱、習氣。菩薩用得正,他完全用佛的標準,就是佛家的戒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戒律都相應,這就用得正,這就是在積功;清淨心現前,那就是德,他真得到了。得到清淨心證阿羅漢果,得到平等心證菩薩果報,覺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成佛了。

  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在那個地方等待,等待什麼?無明習氣斷乾淨。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你要有方法就起心動念,那就墮落了。就是不要去理它,隨它去。每天做自己的功課,自己的功課就是供佛,供佛是修福,念佛是修定,聽經是修慧,在實報土。到哪裡去聽?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個個神通廣大,跟阿彌陀佛一樣,能化無量無邊身,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的時候就供佛、聞法,福慧雙修,那個福報大。我們這邊今天連一個好老師都找不到。到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剎土,你說到就到了,沒有距離。化身去供佛聞法,跟真身沒有兩樣,得真實受用。真身呢?真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化身去了。不但能供佛、聽經,而且能度化眾生,十方世界都有有緣人,你要是看到有緣人,有緣人來求幫助,你也會分身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現身說法沒有考慮的,眾生有感你自然有應,妙不可言。到極樂世界全都做到了,都兌現了,所以極樂世界不能不去。

  下面舉個例子,「如於境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謂之想,能取境界差別故」。下面,「貪想、瞋想、痴欲想是三惡想」,這都是惡念,不好的念頭。下面,「如《郁迦羅越問經》,謂菩薩行布施時,以離欲想、修慈想、無痴想對治三惡想」。這佛教人,離欲,離貪欲;修慈,離瞋恚,修慈悲心想;無痴是對治痴欲想。我們今天用的方法比它這個簡單,效果更大,我們用什麼方法?阿彌陀佛,心是阿彌陀佛,口念的阿彌陀佛,身行的阿彌陀佛,完全依照三經一論,三經一論就是阿彌陀佛,依照阿彌陀佛的教誨,這個好!「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身心世界統統要放下,到什麼時候圓滿?欲的念頭,欲望沒有了,布施功德就圓滿,還有欲望不行,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想見阿彌陀佛,行不行?行,修淨土宗的行,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修別的其他法門就不行,這就是難易之分。淨土宗准許帶業,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沒聽說帶業的。淨宗把修行成佛證果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你到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到極樂世界成佛之後,那是第二個階段。其他八萬四千法門沒有第二個階段,只有一段,沒有二段,難!難易我們要搞清楚。所以菩薩(這都是平常我們要學的、要做的)捨所施物,生離欲想,真的捨得。「於求者與樂因緣」,接受布施的,讓他生歡喜心,「故瞋恨心薄」,這叫修慈想。「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痴心薄」,不痴了,點點滴滴的功德都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他修布施,離貪瞋痴。離欲,這第一句。

  第二句,『不著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所緣的,眼緣的是色,耳緣的是聲,鼻緣的是香,舌緣的是味,身緣的是觸,意緣的是法。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樁事情,就是修不著。「不著者,不貪著也。色等,六塵也。一、色塵,一切形色,如青黃赤白及種種形象」。這都是眼見的對象,眼根所緣的對象叫色塵,我們叫物質對象,這些形相都是的。「二、聲塵,一切音聲,樂聲與噪聲等等」,統統是耳根緣的對象。「三、香塵,鼻之所辨別者,芬香與惡臭」,鼻所緣的。「四、味塵,舌之所辨者,飲食之種種美劣之味。五、觸塵,身之所辨者,例如細滑粗澀、寒熱溫和等等。六、法塵」,是意根所緣的,「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又此六塵中,如男女之美容」,眼見的;耳聞的,「絲竹歌詠之樂音」,音樂;「栴檀與男女身香」,鼻所聞的;「飲食肴膳種種美味」,舌根所緣的;「上妙衣服與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身所緣的,「皆令眾生貪著其事,不得出離」。這提出嚴重的警告,你六根對六塵境界起貪瞋痴,起這些念頭,這就是為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就在此地。

  輪迴苦,尤其我們這一代,你們年輕這一代比我就更苦。我的童年雖然生在戰亂,那時候社會安定,社會好,人與人之間都懂得關懷,中國傳統的文化還沒有丟乾淨,我們還沾了一點邊,至少可以說,三十歲以前,我們還過個正常人的生活。現在的人麻煩,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丟得乾乾淨淨,連影子都沒有了,你說人多苦。雖然物質生活比從前提升,交通便捷,精神生活苦!父子沒有親,沒有親愛,小孩長大自己走了,不管父母,以為正常。外國人是這樣的,學外國,外國十六歲離家出走,就別找他了。早年我在加州,有一個也是學佛的同修,他的兒子十八歲離家出走,他到警察局去報案,人家問他多大年歲?十八歲。十六歲走了就別找他。美國認為十六歲就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不必家裡照顧。父子沒有親,五倫沒有。五常,仁義禮智信,現在的人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五個字全沒有,這五個字好像與他不相干。我這個年齡這一代,三十歲之前還有,是不如從前,但是還有,還常常聽到。現在聽不到,沒人講;看不到,沒人做。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提倡祭祖?提倡祭祖,目的就是宣揚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悌忠信,就是倫常道德,讓大家看一下,提醒一下。一年三次,不能再多,多了人家討厭,少了記不住,辦這個活動用意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文,「今法藏菩薩」,他老人家為我們現身說法,「內無惡想」,沒有惡念,沒有貪瞋痴的念頭,「即離惑因」,迷惑顛倒的因他沒有。「不著六塵,是離惑緣」。因離開了,緣離開了,當然就不會有貪瞋痴慢的果,沒有這個。「內因既離」,憬興法師說的,「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這真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上修,這叫功夫。念佛人無比方便殊勝就一句佛號,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那個念頭打掉了。所以佛號要念念相續,好處在什麼地方?不造惡業,善業也不造。善惡都離,往生容易,往生的時候真的統統放下。念佛人為什麼最後往生去不了,原因都在此地,他六根在六塵上留戀,捨不得離開。阿彌陀佛不等你,看你念頭不專他走了。所以念佛,有人追頂念佛,什麼意思?就這個意思。追頂是一句接一句,不放鬆。甚至於黃念祖老居士往生,也表演給我們看,他往生前六個月(半年),每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一句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就是這個樣子做給我們看。三業清淨,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信願具足,念佛功夫是這麼懇切。要照經上所說的,他往生的品位就很高,肯定是在實報土,絕對不是同居土、方便土,不是的。六個月的功夫,就能把自己品位提到上上乘。

  憬興說得好,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憬興師明其因果,謂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矣。」為什麼他能離?他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的科學家,特別是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我們看了,對我們修行人有很大的幫助。科學證明了,宇宙之間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如夢如幻,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從高頻率波動產生的幻相。佛在《般若經》裡面講得很多,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中國人喜歡讀這一卷,用這個幫助我們觀照,讓我們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執著是對的,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是拒絕,可以受用,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執著。不放在心上,不近人情,人家說你怪怪的,你學佛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不能六親不認,學佛要把孝悌忠信做出來,給世間人做榜樣。內裡面呢?心裡頭是阿彌陀佛。外面是演戲,做給別人看的,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斷惡修善,這都是功德。

  再看下面這一段,『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是古人講的一念單提,我們只要這一念,這一念好,專念阿彌陀佛。我們看念老註解,「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一句是從《宋譯》裡面節錄下來的。「但者,唯也,獨也。此二句與前二句,應一氣讀下」。前面兩句是萬緣放下,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萬緣放下」;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是「一念單提」,我們只要保住這一念,「此正淨業之綱宗」。

  「《華嚴經》明,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華嚴經》修到登地,菩薩最後一個階段,十地圓滿就成佛,他們在最高階層修成佛之道,修什麼法門?統統是念佛。念佛如果不好,念佛如果有問題,到達最後、最高層,他為什麼要修這個法門?《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地地是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每一個位次的菩薩統統修念佛法門,給我們做見證。菩薩地位當中,十地菩薩位次最高,下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賢,登地叫十聖。三賢還有修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登地就放下了,一向專念。念哪一尊佛?我不說大家心裡都明瞭,統統念阿彌陀佛。怎麼知道?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不念阿彌陀佛他念哪個佛?這不就清楚了嗎?

  「本經《大教緣起品》云: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這說得更清楚了,過去佛、未來佛、現在佛,這四個字是講三世諸佛;佛佛相念,每一尊佛都念佛,阿彌陀佛念十方佛,十方佛念阿彌陀佛。「又《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念佛得什麼?成佛。這都是經上的經文。十方諸大菩薩無量無邊,大家都說的是你怎麼成佛的?你修什麼法門成佛的?最後都說出來,統統是念佛。成佛必定要通過十地,十地既然地地都念佛,哪有不念佛的道理?前面講十地菩薩念佛是告訴我們,菩薩成佛最後一個階段修什麼;這個地方這一段話是為我們做證明,每一尊菩薩都說出成佛的本緣是依念佛得到的。

  「又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持就是持名,「慎勿忘失」,不能把這個事情忘掉。什麼事?念佛,佛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釋迦牟尼佛來給我們做證明,「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成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在梵文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翻作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種智。本師釋迦牟尼佛來給我們做證明,不但世尊一個人,賢劫千佛(這是我們眼前的,娑婆世界的,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彌勒來成佛是第五),這一千尊佛修行證果,從初發心,都是因念佛三昧故,得一切種智。賢劫千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這個樂是喜歡、樂好,喜歡憶念諸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翻作諸佛。「阿彌陀佛」這句話是梵語,要是把它完全翻成中國字不是不能翻,尊重不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那我們想想,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成佛,成佛就證得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種智,無上菩提,菩提是覺,就是無量覺。所以這段話非常重要,世尊在此地親自為我們作證,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

  下面,「所修善根,指諸佛所修之功德」。怎麼修的?「憶念佛德」。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成就極樂世界的報土。報土的由來我們要知道。他是參訪,我們現在講研究考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取長捨短,一切諸佛剎土裡頭好的統統採取,不好的不要。所以造成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因為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真善美慧之大成,沒有能超過極樂世界的。憶念佛德,這是阿彌陀佛的成就。「感恩圖報」,我們用什麼方法感恩?用什麼方法報恩?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是報阿彌陀佛的恩。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第十八願裡頭說的,沒功夫,一生作惡,五逆十惡,沒有念過佛,是不信佛,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這時候害怕、恐懼了,遇到善友勸他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去極樂世界的條件具足了。再念個十聲,甚至於一聲,一聲怎麼?他就斷氣,沒有念到十聲他就嚥氣了,都能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三輩九品,階級不一樣,可是怎麼樣?它平等待遇。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極樂世界獨創。待遇平等就是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跟實報土往生的法身菩薩智慧平等、道力平等、神通平等,一切受用統統平等。這個地方不去,你還想到哪裡去?想去就要全力以赴,我們把這個世間徹底放下,阿彌陀佛說現在我就帶你去,馬上就走,沒有考慮的。你還有沒有什麼罣礙?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真能去得了。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有這個念頭,真去得了,佛到時候真來接引,我們一點都不懷疑。懷疑,他不來了;我們把他靠定了,決定沒有懷疑。

  所修善根,指諸佛所修的功德。「憶念佛德,感恩圖報,思欲齊等,是名憶佛」。經裡面講的這個,非常重要的開示,不要多,這幾句記得就行了,放在心上。懷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恩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我們這些造作惡業的眾生,我們也能有機會往生不退成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法身菩薩智慧、神通、道力平等。

  我們知道「念佛最勝」,這一句要記住,所以《華嚴》十地菩薩,地地都念阿彌陀佛。「今欲齊等,故亦當持名念佛。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我們還要修什麼?無論修習什麼善根,都比不上這一句佛號。為什麼?這一句佛號總攝一切善根,一句佛號,所有一切善根統統具足,一樣沒漏。這一句佛號,所有一切諸佛的名號都在其中,一個都沒漏。乃至於菩薩名號,菩薩名號是修德,佛的名號是果德,圓滿的修德、圓滿的果德也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念這個一切都念到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都很重,有人喜歡念四字佛號,有人喜歡念六字佛號。我知道,中國古代的淨宗道場很多,為什麼要那麼多?適合每個人的緣分。喜歡念四個字的,那一邊的念佛堂專念四個字的;喜歡念六個字的,那一邊的念佛堂專念六個字的;喜歡大聲念的,那個地方念聲音大;喜歡小聲默念的,另外一個念佛堂,他們在那裡用功。好,都能成就,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我聽說現在一個念佛堂裡面來了幾個習慣不相同的在吵鬧,甚至於打架,這不是佛弟子,這是魔弟子,為什麼?來破壞淨宗的,讓大家都不能往生,這個錯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修任何法門都讚歎,為什麼?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有法門是佛說的,你要不相信、你要反對,不適合你的意思,你要把它改變,那你是對佛菩薩的反對,對佛菩薩的不滿,要佛菩薩跟著你,隨從你的意思,哪有這個道理!

  蓮池大師在世,《竹窗隨筆》上有這麼一段,他老人家自己記載的,這不是假話。有人問他,你老人家念佛怎麼念法?他說他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你勸別人怎麼念法,教別人?我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他,這有什麼不一樣?他就說,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所以「南無」兩個字省掉。「南無」是皈依、是恭敬、是禮拜,這客氣話不要說了,四個字就行。我勸別人念佛,他未必肯往生,他要不肯往生加「南無」好,皈依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加上這個好,跟阿彌陀佛結個好緣,來生後世遇到緣就能往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只要肯念就好。這一生決心想往生,真的愈簡單愈好,四個字就比六個字好,六個字多了兩個字。大道至簡!

  這個法門易行難信,真難相信。記住,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宗在內,身見沒有放下,邊見沒有放下,是很嚴重的障礙。還有成見,自以為是,人跟我的意思不和的時候我要排斥他,這不可以的。處處跟人對立,我念四個字的,別人念六個字的,我就要跟他對立,我就反對他,這行嗎?不能往生。為什麼不能往生?人家修得好好的,心修到清淨平等覺,你跟他一鬧一煩,把他的功夫全打垮了。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你是要把眾生統統留到六道輪迴,不讓他去,是不是這個意思?這不是佛法。真正是佛弟子,對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要恭敬、禮拜、供養。每一個法門都對某一種根機,他都得益,你怎麼可以把它廢掉?這些都是對於教理不通達所造成的。這就說起來,學習經教,聽經重要,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隨順佛陀教誨,這真正佛弟子。已經有成就的要謙虛,不能用輕慢,那是錯誤的。

  佛教之衰不是衰在今天,往上去推至少兩百年了。前面一百年疏忽了,不重視了,慈禧太后帶的頭,帶得不好,自稱老佛爺,把佛菩薩、聖賢放在兩邊,輕慢。過去歷代的帝王,特別是清朝,都是佛門弟子,對佛菩薩都恭敬,只有這個老佛爺不恭敬。清朝亡國之後,中國的社會動亂,一直到八年抗戰終了,佛教,政府沒有管,沒人管,自生自滅。還有一些真正修行人,講經的法師,我還遇到幾個,這些人現在都不在了,確實後繼無人,怎麼辦?佛教需要的繼承人條件不高,只要老實、聽話、真幹;基本的戒條能夠守好,那就是三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大家在一起,一個道場的,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夠了。把這個都能夠落實,都能做到,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個現代標準的佛門弟子。

  五戒就是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跟儒家的根本戒仁義禮智信完全相同。中國人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所以我們學淨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下面是「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你看多好,儒釋道的三個根,在這上扎根,這三樣東西要把它念熟,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要遵守佛菩薩、聖賢的教誨,不犯過錯,這就叫持戒。老實、聽話、真幹,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會成就。掌握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貪多,一門,做專家,不做通家。一門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徹悟很難,大悟有可能,小悟準有分,小悟也就很管用了。

  貪瞋痴慢疑一定要斷,決定不能夠傲慢,不能夠跟人家爭強、爭勝,這個不可以。傲慢,連儒家都忌諱。孔子都說,人有傲慢的習氣,其他的就不必說了,說的話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學佛、學道更不能夠有傲慢心,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貪心,不能有瞋恚。淨宗尤其殊勝,我學佛學了三十多年才接受,所以經上講難信之法,我的體會比別人深。我是《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明白這個道理,晚年歸心淨土。我覺得這個我有把握,其他的法門,雖然學了幾十年沒把握,念佛法門靠得住。這個地方這幾句話要記住,「持名念佛,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故知老實持念,實暗攝憶佛功德也。」多好,多難得!

  「又《安樂集》曰: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他老人家在世,一生確實是辦學校,而且次第分明。先辦小學,接引初機,就是小乘。小乘辦多久?十二年,講阿含。十二年之後,再提升辦中學,講方等,八年。比我們現在學習時間長,現在小學六年,中學三年;佛的小學十二年,中學八年。然後提升到大學,般若,二十二年;最後八年,法華、涅槃。《涅槃經》是遺教,遺囑,那就法華為主。法華八年,那是研究所,講成佛的道理,講成佛的方法。道理講清楚了,方法還是念佛。《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我們表演,徹始徹終就是一句佛號,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帶頭的;《法華經》,龍女八歲成佛,都是念佛,這是我們要覺悟。念佛三昧,不可思議!你看他最後說的這個,「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論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阿公阿婆老實念佛,得此三昧。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他示現的身分,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農民出身,一生做農事,活到一百一十二歲,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師父教給他的,一句佛號念到底,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亂說,不能說。他老人家聽話,真聽話,真幹,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給念佛的佛弟子做出最佳榜樣,給淨宗法門的同學,真正想一生當中求生淨土,做出絕妙的榜樣。

  所以我勸同學,一部書,《無量壽經》會集本。有很多人批評、攻擊這個本子,說這個本子是偽造的、是假的,不准念。非常感恩宏琳法師,十幾年來編了一本書,《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這裡也有一本,這本書詳細辨別,把這樁事情澄清了。會集不是夏蓮居第一個人,歷代會集的人很多。佛經最初傳到中國來就是會集本,第一部《四十二章經》,字字句句都是佛說的,但是是在一切經裡頭節錄下來的,編成一個小冊子,佛教剛剛到中國來,便利於我們學習,那就是會集。會集最大的忌諱,是不能改變經文原來的字,這是忌諱的,不是不能會集。改動字的有,有這個情形,這是被批評的。夏老用十年時間會集這個本子,每一個字都有出處,是哪一部經上的字,一個字都沒有敢改動,全是原文;換句話說,這個會集本是真經,字字句句是佛說的。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用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解這部經。你看,他每一句、每一段都註明出處,從哪裡來的,交代得很清楚,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佛菩薩的意思、祖師大德的意思,正知正見。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學習這部經沒錯,這個路子沒走錯,我們要繼續一直學下去,一生不改變方向,一部經、一部註解、一句佛號念到底。經註幫助我們破疑生信,我們對這個法門、對這個經跟註解生起堅定的信心,再不會被動搖,完全明白了,然後好好念佛。海賢老和尚的話說,「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好!我們在這一會當中決定有成就,取到往生的把握,得到往生的條件,知道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往生真的成佛。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