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淨土大經專區 >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 419集

文字檔下載:docpdf【字號:  |    |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一九集)  2017/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4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五十八頁第七行,從當中「《起信論》曰」,從這看起:

  「《起信論》曰:五惡之義,特準他經,配以十惡。其一惡者,殺業所攝」,殺生。「其二惡者,盜貪所攝。其三惡者,淫業所攝」,殺盜淫。「其四惡者,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所攝。其五惡者,瞋恚邪見所攝」。說了五種。「反是」,五惡反過來就是五善,也叫十善。「與義寂師之說,幾出一轍。蓋邪見生於癡也」。邪見就是愚痴,貪瞋痴。

  念老為我們在這註解,他說「今解」,大經解,「兼採兩說」,兩種說法兼而有之,「首重五戒,故說第五是飲酒惡」,這是依五戒來說的。「復廣勸十善,故兼採後說」,廣勸細說,把五戒展開來成為十善,也很好記。佛法的修行從哪裡做起?從五戒十善。所以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遵守,為什麼?這是總綱領,大方向,是佛法修學,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從這個根下手的,三皈五戒十善下手的。所以這個教誨看起來好像是很淺顯,實際上其廣其深不是真正修行人很難體會。為什麼?它含攝一切戒,所有的戒行都出不了這個範圍,只是戒本裡面講得詳細,這個地方略說而已,是一不是二。我們一定要重視,不在這裡扎根就不是佛法。佛法重在行,有解有行才有真實的受用、真實的利益;有解無行,那是假的,那變成妄語,欺騙眾生。這種情形自古以來有,現在人犯的更多。宗教教育,今人把它看作迷信,對年輕人來說影響很深,縱然接觸到了,半信半疑,真正相信也得四十以後,體會比較深刻,信心這才產生。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念老所說的,今解,這個註解,兼採兩說。首重五戒,故說第五是飲酒惡。復廣勸十善,故兼採後說。「上之兩說乍睹似異,實亦無違」,並不相違背,開合不同而已。「蓋好酒貪杯」,這是貪心,「貪惡」。醉後容易發脾氣,這是瞋恚,「瞋毒」。貪瞋痴叫三毒,酒把它引發了。「酒令神昏,飲之過度,甚至不省人事」,這是什麼?「痴毒」。這個酒能引發貪瞋痴,所以佛把它列入重戒,道理就在此地。「可見飲酒一惡,常與三毒並行也」。這句話要記住。

  酒有開緣,還特別多,開緣也叫開戒,不是犯戒。哪些開緣?最普遍的藥用,中藥裡面有用酒做藥引,這個許可的,這叫開緣。歡樂,宴會場所有開緣,特別是祝壽,大家都歡喜,你要是掃別人的興,這個是忌諱,很大的忌諱,那怎麼辦?一杯或者半杯,這個行,這也是開緣。決定不能喝醉,喝醉決定是破戒了,不可以。完全在自己控制,自己看現場是開是禁,禁是禁止,決定要遵守的。如果這一桌都是學佛的,這是禁,不開,如果這一桌都不是佛門弟子,只有你一個,可以開,人家會奇怪,你怎麼喝酒?你把這講給大家聽,原來戒律是這麼圓融,那我也可以受,這個是隨機說法,利益眾生,這個可以。所以佛法念念先為眾生,後為自己。這是慈悲。

  《資持記》裡面有說明,為什麼佛戒飲酒,「酒有十過」,所以佛禁止。這十種過:「一、顏色惡」,酒喝了以後,你看臉是紅的,顏色不好看。「二、少力」,走路都不穩,東倒西歪。「三、眼視不明」,看東西模糊。「四、現瞋恚相」,自己不能控制自己,這個時候沒有辦法忍辱,他會發作。「五、壞業資生」,這個業是你的事業,換句話說,常常好飲酒的人,這個主管誰敢用你,你喝酒去鬧事去了。「六、增疾病」,會帶給你。「七、益鬪訟」,這都屬於瞋恚。「八、無名稱」,名稱是別人對你的讚歎,沒有,人家背後批評你,不讚歎你。「九、智慧少」,痴毒妨礙著。「十、命終墮三惡道」。這十種惡,最嚴重的就是最後這一條,最後這一惡比前面要嚴重多了,這句話是佛說的,我們要記住。「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癡」。「又世云酒能亂性,指酒能迷亂人之心意與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惡」。「今經云」,佛在這部經上說「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貪癡二毒。是故飲酒一惡,實兼意業三惡。故上之兩說」,前面讀過的兩種講法,「唯開合之異耳」。歸納起來五惡,展開來十惡,十惡跟五惡意思相同,只是一個細說,一個略說。

  「此下廣明第五惡之過患殃咎」。可麻煩了,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小看。『徙倚懈怠』者,念老給我們註解,「徙倚,指徘徊」,猶豫不定,「懈怠,指懶惰。蓋表心中猶豫,放逸懶惰,唯圖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這些話佛菩薩、祖師大德在這裡勸導我們,為什麼?它很容易犯,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有很多很多人離不開飲酒。佛門四眾弟子,在家出家,統統都要持戒,五戒、十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統統都有。佛對這個很重視,佛知道它能夠引發你,引發貪瞋痴三惡,它能毀壞你一切善業,所以把它列作重戒。飲酒並不惡,醉了之後五戒十善都毀掉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重視,不能不遵守。

  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業』。「業」這個字在此地是「指正業」。「表惡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務正業」。修行,修身為本,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分三大類,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的造作叫身業,造業再多,不出這三大類,佛法講的身、口、意。佛教沒到中國來,我們的老祖宗,古聖先賢就知道,《大學》裡面所說的,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皆以修身為本。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修身,是什麼?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身之本。不在根本上扎根,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佛法重視戒律,因戒得定,為什麼修戒律?是為得定的,為什麼要得定?定能開慧,這個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佛法修證的總綱領、總原則,離開這個綱領就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可以說就是戒定慧,所以稱為三學。用戒來幫助你入定,為什麼要入定?自性本定。自性是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妄心是什麼?念頭,你看前念滅了後念生了,一個接著一個妄念。正念,也叫正念,叫自性,真心不動。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上有,「何期自性」,沒想到自性,記住,自性就是真心,「本無動搖」。這就說明真心本來是定的,定就是真心。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幫助我們修行。

  修行怎麼修?方法再多,總出不了放下萬緣,放下就定了。不放下,你行善作惡,做完怎麼樣?放在心上,心上還想著它,還念著它,這叫造業,這個問題嚴重了。修行人怎麼?諸佛菩薩他也修善,他也造業,跟我們不一樣,他不放在心上,他心上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高明就高明在這一點。我們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佛沒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菩薩還沒有成佛,就是有起心動念。現在量子力學家也發現了,發現起心動念那個念頭就變成物質現象。物質從哪來的?是意識,意識就是我們講念頭,念頭引起的,引發自性,物質現象發生。如果把念頭打掉,沒有念頭,那個物質現象很快自然就不見,就沒有了。科學這個報告我們聽了,有感受,聽得懂,諸法實相如是如是。所以菩薩比佛低一級,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又要差一等,阿羅漢有分別,沒執著。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有,六道凡夫。縱然六道最高,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執著,沒能放下。他如果能放下,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執著變出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四聖法界,分別而來的。一真法界從哪裡來的?一真法界是不起心動念來的。這叫做功夫,這叫真修,我們不能不知道。

  無論什麼事情做過了,過了就過了,痕跡都不著。別人來問你的時候,樣樣都知道,為什麼?自性本自具足。你說我過去無量劫以前,做的事情知不知道?知道,開悟的人知道。為什麼?他那些業相回歸自性。你明心見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全都知道了。知道曉得那是幻起幻滅,就好像作夢一樣,夢醒了忘掉了。如果你要是開悟,你過去所作的夢,你要想知道統統現前,妙極了。自性本來具足,它沒有相。不起心不動念不現相,起心動念就現相。現的這個相,你沒有把它放在心上,這相很快就消失,就沒有了。

  現在的量子力學對大乘佛法幫助很多。我們對於古大德佩服,他沒有看過科學報告,他怎麼會知道?他比我們的功夫高,高在哪裡?高在他不放在心上。別人來請教,來請他開示,他的智慧從自性裡頭透出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一切法是自性現的,真心現的,心外無法。心有沒有外?心沒有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沒有內外,是真心。它沒有相對的,沒有善惡,沒有真妄,我們講的這些相對面全沒有,它在起作用的時候全都能現前。世尊開悟的時候,第一部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包括娑婆世界,這裡頭的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講的是這個。細說說不盡。不說,全沒有了,痕跡都找不到,消歸自性。自性是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它沒有生滅,我們叫它隱現,有緣,有緣就是有波動,它就現;沒有波動,漸漸忘掉了,沒有波動了,它就不現,就沒有了。

  人活著有這個身體,死了以後身體沒有了,神識在,神識是什麼?就這個波動現象,它在。它去找有緣的人投胎,什麼緣?遇到對他有恩的人,報恩;遇到有怨恨的人,他投胎來幹什麼?報怨,那就是敗家子;其餘兩種緣,討債、還債。沒有這四種緣不來,凡是來的都是這四種緣,佛告訴我們。所以小孩要善教,報恩的當然更要成就他,孝子賢孫;報怨的要把怨化解;還債的很好;討債的,希望一筆勾消,不再搞這些糾紛。人受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改變這個關係,幫助他成聖成賢,至少也成為君子,讀書明理。中國這些古籍留下來的是真實智慧,它的作用,幫助眾生成聖成賢,幫助學佛的人成佛成菩薩。古來祖師大德選中儒道代替小乘。那我們看看這一千多年當中,確確實實出現許多祖師大德,這個說法沒錯。

  我們看念老後面的註解。這個「徙倚懈怠」,表心中猶豫。我們有沒有?有的人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佛教給我們,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放逸懶惰沒有了,你才能真幹,真幹的人真信,沒有懷疑,佛說的話、菩薩說的話、阿羅漢說的話都沒有懷疑。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斷掉,斷乾淨了,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他話可以相信,我們稱他為聖人,小聖,跟菩薩比他是小聖,菩薩是大聖。

  「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業。業指正業。表惡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務正業」,後頭這一句四個字很重,不能自修其身。我們的正業是什麼?不學佛不知道自己有正業,學佛之後知道了,什麼是正業?成佛作祖是正業,信願持名就重要了,我們能夠憑藉的、能夠依靠的就是淨宗法門,人人都能成就。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說得好,十八願裡面說明的,這一生當中造作五逆十惡,五逆十惡這還得了嗎!必墮無間地獄。這麼重的罪,臨命終時要是遇到善友勸他懺悔,深信有極樂世界,深信有阿彌陀佛,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真有這麼回事情,一點也不假,願意往生,念一句佛號、十句佛號都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轉告我們,原話是阿彌陀佛說的,我們相信不懷疑就得救了。能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好,全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信發願,你就取得往生的資格。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的,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念到事一心不亂,生到方便有餘土,保證我們往生,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保證書,這一點一定要知道。信心不足,多念,念上一千遍、兩千遍就相信了,不再懷疑了。真想去,這地方真好,真想去,你就必定往生。只有這一門,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沒有這麼容易,沒有這麼簡單,為什麼?要靠自力。這個法門全靠佛力,不靠自力,自己細小的力量都沒有,完全靠佛。

  這個法門東晉時代傳入中國,廬山慧遠大師建念佛堂,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依《無量壽經》。怎麼知道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剛剛翻成中國文,《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成中文。所以,那個時候淨土只有一部經,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往生,一個沒有漏下。後往生的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看到前面往生的,比他早往生,都在阿彌陀佛的周邊,都認識,都能叫得出名字。這不是假的,這給我們作證,我們如果對這個經還有懷疑,那這個機會錯了,這個錯了是真錯了!你這一生出輪迴出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這麼好的機會錯過了,你怪誰?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

  所以這經文裡頭,作善、治身修業,這六個字我們要當作座右銘,要真做善;不肯作善、不肯修身,來生三惡道去了,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很難。佛在經上說,什麼時候才有一次機會得到人身?五千劫,不是萬年、不是億年,是五千劫。所以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能信佛法,這是多麼幸運,多難得,你得到了。那我們就曉得,信願持名是第一正業,其他的善事隨緣,有緣要做,為什麼?利益眾生,要做。沒有緣,不攀緣,不去找,遇到了可以。自己作意去尋求,這個錯了,這個對我們自己念佛有傷害,隨緣沒有害處,不妨礙念佛,也不妨礙行善。

  這下面一段說,「其人」,這指什麼?不務正業的人。「對父母之教誨,則違戾反逆」。戾,現在在這個社會這樁事情特別多、特別明顯,所以社會為什麼會這麼亂?人心不善到極處。什麼原因?固然是今天人與人的關係,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原因就在此地,不能不謹慎。人命無常,年輕走掉,二十幾歲、三十幾歲走的很多,七、八十歲的少有,我們都看在眼裡,有沒有警覺?佛經上所說的,現實環境、諸法實相,每一天時間都在給我們警告,這一秒鐘過去了,再不會回來,這一天過去了不會回來,一分一秒也不會回來,到哪裡去了?回歸自性了。我們自己不知道不覺悟,唯有真正通宗通教,真正修行人,他知道,他能夠掌握,能夠與時俱進,成就道業。這也是業,這個業與道相應,與自性相應。違戾,戾這個字的意思是狠是暴。「故違戾具狠毒背叛之義」,這就是不孝。現在人把不孝不敬視為正常,真正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家看到你覺得奇怪,叫反常了,這問題嚴重。

  這個底下說,「父母有子猶如冤家」,故云『不如無子』。「辜負慈恩」,故云『負恩』。「違背禮義」,故云『違義』。『無有報償』,「對於父母之恩德全無報答」。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怎麼知道的?完全講我們現代社會,三千年前他怎麼知道的?佛的六通,六種神通,天眼、天耳沒有障礙,把我們今天現實環境統統都說清楚、說明白了,苦,太苦了!有極樂世界,很容易去,應該記住,到極樂世界去,這就對了。

  下面,「情義俱無」。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幾句話,可以說把現代社會都說盡了,真苦。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放恣』者,「放蕩自縱」。『遊散』者,「遊樂散漫」。『耽酒』者,「好酒貪杯」。『嗜美』者,「愛食美味」。「又耽者取樂過度也。嗜者貪而無厭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貪飲無度,正明酒惡」。現代社會年輕人中年人,經上所說的事有幾個人不犯?幾乎是找不到了。即使是在佛門,也很難得真正找到,學佛了比較收斂一些,難得有不犯的。我們讀這些經文,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違犯?有,趕快改,來得及;沒有,很好,要堅持,決定不違背佛陀的教誨。經典裡面所記的佛陀教誨,這註解裡面東西,都是菩薩、祖師大德,都不是凡人,聖賢教誨。特別是說到酒,沒有理由破戒。前面講了,酒的開緣很多,不能藉酒的開緣去破戒。開緣是一種不得已,特別是利他,真正起作用是可以的,如果不起作用,一笑了之,還是算破戒,不能不知道。

  『魯扈』,「義寂《述義》曰:魯者魯鈍,謂無所識知也」,我們今天講,沒有知識的人;「扈者跋扈,謂縱恣自大也」,目中無人,狂妄無知。『抵突』,「見前蒙冥抵突釋。謂愚狂抵觸,無所了知」,對於事實真相他不了解,糊塗,狂妄,「無所不作也」,指不應該做的,違背倫理道德的。這些人縱然是,經上所說的,都把他一個一個指出來了,我們如果見到了要原諒他,要同情他,為什麼?佛在後面教導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就別怪他了,他自己不知道,沒有人給他說過,父母沒說過,祖父母也沒說過,他也沒有看見過好人的樣子,跟他在一起的都跟他差不多,都是這種情形。所以青少年可憐,要幫助他。

  整個社會有問題,不是小問題,大問題。志士仁人用什麼來幫助大家回頭是岸?只有一個方法,自己做出榜樣:做出倫理的榜樣,人與人的關係;道德的榜樣,仁義禮智信,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像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做戲,表演給大家看。這是菩薩化身,這不是凡夫。一次兩次,他感覺到奇怪,四次五次,他也許會來請教你,你為什麼這麼做。他肯問就可以解釋,他明白了。這什麼?這是救自己,不是救別人,是自己,把自己從三惡道救出來。這是事實真相。

  善惡報應真有,一點都不假。我在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有鬼,不相信什麼輪迴果報。這樣的人很多,但是他慢慢長大了,你真正見到了,這你就不能不信。世間真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科學沒辦法解釋。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讀書,我弟弟告訴我一樁事情,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有個表親,我叫他表叔,姓陳,他排行老二,我們習慣都稱他二爺。他有一船米運到南京去賣,那個時候是帆船,米裝上船的時候,有人看到像黃鼠狼一樣的,一個小動物,從跳板上跑到船上去了。這就告訴這船裡面的人,大家去找,東西再搬下來,找遍了沒找到,說你是不是眼看花了,找不到,那大概就可能是看花了,大家辛苦這一趟,所以船就開走了。大概是五、六天才到南京,到南京之後,這一船米沒有了,那個麻布袋包的那個米,一個一個還在那,裡頭一粒米都沒有。大家才想到,那個人說的話是真的,大概就是黃鼠狼作怪,把米搬走了。他無可奈何,在南京住了幾天回老家,結果發現米還在家倉庫裡頭。牠怎麼把這個米搬回去了?這是大概得罪牠,牠跟你開個玩笑,讓你白跑一趟。真的,不是假的。

  類似這樣的事情,農村裡頭很多。我記得抗戰期間,我父親在軍中服務,我們有一段時間,大概是半年,住在湖南衡山,也是在鄉下。這個鄉下地主也是家庭敗壞,家裡房子很多,四合院,三重四合院,後面是花園,我們去的時候種菜了,做菜園。家裡只有老夫妻兩個人住,孤孤單單,所以我們到的時候非常歡迎,人多熱鬧。他的樓上,兩層樓,樓上是狐狸住在樓上,很多年沒有人敢上去。我們那時候小,我記得我十六歲,我就很想爬上去看看,母親不許可。但是每天時時刻刻聽到上面,有人走路的腳步聲音。我們住在一起互不干擾,有時候看到牠現形。這個狐狸是男的,不是女的,穿的是藍布長褂。很多人看見,我也看見一次。從來沒有人看到牠正面,你看到牠都是背面。有人就說了,這個狐狸要修成人身要五百年。牠大概功夫還沒到,已經能夠用一個人的形狀給你看。不親身看到不相信,親自看到了,怎麼解釋?

  老人跟我們講這些故事,奇奇怪怪的故事,都是他自己一生親身經歷的,都不是虛構的,不是哪裡聽來的,真的。跟我講得最多,是我在台灣那段時期,沒有學佛,跟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他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的小女兒嫁給他的,他告訴我他的親身經歷,還有章太炎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一個月。可能是東嶽大帝管五、六個省,判官就相當於祕書長,地位很高,可能是判官有事不能上班,就請他去代替,他就做了一個月,把這個陰曹地府、地獄的狀況講給朋友們聽,他晚上上班,要去。絕對不是他編故事。

  我對於這些事情生起信心,是在台灣,受朱老的教誨最多,喜歡聽他講故事。他的故事是親身遭遇,不是傳說,不是從書本上看到的,不是,一生親身經歷的,告訴我們這些年輕人真有。晚年學佛,跟李炳南老居士在一起,他們兩個好像是同年,老朋友。那個時候,也住在台北這個地區。我們在學佛這段期間,剛剛接觸,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那個時候就認識了朱老,很慈悲,他那個時候應該是將近七十歲,把我們當作孫子看待,我們也把他當作老爺爺。小孩跟老人在一起,老人把一生經歷講給小朋友聽,這個根深蒂固。他所講的,我們也有一點底子,自己遇到過一次,在湖南的衡山住了半年,經歷跟狐狸精住在一起。看到,真的看到,早晨太陽剛出來,我們起來的時候出來,狐狸在屋頂上拜太陽,這看到。彼此居住在一起互不干擾,很難得。

  註解裡頭,「魯扈等者,無慚不順之貌」,慚是慚愧,沒有慚愧,不順之貌。下面,「故不識人情,無義無禮」。這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可以看見,不懂禮義,言語行為自然表現得很隨便的樣子。底下講,『不識人情,無義無禮』,「義者,裁制事物使合宜」,這叫義。「禮者,順人情者,謂之禮」。無禮無義,隨著自己的愛好、欲望,沒有想到旁邊還有人在那裡看著,做出無禮不義的這些惡業。「又《會疏》曰:決斷是非,資宜而行,是為義。甄辨尊卑,不失其節,是名禮」。禮是倫理,義是道德,他沒有學過。「蓋謂能判別是非,所行合宜,是為義」。「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標準、原則,「是為禮」。「違反禮義,故云無義無禮」。這些人沒有人教誨,小時候沒有人教誨,到少壯時期,年輕時期,沒有人敢勸告,為什麼?他不能接受,會結成冤仇,這多事不如少事,就不說了。

  『不可諫曉』者,「諫乃以道正人,即規勸之義」,講道理。「曉乃曉諭,以言說教人也」。言說教人,曉諭,以道德感化人,這叫諫曉。『六親』者,「父、母、兄、弟、妻、子也」。這是一般所說的。「又《顯揚大戒論》曰」,裡面說的六親,這又是個說法,「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就是兒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叫六親。兩種說法不一樣。『眷屬』者,「《無量壽經鈔》曰:六親之外,名為眷屬」。六親近,在六親之內的,有這個關係的,必須照顧,為什麼?一家人,同一個祖宗的。家要和睦,家裡面不分彼此,不能競爭,才能和睦相處,特別要重視六和敬裡講的,利和同均,飲食起居,居住環境要平等,有尊卑,有高下,但是統統都要能照顧到。六親之外,眷屬,不住在一起,眷屬,年節一定要往來。

  『資用』者,「指資生所用之物,如財米等」。都要接濟,缺少的,要去幫助他。可是,這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人,這個惡子,「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云資用有無,不能憂念。「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這後頭的兩句話很重要。父母之恩知道,小時候靠父母帶大,父母在晚年,沒有不報恩的道理,那是大不孝。在舊中國的社會裡頭,如果是不顧父母的生活起居,這樣不孝的人,你到外頭沒有人理你,你家裡人瞧不起你,鄰里鄉黨都瞧不起你,逼著他不孝也要裝出孝的樣子,這是社會給他的壓力。

  「師友之義」,師徒如父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老師全心全力培養學生,學生很優秀的,照顧比兒女還周到,為什麼?學生尊師重道,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是平等待遇,沒有差別的。換句話說,老師的兒女要有所欠缺的,像這些生活必需品缺失的,統統要照顧。為什麼老師對學生那麼好?教他,他後代有人照顧,他知道,學生當中有成就的人,他的兒女都沾光,所以他真教,非常認真。

  現在沒了,現在沒老師了,學校老師那是現代學校老師,不是中國古代的老師,古代老師是有禮有情有義,現在沒有,現在都變成商業行為,學校也商業化了。社會為什麼動亂?這是根本原因。學校怎麼可以商業化?學校商業化的時候,倫理、道德就沒有了,沒人教了,沒人講了,也沒有樣子可以看到,以前教書的人,是社會的好榜樣,倫理的榜樣,道德的榜樣,你在他身上觀察,隨時隨地你去看他,他都表演了。所以中國在過去每個朝代都有盛世,那盛世是誰製造的?都是農村這些教書的窮秀才,他們是無名英雄,他們造的,他們講,他們做到,讓你看到。老人教育小孩,你看看那個先生,讀書人,回過頭來,你的書念到哪裡去了?念的書要落實,要做到。背得滾瓜爛熟沒有做到,不是讀書人。考取功名,為國家服務。考不取的,多半都是在鄉村教書。但是,他們一生的基本生活是有,國家給他一些糧食,最低生活能維持,他教書,他的學生家裡面會送一些糧食給他,他就夠了。所以一個老師、一個友,友是同志,志趣相同,將來在一起經營事業,修身、齊家、治國,都盡到自己的義務。所以這個地方幾句話,我們看到很感動,「如是惡子,於六親眷屬所須維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顧。故云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他無動於衷,他沒有把這個當回事情。「於父母之恩,師友之義,悍然不顧,無動於衷」。所以最後這兩句話,「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我們要幫助這個社會,這兩句話非常重要。

  過去二OO五年,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就是這些老師們以身作則,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到,表演出來了,社會大眾看到就回頭了。向大家展開教學,告訴大家,中心開課,歡迎一起來學,一起把我們湯池小鎮打造成一個模範城市。小城,沒想到三個月成績卓著,湯池實驗我們總結兩句話,在聯合國做報告,第一句話,人性本善。第二句話,人是很好教的,我們做出來了。當時我知道有二十幾位大使,用自己觀光旅遊的身分到湯池去考察,考察的成果帶到聯合國去,所以現在有這麼大的影響。我們現在也把它帶到歐洲,希望在那邊也有幾個中心點,把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來,表演給大家看。

  下面一段,「愚癡蒙昧」,請看經文:

  【意念身口。】

  這四個字就是身口意三業。

  【曾無一善。】

  那就是十惡全做了,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這就是十惡全有了。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不信佛,說佛是迷信,不聽佛的教誨,不相信六道輪迴,以為這一生所幹的沒有報應,人死了了,一了百了。那都是古人要人勸善的話,說的這些威脅嚇人的話,目的是叫人不敢作惡,他們不相信這些假話。

  【欲害真人。鬥亂僧眾。】

  『真人』是世間,什麼是真人?標準是五倫五常,真正能夠守住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人,人倫。人要懂得這個,要守住仁義禮智信,這是道德。前面講關係,落實五常。『鬥亂僧眾』,今天我們看到了,佛門裡頭,古人常常提到的是要僧讚僧佛法興,現在鬥亂僧眾,佛法衰了。

  【愚癡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讀這個經典,每一章、每一小節都讓我們深深的反映現實環境,我們所處的跟佛說的完全相同,好像是世尊親眼看到現前的社會,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我們要相信。古時候社會雖然有動亂,沒有現在這麼嚴重,沒有這麼普遍,今天我們所處的,確實歷史上找不到前例。

  這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