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0

  請掀開經本,從第十一頁第三行,第十五段看起:

  【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一大段是說明本經的宗趣。所以,此地只取《觀經》三福最後一條,就是第三條,把前面兩條省略掉了。《觀經》是《觀無量壽佛經》,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修學佛法的基本科目。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的分量非常的重,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的基礎就是這三條。這個地方雖然沒寫出來,也得把它念念,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條四句是人天的福德。我們想,假如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學佛?怎麼能成佛?所以你要想學佛、成佛,先要把人做好。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是二乘福,就是二乘人的福德。二乘是講聲聞、緣覺,通常佛法講大乘、小乘,這屬於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礎,所以也非常重要,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能夠修學大乘。第三條是菩薩的福德,所謂大乘菩薩的福德,他必須要修學的,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一句裡面,重點還是在「發菩提心」,說明本經的宗趣確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後面還引用了不少。「深信因果」這一條很容易引起初學人的疑惑,我在最初學佛,這一句就困惑了好幾年,找不到答案。因為它講的是菩薩,他不是普通人,如果說「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條,我就沒有疑惑,它擺在第三條,難道菩薩還不能深信因果嗎?連我們凡夫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都曉得,為什麼菩薩不曉得?這就變成一個問題,多少年找不到答案,以後講《華嚴》的時候才明白這個意思。原來此地講的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普通善惡報應的因果誰不知道!這個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許多的菩薩都不知道。跟菩薩講他都不能接受,這就是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凡夫難信,菩薩難信。把這一句才搞明白。

  「讀誦大乘」,讀是對著經本,誦是背誦,不需要經本,念得很熟了,可以能夠背誦。大乘經要常常讀誦,所以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將這些大乘重要的經文列入早晚課誦,也是根據這一句的教誨而來的。要常常讀,不讀就忘了,凡夫非常健忘,三天不讀,都忘乾淨了,面目全非了,所以讀誦非常重要。讀誦的意思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誨。因此,早晚課誦是我們修學決定不能缺少的。但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修學的目標也不相同,你看現前社會上,學佛的人很多,你問問他為什麼學佛?多半求的是人天福報。目的不相同,我們依據的經論就不一樣。我們修淨土的同修,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想在這一生一定要求得西方世界,我們的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是這麼個目標,這是跟許多學佛人的目標不一樣。他們所求的,自以為很現實,我們求生淨土,他們眼光當中這是很渺茫的,不切實際的。其實他這個想法、說法恰恰顛倒,誰不切實際?求人天福報的人不切實際。為什麼?我們到現在總算是明白了一些,人天福報是假的,是不長遠的,非常短暫的。費那麼多精神,費那麼多時間,求得極其短暫的果報,這不值得,這個才叫真正不切實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福德是永恆的,《無量壽經》上講得非常詳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利益就是你得無量壽,所以古人講,西方世界無量的功德,壽命是第一德,最主要的一個。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意思無量光、無量壽,光是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我們求的是這個。

  因此,我們的課誦跟一般課誦稍稍有差別。古人所定的課誦本,適合於那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社會純樸,人心厚道,妄想雜念很少,所以一般通用的經咒就能夠得利益,這個利益是幫助我們得清淨心。現代時代變了,不一樣了,三十年前,我們沒有聽說過環保這個名詞,沒聽說過,三十年後的今天,環保的意識連五、六歲的小朋友都知道。這的確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那就是人心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乃至於我們生理的污染,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所以才喊著環保。環保能不能收到效果?我們一定要清楚,收不到效果的。為什麼收不到效果?佛講得很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境,人心清淨,環境保護才能收到效果,人心不清淨,決定收不到效果,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人心的污染,就是貪瞋痴慢的增長,現代這貪瞋痴慢是加速度的增長,比起古人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古時候的人,說實在的話,他們在生活上很容易滿足,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他就滿足了。所以他的生活很快樂,知足常樂,他沒有希求。現代人苦,苦不堪言,億萬富翁天天都苦得不得了,沒有樂受,為什麼?不知足。不知足的人永遠是苦,佛經上常講可憐愍者,什麼人最可憐?不知足的人最可憐。什麼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幸福,知足的人最快樂。現在的教育,全世界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教人不知足,沒有教人知足的,你說這怎麼得了!

  因此,以往那些朝暮課誦,現在收不到效果。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依照淨宗的經典,重編一個課誦本。我們早課,讀誦《無量壽經》第六品,讀四十八願,晚課讀誦《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讀這一段。早課這一段,我們學阿彌陀佛的心、願,阿彌陀佛存什麼樣的心,阿彌陀佛發什麼樣的願,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向他學習,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相同。晚課這段經文裡面,佛教導我們怎樣去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哪些是應該要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就是古德常講的持戒念佛。這段經文是《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戒律,不但有理論,而且還有原則、有綱領,我們必須要遵守。佛叫我們做的,我們應當認真去做到,佛不許我們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樣我們的解、行跟佛也相同。早晚課的目標,就是我們心、願、解、行要跟阿彌陀佛相同,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就決定往生。

  諸位必須要知道,超越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世出世間第一難事,沒有比這個更難的。這樣難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得到。世間的富貴那叫雞毛蒜皮,微不足道!試問問,這世間的功名富貴能不能得到?當然可以得到,你得到最高的,底下就統統得到。世間人愚痴,只求眼前的富貴,求近的,近的可以得到,遠程的你得不到。我們這個修行法,全部都得到,他得到的是太少了。你要仔細去觀察,細細去思惟,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給我們的利益是真實的利益,永恆的利益,廣大無邊的利益,所以一切諸佛才讚歎。這個「讀誦大乘」,我們制定早晚課誦的目的在此地,這是大家要認識清楚的。

  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曉得現代在這個時代生活相當不容易,我們生活、工作、環境給我們很多的壓力。實在講現代人很可憐,比起過去前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來講,可憐太多了。不要認為科技在發達,科技發達對於人類沒有什麼好處,帶來的便利固然是有,但是付出的代價太大,實在得不償失。以我們日常生活上的來說,飲食,我們今天的飲食比不上古人的飲食。不要說遠了,三、四十年以前的生活我們就比不上。這是諸位粗心,如果你細心你去觀察,三、四十年以前我們吃的蔬菜跟現在吃的蔬菜,不是一個味道!現在的蔬菜是化學培養出來的,味道都變了。看起來比從前的菜長得好看,可是不是味道。最明顯的比較,到中國大陸你們去觀光旅遊,你看看他們那個蔬菜,同樣的是白菜、青菜,你去吃,味道不一樣。為什麼?大陸上還沒有化學肥料,還是從前老方法種植。

  你們吃肉,肉的味道也不一樣,你到中國大陸上吃雞肉、豬肉,跟美國的味道不相同,跟台灣的也不相同。為什麼?他們那些雞、豬都是養在外面的。所謂科學先進的這些國家,這些雞跟豬都是關在籠子裡頭的,生下來就關在籠子裡面飼養,還要給牠打針、打荷爾蒙,叫牠趕快長。我在台灣才聽到,有些同修告訴我,他說豬六個月就殺了,你說長得多快,雞只有六個星期,都是用化學藥物促進牠的生長。所以你吃了這些東西,長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口入。以前李老師講,現在人哪裡是在吃飯,三餐服毒!你說現在人過得多可憐,哪裡是人的生活!現代人都在魔掌之中,哪些是魔?那些農夫種菜的是魔,養雞、養豬的都是魔,你們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天天叫你服毒,他都給你一些奇奇怪怪的病,都叫你過不正常的日子。還自以為現在科技進步,天天在誇耀,這叫迷惑顛倒!穿的衣服,以前的衣服,夏天是麻的,冬天是棉的,現在是化學尼龍,叫你長皮膚病。所以細心觀察,我們現代的人沒有從前人幸福、沒有從前人過得快樂,以前真的是過人的生活,現在過的什麼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你要是不仔細觀察,你不知道我們現在處在什麼環境裡頭。

  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說過,特別重要的,修大慈悲心、修清淨心,清淨、平等、慈悲能解毒。你說靠藥物來解毒,靠不住,藥物都有副作用,解這個毒,給你加入那個毒,永遠化解不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清淨、平等、慈悲。這部經在修學綱領上,就是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所以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我們讀誦不必念別的,念《無量壽經》就好。

  三福,三條一共十一句,十一句裡面,前面十句,一直到「讀誦大乘」這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教導我們自己應當怎樣修學。最後一條,是教我們要勸勉別人,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一定要把這些利益介紹給別人,與一切大眾共享。再看底下這一條:

  【觀經曰,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上這一段經文也非常重要。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三輩往生必具的條件,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佛在經上沒有細說,《觀無量壽經》上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菩提心,佛在《觀經》為我們補充出來。所以,《觀無量壽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菩提心一般也稱為三心,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是一心,一心為什麼說之為三?一心有體、有用,至誠心是本體,是菩提心之體,下面兩條是它的作用。作用為什麼說兩個?一個是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自受用跟他受用;換句話說,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一切眾生,對自己跟對一切眾生,就是心理的作用。實在說儒家也講這個,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儒家講心講兩條,誠意、正心。誠意,實在講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就是誠意,而把深心跟發願迴向心合起來,叫正心,這個心用得正,沒有偏、沒有邪。佛講得詳細,把它的作用,自受用跟他受用分開,儒家把自受用、他受用合在一起。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為我們解釋菩提心,他也是講了三條,也是講三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深心」,跟這裡一樣,第三個叫「大悲心」。我們把論跟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直心,經上有說直心是道場,我們的心直不直?有很多人自以為我很直,有什麼說什麼,心直口快,他很直。那個直心不是菩提心、不是真心,用這個來解釋就好了。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才叫直。直的意思是當中沒有委曲之相,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如果有委曲的相那就不直了。什麼叫委曲相?我們今天能體會的是很粗的觀念,極其微細的我們體會不到,極微細的委曲相我們不曉得,什麼?起心動念,念頭一生,心就委曲、就不直了。直心是在什麼狀態之下顯示出直心?沒有一個妄念,那個心才叫直的。所以,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意思,誠心,他給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可見得心裡面才動一個念頭,就不誠了,何況真誠到極處!所以至誠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法裡面講真如本性,那才是至誠心,才是直心。

  從體起用,這個心它起作用,起作用,對自己是深心。深的意思,古大德給我們做了最淺顯的解釋,稱之為好善好德,好善好德的心就叫深心。這個說法是粗說,但是接近於深心的義趣,我們能夠念念好善好德就很好,就非常難得,那你決定可以做到斷惡修善,因為你好善好德。歡喜求真理的心,我們用現代的話說,歡喜追求真理,這是深心。在佛法裡面講,志求無上道,立的志願求無上道、求無上菩提,這才是真正的深心;也就是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圓滿的深心。對人、對事、對物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表現就是迴向發願心。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積的功德、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不是自己享受,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是迴向。發願,這個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這是大慈悲心。

  這三個合起來叫菩提心,所以我們看到古德著述裡面常講,三心圓發,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講的發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圓滿的發出來,這叫發大菩提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你具足大菩提心,再能夠一向專念,哪有不生的道理!一向專念,向是方向,這個法門是指方立相,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仰慕阿彌陀佛。我們一生當中不求別的,專求淨土、專求彌陀,這叫做一向專念。這是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的條件。

  【菩提心義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所謂心者志之根,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有志願,有志竟成。如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一生必然是一事無成。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我們在世間,這一生當中想做些什麼、想成就些什麼?如果你有方向、你有目標,就是你有努力的目標、方向,你會有成就。學佛也是這樣的,佛法浩如煙海,經論、法門很多,我們學哪一門?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如果依照自己的願望選擇法門,就確定方向、目標,認真努力去做,沒有達不到的。最怕的是一生當中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個方向,這就好像人在大海裡面失掉了指南針,不曉得往哪裡走!

  菩提心非常重要,這是根本的根本,『成佛之本』。依《觀經》的三心修學很好,依《大乘起信論》也很好,實在講,經論所講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們學佛要修至誠心,不但是佛法,世間儒家都教人修誠意,也都是講要修真誠。那麼一切眾生至誠心為什麼不能現前?他有業障,障礙了菩提心,實在講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是本心,本來如是,被障礙了。被什麼東西障礙?煩惱障礙了,知見障礙了,知見在佛法裡面叫所知障,你知道的東西太多,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幾時能把這兩種障礙破盡,那就是《心經》裡面所講的「無智亦無得」,無智,所知障破掉了,無得,煩惱障破掉了。你聽到這兩句話很不高興,「我要知,我要得」,就是你要煩惱、要所知障,那就沒法子了。

  儒家跟佛法都看到這一點,孔老夫子了不起,佛法沒到中國的時候,你看他的見解跟佛沒有兩樣。用什麼方法破二障?儒家是格物、致知,我們佛法講斷煩惱、破所知障。格物就是斷煩惱,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格是格鬥。所以儒家講用克己的功夫,要把自己這些煩惱、習氣的障難克服住,他用這個功夫。所以「格物」兩個字,古人有很多講錯了,以為格是研究,古人拿竹子來做格物,天天研究竹子,研究幾十年也得不到一個結論,那是不懂得夫子的意思。解釋為與物欲來格鬥,好像最早講的是宋朝的司馬光,他這個解釋,問題真的解決了。也就是要把物欲斷掉,你要真的下一番奮鬥的功夫,離開五欲六塵,除去貪瞋痴慢,然後才能達到誠意。致知,知是真實的智慧,破所知障。兩種障礙除掉了,你的意才誠,你有這兩種東西,你怎麼可能有至誠心?沒有至誠心,你的菩提心從哪裡發?諸位同修,這個地方萬萬不能疏忽,這是大問題,非常嚴肅的問題。為什麼許多的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就出在這裡。天天掛在口皮上發菩提心,而知見不能斷、煩惱不能斷、外面一切誘惑不能斷,你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縱然做到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而致知就是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般若經上說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明瞭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你自然就放下,看破、放下,看破是斷所知障,放下是斷煩惱障,你的真心就現前。真心現前,表現在生活裡面決定是好善好德、決定是發願迴向,起心動念一定是為一切眾生,絕對不會為自己動一個念頭。這個時候你就曉得菩提心起作用了。如果念念起來還想到自己,那是凡夫心、那是輪迴心,不是菩提心;以輪迴心一向專念,還是搞六道輪迴,往生不了的。所以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小問題。

  『成佛之本,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就是了生死、成佛道,這是大事,大事因緣就在發菩提心。所以《觀經》三福,菩薩福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如果你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才曉得這兩句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修學綱領,「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深信因果他就一向專念了。

  【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這裡面所引的許多經論,我在此地都沒有詳細介紹,我們只著重經論裡面所說的義理。經論的來源這是些常識,諸位要是需要了解的話,可以查經,大概在佛學大辭典裡面都有。專門介紹的,有《佛書解說大辭典》,此地好像沒有,缺少這部書,可以想方法到台灣去買一套來。許多的經論你要查它的來源、作者、年代、裡面簡單內容提要,《佛書解說大辭典》講得最詳細。同修們想知道,你就可以去查考,我們在此地省略,就省掉許多的時間,我們著重在義理、著重在修學的方法。

  『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這句話我們能夠相信。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本性,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他說得好,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此地所說的。何期自性這四個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沒想到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一切法,一樣也沒有缺少過,樣樣都具足,這就是一切諸佛的功德法。這裡面引申的意思,包藏一切眾生的功德法,也都包括在其中。這一切功德法,給諸位說,迷了就是煩惱,悟了就是功德,功德法跟煩惱法是一不是二。所起的作用,我們感受不同,就是迷、悟不一樣,悟了,感受是功德,迷了,感受是煩惱。這正是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跟煩惱是一不是二。這是性具的,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我們佛門也叫做性德,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可是現在迷了,迷了要想性德再起作用就要靠修,所以一定要有修德,修德來開發性德。那個修必須與性德的原理原則相應,性德才能夠起作用,如果我們所修的,跟性德原理原則相違背,就永遠不能使性德現前。這在前面我們提的綱領,也跟諸位說過了。

  性德是什麼樣子?從內在裡面來講,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起心動念與這五條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不相應就是違背,我們的性德永遠不能現前。如果與這五條相應,只要努力去修學,性德就能夠現前,這是在內心。表現在外面,在生活裡、在工作裡、在處事待人接物裡,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性德。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符不符合這四個條件?果然符合,你是在真修行,你在真做。果然符合,給諸位說這就叫念佛。佛是什麼?佛是真心,就是前面所講的,那九句都是佛之心、佛之行,你真念佛。念佛不一定要嘴巴裡天天掛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這個心起心動念跟那個完全相違背,那不叫念佛,那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念的是一句空的口號,實質上完全不相同。真正把這九句做到,你一生當中一句阿彌陀佛也沒有念,你是天天在念佛,你念佛從來沒有中斷過。你的心是佛心,你的行是佛行,你只要動一個念頭「我要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上品上生。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裡頭講得很好,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一生沒有念過佛,臨終就念一個「我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就行了,他就能去得了,臨終一念就能往生。他為什麼能往生?因為他的心是佛心、他的行是佛行,這樣的人臨終一念能往生。所以不要誤會,每個人到臨命終時念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往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所以這個心具足一切法。

  『若修證出現』,你一定要修、一定要證。修,所謂修行,行是行為,行為裡面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這是心的行為;我們的言語,口的行為;我們的造作,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佛法把它歸納身、語、意,歸納為這三大類,那就一條都不會漏掉。這三大類的行為有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的標準就是經論裡面的教訓,我們把這些教訓歸納作簡單的綱目,像我們在起心動念上大原則、總綱領,我們提出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總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與這個綱領相應,這是正確的行為;與這個綱領不相應,那就是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錯了,依照這個綱目修正過來。落實在生活當中,更詳細一層的綱領,就是經上所說的,像《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這六品經裡面所說的,說得詳細。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希望把它念熟,能夠在生活裡面、在處事之中,起心動念都能夠記住佛的教誨,依教奉行,不能違背,這叫做修行。

  修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證。什麼叫證?初學佛的人提到證果,都覺得這個名詞很玄,其實是很簡單的。證,佛在經上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我們在生活當中都證明、都實現了,那就叫做證。換句話說,你要沒有完全做到,你不會真正了解,你做到了,你才了解它裡面真正的義趣。譬如我們講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你永遠不會懂得清淨心三個字的意思,你沒有辦法體會到其中的境界;必須自己做到,你才完全明瞭,古德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杯水在這裡,你問它燙不燙?我說不燙,你永遠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味道,不知道,你嚐一口你才了解。意境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傳達的,一定要自己做到。佛跟我們說的統統都能做到,那就證了。在學習的時候叫修,做到之後就叫證。證得了,你的生活、你的受用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叫做「出現」。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都出現了,你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出現,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現在聽說,佛在經上常講,我們也會說,但不是自己境界,這是沒有證得,沒有真正去修,沒有證得。既然是自性變現的,諸位想想,哪有不明瞭的道理?

  六根的作用不可思議,我們眼的見,盡虛空遍法界你見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眼的能力很可憐,這個書本擺在我面前能看得見,要是把書本放在後面我就看不見了,本能喪失掉了。如果能力完全恢復,不要說經本擺在我們面前能看到,放在西方極樂世界,我看這個文字也就在面前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盡虛空遍法界極其微細的東西都看得清楚,今天我們看原子、電子、粒子,不需要用儀器,眼睛就看得很清楚。能力的恢復。時空突破了,我們今天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空間突破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空間的障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時空當中的隔礙就沒有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他看得清楚、他聽得清楚,他的耳根的能力恢復了,聞性。六根的能力統統恢復,我們稱之為神通廣大,那真的是廣大。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佛經上所講的十萬億佛國土,我們動個念頭就到了,不需要一秒鐘,動念就到了。為什麼會這麼快速?因為虛空法界是一體。明白這個理論,然後佛講的這些事相我們想想是可能的,這是講你的能力恢復了。換句話說,你的障礙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所以諸位要曉得,智慧、德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從外面去學,學不到的。

  能力逐漸恢復,就是你的障礙逐漸減少了。譬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須陀洹,我們講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所證得的、修證出現的,跟小乘須陀洹相同,他的能力,眼恢復了一些,耳恢復了一些,就是天眼、天耳,他有這個能力了。眼可以看穿牆壁,他有這個能力,他的聽力比我們就高了很多。實在說,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眼所見的光,光的波長短不相同,我們眼的能力,就在各種不同光波裡面只能看到這一段,比這個波長的我們看不到,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到。現在利用科學儀器,可以偵測到一些比較長、比較短的,接近我們眼的功能的光波,我們能發現到。像X光、紫外線這是光波短的,我們能夠發現到。假如我們眼的能力恢復了,這些波度我們都能看到,牆壁可以透過了,牆壁外面我們能看到,甚至於幾百里外、幾千里外面的東西我們都能看到,這所謂天眼開了。這是煩惱稍微少一點點,他能力就恢復一點。聽力也是如此,幾百里、幾千里以外的音聲能聽得到。所以,你的煩惱少一分,你的能力就恢復一分。

  到第二果,小乘的二果,就有宿命通。宿命通是什麼?知道自己前生,自己前世的狀況能曉得。有他心通,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你能知道。實在講這是本能的恢復,一點都不稀奇。到第三果,心更清淨,煩惱障礙就更少了,得神足通,神足通也叫如意通,可以變化、可以分身。到那個時候,我們從美國回台灣,不要買飛機票,你想去的時候,這裡身沒有了,那邊身就到了。就像《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個變化是神足通,他能夠變化、能夠分身。到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統統都斷盡,叫漏盡通,心才叫真正得清淨。前面那些清淨是少分的清淨,並沒有完全清淨,到達阿羅漢才是完全清淨,煩惱障斷盡了,但是所知障沒斷。所以修證,真的是一分功夫它就一分效果。到如來果地上,那是煩惱、所知統統斷得乾淨,智慧德能圓滿的恢復,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那真是應念所得。

  『則為一切導師』,這個時候可以為九法界眾生的導師。導師是佛,你有能力教導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包括菩薩,從菩薩、聲聞、緣覺,底下六道眾生,九法界的導師,你有能力,就是佛有這個能力。『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密是深密,我們佛經裡頭有部經叫《解深密經》。諸位要曉得,佛法講密是深密,而不是祕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樣樣都是公開的,絕對沒有祕密。但是有些理太深,實在不是淺學、初學的人所了解的,那叫深密,所以密是深密。嚴是莊嚴。密嚴土是什麼?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密嚴土,《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密嚴土,無量的莊嚴。你要問它的道理,道理太深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上所讀的,四季常春?這種景象是我們所嚮往的,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氣象變化、生物的新陳代謝,為什麼會有這些生滅現象?西方世界所展現的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人無量壽,花草樹木都是無量壽,花常開,永遠不謝。這個裡頭道理太深,所以稱之為密嚴土。密嚴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心本性圓滿顯現出來的境界,我們稱它做密嚴土。

  『不起於座』,這個座是講起心動念,不要起心動念,一切佛事都成就了。佛事就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情都圓滿的成就,他不要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想做一個事情,是凡夫。不需要起心動念那怎麼成就?眾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佛在經上講這個事情,實在是很不好講,所以佛舉例給我們說明,譬如擊鼓。我們擊鼓的時候,鼓就發出聲音,我們擊是有心,鼓發出聲音是無意,自然的。眾生有感就好像眾生擊鼓,自性的回應,就是真心起用,就是「不起於座,能成佛事」,他自自然然感應道交。不是我們眾生起個念頭,佛馬上就知道,佛要來怎麼幫助我,那完全是用凡夫心來測佛菩薩的境界,都想錯了。凡夫雖然有心,佛是決定無意,無意才是平等的、才是清淨的。佛要起心動念,佛的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大慈悲心就沒有了。他永遠是清淨、平等的,永遠不會起心動念,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