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三集) 1989 台灣永和國父紀念館 檔名:01-005-0003
請看第三講,第二小段依報妙,第二小節:
【地利之樂(居住)】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住處。經文從「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第三小節:
【眾寶欄樹】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表法的義趣告訴我們: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圓滿之意。】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可以分為七個項目,七科。「七」在佛法裡面代表圓滿,就是四方、上下,再加上當中,《華嚴經》用「十」來表法,也是代表圓滿的意思,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數目字。因此西方極樂世界樣樣都說「七」,實在講就是樣樣圓滿。怎樣才圓滿?當然一定是隨心所欲。譬如我住的房子,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是七重行樹、七重欄杆,也沒有什麼意思。我不要七重,我一重就夠了,行不行?你想一重就一重,想兩重就兩重,想多少重就多少重,想不要也可以,這才是圓滿,所以諸位要懂這個意思,不能把經文看呆了。
【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
『四寶』也是表法,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是無量無邊,絕對不止四種。四寶代表『常樂我淨』四淨德,四種德。底下有幾句話很要緊:
【自德深,他賢遍,是極樂之真實因緣。】
這個世界究竟好到什麼地步?為什麼這麼好?大師給我們說出基本的因素,第一個是自己的德行深,『自德深』就是你念佛念到心地清淨。凡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不是業報去受生。我們這個世界是業報受生,三善道是善業所感,三惡道是惡業所感,善惡在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西方極樂世界是念阿彌陀佛去的,阿彌陀佛的業在六道裡頭沒有,三善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它是淨業所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是第一個,我們自己去往生是淨業,憑這個去的。
其次,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換句話說,同參道友都是上善之人,上善不是普通人。什麼人才稱為「上善」?給諸位說,等覺菩薩才稱為上善。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非常多,你幾乎天天跟他們見面,天天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謂等覺菩薩,就是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菩薩這些人的地位相同。我們所崇拜的這些菩薩實在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後補佛,諸位如果讀《無量壽經》就曉得,彌勒菩薩天天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也是念阿彌陀佛,也是求生淨土。雖然求生淨土,他愛好唯識,他是唯識學的專家,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講唯識大概就是他老人家當教授。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因緣,不像我們此地求一個善知識都求不到,真正善知識很難遇到,何況這些聖賢人。
【此等莊嚴,同居是增上善業(念佛)所感,亦圓五品觀(隨喜、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感。】
這是講往生最低的限度。『增上善業』就是念佛。念佛法門是「福中之福,善中之善」,一切法門裡面最為殊勝,實在是第一法門,希望大家必得要深入經藏,你才能認識,才能明瞭這個事實的真相。『亦圓五品觀所感』,這句話是智者大師說的。智者大師雖然不是天台宗創教的法師,但是天台能成為一個宗派,實際上是在他老人家手上建立的。正如華嚴一樣,華嚴是在賢首國師手上建立的,雖然賢首上面有雲華,雲華上面有杜順,我們講華嚴五祖,賢首是第三祖,所以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不稱為杜順宗,不稱為雲華宗,稱為賢首宗,是在第三代才完成的。智者大師在天台宗也是第三代,天台成為一個宗派是在他老人家手上建立,所以這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
他雖然一生弘揚天台,天台是以《法華經》為主,但是他自己是修念佛法門,臨終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有學生問他,大家都很關心,「老師,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智者大師就說,「我是因為領眾」,領眾就是寺廟裡做住持,要管人、要管事,要管一切拉拉雜雜的事情,這個對自己的修行當然是有障礙,「我只落得一個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這麼來的,五品位是生凡聖同居土。由此可知,如果天台大師不管事、不管人、也不管財,什麼都不管,他的修持可以到上品上生。從上品上生掉到五品位往生,這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是天台大師往生的事蹟。
五品是哪五品?第一是『隨喜』,學佛的人一定要修隨喜功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告訴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很重要,一定要修學。第二是『讀誦』,一定要讀誦大乘,大乘經典實在講是以這個方法做為修行的基礎。我在此地特別奉勸諸位,如果想在佛法裡面有真實的成就,一定要學古人,古人他們怎麼修的,他們怎麼成就的。讀誦經典是修行,決定不是像我們世間的念書,世間的念書跟佛教裡面的讀誦,義趣不相同,方法也不相同。佛法裡面,讀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用讀誦的方法修戒定慧,就是三學同時修,《華嚴經》裡面所講的「行布圓融」,這是圓融的修法。
戒律不管條文有多少,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心裡面不會有妄想、雜念,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那是善中之善,儒家所謂「止於至善」,所以讀誦經文就是「眾善奉行」,戒律的意義就具足,所以讀誦經典的時候戒律就具足了。讀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讀誦的時候是字字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就是修慧。所以讀一個鐘點的經就是修一個鐘點的戒定慧。至於經裡面有什麼意思,決定不能去想,如果你一面念一面想這部經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怎麼講法,就完了,戒定慧都沒有了,就變成世間人念書了,所以佛教裡頭讀誦經典決定不想它的意思。
經的長短不一定,短的經,二、三十分鐘可以念完,長的經要念五、六個鐘點。像《法華經》、《楞嚴經》念得很熟,差不多也要五、六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他在幹什麼?他在修戒定慧,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他一面想一面研究經裡面的意思,戒定慧三學統統都沒有了。所以諸位讀經的時候不能打妄想,要知道經典裡面沒有意思,你去想這些意思,統統叫妄想,經典沒有意思,「般若無知」。所以讀誦是求什麼?是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無知,從無知裡面完成戒定慧,是用這個方法。
現代人的工作都相當繁忙,叫你一天修五、六個小時戒定慧,你做不到,但是希望你每天至少修一個小時,對你非常有用處。因為這一個小時定下來,對於身心健康有幫助,對於處理日常事物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定中能生智慧,「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一定要會學,就是每天至少要把心定下來一個小時,讀經是修定的方法。教下用這個方法,禪宗用參究,方法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三學一次完成。用參學的方法、參究的方法,行,密宗用持咒。淨土宗有的時候不念經,念佛號,念個幾千聲佛號,念一萬聲佛號,也是這個方法。所以方法很多,每個宗派都有它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統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跟我們世間念書完全不相同。
修淨土的人當然最好選擇淨土的經論去讀誦,為什麼?與我們所學的法門相應,那個感應就特別快。《彌陀經》太短,念一遍,十分鐘就念完,每天修定只修十分鐘,這個時間太少,不夠用,所以希望大家能把時間稍微拉長一點。淨土經典裡面最長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如果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鐘,這個時間恰恰好。初念的時候不熟,大概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念一遍,念上三個月,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念上半年,四十分鐘決定可以做得到。你天天去念,曉得念這個是修戒定慧、修清淨心,所以讀誦非常重要,古人很重視。
尤其是一部經典,一般講在五年之內至少要念三千遍,那還不是像我們講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太短了,一般多半選擇《法華經》、《楞嚴經》,這兩種念得最多。這樣的經典念得很熟,一部念下來差不多也要五個小時,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要十年,他的心能夠定十年,所以他能開悟。我們看《六祖壇經》,法達禪師去見六祖,六祖給他說幾句話,他就大徹大悟,憑什麼?憑他過去念三千遍的《法華經》,心定了。三千遍《法華經》,到六祖那裡這一開示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行!今天一般人的頭腦亂糟糟,胡思亂想,所以不能成功。念經就是叫你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淨化頭腦,只要頭腦清淨了,這才是接受佛法的唯一條件。所以你仔細觀察,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它用的什麼方法,目標相同,都是將心理淨化。一開頭要做五年的工作,這五年選擇大經念三千遍。在家的同修,希望大家念《無量壽經》,這個分量非常適中,適合在家人。出家的同修當然不能不如在家人,如果選擇《無量壽經》,我覺得一天至少念五遍,兩年念滿三千遍,這個才行。或者念淨土五經,五經加起來的分量差不多了,每天把五經念一遍,你能這樣子老實的念上五年,你的心確實定下來,煩惱輕、智慧長,這樣才能為你自己的修學奠下堅固的基礎,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得到。
第三是『解說』,是為別人講解。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了,要盡一切的力量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為人解說。我知道一句就講一句,知道兩句就講兩句,把這個法門的殊勝、好處告訴別人,勸別人修學,這叫解說。第四是『兼行六度』,第五是『正行六度』,都是修六波羅蜜的。為什麼有兼行、有正行?「兼行」是自己還沒有成就,雖然修六度,主要是度自己,附帶是度別人。到正行六度的時候,譬如修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往生已經有把握了,我一定去得了,這時候我專門為了利益眾生,那就是正行,就不是兼行。由此可知,智者大師雖然不能上品上生,他能夠五品位往生,他有把握。最低限度他可以五品位往生,所以他能夠捨己為人,行菩薩道。
「六度」,我在此地簡單的把意思跟諸位說說。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個綱目,這六個綱目的意義淺深差別很大,為什麼?從初發心,像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學,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修這六個法門,可見得這裡面的淺深、境界、廣狹的確是不一樣。第一是「布施」,我們眼前要學的,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把煩惱、憂慮放下,凡是於道業有障礙的統統放下,這叫布施。佛門裡面通常講要把錢財放下,有沒有必要?如果錢財對你修道有妨礙,你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道業就有障礙,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要放下,心裡面只牽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除此以外,應當要放下。你要是真正發心,你把身外之物統統放下,說明天沒得吃會餓死,沒衣服穿會凍死,可不可能?給諸位說,不可能,一個真正發心的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
佛教裡的護法神是韋馱菩薩,如果我一切都放下,我要是為了修道給餓死了,給諸位說,韋馱菩薩就撤職查辦。他幹什麼的?他就是管我們的衣食住行,照顧我們生活的。如果我們自己放不下,天天去拉信徒,天天去想辦法找錢,這個菩薩一看,「他有辦法,不要我護持了,我樂得清閒自在,不管了」。菩薩決定不管你,為什麼?你自己有辦法。所以古人是專心向道,不顧生死,他也沒餓壞,也沒凍死,有佛菩薩照顧他。你們如果不相信,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發心朝五臺山的時候三步一拜,走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沒得吃,而且身上又生病,在急難的時候就有一個出家人來幫助他,送東西給他吃,告訴他路怎麼走,這個人叫文吉。以後到五臺山一打聽,原來這個人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一路照顧他。現在人去朝五臺山決定遇不到文殊菩薩,為什麼?你身上帶的錢很多,又坐車去,交通工具統統準備好了,文殊菩薩一看這個樣子,不需要我幫忙了。所以問題就是你發心是真還是假,你真心的時候,確實佛菩薩幫助你,決定感應道交。這是講第一個布施,你要放下,什麼顧慮都不要。
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不僅佛法裡面基本的戒律,世間憲法、法律,乃至於不成文的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正是所謂「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必須遵守別人的風俗習慣、法律制度,人家才會歡喜,因此要入境問俗。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生疏的地方,一定要問問他們的風俗習慣,我們要能夠跟他相處,這都包括在持戒的範圍之內。所以不要看到持戒以為只是佛經上講的戒律,那就錯了,這個範圍非常大,就是遵守社會秩序。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要訓練耐心。《金剛經》上雖然講六度,它特別強調的是「布施、忍辱」這兩樁,尤其是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沒有耐心就沒有成就。學任何一種東西都要相當長的時間,確實一分功夫才有一分收穫,你不肯下功夫就想得收穫,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培養自己堅毅的耐心。
第四是「精進」,精進就是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第五是「禪定」,心有主宰,不會被外境所動。譬如以學佛來說,佛法有無量的法門,我在無量法門裡面只取一個法門,其他法門在我面前,我的心絕不動搖,我還是老老實實學我這個法門,這叫禪定,定於一。第六是「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就是現在講的理智,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沒有不壞事情的,所以一定要理智。般若,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這是六波羅蜜,我們眼前應當要學習、要遵守的。
【人民表因緣生法,聲聞表即空,菩薩表即假,佛表即中,圓融無礙也。】
這統統是用天台教義來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怎麼樣?給諸位說,也沒有人民、也沒有聲聞、也沒有菩薩、也沒有佛,為什麼說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名字,因為那些人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所以所有的人都沒有姓、也沒有名,你們看看《無量壽經》就了解,那個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佛在我們這裡說法,說那是菩薩、那是佛、那是什麼,其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是諸位要知道的。沒有,說這些名稱實在講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什麼身分去的?譬如我們是以娑婆世界人的身分去的,是你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或者你是阿羅漢去的,或者你是菩薩念佛往生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律平等,它是一個平等的世界,所以殊勝無比。第四小節:
【寶池德水】
就是「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也不能細說。前幾天我們在圖書館講八功德水,八條就講了一個半小時,才知道這個功德之殊勝。這一段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老、病、苦」,沒有三苦、八苦。
【此土同居是有漏惑業所感,彼土乃無漏淨業所成,又為阿彌陀願行之所莊嚴。】
『此土』是娑婆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有漏』,漏是煩惱,我們有很重的貪瞋痴慢,這些煩惱所感得的果報。『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乃無漏淨業所成』,因為每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念佛,以清淨心去往生的,這個完全不一樣。『又為阿彌陀願行之所莊嚴』,諸位細細去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就了解,這個世界他怎樣建造成功的,這些因緣、歷史、狀況都在《無量壽經》裡面。第五小節:
【四色蓮花:無胎生苦、無愛別離苦。】
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胎生苦、沒有愛別離苦,他是七寶蓮池蓮花化生。
【蓮花大小光色不同,經云:眾生發心信願持名,池中即生一蓮蕊,標名於上,若精進念佛,花則日大,花色日鮮,如中途退心或改習他法門,則花漸枯。】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動這一念心,「我想求生西方世界」,七寶池中就長一朵蓮花,而且這個蓮花上還有你自己的名字,決定不會錯的。將來自己臨終往生,阿彌陀佛就是拿這個蓮花來接引你。這個事情,跟諸位說,是真的不是假的。美國舊金山有一位甘貴穗居士,她念佛念了不少年,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修念佛法門。她在念佛靜坐的時候有好幾次看到蓮花,蓮花上有她自己的名字,蓮花之美不可思議,從來沒有見過,不但沒有見過,想都想不出來。我到舊金山講經,她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安慰她,「妳好好的念佛,決定往生」。這是親眼看到,不止一次。像她這種境界,我們過去在傳記裡面看到,許多古人在沒有往生之前,也曾經有這個境界,這是念佛真正有感應、有成就,所以「蓮蕊標名」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佛念得愈多,換句話說,心愈清淨,你的蓮花愈大,光色就愈好,所以諸位要知道,這是真的,這是你真正可以得到的,永遠不會失掉。這個世間所有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寶都是假的,為什麼?死了之後,一樣都帶不去,所以你要是聰明,世間的一切物不要去爭,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爭什麼?爭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你每天念得多,這蓮花愈大,光色愈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比一比,看誰的蓮花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永遠可以得到的,你能夠爭取這個,那真是個聰明人。你要只看眼前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寶,你就錯了,大錯特錯,這是假的,我們統統不要;真的,我們要記取。
【信心堅固,一生不改。】
修學這個法門,一生不改。
【則臨命終時,佛持此花,接引往生,即生此蓮中,名為託質蓮胎,清淨受生,花開見佛。】
這就是蓮花化生。
【光色實無量,略言四色。】
《彌陀經》上講青黃赤白,這是略說。我們在大本、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的色彩無量無邊。剛才講了,佛說四色是表四淨德「常樂我淨」。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彌陀因地,以四十八願,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剎,清淨之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
『二百一十億佛剎』,二百一十億也不是一個數字,是什麼?它代表大圓滿。密宗以二百一十代表大圓滿。二百一十億,實際上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也沒有漏掉,它代表圓滿的意思,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讀經史攝取古人之經驗,參學攝取今人之成果,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法彌陀行也。】
『讀經史』,這是從比喻上說。『攝取古人之經驗』,「經」是講中國的四書五經,乃至於十三經,「史」是歷史,像《資治通鑑》、二十五史。讀經史是長學問、長見識,接受古人的經驗與教訓。「參學」,我們現在講參觀訪問,是攝取現代人的成果。我們到國外去看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智慧的成就才是真實的,所以不到外面走走不行。儒佛都重視參學,才能成就真實的學問。
阿彌陀佛不單單跟世自在王佛學佛,他還出去參學,他參學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他都去參學過,所以他的智慧才是圓滿的,沒有一個剎土他不明瞭。他是攝取諸佛剎土的優點,捨掉人家的缺點,建造的極樂世界就變成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第一剎土,他那個世界是這樣建造來的,這是非常符合現在的科學精神。他不是胡思亂想的,不是他自己想怎麼造的;他去參學,看到人家的好處跟他學,人家的缺點我們改掉。換句話說,他那個世界,十方所有一切諸佛世界的缺點他沒有,一切諸佛世界的優點他統統具足,所以這個世界稱為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師法彌陀行也』,我們要向他學習。
台灣在今天這個地球上真正稱得上是寶島,很遺憾的,我們的缺點還有很多。最近這幾年,我們的政府官員、工商界的領袖常常出去考察,看看外國人的長處,我們能夠把它學來,把我們自己的缺點都能改進,台灣就會變成這個地球上的極樂世界,這叫事在人為,要大家要努力。第六小節:
【天樂雨花(天時之樂)】
【衣裓盛花,他方供佛,飯食經行。】
『衣裓』就是盛花的工具,像我們這個世間的花籃。『他方供佛』,諸位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往生一切諸佛世界,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你生到別的佛世界,想離開那個世界到別的佛國土去參訪是很不容易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喜歡到哪個佛世界就到哪個佛世界,喜歡什麼時候去見佛就什麼時候見到佛,他太方便了。如果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你想去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定想去。『飯食經行』,吃完飯之後經行。
【無求不得苦】
一切所求都能隨心滿願。
【得神通樂】
六種神通具足。像參訪他方世界,這是神足通,一念之間、一彈指,他就能到達。
【侍多佛樂。】
『侍』是親近,親近『多佛』,你每天都可以親近無量無邊的諸佛。
【衣食行樂】
衣食住行都不要自己操一點心,不必要自己經營。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煩惱永遠擺脫掉。
【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句特為此土眾生而說,意顯往生之後,有能力隨時返來,供養本師、彌勒,普度怨親,皆不難耳。】
我們今天想幫助親屬朋友,你有能力嗎?沒有能力幫助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幫助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神通能力跟觀音、勢至無二無別,這是一下就得到的。前面跟諸位講過,你在這個世界修行先要證得須陀洹果,證須陀洹果之後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就這種能力。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就得到,這個便宜佔得太大了。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不要等第二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去的,給諸位說,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為什麼?我們臨終的時候,親眼看到阿彌陀佛,我跟著他去了,並沒有死。所以有些精神好的人還可以說,「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跟他走了」,他還會說話,他沒死,所以是活著走的。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不要等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我們一定要知道。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到我們這邊來看看你的親戚朋友,那真是隨心所欲,一點都不困難,隨時可以回來。佛說供養十萬億佛,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國土,你有能力往返娑婆,隨時可以回來看看,用意在此地。
【食時,即清旦,故曰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
這是講他們的神足通,也就是飛行自在,速度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恆沙世界,一彈指間他就能到達。過去認為光的速度最大,現在已經發現還有比光的速度更大的,大十幾倍的,這是最近科學家發現的。可是像經上講的這樣大的速度,科學家現在還沒發現,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實際上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
這是我們眼前的現象。
【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斯意極深矣!】
我們今天想到極樂世界去是有障礙,西方極樂世界人到我們這兒來,沒有障礙,為什麼?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功德力。我們業障太重,所以沒有辦法;他們那邊是功德深,彌陀的願力大,所以得大自在。第七小節:
【說法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人每天做些什麼事情?那一邊是「六塵說法」,這個就自在了。經上給我們講的「眾鳥說法」,阿彌陀佛給不給我們說法?阿彌陀佛每天都在說法。有的時候,像我們才剛剛去,也許見到佛都有點害怕,見到佛好像一身都不自在,感覺到很拘束。佛知道你這個情形,變個鳥跟你說法,那個鳥你看起來很好玩,拘束沒有了,就很自在了,所以你坐著聽也可以,躺著聽也可以,太自在了,一絲毫的拘束都沒有。可見得阿彌陀佛真正慈悲,一切時一切處都滿你的願,這是徹底悲心,大慈大悲到了極處。
【六時演法,聞正法樂。】
『六時』就是說明說法從來沒有間斷。你想聽什麼法,你所聽的就是說的這個法,譬如你想聽《華嚴經》,所聽的就是給我講的《華嚴經》;他想聽《法華經》,他聽佛、聽六塵說法就是講《法華經》;那個人說我什麼都不想聽,他什麼也聽不到,清清淨淨,沒有音聲,統統是隨個人的心願,隨個人的愛好,決定沒有障礙。
【悉念三寶,得正念樂。】
此地的『三寶』,是「念佛、念法、念僧」,它的意義是「念正、念覺、念淨」,就是覺正淨。念覺、念正、念淨,這是自性三寶。
【明無三途,無墮落苦。】
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那個世界沒有畜生道,不但沒有三惡道,你要是把《無量壽經》多念幾遍,你就明瞭了,原來那個世界連人、天兩道也沒有,聲聞、緣覺也沒有,純一菩薩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而且是菩薩當中最殊勝、最第一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法界。所以真是像古人所說的,「一真當中的一真,圓頓中的圓頓」,沒有比這個世界更殊勝,所以十方諸佛菩薩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極樂普攝法界眾生,根塵一一圓妙,知此文亦特為此土而說。】
『圓』是圓滿,『根』是講六根,是講我們自身,『塵』是講我們的環境,六塵世界,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奇妙。
【大智度論云: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
這是佛在經上略說,西方極樂世界,佛為我們說什麼法?世尊給我們舉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不僅僅是小乘法,大乘法也不例外,這裡面分為七科。第一個科目是:
【四念處(以智觀境,看得破)】
四念處是智慧。『以智觀境』,也就是通常我們講的「看得破」,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真正的覺悟,一個人真正覺悟了。
【此土: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是污穢不清淨,三天不洗澡,身上就臭了,還有什麼乾淨的?有什麼值得珍惜的?不值得。所以一定要覺悟,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曉得了,借假修真,這個假身體可以用上幾十年,這幾十年好好的修取真實的東西,我將來捨這個假就得到真實,這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觀受是苦』,「受」就是我們的享受,我們在這個世間所享受的只有苦,決定沒有樂,樂是壞苦。如果自己認為在這個世間還有樂,那是迷惑顛倒,決定沒有樂,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真正的樂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不苦的。出家人在台灣還算不錯,老和尚還有不少小和尚侍候。在國外,一個法師一個廟,住持也是他,燒飯也是他,工人也是他,都是一個人,我在國外看過很多,很苦。一個月有的時候做一次法會,又要去當維那,那一邊還要去燒飯,這個地方維那一放下來,趕快到那裡去看看菜燒得怎麼樣,那地方爐子燒著了,這裡趕快來念經。我看到了,很可憐,所以我碰到他們,「你們為什麼不回台灣?為什麼要在國外受這個罪?」在國外出家人很苦,雖然住的生活非常舒適,台灣比不上,但付的代價太高了。
一般移民到國外的人也很苦,可以說比台灣好的就是居住的環境好,寬敞、寬大,家家都有庭院,但是生活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很重,賺錢不容易,開銷太大。在美國,一般講一個月賺三千塊錢美金,他一個月除了生活一切開銷,能夠節省兩百塊錢就算很不錯了。你們想想,兩百塊錢值台幣多少錢?他收入多,支出也多,納稅就去了三分之一,買房子分期付款,車也是分期付款,還要什麼保險,東西多了,我都搞不清楚,生活的確是很苦。所以我在此地提醒你們,如果準備想移民到外國,要好好的考慮。我在國外住得很久,外面的情形我知道得清清楚楚,沒有台灣舒服。所以「觀受是苦」,一定要知道這是苦。
出家的同修要是真正想得到自在安樂,我勸你們學我這樣,到處去弘經、講經。我沒有住處,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講經的處所,就是每年一定要去的,大概有二十個地方,每一個地方住半個月,一年就過去了,所以我沒有地方住。人家要問我住在哪裡,不知道住在什麼地方,我自己也不曉得我在哪裡,這個很自在,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缺乏,這是應當的。現在講經的人太少,每一個地方都需要,所以大家要認真,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觀心無常』,「心」就是妄念,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心不定就是無常。『觀法無我』,「我」是主宰,一切法裡頭找不到主宰,這是智慧,也就是我們眼前身心世界的真相,你要曉得,這個很重要。佛當年圓寂的時候,弟子們問佛,「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都跟您老人家住在一起,您老人家圓寂了,我們將來跟誰住?」佛就說「依四念處住」,住在哪裡?把心住在四念處上就沒錯,就等於跟佛沒有兩樣,沒有離開佛,也就是我們知道人生宇宙的真相。
【彼土:蓮華化生(淨),但受諸樂(樂),一心不亂(常),自在主宰(我)。】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有「常樂我淨」。『蓮華化生』,他的身是清淨的,他的身永遠不會變化,不變化就不會衰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會衰老。西方極樂人的壽命是真正的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真實的無量。而且壽命可以自在,你想活一個大劫就一個大劫,想活三個大劫就三個大劫,想我的壽命無量無邊大劫,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所以那個世界是真實的無量壽。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的,他自己講的就是四十八願,所以淨土法門第一個依據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的,句句話都是阿彌陀佛自己的意思,這是非常的重要。即使是諸佛說法,如果與四十八願相違背,我們都不能接受。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那些淨土的經典,確實統統與四十八願相應,所以這是我們能信得過的。『但受諸樂』,那一邊沒有苦。『一心不亂』,這就是「常」。『自在主宰』,這是「我」。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常樂我淨」才名副其實的得到了。他方世界有「常樂我淨」這個名,決定沒這個事實。這是四念處,是觀慧。第二科是: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已生善增長、未生善令生。】
『勤』是勤奮,四種正當的勤奮,這個勤奮就是斷惡修善。『已生惡令斷』,已經生的惡,我們覺悟了,從今天起要把它斷掉。『未生惡不生』,沒有生的惡,我們曉得這是惡,決定不動這個念頭。『已生善增長』,曉得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是善的,我們要叫善法增長。『未生善令生』,這是四種正當的勤奮,叫四正勤。西方極樂世界無惡唯善,前面的斷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所以它只有善,只有已生善增長、未生善令生。
【淨念相繼。無上菩提。】
西方世界的環境比我們這裡殊勝太多了。第三科:
【四如意足(放得下、回首如意、回頭是岸)定、福】
『四如意足』,一般講起來很難講,看古人的註解也不太容易懂,我這個講法就很好懂,很容易明瞭。這四種如意,足是滿足,實在講這四條就是我們常講的『放得下』。『回首如意』,你看我們中國做的「如意」,那個頭是回彎過來的,意思是表示回頭,回頭就如意。所以古時候的大富長者,官做得很大,很有財富的,手上常常拿個如意提醒自己趕緊回頭,見好就收,他就如意了。『回頭是岸』,佛門講回頭是岸。這四條是修定、修福。人肯回頭就有福了。
【四如意足:欲、精進、念(心)、慧(思惟)。】
『念』也叫做心,『慧』也叫做思惟,這是在一般經典上所看到的名相,什麼意思?下面這個解釋大家一看就懂了。
【欲,知足。精進,常樂。念,心安。慧,理得】
『欲』是知足,知足就如意了,否則的話,欲望沒有止盡,那個不得了,你怎麼可能如意?『精進』是常樂,所謂知足常樂。念如意足,『念』是心安,心定了,安了。『慧』是理明白了,所以心安理得。我這個解釋大家一看就明瞭,比古人的解釋容易懂。
【成就一心。不退菩提。】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但是你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努力去做。要知足,樣樣都知足,知足就不會再攀緣,所以知足決定得到快樂。理明白了之後,心一定是安定的,心定了。所以歸結這一科是修定、修福。下面是:
【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根,能持、能生。力,斷疑、成德。】
『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名稱是一樣的。這裡面有正道、有助道。「根」是能持、能生的意思。我們今天學佛,說老實話,這五根都沒有,怎麼曉得我們沒有五根?我們今天也信,但信得不真;你有願,你的願不切,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摻雜在你的信心、願心裡面,所以你的信願都不清淨、都不純,不能產生力量。如果真正要叫我們得到這五根,前面三科都做到了,我們的信心、願心就有了根,根繼續再努力精進就有力量,力量是什麼?「斷疑,成德」。成什麼德?成就一心不亂,就得一心不亂,最低限度也要成就功夫成片,換句話說,往生西方世界決定有把握,這是「德」。你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這個麻煩大了。要有把握,自己決定要努力,就能得到。
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老學佛的時候,他老人家講他往生有把握的時候是在七十多歲,我記憶當中,大概是在七十三、四歲的樣子,他成就了。他那時候告訴我,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他有這個功夫。他勉勵我們學生,他說「我能做得到,你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要肯做,沒有一個人做不到的」,這是現身說法,等於說他不單天天講經教誡我們,也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底下一段講:
【七菩提分】
『菩提』是覺的意思,所以又叫做七覺分。
【於一切法善能覺了,工夫也。】
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修學功夫,這有七種,這是:
【慧力所發。無漏正智。】
這是屬於智慧,智慧起了作用。
【一、擇法:善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不取虛偽法。】
『法』是法門,『擇』是選擇,你有能力選擇法門。『善別』,善於分別。你有慧眼能夠認識正法、邪法,你有這個能力,所以你取的是正法,不會取邪法,你修的是真實功德,決定不會落空,沒有定慧決定不可能得到這個能力。所以諸位修學要真正成就,一定要明理,不能再盲修瞎練,否則我們的精神體力浪費掉了,非常可惜。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那就老實念佛。甚至於在初學的過程當中最好不要聽講,也不要去看那些書,把一切外緣統統斷掉,心定下來。定然後能生慧,慧開了之後,你才有能力辨別真妄、是非、邪正,否則的話,沒有能力,這都是真實語。
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去拜李炳南居士作老師,他給我提了三個條件,三個條件要接受了,收我這個學生,不接受那就算了。講經,你隨便來聽經,聽眾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三個條件是什麼?第一個條件,只准聽他一個人講經,除他之外,任何法師,什麼居士大德講經,不准聽。第二個條件,我所看的書都要經過他同意,要向他報告,他不准看的,決定不能看。第三個條件,從今天起,你入我這個門,做我的學生了,以前你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到我門下來從頭學起。但是有期限的,他給我的時間是五年。不守這三個條件就是普通的聽眾,守這三個條件就是他的學生,很難,非常難。但是真正得到好處,為什麼?妄想沒有了。
所以人家告訴我哪個法師在講經,我的心死了,不敢去聽,聽了怎樣?老師知道會把我開除,不敢去。所以五年當中,心真的定下來了,只聽他一個人的。換句話說,聽一個人的,路走一條;聽兩個人的,兩條路;聽三個人的,三條路;聽多了,不曉得哪條路是對的,搞亂了。我以後學佛的時候真的得到他老人家的利益,我報他的恩,他給我五年,我遵守他這個原則十年,所以有這一點點成就。
我學佛非常單純,實在講我佛法的老師只有兩個,李老師以前就是章嘉大師,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佛法兩個老師一共教我十三年。我在台灣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也就是一個老師,所以我學的東西非常單純,不複雜。以後我自己辦佛學院教學,深深感覺到那不是成就學生,而是擾亂眾生,我心裡很難過。譬如佛學院四、五個老師,每個老師講的課都是一條路線,那些學生沒有來學的時候,頭腦還很清楚,學了三年畢業之後,他的頭腦亂七八糟,一塌糊塗,我感到很難過,從此以後我不再教佛學院,為什麼?我不忍心再在那裡製造混亂。不但佛學院我不教了,所有的大專講座請我,我都不去,為什麼?雜了、亂了。所以我圖書館辦大專講座,自始至終我一個人教,一天上四個鐘點課、六個鐘點課還行,一個人教,給他從頭到尾講一部經,不忍心再製造混亂了。所以你就曉得頭腦單純清淨容易入佛門,一複雜就麻煩,就沒法子教誡了。所以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戒律,是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這非常的重要。所以選擇一個好的老師的確不容易,好老師可遇不可求,遇到了要真正跟他學,要把所有一切成見統統放下,就像李老師說的,你以前學的我統統不承認,這個意思叫全部推翻,全部捨棄,從頭學起,這樣才行。
【二、精進:常勤於真正,不取無益苦行。】
在正法上精進。
【三、喜:住真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
你的心清淨了,自然生法喜,我們常講,法喜充滿。學佛要得不到法喜,給諸位說,你在佛法修學上就沒有得到利益,佛法的好處你沒有得到。你如果得到,第一個就是法喜,這個法喜,確實,煩惱一天一天少了,憂慮一天一天少了,智慧一天一天增長,定力一天一天增長,這是真的歡喜。
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沒有過失,為什麼?你有智慧處理日常生活,確實是法喜充滿。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會帶給你智慧,帶給你毅力,帶給你無比充沛的精神,你的事業當然好,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法的利益馬上就可以得到的,不是說來生才得到,來生是果報,現在是花報,現在要得不到法喜,說來生有好的果報,我不相信,決定是現前就得到法喜,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四、除:斷除諸見煩惱,不損真正善根。】
這一條是對於見解來說的,除什麼?除去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所以能令善根增長。
【五、捨:捨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
『捨』跟『除』看起來好像是差不多,其實不一樣。「捨」是捨執著、分別的意思,不是捨境界,境界捨不掉,捨對於境界的分別執著,那你在境界裡面就得自在,順境不會生貪愛心,順境裡面把貪愛捨掉,逆境裡面把瞋恚捨掉。所以菩薩在天堂沒有樂受,在地獄、在油鍋裡沒有苦受,為什麼?他苦樂憂喜捨都捨了,沒有了,所以天堂、地獄在他的境界裡面是平等的,沒有苦樂之受;這是功夫。永不追憶!
【六、定:於諸禪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
禪定裡頭有境界,所以有很多人修定會著魔,為什麼著魔?定中境界現前,他在裡面起了貪愛,這就容易著魔,他不曉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楞嚴經》上講得特別詳細,說明定中的境界非常複雜,《楞嚴》上歸納為五十種陰魔,這些境界在定中一定會現前。見到怎麼樣?佛告訴我們,不要去理它,不要把它當作一回事,這個境界就是好境界,如果這個境界你一有染著,馬上就著魔。
不僅是定中境界,再給諸位說,我們眼前的境界都是如此,眼前境界也要把它看成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順境不要生歡喜心,逆境也不要生煩惱,什麼境界裡面,心是坦然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就能夠處這個境界,會處得非常圓滿。心裡面一有貪愛、一有瞋恚,你就迷了,迷了的時候,你在這個境界裡一定造業,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所以「惑業苦」永遠在那裡循環,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這個要知道。
【七、念:定慧均平。】
實在講這就是禪定的功夫。
【此等工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鍊也。】
【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學成就,正智現前,覺不迷也。】
這裡面「八正道」的解釋都是用天台家一般的說法,「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種。
【正見: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
這些都是名詞術語,我們沒有辦法詳細的跟諸位講解。如果諸位要知道得詳細一點,我們這個課程圖書館有錄音帶,過去在大專講座講的時間長,講了二十多個小時,說得比較詳細,可以提供諸位做研究的參考。
【正思: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思。】
【正語:除四邪命,攝諸口業名正語。】
【正業: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
『業』是事業
【正命: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
所謂『五種邪命』,簡單講都是為名聞利養,以不正當的方法取得的名利,這不是正法。
【正精進:勤行精進,修涅槃道。】
【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
【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
我們合起來簡單做一個結論,「八正道」是大小乘統統都有的,名稱一樣,解釋不一樣,也就是理論、境界、淺深不相同。如果修淨土的人要講淨土的「正見」,就是確認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蕅益大師自己有個別號叫「西有道人」,西方真的有,不是假的,這個見解就是我們的正見。天天想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只牽掛阿彌陀佛,那就是我們的「正思惟」。「正語」,口裡一天到晚只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人家來問什麼,你只是「阿彌陀佛」,準沒有錯。譬如人家問你,「什麼叫做佛?」「阿彌陀佛」,這個答覆沒錯;人家問「什麼叫第一義?」「阿彌陀佛」,絕對沒有錯,打分數都是滿分。禪宗來問「什麼叫祖師西來意?」「阿彌陀佛」,滿分一百分,一點都沒錯。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這個法門妙極了,真是八萬四千法門,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別的法門解決不了的,這個法門都解決了。
譬如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就是答覆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今天要是問我,「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就答覆完了,《金剛經》這兩個問題就解決了,一點都不錯,哪有那麼麻煩!這是正語。三業清淨,身專禮,口專稱,意專念,這是「正業」。
【八聖道由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無漏聖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
這是簡單解釋什麼叫做「八正道」。
【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開』就是展開,『合』就是歸納。『伏』是功夫淺,『滅』了功夫就深了,所以「伏滅」裡面有功夫淺深不相同。底下講:
【三寶略釋】
這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此地只給諸位介紹「別相三寶,一體三寶」這兩個意思。佛、法、僧,佛有法身、報身、應化身,法有「教理行果」,僧有「三乘賢聖」,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稱為賢位,十地菩薩稱為聖位。一體三寶是:
【湛然智照靈明覺了】
這就是自性的佛寶。
【實相理體清淨圓妙】
這是自性的法寶。
【理智不二和合無違】
這是自性的僧寶。這些都非常的重要。
【行樹演法:風樹作樂(音樂),微妙法音,聞正法樂,自念三寶,得正念樂也。】
這是講西方世界的景觀,處處顯示不思議的微妙境界。
【此中顯化禽微風樹網等音,乃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可以說是他老人家願力變現的,也可以說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像前面講的禽鳥,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行樹、樹上羅網,乃至於風動、天樂,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大願成就一切眾生所造的,所以這是個不思議的世界。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念三寶』還是念自性三寶,就是念覺正淨,覺正淨達到圓滿就成佛了,所以這三個綱目是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結示裡面說:
【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
這幾句是佛力。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
這是自力,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功夫不到,佛雖然有願力,沒有辦法接引我們去,自己一定要達到一個標準,就是阿彌陀佛接引你的標準,這個標準一定要照「三經一論」來修行。
特別提醒諸位同修,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不清淨,到那裡還要鬧情緒,還要看這個人不如意,那個又不舒服,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歡迎的,阿彌陀佛不會來接引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一個條件:心平氣和,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視同仁,這是往生最基本的條件,你有這個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我們今天講自力修行,修什麼?就是在一切人事裡面把我們的心修平,「心淨則土淨」,大家記住這句話。心不淨,阿彌陀佛願力很大,想接引你,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同修不會讓你進去的。阿彌陀佛是很民主的,不是專制的,大眾不贊成,你就不能去。如果你是心平氣和的人,大家都說這個人可以,我們歡迎他來,阿彌陀佛才會來接引你,否則的話,你怎麼求阿彌陀佛也是枉然,阿彌陀佛答應你,別人不答應你去,你去不了的。
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個感情的世界,它是一個理智的世界,它是個清淨的世界,心清淨決定得生,這是我們自己要知道的。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這個結論上的幾句話非常重要,要真正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實況,然後想想我們夠不夠條件,不要問佛來不來接引,問自己夠不夠條件,夠條件,佛決定來接引。所以到你心裡想「我夠條件了」,你就會拍拍胸膛很有把握,我決定能往生,為什麼?我條件夠了,決定可以往生。所以大家要好好的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三經、五經一定要讀,要認真的探討它的理論。依據理論,依據它的方法,明白它的境界,你取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你會有堅定的信心,一絲毫不懷疑,像過去往生的人一樣。至於怎樣往生,可以隨你自己的願,要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只要你功夫到了中上等的時候,統統做得到。
古德,名字我忘了,他往生的時候簡直就在開玩笑,他要走的時候問他的同修夥伴們,「你們有沒有見過人坐著往生的?」「有」,雖然沒有見到也聽說過;「有沒有聽說有站著走的?」「有」。他就豎一個跟斗,腳朝上,頭朝下,「你們有沒有看到這樣走的?」「沒聽說過」,他就走了,遊戲人間,沒有一樣不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