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0二集)  2014/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6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皈依三寶,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早晚課都要念三皈依,由此可知三皈依的重要性。三皈依到底什麼意思一定要搞清楚,這三條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如果與這三個原則不相應,你已經離開佛法了,你不是真正學佛;真正學佛,念念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皈依佛,佛是自性覺,自性是覺悟的,念念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佛還有一個實際的理體,那就是兩足,兩個,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一個是智慧滿足,一個是福德滿足。覺而不迷,這兩種圓滿就現前,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佛的意思,怕佛、排斥佛、不要佛,那就是他不要智慧,他也不要福德,排斥,都不要了。不要智慧是愚痴,不要福德是貧賤,愚痴、貧賤每個人都不願意聽,他為什麼要排斥?所以這個要講清楚、要講明白。

  法是什麼?達摩是法。佛陀、達摩、僧伽都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佛、法、僧。法,離欲中尊,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法就是萬緣放下,把你的欲望無論是負面的、是正面的統統要放下。為什麼?叫你放下欲望,不是自性裡面的東西,沒有欲望這就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欲望,有欲望就是阿賴耶識,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欲望,成佛的欲望也沒有,真成佛了。有成佛的這個欲望,是假的,他自性裡頭還有個成佛,這個佛就是染污。所以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只要有一法就錯了,就墮落了。

  第三個,你看第二個皈依達摩是放下,皈依僧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團結。僧伽是群眾、是團體,佛說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這叫眾,佛家叫一眾。眾中尊,在所有團體裡面它是最好的團體,它修六和敬。見和同解就是現在所說的共識,大家想法、看法都一致,沒有分歧的,這個叫見和同解。第二個,守規矩,戒和同修。大眾在一起一定要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所以中國過去的家庭是團體,它有幾百人在一起生活,所以有家道、有家規。家道實在講就是佛法講的三皈依,這是道,大家有一個理念,為這個家奮鬥,為這個家延續,把家道發揚光大,榮宗耀祖,這是家道裡頭大家的一個共識,共同的目標。家規就是《弟子規》,必須要遵守,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人不遵守的。帶頭的就是老祖宗,曾祖父、高祖父他們帶頭,老也要守,不能說老了就不守,所以一家人都守規矩。有家學,有家業,這個家經營的事業,事業也是多項目的,多彩多姿。眾中尊,團體當中是最殊勝的團體、最好的團體,給一般團體做榜樣。這是三皈的意思。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不是好樣子就不能夠想、不能夠說、不能夠做。所以三皈是學佛的總綱領、總原則,天天要念,時時刻刻不能忘記,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知道。

  請看經文,《大經科註》一0四二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看起:

  「是故經中《獨留此經品》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還是為我們說明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佛在本經「獨留此經品」裡頭有這麼一段話,「若聞斯經」,你聽到了,你看到了,你能夠相信,你能夠愛好,這個樂是愛好,你能夠接受,你能夠保持,你依這個經典修行,不會失掉。「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個話是佛說的,不是別人說的。所以你對這個經有懷疑,你對其他的法門、經教有愛好,是正常的,絕對是正常的。遇到這個經能產生愛好,那是真難,你能把其他東西也放棄,難中之難。為什麼?你這一生決定成佛。摻雜別的東西在此地,你不一定能往生,不往生的話,在六道裡修行就得要無量劫。所以真正能夠信樂受持,這個人不是凡人,這是大善根、大福德之人。

  我在這一生當中,你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是什麼時候才專攻,一切放下?八十五歲,你就曉得多難。等於說八十五歲之前對這個經認識不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決定專攻,沒有話說的。這麼殊勝,這樣徹底,找不到任何一部經能跟這個法門相比,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成就,沒有第二部經有這個說法的。所以我們對這個經、這種說法懷疑,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確實你能夠相信,你能夠愛好受持,必定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無量無邊,你這一生碰到,你才直截了當就取了。

  我們在前兩個星期看到一個信息,好像是幾年前的事情,一個小孩十歲,念佛往生。「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個小孩居然她一點都不困難。她父母學佛,每天讀《彌陀經》。她七歲的時候聽到爸爸念《彌陀經》,她問他,問她爸爸你念什麼?爸爸說《阿彌陀經》。什麼是《阿彌陀經》?爸爸就簡單把意思告訴她,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說極樂世界怎麼好怎麼好。她聽到好歡喜,她說爸爸你能不能帶我去,去看看?她爸爸說我不能帶妳去。誰能帶我去?阿彌陀佛能帶妳去。那我怎麼樣找阿彌陀佛?爸爸說妳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帶妳去。她從那時起,七歲開始念佛。十歲,三年了,有一天告訴她爸爸,爸爸,明天阿彌陀佛要帶我回老家了,請她爸爸邀集親戚朋友來送她。沒有生病,時間到了就真走了,十歲。我們跟她比,差太遠了!我們要搞到八十五歲才相信,這個小朋友七歲就相信,聽到就相信,就沒有懷疑,十歲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個資料我們有,希望多印一些,我們帶在身上。真不容易!

  「前云取相分別,雖種大福田,求出輪迴,終不能得」,那是什麼?著相的過失。著相是什麼?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你放不下。小孩能往生,她覺得極樂世界好,她可以放下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沒有絲毫留戀。爸爸媽媽都歡喜,也沒有留她,也沒有做出那種親情、傷心的事情,沒有這種表情。真往生了,可見爸爸媽媽對淨宗的信心,小孩做出榜樣,堅固念佛人的道心。萬萬不能著相,不能把世間法點滴絲毫放在心上,都是錯了,徹底放下。那用什麼方法來處世?隨緣,隨緣當中盡心盡力,不取於相。我們中國俗話說,我們「但盡人事」,後面一個,「聽天由命」,這就很自在。在這個時代,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艱難困苦,我們遇到了。我們知道傳統文化的好處,知道佛法的殊勝,但是不知道的人多,知道的人少。至於成功失敗,那是聽天由命,不放在心上。做成功了,我們不居功,這是上天的保佑,人民有福,全世界的人民有福。做不成功,我們盡心盡力,功德圓滿,我們的功德圓滿,眾生沒福,那就做不成功。所以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圓滿功德,不必計較得失,一切祖宗在加持、三寶在加持。

  所以我們要學經典上的教誨,「若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無相智慧,植眾德本,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方法,我們用這個方法。「當生佛剎,永得解脫」。當生佛剎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所以我們希望,我們自己發願真正做彌陀弟子,不要做假的。真正彌陀弟子是什麼樣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部經完全相應,那是真正彌陀弟子。「是乃離相求生之功」,你決定成就。「或入三輩,或墮疑城,關鍵所在,已昭然若揭矣」。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樣學習能入三輩,怎樣學習他墮疑城。墮疑城都好,實在講墮疑城都不是其他法門能夠跟它相比的,他只不過是晚五百年,他是決定入三輩的,時間上耽誤一點,小事情。

  「身心清淨,遠離分別」,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都不需要分別,就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放在心上,何況世間法。你的心才清淨平等覺,淨宗修行真因真果就在經題上。真正的果實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大乘是智慧,圓滿的智慧;無量壽是福德,一切福德壽命是第一,沒有壽命所有的福德落空了,所以壽命是第一;莊嚴是美好,真善美慧這才莊嚴,這是果。因是什麼?「清淨平等覺」。覺就是皈依佛,就代表皈依三寶。心要清淨,心要平等,平等沒有高下,清淨沒有染污,這叫清淨心。清淨心現清淨土,這淨土,心淨則土淨。身心清淨,遠離分別,那就是平等心現前了,這是大菩薩。

  「蓋無相智慧」,用無相智慧來看一切法,「萬法一如,染淨平等,故身心清淨。一切皆如,故離分別」,這都是說的標準。身心清淨的標準是什麼?是萬法一如,染淨平等,沒有染、沒有淨,心真正清淨了。有染是六道凡夫心,有淨是四聖法界眾生心,這有染淨。善惡層次比這個更低,因為善惡都是染,染上善,果報在三善道,染上不善,果報在三惡道;換句話說,出不了六道輪迴。出離六道輪迴才是淨,六道是染,六道之外四聖法界是淨,你有染淨你脫離不了十法界。同樣一個道理,染淨都放下,超越十法界了。我常常勸勉大家,把一切放下,把阿彌陀佛請在心中,晚上作夢也念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別的,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存在,都不放在心上。修行到這個功夫,沒有一個不往生,為什麼?你心裡頭真有佛了,真有阿彌陀佛,你決定到極樂世界,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出現在你眼前,接引你往生。

  下面說,「再者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話《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說的。「都攝六根,故身心清淨」,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攝是什麼?收攝,眼不看外面的色,收回來;耳不聽外面的音聲,收回來。這我們做不到,這是什麼人修行的方法?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這個方法,他用耳根,「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法身菩薩。我們怎樣?我們眼看,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不要放在心上,就清淨了;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了。我眼看、耳聽不入心,不要放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我不分別、不執著,我不用心,不用所謂佛家講的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就是意識跟末那,不用這個。沒有第七識就不染污,不用第六識就不分別,分別是第六,染污,染污就是你喜歡他、你討厭他,動這個念頭就染污了。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盡量不分別、不執著,看到、聽到,想到萬法皆空、萬法皆如,提起這個來做觀照,一切法了不可得。《金剛經》上也非常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動念頭、動貪心、動瞋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下來了,就不會再發脾氣了。緊要關頭要能覺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貪瞋痴慢都伏了,都下去了,這都好辦法。淨念相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相續,分別沒有了。學阿公阿婆,不管對什麼人、不管對什麼事,他都笑咪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一聲阿彌陀佛對著你,沒有第二句話,這就是淨念相繼,他沒有分別了,沒有分別當然沒有染污,因為分別比染污境界要高。

  「或疑淨宗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願,如是欣厭,豈非分別」,淨土宗是有這個說法的。那這不是分別嗎?叫我們厭離娑婆,叫我們嚮往極樂,這不是分別是什麼?我們看《妙宗鈔》裡面的解答,《妙宗鈔》是《觀無量壽佛經疏》的註解,四明尊者註的,他答得好,取捨要達到極處,「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下面是黃念老給我們解釋,他說,「蓋捨之若極」,捨到極處,「則萬緣放下,六根寂靜」,這捨到極處,所以放下了。那取呢?「取之若極,則六字洪名,一念單提。如是念佛,何異於不取不捨」,所以說沒兩樣。這個意思說得深,取到終極跟捨到終極都是到零點,現在科學講的零點能量點,統統歸到零點能量點,連痕跡都沒有,哪裡還會有邊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頭有解答,前面是《妙宗鈔》的答,這是蕅益大師的解答,「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執理廢事」,執著理,事上修行就疏忽了。「既廢於事,理亦不圓」,不能夠落實在事上,這個理不圓滿。「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蕅益大師這個說得好!真正通達、真正明白了,理跟事是一體的兩面,取是理,捨也是理,取捨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都很深。

  下面講「無非法界」。「法界」,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解釋,法界也叫「法性」,也叫「實相」,實際上也叫自性,名字太多了,幾十種。「法界之義有多種」,它下面是以二義來解釋,第一個從事上講,第二個從理上講。就事上講,這叫事法界,法就是「諸法」,我們現在科學家稱之為現象,佛法稱它為法界。現象又分三大類,物質現象、心理現象(也叫信息)、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在佛法裡統統都包括在事法界裡頭,它都是屬於事。界是「分界」,像剛才講的這三個差別,物質、念頭(意念)、自然現象,它都分為三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所以稱它作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就叫一法界,一法界就是事法界。一法界是講整個宇宙,我們今天講全宇宙,全宇宙森羅萬象是一法界。

  第二是就理上說的,「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稱它作法界,或者叫它做「真如」、叫它做「法性」、叫它做「實相」、叫它做「實際」,名稱至少有五、六十個,「其體一也」,體是自性。在佛法大乘裡面,一般對有情眾生,動物,在動物上面說叫佛性,在植物、礦物其他方面稱為法性,這兩個名詞不一樣,實際上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它是一體的,這些名詞統統都顯示體是一個。界是因義,「依之而生諸聖道」。佛為我們示現講經教學,這就是依法性而生諸聖道,所以叫法界,這個界是因,生諸聖道這是果。「又界者」,界就是性的意思,諸法所依的性,「諸法同一性」,所以叫一法界,這叫「理法界」,同一個性。

  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大乘教裡面所講的倫理。倫理是講關係,中國古人把它分為五大類,這分成五就各有各的界限。「父子有親」,這倫理上第一倫。「夫婦有別」,古時候男女結成了夫妻,組成一個家庭,這個家庭這兩個人有不同的任務,叫有別。家庭生活,這物質生活是丈夫負責任,他出去方便。最早的時候是打獵,靠打獵為生,以後懂得種植,從畜牧改變為農耕。畜牧是哪裡有水草到哪裡去,現在內外蒙古、新疆還有游牧民族,他們的財富是牛、羊、駱駝,他們養的,一定要找有水草的地方養這些牲畜,哪裡有水草就到哪裡去。到神農才發明了農耕,人定下來了,不再過游牧生活,所以蓋茅蓬、蓋居住的房舍,定居了。在這生活當中,五倫是關係,這個很重要,男子出去謀生,耕種也是謀生,畜牧也是謀生,女主內。女子主內,內裡面最大的所謂相夫教子,幫助先生,最重要的她要教小孩,生下來小孩,母親要教他。

  母親是小孩第一任的老師,從什麼時候教?懷孕時候就教,胎教,這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對小孩,要把他看管好,他不懂事,但是他學習的能力非常強,是我們意想不到的。這個時候所有一切不善的、負面的不能讓他接觸到,不能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讓他保持天真,天真爛漫,保持他的清淨心。要看多少天?古人是一千天,就是三年,從出生到三歲,讓他沒有染污、沒有分別,保持他的真心,保持他的本性。這個三年保持,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能夠辨別邪正是非,好的他會親近,不好的他會遠離,小孩有這個能力,這就是聖賢的種子。人人都是聖賢,人人都是佛菩薩,就看怎麼教法。人是教得好的,母親負責教育。夫婦兩個分量哪個重?男的輕,女的重。所以在上古的社會是母系社會,母親做主、當家。

  這些歷史我們都應該熟悉。我們多想一想,古老的社會它是由那個時代環境所造成,它有它必然的道理,這些優點我們還應當要把它繼承下來,不能像現在爭取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男女各人有各人的職業,不錯,行,你的下一代完了。你下一代的兒女,這個三歲的扎根教育誰能像母親那樣的關心?不可能。交給祖父母來照顧,祖父母不像父母那麼貼心。這個責任是別人不能夠取代的,一定是母親教,父親來教都要打對折。何況現在夫妻兩個都工作,交什麼?交傭人,僱外國傭人她來教,把孩子全教壞了。等到小孩六、七歲叛逆了,他頭痛了。誰造成的?自己疏忽的。小孩叛逆了,上學的時候也不守規矩,老師教不了,你說怎麼辦?這一疏忽,下一輩完了。這是什麼?男女平等,要力爭平等,力爭平等統統服務於社會,不知道教養下一代這是最重要的服務,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為什麼?底下一代,世世代代有人才出來,這個母親所積的功德可太大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中國這兩個是重要的,五倫當中最重要的二倫。往下,「君臣有義」,領導跟被領導,「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些道理懂得了,整個社會安定和諧,人人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你說這個社會多美好,這是中國人說理想當中的大同之治。大同之治在中國是出現過,堯舜的時代。由選賢與能,為什麼變出家天下?中國第一個家天下是夏禹,禹王。禹王死了,他的兒子啟真正賢慧,他好,別人不能跟他比,那只有選他,是這麼起來的。啟也是大家推崇,大家信任、愛戴,所以這用現在的話說順理成章,真正好人。可見得是禹王的夫人教得好,把兒子教得這麼好,繼承王位也是聖王。我相信這個啟示令帝王的后妃,他的皇后、他的妃子,都知道教育底下一代,怎樣把小王子教好,那是她們天賦的職責,她要把它做好。

  所以「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法界就是自性,自性就是圓滿。「如是妙諦」,諦是真理,諦是真實,實實在在不是「情見所能及」。情見帶著分別執著,他達不到這個境界。「求生淨剎者,至心信樂,願生彼國」。至心,真誠到極處,真正相信,真正喜歡,不是情見是智慧,信依智慧,樂也依智慧,願生還是依智慧。「如是求生,是乃舉我介爾一念心願」,這個一念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一念心願,「投入彌陀無邊願海」。彌陀四十八願從真心發的,真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邊際。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沒有邊際。阿彌陀佛發這個大誓願,我們這一念真心接受彌陀的大誓願,把彌陀的大願變成自己的大願,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心同、願同、德同、行同,哪有不生的道理?決定得生!

  「是故十念必生,有願必滿」,這是第十八願所說的。「趣佛菩提,因中即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而不迷。怎麼不迷?知道這個世間一切法是生滅法、是相似相續的法,不是真的,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念頭馬上就起來,你就全放下了。我們的身體能得到嗎?必須要曉得,一秒鐘比一秒鐘老化,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是兩個相不是一個。過去的永遠不會再回頭,過去的痕跡都沒有,一秒一秒過去,一秒一秒相續。相續跟過去不是一個相,裡頭有差別。如果我們拿最後一念來說,人在垂死的時候,氣還沒斷,氣斷了最後這一念,前後是兩個世界,不是一個世界。於是我們想到印光大師每天看那個「死」字,那是什麼意思?萬緣放下,毫無留戀。

  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不是去享樂,是去修行證果的,在那個世界修行決定成就,阿彌陀佛說法沒有中斷的。阿彌陀佛說法沒有起心動念,當然不會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全是自性圓滿的流露。他的流露純真無妄,跟我們的真心相應,跟我們的妄心不相應。實際上,到極樂世界妄心就沒有了,完全轉八識成四智。極樂世界沒有用妄心的人,一真一切真,所以這是無比殊勝修學的道場,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一切諸佛都勸我們。我們能接受,這是大善根、大福報;不能接受,這是迷惑,不是別的。還有嚴重的迷惑,你還不能相信,還不能接受。

  我的經驗奉勸給諸位,只要對大乘經教一天都不放鬆,你一直努力學下去,一遍一遍薰修,有五、六十年的時間,相信了。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到八十五歲完全相信,再沒有絲毫懷疑了,所以讀這個經、讀這個註解無量的歡喜。天天讀,遍遍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處。我們分享,一次比一次清楚,一次比一次深入,諸位要細心聽、細心來看你就會發現,其味無窮!這一部經要是通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隨便展開都是其味無窮。用一部經是禪定,不散亂。看許多東西,心裡就亂了,心就雜了,不如看一種。哪一種好?樣樣都好,沒有分別,喜歡看哪一種就看哪一種,不要改變。改變就吃虧了,為什麼?你心亂了。

  這因中發菩提心,「果上則是必補佛位,究竟菩提」。在極樂世界的果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那個地方跟你有緣,那一尊佛在那裡滅度了,你到那裡去示現作佛,教化眾生。「以上六句即是今經之宗」,是本經的宗旨,最重要的開示,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宗而修」,這八個字是淨宗修行最高的原則,宗旨就是原則。菩提心是真實智慧、覺悟的心,一向,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故當生佛剎,永得解脫」。「惑盡見佛第四十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問答往生數計以勸」。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本經一共分為四十八品,這第四十二。念老有一個題解,品題的簡單介紹。「前之三輩與邊地疑城,皆論凡夫往生」,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般講程度最低的,不是高級的。在這一品當中,「廣明十方菩薩往生之數無量。彌顯淨土妙法,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普勸眾生,求生極樂」。這是這一品裡面的宗旨,詳細跟我們說明十方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數,用這種,這是事實,以這個事實真相來顯示淨土的妙法,淨土的玄妙。極樂世界確實,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真叫普度,一個都不漏。只要你能信、能願、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這地方能不去嗎?我們看下面經文:

  【彌勒菩薩白佛言。今此娑婆世界。】

  指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化的這個地區。

  【及諸佛剎。】

  以及其他諸佛教區。每一尊佛都有一個教化的區域。

  【不退菩薩。當生極樂國者。其數幾何。】

  這一品的開端,「彌勒大士叩問,此土他方不退菩薩」,不退菩薩就是阿鞞跋致。『當生』,就是現在往生到極樂世界有多少人。下面是佛的答覆,「別答此界他方」,先說「此界」,「大行七百餘億」。我們地球上人才七十億,它是七百餘億。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法身菩薩,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在中國佛教裡面就是常常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樣的身分,這是法身菩薩。這個等級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生實報莊嚴土,他們不需要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他們到那邊自自然然就是阿惟越致。『七百二十億』。再看小行菩薩:

  【諸小行菩薩。修習功德。當往生者。不可稱計。】

  阿惟越致以下,用《華嚴經》的行位來說,就是三賢以下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算別教。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是法身菩薩。三賢以下的都算是小行。『當往生者,不可稱計』,沒有辦法計算。《無量壽經鈔》裡頭說:「小行等者,十信菩薩名為小行,對不退故」。三種不退他們證得位不退,這叫小行。往上去有行不退,再往上念不退,念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蓋謂不退菩薩名為大行菩薩,十信稱為小行菩薩,以升沉不定」。他們有退轉,但是退轉有底限。底限,十信菩薩的初信,他絕對不會退到初信之下,所以他是聖人。這是說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有這麼多往生的。下面說他方: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講,不但是娑婆世界這些菩薩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往生的人,都是真信真願一心專念的這些菩薩,他們都往生了。『他方佛土』,四方四維上下,十方,十方有無量無邊的剎土,有無量無邊諸佛,每一個佛剎裡頭往生的人數都非常之多。這個地方「略舉他方十一剎」:

  【從遠照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

  統統講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是法身菩薩。

  【東北方寶藏佛剎。有九十億不退菩薩。當生彼國。從無量音佛剎。】

  這第三個。

  【光明佛剎。】

  第四。

  【龍天佛剎。】

  第五個。

  【勝力佛剎。】

  第六個。

  【師子佛剎。】

  第七個。

  【離塵佛剎。】

  第八。

  【德首佛剎。】

  第九。

  【仁王佛剎。】

  第十。

  【華幢佛剎。】

  第十一。舉出十一個佛剎。

  【不退菩薩當往生者。或數十百億。或數百千億。乃至萬億。】

  念老的註解說,「以上明他方十一佛剎之名,及往生菩薩之數。此下復標第十二、第十三」,這就是底下一科所說的。「《會疏》曰:十三次序,為出世前後,為約方所,其義未明」。這十三個佛剎順序,是成佛先後順序,還是方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還是依這個順序?經沒有講清楚。「經中舉本土及他方十三剎,此十三剎僅為無量剎土」當中幾個例子。這幾個例子,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隨手拈來的,沒有去選擇,隨便說。說明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不宣揚淨土,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都是勸導大家往生,快速成佛,這是諸佛的慈悲,真實慈悲。問題是聽眾,聽到的人有沒有善根、福德、因緣?如果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一聽他馬上就相信。我們對於這個十歲小孩念佛三年往生,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跟她相比,差太遠了!小孩七歲為什麼聽了就相信、就真幹?我們要搞幾十年,搞到四、五十年這才相信,搞到六十年才肯放下,跟小孩比真的差太遠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說得詳細一點。「廣明第十二剎」,這都是舉例子。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彼有無數諸菩薩眾。皆不退轉。】

  這個佛的法緣殊勝。

  【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具大精進。發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

  這時間上說的。

  【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這個數字是『無數諸菩薩眾』,這些菩薩眾都會往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夏蓮老會集這段經文是魏譯本的,康僧鎧的本子。「若參證《唐譯》」,我們再參考唐譯本,「則此處第一句其第十二佛,應指第十二佛剎」。因為前面都有佛剎,這個地方『其第十二佛』,沒有說佛剎。「例如《魏譯》,其第二佛名曰寶藏」,這個地方是東北方寶藏佛剎。「《唐譯》則為寶藏佛國。至於第十二佛土顯往生菩薩之德」,也是舉個例子。

  『堅固之法』,指「不退轉法」。圓證三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對他們來稱堅固之法,不退轉法。「至於不退菩薩亦往生極樂,其義為何」。這我們有問題,我當初學的時候也有這個問題。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是平等的,怎麼平等的?破無明以後證得的,無明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證得實報土,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執著了。既然是平等,為什麼還要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個問題。如果說三賢菩薩往生、十地菩薩往生,我們都不懷疑。證得真實究竟果位了,大家都住在同一個平等法界,沒有絲毫差別,為什麼這些人要到極樂世界去?總有這個疑問不能解答。

  這個地方舉的《大論》,《大智度論》,《大智度論》當中有個問答,「問曰:菩薩法應度眾生,何以但至清淨無量壽佛世界中」,這個也問得好。真正證得菩薩果位,也就是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眾生有感,他立刻就能夠現身說法,幫助眾生化解災難。應該像觀音菩薩一樣,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喜歡,這個「樂」就是喜歡,喜歡「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他到這去了。「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這個也說得好。這個裡面顯示出來,一真法界裡頭的法身大士有習氣,他還有喜歡度眾生的習氣,有喜歡證得自己究竟圓滿,有這個念頭,我證得究竟圓滿再度眾生,有人還沒有證得究竟圓滿,有能力度眾生他就去了,這習氣。

  所以我們所想的沒想錯。諸佛如來的實報土怎麼來的?像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見思煩惱變出來的,就是執著,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從哪來的?這就講十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從哪來的?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變出來的。你只要一起心、一動念,十法界就有;有分別有執著,六道輪迴有了。一真法界從哪來的?他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我學教想很久,最後講經時候講到,見思煩惱,阿羅漢斷了,習氣沒斷;斷習氣那就是辟支佛;菩薩,見思煩惱習氣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在十法界成佛,成佛斷塵沙習氣,塵沙習氣沒有了就成佛了;成佛,他修的就是斷最後的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他真正能做到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斷了,一真法界現前。一真法界怎麼現前?無始無明習氣。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階級怎麼分的?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等級?習氣厚薄不一樣。如果無始無明習氣真正斷盡了,一真法界沒有了。

  《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一真法界例外,所以一真法界也是虛妄。它這個虛妄跟十法界的虛妄不一樣,十法界的虛妄是生滅法,有生有滅,它的虛妄是沒有生滅相,只有這個境界出現,到這個境界消失,只有這兩次,當中沒有變化,這個不相同。你看起心動念沒有了,這個境界現前,到習氣斷盡了,它就沒有了,決定不是生滅法。而且時間很長,三個阿僧祇劫,自自然然就消失了。菩薩到哪裡去了?菩薩成佛了,證得圓滿法身,融入常寂光了。最後的圓滿是融入常寂光,跟一切究竟圓滿的諸佛如來同一個光。好像我們房間這麼多燈光,每一個燈光打開,光光互融。我們自己跟一切諸佛融成一片,什麼現象都沒有,一個念頭也沒有,不會起心動念。但是他有作用,眾生有求,與他有緣的他就會相應。

  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的眾生,無論是善緣惡緣,是親屬的緣還是冤親債主的緣,總而言之,只要是有緣,有緣就有關係,他遇到苦難,起心動念在哀求的時候你就知道,你就會化身去應他。化身從什麼地方化?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他沒有身體,他是光明,光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有一切諸法都沒有離開這個光明。所以佛的法身在哪裡?就在當下,不來不去。《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境界裡頭時間空間全沒有了。要證得,特別是凡夫要證得如來究竟圓滿的境界,淨宗是最快速的,真正是無障礙的通道。我們遇到,大幸!真的是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被我們遇到了。遇到,要不認識,錯過了,那叫真可惜!遇到,一定要把它抓緊,一定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又《論註》云: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這個淨心就高了,不是普通的淨心。沒有證得淨心的菩薩,指什麼人?初地以上,七地以下,指這些人。這些人統統都是法身大士,為什麼說他未證淨心?我們看這個菩薩,「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這些大菩薩在沒有佛出現的地區,要是跟他有緣,他能夠示現佛身,教化那些眾生。「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就是他要入定,他才能做到。「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這個真正得淨心,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其實跟妙覺的果位非常相似,他起的作用就是法身菩薩的大用,但是他因為習氣沒有斷乾淨,他入不了常寂光,不能融入常寂光裡頭,就這一點,這我們在前面都學過,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諸佛如來法身沒有兩樣。他還要修,他到十方示現教化眾生就是修行,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把不起心不動念,他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不起心不動念的習氣要把它修掉。還有一點習氣,這個習氣就是染污,就是不清淨。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這個地方說得好。他們為什麼要往生?不往生極樂世界,不見阿彌陀佛,他們的身、他們的法不能跟佛相等。這底下說,「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這舉例子,這些菩薩都是登地菩薩,但是沒有到八地。下面又說,「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這是說七地,七地的時候有這種現象出現,就是他的定功。我們知道,七地菩薩得大寂定,寂滅是見到了,沒有證得。大乘教裡頭告訴我們,他證得的是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七、八、九,十地證的是寂滅忍,大寂滅,十地菩薩是下品,等覺是中品,妙覺是上品,經上有這個說法。

  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確實往上不見諸佛可求,為什麼?他已經遠離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到極處,不見佛道可求,不見眾生可度。這個時候怎樣?這個時候想一切放下,證於實際,實際就是法身,也就是想回到常寂光。在這個時候,「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放下了,為什麼?看不到諸佛,也看不到眾生,這個願就會捨掉。這個時候諸佛要幫助他,不能叫他退轉,不可以沒有本願。所以菩薩要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沒有這個問題,阿彌陀佛照顧他。這是最後一個關口,但是肯定有諸佛菩薩來幫助,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如果沒有佛幫助的話,那《金剛經》上就講不通了,《金剛經》上佛囑咐大菩薩要照顧小菩薩,小菩薩遭遇困難,大菩薩立刻就要幫助他,幫助他解決,幫助他提升。從這些地方也顯示,這些地位高級的法身菩薩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能捨棄淨土,搞其他的法門嗎?

  「法門無量誓願學」,我講經不少年了,常常勸大家,四弘誓願我們要發,但是落實,前面兩願現在落實,後面兩願到極樂世界再落實,為什麼?這個地方落實不了。前面兩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定要幫助苦難眾生,不能不顧。幫助苦難眾生,我們隨緣不攀緣,遇到了就要做,遇不到別去找,去找,我們就著相,自自然然遇到,那當然要盡心盡力。這是第一願,要做、要發的。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要幹,持戒念佛。真能持戒念佛,就能斷煩惱。持戒一定要想到根本戒。為什麼現在這個戒不能持?都是沒有在根本上下功夫,所以他自己把握不住。根本是什麼?根本是淨業三福第一福。淨業三福也是淨宗修學最高指導綱領,你看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做到沒有?孝養父母最重要的,養父母之志,父母對我是什麼期望,我能不能做到,符合他的願望。父母希望我們一生做個好人,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有這個願望。我們存的是不善的心,造的是不善的業,大不孝!父母要我們,這從小教我們尊師重道,我們沒有聽從老師的教誨,這也是大不孝。如何落實?我把它具體化了,落實在《弟子規》,把《弟子規》上一百一十三樁事情統統做到了,這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培養大慈大悲,落實在《太上感應篇》,講因果。因果要講透,要搞明白了,我們就決定不會墮三惡道。後面修十善業道。我把它稱作儒釋道的三個根。儒釋道從哪裡做起?從三個根上做起。沒有這三個根全是假的,為什麼?多少人修行幾十年還會退轉、還會改變,禁不起外面環境的誘惑,原因是什麼?這三個根沒紮穩。古人這個根是從出生到三歲紮的,那個紮得穩。古人有個諺語說「三歲看八十」,三歲的根紮穩了,八十歲不會變,這是母親的功德,永遠不會變。所以這三個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戒律的戒律,根本的根本,得真幹。極樂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真幹,極樂世界去不了,我們必須得記住。

  這底下,今天時間到了,這底下這一句我們念一念。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從這些地方,這是世尊舉例出來說的,舉了十三個例子,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狀況,來勉勵我們。我們看了之後,自己想想,肯不肯幹?要不要放下萬緣,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真信真願那就是無上菩提心。真信真願後頭得真幹,真幹就是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一段文是「總結十方往生無盡」,念老說得非常詳細,也舉出實際上的例子,智者大師的往生、法照法師的往生,這都是前面的祖師。好,我們今天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