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八四集) 2006/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4-0184
諸位同學,請看「三輩往生第二十四」,看上品往生這一段。
古大德給我們說得很多,對我們初學都很有利益,所以我們不妨多看看、多學習。今天接著看解釋裡面的「發心有異」,這是我們現前的普遍現象。這個現象不但現在有,古往今來九法界裡面發心的,確實不一樣,所以往生的狀況也不一樣,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當然也不一樣。這就是說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等級,從這些註釋當中我們就明白、就了解。大別來說有兩大類,發心有異它有兩類。第一類「初者,行者於因地中,具發以下之三種心」。具是具足,發了下面講的三種心。第一「須識有無」,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是前面講過的。這個地方是講「與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自性本淨」。自性本善,中國古聖先賢所說,儒家繼承了他們的教誨,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這自性本淨、自性本善,這是要肯定的,一定要肯定的,從這個地方建立自信心。
宇宙之間世出世間法千變萬化,總不出自性清淨心,如果具足自性清淨心,所現的境界是一真、是華藏、是極樂。十法界依正莊嚴,即是極樂淨土。這話不是我說的,中峰禪師講的,他說「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我們在人間講此方是人道,在畜生道講此方是畜生道,在餓鬼道講此方是餓鬼道,就地獄道講此方就是地獄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西方淨土,這個話說起來我們就不懂了,既然此方就是淨土,我們念佛何必還要求生淨土?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這個說法是理,從理體上來講,一點都不錯。西方跟此方同一個法性,同一個自性清淨,哪有兩樣?兩樣的出現是在迷悟。悟的人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清淨自性,迷的人看,完全不一樣,淨穢差別懸殊,西方是淨土,此地是穢土,地獄染污污穢到極處。殊不知這種差別就是世尊在大經上講的「唯識所變」。唯識怎麼個變法也不能夠把本體都變了,本體是什麼?自性清淨、自性平等、自性本覺,這是在十法界裡頭永遠不變的。所以《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不變的,「不覺本無」,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不變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發心不能不明理,我的發心有理論依據,這叫正信;我的發心自性做依據,那是真信。我這個發心是以意識來做依據,我們今天講認識,這個認識是意識的分別執著,那這是假信,這信心不可靠,至少要正信。「識達有無,實為悟心之玄關」。這就是說佛法重在開悟。中國自古以來教學也是重在開悟,從前私塾的先生對學生的觀察,哪個學生有悟性,悟性很高,一說他就明白;有的學生沒有悟性,你跟他講他能記住,他不知道裡頭什麼意思,他也沒辦法落實到生活上;換句話說,他得不到受用。痴迷(愚痴迷惑)怎麼樣對治?教他要真正明瞭什麼是有、什麼是無。
佛教人有善巧方便,真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並不是真實,但是從方便可以契入真實。好比我們走路,你看現在有很多路標,指路的。路標並不是那個地方,但是路標指引著你可以到達那個地方,這個路標就是方便,目的地就是真實。所以路標不是目的地,它可以引導你到達目的地。可是確實有不少人,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把路標當作目的地,這就錯了。要怎樣才能到達目的地?必須把路標捨掉,知道它不是目的地。所以你要能把它捨掉、能把它放下,你向前面去走就會到達目的地,這叫識達有無。識是認識,達是通達。光識有無不行,要達。
現在識有無的人不少,達有無的人鳳毛麟角,識有無不開悟。自私自利沒有,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你就曉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是非人我本來無。你真正能夠通達,通達的樣子是什麼?放下了,事情雖然有,就擺在面前,礙不礙事?不礙事,決定不放在心上,心是清淨,心是平等的,心是靈明覺知;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被染污了。諸位要曉得,你放在心上是放在妄心上,真心呢?真心不會受。放在妄心上真心就不見了,實在真心到哪裡去?真心就變成妄心。不放在心上,真心就顯露,妄心沒有了。妄心沒有了,顯露出來的就是真心。
真心有,給諸位說,戒定慧有,法身般若解脫有,這不是假的。本來無一物有,本來有一物無。這個物,總的來說,就是現在人講的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在佛法用一個「物」來代表。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沒有,自性清淨心,清淨當然平等,清淨當然覺悟,所以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控制的念頭(我還想控制他這個念頭)沒有了,覺悟的人,也就是痴迷放下了。有痴迷那個現象就是有控制,我們現在講什麼事都想管,想管就是控制,那個心是什麼心?痴迷心。想佔有,佔有是貪心,染污;對立,對立是屬於瞋恚,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貪瞋痴。
痴迷、貪欲、瞋恚,這個東西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面顯露出來是什麼?自自然然的戒定慧。所以貪瞋痴反面就是戒定慧,貪的反面是戒,瞋的反面是定,痴的反面是慧。你就曉得戒定慧本來有,貪瞋痴本來無,本來無哪有斷不掉的道理?本來有的哪有不現前的道理?所以真正徹悟之後,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現前。釋迦牟尼佛慈悲,跟我們講極樂世界、講華藏世界,那就是性德圓滿的顯現。
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性德完全變成了煩惱,變成了惡業、惡報。我們今天受的,現前所感受到的,實在講,每個人所受的絕對不會有兩個人相同。不但沒有兩個人相同,就是你自己去年受的跟今年不一樣,昨天受的跟今天受的不一樣,早晨受的跟晚上受的又不一樣。再跟你說說,念念都不一樣。為什麼?妄心念念不相同,妄心是個動的,它不是靜的。諸位要曉得,真心是靜的,妄心是動的。你細心去觀察,觀察一個池塘,你看那個水起波浪,風吹著池塘的水起波浪,波浪有沒有一秒鐘的時間相同?一秒鐘有前後,前半秒跟後半秒沒相同的。
外面境界是隨著念頭轉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所以一秒鐘的前念跟後念不一樣,那個外頭境界相它怎麼會相同?不要說你一生一世不會有一個念頭相同,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不可能有一個念頭相同。從自己本身來求,不可得,求於外面一切眾生那更不可得。這是個基本的概念,你要清楚,你要明瞭,基礎概念。為什麼?我們覺悟之所依就依靠這個。本有的,自性本有的,我們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動搖;本無的,決定可以放下,不應該再放在心上。也就是說不應該再去執著它,不應該再去分別它,不應該在這些地方起心動念,這就對了,那你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認識跟通達是兩樁事情。我們這次在印尼訪問,瓦希德長老就講過這個話,講現在的宗教徒,他講他們伊斯蘭教,認識宗教的人多,信仰宗教的人多,通達太少了。說得有道理,跟佛門祖師大德講的沒有兩樣。通達為什麼不容易,你的障礙沒去掉。障礙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障礙!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大類的障礙障住你不能通達。去掉障礙,通達就不難了。像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惠能大師,那不是一聞千悟,千太少了,一聞徹悟,一切悟了。我們細細讀《壇經》,仔細觀察,一點都不錯,徹悟,為什麼?人家沒有障礙,沒有煩惱障、沒有所知障。
註解裡面也註得好,講「無」這個字講得很多,諸位自己可以細看,我在這個地方跟大家講得也不少,一通一切就通。這裡頭有幾句話說得好,我把它念一遍,他舉《大涅槃經》上一段話,「大涅槃經云: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推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這就像一棵樹,根本沒有,它哪來的枝葉?「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這一段文好!這就是非常具體說明有無。所以黃老居士講,這就是「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亦即永明大師願於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血為墨以書此文,用報慈恩者也」。這段是說「知無」。永明延壽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再來的,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我們講的應化身。
無明是什麼?「無明本無」,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實在說起來是非常微細,微細到你沒有辦法覺察到,這是真的。現在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高深的數學去推斷、去觀察,可以說得到一點消息。這點消息來之不易,非常可貴。這個消息是什麼?剎那生滅,整個宇宙的現象剎那生滅。生滅時間的快速無法想像,所以說這個境界叫不可思議。也就是說你沒有辦法去想,更沒有法子說出,你才起一個念頭,那個念頭不知道多少念頭相續相,讓你六根接觸以為是真的。佛在《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這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個生滅相續不斷。就像我們看電影放映機裡頭放的那個膠卷一樣,它是繼續不斷的。鏡頭打開,畫面照在銀幕上,立刻關起來,再打開第二個,又關上再打開第三個,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是叫你看這個像看圖畫一樣,連環圖畫,一秒鐘叫你看二十四張,你以為是真的了。
像《仁王經》上這個例子,那一秒鐘多少?一秒鐘彈指彈四次,我可以彈四次一秒鐘,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叫你看兩個十萬張的畫片,你就把它當真,你不知道它是假的。其實這種說法我在《華嚴經》裡面跟諸位同學報告過,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真實是什麼?真實比這個速度還快,絕對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是的,而是多少?億萬分之一秒,這才是真相。這個真相裡面告訴你,有跟無都沒有,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說無,它有現相,你說有,它現相消滅了。
實在是難得,近代的科學家發現了,發現什麼?物質是無中生有,雖然有,剎那就沒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一切物質現象,是物質生滅的相續相,就像看電影銀幕的影像一樣。它比銀幕的影像,說實在話,那個速度要再加一萬倍都不止,所以我們沒有法子覺察它是假的。佛跟這些菩薩們能夠看出這是假的,這不是簡單事情,他用什麼方法看見事實真相?禪定,愈是深的禪定你就看得愈深、就看得愈廣。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到什麼樣的禪定你才看到物質的現相?這個物質現相就是佛經上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阿賴耶的三細相。這個講法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到,科學家只發現到境界相是無中生有。轉相,我們今天講的精神,境界相是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從業相變現出來的,業相是無明,簡單的說,動的相,業是動。諸位要曉得,自性不動,所以自性是清淨寂滅,動是無明。我們常講無始無明、生相無明,生什麼相?生精神的現象、生物質的現象,精神跟物質不是對立的,同源,同一個根生的,業相生的。
認識宇宙,認識萬事萬物,然後你才明瞭本是同根生,是一不是二。你真正認識、肯定了,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愛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這叫慈悲心現前,大慈悲心現前。大慈悲心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迷失,不認識,所以才起分別、起執著。真正明瞭之後,心開意解,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叫得大自在、大解脫,然後才曉得有無是一不是二。「無」是能現之體,「有」是所現之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這就有用了。所以宗門常說,這引用禪宗的話來講,「必須知有始得」。
自性,自性前面說得很多,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你找不到它,六根都緣不到;眼看不到,耳聽不到,鼻聞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你心裡也想不到,它到底在哪裡?它能現相,相有,你要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好比以金作器,金在哪裡?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見到器就見到金。這個例子很簡單,容易懂,從這個比喻裡面你去覺悟,實實在在講,古往今來從比喻裡頭開悟的人多。上上根人不需要比喻,略略指示他就徹悟,上上根人,上根人、中上根人從比喻當中開悟的多,至於中下以下的就難了。所以中下以下的必須先把他的層次向上提升,下根把他提升到中根,中根把他提升到上根,這幫助他提升。用什麼方法?教學,教學是幫他提升。像念書一樣,從幼兒園提升到小學,從小學提升到中學,中學提升到大學,那就有開悟的可能。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薰修,佛門裡頭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在這個過程當中,關鍵的是老師。學生要真正遇到明師,就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所說的,明師不容易,有修有證這才叫明師。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很大的名。名氣很大是福報,不見得有智慧;光明的明,他有智慧,有智慧也不一定有福報,這個要清楚。福慧統統具足的難,那很不容易,所以我們要親近有修有證的。現在真的是不容易,現在這個世界上找個證果的人到哪去找去?沒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逼得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其次的是什麼樣的老師?有學有修,那就不錯了。他有真修行,修行依據經典上所有的教誨去修行,我們一般講持戒修定。真正依教奉行的就很難得,如果有行無解、有解無行都不可靠。清涼大師講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兩種老師怎麼能親近?一個是邪知邪見,一個是無明,這難了。
所以今天找老師可不是容易事情。找不到老師,找古人,古人留下來的遺教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認真努力依教奉行,真的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就還在自己。現在典籍非常豐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環境、外緣非常重要,修行人先要求心定,修清淨心。所以古人修行、讀書為什麼要找一個幽靜的環境,減少外面的干擾,特別是人事的干擾。人事的干擾比環境干擾要嚴重得多,這要善於選擇,你才會有成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古德特別強調的,就是「識達有無」,要明瞭、要通達,這是我們信仰的基礎。真正通達明瞭,我們對於自己的解行才有堅定的信心。我曾經遇到一些人,這類的人很多,懷疑自己真的能不能成就;換句話說,對自己的修學完全沒有信心。雖然每天還是很用功在學,由於缺乏信心,半信半疑,甚至這個疑慮愈來愈重。這不但障礙往生,同時也障礙了覺悟,把悟門都障礙住了。貪瞋痴慢下面這個煩惱就是疑,疑就是不能夠明瞭通達。所以世尊慈悲,為大家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幫助大家破迷生信,就為這個。疑慮沒有了,信心才具足,「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都從信心上得來的。
佛法、世法是不二法,佛法裡面需要信心,你才能得到,世法裡頭亦如是。我在二十多年前住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有點感冒,同修們帶我去看醫生,醫生是個中國人,我們就談了很多,他相信醫生跟病人是緣分。我說沒錯,緣分裡面最重要的是信心。病人對醫生有信心,對處方有信心,對藥物有信心,那就藥到病除;如果這個病人對醫生沒有信心,懷疑,對處方、藥物也沒有信心,雖然這個醫生是一流的,藥物是最好的,別人吃了有用,他吃了沒用。這個醫生很聰明,聽到我的話他點頭相信,沒錯,信心成就了一切。
所以佛在大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說絕了。確實,我們心想善,沒有一法不善,心想不善,沒有一法是善的。悲觀、厭世的人看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討厭、都厭惡,樂觀、歡喜為眾生服務的人,看到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美好,歡喜、慈悲心就現前,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體驗到境隨心轉。所以我常常講,修行人功夫得不得力從哪裡看?從你相貌上看,從你體質上看,為什麼?心想第一個轉境界的就是轉自己身體。我身體不能轉,外面境界你怎麼轉法?功夫真正得力相貌就改變了,體質也改變了。你要真正通達這個事實真相,你會不會生病?不會,怎麼會生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懷疑來的,從沒有信心來的,直接的因素就是貪瞋痴。
貪瞋痴叫三毒!你心裡頭已經有毒就不健康,外面就會有感。所以外面風寒,現在講的病菌,你就很容易感染。如果內裡面沒有貪瞋痴,你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覺,外面什麼樣的病菌,你不會感染,你就不會生病。生病也用不著藥物來治療,心理治療,捨貪瞋痴,捨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加強你的真誠清淨平等覺,最好治病的方法。你能夠真的通達有無,不但病沒有了,生死都沒有了,哪來的生死!自己像佛菩薩一樣,在十法界裡頭捨身受身,真的是眾生有感你就有應。用這個應身,用這個工具,這個工具、這個應身是有,做什麼?我們現在的話說,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不為自己。為什麼不為自己?沒有自己。
自己真正解脫了,決定不再執著分別我、人、眾生、壽者,不執著了;不執著就是離四相,不分別就是離四見,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什麼叫苦難眾生?還沒有放下分別,還沒有放下執著,那就是苦難眾生。沒有放下分別,苦!沒有放下執著,有難!自己雖然應化在十法界,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對於一切人事物決定沒有一絲毫控制的念頭,痴迷斷了;沒有一絲毫佔有的念頭,慳貪斷了;沒有一絲毫對立的念頭,瞋恚斷了。三毒煩惱斷了,那是什麼人?至少是阿羅漢。換句話說,你已經沒有六道輪迴的業因;換句話說,果報超越了十法界,你不是小乘,你是大乘,大乘《華嚴經》上講圓教七信位以上。你看看《華嚴經》就曉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要發心,發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你要說為什麼?因為你發過這個願,四弘誓願,不管你是有意無意,你發過「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不管是有意無意的,你發過這個心就得兌現,否則的話你就是妄語。性德裡頭沒有妄語,性德裡面沒有欺騙。由此可知,這四願是性德,見性之後它自自然然流露,佛法裡面所謂「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說實在的話,四願實在上講就是一願,哪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用現代的話來說,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
為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太多了,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諸多項目之中有一個項目最重要的,這個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幫助眾生識達有無,這條重要,也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這是最重要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看到眾生需要幫助的,不要人家開口,自動就去了,看到老人挑擔子很辛苦,佛就過去接著他,代他挑一程;看到小孩跌倒,佛立刻就把他扶起來;看到老人在穿針,穿很久都穿不過去,眼花了(古人沒有眼鏡),佛過去代他穿針。這都是舉平常這些小事,佛看到沒有不幫忙的。走路的時候,路上有石頭,怕踢到人的腳,一定把這個石頭移到路邊,你從這些地方去想想看。
而世尊天天講經、上課、教學,那就是做第一樁大事情,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時時處處為一切眾生解答疑難。人家有疑問都向佛請教,佛隨時給他們解答,這是幫助眾生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科目。除此之外,斷煩惱、學法門,這是做出榜樣給人看,這是勸學。口勸人家不相信,自己真正做到,讓別人看到、聽到、接觸到,受佛的感動,從懈怠懶惰回過頭來,認真勤學。佛菩薩煩惱習氣都斷盡了,還要裝著斷煩惱,他在演戲,遊戲世間,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自己戒律非常嚴格,勸人持戒,為什麼?是攝受散亂心。心散亂你不能得定,不能得清淨,清淨心才生智慧。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一生就是把戒定慧三學做出來,這真難得。
最後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什麼事情?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短促,煩惱習氣太重,斷不了;世出世間的學術太多,這一生學不了,所以勸導我們到極樂世界去。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報身所得到的壽命長久,無量壽。有無量長久的壽命,煩惱可以斷盡,法門可以圓滿成就,最後有一樁事情是你意想不到的,你成佛了,你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四弘誓願就圓滿了。由此可知,用佛的話來講,度眾生如果不能幫助眾生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願就沒有圓滿;你真正幫助眾生往生淨土,這一願就圓滿了。要怎樣幫助眾生往生淨土?首先自己要生淨土,自己不能往生,怎麼能叫別人相信?所以自己還要做樣子給人看,這個很重要。
現在眾生根性說實在話,中下的人多,太多太多,三轉法輪裡面必須著重在作證轉。現在科學講證據,你把證據拿來,你證據不拿來人家不相信。前幾天就是這個月月初,十幾號的事情,中國山東慶雲發生鬼神附體的事情。這個事情很轟動,好像是四天當中七次附體,不是人能夠裝得出來的。許許多多人看到,當時都感覺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報告我們這兩天才收到,收到之後確實像鬼神所說的,我們把它印出來給我們同學們做參考,內部參考資料,不對外流通。給我們是非常好的警惕,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做一個好人。好人有好報,決定要如教修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你把這個報告看了之後就曉得這個事情重要。這一、二天我們會把它完成,然後供養大眾。這是我們常常講的四個教育裡頭的因果教育,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不是沒有道理。現在講經、研教都很難啟發信心,這樣的事實,如果你親眼看到、親耳所聞,你不能不相信,信心很容易生起。
在這部經,這段經文「三輩往生」跟下面一段「往生正因」,是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一段。我們修淨土目的就是在往生,怎麼個修法都在這裡頭。你看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現在我們講的就是一句「發菩提心」,古來祖師大德說得這麼多。現在我們曉得,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我們不知道有無。粗淺的來講,因果到底是有還是無?你看我們講到這段經文,有這麼好的一個助緣,把這個訊息傳遞給我們,因果真有,六道真有,輪迴真有!你信不信?你如果相信,這些事情統統在你的眼前,你天天都看到,看到怎麼?不覺悟。為什麼不覺悟?迷失了自性。
識達,前面講識達自性清淨心,古人對於「識達」兩個字還有一個解釋,解釋都很好,識心達本,這個解釋很好,識是什麼?識心,達是什麼?達本,這個有講究的,心是阿賴耶,本是真如本性。心性在大乘教裡頭有時候是一個意思,有時候分開來是兩個意思。性是講的真心,心是講的妄心。本性迷了就叫做心,所以心在法相裡面講八心王。阿賴耶、末那、意識,再起作用表現在外面的,眼耳鼻舌身,叫識,八識,八個心。它起作用,心之作用稱為心所,心所一共有五十一種。這八個心,每個心它起作用有多少個心所不相同,阿賴耶是最少的,五個心所;第六意識是最圓滿的,五十一個心所它全了,這是識心。識心沒有達本,就是說沒有見性,沒有能夠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是達本。相宗講的轉識成智就是性宗講的明心見性,說的不一樣,境界、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就是完全明瞭自己的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平等的、真心是真誠的,怎麼講?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你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今天與這個相反的,相反的就是識心、就是妄心。虛偽,真實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我們常常講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染污;平等的反面是傲慢,貢高我慢,不平,別人總不如我,我總比別人強,傲慢;正覺的反面是愚痴,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諸位要曉得,反面統統沒有,反面是迷了以後,菩提心被扭曲,變成這個東西,真的是永遠不會失掉。扭曲的那些假相那不是真的,哪一天一覺悟了,這假的全沒有了,你顯出來的全都是真實的。你從這個地方才能真正體會到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化眾生偏重在覺悟,你只要一覺,所有一切過失、煩惱、罪業全都沒有了。
經上也有比喻,罪孽就像黑暗一樣,點上一盞燈就照明了,黑暗就沒有了。明是表示覺,只要一覺,這一切都沒有了。你看《證道歌》上講「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輪迴,覺悟之後六道輪迴沒有了。可是諸位要曉得,對自己來講沒有了,對沒有覺的人講還有。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對於沒有覺的人就應該要幫助他。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叫大慈大悲,應化的時候,真的是現在人所講無私的奉獻!為什麼他能做到無私奉獻?沒有別的,他覺悟了,就這個道理。他覺悟了,他識心達本,所以他做出來自自然然無私的奉獻。
還有一點私心夾雜在裡面,他識心沒達本。沒有達本;換句話說,他還造業,不過造業這裡頭有善業、有惡業。如果是善業,果報在人天,如果是造惡業,果報在三途。所以識心不達本,出不了三界,脫離不了輪迴。達本在禪宗就叫做明心見性,在教下就叫做大開圓解,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境界完全相同。識心不難,達本可不容易,這個我們要知道、要努力;雖然不容易,要努力。努力還要什麼?真的,還要有助緣,有助緣還要自己能接受,這才能做到,要不然不容易,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習氣太重,所以人要禁得起磨鍊。
我願意接受磨鍊,雖然從小父母教的,與人相處總要懂得忍讓,這一點是從小教的;以後願意接受磨鍊,是從《禪林寶訓》裡頭學來的。我初出家的時候,在嘉義鄉下禪林寺,他們請我去講經,每個月去講一個星期。我一看到「禪林寺」,禪林寺,有一本書叫《禪林寶訓》,那不是很適合嗎?所以我在禪林寺講《禪林寶訓》,在內湖圓覺寺講《圓覺經》,與它寺名相應,比較上要親切。
《禪林寶訓》裡面看到,古來大德怎麼成就的?忍耐!師父想成就一個學生,往往是故意找麻煩,就是看他能不能忍,見面決定沒有好顏色,有罵有打,看他走不走,罵他打他還是不走。最後一次的時候,老和尚在洗腳,洗完之後,看到他來了,把這一盆洗腳水潑到他身上,還不走;最後老和尚下命令,不准他來聽經,他就不能進講堂來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他在門外,在窗子下面恭恭敬敬坐在那裡,還是聽。有一天老和尚傳法,召集大眾來要傳法(傳位),住持方丈他年歲大了,退休了,要傳給別人。召集大眾,大眾都來了,傳給誰?在門外蹲著那個叫他進來,把他找來。大家這才恍然大悟真正要成就一個人,那個人要禁得起折磨,才知道老和尚從前用心的意思,他也真能受得了。但是在現代的社會可不行,現在要用這種手段,人家馬上就告你侵犯人權,你犯法,現在難教!
雖然難教,但是處今天的社會,真正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能不能忍受?毀謗你的人總不免,教內教外欺負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都在所不免,你能不能忍耐?能不能像對和尚一樣?老師!能不能像對父母一樣?你要是把那些無緣無故呵斥你的人、毀謗你的人都看作是父母、都看作是老師,你成就了,沒有怨恨,只有感恩,為什麼?過去今生我們做了多少業,這個業障怎麼消除?這樣就消除了,這是什麼?果報現前,我造的惡業我應當要受。接受果報沒有怨恨,不怨天、不尤人,知道這是自作自受,這一生沒有做,可能前生、宿世的惡業,今生我學佛我修行果報現前,歡歡喜喜接受,感恩的心接受。
一定要用感恩的心,為什麼?對方毀謗我,他在造業,消我的業障,我也要幫助他消業。我怎麼幫助他?我感恩他就是替他消業,他要不要受報?還是要受報,受得輕,不重。提婆達多毀謗釋迦牟尼佛、陷害釋迦牟尼佛,這經典上有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怨恨他?沒有。釋迦牟尼佛也很感激他,感激什麼?示現,做出這個樣子給大家看,讓大家覺悟。像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正派,他唱反派的。有沒有罪?當然有罪,還是墮地獄,可是墮地獄佛跟我們說,提婆達多在地獄裡那個生活狀況跟忉利天差不多,什麼原因?釋迦牟尼佛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把他當作一個教材來教化眾生,這個他就有功德。所以他有過,他也有功,功是釋迦牟尼佛拿這個例子做教材教化眾生;墮地獄那是他的業報,地獄裡頭不受罪,還很快樂,那是他的福分。這個道理很微妙,我們要能認識,要能看清楚,要學習!
古人有一句成語「仁者無敵」,一般人都看這個字解釋,無敵那是沒有人能敵得過的,叫無敵。我的解釋跟人家解釋不一樣,仁者,仁慈的人他沒有敵人,都是朋友。敵人怎麼樣?化敵為友,化怨為親。仁者在佛法裡是對菩薩的尊稱,仁者就是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怎麼會有怨恨?怎麼去傷害他都沒有怨恨。你看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沒有一絲毫怨恨,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頭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就是過去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以前的忍辱仙人。這兩個人在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就知道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