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6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九面,倒數第四行: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這一品在全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前面將西方世界都給我們介紹了,我們的信願都確實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願,我們應該怎樣行?這一品經要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

  不僅僅是淨宗特別注意「信願行」所謂的三資糧,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得生淨土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裡面,實在說最難的是信,真的叫「難信之法」。不但是菩薩祖師大德們說這個法門難信,即使諸佛如來也異口同聲說這個法門難信。可是行就不難了,行很容易,難信易行。

  因此,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再引起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同聲稱讚,證實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共同勸勉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對這個法門如果懷疑不相信,那就是對於所有一切諸佛都不能信任。這個障礙是自己障礙自己,絕對不是法門本身有障礙,而是自家障礙了自家,這個第一殊勝的利益就會當面錯過。

  我們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假如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了解不夠透徹,這個信心就很難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我們讀多了,仔細去研究思量,把這個道理明瞭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夠建立。從信心生起願力,我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是從信心裡面生的。一心稱念這個動力又是從願心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因信這才發願,因願這才立行。

  我們今天講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淺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輩九品。《無量壽經》對於這方面講得簡單扼要,只說三輩;《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就講得比較詳細,講九品,三輩每一輩裡面都有九品。我們知道這一些事實,就曉得自己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增高品位。

  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總是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他這一句話講得好,講得太好了,這是事實,西方世界真實的狀況。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這個問題就是看你遇到的緣怎麼樣。

  遇緣殊勝,殊勝在哪裡?遇的老師好,老師正知正見,對於法門了解的透徹,教導我們全程肯定,我們聽了不懷疑,信心增長,這緣殊勝。如果遇到一個老師,對這個法門雖然相信,但是不夠堅決,給你介紹這個法門也模稜兩可,我們聽了半信半疑,這樣修學,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識,也許他修別的法門的,對這個法門也讚歎,但是對於另外法門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們修學就拿不定主意了。像這種情形,我們同修當中,常常遇到,常常聽到,這就是遇緣不同。

  緣裡面,遇到老師是緣,遇到同學是緣,遇到經典也是緣。這個經典之緣,我們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這一點值得我們自己慶幸,值得我們自己安慰。自古以來對西方淨土的介紹,再沒有像夏蓮老會集本這樣的完備,五種譯本的精華全都在這一個本子裡面,所以他這個本子確確實實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圓滿。

  連一代專修禪密的,就是禪密雙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讚歎。慧老和尚在那個時代,在中國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沒念過書的,真的從禪裡面開悟的;開悟之後,他會講經,所以稱他法師,不稱他禪師,不稱他上師;稱他法師,講經講得好,沒有念過書,會講經。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在這一句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法門度化眾生的對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此地很清楚、很明顯的看出來,他的對象是『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裡面的六道眾生。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這是講的「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可見得清淨的信心、真誠之心是成功的基礎。

  【凡有三輩。】

  這是大分,把它大別的分為三個等級,往生有三等,『三輩』就是三等。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上輩所具備的條件,經文不多,但是這個裡面義理就很深、很廣。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現在又講『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到底怎麼回事情?一再強調是以在家同修為主的。我們在序分裡面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薩,那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人數超過出家的菩薩。因此,此地所講的「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是要從他本質上來說的,不是從形象上說的;不是從外表說的,從實質說的。

  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說,家有四種。第一個,我們凡夫執著的這個家,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這個土地房屋是我的家,這都凡夫的執著,這個是第一類的。實在講,這個家無所謂的,不關緊要。第二種,佛給我們講煩惱是家,你能不能出煩惱家?第三種,佛說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種,佛說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佛叫我們出家,這個田宅之家不礙事,礙事的,煩惱、生死、六道,這個東西礙事。

  家有四種,出也有四個講法。出,第一種,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學佛的。第二種,身出家,心沒有出;身出家了,是像個出家人樣子,心裡面還是牽掛著世間五欲六塵,心沒出家。第三種,身心都出了。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沒學佛的人?沒學佛的人不在這裡面。已經學佛了,在家學佛,身沒出;雖然學佛,五欲六塵常常牽掛,一樣也放不下,心也沒出。這一類學佛的居士們,這一生不能成就。雖不能成就,這個佛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壞,他得的好處是在遠益;就是長遠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沒有。

  我們曉得四種家跟四種出,此地所說的「捨家」,這個出家,應該是心出,心出離三界,出離生死,出離煩惱,這個高。所以賢護他們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境界,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沒有兩樣,是平等的。這個就是此地講出家這個意思。

  「欲」,這個欲是廣義,不是狹義的。狹義的,我們通常講愛欲、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五大類,這個地方不是這個範圍。欲是什麼?欲望,一個人有欲望,心就不清淨。不但世間五欲六塵捨棄了,諸佛如來所說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無量無邊法門我只取一門。前面跟同修們介紹很多了。

  古大德告訴我們,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剛才講了,身心都不出,都沒出家。如果是出家人專門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沒出家。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如果講修行,那就一門深入。目標在求解,可以涉獵全經,一切經可以多看。

  如果講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無量無邊。修禪,學密,學教,修淨,持戒,都能得三昧。我們念佛的人講的是「念佛三昧」,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麼?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假如你要是真正講功夫的話,那只有一門,一門才能成就。我們今天著重是真實的功夫,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這個法門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發願弘揚大乘,要講經說法,那就必須要參考一些經論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確沒有必要。即使是弘揚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緣,種種條件是不是統統具足。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們淨宗古代的祖師就有好幾個人,他一生當中也講經,專講《阿彌陀經》,一生就講一部經,一部經講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這種例子很多,一生專講一部經的。

  你看倓虛法師那個《念佛論》裡面舉的那個例子,鄭錫賓,這是我們民國年間人,他原來做生意的,以後學會講《彌陀經》,他就到處替人講《彌陀經》,他一生就專講一部經,人家往生多自在,這一點都不假。

  所以我們發願弘經,如果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涉獵許多經典,那不如就學一部。一部,實在講,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這個好。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古來這一些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好榜樣。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經論也統統放下,自己深深明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雖然一切經通了,還是弘揚一部經。我們弘揚這一部經,對於任何經典我們都讚歎。為什麼?任何一部經典都能達到圓滿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沒有不成就。這是什麼叫捨家,什麼叫棄欲,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這是古時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在印度有許許多多的宗教,佛經上常講的九十六種外道,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學派,宗教有這麼多。為什麼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貶低他們,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內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換句話說,除了佛法之外,統統是外道。

  在佛法裡面嚴格的說,只有大乘圓教是真實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屬於外道;那個外道跟這個內比較接近一點,很接近了,距離不遠了。為什麼?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淨心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心外求法的,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門。沙門的意思翻成中國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奮的勤,息是息滅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諸位要曉得,「戒定慧」三學在印度不是佛教裡頭的專利品,所有高級的宗教學派統統都講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國儒家、道家,那個時候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儒家、道家也講戒定慧。定慧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沒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講禮,禮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個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痴的,這樣的人都稱他作沙門。

  我們今天這個經典是大乘圓教,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圓教,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確確實實是在末法時期度一切苦難眾生,一生了生死、圓成佛道的第一法門。

  「而作沙門」,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認真的修行。我這樣講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這兩句話合起來講,「捨家棄欲而作沙門」,佛在這一部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哪些地方應該要放下的,應該要捨棄的,我們統統捨棄掉;哪些應當要學習的,我們認真努力修學;勸我們求生淨土,我們就決心一意求往生;勸我們捨離娑婆,我們就要認真把娑婆世界放下。這就叫沙門。

  由此可知,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依本經的教訓就夠了,所以這個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一定要尊重本法,我們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認真的學習。這是這個兩句的大義。

  實際上,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說,我講三輩九品跟古大德講法,有一點不相同。我講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會講錯。我的說法,如果我們依照這一部經典教訓來修行,百分之百的依從,統統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點,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這樣逐漸逐漸往下降,下品下生也應該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沒有把握了。

  我是這樣一個說法,諸位想想看有沒有道理?古人那個講法很麻煩,聽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曉得從哪做起。我們這個容易懂,也知道怎麼個做法。

  像這就是佛教給我們要捨家,捨家,諸位要記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錯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說老實話,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還麻煩,比在家障礙還多。你想想看,你在家裡一天要應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裡幾個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個寺廟愈大就愈不得了,為什麼?信徒太多,你天天就應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淨心,談何容易!所以這個地方,捨家是心地捨,不是事上捨;事上有,心裡頭沒有,心裡清淨。換句話說,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牽掛,不可以有家室的憂慮,要把這個放下。

  也許有人說,家裡有很多瑣碎事情,明天還要生活,日子怎麼過,要不多想一想,那怎麼行?實在講,這些統統叫妄想,與事實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訓》。我常常教人,學佛應該首先把《了凡四訓》一口氣念上三百遍,然後你就明瞭,我們的生活,我們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麼!你想,怎麼想,還是那麼多,不想也是那麼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這統統叫妄想。

  我們想日子過得舒服一點,絕不是想得來的,是你命裡頭有那個福報,是修得來的。我們今生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今生所修的,是來生的果報。假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斷惡修善,勇猛精進,這個果報不要等來生。因為什麼?它積得太厚、積得太多了,這一生就可以看到;換句話說,你晚年的日子愈來愈自在,愈來愈舒適,這一生果報就現前。所以這種果報叫現世果報,這一世當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樁事情,決定無濟於事。下面佛教給我們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個在淨土法門叫正修、正行。

  【修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雙修。

  『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的三心,這是佛在《觀經》上講的菩提心。因為這個經典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說得很詳細了。《觀經》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至是到了極處,誠是真誠。我們用心用真誠之心,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妄,真誠就是真心,這個不是妄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深心」,就是至誠心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誠的心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對待自己是清淨好善。這是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用什麼心與淨土法門才能相應,你要用這種心。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發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實了。他的說法是自古以來沒人說過的,這是蕅益大師的發明;我們想想他老人家講的話,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講法,就是一個真誠的心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他的話對不對?很有道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這就是深心;他專求西方淨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捨掉了,他心清淨了。所以好善,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成佛、成菩薩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豈不就是迴向發願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後,利益眾生。所以他講得很簡單,只要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話說起來很好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裡面講的是信願,真信真願。下面這就是真行了,怎麼個行法?『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向」是專的意思,一向就是專。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這都叫專;甚至於連觀想、觀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門本來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統統用不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這就行了;要真的有,沒有不行。

  什麼時候會有?我相信同修們這個境界你自己會體會。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裡沒有阿彌陀佛,現在才有;再過一年,前一年還沒有,現在才有。到你心裡真有阿彌陀佛,不一樣。真有是一個什麼境界?世出世間一切事,你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時你知道,可是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執著;而且心裡面確確實實明瞭,決定往生,對於往生西方世界,愈來愈有把握,愈來愈有信心,這是你真有了。

  起心動念都是莊嚴淨土。我們迴向偈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從哪裡莊嚴?實際上莊嚴自己的身心就是莊嚴淨土。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污染一天比一天減少,煩惱、憂慮、牽掛天天少了,清淨心天天增長,智慧天天增長,這是莊嚴自己的心。心莊嚴了,身就莊嚴了。中國人常說「相隨心轉」,這個身是個相,相隨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身清淨,身體就健康長壽,不生病。將來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瀟灑,這就是莊嚴淨土。所以莊嚴淨土是從莊嚴自己的清淨心,莊嚴自己的清淨身。

  莊嚴諸佛菩薩,這是盡自己的心力,將這一個殊勝無比的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奉勸大家共同來修學這個法門,這是莊嚴諸佛。佛的心願沒有別的,我們在這個經典從頭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心願就是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就出三界,就斷煩惱,就成佛道。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所有法門當中只有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決定可以達到的,決定可以滿願的。因此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沒有不宣揚這個法門的,沒有不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的。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盡心盡力來把這個法門到處去勸人,這叫莊嚴諸佛。這是諸佛度生的本願。我們的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來問我:法師,你常說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麼把握?我今天給你們宣布了,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確實有把握。如果你們也能這樣做的時候,大家都有把握,決定不空過。

  所以叫專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總持法門,這叫真經。我們想想,古大德為我們說明的,他是用比較的方法來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個第一?找哪個第一。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的確是圓滿的法輪;也就是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是最完整的教科書,無論在理、無論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講到,沒有一樣有缺陷,一切經裡面最圓滿的是《華嚴》,所以推它為第一。

  《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說《無量壽經》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華嚴》不能圓滿,還有缺陷。《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講西方極樂世界,它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它第一,這把《華嚴》比下去了。讓我們認識這個法門,古人比到這個地方。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本,這經本總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們再繼續不斷的追。這在全經一看,當然四十八願是第一。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這是淨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淨土,我們從這個經文上看,確實沒有一字一句違背四十八願的,可以說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都是四十八願的闡揚而已,沒有違背。四十八願是本經的第六品,這是我們把本經第一的這一段經文找出來了。

  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這個我們不必找了,古人替我們找了,古人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子慢慢找,找到那個頂尖,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我們反過來看,才知道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原來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高最高頂尖的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註解,《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一部整部大藏經,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華嚴經》的註解。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才知道這一句名號是真真實實的大總持法門。

  如果單講總持,密宗裡頭許多的神咒,禪宗裡面許多的偈語,都可以說是總持法門;但是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來比,統統比下去了。因為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不僅如此,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讚,這才體會原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也不離這一個總持法門。所以這四個字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第一法,這哪裡能比!

  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會念的人太多了,知道這一句名號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應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這一句佛號的心真誠,感應特別顯著;不曉得名號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無心,所以沒有感應。所以真心去念,感應不可思議。

  這是教給我們正行,一定要一向專念。千萬要記住,念這一句名號,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也都修了,一個也不漏。念這一句名號,再給諸位說,整個《無量壽經》都念了,《無量壽經》最後結歸就是這一句名號;不但《無量壽經》,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這個事實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拼命幹。

  所以黃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幾個月,一天念十六萬聲。為什麼拼命去幹?因為他了解、他認識、他清楚,這個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這一句『修諸功德』,這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德」,總而言之,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幫助人念佛,幫助人認識淨宗法門,才叫第一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願生淨土」,自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生淨土。為什麼?因為不生淨土,你就決定免不了輪迴,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縱然我們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願行也好,來生果報在三善道;這一投胎,一轉世,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這些都是事實。

  我們在座的同修,哪一個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縱然再學佛,又要從頭學起。從頭學起很麻煩。剛才講了,善導大師說遇緣不同,萬一你遇到的緣裡面有問題的話,那個障礙麻煩就大了。這個人一生遇緣,實在講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個好的老師,同參道友,自古以來都說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這個就是緣好;緣好,自己不走冤枉路,盡量減少染污,這就是緣勝。所以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應得來的。

  這個感應,說實在話,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裡頭,真的,第一句話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很有道理。那個好的老師不是不願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他就不說了。所以密宗裡頭講四皈依,我們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裡還皈依上師,要皈依老師,它是四皈依。密宗裡頭有形式上的四皈依,顯宗裡頭沒有,顯宗沒有形式,有實質。

  所以在顯教裡面,我們入佛門,皈依的老師不重要,哪一個老師替我們授皈依的不重要。傳戒的老師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樣。出家了,剃度師父不重要,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一些剃度師、傳戒的師父、在家的皈依的師父、授戒的師父,都是介紹人,介紹你入佛門來的,這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麼?傳法的師父,跟密宗的上師沒有兩樣。所以它沒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師的教導,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沒有差別。

  學生對老師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能有絲毫的懷疑,老師的教導要認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這是依師。所以世出世間,說實在的話,師非常非常重要,關係我們一個人一生的成功失敗;無論是道業、學業、事業,師的關係非常重要。

  這是把上輩往生的人,他所具備的條件,它這個條件,經文雖然不多,但是它的條件是圓滿的。實在講,它是周圓的。下面要告訴我們滿願往生,這個願圓滿了。

  【此等眾生。】

  就是像上面所說修行的這些眾生。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臨終佛來接引。這個經上講的簡單,《觀經》裡面講的詳細。如果上品上生,佛與一千尊化佛來接引他。所以臨終的時候,看到許許多多佛來接引,這是上品上生;看到統統是諸佛來接引,千佛接引。

  【經須臾間。】

  這是時間的短暫,『須臾』是剎那之間。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裡,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打妄想。為什麼?到時候是佛來帶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實實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生處,前面都介紹過了,蓮花化生。西方世界蓮花化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的實現,但是那個花的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光跟色彩不一樣。前面我們念過,小的蓮花半由旬,大的蓮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計算法,合我們中國的里,二十里,這是講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現在公里來講,那就是二十公里,這個花的面積小的花面積這麼大。那個大的花比地球還大,我們地球跟它不能比。這一千由旬還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這經上說的,沒錯!

  所以有同修就來問我,他說:法師,這個是跟經上講的有了矛盾。什麼地方矛盾?四十八願裡頭明明說的,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身相都一樣,都是「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樣;那個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麼會那麼小?問得很好。西方世界跟華藏世界一樣,是屬於不思議解脫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彌陀佛是一樣,沒錯;看看蓮花確實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們這個凡夫境界,不能用我們的思惟想像能夠測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經上常講的不可思議,思是思惟,議是討論。因為我們的言語、思量達不到,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它是這個境界,這是事實。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體會,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勵我們精進。凡夫總貪心,貪蓮花大一點,他就拼命念;愈念心就愈清淨,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學,這個意思也講的通。

  但是佛決定沒有妄語,佛的誘導也是真實的,絕對不是用欺騙的方法來誘導我們。縱然是好心,但是後來有好結果。雖然是好心好結果,但是手段總未免還有一點遺憾,那就不圓滿了。佛絕對不會用這個手段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決定不妄語,他所講的一定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不是我們思議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第一,需要仰信,我們對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實的狀況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明瞭了,現在不明瞭沒有關係,老實念就好,這個很重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兩句,我們在前面都詳細報告過了。那一邊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薩,這個也就是難信之法。

  【是故阿難。】

  下面這一段是世尊勸勉我們的話。『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說的這些事實。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我們怎麼能不發心求生淨土?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門裡找不到的,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決定不能空過。佛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叮嚀。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到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見到阿彌陀佛,有沒有方法?有。有什麼方法?佛在此地告訴我們: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無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徹底覺悟之心。真正徹底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事無常,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長遠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那你就不要執著了,你就要放下。虛妄之事不妨礙,事事無礙。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的心,把這個東西捨掉,然後我們在這個事裡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要去分別;一分別、執著,就生煩惱了,就造業了。如果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事上雖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造業。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這是徹底覺悟了。

  現在佛給我們說了,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我們相信,不懷疑,決定求生極樂世界,這才叫究竟徹底的覺悟,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你修學其他任何一個法門,你這一生當中未必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保證你決定成就。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統統加持你,統統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當然阿彌陀佛的國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極樂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一定包括這個世界。這就是教我們、勸我們要專念佛。

  【積集善根。】

  斷惡修善,自行化他,完全捨棄自利,一心只是利益眾生,一心弘揚佛法,特別是弘揚這一個法門。

  【應持迴向。】

  就是應該把我們的所有一切功德『迴向』。「迴」是迴轉,向西方世界。換句話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我什麼都不求,只求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求現世的福報,也不求來生的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生圓滿成就無上的佛果,圓教究竟佛位。到那邊證的果位,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一生成就。這是上輩往生的概況。再看中輩的: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中輩人懂得這個道理,不是不明瞭,為什麼做不到?業障深重,我心裡想做,但是有很多條件沒有辦法做到,環境不許可,或者是人事很複雜,不能稱心如意去做,有業障。

  『不能行作沙門』,換句話說,有很多憂慮牽掛放不下,這就是障礙,不能夠全心全力去斷惡修善,去積功累德。沒有辦法全心全力去做,應該怎麼辦?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輩人沒有兩樣,下輩也是這幾句話。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就在這一句,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這是一句總說。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貫注來修學,總得要隨分隨力,隨自己的能力來修行『諸善功德』。「諸善功德」包括的範圍很大,下面略略的舉幾條,提供我們做一個參考。像:

  【奉持齋戒。】

  這個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齋。這個齋,主要就是清淨心,齋是齋心。現在一般人把齋都看作素食,這是錯誤的。這個齋,像八關齋戒,它那個就特別著重在齋。它有八條戒,有一個是齋,齋就是過午不食;換句話說,在一年、或者是一個月,能夠修一天、修兩天,修清淨心,把所有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能完全這個時間來修學,我們一個月修一天總可以。一個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這就是這個方法,叫你盡自己的力量。一年總可以找個一、兩天時間來認真的去修一下,這就是這個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場。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我們在這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使這一個地方的人都有機會接觸佛法。因為有道場就可以禮請法師大德長住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這個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這個造像比建道場要容易很多。尤其現在我們用彩畫的像,現在印刷術發達,非常方便。所以這個造像功德很殊勝。

  【飯食沙門。】

  這就是供養出家人,對於出家人生活我們照顧到,使他這個身能夠安;身能夠安,他就能專心修道。因為是凡夫,凡夫離不開衣食,如果生活沒有來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個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對這個還是有憂慮。假如他生活雖然清苦,但是他能過得去,沒有憂慮,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則道隆。

  但是供養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反而造罪業。怎麼說?如果讓這些法師在生活上起了貪心,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所以從前供養是供養常住,不是供養個人。出家人個人沒有私財,沒有錢財。供養這個團體,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給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現在社會結構完全變更了,哪個出家人沒錢?每個人都有私財;這一有私財,道就沒有了,天天想著這個錢財怎麼支配、怎麼再多賺一點,這個糟糕了,阿彌陀佛早都忘得乾乾淨淨。

  所以現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從前出家的環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沒有問題,任何寺廟都可以掛單,它都會收容。現在這個也有問題了,這是社會背景不一樣了,十方叢林現在已經沒有了。到一個寺院,你想去住幾天,一定跟這個寺院很熟悉。否則的話,人家不敢留你,怕惹麻煩。這是時勢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這個佛門也不一樣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說: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是從形式上講,莊嚴道場,實際是宣傳佛法。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舉出幾個例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再細細跟諸位分析。我們讀經重視它真正的含義,我們要學習怎麼個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