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二集)  1989  台灣永和國父紀念館  檔名:01-005-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請看講義第二講:

  我們這一次盛會不是按照一般講經方式,所以題目是「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也就是將讀這部書的心得提供給諸位同修做參考。今天要提出來的是序文。每部經都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古人說這三分都是同等的重要,所謂「如人食蜜,中邊皆甜」,所以序分不能輕易的看過。正宗分的經文(當然我們稱這是最主要的),實際上就是序分的註解,如果對序分能清晰通達,正宗分的意思自己都會知道,不必再加以說明。

  序分,經典裡面有所謂通序、別序。「通序」就是證信序,所謂六種成就,一切經典上統統都有這個字樣。像這部經上講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這種文在佛經裡面通常都見得到。「別序」是敘說這一次法會的緣起,跟通序的意思就不相同了,所以別序比通序重要。但是通序特別注重表法的意義,我們才能看到這一會的特色。

  【經序的啟示】

  【經文:如是我聞…今現在說法。】

  【一、釋名義】

  解釋名義,「名」是名詞,我們講名相,「義」是意義,名相含的意義。在此地我們也不能細說,只能把最要緊的地方給諸位提示出來。

  【如是,標信順。】

  『如是』,代表『信順』。「信」裡面含有敬,如果不敬,當然就不信,既然信,一定要順從,所謂「必然有依教奉行的心行」,這個信才是真正的具足。

  【我聞,標師承。】

  『我聞』,代表『師承』。「我」,是結集經典的阿難尊者自稱。阿難說,這部經是我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不是傳聞。

  【一時,標機感。】

  『一時』,代表『機感』。「機」是學生,學生有感,老師就有應,感應道交的時候叫做「一時」。用什麼方法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給諸位說,「真誠」就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以真誠,在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想求得感應,你離開了真誠,沒有第二個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真誠,真誠就是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三輩九品都不離菩提心,換句話說,都以菩提心做基礎。上輩往生的人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中輩、下輩亦復如是,沒有說是不發菩提心能往生西方世界的。可見得這個法門,發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

  發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誠之心;在本經裡面講,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誠心,二心就是假的,就是虛偽的,妄心。我們常講三心二意,這是佛法講的妄心,妄心得不到真正的結果,古人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是什麼?就是你的發心。發心要是真實,果報當然就不虛,這非常重要,我們講的感應道交。

  【佛,標教主。】

  『佛』是教主,也就是說法主,此地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標處所。】

  是當年講經的處所,在這個地方講的。

  【舍利弗…等,標大眾。】

  這是講聽經的大眾。當時與會聽經的大眾很多,經典上只記錄世尊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舍利弗、目犍連這些都是常隨弟子裡面的首座,好比現在的班長一樣,他們是同學當中幾個代表特殊成就的學生。這是把「六種成就」簡單介紹出來。

  下面一段講得比較深入,蕅益大師說得既精簡又微妙: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

  『如』,就是講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永遠不變的,這是「如」。換句話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典說什麼?就說「如是」兩個字。一切經就是這兩個字的註解,這兩個字的含義無量無邊,就說明這兩個字而已。不僅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全是講的這個,你就曉得序分開端這四個字的重要性。

  【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依實相理』,這就是依真如本性,『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決定無非就是決定不錯,這叫「是」。他這一句講得太好,這麼深,這樣難懂,大師一句話就說出來了,這要不是再來人是決定說不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講,就是諸佛再來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真的。他句句話簡要詳明,不囉嗦,沒有廢話,真正是文題相合,《要解》確實是名副其實的要解。後面又有一個說法,這是就本經教義來講:

  【萬法俱寂,一心不亂為如。】

  實在講這一句就是「實相妙理」的註解。實相妙理你要是不懂,如果你懂這一句,這就是實相妙理。諸位一定要知道,修行人修什麼?覺正淨,學佛的人二六時中是以這個為目標。如果還生煩惱,那就不是學佛的人。不但在順境裡不生煩惱,逆境也不生煩惱。順逆是境界,我們的一心、我們的清淨心到哪裡學?就在境界上修。離開境界,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成就覺正淨。

  我要把我的瞋恚心斷掉,我到哪裡去斷?天天找那些冤家對頭跟他見面,這個心平了,沒有瞋恚心了,這才能斷得掉。我要不跟這些人見面,瞋恚心生生世世都斷不掉。我要斷我的貪心,那就天天接近我喜歡的人、喜歡的事,在這裡面斷貪心。順境裡頭斷貪心,逆境裡頭斷瞋恚心,所以菩薩修行是在紅塵裡頭修,一切人與事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你要不相信,你讀《華嚴》,你看看《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在哪裡修行?人家是怎麼成功的?我們今天看了順心的起貪愛,稍微不如意的起瞋恚,這是修什麼?這叫修三惡道、修貪瞋痴。天天增長貪瞋痴,將來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佛法裡面講修行,就是要把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反過來,在順境裡面不貪,逆境裡面不瞋,永遠保持心地的平靜,這叫修行,把我們的觀念、思想、行為修正過來。修正的最高標準就是「實相妙理」,也就是此地講的一心不亂。『萬法俱寂,一心不亂』是最高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成佛的標準,是菩薩所修學的。真正的佛弟子,四眾是一體,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曉得在一生短短數十年寒暑當中,如何把我們從凡夫變成菩薩、變成佛,這是修行,這叫學佛。如果這個觀念、行持改不過來,換句話說,你依舊是凡夫,六道生死輪迴決定沒有辦法出離,佛念得再多,沒用,我們在這幾天都要跟大家討論到。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是。】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出在《觀無量壽佛經》上。

  【際遇良時,師資道合,曰一時。】

  佛法是師道,這是諸位要記住的。佛不是神,不是神仙,我們稱佛,稱他作本師,本師的意思就是根本的老師。佛教最初是他創教的,他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稱他作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自己稱弟子,弟子是學生,你就曉得我們跟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這要搞清楚。他做老師不成問題,我們配做學生嗎?我們今天說,「我是佛弟子」,這是你自己說的,佛還未必承認。佛有沒有說「你是我的弟子」?佛沒說,我沒聽說過。我們自己配不配做一個佛弟子?如果自己不是佛弟子,而冒充佛弟子,這個罪過就很大,憑這個罪過就要墮落。現在是民主時代,不一樣了,從前在帝王時代,你不是太子,自己在外面冒充「我是太子」,抓去要殺頭,這個罪就重了。如果我們不是佛弟子,冒充做佛弟子,這個罪很重,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怎樣才是個佛弟子?一定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奉行,這才是佛弟子,要做到。『師資道合』,做學生一定要像個學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這才是個佛弟子。實在講,我今天在此地與諸位聚會的因緣非常不容易,短暫的聚會,我要告訴大家真實話,決定不欺騙諸位。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弟子,佛菩薩護念,龍天擁護。你要是個偽裝的假佛弟子,佛菩薩不會護念你,護法神也不會保護你,誰來跟你在一起?妖魔鬼怪跟你在一起,你跟他是一類。這一類人是擾亂正法,罪過無邊,我們要警惕,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特別是出家的佛弟子。師資道合,這叫「一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這是『佛』這個字的簡單解釋。佛是『自覺,覺他』,這是揀別小乘人雖然自覺,但是不覺他。小乘人是自己覺悟之後,也並不是說他就不教學生了,他不主動的教學,他要學生去找他。找他,他還要看看,他喜歡你,他就教你;他不喜歡你,他不教你。實在講,我們講喜歡不喜歡是隨順人情說法。阿羅漢會觀機,阿羅漢的宿命通能知道一個人五百世。你去拜他作老師,他一看你,五百世之內都沒有善根,他不教你,他沒有法子教你;五百世之內你有善根,他會教你,所以他不主動教人。不像菩薩是主動教化眾生,「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無量壽經》上講的。庶類就是一般民眾,一般民眾不找他,菩薩找到你來教你,這是自行化他。但是菩薩並沒有圓滿,圓滿是成佛了。阿羅漢是正覺,自覺是正覺;正等正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對佛的稱呼。

  佛門裡面的習慣,大家要記住,唯獨對佛稱「大師」,這個稱呼不能隨便稱的。稱菩薩稱「大士」,觀音大士,沒有稱觀音大師的。現在往往尊稱出家人為大師,這個過分了,這不許可的。好像這是我們對他很恭敬,但是恭敬過了分就變成挖苦他,就不是恭敬。他沒有成佛,我們見到他稱他成佛了,這個不像話。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最尊重的稱呼是稱大士、稱開士,這個可以的,這是我們必須曉得的一點常識。因為現在我們看到許多人不懂,佛學常識都不懂,稱呼裡面有很多太過分。你看歷代的高僧、翻譯經典的法師,他們稱「三藏法師」,都沒有稱大師,他沒有稱大士,這很謙虛,像這些地方不能不注意。底下是簡單說明處所:

  【舍衛,此云聞物。祇陀、須達多,施供佛僧,建立道場,普利眾生。】

  舍衛、祇陀、須達多,這都是梵語。『舍衛』,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聞物』,「聞」是聞名,是說這個地方有很多人才,文化水準很高;「物」是物產豐富。這個地方的確是不錯,是當時印度的一個大城,是一個政治、文化的中心,這個名稱有這樣美好。「祇陀」是舍衛國的太子,祇陀施樹。「須達多」,此云給孤獨;須達多長者是很富有、有很崇高地位的一個人,布金買太子園建精舍供佛及僧。這兩個人合作請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講經弘法。佛在這個地方住的時間相當長,講過許多重要的經典,所以這個地方也是佛教的聖地。現在有很多人到印度朝聖,大概一定會到這個地方去看看。

  【二、大眾同聞: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

  同聞裡面有三類大眾,先說聲聞,就是阿羅漢,佛的常隨弟子,第二類是菩薩,第三類是一般大眾,排列的順序是把阿羅漢排在第一位。

  【聲聞居首,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

  小乘人當然不如菩薩,為什麼把小乘排在第一?它有個道理,就是住持佛法是比丘的責任,比丘要護持道場,所以他擺在第一。菩薩德學雖然高,不盡然住持道場。要拿現代的話來說,比丘就好像一個學校的校長,教務、訓導、總務都是比丘。菩薩幹什麼?菩薩是教授、教員,所以一定要把校長、綱領執事擺在前面。你們現在學校念畢業了,畢業同學錄打開看,是不是第一個是校長,第二個教務主任、訓導主任、總務主任,教員都列在後面,一樣的道理。教員的道德學問往往超過校長,這是真的,校長可以不教書,請他們來教,所以主持教化是校長的責任,校長只要排定課程,選好的教員,他的教育就成功了。所以教育的成敗,校長要負責任,教員不負責任。佛法既然是佛陀的教育,主持這個教育、延續這個教育是比丘的責任,所以比丘眾擺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菩薩。

  【菩薩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故。】

  『不定』,菩薩有出家的菩薩、有在家的菩薩,在家的菩薩比出家的菩薩多。『不常隨故』,這些人並不常常跟在佛身邊。菩薩『表中道』。

  現在是末法時期,諸位如果冷靜的觀察一下,能夠覺察到末法是整個顛倒,佛法也顛倒了,這個要注意到。在過去,正法、像法時期,乃至於末法初期,講到修行,在家人不如出家人,為什麼?出家人修行的環境好,一切都有良好的制度。現在佛法整個毀壞了,現在修行是在家人比出家人好,在家人修行的環境比出家的環境好,這是諸位要知道的。還有,從前修行,男眾比女眾方便;現在修行,女眾勝過男眾。如果不相信,你仔細去調查,台灣最近四十年來,念佛往生的是男眾多還是女眾多?是在家多還是出家多?一比馬上就曉得了。這裡面佔數量最多的,第一位的,在家女眾。在家女眾修行好的,我知道的,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女眾多,男眾少。

  出家人預知時至而走的,我好像一個都沒聽到,走的時候都有病痛,都是迷惑顛倒,不省人事。這不省就不行了,還要美其名說是代眾生受業障,他還代眾生,話說得真漂亮,說得真好聽,不說自己不如在家人,還說是代在家人的罪業。咱們昨天講過,佛法所要求的是覺正淨,不要被這些假相迷了。他要真正有功夫,為什麼不也示現一下,三、四個月之前就給我們說明,到時候站著走、坐著走,我們的信心豈不是更增長!能增長我們的信心,教我們在這一生真正在佛法有成就,那才是代我們消業障。走的時候糊裡糊塗,我們一看,「這個大法師修行這麼多年還是不成功,我們沒指望了」,我們的信心馬上就喪失了,不但沒消我們的業障,我們的業障反而愈來愈重。所以要曉得,我跟諸位講真話,出家人不如在家人,男眾不如女眾,這是真的。所以學佛就是要頭腦清楚,不迷惑,不顛倒。為什麼會有這種怪現象?就是出家人沒有做到自己本分的責任,忘了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是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的,出家決不是搞名聞利養,決不是鉤心鬥角,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末後列天人大眾:

  【天人列後,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

  在家同修有護法的責任,有護持道場的責任。出家的同修不是說你沒有護法的責任,出家是內護,護持道場的內部,在家的護法是四事供養。供養也不能太多,現在我知道很多出家人初出家都很好,所謂「初發心,成佛有餘」,為什麼以後出家人變壞?被你們在家信徒害了,你們供養太多,使他迷在錢眼裡頭。你們濫慈悲,法師沒有地方住,趕快買個房子供養他,讓他好修行。房子一送給他,你認為你有功德,其實你沒有功德,你將來會墮落到地獄,為什麼?你說「我供養法師房子,為什麼還墮落地獄?」人家出家了,你又送個家給他,使他又還俗,又回去了,這個罪過還得了!憑什麼?他有所有權狀。將來閻王一看,你有房屋所有權狀,你還冒充出家的身分,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說:那是某人送給我的。再把那個人抓過來,「你為什麼要送給他?你為什麼要害他?」這個麻煩就大了。

  所以供養不能過分,四事供養,他沒得吃,我們送一點吃的給他;少衣服,我們做一件衣服給他;生病,供養他醫藥。四事就是飲食、醫藥、衣服、臥具。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要供養房屋、精舍,沒有這一條,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出家人沒有錢,生活很困苦,他就會用功,為什麼?不用功他活不下去,只有用功。供養一豐富,我可以不要用功了,我舒舒服服的,再請幾個人來侍候我、照顧我。尤其是這門行業還不錯,又不要納稅,所以變成開廟店,中國開廟店,外國還可以開分店,這不得了,真正是不得了。所以出家人之所以墮落、變壞,在家同修要負很大的責任,不能完全怪出家人,出家人也是凡夫,凡夫禁不起誘惑,你們這一搞,他就變質了,所以這些地方一定要曉得。我們的想法、做法都要考慮有因果的責任,決定不能昧因果。

  剛才有個同修遞一個紙條給我,要我跟大家解釋一下,大概看到我站在這個地方,你們坐在那裡,心不安。我站著講經比較自在一點。我記得我頭幾次到美國,一下飛機,他們把講堂就給我準備好了,一講九個小時,我也是站在那裡,坐著聽的人坐累了,我在那裡愈講愈有精神,所以你們儘管放心,真正東西聽明白了要緊。底下講:

  【僧伽】

  『僧伽』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和合眾」,可見得它不是一個人,是個團體,僧伽是團體的名稱。多少人以上?佛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四個人以上在一塊同住,遵守底下這些條件才稱為「僧伽」,中國人講僧團。如果有一個真正的僧團出現,這個地方的人就很有福報,為什麼?一切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僧團出現是無比的殊勝。僧團的條件是理、事兩種和合。

  【理,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

  這個解釋是就淨土宗的說法。我們大家共住在這個道場,我們只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求一心不亂,往生不退成佛,這個目標在一起共住。

  事上的和合有六個條件,就是六個基本的戒條,非常重要。

  【一、見和同解。】

  『見』是講思想、見解要相同,思想、見解不相同,在一起住必然有爭執,決定不能達到和合,和合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這一條。修淨土的人的見解一定要依靠《淨土五經》。我們最近半年來在海內外成立淨宗學會,我們所提倡的修行依據有兩部經典,一部是《淨土五經》,另外一部是《淨土十要》,我們就依這兩部,用這兩部經典做為我們思想、見解修正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來修學。在行持上我們提出五個科目,是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的,這都是屬於「見和同解」。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三福」,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非常重要,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此地講的「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是「三學」,戒學、定學、慧學,第四個科目是「六度」,第五個科目是「十大願王」。我們行門就遵守這五科,這是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此地講六和,第一個就是見解要相同,我們一定發心遵守。

  【二、戒和同修。】

  『戒』是生活的規範,因為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規矩,你的團體才不至於紊亂。戒律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佛的戒律尤其是值得我們尊敬,佛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別人,這是它最特殊的地方,為什麼?因為我自己要想成就,成就的關鍵在定,我們這個法門講一心。我到此地來修行就是要得一心,如果我常常拿戒律衡量別人,我這個「一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我的戒律學得很好,看到他今天又破戒了,他又犯戒了,我還能得一心嗎?不能得一心。所以佛戒律真正是偉大了不起,他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別人,不管別人,別人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對於一切人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我自己才能得一心。所以佛教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守戒律,不要管別人,這真正是了不起。

  這種構想非常符合現代人講的科學精神,純粹是叫我們自律而不律他。每一個人都能自律,這個團體當然和合,每一個人都能容忍,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別人不守規矩的,有,僧團裡頭有不守規矩的,佛教我們一個方法: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都容易懂。後面一個:

  【同羯磨。】

  佛法是民主的,不是專制的。『羯磨』是印度話,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會議議決,無論大小事情,僧團裡面沒有祕密,僧團裡頭一切公開,要徵求大眾的意見,少數服從多數,這就是「同羯磨」。所以佛法是最早講民主的,三千年前佛門裡面就提倡民主。

  下面經上給我們提出十六位尊者,這都是阿羅漢。

  【十六尊者名德大意】

  我們把它列成一個表。這些人:

  【皆群倫首領,社會賢達。】

  就是我們所講各行各業的首領,是社會的賢人、通達之士。這些人來參加這個法會會起很大的作用,讓一般人看到這些人都來參加,增長他們的信心,知道這個會之殊勝,這一會之重要,所以有這麼多高人、這麼多學者專家都來參與。他們的特長,這個表解上都列了,也不必一一的細說。表解當中這一行,講智慧第一、神通第一,這是從前經裡面註解是這麼註的,後面這一行是拿現代這些名詞註在旁邊。像舍利弗,從前說智慧第一,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哲學家;目犍連神通第一,就像現在講的科學家,其餘的就不必一樣一樣介紹了。

  【此等大眾,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不思議法。從佛轉輪廣利人天,今聞淨土攝受功德,信受奉行,實乃以身作則,勸吾人深信莫疑也。】

  這十六位尊者擺在此地幹什麼的?勸我們相信這個法門,因為這個法門的綱領有三條:信、願、行。序分裡就有信、願、行的意思在。這些人都來聽《阿彌陀經》,都來修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是勸信的。實實在在跟諸位說,釋迦牟尼佛本人,所有的這些弟子們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乃至於一些菩薩眾,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這樁事實,諸位可以從《華嚴》、《無量壽經》裡面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到此地來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誘導我們發心求生淨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門,你要不深入經藏就不能發現這個祕密,你才曉得佛恩之偉大。

  經裡面,菩薩眾只列四位,這四位菩薩也有特別的意義。前面十六尊者代表信,菩薩代表願行。

  【文殊:表無上正等正覺。】

  文殊代表智慧。

  【彌勒:表一生補處。】

  這兩樁事都是我們念念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希望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到別的世界去修證,給諸位說,要三個阿僧祇劫才能得到。三個阿僧祇劫,我今天可以跟諸位在座的同修說,你們生生世世修行已經超過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絕不止三個阿僧祇劫。生生世世已經修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為什麼還沒有證一生補處?給諸位說,咱們從前修的那些統統不算,我們這一生修的算不算?還是不算。人家這個三大阿僧祇劫從什麼地方算起?從你證得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須陀洹果是小乘初果,就是你的修行功夫能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證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從這一天開始算起,要修三個阿僧祇劫才能證得一生補處。我們無量劫來修行,從來沒有一次達到這個標準,換句話說,生生世世修行都不及格,所以沒有法子,所以這不算。我們這一生修行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恐怕相當不容易,這是實在話。雖然生生世世不及格,可以說每一位同修都有相當深厚的善根,這是真的,為什麼?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聽到這個法門,能聽到這個法門,證明你善根深厚。

  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一生補處,給諸位說,唯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需要斷惑,這就容易了,需要斷惑,我們一生辦不到。不需要斷惑,這就講帶業往生。所以這個法門人人有分,只要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你這一生決定成功。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你們細讀淨土五經就會了解。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是凡夫去的,一品惑也沒有斷,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世界,到那邊跟佛菩薩天天在一起共同生活,這個不得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所以這個法門叫圓證三不退,著重那個「圓」。什麼人才到圓證三不退?就是補處菩薩。換句話說,我們一到那裡,雖然自己沒有到達這個地位,但是我們的待遇、享受、修學環境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你要是問為什麼,這裡面當然有道理,以後我們會談到。

  文殊跟彌勒兩位菩薩都是勸我們發願的。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是造布袋和尚的像,因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布袋和尚出生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布袋和尚有他特別表法的意義,肚皮很大,笑咪咪的,所以我們取他這個形象代表學佛人的入門。佛門廣大,什麼條件能入得進來?第一個要「生平等心」,平等心就是肚皮大,什麼都可以包容;「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人,歡歡喜喜,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佛門。

  在台灣的寺廟建築,多半都是不合佛法的格局。大陸的佛教寺廟,一進寺廟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養的就是彌勒菩薩,所以老遠你就會看到他。你到寺廟去,第一個見到什麼人?彌勒菩薩,因為他坐在大門口,面對著門,這就代表什麼?像他這樣才可以入佛門,所以這個意義非常深。佛法裡面的塑像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你如果真正懂得表法的義趣,寺廟就是佛教博物館,你到裡面去轉一圈,佛法的精義你統統都得到了。它是用建築、雕塑、美術、音樂來表達佛法,這些可以說是最高的藝術品。彌勒菩薩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就顯示出極樂的意思,特別用在我們這部經上,這部經我們求的是極樂世界,哪有愁眉苦臉的人會往生極樂?不可能的事情,一定是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他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極樂相應。

  【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常精進,永不退也。】

  乾陀訶提跟常精進兩位菩薩表行。『乾陀訶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休息』。『精進』,就是『不退轉』。因此修學這個法門應當是不休息、不退轉。念佛祕訣就是九個字,第一是「不懷疑」,決定不懷疑,為什麼不懷疑?你看前面十六位尊者,文殊、彌勒都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還有什麼話說!這真的可以叫我們斷疑生信,那麼多人在那裡代表就是叫我們深信莫疑。第二是「不間斷」,不間斷就是乾陀訶提菩薩代表的。第三是「不夾雜」,不能夾雜,要專。能守住這三句九個字,你這一生決定成功。所以今天我們只取《淨土五經》、《淨土十要》,不取別的,取別的就夾雜了。真正念佛的人,《金剛經》也不要念,《心經》也不要念,都可以不必念,求什麼?專,雜修不如專修。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善導大師是唐朝人,歷史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的話。他老人家教給我們,勸我們專修,三業專精,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是禮拜,我們身體每天拜阿彌陀佛,就拜一尊佛;口專稱阿彌陀佛,稱念;心專想阿彌陀佛。他說,你這樣修法,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萬修萬人去。如果是雜修,就是又念佛,又修觀想,或者又持咒,又要參禪,又要讀誦大乘經典,這是雜修。他老人家講,雜修的人,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那就不可靠了。這是極力勸勉我們要專修,不要雜修。

  譬如有很多同修過去早晚功課念很多經,拜很多佛菩薩,現在聽說了,我要專修阿彌陀佛,那些佛菩薩會不會怪我?從前拜地藏王菩薩,現在不拜他了,以前拜藥師佛,現在也不理他了,藥師佛、地藏王菩薩會不會找麻煩?給諸位說,決定不會。你從前亂拜,自己以為很恭敬,佛菩薩看到都皺眉頭,為什麼?人是很好,不能成就。你今天專修,這些諸佛菩薩都高興,沒有一個不慶祝你,你的路走對了,你這一生決定成佛,那些佛菩薩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怪你!可見得我們完全是用凡夫的觀念去測度佛菩薩,統統錯了。佛菩薩只有一個願望,希望我們快快成佛,你今天找到成佛的道路,他怎麼不歡喜!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理,不要受感情的迷惑,那是自己壞了自己的前途,那很可惜了。

  【「釋提桓因,無量諸天」,表一切宗教之士應修。「大眾」,表一切眾生欲離苦得究竟樂者應當修。】

  這是凡夫眾,就是六道的凡眾。『釋提桓因』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外國宗教所講的上帝大概也是說他,這是忉利天主。『無量諸天』就代表二十八層天的大眾,這是表一切宗教之士應當要修學。『大眾』是表一切眾生,你要是想離苦得樂,你也應當要修學這個法門。這一類眾是「弘護此經暢佛本懷」。還有一點值得一提:

  【無問自說:慈憫深切,急度眾故,義理玄祕難信,無人啟請。】

  這部經特殊,是「無問自說」,沒有人啟請,佛自己說出來,這是特別悲心。佛觀察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有一類眾生確實能信、能解、能行、能成就,所以佛非常的歡喜,不必等大家問,趕快把這個法門說出來,供養大眾,幫助大眾在這一生成佛。所以這個因緣殊勝無比、希有無比,我們能夠遇到,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成熟,如果不成熟,決定聞不到。尤其聽到之後,你能相信,能依教奉行,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通序就跟諸位報告到此地。下面是別序:

  【別序三綱】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別序就是這三句經文,三個意思,我們列了一個表在此地。第一:

  【依報莊嚴: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顧名思義,這個世界裡面沒有苦,那個樂樂到什麼程度?隨心所欲,這個才樂;不能隨心所欲,那總是有苦的。這個世界沒有一樣不稱心,沒有一樁事情不如意,事事稱心如意。第二:

  【正報莊嚴: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正報只說佛,我們去了也沒成佛,他莊嚴,我不莊嚴,那還不是真正的極樂!殊不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莊嚴,為什麼?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的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很奇怪,佛佛才道同。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體質完全一樣。怎麼曉得一樣?阿彌陀佛曾經發了四十八願,說十方眾生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相貌要不完全相同,他就誓不成佛;他現在成佛了,所以所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跟阿彌陀佛一樣。

  諸位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佛在經上講過,四十八願也說過,沒有人能算得清楚,唯有佛才知道,菩薩都算不清楚。經上講得很清楚,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證辟支佛果,神通都像舍利弗、目犍連,共同計算西方極樂世界人數,計算累劫也不知道,也算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人太多,地方也太大。這些人,每一個人,不但身體相好跟阿彌陀佛一樣,神通作用跟阿彌陀佛也相彷彿。「天眼洞視」,十方一切世界,不管在哪裡的眾生,你的什麼動作他看得清清楚楚。「天耳徹聽」,你講悄悄話,他也聽得清清楚楚。更厲害的,我們心裡才動一個念頭他都知道。所以這個法門你如果真正體會,不但你不敢做壞事情,你心裡不敢動一個壞念頭,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大眾沒有一個不知道。我們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還動壞念頭,這怎能去得了!去不了。所以不要認為把房門關起來沒人知道,不行,人家天眼看穿了。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我們腦子裡想什麼,甚至於自己都不曉得,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要知道的。

  每一個人的神通能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一切諸佛讚歎,為什麼?一切諸佛的世界都是不平等的,盡虛空遍法界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警惕的。這個地方只用一個阿彌陀佛做代表就行了,到那個地方,人人的色相、智慧、德能都跟佛差不多。第三:

  【說法(事業)莊嚴:今現在說法。】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天幹什麼事?每天都是講經說法,除了講經說法之外,他沒別的事情幹,為什麼?生活自然的,生活的受用超過他化自在天。你想吃的東西,吃的東西馬上在面前,我想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也不要洗碗、洗碟子。要想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必裁縫。除了每天聽經說法、研究討論之外,還有什麼?就去遊覽。到哪裡遊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剎土,到那裡去觀光遊覽,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他們去幹這個,這真是極樂。我們現在感覺生活痛苦,尤其是中年以上,體力也衰了,這個世間真是苦不堪言,聽說有這麼好的一個世界,而且這個世界人人可以去,很容易去,比移民到外國簽證還容易,你不去不是冤枉!大家一定要記住,要發心。

  這三句文裡面有幾個重要的字,我們列在這個表的下半段:

  【「有、今現在」,勸信。「世界、極樂」,勸願。「阿彌陀佛」,勸持名妙行。】

  「有」,有世界、有佛,有呀!「今現在」,這個字樣都是「勸信」,勸我們要相信。「世界、極樂」,這是「勸願」,勸我們發願。「阿彌陀佛」,就是勸我們念這個名號。這個法門修行就是執持名號,就是你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能成功。剛才給諸位說了,你的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念頭,這是功夫成片。

  大家一定要警覺到,我們這一生不能把握這個,換句話說,來生還是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苦不堪言,尤其是地獄。證到阿羅漢有神通,他知道過去五百世,阿羅漢一提到地獄,身上都流冷汗,汗裡面都有血,心有餘悸,為什麼?他過去從地獄出來,一想到地獄的可怕,身上都流冷的血,你想這多可怕!所以要想不墮地獄、不入三途,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求生淨土,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重要,知道這個法門的難遇。我們今天遇到了,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多少人遇到,當面錯過,遇到,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沒有理解。《彌陀經》雖然天天念,不懂意思,不知道重要性,雖然念佛,口裡念佛,心裡打妄想,這不能成功,這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我們要把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統統放下,把它換過來,牽掛什麼?牽掛阿彌陀佛、牽掛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功了。

  我三十八年到台灣來,離開大陸四十年了,我家裡的情形都不知道,都沒有消息。幾年前,我有一個同鄉,在台灣認識的,他們跟家鄉有聯絡,他就寫了封信到家鄉,問問我家裡還有沒有人,結果回信說我家裡還不錯,都很平安,現在住在上海,這樣才聯絡到。聯絡到之後,四年前我在香港佛教圖書館講經,我的母親到香港來看我,三十六年沒見面,見面表演得很不錯,我很滿意,為什麼?沒有流眼淚,又哭又鬧,沒有這個事情;就跟信徒見面一樣,就跟天天見面一樣,這個非常難得。

  因為正好那天她是晚上到的,吃過晚飯才到講堂來見我,我先叫她拜佛,拜完佛之後坐在座位上聽講經,聽完講經之後,我才跟她談話。她就跟我講,這麼多年來,天天在那裡想我、念我。我就告訴她,千萬不要想我、念我,想我、念我將來都搞六道輪迴。我說:你從今天起換一下,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去,我們才能天天在一起。所以我告訴她:我要你到香港來主要就是把這個祕訣傳授給你,我們將來才能永遠在一起,否則沒有法子,一輪迴之後是永遠不再相遇。所以這是很好的一個修學方法,就是把念親情的念頭轉移念阿彌陀佛。我把這個方法傳給她之後,我就沒有事情,報親恩就報答了。錢財我沒有給她,為什麼?會造罪業。大家供養我的,每一個人紅包拿來都頂禮過的,這種錢她能用嗎?不能用。所以我叫她念佛。這個錢我也不能用,我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我給大家印經,給你們修福,讓這些經典流通到全世界。

  這些年,特別是淨土經典印得非常多,像《無量壽經》我們印了十萬本,今年準備再印十萬本。這麼好的法門送給人家,人家不知道這個法門好,所以我還得要去。譬如送到美國,我要到美國現場表演作秀,去介紹,否則他不知道,不曉得好處。我二十四號要到新加坡,去幹什麼?介紹《無量壽經》,要給他們講這部經講一個月,使他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他才肯認真的修學,否則的話,書送給他也沒用處。送給他,還要把好處當面講解,介紹給他,他才識貨。這是佛門第一經、第一法寶,你拿到這個法寶,決定得救,決定能了生死、出輪迴,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所以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序分裡面是信願行,通序裡頭是信願行,別序裡頭還是信願行,正宗、流通統統是信願行。所以蕅益大師說,本經的宗旨是「信願行」,一點都不錯。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不可思議,是佛累劫功德的成就,也是我們當人自性。所以我們發心念佛,能念的心是始覺,就是開始覺悟。我發心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是你開始覺悟,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是真正開始覺悟。所念的這一句佛號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覺。所以念佛是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這就是究竟覺,所以執持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

  大家千萬要記住,從今而後,決定不要再我生病、身體不好,我就拜藥師佛,好像藥師佛專管病的;我有災難的時候,趕緊拜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你要這樣搞法,叫雜修,阿彌陀佛不能治病?阿彌陀佛不能幫你消災免難?你全搞錯了。你要想治病、要想消災免難,阿彌陀第一,觀音還第二,你不找第一的人來幫助你,去找第二、第三的,錯了,所以不要再搞這些。

  我去年到大陸去看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非常了不起,在今天真正有修有學的,在我學佛三十七年來,我所看到的第一個人。我很尊敬他,我到大陸上去看他,我也不朝山,也不觀光,我就去拜訪這位善知識。他告訴我,他有一些學生,學生生病,他們不找醫生,也不吃藥,在家裡幹什麼?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到病好為止,他用這個方法。不過他們是全家人念,大家幫助他念,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非常有效,而且那一天在座的學生都給我做見證,他們都是這個做法。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你真相信,這部經、這句佛號真靈,所以希望大家要專修。底下是介紹這句佛號的好處: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這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

  【唯心為宗,唯佛為宗,絕待圓融為宗,超情離見為宗。】

  『宗』是宗旨。諸位想想,還有哪一個法門能夠具足這四條重要的宗旨?我們找不到。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經上給我們提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佛。『絕待圓融』只有《華嚴》才有這個教義,『超情離見』是《楞嚴》上所講的,圓極、頓極大法,是念佛人的宗旨。所以這一句佛號:

  【具足三學三慧一切法門】

  古人說,「八萬門中,念佛第一」,這個話絕對不是隨便說出來的,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決定不迷信,念佛決定不是小乘,念佛決定不是自私,這一句佛號確實無所不包。

  再看第三講,第三講的題目:

  【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從這一講開始是本經的正宗分,前面是講序分。正宗分也分三個大段:信、願、行。這是第一個大段:

  【經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段經文我們分三個小段落來介紹,第一小段:

  【一、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福行。】

  因為有很多人對於淨土宗發生誤會,說念佛人福也許有,大概沒有般若智慧,這個看法錯了。不但念佛的人最有福報,念佛的人第一有智慧。你們想想看,一生成佛的法門,你選擇這個法門,你不是第一智慧,你會選這個法門嗎?不可能。這個法門叫你這一生穩穩當當決定成就,這種智慧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智慧。在華藏會上,《華嚴經》裡面的華藏世界,選擇這個法門是文殊、普賢,你今天也選這個法門,你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如果說沒有智慧,文殊、普賢沒有智慧嗎?千經萬論當中,你怎麼一下就選到第一經?沒有第一智慧怎麼會選第一經?所以你自己心裡要明白,你選擇這個法門是第一智慧、第一福報。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能選擇,這是因緣具足,所以你的善根、福德、智慧、因緣沒有一樣不是第一的,統統是第一,這才能成就。底下是蕅益大師給我們開導的,這個開導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在『信願』,你有沒有信願?真正相信,真正想去,你就一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決定在持名功夫的『深淺』。諸位要看清楚,沒有說多少,與念佛念多少沒有關係,但與功夫淺深關係就大了。功夫淺深怎麼講法?就是你的功夫能不能伏住煩惱,這叫功夫。如果你這一句佛號伏不住煩惱,你念佛沒有功夫,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一定要能伏住煩惱。我們把功夫分做三等,「伏住煩惱」是最下面的一等,這是下等功夫,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早晚念佛叫二課,早晚課,這是培養習慣,每天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不要把念佛忘掉,早晚功課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功夫得力在什麼時候?在我們心裡有念頭、有妄想、有煩惱,喜怒哀樂的時候。煩惱並不是只有悲傷、痛苦是煩惱,諸位要曉得,歡喜也是煩惱,為什麼?心不清淨。只要動心就是煩惱,要二六時中保持心地平靜,喜怒哀樂起來的時候能立刻覺察,我這個念頭一起,錯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這叫功夫。換句話說,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要叫我的心境清淨、平等,在一切境界裡面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第一個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叫伏煩惱,這樣的功夫才能往生,這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叫做「功夫成片」就是這個意思,功夫確實成一片。煩惱沒斷,但是煩惱不起現行,這一句佛號決定管用,能把煩惱伏住,能保持心地清淨。

  再往上提升一等功夫就叫「事一心不亂」,這是中等功夫,這種功夫是把見思煩惱斷掉,永遠不會起現行,這是真正斷見思煩惱,但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所以這個功夫屬於中等功夫。上等功夫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到這個境界。可見得這個法門殊勝,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不要改變方法,就用一個方法:阿彌陀佛。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從初發心到成佛道不要更換,這是真正方便,方便中之方便,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方便、更簡單、更穩當的,找不出來,所以說直捷、穩當、方便,這是第一法門,這是大家要記住。念佛就是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這是功夫。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

  『信願』是引導我們的,所以念佛的功夫完全在佛號上。通常我們大家在一起念佛,念佛之前先念一卷《彌陀經》,念三遍往生咒,然後再念佛號。為什麼要念這一遍經?給諸位說,功德不在經上,功德在佛號上,念這一遍經是收心的,我們心本來有雜念,一遍經念了之後,心清淨沒有雜念。所以要用清淨心執持名號,這個名號才會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用亂心念佛不行,沒有力量。如果心很清淨,不雜亂,換句話說,經、咒都可以不要念。古大德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他不念經、不念咒,一天十萬聲佛號,少的有一天五萬、六萬、三萬的,大概最少是三萬聲佛號,他什麼都不念,他就是念佛號,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持名時,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持名的時候,這就是講我們念佛的時候,『心如佛』,這是講相應,怎樣念這個佛號才相應?你的心像阿彌陀佛。『願如佛』,願也像阿彌陀佛。『解如佛,行如佛』,這很重要。如何把這四條做到?諸位要不熟讀《無量壽經》,你做不到,不讀《無量壽經》也行,讀《要解》,讀《彌陀經》不行,《彌陀經》太簡單,《要解》可以,《要解》講得詳細,最好是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也就是本經的大本。《無量壽經》我給同修介紹,最好念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因為《無量壽經》一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九種不同本子,我念哪一種本子好?九種本子以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最好,如果諸位把九種本子統統看過,你就知道好處在哪裡。要熟讀,能把這部經念上三千遍,這四句話才能做到,「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這時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句句佛號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今天念這一句佛號,心願解行都不像佛,只有這一句音聲有點像,所以不起作用。

  【故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三句話很重要,是佛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講的。『憶佛』,「憶」是心裡想,『念』是口念出來,心想佛,口念佛。『現前』,是我們在生的時候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像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現前見到。將來,那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見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這個語氣多麼的肯定,你決定能見佛,見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決定成佛。所以這句經文非常的重要。第二小段:

  【二、依報妙。】

  『依』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西方世界的生活環境非常美妙,無法形容,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不可思議」。不僅小本,大本經上佛說得稍微詳細一些,也只是給我們略說而已,如果要細說,說一劫也說不完,可見得它的微妙實在不可思議。經上說: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第一小節是「總說」,無眾苦,受諸樂。無苦是無哪些苦?受樂是受哪些樂?我們在這裡列了一個表,這個表前面講的是三苦、八苦,這些名詞我們可以省略,因為講經的時候常常介紹。

  【受諸樂:無罪報之苦,無享受而造惡業之集,無求寂滅之退轉,無修道之障礙。】

  『罪報』就是三途六道,我們有三途六道之苦。

  『無享受而造惡業之集』,西方極樂世界人享受是真的享受,享受不造業。我們這個世界人享受就是造業,這個事情麻煩。人家享受不造業,所以他就沒有苦報。『無求寂滅之退轉』,他們那個地方,每個人都是圓證三不退。我們在這個世界修行會退轉,退得多,進得少,所以沒有法子成就,原因在這個地方。西方極樂世界有進無退。『無修道之障礙』,這是我們更嚮往的。這個世界修道的障礙太多,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修道的障礙,所以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不看別的,單單看這四點,西方極樂世界就非去不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