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一集)  1993/6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1-011-0011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下面是為我們說明與會的這些大眾他們排列的順序,這個裡頭也是有原則的,不是隨便排列的順序。聲聞列在第一位,這些是佛的小乘弟子,修學小乘的,他們都是出家眾,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他是出家眾。菩薩裡面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一般菩薩是在家多,出家的比較少。聲聞那完全都是出家的。其次,他是常隨眾,也就是佛到什麼地方他們都是跟著一道去,不離開老師的。菩薩眾是不常跟老師在一起,因為菩薩通常都是代替老師教化一方,沒有特殊的因緣,就很難跟佛常常聚會在一處。不像聲聞,聲聞是常隨眾。同時佛法是要靠僧團來承傳、來維繫、來推展的,因此僧團在佛法裡面特別受到尊重,這些弟子們通常是把他擺在第一位的。

  「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菩薩,像在我們中國,象徵性的,就是代表性的,我們中國人供奉的四大菩薩,這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當中,只有地藏菩薩是出家相,其他的像觀音菩薩、文殊、普賢都現的是在家相。由此可知,菩薩裡面是在家居多,出家的是少數。但是在中國,出家人通常都要受菩薩戒,也就是中國出家人是具有菩薩身分的,跟泰國南傳的佛教不一樣,他們出家眾完全是聲聞眾,沒有受過菩薩戒,所以我們稱他作小乘佛法。這是相不定。「不常隨」,剛才說過,菩薩不常跟從佛在一起。他是代佛教化眾生,往往在一方住持教化。他居中也代表中道,表這個意思。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正好跟前面相反。我們六道凡夫是住生死,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小乘人證到四果羅漢,他就住在涅槃裡面去了,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像菩薩,菩薩是兩邊都不住,所以他能夠隨緣幫助一切大眾。

  「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天人列在後面,這個多半是佛的在家皈依弟子,他屬於四眾之一。在家有優婆塞、優婆夷,他們也有受五戒的,也有受菩薩戒的,所以他的品類就很雜。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像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所見到的,五十三參裡面出家相只有六位,其餘的統統是在家菩薩。表現的身分,可以說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這是給我們做一個非常好的修學榜樣。所以學佛不妨礙任何行業,任何行業、任何身分、任何環境,都能夠學佛,都能夠行菩薩道。可見得佛法修學,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佛的外護,就是在外面護持佛法,協助弘揚、宣傳佛法,他們有這個職責。再看底下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是梵語,底下註解裡頭有。「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我們先解釋這個,這是解釋比丘。比丘上加一個大,那就是屬於大乘的比丘,說明他是菩薩比丘,不是普通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因為我們這部經是大乘經典,所以修學的都是屬於大乘菩薩。這些出家人也是受了菩薩戒的,所以稱之為『大比丘』。單單「比丘」兩個字的意義就是曾經受過具足戒律的出家人,就稱之為比丘。「具足」就是圓滿,佛所制定的每一條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夠依教奉行。像傳在我們中國,現在出家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條戒,這兩百五十條戒統統都能夠遵守。

  比丘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乞士」,乞是乞食為生。在我們中國對於乞食為生的人,我們稱他作乞丐,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不像印度,印度這個乞士,社會對他非常尊敬,中國要是托缽去乞食,那沒有人能看得起,這是社會制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樣。但是他雖然是乞食,他是「士」,士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知識分子。在中國過去,這是讀書人,中國的社會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從前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這個乞丐是個讀書人,是乞士,換句話說,他有學問、有道德,但是他是乞食為生的。「一缽資身」,資就是養活我們的身命,靠一個缽。缽是缽盂,就是盛飯盛菜的,飯菜都混合在一起,沒有分別、沒有好惡,這是托缽乞食。

  「無所蓄藏」,佛的制度,出家人他隨身所攜帶的,也就是我們講他的全副家當是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那就是他全部的財產。這個制度在北印度行,那是屬於熱帶。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遊化的地方都是印度,從喜馬拉雅山以南,他的足跡所到之處一直到錫蘭島,等於說整個印度地區他都曾經遊歷過。在那個時候那個地區,三衣一缽夠了。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緯度比那邊高得太多了,所以三衣不足以禦寒,中國的天氣冷。於是乎三衣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形式,中國出家人還是穿中國的衣服,沒有更換,只有在誦經、在典禮的時候,在法會,法會典禮,才將袈裟,就是三衣披在身上做個紀念,就是象徵的意思。不像印度,印度沒有衣服,他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我們這邊也常常看到印度人,所以我們風俗習慣跟他們不一樣。從這個地方也能夠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佛法的圓融,佛法的隨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它到中國來,所有一切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國化了,穿中國的海青,長袍長袖子的叫海青。海青是我們漢朝時候的禮服,也就是士大夫階級所穿的,用現在話來講,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所穿的禮服是海青。我們出家人也是穿這個衣服,差別的,在家人海青裡面繡的有花紋,出家人沒有彩繡,就是穿得很樸素,差別就在此地,衣服的樣子完全相同。所以三衣,因為我們只有在典禮法會的時候才用,所以這個衣就把它縮小了,縮小差不多是原來的衣的三分之一這麼大,我們用鉤環這樣子搭在身上做紀念。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之後,日本的法師比我們就更現代化了。你看日本法師實在看不出來,為什麼?他們穿西裝,他們穿皮鞋。實在講只是剃了頭,除了這個之外,他的服裝沒有辦法看得出來。他們的袈裟就更方便,他的袈裟縮成一小塊,大概只有一、兩寸,平常就裝在西裝上面的小口袋裡,到法會用的時候掏出來,像我們念珠一樣,套在身上,掛在身上這麼一塊,那就是他的袈裟。從這些地方都能夠顯示佛教的適應能力非常之強,非常的圓融,它的確是圓圓滿滿的做到了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佛教才能普遍的被大眾歡迎、接受。這些當然都是屬於形式,最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實質內容,這才是要緊的。

  佛為我們所制定的,他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們要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樣才能得自在。所以,出家人沒有家,出家哪裡還有家?沒有家,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一定要做到這個樣子,你心才會安穩,才能夠得到三昧現前,才能夠開智慧。「專求出要」,出是出離三界,要是最重要修學的方法,出家的志趣在此,所以對於世間一切法都不可以留戀。在過去,出家人行,因為只要是出了家、受了戒,任何寺院庵堂這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場。你出家了,道場都有你的分,你雖然沒有家,你只要找到寺院,你都可以去住。所以道場叫十方道場,都可以去掛單,掛單就是到這個地方去住,到這個地方去修學。

  每個道場的道風、學風不一樣,像中國分為許多的宗派,我們想學哪一個法門,打聽哪一個道場是專修這個法門的、專弘這個法門,我們就到那邊去。那個道場一定要收留,沒有理由拒絕,只要我們遵守規矩、遵守戒律,不犯過失,他沒有理由拒絕。可是佛法在中國傳了將近兩千年,任何一個制度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弊病,佛門也不例外。古來祖師大德建的道場叫十方叢林、十方道場,到以後它慢慢變成子孫廟,住持和尚傳給他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不是他的徒子徒孫到他那個地方去,他就拒絕、不容納。傳到今天,道場古時候的道風現在完全都沒有了。逼著出家人不能沒有財產,出家人不能沒有積蓄,出家人不能沒有房屋,這逼著走投無路了。所以現在我們說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跟在家人沒有什麼差別,也不能怪這些出家人,時勢所逼,沒有法子!這個歷史的演變,這裡頭因因果果我們都要了解。然後在這個大時代當中,真正出家人只要守住「無所蓄藏,專求出要」,這就行了,我們的道業才能夠成就。

  在這個時代雖然有所積蓄,這個積蓄是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依靠生存必須要有的這些條件,這是現在被逼,非得要有。但是心裡面不能有,心裡頭要有那就壞了,你就有所留戀、有所牽掛。到你念佛念成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說我還有房子,銀行還有多少錢,這就糟了,阿彌陀佛不會帶你去。所以這些東西縱然是有,也要放得乾乾淨淨,什麼時候走毫無留戀,有如沒有,這才行,這是應付今天這個時代。自己有,有這個福報,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幫助佛法的弘揚,幫助一切眾生,這就對了。決定不能夠據為己有,自己貪圖享受,那就錯了,就墮落了。這是我們在現代必須要曉得的。

  第二個意思是「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愛見就是煩惱,愛就是貪愛,指的是思惑,見是講的見惑,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到後面會說到,這個地方就不多說了。這就是講用智慧破見思煩惱。「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認識,「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經上講的五大類,貪瞋痴慢疑,疑是對於聖人的教誨你懷疑,你不能夠深信。這是見惑跟思惑,總共是有十大類,十類,到後面再說。我們用真正的智慧,能夠將這些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把它糾正過來,這叫做破惡。

  第三「怖魔」,魔是講的天魔,天魔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上帝、天王,說的是這些人。這些人比我們世間人的福報大,三界六道都是他統治的,如果這個人出家修行要脫離三界輪迴,他聽說了、他看見了就非常憂慮。為什麼?他統治下的人民又少了一個,又跑掉一個,他心裡就很不高興,心裡就很難過,所以使魔王感到恐怖。「發心受戒」,這是發的真實心。「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作法,從前翻作作法,現在來講就是舉行的儀式。舉行出家受戒的儀式,在儀式裡面鄭重宣示接受佛的教誡,依教奉行。這樣的人決定能夠脫離三界,能夠成佛、成菩薩,或者是成阿羅漢,魔才恐怖。像現在有許多出家人,出了家之後並沒有依照佛的教誡去修學。他們雖然在戒壇裡面受戒,魔看了之後一定很歡喜,笑笑,為什麼?他出不了三界。因為他並不認真,他出家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魔現在也不恐怖。從前出家人白四羯磨的時候魔恐怖,現在看這個樣子魔不恐怖,魔看了笑笑而已,就是說這出不了三界。這是我們都必須要知道、要理解的,要認真來反省、認真來修學。

  比丘在佛門裡面是非常尊貴的稱呼。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宗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出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所以他是兩個朝代的人。我們在許多著作裡面有看到明蕅益大師,有的時候看到清蕅益大師,是一個人,他是生在明朝,往生的時候在清朝。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天台的,而且對於戒律特別歡喜,有很深入的研究,就像我們民國初年的弘一大師一樣,對於律學有偏好。根據他的說法,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比丘沒有,真正出家人也就沒有了,出家比丘戒就得不到。因為根據比丘戒的傳法,至少要五個真正的比丘才有資格傳戒,你才能夠得戒。不像菩薩戒跟其他的戒,自己發願在佛像面前發誓都可以得戒的。唯獨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一定要五個比丘以上來傳授。

  所以蕅益大師自己受了比丘戒之後,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自己就把戒退掉,稱為「菩薩戒沙彌」。我們看到有很多著作上「菩薩戒沙彌智旭」,智旭是他的法名,他的署名是這樣署法的,他不敢自稱比丘,他稱沙彌。他的徒弟,老師稱沙彌,徒弟連沙彌都不敢稱了。徒弟成時法師,這個人也很了不起,《蕅益大師全集》就是他編的,他負責刻版流通,把他老師的東西傳下來。諸位看流傳很普遍的《淨土十要》,《十要》前面有很多文是成時寫的。成時他自稱「出家優婆塞」,你看看,他老師是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這個是真的,這種稱呼一點都不錯。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能夠做到出家優婆塞就不得了!為什麼?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了。二百五十戒做不到,沙彌十戒也做不到,十戒裡面有一條,手上不可以拿金錢,我們身上裝了鈔票,就破了戒,做不到,不容易做到。所以,在家是守五戒,出家能把五戒做好,在今天就很難得了。能夠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好,做個名符其實的出家優婆塞,女眾是出家優婆夷,就非常難得了!這樣持戒念佛,決定得生淨土。所以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

  下面這段非常重要,這是解釋僧,僧是梵語。「僧者,具云僧伽」,尾音還是省掉了,僧伽耶,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用個「僧」,後頭尾音都把它省略掉了。「此翻和合眾」,他的意思叫和合眾。眾是個團體,換句話說,是個很和睦的團體,這叫僧團。和合裡面一共有七樁事情,也就是有七條戒必須要遵守,這個團體才叫做僧,才叫做僧伽耶。第一個就是理,「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換句話說,我們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確實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目標、希望,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砥礪的修學,這條叫做理和。

  另外有六條是屬於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都要守的。第一個是「身同住」。我們共同住在一起,在從前叫寺院、道場,共同居住在一個地方,像現在學校一樣,共同在一個學校。「口無諍」,平常言語之間,決定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住在一起,一定每個人都歡歡喜喜,在我們中國俗話講,這是個非常興旺的團體。「見同解」,見是講看法,對於修學的原則的看法、方法的看法、境界的看法,都能夠一致,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見同解就是要建立共識,我們對於一切問題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戒同修」,這個戒是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有個規矩,沒有規矩一定就亂了。像學校它有校規,寺院裡面有常住的規約。這個規矩訂得很多,關於日常生活方面一定要訂得很詳細。教室有教室的規則,飯廳有飯廳的規則,活動有活動的規則,乃至於接見賓客有接見賓客的規則。如果沒有規則,這個團體一定就亂了,秩序就壞掉了。所以,這個戒是指守規矩。規約是大家共同來制定的,就是用會議的方法來制定的,制定之後人人要遵守。戒同修是指這一點,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用現在的話就是守法、守規矩。「利同均」,這個利是講生活,物質的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殊優待的,生活,穿的、吃的都是一樣的,這是平等的。

  這是佛給這個團體所立的七條規則,參與這個團體必須要遵守。佛的團體是四個人以上同住在一起,能遵照佛這七條的教訓去做,這個小團體就稱為僧團。諸位同修在此地一定要知道,出家人四個人在一塊共修,遵守這個原則是僧團。如果你家裡面夫妻兒女也有四個人,在家裡頭也這樣的修法,你家庭裡頭也是僧團。所以,僧不是指出家人,大家要是一看到僧,這是出家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僧是什麼?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組合在一起,這個團體叫僧,僧是團體的意思,不是指出家人。以後僧在中國就變成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本意是指團體。所以在家同修,或者是你們居士,有四個人以上,有一個居士修行的道場,像在我們中國的居士林、蓮社、有很多精舍,完全是居士們修學的,四個人以上依理事七和來修,都是真正的僧團。

  僧團如果出現在這個世間,是非常稀有而難得,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但修行的人有福,這一個地方都沾光,這個地方不遭災難。為什麼?它有真修行人住在這個地方,有大福德的人住在這個地方。什麼人叫大福德?依照佛這七條修行的是大福德人。我一出家,對於僧團就非常嚮往、非常羨慕,一直到今天我都沒有遇到過。我自己道場人雖然也多,不是僧團,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所以僧團出現,真正是稀有,真正是可貴!為什麼四個人在一塊不能捨棄自己的意見,還要堅持自己的執著?這叫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這個難!

  我們再仔細看看歷史,古人所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個人一條心,理事和合就是一條心。在中國歷代,開國的帝王,你們去看,實在講我仔細留心歷史,沒有超過十個人的,都是五、六個人,六、七個人他們一條心,就能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綿延幾百年。佛法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塊組織僧團,就能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僧團最初在鹿野苑成立,六個人,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帶著五個學生,鹿野苑五比丘,就這樣起家的。六個人就依這個七條在一塊共住,這是僧團的出現,三寶的建立,就是佛法僧三寶具足。以後這些弟子是他們參加進來的,最初建立的是五比丘,佛與五比丘。所以,誰能夠把自己捨掉,捨掉自己的成見,捨掉自己的得失利害,才能把這幾條圓滿的做到。如果是放不下、捨不得,那就沒有法子,那就做不到。所謂的叫貌合神離,表面上好像是同住在一起,其實是各懷鬼胎,這個鬼就是貪瞋痴,每個人都有貪瞋痴,這就不是真正的僧團了。

  我過去在臺北,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已經不在了,也非常的難得。有一次他請我在功德林吃飯,臺北火車站旁邊有個功德林,請我吃飯。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請我?他說我今天有樁事情要向法師請教。我說不敢當。這老居士,他學佛比我早,成就也比我殊勝,我們是後學,他很客氣。我說什麼事情你這樣子掛在心裡?他說我想來想去,現在人造的五逆罪,就是要墮地獄,怎麼得了?我說什麼罪墮地獄?他說破和合僧!我一聽說這個,我就笑笑,我說老居士放心,咱們來好好吃菜,不要去理會這些。他說為什麼?我說破和合僧確實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我反過來問他一句,我說老居士,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我這一問,他也笑起來了,根本就沒有和合僧。不要說你去破壞僧團,他們裡面自己就不和,哪有僧團?如果它是真正和合僧團,你們在外面造謠生事破壞,那是墮阿鼻地獄。他們裡面自己都打架,自己都吵嘴鬧是非,那是什麼和合僧團?所以我說我從學佛起就很留意,我走了很多地方,沒有看到和合僧團,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團?他笑起來,事情就解決了。五逆罪裡面有「破和合僧」,和合僧想破也找不到,沒有!再看下面。

  「千二百五十人者」,這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常隨眾,總共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個五,零頭省略掉了,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從哪裡來的?「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迦葉有三個,迦葉是姓,他們三個是兄弟三個人,在當時可以說他們都是宗教領袖,都有自己的信徒。其中優樓頻螺迦葉,他有徒弟五百人,另外他有兩個兄弟,每個人有徒眾兩百五十人。所以他們三個人,連他們的徒眾就一千人。「身子目連」就是大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這是兩個人,身子、目連。「身子」是用中國意思翻的,梵文就稱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連也是宗教領袖,他們每個人連他的徒弟有一百人,所以兩個人就是兩百人。以後他們聽了佛的說法,感動,都皈依佛,做為佛的弟子。他這一做佛弟子,他的那些徒眾都帶過來,都以佛為師,這個樣子就有一千二百人。另外有「耶舍子等」,他們有五十個人,這也是慕道而來的,釋迦牟尼佛接受了他們,他們五十人,這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加上最初在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總共的人數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說明他們僧團人數來由。

  這些人是「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所以他們這批人變成了佛的常隨眾,佛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到什麼地方,盡佛的一生,一直到佛入滅,之後他們才離開。佛在世的時候,他們都跟在佛的身旁。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一定把他們這些人統統記錄在其中,因為這些人都是參加法會而沒有缺席的。其他的人來來去去,那都省略掉了。底下經文說: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一句是說明這些人實際的身分,這些人正是佛在經上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我們非常感慨,現在連四個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的都沒有,釋迦牟尼佛居然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一起居住修六和敬,這樣的團體空前絕後,到哪裡去找的?看了這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不是凡夫。凡夫早就吵翻了天,哪裡能夠和合?他們都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指什麼人?十地菩薩,第十地,再往上去就是等覺了。他們裡面身分最低的都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其中還有不少是古佛再來,已經成了佛的。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來現身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先當外道,然後聽到釋迦牟尼說法,故意裝得非常佩服,非常羨慕,再皈依佛,做佛的學生。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在後台上都是諸佛大菩薩再來的,他原來不是凡夫。所以這麼大的僧團,理事七和合做得那麼樣的圓滿,原來不是凡夫。這是「大阿羅漢」的意思。

  這個大是大乘,小乘阿羅漢就是斷了見思煩惱的四果羅漢,大乘阿羅漢。阿羅漢如果用中國的意思來翻,「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學」。無學用現在的話講畢業了,學的東西學完了,他的學分學完了,畢業了。我們現在講畢業,在佛法裡面稱無學,他所學的東西統統學圓滿了。小乘阿羅漢是小乘法畢業了,他學完了;大乘法,到法雲地的菩薩就學完了。往上去,等覺,等覺是後補佛,所以叫候補位,補處菩薩。哪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需要佛去度化眾生,他跟他有緣,到那裡就示現成佛。所以到法雲地,大乘就畢業了。

  『眾所知識』,「眾」是大眾,此地這個眾可以講是九法界的眾生。不僅僅是六道,聲聞、緣覺、菩薩,對於這些人都知道、都聽說。可見得他們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人人都能夠稱道的,這叫「眾所知識」。

  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阿羅漢,阿羅漢也含三個意思。實在講比丘是阿羅漢的因地,阿羅漢是比丘的果地,比丘修學圓滿,證了果,就稱為阿羅漢。比丘乞士是在學,阿羅漢是畢業了,是學完了。所以它也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應供」,供是供養,應是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他應當接受,這個就是「乞士果」。在因地自己道德學問沒有圓滿、沒有成就的時候,這是乞食,乞食維持自己的身命,乞法維持自己的慧命。在佛法裡講命有兩種,一個是身命,一個是慧命,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老師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樣大。向眾生乞食,維持身命;向佛菩薩求法,滋養自己的慧命。這個在因地,現在在果地上,圓滿了,圓滿之後他就是天人師,在六道、在九法界裡面,他是老師的身分出現。這個師,第九地是法師地,第十地是無學,九地是法師。所以他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他有這個德行,他有這個能力。

  第二個意思叫「殺賊」,這是「破惡果」。有些人看到這個字樣生了疑惑,佛教大戒第一條戒是不殺生,阿羅漢還殺賊?這什麼人提出這個問題給我說的?方豪先生,在台灣,你們知道嗎?是天主教的一個神父,方豪。我在臺北跟他住得很近,我們算是鄰居,他有個教堂就在我住的附近,那個時候他是政大文學院院長。他有一天跟我談起,他說你們佛教不殺生,阿羅漢怎麼殺賊?實際上,這個賊是什麼?這個賊叫煩惱賊,貪瞋痴慢疑,這煩惱賊。意思就是煩惱斷掉了,這個賊沒有了,消滅掉了,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看到小偷、盜賊的時候去殺他,那就錯誤了,他把意思解錯,他不知道這個賊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叫做賊。因為賊他能把我們的財物偷盜去,我們受到損失,佛給我們講,這三種煩惱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障礙住,就好比盜賊把我們的智慧、功德偷掉了一樣。所以用它來比喻,是這個意思,殺賊就是煩惱斷掉了。

  第三是「無生」,無生是「怖魔果」,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六道凡夫有生死輪迴,這是苦不堪言,沒有人有能力超越輪迴,沒有人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出現於世間。佛是個很聰明的人,你們自己有能力解決,他絕對不會來,來沒有意思,你有能力處理這個事情,他何必要來?你們想解決而又沒有這個能力,解決不了,那佛是一定要來。不來,對不起人!所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芸芸眾生之中,有一部分覺悟了,覺悟到生死大事,要想了生死、要想出三界、要想真正做到不生不滅。只要眾生有這麼個願望,佛一定會來幫助我們,所以佛出現於世,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阿羅漢果然達到,無生了。當你發願的時候,魔就恐怖,現在你真的超出,真正超越三界。這是阿羅漢的三個意思。

  「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阿羅漢裡面有淺深等差種種不同,佛法裡面把它分為三大類。「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這個三種羅漢,第一種講慧解脫羅漢,這個是屬於小乘的,天台大師判教判四教藏、通、別、圓,就是藏教的阿羅漢。為什麼說他是慧解脫?他修行是依據「四念處」,四念處是觀慧。四念處第一個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我們今天講宇宙人生觀,佛教他用這四種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所以小乘修學,這四個是非常重要的。大乘法裡面也不能離開這個基礎,所以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而小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天台大師講四念處講得非常詳細,他的講法是藏通別圓四種四念處。由此可知,四念處既然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當然通大小乘。

  第二種叫俱解脫羅漢,這個是大乘法裡面修學禪定的。禪定這就是定共戒。人得禪定,三昧現前,定能伏煩惱。諸位要知道,定雖然不能斷煩惱,它能伏煩惱,就是煩惱雖然沒斷,決定不起作用。如果是很深的禪定,煩惱等於是斷掉了。小乘阿羅漢證的是九次第定,他定功的程度是達到第九段的功夫了,這超越三界。第八段不能超越三界,所以八定以下的,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第九定超越了。到第十個層次、十一個層次、十二個層次,那就更高了,這是講的菩薩、法身大士,這是菩薩了。

  「無疑解脫羅漢」,當然他們定功、智慧、境界絕對不是前面兩種能夠相比的。為什麼叫無疑?這是說他的智慧現前,在教下講,這些人大開圓解,一切疑難的問題他都能跟你解答,所以叫無疑。這就是底下講的法身大士,他們已經破了無明,證得法身,是大開圓解的這樣身分的人,所以就稱「大」了。確實他是大菩薩再來的,我剛才講的法雲地的菩薩,因為他是大阿羅漢,大乘無學是法雲地,那當然無疑。什麼問題到他那裡都能解決,所以他們是無疑的阿羅漢。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這是把他的真正身分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地方眾生緣成熟,跟釋迦牟尼佛有緣,釋迦牟尼佛到這兒來教化眾生。一個人唱不了一台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還得要有很多配角來,配角到哪兒去找?諸佛來當配角。彼此在本地裡面決定是平等,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前台上表演的,有做主角、有做配角,有高下之分。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這些人做學生,有師生之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所以叫佛佛道同,佛與佛互相支援、互相擁護,來成就一切眾生。絕對沒有自己名分之爭,一切都為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像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

  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稱之為法身大士。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在圓教是初住以上,我們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屬於圓教,跟《華嚴》、《法華》相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所以,法身大士總共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叫法身大士,所以《華嚴經》上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這個意思。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再加上個等覺,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他們的身分是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

  「示作聲聞」,示是示現,就是來表演的,變現一個小乘阿羅漢,變成一個凡夫模樣。釋迦牟尼佛當年,不但僧團裡面這些弟子是法身大士、諸佛來化身的、來變現的,就是他在家護法的那些在家的弟子們,這些國王大臣,也都是法身大士變現來的。像我們前面跟諸位介紹,波斯匿王、祇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法身大士變現出來的,共同來台前台後把這場戲唱好。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的,誰肯把家裡黃金拿出來布地?誰肯!菩薩來表演的,表演給大眾看的。給孤獨長者黃金布地請釋迦牟尼佛講法,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否則的話,他怎麼肯這樣做?所以對於釋迦牟尼佛講的話,聽了就相信,這就得受用。來表演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凡夫做不到的。「證此淨土不思議法」,證是證明,他們這些人來表演,佛為我們說這個不思議法,這些人給我們作證。他們沒有反對,聽了個個擁護、個個歡喜、個個讚歎,這就是為我們來做證明,幫助佛弘揚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大阿羅漢,不是普通人。

  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