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五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25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這是七覺支的第四,「除」,跟第五「捨」,除跟捨的意思很接近。它的內容,除是對內,捨是對外,這樣子區別就比較容易。「諸見煩惱」這四個字就是一般經論上所說的見思煩惱,也叫做見思惑,惑是迷惑。這是煩惱的總稱,也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界六道的根源。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是從見思煩惱裡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這個東西沒有了,見思煩惱要是斷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正如同永嘉大師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前面一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換句話說,你有迷惑,就好像在作夢,惑沒有了就覺悟了。這是說明不但常說的人生如夢,整個六道說穿了,也就是個夢境而已,不過它的延續時間長一點而已。

  「見」是錯誤的看法,裡面第一個就是身見,一般人總執著身是我。第一個執著身,這都是五種錯誤的觀念。佛經裡面講「我」字這個定義,細說很多,通常說得最普遍的就是有主宰、自在的意思,這兩個意思比較上最普遍。試問問,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宰?在這個身裡面確實找不到主宰,不但身裡頭找不到主宰,心也找不到主宰。由此可知,身、心確實是虛妄的。如果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諸位想想看,誰願意老、誰願意生病、誰願意死?換句話說,生老病死我們就做不了主,哪來的主宰?主宰沒有,自在就更不用談了,我們現在日子過得很苦,哪來的自在!所以實在沒有我。沒有我,自己以為有我,這個觀念就錯誤,這個見解就錯誤,這叫做身見。執著身是我,是錯誤的。

  身既然不是我,它是什麼?說實在話它是我所,它不是我。「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譬如房子,房子是你所有的,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們常講叫身外之物。實際上我有沒有?有,有真我,真我是真正主宰,真正自在。什麼時候你才把那個我找到?大乘佛法裡頭常講明心見性,真如本性就是真我,它能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做主宰,它是能變。所以真我是本性,這才是真我。沒有見性的人,雖然有真我,迷了,把我迷失了,把假的、我所有的當作我,這個錯誤太大了。譬如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我把自己忘掉了,把衣服當作我,就跟這個例子差不多,這是個很糊塗的人,把所有的當作我。我們迷惑的時間太久,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現在並沒有覺悟,都把這個身當作我,所以就帶來許多的痛苦。錯認了。

  第二叫邊見,邊是二邊,確實凡夫所有見解都是執著在二邊,二邊就是相對的。有我就有別人,有自就有他,它都有個對面的,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有生就有死,總是有個相對的觀念,沒有辦法超越這個邊際,這也是錯誤的見解。在佛法,實在講也沒有辦法離開相對,離開相對沒辦法說法。比方佛法說凡夫、說聖,凡聖就是相對的,眾生跟佛也是相對的,世間跟出世間亦是相對的。所以佛教我們,佛是用這個方法做為教學的手段,你可不能執著,你一執著的話就錯了。執著是什麼?落在邊見裡頭,雖然學佛還落在邊見裡面,你想想看你怎麼能斷見思煩惱?要怎樣才不落在邊見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好,教我們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離名字相,所有這些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離心緣相,心裡頭不要去胡思亂想,那就不落在邊見裡頭。所以佛說法,說而無說,不落在邊見裡。你看說、無說是二邊,聽、無聽也是二邊。所以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二邊都不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的人也是二邊都不執著。不得已說一個中道,如果你又執著中道,中道跟二邊又對立,這就麻煩了。所以佛法要我們領悟,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

  第三個是見取見,第四個是戒取見,這兩個實在講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說某人成見很深。你有了成見,所謂先入為主,自己有了個標準,你見到、聽到都會拿這個標準來衡量,這個標準是錯誤的。怎麼知道標準是錯誤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來的標準!佛說得好,真妄沒有標準,邪正也沒有標準,善惡、是非都沒有標準,你怎麼可以執著一個標準來衡量?所謂標準是臨時假設的一個現象,在此時此地適用,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它就不適用。這種情形,我們現在比較容易懂,譬如時間,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是十點半,離開這個地方,我們飛行一、兩個小時,就知道有時差了。那個地方現在時間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拿我們這個時間標準到那裡去不適用。可見得這個標準只能在這個地區、這個時候適用,過了這個地區這個時候它就不適用,所有一切標準都是臨時建立的。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心性裡面可不能有標準,有了標準決定見不到心性。所以拿世間法去學佛法,是決定得不到佛法的。一定要離開一切世間法,那佛法也就不必學了,佛法就在面前。離開妄就是真,不要再去找真,找真,你又立一個標準,那就又錯了,沒有真沒有真,就是真。

  所以見取見,為什麼說成見有兩種?一個是果上的,一個是因上的。見取見講的是果上,這是因換句話說,一個是我們把果報看錯了,一個是講的修因看錯了。佛在經上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上能夠體會。古時候印度的外道,印度外道修行,說實在話,比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在西方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乃至於伊斯蘭教、猶太教,比他們的確高明。為什麼?印度外教都修定,都有相當的定功。我們知道定能發神通,人修定的時候能夠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看你定功的淺深,能力大小不相同。他在定中看到牛,耕田的牛,牛死了,牠的靈魂生天了,他在定中親眼看到的。人死了墮三途,牛死了生天,他看到這樁事,於是他就誤會了,牛會生天,我們學牛,我們將來也就會生天。這叫什麼?持牛戒。他去幫人耕田,他也去吃青草,這是我們前面講無益的苦行,這是他錯了。他不知道做牛是果報,死了以後牠能夠生天是牠過去生中累積的善因,是那個因緣生天的,絕對不是做牛這一生有什麼功德可以生天,這就產生很大的誤會。所以印度奇奇怪怪的一些戒律,它的來由都是他在定中親眼見到的,這是誤會,這是錯誤的見解。叫非因計因,生天不是這個因,他以為是這個因。

  再講到果報,定功深的人見到天上果報殊勝,壽命長遠,以為天上就是永生。我們這邊宗教稱永生,在印度一般宗教稱涅槃,佛家涅槃的意思,就相當於基督教裡面講的永生,意思很接近。涅槃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滅,不滅就是永生,所以這個意思很接近。其實他的功夫並不到家,天人壽命雖然長,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到時候他還要墮落。不但這些修定的人見不到,即使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的人,他們也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認為他已經證大涅槃,已經不生不滅,到後來還要墮落,於是對於傳說當中佛講的不生不滅就懷疑,就毀謗。這個毀謗叫謗法,謗法的罪過是墮落得很重。所以生天不是真正的果,誤會認為是真實的果報,這叫非果計果,不是真實的果報,誤會以為它是究竟的果報。三界當中決定沒有真實的,包括四禪天、四空天,都不是真實、都不是究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大乘學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天,道理就在此地,生天白白浪費了許多的時間,浪費自己修行的功夫,到頭來依舊還要輪轉。

  除了上面四種錯誤的見解之外,所有一切其他的錯誤見解都叫做邪見,用這個就統統都包括了。這五種叫「諸見」,諸見就是把它歸納成五大類,這五大類叫見惑。

  煩惱是思惑,就是錯誤的想法,你想錯了。這裡面也有五大類,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貪、瞋、痴、慢(慢是傲慢)、疑(疑是懷疑),這個懷疑是專指對於諸佛菩薩聖教的懷疑,不是指其他的懷疑。尤其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指點的淨宗法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前面講得好,這的確是諸佛如來真實教誨,我們對這個產生懷疑,那實在是非常大的錯誤。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貪瞋痴慢疑,合起來叫見思惑,也叫見思煩惱,就是此地所講的諸見煩惱。這都是我們內在的,不是外面的,我們要把它斷除。

  說斷除,實在講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了。小乘人專在這上做功夫,釋迦牟尼佛比喻他們修學的困難說「如斷四十里急流」,急流是瀑布,很大的瀑布,這瀑布多大?四十里。我們世界上沒發現這麼大的瀑布,四十里這麼長的瀑布沒有發現過。這樣大的瀑布,你把它攔阻起來叫它不流,這是比喻小乘人斷見思煩惱的艱難,真正不容易。經上告訴我們,從初果,初果就是見惑斷掉了,思惑還沒斷。見惑斷掉了,就是這五種斷掉了,證小乘初果,就是須陀洹,那就很不容易,很難,錯誤的見解沒有了,還留著有錯誤的思想。從證得初果這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斷掉。這兩種錯誤,斷見解比較容易,斷思想難,這個思想,所謂是藕斷絲連,很難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諸位想想這是多麼長的時間,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經典裡面也常常說,我們修行成佛,時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從哪一天算?從斷見惑起那天開始算。因為見惑一斷,一般講這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雖然沒有出三界,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小乘初果叫入流,須陀洹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入流,入聖人之流,他不會墮三惡道。沒證果之前,他是人天兩道,不會落三惡道。從這一天算起,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成佛就是禪家講的見性,明心見性。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小乘人修行的方法確實很笨拙,不是個聰明的方法,要吃這麼多苦頭、要用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他是有意在做,所以小乘不如大乘。大乘的方法巧妙,因此修學的時間縮短,不需要那麼長,大乘比小乘巧妙。大乘裡面,禪宗尤其巧妙,超過其他大乘的法門。禪宗雖然巧,也得要有巧人才能夠修學這個法門,不是一般人都能夠修學的。這就所謂是上根利智,他才行,普通根性的人還不行,還沒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因此就遠不如淨宗。

  淨宗的修學,一定要依據《無量壽經》跟《彌陀經》上講的這些理論。《彌陀經》我們很難看懂,在經文裡頭不容易看懂。但是蓮池大師的《疏鈔》跟蕅益大師的《要解》,我們得這兩位善知識的引導,接受他們的教誨,我們對於《彌陀經》的義理可以明白個幾分。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老實念佛,只要念佛功夫深,禪宗裡面所說的境界我們也能得到換句話說,他們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一心專念的方法。一心專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參究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可是效果、境界完全相同。這是淨宗又勝於禪宗之處。

  此地底下這兩句話非常要緊。當我們斷除諸見煩惱的時候,善能覺了,關鍵就是善,非常的善巧,他覺悟到了除諸虛偽,並不損壞真正的善根。善根,世法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三善根是世間法的,假如我們把諸見煩惱都除掉,貪瞋痴沒有了,世間壞事當然不做了,好事也不做,你的善根就損壞了。那就又錯了,路子又走偏掉了。不能損壞三善根,換句話說,世出世法裡面的斷惡修善天天還在做。沒有惡,沒有惡故意做一點惡,沒有善,故意修一點善,做什麼?這是遊戲神通,做給那些迷惑顛倒還沒有覺悟的人看,表演給他們看。什麼意思?幫助他們覺悟,啟發他們覺悟,這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在自己,真的清淨,諸見煩惱斷乾淨了,可是在生活中照常還在做,還在表演,這就是善能覺了。善是善巧方便,空有二邊都不墮,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是無作,利他是有作作而無作,作是利他,無作是自利,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學佛之後什麼事都不要做,那完全消極了,這就把佛法破壞了。這樣消極,佛法在世間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必然被社會所唾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佛法永遠是積極的,永遠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善根就是精進,三善根是世間的,精進是出世間,出世間的善根只有這一條精進,勇猛精進,不疲不厭,無有疲厭,永遠在精進。所以不損害真正的善根。

  「除諸虛偽」,這句我們也不能夠疏忽。凡是一切個人的欲望、享受,所謂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統統是虛偽的。世間人斷惡修善他有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沒有利益可圖,他就不會去做了。佛告訴我們,這些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佛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企圖,絕對沒有個人的得失利害在其中,因為得失利害是假的。這也是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地方,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解決,這叫悲慈是與樂,給與眾生安樂,幫助他得安樂,這叫慈。慈悲上加個大字,就是沒有條件的,無條件才叫做大,有條件就不能稱為大慈大悲。我們凡夫幫助別人多少都還有條件,不像佛菩薩完全是無條件的。我們在此地可以用這個來解釋,一切有條件的就是虛偽,要把這些統統除掉。換句話說,我們喜歡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對我們善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甚至於對我們有惡意要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沒有條件,一視同仁、一律平等,這叫大慈大悲,這個才不損真正的善根,這叫除。

  「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捨是對外境的,是對外面來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放下,內要放下見思煩惱,外要放下五欲六塵,捨就是捨五欲六塵,要捨名聞利養。所見念著境時,境是境界,經上把境界歸納,我們五根所對的,眼所見的統統叫做色,佛經裡面的色意思很廣泛,眼能夠見的都用這一個代名詞全部都包括了耳所聽的都叫做聲鼻所聞的都叫做香,用這一個代名詞。香,臭也包括在這個字裡頭,就用一個字代名詞乃至於意,意是我們念頭,念頭所對叫法。六根對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對外面六大類的境界。這六大類的境界是虛幻不實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真實的存在。佛法裡面凡是講到真實,它的意思就是永遠存在、不會改變的,這是真實的。如果它會改變,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實的。我們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它時時刻刻在起變化,這就不是真實的。一切萬物也是如此,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

  天親大師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稱之為百法,相宗有個入門的小冊子,叫《百法明門論》,這是法相宗入門的。對於這一百類的法,你要明瞭、你要明白,這叫「百法明門」,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門,那是大乘入門的一本書。這一百大類裡面又分成兩大類,有為法跟無為法。所謂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就是生滅法,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無為法有六種,有為法有九十四種,九十四種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換句話說,整個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無為法裡面第一個是虛空無為。虛空好像自古至今沒有改變,老樣子,它沒有起什麼變化,虛空是無為的。現在在我們感觸當中,只能夠見到虛空是無為的,除虛空之外,你想哪一樣東西不變?都在變化,變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叫自找煩惱,煩惱本來沒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來的煩惱?煩惱,實在講就是從妄想、執著裡面生出來的,人要是把妄想、執著破除,你就永遠都沒有煩惱,你的心才會得清淨、得自在。這是講我們「所見念著境時」,著重在執著,你執著境界的時候,「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這個境界不是真的。

  既然曉得它不是真的,也應當要知其所以然,你才會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些境界,不但我們眼前所見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是從它來的。本性是能變,相分是所變,由此可知,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變是假有,佛經裡也叫作妙有。能變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變現一切法,它能夠現相分。所以,本性是體,相分是現象,是這麼來的。《華嚴》上為我們說的,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裡頭會有變化,為什麼有變化?識所起的作用。識是什麼?分別、執著。譬如本性現相,這個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會又變成六道輪迴?是你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見思的分別、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不但六道輪迴是自己本性變現之物,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菩薩也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不要只聽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此地又何嘗不是「唯心穢土,自性釋迦」?一樣道理。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善能覺了,把這個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

  何況佛在經上更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開示實在是了不起。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什麼就變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數人死了為什麼墮三惡道,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他想貪,貪是餓鬼,他就墮鬼道去了他想瞋,瞋是地獄,他就墮地獄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惡、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糊裡糊塗,這就是畜生道。念佛、想佛,他怎麼不成佛?念天、想天,他會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講生天堂,我們同意點頭,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夠生天,打著天的招牌還想貪瞋痴,那不行。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裡也想貪瞋痴,三惡道還是有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搞清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我們就會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自家的事情,自己這一生真能夠超越三界,一生作佛。對於別人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開悟,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發自於大慈悲心,並沒有什麼條件,也就是我們本分上應當要做的。為什麼?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同體大悲,這裡面產生的無緣大慈,這個慈悲就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無條件的。「永不追憶」,捨,離開了,永遠不取,沒有後悔,也不要去想它,這叫「捨覺分」。這是真正放下,真正能捨。

  「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做功夫,前面這兩種要做到有真實效果,一定得禪定。因為「除覺分」是內心清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捨覺分」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可見得定自然就現前,禪定就現前了。定的淺深,實在講就看你前面除、捨功夫的深淺,你除、捨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現前的時候,要知道禪定不是我們究竟的目標,它是我們中程的目標,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標。而且禪定淺深層次無量無邊,萬不可以得少為足,得一點禪定,有一點小通現前就覺得很了不起,炫耀於人,那就大錯特錯。所以禪定現前也不能夠執著,也要把它放下,就是「不生愛見妄想」。世間禪定,我們講的四禪八定,他為什麼不能夠達到九次第定,不能證得阿羅漢,不能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愛見妄想,他對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歡,就安住在裡面了妄見是以為甚深的禪定就是佛所講的般涅槃,他誤解了,以為自己證入大涅槃。這是他的妄想,完全看錯了,我們要曉得。如果不生愛見妄想,禪定就生智慧,因定開慧,就生智慧。得定而智慧不能現前,毛病就發生在這個地方,這些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過程可能會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禪定,心地就清淨。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個時候決定不能生起愛見妄想,這句佛號要老實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對了。常常想著諸佛菩薩,就是我們要跟諸佛菩薩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貢高傲慢都起來了,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薩一比我們還差得遠,才會勇猛精進,永遠保持自己謙虛,一切恭敬。這就是我們要拿上面的標準來看,不可以往下比。這是「定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說七菩提分應用在我們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當,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學人無論是學哪一個法門,任何宗派,這個毛病的現象總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昏沉,這一段講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時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不起來。這種現象我們看得很多,我們雖然不是參禪,念佛的時候也有這些現象,甚至於這種現象都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念佛,一止靜坐下來念的時候,念了沒多久就打瞌睡,佛號也忘掉了,這個現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講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慧平等就沒有這個現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這個慧不是講智慧,慧多了心裡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好像我不念佛、不靜坐的時候沒有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別多,那就是慧多定少,用這兩個名詞來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現象,我們就要選擇法門,擇法、精進、法喜,用這三個方法來調整。譬如我們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打坐念佛的時候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換個方法,我們起來繞佛,用這個方法,或者我們起來拜佛,功夫不間斷就是精進,用這個方法來調整。或者用觀想,想阿彌陀佛因地上那種修行,勇猛精進,我們自己得這個鼓勵,見賢思齊,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用這些方法。

  所以念佛堂,古時候依眾靠眾容易,有很好的修學環境。現在難,現在大的道場是有,都是觀光旅遊,一聽說哪個地方有大道場,大道場一定建立在風景很好的地方,每天遊覽車不曉得有多少,接應不暇,哪有時間去用功!看到這麼多人往往來來,擾亂情緒,沒有辦法用功。今天真正用功,實在講還不如在自己家裡,這是現在修學環境不如從前。但是說到方便,比從前又要殊勝,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錄音帶、錄影帶,把佛號提起來能不使它中斷,這是從前沒有的。我們現在用念佛機,佛號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不間斷,我們要請個法師幫助我們念佛,二十四小時人家還做不到。所以,發明念佛機這個人是很大的功德,帶給我們許多的方便。

  在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就想到輪班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我在達拉斯、在台北,我勸同修們念佛,我們的道場不大,從前需要法師領導,敲法器領導,在現在找不到人,就利用念佛的錄音帶,念佛機比錄音帶還好。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共修比自己個人修行好,個人修行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很容易懈怠,大家在一塊共修就不太好意思了。我們在達拉斯就有這個現象,有幾位老居士參加,老年人看到年輕人精進,自己就想我年歲這麼大了,還不努力嗎?老年人精進,年輕人一看,老年人念佛都沒有停止,年輕人就更不好意思。所以彼此互相警策,互相的勉勵,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把念佛堂分做三個區域,使大家進念佛堂之後會非常歡喜,法喜充滿,沒有一絲毫的壓力,統一的就是一句佛號。你喜歡坐著念,你就坐著念喜歡走著念,繞佛,那你就走著念喜歡在佛前拜佛,你就拜著念。這裡面沒有法師在領導,我們只用念佛機播放佛號。進佛堂就一句話不要說,見人也不打招呼,任何人都不打招呼,他心都是定的。佛堂裡面,我們這個地方供佛像,佛像前面這個位置拜佛,這旁邊是繞佛,這一邊是止靜,這是坐著念,這是走著念。把佛堂分成三個區域,彼此互相大家都不干擾。喜歡拜佛,到中間去拜喜歡繞佛,到旁邊去繞繞累了,喜歡坐下來念,到旁邊去坐,所以把佛堂分成三個區。不必說他在繞佛,我跟他繞,不必。你個人覺得你喜歡採取哪個方法就採取哪個方法,就是擇法、精進、法喜。

  這個方法我們提倡以來,參加念佛的都歡喜,沒有壓力。拜佛各人拜各人的,也不要用引磬同時拜,同時拜怎麼樣?年歲大的人跟年輕人體力不一樣,年輕人拜得很快,年老的人就氣喘跟不上,又要生煩惱年紀大的人拜得很慢,年輕人跟著慢慢拜,他也生煩惱。所以,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就快拜,你拜得慢就慢慢拜,這樣子一點壓力都沒有。你什麼時候覺得累了,精神實在支持不住要睡覺,你自己走,也不要招呼別人。隨時可以進來,隨時可以離開,只是進到佛堂一句話都不說,完全跟著佛號念佛。用這種方法來把昏沉、掉舉都能夠收到良好對治的效果。在美國這個地區,法師人數少,缺乏領導,這個方法實在很理想。

  「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心浮動就是掉舉,心裡七上八下妄念很多,這是個毛病。跟前面那個恰恰相反,「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就採取這個方法。心裡妄念很多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下來,把念頭統統放下。妄念雖然有,放下就是根本不要理會它,隨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妄念這麼多、業障這麼重,愈想愈多,不想慢慢它就沒有了,自然就沒有了。昏沉、掉舉兩種現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來每個修行人都有這個經過,我們遇到不要害怕,知道這是正常,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在作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們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集中精神在佛號,這些事情不理它就好。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鍊,不但在念佛堂,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我們修鍊的場所。

  「調和適中」,時時刻刻要懂得調和,要知道調整,就是自己的定慧要平等,時時刻刻注意這個,我們功夫才能夠延續不斷,真正做到不間斷、不夾雜。昏沉、掉舉都是夾雜的現象,雖然一時不能除盡,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斷,不能夠操之過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敗都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功夫要慢慢的進展、逐步的進展,不可以太勉強、不可以太快。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就是我們修學一定要身心歡喜,身心舒暢,舒暢、歡喜這就是修學的收穫。如果在現前得不到舒暢、歡喜,那就錯誤了。經上常講,咱們修行是離苦得樂,愈學愈苦,這裡頭就有問題。愈學愈快樂,愈學心愈清淨,愈學煩惱愈少,智慧增長,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誤了。如果與這個效果相反,我們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來改正,這就對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