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通序大意 靈明洞徹……云洞徹也 (第二集) 1978/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2-0002
請掀開經本,上一次將《疏鈔》科判的三分介紹出來了,今天我們從「通序大意」這裡看起:
「通序大意」裡面又分五個段落,在這個本子裡面旁邊的小字,就是說這一大段裡面它分了幾段。底下就是這五段的名稱,「初」就是第一,第一段講「明性」,第二段是「讚經」,第三段是「感時」,第四段是「述意」,第五段是「請加」。在前一次也特別的給諸位報告出來,這五段可以說是《彌陀經》的大意,與蕅益大師的《法華綸貫》同一個旨趣。這五段可以獨立的講,也就是介紹《彌陀經》的大意。在大意裡面它特別注重的是理論,諸位要是把前面的十七頁,就是這五段真正要會通了,你才曉得淨土法門不是迷信,你才曉得淨土裡面所講的四土三輩九品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你也懂得怎樣可以去,為什麼可以往生,這些道理都明白了。
道理明白之後,諸位想想,修學不難,最難的是理論。世間有許許多多的人,對我們佛法發生重大的誤會,這些誤會怎麼樣產生的?我們佛門會說,四眾弟子當中,尤其是出家眾,沒有盡到宣揚教義的責任,所以才產生這樣大的誤會。如果佛法教義普遍弘揚,經裡面說:「佛法是人神樂聞」,人間、鬼神沒有不歡喜的。如果理論要是不明白,當然就發生排斥的力量,這是斥佛必然的道理。尤其在佛門裡面,淨土宗,在近代,尤其在知識分子當中,可以說這種排拒的力量比其他宗派要來得大。因為人家看到天台宗、賢首宗、禪宗,好像都有學理,淨土宗念阿彌陀佛,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大概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辦法接引那些無知無識老太婆們念的,他就會有一種錯誤的心理。他不曉得淨土宗這個法門,還是建立在研教性理上,以這個為基礎。這一點我們在講《法華經》的時候,也跟諸位特別提出來報告。
天台家所說的藏、通、別、圓四教,它是以圓教為基礎,換句話說,藏通別都是從圓教裡面生出來的。這就是說明,在佛門裡面小乘,乃至於人天小法,與世間的學問都不一樣。為什麼?佛法裡面人天小法也是從真如本性裡面生出來的,世間怎麼能相提並論?換句話說,它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理論,從心性裡面產生出來的修行方法,所以決定不與世法相同的。世法的理論是從意識裡面生的,是從有漏分別智裡面產生的。佛法的智慧是從無漏智慧裡面生出來,是從無分別心,是從真如本性裡面生出來的,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離開了這個根本就不叫做佛法。這一點是我們特別要認識清楚的,就是我們的理論,我們的修行方法,統統是以此為根據。《疏鈔》裡面言簡意賅,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只有一行半,這一行半就將這個大根大本完完全全的顯示出來了。我們先把文念一念:
【初明性】
序【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這幾句話,跟諸位說,這是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的理論依據,淨土也不例外。這幾句,諸位要細心的去聽,特別要重視。淨土的根本在此地,大乘八宗,小乘二宗,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大根大本。剛才說過,離開根本就不是佛法。佛法說:「你會不會?」就在此地。會的什麼?就是會的這個根本法,其他的都是枝枝葉葉。
什麼叫做性,我們沒有研究本文之前,做一個概略的介紹。性這個字,我們過去講過《楞嚴經》,在《楞嚴經》裡面稱之為「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禪家裡面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指的這個性。這個性的名詞非常之多,也叫做「真如」,也叫做「如如」,也叫做「第一義諦」。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詞?過去講堂當中也說過,因為一個名相沒有辦法將真心的體用完全代表出來、表達出來,所以用許多不同的名詞來把真心的體相用烘托出來而已。第二個意思,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執著就是病,知道是這麼一樁事情,這麼一個理體,稱什麼名字都沒有關係,只要是指這個理體,就不錯,就是對的,這是正確的。這個說法的用心,破除我們執著的毛病,所以有這樣深的意思。
在淨土宗裡面來說,尤其是我們講到淨土宗的極樂世界,「常住真心」,諸位要記住,常怎麼個講法,住怎麼個講法,真怎麼個講法,心怎麼個講法,不能一個字一個字說,這在過去我們講堂裡講得太多了。常住真心全體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由此可知,阿彌陀佛代表一個理論、真理,常住真心也是一個理體,什麼理體?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就是土,土就是心,無二無別,這才叫真正認識極樂世界,真正的認識阿彌陀佛,不至於再誤會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之外的,那就變成魔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古德說得好:「如果你認為他是佛,你自己就變成魔了。」又有人說:「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人是指什麼?求人是指十方諸佛菩薩,那是求人。求釋迦牟尼佛,求阿彌陀佛,求觀音菩薩,求人。求自己是什麼?佛是自己心裡面顯現的佛,佛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佛。這個叫求佛就是求自己,這叫會求的,會求的是一個,不會求的是分開,兩截,這個關係太大了。
現在問題發生了,發生什麼一個問題?我們身外面那些佛菩薩與我們自己常住真心,怎麼會是一個?既然是一個,為什麼會變成兩樁事情?問題就產生在此地,這就叫我們大惑而不解。不但是這個大惑不解,再給諸位說,阿彌陀佛是我們常住真心,極樂世界也是我們常住真心,我們現在講堂裡面,我們現前坐著這些大眾同修,是不是我們常住真心?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地球又是不是我們常住真心?這個問題就發生了,如果說不是的,那你又變成魔了。如果說是的,明明我是我,他是他,此地是台灣,隔了太平洋那邊是美國。這就是剛才所說的,大問題就發生在此地。這叫做什麼?障礙,理與事產生了障礙,理事不能圓融;事與事產生了障礙,事與事不能圓融。給諸位說,並不是理事真正有障礙,並不是事與事真正有障礙,講真的,決定沒有障礙。要曉得十方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常住真心的體、相、作用,它怎麼會有障礙?古德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學佛關鍵所在在哪裡?就是叫我們覺悟常住真心。
一切法門,一切行門,叫我們求解,解的什麼?解的常住真心。教我們所修,要我們所證,修證的什麼?也是修證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現前,十方諸佛國土,在你是隨心所欲。常住真心現前,給諸位說,你現前生活當中決定沒有煩惱,決定沒有生死,了生死,千真萬確的,絕不是虛妄。生死是迷惑,迷了,你才有生死,換句話說,你對於常住真心,你自己迷惑了,找不到你自己常住真心,你才落得個生死。幾時悟到了,幾時生死就沒有了;幾時悟到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在你眼前,親自證得。這是一切佛法,不但是大乘佛法,剛才說了,五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一切佛法理論的依據。
整個佛法無非就是闡揚這個道理,闡揚什麼道理?我們怎麼迷的,為什麼會迷,迷了以後產生什麼樣的現象。經典裡面就是給我們說明這些事、這些道理,理事明白之後,我們怎樣再回頭,再從迷來開悟。悟了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悟了智慧就現前,智慧沒有現前不叫悟。智慧,我們在講堂也不斷的給諸位提示到,智慧不是小聰明,千千萬萬要記住,不要把聰明當作智慧,那就大錯特錯。為什麼?聰明是害人的,聰明是迷惑,佛跟我們講八難,八難是八種最大的障礙,世智辯聰就是一種。世間的聰明智慧辯才,八種障礙之一,八大障礙之一,你不要以為我有世智辯聰,我就有智慧了,實際上是大錯了。
世智辯聰,給諸位說,與世間的福報有關係,與自性清淨心不相應,它是從有漏善法裡面修得的果報。智慧與自性清淨心有關係,它是無漏善根裡面產生的福報,這是大不相同的。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有聰明,不見得有辯才;有聰明辯才的人,不見得有智慧,這一點要認識清楚。如果有智慧又加上世間的聰明辯才,那就不得了,那真是佛法裡面講四無礙的法師。這就是說福慧都有相當的善根。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昨天我跟新聞局裡面幾位在一塊,談到我們講堂的事。我雖然可以說出家之後就開始講經,講了十九年了,成績談不上,原因在什麼地方?沒有一個固定的道場。寺廟雖然多,哪一個寺廟發心常年提供講經?我們很想講大部經典,為什麼?佛在經典裡面一再給我們說明,大部經典,十方諸佛菩薩、護法龍天沒有不擁護的,沒有不護持的。如果我們這個地區弘揚大經,弘揚大法,龍天鬼神護持,我們國家就有福報,我們的國土、我們的人民在大劫難當中,我們可以免除。為什麼能夠免除?我們在《仁王經》大意裡面給諸位說明過這個道理,這裡頭沒有迷信。因為唯有大經,才是開智慧的經,這個道理過去說過多少次。大經像煉鋼爐一樣,它有足夠的威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種子,投入這個烘爐,都能夠把它化解開。小部經時間短,經文教義比較淺,不容易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種子。可是一部大經要相當長的時間,我們找不到地點,所以這次一些同修們在景美買了一個講堂,我們就決心要講大經。在今天這個世界裡面能講大經的國土,給諸位說,只有我們台灣,除台灣之外,任何一個地區沒有辦法講《華嚴經》,沒有辦法講《法華經》,再給諸位說,也沒有這個機緣講《彌陀經疏鈔》。第一次給諸位同修說了,我們《疏鈔》現在一星期講一次,預定五年圓滿。你們諸位想想,走遍世界各國,哪個地方說這部經能給你講五年的,誰能夠來給你聽五年?諸位就想想,我們台灣是什麼個地區?台灣是福國。所以我們有一個道場,我們就準備把大部經都集中在這個地方講,希望沒有障礙。此地的李居士,我跟新聞局說明他的發心,新聞局的人很受感動,將來他們要派電視記者來訪問他,來給他宣揚,這個實實在在是太難得了。他是有智慧有善根,他沒有聰明、沒有辯才,不是有智慧的人,他能把一生的積蓄提供出來請法師來講大乘經典,辦不到!這是真正的大智慧。
我們看他這種的發心,在當前非常之稀有。新聞局裡面聽到這一段故事,他也告訴我一樁事情,說在南部有一位老太婆,擺地攤賣香煙這些東西,三十年的積蓄買了一塊地。這塊地,大概是公家開馬路的時候,正好使用她這個地,要按賠償是相當高的價錢,她不要,她捐獻出來。我們總統聽到這個事情,親自去看她,為什麼?太感動人了。總統就問她:「妳這個地為什麼不賣錢?」她說:「總統你錯了!修橋鋪路是無量的功德,我一生的積蓄能夠提供出來修路,這是我有這麼好的一個機會來做善事,我求都求不到!」如果路要不開,她當然求不到,地皮不能搬來搬去的。她說:「國家給我這樣好的一個機會,我感謝都來不及了。」你們諸位想想,這就叫做什麼?這個叫做有智慧,這叫做有善根,貢獻國家。現在世間人看傻瓜、傻子。他們聰明,他們沒有善根,他們沒有智慧。這是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肯做傻事情,一般世智辯聰的人他們眼光裡面看這是傻事情。
諸位看看《歷史感應統紀》、《高僧傳》、《居士傳》裡面記載說明弘經的利益,這個道場講一次經、講一部經,真正發至誠心禮請法師來講一天的經,在世間享福報,都要享個三、四世,不是一生享得盡。提供一個道場終年累月在這裡講經,這個福報還得了嗎?這種福報要論劫數計算,他的福報是多少的大劫都享不盡的。這是不深入經藏,他不能理解、他不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經,是被李居士所感動,他發這樣的大願,我們應當滿他的願,不滿他的願,我們對不起他。
這個教理,我要奉勸諸位,盡可能的到現場來聽經,聽錄音帶的效果,大概只能收到一成的效果。我們說十成,現場能夠收十成,聽錄音帶只能收一成的效果。實在是不得已,才用這個東西。縱然將來我們準備做錄影,做閉路電視錄影,還是不如在現場。為什麼?錄影、錄音死東西,不是活的,現場裡面才能夠得到圓圓滿滿的利益。《法華經綸貫》裡面說,滿益、半益,現場來聽得的是滿益,從錄影裡面、從錄音裡面是得的半益,一半都得不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已。這種機緣,諸位千千萬萬不要錯過。這些道理,不是一句話、二句話能夠說得明白的,現在這三本經配合起來講,可以互相發明,彼此都有照應,可以觸類旁通,有這種的功德利益。
同時還有一些同修們,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跟我商量很多次,希望學講經。這個當然也是我們法施會的願望,我們希望提供演講的方法,將來我們的圖書館也提供充分的資料。現前在時間上來說,我們要將大眾集合在一起,來研究講經的方法,比較上要困難。有一些佛學院裡面的同學們,他們除了星期例假之外,平常不能出來;學校裡面一些學生們,除了星期天,他們每天都要上課。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就打算利用星期天的上午,哪一天開始我們現在還沒有決定,我們已經考慮到想利用星期天早晨九點鐘到十一點半,兩個半小時,我們來教講經。來研究經的,從文字、章法、結構、義理,乃至於在講台上表達的技術,我們研究討論這個問題。佛教會大專講座是接引初學的人,我們將來這個講座是幫助發心出來弘法的人。這是我們這個講座裡面附帶辦的講座,今天在此地也預先給各位報告,凡是有發心的,我們歡迎報名參加。既然參加了,就得真正要用功,因為這必須要在一部經典裡面,你要去翻參考書,你要去查資料,你要去查字典,你自己要去研究科判、要去做表解、要去把裡頭的綱要找出來,你得要下功夫,到上課的時候這些東西都得要交得出來。所以,第一個講座是報名參加,也歡迎大眾來旁聽。我們跟過去李老師的講座不一樣,李老師教經的講座不準旁聽的,我們這裡歡迎大眾旁聽。
既然心就是土,心就是佛,為什麼無自他之中,好像現出來是有自有他?不錯,這是剛才說明了,迷了的時候,似乎感覺有自有他。怎麼迷的?我們從綱領上說,《起信論》裡面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稱之為無始無明。無明是黑暗,無明是動相,換句話說,常住真心是寂淨的,是光明的。真心與妄心,最簡單的區別就在此地,真心是不動,真心是光明。我們現在省察省察,我們的心是動的還是靜的?如果你心是不動的,就放光明;心要是動的,這是無明在搗亂,對於一切事理、一切萬法真實的狀況,你看不清楚。下一個星期四,《仁王經》大意裡面會講到一段,釋迦牟尼佛入定的那個相,我們到那裡再細說。佛是怎樣的表現,怎樣的給我們啟示,「大滅諦」,不是說盤腿閉著眼睛打坐,顯示一個大滅諦,行住坐臥都在大滅諦之中,這就是寂淨光明。我們迷了以後,把真心失掉了,也就是把寂淨光明喪失掉了,現在我們是無明暗動。
在淨土宗的辦法,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來顯示自己的常住真心,所以對於阿彌陀佛這個德號要認識清楚。在梵語的意思,是無量的意思,無量並沒有指出某一樁事物的無量,都是無量,這個解釋很抽象。翻到中國來之後,我們中國對空空洞洞的「無量」兩個字,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古德很巧妙的用「光」與「壽」兩個字來做代表,「無量光」、「無量壽」。前一次也給諸位簡單的報告過,「光」是代表的智慧,「壽」是代表的福德。「光」是代表的空間,「壽」是代表的時間,現代人講時空。講時空,實在沒有講福慧好,為什麼?福慧裡面是活的,講時空是死的,時空都是自然現象、都是物理現象,裡面沒有精神存在。所以講福慧好,福慧裡面都有精神,有精神、有物質,精神與物質融合成一體,心就是物,物就是心,正如同佛法裡面所說的「色心不二」、「性相一如」。這是用這個佛號來顯示我們自己的常住真心,這是從理上說。
理是如此,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有沒有?阿彌陀佛是不是確有其人?給諸位說,確確實實有。怎麼曉得有?心造萬法,你心裡面有,就有這個事。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心變現的,心造的。可是話再說回來,心既然造的極樂世界,心造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並不在心外。這個理恐怕一下還不容易會過來,不能會過來自己就不能確認,不能確認對它就有疑惑,有疑惑就有障礙,你念佛就不能相應;換句話說,你念佛你就不能開悟,就不能明心見性。你要是有信心,剋實相信承認它才能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可以說,念念相應就是與自己常住真心相應。
你有沒有作過夢?如果你要是沒有作過夢,你就是聖人,你就不是凡人。你在夢裡面,夢裡面有沒有天、有沒有地、有沒有自己、有沒有別人?都有,夢裡面有山河大地,有日月星辰,也有一切眾生。試問問,你夢境裡面那個天從哪來的?你夢裡面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的?你夢到佛菩薩,你夢裡面的佛菩薩從哪來的?你那個夢境全體就是你的常住真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裡頭哪一法不是你的真心?我這是做比喻,夢境不是常住真心變的,常住真心不作夢,是什麼心?意識心。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在夢境裡面起現行,叫「獨頭意識」,是它起作用的,全是你自己變現的。你要問夢境裡頭哪一個是我,我自己?沒有一法不是你自己,你夢裡頭喜歡的人是你自己,夢裡面的冤家對頭還是你自己,自己變現出來的!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己,沒有一樣不是你自己。這個容易體會,一醒過來,曉得是我夢裡頭變現的,並沒有外面一個人能夠參雜到你夢境裡去,不可能的,完全是你自己變現的。
現在話再說回來,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連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常住真心變現出來的。全體就是常住真心,全體就是此地所講的靈明覺性,除此之外是無二無別。你要真正把這個道理徹底明白了,你在這個世間不會有個冤家、不會有個對頭。為什麼?都是我自己變現的,我跟誰做冤家,跟你自己做冤家嗎?十方諸佛菩薩也是你自己真心變現的,迷了,你才造這些境界,真相大白之後,你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之後,這個現象要不要把它消滅掉?不消滅。為什麼不消滅?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在十法界裡面清淨莊嚴,得大自在,這才叫見性,這才叫得真實的受用。所以我們要明白阿彌陀佛確實有,西方極樂世界也確實有。「即事即理,即理即事」,這是一切法的大根大本,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乃至於十方諸佛教化眾生,理論的依據。所以蓮池大師在解釋《彌陀經》之前,首先要把它說出來,做為他理論的依據。
我們現在可以看文了,文裡面七句,這七句一共是四段。前面兩句是第一段。『靈明洞徹,湛然常恆』,這兩句是講純真,《華嚴經》裡面講一真法界。『非濁非清,無背無向』,這兩句是離妄,純真就得離妄。實在說常住真心,這四句就完全說出來了。底下是讚歎,『大哉真體』,真實不虛,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都是依這個理體而生起的。『不可得而思議者』,這是讚歎到了極處,找不到名詞來形容,無以復加了。『其唯自性歟』,結歸到自性。所以七句有這四段。
「靈明」是照徹的意思,真正的智慧,從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照了一切世間、一切萬法,唯有照才能明瞭,而不是分別,諸位要記住這一點。沒有一樁事情他不清楚、他不明瞭,他為什麼清楚、為什麼明瞭?他有智慧之光去照。在理體上說,是無量的,所謂是橫遍十方。「湛寂」是寂而常恆的意思。「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定,定到極處了,我們就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寂滅定」。「常恆」永遠是這個樣子,從來沒有變更過,不但是在悟的時候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在迷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諸位要曉得,在迷,是不是本性迷?不是,本性沒有迷悟,就是自性沒有迷悟,體上沒有迷悟。相上有沒有迷悟?相上有相似的迷悟,好像是似有迷,嚴格的講也沒有迷悟。這個迷,迷在哪裡?作用上。我們講體相用,唯有作用上迷了,好像那個相也有迷。唯有悟了的人,他才能看得出來相上沒有迷。迷,就迷在作用上。我們古人所謂「錯用了心」,這就迷了。錯用了心是什麼?就是用了迷惑顛倒的心。所以從湛寂上說,這個的意思說出了豎窮三際。《楞嚴經》裡面所謂「常住真心,妙淨明體,不動周圓」,也是說的這個意思。
諸位可以翻過來,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註解,這個註解也是他自己做的,也就是註這一段,我們從註子裡面看就看得更清楚了。
疏【通序經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請加。今初明性。】
這些話不必解釋了,前面說過。
疏【此經蓋全彰自性。】
這一句話就把我們點醒了。《彌陀經》的性質是什麼?《彌陀經》是『全』,「全彰自性」還得了!「自性」就是剛才講的常住真心,「彰」是彰顯,完全是顯露我們清淨心、真如本性的一部經典,怎麼可以能夠輕視它?怎麼可以忽略它?所以千萬不要看到經文很短,敘說的都是一些事,它的理論與《華嚴》與《楞嚴》與《法華》沒有兩樣,都是從自性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也都是發明自性清淨心的道理。所以說這一部經是以自性為宗旨,自性是說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就是所謂圓常大覺之理體。而這部經所講的行法,修行的方法,也是正為著顯明這個覺體而設施的。大師底下說:
疏【又諸經皆不離自性。】
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剛才我跟同修們說過,凡是佛經,五乘佛法,縱是人天小法,只要是佛菩薩講的,都不離『自性』。這就是說佛法與世法不一樣的所在。
疏【故首標也。】
這就是在五段裡面為什麼把自性列在第一段,意思就是在此地。
疏【靈者靈覺,明者明顯。日月雖明。】
日月有光明。
疏【不得稱靈。】
它雖然明,但它不靈。我們真性裡面有明,明裡頭有靈,這是不相同的所在。日月的光明也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本有的光明之顯露,假如我們自性當中沒有這個德、沒有這個能,就不會有這個東西產生。你在作夢,作夢裡面,夢裡面有光明,就是你心裡面有光明,心裡頭要沒有光明,你夢裡怎麼會顯光明?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頭要沒有般若智光,不會有日月星宿的光明。所以自性清淨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幾時我們回頭,證得了,俗話常講「受用無窮」,實在講這四個字都沒有辦法來形容它。
疏【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測,明不足以盡之,故曰靈明。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遍。】
它的光明遍照。
疏【不照覆盆。】
但是有障礙的東西,它照不到,它能照我們的房屋,房屋裡面照不到。
疏【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蓋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云洞徹也。】
解釋「靈明洞徹」,解釋它的意思。這一段當然是要多說幾句,因為它是這部經理體的依據,也是一切經理論上的根據。因為前面說過,「諸經不離自性」。在我們修學的時候,尤其是讀了幾部經論,或者是聽過幾部經論,看到蓮池大師說的這幾句話,免不了有一點疑惑。為什麼?因為在《彌陀經》經文裡面,似乎看不出顯現自性的這些語句,沒看到過,你在這裡說這個經是全彰自性的,這個未免太牽強了。全彰自性,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只有兩部經是足夠資格承擔,那就是《華嚴經》與《法華經》有資格完全承擔過來。《華嚴》、《法華》以下,這四個字好像都很勉強,用在《彌陀經》上,似乎就不甚切當。這是確確實實對我們研究教理的人,是當然有這種疑問的,這個疑問不但是在今天有,過去就有人懷疑。
蓮池大師也有說過,我們要曉得,《華嚴經》所謂是諸經之王,我們在講「五時八教」的時候給諸位說過,一切經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棵樹,《華嚴經》是根本,一切經是枝葉而已。如果諸位要懂得這句話的意思,這個疑問就沒有,為什麼?枝葉與根本有沒有關係?分不開家。《華嚴》既然是全彰自性,枝葉還能脫得了干係嗎?因為本經也是以「華嚴性海為宗」的,「既宗華嚴」,要從理體上說就是全彰自性,《華嚴經》全彰自性,當然它也全彰自性。但是在《法華》之前,佛沒有這樣明顯的說過,佛在《法華經》上開權顯實,就把這個意思全程肯定的托出來了,不論什麼經,都離不開玄妙。所以一切經沒有不稱性的,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會與不會,會了,古人所謂的「圓人說教,無教不圓」。觀音大士號稱圓通法門,他老人家要看小乘經、人天法,是圓頓大教,觀音菩薩看外道的經典,也是圓頓大教。我們不會,他會。他怎麼會的?證得圓通了,一圓一切圓,無法不圓,一通一切通,無法不通。所以明瞭這個意思,你才懂得,不但《彌陀經》全彰自性,一切經都是全彰自性的。蓮池大師說得非常好,「諸經」就是指的一切經,「不離自性」,換句話說,經經教教皆歸妙性,都是從真如理體裡面流露出來的。所謂「若離自性,皆為魔說」,若離自性,統叫做魔境界。
註裡面,所謂「神解」,要曉得清淨心中,智慧的觀照,這種理,這種作用,佛經裡面說得非常的透徹。而我們中國聖人,對於這個道理、對於這種方法也知道,說得雖然沒有佛經這樣詳細,諸位如果真正的了解,儒家的學說、道家的學說,先秦諸子的學說,你就曉得,我們古聖先賢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學問,也就是我們中華文化諦造者,確實博大精深,亦能夠談得上此地所謂『輝天地,透金石』。所以我們要是有傳統國學的根底,再來看大乘佛法,契入經典所說的理論,決定沒有困難。照是沒有條件,所謂「無緣而照,勿慮而知」,正如《中庸》裡面所說的「誠之者」境界是一樣。要借言,要借思考,那是錯誤,那不叫照。因為一落到攀緣心,一落到分別心,統統是意識邊上的事,與自性就沒有交涉,換句話說,與自性就不相干。我們要想真正做到,像大師所謂「神解不測」,就得運用《楞嚴經》的方法,捨識用根。給諸位同修們說,唯有捨識用根,在今天這個動亂的世界當中,大劫難將要來臨的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自救救人。諸位要記住,你要做到捨識用根,才能自救,才能夠救度一切眾生。
我們求佛、求菩薩,求的是什麼?求的是他將捨識用根的理論,他將捨識用根的方法告訴我們,我們要會通他的理論,運用這個方法,這是佛菩薩保佑我們。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方法,災難來了,你在佛菩薩面前一天磕十萬個大頭,磕得頭破血流,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他不能保佑你,他不能夠加被你,那叫做迷信,十足的迷信。所以佛法講的是什麼?講的是智慧,唯有智慧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慧能自度,唯有智慧才能度他。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裡來的,從自性裡面來的。如何求得智慧?要從捨識用根上,用這個方法來求得。
《楞嚴》我們過去講過,還有不少的同修希望再講,我們也有這個計畫,打算景美那邊圖書館成立之後,我們在那邊講《華嚴》、講《楞嚴》。所以我們現在一、三、五,這個時間就是留著準備那邊用。我們星期一預備是講《八十華嚴》,星期三講《四十華嚴》,星期五講《楞嚴經》。大概兩個月以後,那邊的房子可以交給我們,這樣我們一個星期六天,六樣功課,六門東西合成一氣。雖然是六樣,六而一,一而六,這六樣東西都是觸類旁通。我們真正用上個三、五年功夫,個個都有成就。諸位要曉得這回事,你就曉得這邊為什麼排在二、四、六,為什麼不排一、三、五,我們尊敬《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我們第一天講《華嚴》,所以一、三是排的《華嚴》。
今天,這一段裡面,實在講,實際就講了一句。就是這個幾句,我們多講幾次不妨,為什麼?非常非常重要。此地聽個概念,聽不懂沒關係,為什麼?《法華》裡頭還說到,《華嚴》裡頭還要說到,《楞嚴》裡頭還要說到,所以這裡沒有聽懂,到那裡才聽懂。也就跟吃飯一樣,這裡吃一碗沒吃飽;到那邊再吃一碗,還是不飽;到那個地方又吃一碗,吃飽了。為什麼你吃飽了?你有前面的底子,沒有前面的底子,哪裡會吃得飽?道理是一樣。所以這幾部經合起來講,有合起來講的好處,我們現在有這樣一個機緣,可以這麼做法。
好,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