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彌陀大願利生說  (第二集)  1991/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5-0002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還是「依法不依人」,總得要依經典上跟我們講的理論與方法,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在《無量壽經》裡面讓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確實是一部非常難得的好書。如果真正能發願,一生受持這部經,實在講是足夠了,不必再貪多,把這個心完全定下來。今天,我想我們把彌陀的本願,概略的為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因為這是淨土宗的中心,最主要的一部分。首先我們講他這個願從那裡來的,這必需要述說它的歷史,《無量壽經》的好處是把這些都交代得很清楚。

  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的情況,就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我們這個世界出現是相同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次到我們世間來示現作佛是第八千次,在《法華經》上講,他是無量劫前早已經成佛。換句話說,他是來表演的,他不是真的第一次成佛,表演的,示現八相成佛。阿彌陀佛因地,《法華經》上也說得很清楚,《法華經》上講,在最初,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都是同學,也曾經做過兄弟,久遠劫之前。他這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到現在才十劫,這個時間也不長;換句話說,他是早就成佛了。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是示現的,跟我們釋迦牟尼佛當年成佛意思是相同的。不過釋迦牟尼佛示現是在五濁惡世,人的壽命是在減劫,人壽百歲的時候他老人家示現在這個世間;而阿彌陀佛他所示現的果報非常殊勝。

  你看當年,世間自在王佛出世的時候,人壽是四十二劫,壽命長;換句話說,眾生的福報很大。所以他示現也是帝王,都是帝王的身分,捨棄了富貴,出家修行。修行實在講,也跟釋迦牟尼佛示現差不多,非常的精進勤苦,一直到他把西方極樂世界建好了,世間自在王佛如來還沒有滅度,四十二劫!他修行只五劫時間,建造好西方極樂世界,只花了五劫時間。人壽四十二劫,當然住世的時候就見到這個事情。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的他的示現,一定要知道他是示現,久遠劫已經成佛。

  我們就談他示現的經過,為什麼?這些都是給我們做修學榜樣,世尊示現是給我們做榜樣,阿彌陀佛也是給我們做個最殊勝的榜樣。第一個,就是真正的放下;第二個,是真正發心救度一切眾生,這就叫大菩提心。真正發這個心,實在講到能力,真正發心,不怕自己能力差一點,實在講根本就不需要聰明,也不需要能力。為什麼?佛法最重要的是修定、修清淨心;換句話說,你什麼能力都沒有最好。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正的求。所以,學佛開頭從那裡學起?開頭要學無知,般若無知,而後才無所不知,這個要知道。

  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中,可以說把這個修行階段、過程講得最圓滿的是《華嚴經》。從前弘一大師教人學佛,從《華嚴》入門,特別介紹《華嚴經疏鈔》。因為《華嚴》是根本法門,也可以說是佛法概論,整個佛法經典裡面的佛法概論。無論那一宗那一派,一切經論都離不開《華嚴》,《華嚴》眷屬,都離不開《華嚴》。所以深入《華嚴》之後,以後不管你學哪一宗學哪一個法門都容易,你基礎真正奠定下去了。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眾生沒有福,業障太重,沒有人講《華嚴》,找不到講這個的。經又太長,講一遍真正不容易,至少要三千個小時,你們想想看,現在哪個人能夠有三千個小時,去聽一部《華嚴經》?業障重!《華嚴》有最圓滿的理論,有最精密修學的方法,後面還以善財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識給我們做個榜樣,做給我們看。這很難得,非常難得!我們看到末後這一品,「普賢行願品」、「入法界品」,這是給我們做個樣子。

  學佛從什麼地方學起?從修定學起,這是不管那一宗那一派,我們看善財,善財代表大乘的學人。善是善根,財是福德,《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彼國」,什麼人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善財。所以我們要學善財才能夠往生,要有大善根、大福德。善財學佛,啟蒙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他什麼,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沒有看到文殊菩薩教他什麼。實在說,文殊菩薩教他修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得很明白,「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才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參學是「無所不知」,所以先要學無知。無知,簡單的說就是先要恢復清淨心,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重要!你有分別妄想執著,你就不能學東西。就是經教都不能學,學了之後變成什麼?都變成邪知邪見。可見得法不邪,是你的心邪,心邪看到外面統統都是邪的。由此可知,先從「正心」學起,儒家也是「誠意正心」,這很重要!心不正,這不行。所以,文殊會上是學這個東西。

  心真清淨了,妄想執著斷掉了,這個時候就有資格出去參學,出去參學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成就無量智慧,就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已經把樣子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今天學佛不能成就,原因在那裡?我們把根本智捨掉了,沒有在這裡下功夫,因此學了一輩子的佛法,那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你所學的就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清涼在《華嚴經》經題上講了兩句話,「有解無行」,行是真正修行的功夫,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經教研究很多,這一類的人得的什麼結果?增長邪見,你所學的佛法全是邪見。假如不研究佛法光修行,他老人家又批評,「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兩個都不行,一定要解行相應。

  所以中國從前祖師大德的教學,「五年學戒」。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是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大致是什麼?在原則上講,就是教你(忍?),大致上是不准聽,佛法都不准聽,經書也不准看,實際上就是教你學定。我的學佛就是沾到這麼一點邊。我是民國四十七年親近李老師,拜他做老師的時候,他老人家提出三個條件,以後我們才知道,五年學戒就是這三個條件。

  第一條,「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任何法師、大德、居士講經,一律不准聽」,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看書,無論看什麼書,佛書、一般書籍都好,沒有經過我同意的,不准看」,不准聽、不准看,看的書都要經過他同意。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重頭學起」。這三個條件要接受,他就肯教我;不接受就算了,不接受就是一般來聽經的,聽經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以後我考慮,覺得還是接受他的三個條件,還好他是有期限的,不是無限期的,期限是五年。以後我們搞明白了,他的這三條不是他發明的,也不是他專有的,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承,就是這個方式。

  我在新加坡講經,演培法師告訴我,他小時候在觀宗寺住了二年,那是諦閑老和尚做住持的時候。他還很小,小沙彌,諦閑老法師看中了他,也給他這三個條件。由此可知,這三個條件不是李老師發明的,這就是我們中國佛門裡面常講的師承。目的在那裡?目的是教你恢復清淨心。你聽多、看多了,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你的心裡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老師這個方法是把污染清洗掉,恢復你自性清淨心,你用清淨心來接受佛法,那就會開悟。

  我們今天讀經、聽經,聽幾十年,愈聽愈糊塗,愈聽愈迷惑。我們看看古人的傳記,他是聽經二年、三年,他就開悟了,我們是愈聽愈糊塗,愈聽愈迷惑。原因在那裡?我們是用迷心來聽經,用染污的心來聽,所以永遠是染污,每聽一次就多一次染污,愈染愈深,一生沒有開悟的希望。古人聽經為什麼會開悟?他心地清淨。清淨心,見佛聞法很容易開悟,關鍵在此地。善財,文殊菩薩沒有教他東西,就是教他恢復自性清淨心。在我們中國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恢復清淨心。方法很多,法門無量無邊,原則就是一個,恢復自性的覺、正、淨,這是個目標。

  那麼教下,是用讀經的方法,華嚴宗就是教你去念《華嚴經》,天台宗就是教你念《法華經》。用念經的方法,不能聽講,不能求解,這個經是什麼意思?不可以,不需要懂得,就教你念。念的用意在那裡?把妄想念掉,不念經就胡思亂想!念經就不打妄想,一天念八個小時經,八個小時不打妄想。久而久之就把妄想念掉了。經裡什麼意思不知道,如果想經裡的意思還是打妄想,所以不准解義。除了讀經之外,就是作務,這是工作,寺廟裡面粗重的工作你要去做。做工是修福,讀經是修根本智,福慧雙修!這是真正修行。

  淨土宗裡面用念佛,密宗裡頭念咒,都是不要解義的,就是把你的思考、妄想用這個方法把它打掉,恢復到自性清淨。什麼時候清淨心現前了,妄想執著沒有了,這時候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把你放出去。這個時候放出去,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天天都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

  從前教學法是這樣教的,我們現在教學法恰恰顛倒了。現在一開頭就叫你什麼都看,什麼都聽,聽得亂七八糟,我們現在教學跟從前顛倒了。從前教學就像大樹一樣,他先從根,根在地下栽培,慢慢長出幹,再有枝葉,開花結果。現在人學佛,一開頭就開花結果,就像這些花瓶的花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表面上好看,看不了幾天就完了,死的。從前的東西是活的。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學佛從那裡學?還是得用老方法,不用老方法是決定不能成功,這點諸位要記住。這個方法不僅僅是古大德用了兩三千年,有效!實在講,無量劫來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修行人,成佛、成羅漢、成菩薩的,都是這個方法。我們今天不相信,想到用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搞科技可以,搞明心見性不行!這個方法用在這個地方完全錯了!這是要知道的。

  阿彌陀佛示現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願力不可思議!這個很難得,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我們學佛目的何在?大概都是為了升官發財,保佑平安,不但自己平安,家親眷屬都平安,都是這種想法。你這個願心很小,願心很小,往往敵不過業力,你還是被業力牽著走,這個很可憐。我最初讀《六祖壇經》,我對六祖很佩服,什麼地方值得我佩服?他去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就問他:你到這裡來要求什麼?他就說,我要來作佛。這個我沒有見到過,我學佛四十多年,沒有見到一個人進到佛堂裡來,他說他要作佛的,沒聽說過。這個口氣多大!他說他要作佛的,他不求別的,他就走了。確實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看到第二個這麼大的願望。今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彌陀佛法藏比丘,那比六祖超過太多了,六祖只說要作佛,到此為止;他說他要作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六祖沒有這個願,六祖沒有說他要超過一切諸佛,法藏要超過一切諸佛,。像這樣的願,確實我們查遍《大藏經》找不到

  像六祖這樣,我們在《大藏經》上看過很多,在我們人世間不多見;法藏發的這個願,在《大藏經》上也找不到。有願得成,他超過諸佛,說實在話,佛佛道同,哪能超過?佛的智慧、德能一切都圓滿,怎能超過?佛法是平等的,決定不能超過。但是他超過了。他在哪裡超過?他在接引眾生這方面超過了。一切諸佛沒有不度眾生的,但是度眾生總得有許多的條件,許多的限制,不達到這個標準,佛就沒有辦法度眾生。阿彌陀佛的標準是最低的,低到幾乎沒有標準。所以這個接引眾生比一切諸佛就來得殊勝,就是他建立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專門提供大家學佛的環境。

  諸佛度眾生就好像到處到外面去講經說法,是這樣的一個願。他老人家發的願,他去辦個學校,使一切學生都能夠到他這個場所來共修,這就不一樣。這種構想確實一切諸佛都疏忽了,沒有想到這點,被他想到了。他想到了,很好!一切諸佛看到他這個作法都很贊成。佛與佛實在講,的確是互助合作,密切的配合,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世間人看到別人比我好總有嫉妒心,甚至於還妨礙你。諸佛沒有!看到阿彌陀佛這樣殊勝的願望,這樣好的設施,一切諸佛度眾生從今以後都省事。為什麼?都勸他念阿彌陀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只要把眾生勸到他相信了,他肯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佛度這個人就算圓滿度脫。所以,西方世界一建立,一切諸佛度眾生都省事。以前很辛苦,現在都不辛苦了,只要把學生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就行了。因此,一切諸佛沒有不歡喜的,這就是他的願行特殊的地方。這點我們要把他認識清楚。

  其次我們再看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那就要看他修學的這一段歷史。他親近世間自在王如來,跟佛求學,因為他的願力很大,他所要了解的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國度裡面的情況,他統統都要了解。這跟我們求學的願望不一樣,像你們現在學校念書,你們只選擇一個科系,把這個科系的東西我瞭解就很滿足了。你沒有發個願,把這個大學裡面所有科系一切都明瞭,你沒有發這個願。這個大學即使有幾百個科系,實在講還是很有限!虛空法界剎土是無量無邊,真的這個心量太大了,不可思議,沒有人敢想像!他居然就發了這個願。

  這一發,世間自在王佛真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佛是非常的慈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真正發這個殊勝大願,佛就要滿他的願,就要幫助他。所以,就跟他講解十方剎土一切諸佛世界的依正莊嚴。說給他聽,說了多久?千億歲,這麼長的時間。經上講的,給他講解二百一十億個佛剎。二百一十億,這不是數字,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講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如果是數字,這個數字不大,那等於是抽樣來跟他講,不是完全跟他講。抽幾個代表性的跟他講,不是完全;其實佛給他介紹是圓滿的,不是選擇的。二百一十億代表圓滿。密宗裡面,十六代表圓滿,二十一也是代表圓滿,二百一十億是二十一的擴大,還是代表圓滿的意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情況,統統都給他說明。

  不但是說明,佛有能力把十方世界能夠顯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親眼見到。像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不親眼看到,不是真正的智慧,真實的智慧要親自去體驗、去考察。所以,他的圓滿智慧是這麼來的。這個非常符合現代科學求知的這些條件,他是親眼見到十方世界依正莊嚴,這些因緣果報統統都知道。他見了之後,他就有選擇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凡是不好的他統統都不要,凡是美好的他統統採取。這就是所謂「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樣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世界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來比,它是一切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世界裡面不好的,在他那裡找不到,這個世界是這樣建造的。不是他自己的理想,不是他自己憑空想像製造的,不是的,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四十八願是千億歲,五劫當中累積成就的,不是一天發的。譬如說看到十方世界有六道輪迴,六道裡有三惡道,三惡道非常之苦,我將來西方極樂世界裡沒有三惡道。看到那個世界有好的,好的我取、我要,不好的統統不要,所以這個世界稱為極樂。極樂,不僅是對我們這個世界來說,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跟他比都比不上,所以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修學環境。

  像十方世界這些眾生,是願力跟業力混雜而顯現的,佛與大菩薩是願力,權教二乘以下還是業力現的這個世界。西方世界就不然,彌陀的願力,凡是去往生的人也是願力去的,他有殊勝的願力,願力把他的業力壓住,帶業往生!所以你念佛的願心,持名的功德、信願,要把你的業力壓住,業沒斷,石頭壓草壓住它,它不起作用,這就能往生。由此可知,雖然是帶業,那個業是不起作用,不是起作用的業,起作用的業是去不了的。由此可知,是大眾的願力,換句話說,雖帶業也不起現行,西方世界純粹是願力去生的,跟十方諸佛世界又不一樣。

  十方世界因為是業力現前,這個世界不平等,有六道、有四聖法界,就有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統統是願力去的,它是平等世界,雖然有三輩九品,三輩九品在形式上看不到,只是在你帶去的業多寡上而說的,實際上在西方極樂世界完全平等。所以經上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這樣子我們才知道這個世界怎麼樣建立的。我們聽了之後,確實很合理,所謂是合情合理合法,它是這麼建成的,這是很值得我們能夠接受的,我們歡喜接受它。它並不是講神通,神的變現,不是的,它確實有它的理論依據,也有它的思考。建造的過程我們統統都了解,對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懷疑,它的美好、它的殊勝實在是能夠講得通的,不是講不通的,非常合理。

  在整個大願當中,在中國翻譯的經本,《無量壽經》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唐宋以後留傳在世間只有五種,其中有七種本子散失了。在古時候目錄裡有,可是經本見不到了。就現在流通的五種原譯本,仔細看它的內容,差別很大。就願文來說,有的本子只有二十四願,有的本子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本子三十六願,就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古德根據原譯本的內容來觀察,推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絕對不是講一次。

  佛說其他經都是說一次,沒有重覆再講,因此經典傳到中國來,即使是很多人來翻譯,不同的譯本內容大同小異,只是翻的文字不同,意思大致上出入不大。唯獨《無量壽經》出入很大,所以斷定它不是一次講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候多次宣講。因此梵文(原文)傳到中國來不一樣,那麼多次的翻譯,確實講得通。為什麼?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在《大寶積經》裡面有「無量壽」這一會,《大寶積》就好像是個大的單元。這個大單元裡面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多次宣講就肯定這部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怎麼可能多次宣講。所以,古德認為這個經,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這部經。這說得不為過,很有道理,我們從多方面去觀察、去了解,這是能夠生起信心,不必再懷疑的。

  因為本子多,讀一種本子沒有辦法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全貌。古佛當年講的時候,在這一會講的,跟第二會講的往往不同,不同於這一會,在這邊多介紹一些,那邊就省掉了;下次再講的時候,前面講過的就省略掉,沒有講的再補充一些。所以你必須要把五種本子統統都看到,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完全理解。現在印刷術發達,我們求這個本子不難!不難實在講也不容易,為什麼?通常流通的本子,只有兩種在流通。一個是康僧鎧的譯本,另外一個是王龍舒的會集本,《大阿彌陀經》,這兩種本子流通得最廣,其他的本子流通很少很少,除非你去看《大藏經》。

  《大藏經》裡收的,因為本子不容易見到,不但我們很難求,我在台灣我所知道的,李老師一生當中就沒有能夠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統統看到;四種會集本,總共有九種本子,李老師沒有見到。他大概能夠見到的只有四種本子,還有五個本子沒見到。在台灣還有專弘淨土的道源老和尚,一生當中也沒有見到完全的本子,你就想想難!實在難!因此我才覺得這個經典原文跟會集本,如果我們不能遍讀,對於建立淨宗的信心確實有障礙。所以才把這些本子到處蒐集,九種本子統統蒐集到了,我們重新印《淨土五經讀本》。

  我們印的《淨土五經讀本》裡面,《無量壽經》有九種不同的本子,《阿彌陀經》三種不同的版本。《彌陀經》現在我們一般人念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還有玄奘大師翻的,很少人見到,夏蓮居老居士有這兩種譯本的會集本,見到的人就更少了。我們現在統統蒐集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而且我印的數量很多,初版就印了三萬冊,還有二版、三版,現在已經印到三版了,流通量也很大。目的是希望諸位同修,對淨宗斷疑生信,有疑惑對我們自己障礙太大了!如果你不疑,這一生就出三界,成佛作祖了;一懷疑我們這一生必定空過,非常可惜!這是近代科技發達,我們才有這個方便把這些經典蒐集普遍來流通。這些了解以後,我們的信心才會堅固,才不會動搖,一生當中一部經就夠了。

  從前古人的例子,像清涼大師一生就是專門講《華嚴經》,他講了五十遍。五十遍怎麼講法?跟諸位說,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一部圓滿。五十遍要講五十年!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歲,長壽!我們中國人稱他為「華嚴菩薩」。我最初學佛對清涼大師非常仰慕,我也想學他,但是緣不足。我雖然想講,沒有人聽!一天講八個小時,誰聽?一個學生都找不到!緣不足,清涼大師他的緣好!

  淨宗古大德有一生專門講《阿彌陀經》,講三百多遍。我們知道古大德當中,在家、出家,一生專依一部經專修專弘的人很多。像民國以來,江味農居士一生專弘《金剛經》,周止菴居士一生專弘《心經》。差不多都是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一部經,這個很有道理。為什麼?他心清淨,心是定的,縱然他博覽群經,他在一部經上發揮,他一生只講一樣東西,非常有道理。我在早年學佛我就了解,就一門,這是成功的秘訣。我也希望走這一條路,我也常常勸人走這一條路,一生當中只學一樣。

  那麼版本不同,夏老居士的會集,會集的來源也要知道。最初會集的是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當然他也是沒有想到《無量壽經》有這樣多的版本。那個時候印刷術不發達,經本都是手抄的,書寫、手抄的本子一定不多,流通就很少,有緣分看到相當不容易。五種本子,以王龍舒居士的聲望地位,他一生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這部經他就沒見到,唐朝來的,你想多難!他把它會集成一本,但是他只看到四種,這四種會集成一本,就是現在流通的《大阿彌陀經》。當然美中不足是他沒有見到《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這一會,這他沒見過。

  會集的四種本子來比對,我們來校對、來比較,取捨這要智慧,要取捨得非常恰當那就好。王居士的取捨確實有些地方有遺憾,有些地方非常重要的,他漏掉了,後人把他指出來,確實是真的,不是假的。會集要忠實,決定不能改動經文上的一個字,這點王龍舒居士也大意了。有的時候把文字改了幾個,當然他改得比原文還要好,這是一定的,但是有個忌諱,怕給人家做個隨便改經的例子。王龍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以後每個人都改經,這個經流傳到後世就不像樣子了。所以,這也是個弊病,遺憾的地方。

  到清朝彭際清居士,對於龍舒這個本子就有批評,他自己另外做了個本子。實在講是不錯,但是他只取一個本子刪節,就是取康僧鎧的本子刪節的。刪節的文字,刪得是比原文好,可惜只有一本,另外還有四本沒有見到,所以這個不圓滿。他的集本在台灣有《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作的。還有丁福保居士的《無量壽經箋註》,他採取的本子,就是《無量壽經》的原本,是採取彭際清的集本。所以我們從這兩本書上能夠看到。

  到清朝末年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他做了個會集本,他做的本子比前面的都好,他是五種本子統統都看到了。確實後後勝於前前,比前面更好。我們印光老法師對他很不滿意,不滿意的地方在那裡?也是把原文上改動了幾個字。印光法師對他的責備,印老在近代中國佛教可以說沒有人不尊敬的,他一批評,這個本子就不能流通了,不看他的!影響也很大!

  直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重新再校對,再重新編集,編成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前人的弊病統統都沒有,諸位看黃居士跟梅光羲居士的兩篇序文,還有黃念祖的跋文都介紹得非常詳細。這個本子才算是真正完美的《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取捨確實是精當,非常的恰當,非常的精彩,每一句、每個字都是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很可惜這個本子出來之後,印光大師沒有看到,印光大師看到之後,也就會很讚歎,他老人家沒見到。這是經本的來源。

  對於四十八願這一章,夏蓮居居士、梅光羲居士、還有慧明老和尚他們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這一章。決定採「廿四為綱,四十八為目」,就是把這五種原譯本的綱目統統都顧及到了。所以就這一章,三個人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夏蓮居跟梅光羲在民國初年,我們佛門裡面號稱「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北方是夏蓮居。這兩位大德,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梅光羲是他的老師。現在在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他是梅光羲的外甥,他的母親是梅老居士的妹妹,同胞的兄妹;是夏蓮居的學生,親近夏蓮居老居士廿年,是夏老傳法的弟子。曾經親自聽老居士講這部經講了很多年,現在寫了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值得我們修學參考。他的註解實在講就是《無量壽經》的大作,也是集自古以來中外學者註疏之大成。這是很難得!

  我現在就可以介紹四十八願,因為這個本子一共分成廿四段。我們就從綱上說,第一段包括兩願,「國無惡道願」,「不墮惡趣願」。這個願裡面實在來說,是當年法藏菩薩考察十方諸佛剎土,就像我們娑婆世界有三惡道,所以決定建立新的世界,沒有惡因、沒有惡緣、沒有惡報,就是這個意思。惡因、惡緣、惡報,那個地方統統沒有,那麼我們帶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世界沒有惡緣、沒有惡報,雖然帶著惡因,慢慢統統都消失,都沒有了,這是無比之殊勝。

  第二段包括有三願,這三願是「平等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跟阿彌陀佛平等。我們這個世界不平等,中國有個俗話說,「人心不平,各如其面」,你面目不一樣,不是不一樣,你心不一樣!現在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西方世界相貌一樣,為什麼?他心是一樣,清淨心。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清淨,所以相貌完全相同。個子高矮也一樣,總而言之,沒有一樣是不相同,統統相同。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就跟他一樣。體質「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這是金剛不壞身。後面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人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所以他無量壽!不像我們是血肉之身,非常脆弱,禁不起一點風寒,那是金剛不壞身。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我們這邊相貌不一樣,相貌不一樣帶來了許多的煩惱,造業!相貌好的就驕慢、驕傲,相貌不好的就自卑感,在外面抬不起頭來。這樣子傲慢、自卑造成世界怨恨、嫉妒,怨恨是罪業的根源,阿彌陀佛考察這點,這個不要。西方極樂世界人相貌完全相同,所以不要傲慢,也不要自卑,大家一律平等,難得!十方諸佛世界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平等的世界,平等才是真善;我們講真善美,真善才平等,不平等這算不上真,也算不上善。所以,十方世界講真善美有名無實,真善美在西方極樂世界。

  第三段講具德,本身的德能,天眼、天耳、宿命;第四段講「他心通」;第五段講「神足通」。這是講五種神通,「漏盡」暫時不講,為什麼?到你圓成佛道,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那是真正的漏盡。不像小乘阿羅漢,小乘阿羅漢只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他叫「漏盡」,那個漏只是指「見思煩惱」,實際上他塵沙無明完全沒有斷。西方世界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他們五種神通的能力幾乎跟佛差不多,這個很難得。

  經上跟我們講的阿羅漢的神通,以天眼來講,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裡去,即使下下品往生,他天眼、天耳的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佛的能力,很不可思議!真是難信之法。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念幾天佛往生,這個神通能力,一切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如,他們修多久才修成一個阿羅漢。這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想想看,那多久的時間,人間時間短,天上時間長!菩薩就更不必說了,你這一生搞幾年,你的能力就超過他,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佛經念多了不相信,念多了,釋迦牟尼佛別的經上都沒有這個說法,所以很難相信。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第六章是內具這五種德能,這個德能可以說是依彌陀大願的加持。到那個地方去,我們煩惱沒有斷,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斷,彌陀願力加持使我們恢復,有這樣的能力,當然斷煩惱就特別容易了。那麼外德呢?功夫。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一切諸佛剎土,見阿彌陀佛就等於見一切諸佛如來。為什麼?你每天都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佛。十方世界怎麼去?化身去的,我們叫分身,到西方極樂世界有能力分身。所以,同時去供養一切諸佛如來,聽佛說法,幫助佛教化眾生。聽完之後再回到西方極樂世界來,再聽彌陀說法,那邊完全是學校!供養佛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天天都不中斷。我們這裡供養一尊佛供養不到,沒這個機緣!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供養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

  第六段講的是「果德」,定成正覺。這個願非常的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

  第七段是講「光明」。

  第八段是講「壽命」。善導大師講,這一願(就是第十五願壽命無量),他說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德。德能第一德。我們想有道理,極樂世界那麼好,如果沒有壽命,那還不是落空,那樣好的世界要有壽命去享受。因此,阿彌陀佛名號裡面,第一個意思就是無量壽。實在講,他這個名號就是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享受也無量,快樂也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無量是指一切一切,統統都是無量。但是,一切無量裡面,壽命的確是最重要的,沒有壽命其他什麼無量都落空,都完了,壽命是第一。佛壽無量,每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佛壽命都相同,統統都是無量壽。

  第九段非常重要,第九段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替阿彌陀佛宣傳,也就是說明,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的,就是這一願的成就。所以,我們釋迦牟尼佛在此地,也要講這部經,其他經不講可以,這部經一定要講。為什麼?彌陀本願。所以,我們想到善導大師講,「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一願的實現,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揚的。其他經典未必諸佛都說,因為佛說經不是自己的意思,是眾生的緣,沒有緣就不能講。所以佛經講契經,契機契理。契理當然沒有話說,機緣,也就是眾生的根性、程度,不適合的統統不講,適合的才講。但是《無量壽經》,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他的對象上是等覺菩薩,下到地獄眾生;換句話說,統統適合,沒有一個不適合的,一切諸佛如來當然要講這部經的。所以這一願非常的重要,從這一願才體會這個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經。這是從這一願上認識他的。

  第十八願,古人講這是佛法裡面成就眾生的第一法門,就是教我們信願持名,就是一句佛號。昨天我跟諸位說過了,「一即一切」,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四個字,把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統統包括進來,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世間很少人知道。念佛的人雖然多,對於佛號功德知道的人不多。因此他念這句佛號,雖然念,他的心願都不懇切,主要對名號功德不能夠理解,不曉得這麼好,不知道,所以往往疏忽掉了。我們今天經本印這麼多,可以說已經相當完備,尤其是《淨土五經讀本》。如果不詳細給他介紹講解,他還是不知道,還是不認識;換句話說,這樣殊勝的法門,真是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中希有難得的因緣」。我們遇到,豈不是當面錯過,太可惜了!所以,這一願十念必生,才真正顯示出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能力,真正達到了究竟圓滿。

  我以前學佛的時候,往往聽人講到佛是萬德萬能,我聽了就懷疑,佛要是果然萬德萬能,我們就吃香了。這個人造很重的罪,立刻墮阿鼻地獄,佛能不能叫他立刻成佛?如果能叫他立刻成佛,那佛就萬德萬能,沒話說。如果佛說「我不能」,那佛不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是讚美的意思,不是真的。所以,有許多老法師跟我的看法不一樣,萬德萬能是讚歎的,那裡是真的?結果念到這個經,才曉得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阿鼻地獄眾生,只要他能信、能願,以一心稱念一聲佛號、十聲佛號都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轉。所以,佛的德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稱讚的,確實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

  第十一段,也就是第十九願跟第廿願,這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經上講得很清楚,一開頭,「發菩提心,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就是一向專念的意思。臨終的時候,佛決定來接你。而且這一段是淨宗最基本的經典,最原始的依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怎麼樣?「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千萬不能疏忽。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樣的菩薩?古大德解釋,是圓教七地以上,這還得了!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種種的莊嚴就等於七地以上的菩薩,這叫真正超越,這才是殊勝無比!

  通常一個人要修到圓教七地,《華嚴經》上講要無量劫,不是三個阿僧祇劫。三個阿僧祇劫講的是藏教佛,不是圓教,藏教的佛還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比不上。那麼從初住到七地,三十七個位子,十住、十行、十迴向,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七地,三十七個位次,這一下就超越了,那裡來這麼好事?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多少其他各宗的祖師大德們,他不相信,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

  所以這個經典,我們讀了這個經,許多的疑問才得到答案,這個經不是普通人能夠相信,許多大菩薩都不能相信,何況是凡夫。菩薩都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真正能夠相信的人,他在過去生中,過去無量劫,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前得到這麼多諸佛的加持。你有緣遇到,遇到之後,能信、能願,肯老實念佛,過去世的善根太厚了!菩薩沒有你這麼深厚的善根,所以他不相信!

  在第十品裡面所講的,佛跟我們講阿闍王子當時的聽眾五百個人。阿闍王子跟這五百長者他們是一幫的,來聽經的,聽到佛講這個經心裡面很歡喜,動了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你一動念,佛就知道,佛就跟大家說,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住菩薩道,從前他們這些人是菩薩,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一聽這善根不少了,怎麼樣?還沒有發心求生淨土。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福德還不夠,所以只有動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願求生淨土。

  所以李老師在這個眉註上講,我們讀這段經文要提高警覺!什麼警覺?菩薩會退轉。他們這些人從前是菩薩,現在變成王子、長者,退下來了,這是退轉,過去生中的事情統統忘掉了,隔陰之迷。所以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還會退轉,還有隔陰之迷。雖然他的緣很深,將來總會成就,但是你要曉得還有十世流轉,還要在六道輪迴,這個時間太長了,苦不堪言!所以,李老師末後提了一句,如果不真正發心求帶業往生,他說非愚即狂!你要不是愚痴,就是狂妄,你為什麼不相信?

  所以,這個法門一聽到之後就老實念佛,那種人經上講的他不是凡人,他的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換句話說,供養四百億佛,遇到這個法門還不會動心。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動心了,真正發願求生,你過去生中供養的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跟四百億不成比例,四百億數字不大,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所以這個法門,我們要是介紹給人家,人家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現象。你家親眷屬想勸他,他不能接受,你也不要難過。為什麼?他過去生中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這個事情怎麼能勉強?諸佛如來都不能勉強。就讓他在這一生當中再種一點善根,將來到無量劫以後善根成熟,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了,你一定會去度他。善根不熟跟他講也沒用處,善根熟了,一說他就聽,他就歡喜,他就老實念佛,那就決定往生。這個一定要知道,這是講「接引往生」。

  第十二段,就是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這一願實在講就是帶業往生,雖然文字裡頭是沒有,但是意思是帶業往生。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個就是依義。經文上明明告訴我們,「若有宿惡(過去造了很多業),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這段經,他就能往生。這個意思實在說,就是像從前諦閑老法師教他那個徒弟一心念佛,跟這個完全相應。

  諦閑老法師早年有個徒弟,這個徒弟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出家。出家什麼都不會,人又很笨,老和尚不得已,沒有法子,答應他出家。在寧波鄉下找個小廟,沒人住的破廟,叫他在裡面,只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一天到晚就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這個人就真老實,就真念,念了三年,他預知時至,他往生站著走的;走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諦閑老和尚給他辦後事。你想想看,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頭腦裡什麼也沒有,就這一句阿彌陀佛。三年,走得那麼自在,乾淨俐落!不是普通人能夠比得上的,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是這一願的證明!

  向下,從第二十二願一直到三十六願,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正報的莊嚴。正報是指人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們在那個地方生活的狀況,修學的成就,是說這樁事情。

  從第三十七願以下,是講西方世界物質環境,講生活環境,衣食住行,介紹這些。

  四十二願是講「光明普照」。

  四十三願是講「寶香普熏」。所以西方世界也叫做香光世界,他們那裡香與光特別的多,香光莊嚴。

  第四十五到第四十八這五願是「莊嚴法界」,更不可思議。所以他這四十八願,從第一願到四十三願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後面五願是莊嚴法界,十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這部經,歡喜信受奉行,都能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由此可知,彌陀教化眾生的區域,並不限於一個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區。十方世界諸佛很像是彌陀派在各地方招生的負責人,替阿彌陀佛招生!負責招生的。這些學生,統統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成就。我們如何肯定這個事實?諸位念《華嚴》就知道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幫助毘盧遮那如來教化眾生。這兩個人還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徹底明瞭,一切諸佛如來真的是在十方世界替阿彌陀佛招生。招那些學生?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確不容易,這是我們要知道,要相信。

  大願之後,第七章「必成正覺」。這章經文也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轉述也就同彌陀自己說的沒有兩樣。這本《無量壽經》是兩尊佛說法,裡面有不少經文是彌陀自己說的,世尊給我們說的,說實在話也都是細說四十八願而已,真的是稱揚彌陀本願功德。假如我們對這個經要沒有透徹的認識,這個經的意思看不出來。對於這個經真正認識了,你再聽,或者再讀,或者看註解,趣味無窮!才能真正體會到。他在這一段裡頭,他是用偈頌的方式來說明,偈頌最末後有兩句非常值得我們讚歎的。

  諸位同修有的好像還沒有這個經本,沒有關係,偈頌最末後的有幾句,我念一念。「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這就是示現成佛,度化眾生的意思。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這個意思。「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大家特別注意這兩句。「圓滿昔所願」就是前面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圓滿了,你看看彌陀真實的願力,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統統圓成佛道。這樣的心願確實一切諸佛都沒有,不是諸佛沒有智慧,不是諸佛沒有能力,諸佛在因地當中沒有發這個願。他的大願,你想他的心多清淨、多平等!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就是心不清淨、不平等。所以本宗修行的方法,這個經題就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了。

  我們求生淨土,目的是在哪裡?目的是求「無量壽」。無量壽剛才跟諸位說過,目的是在求無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是樣樣都無量,這個才叫究竟圓滿。我們目標是這個。「莊嚴」,莊嚴是美好的意思,找不到一絲毫缺陷,這叫莊嚴;有缺陷就不莊嚴了,沒有一絲毫的缺陷!這是我們所求的,我們修這個法門目的在此地。

  怎麼個修法?「清淨、平等、覺」。你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覺而不迷,你才能夠達到你所求的目標。別人對我們不平等,我對人平等;別人給我一些污染,我不接受,我不接受就染不上,問題是你接受才染上,不接受怎麼會染得上?這樣就叫覺。一迷就接受了,譬如說別人罵你,你聽了馬上就生氣,接受了!他罵他的,你不生氣,我沒接受,不接受就沒有事,心地還是清淨的、平等的,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知道這個世間是幻化無常,緣起性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夢幻泡影,何必去計較,何必去執著!

  可是我們畢竟還是個凡夫,真正不受境界的誘惑,那已經到功夫成片了。還會受外面境界誘惑,那就記住,最好持戒。戒律是什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保持你的清淨心,清淨才會平等,這個要知道,這不是消極。本經說的,這個經是大乘,不是小乘,為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樣的慈悲願力都是假的,都會落空,大慈大悲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成就。所以禪宗龐居士一家,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龐蘊居士是非常富有,他學佛之後,把他家裡所有金銀財寶裝上一船,船划到江中心,砸個洞,船沉下去了。他搞這一套,實在講就是教世人一句話,留一句話給後人。

  人家問他,龐居士,金銀財寶你不要,為什麼不去做好事?做好事不是很好嗎?他只留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懂這話的意思嗎?好事你心不清淨,心不清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無事心清淨,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可以成佛作祖。念佛人心裡無事,可以得一心不亂,上品上生。事情多了、煩了,你所做的是世間有漏福報!你做的福報大,將來來生享受人天福報,搞這個去了。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拉攏信徒,佛教是師道,師道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佛教直到近代才拉信徒,做廣告到處宣傳。從前沒有的,哪有這種道理!學佛的人個個都謙虛,你看五十三參每個善知識:我不行!我真的不會!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個個謙虛。哪敢把你們找來?我有什麼能力教你,自己不知道慚愧?所以不敢找人,你們自動來找我,那算是看得起,這是好聽的。說的不好聽,你得不到,「我沒找你來,是你自己來的,不能怪我」,這是真的。

  所以,我在台北講經,最初在台北講經只有十幾二十個人聽,決定不宣傳,決定不拉人。他自己打聽他自己來的,我講得不好,得不到利益,那他不能怪我,我沒找他來。李老師在台中那麼多年,都是這個原則,這是他老人家傳授給我的。我們有什麼能力給人利益?這個要知道,即使成佛了,佛都是謙虛,你看佛菩薩,沒有一個不謙虛的,這個要知道。所以最好不要搞廣告、海報去拉人,更要不得,現在海報上還把照片搞上去,簡直有點像電影明星,這作秀去了,實在是難為情!

  我有次在台北,不曉得哪位找我講經,也是搞那麼一套,我都嚇壞了。叫他們晚上統統把它弄回來,把照片拆掉。我說你要是照個佛菩薩像,給人看見起恭敬心還好一點,怎麼可以把人像搞在裡面?不像話,太不像話!太過分!這個不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