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淨土大經專區 > 淨土大經科註 > 541集

文字檔下載:docpdf【字號:  |    |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四一集)  2012/10/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零六二頁,從第七行看起:

  『廣為他說』,「下復云為他演說,本品末云專心信受,持誦說行」。這些話都是世尊勸導我們要自行化他,這才成就真實的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淨土,是我們得生真實的因緣。廣為人說要觀機,能接受的都要勸,他能接受的就要勸他,不能接受的就不提。根機淺的人淺說,根機深的人深說,法就當機了。下面又說為他演說,不但要說,自己要做到。演是做出來,是表演,就是《還源觀》上四德裡頭的第二句,為大家做個好樣子,叫「威儀有則」,這就是表演。日常生活當中演什麼?演一個真正的善人,把三皈演出來,三皈是我們做人、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要覺悟,不要迷惑,覺而不迷。

  凡夫跟眾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形式上好像沒有兩樣,用心完全不同。凡夫的心是隨著境界轉,修行人的心不隨境界轉,讓境界隨心轉。《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要能叫境界隨著你轉,你就是佛菩薩。怎麼知道跟自己轉,不隨境界轉?知道境界是假的,知道境界了不可得。像我們面對著電視,電視裡面的境界現前,我們知道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能夠欣賞它,但是不會隨它轉。這就叫修行,在修什麼?修個不為它轉,用現在的話說,不受它影響,這就是不為它轉。和光同塵,歡歡喜喜在一起,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就不為境界轉。如果心裡頭有落印象,你已經被境界轉了,起了貪瞋痴慢,順境起貪愛,逆境起怨恨。你什麼?你生煩惱了,你被境界轉了。不被境界轉的人,生智慧,不生煩惱,他生的是什麼?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他生這個。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他沒有這個東西,不生這個。智慧是什麼?一切明瞭,通達明瞭,這是智慧。

  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東西,為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還源觀》上講的四德,說得很少,但是意思非常深廣,把世出世間聖人所說的,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句「隨緣妙用」,隨緣跟大家一樣,妙用就是不染。表面上像唱戲一樣的,依照劇本來表演,不是內心的,這跟內心不相干。所以古德讚佛,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叫遊戲神通。遊戲什麼?就是舞台表演,不是真的;真的,他如如不動,他清淨平等。圓滿智慧,圓滿的德相,明白人能看到,世間人看不到;跟佛同等境界的人看到,比他高的境界的人看到,比他低的境界的人看不到。隨緣妙用,要學這個,這真學佛。

  學佛的「威儀有則」,那就是必須得做出來。十善要做出來,五戒要做出來,六和要做出來,六度要做出來,最好普賢十願也做出來,你就很圓滿了。普賢十願是法身菩薩的境界,跟一般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心量大。一般菩薩確實達到法緣慈悲,就是慈悲對一切眾生,應該要這樣做法的。法身菩薩是無緣慈悲,連應該這個做法的念頭都沒有,他做得很純熟、很自然,那就達到圓滿了。這個東西要做出來。

  以中國傳統文化來說,把五倫做出來。五倫是什麼?五倫是親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為什麼?親愛的心是平等的。你說從前大家庭,這一個家庭有幾百人,大家長一定是曾祖父、高祖父,這一家人都是他的後人。他那個愛是平等的,不會偏愛這一個、少愛那一個,那不可以,那家就會亂掉,那家就要鬧革命了。所以他的心永遠保持平等,統統都是我的後代,都是我的兒孫,重孫、玄孫,都是一家人。要學這個,這個才叫合乎道。擴大到社會,擴大到一切眾生,也是平等的愛。《弟子規》上講到「凡是人,皆須愛」,這個愛是平等的愛,是真誠的愛,所以大家才能夠和睦相處。從父子有親,這個親愛是個原始點,是真誠心的核心。所有宗教都從這個愛出發,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國家、愛民族、愛一切眾生。

  所以五倫這是講關係,人與人關係總的分類不外乎這五種,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這五種全部都包括了,一個都不漏。關係明白了,這個愛,平等的愛如何去表現?在不同的關係當中,這個愛是平等的,但是名詞就不一樣。在父子叫親,在夫婦叫別,別還有特別的意思,任務不相同。所以古人有說「夫義婦聽」,丈夫有義,妻子要聽從、順從,這把愛形容得更清楚一點。長幼有序,舉這一個例子,大家在一起有先後順序,座位有高下的順序,這叫愛。朋友有信,守信就是敬愛。關係搞清楚了,這個要做出來。

  做人基本的德行、起碼的條件,仁義禮智信。要懂得仁愛,要懂得義,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應該做的,不合理、不合情、不合法,不可以做的。禮是禮節,必須要遵守,維繫社會安定和諧,禮不能少。家庭夫妻在一起也講禮,也有禮,要遵守,不遵守,敬這個字就沒有了。愛裡頭有敬,敬愛,只有愛沒有敬,這就出問題了。古時候對這個很重視,懷孕有懷孕的禮節,不能不遵守。現在沒有了,不但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所以現在讀古書難,讀不懂,看到的講得很陌生,都講得很奇怪。禮下面是智,智今天講的理智,理智的對面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最後一個字講信,人決定要守信,說話要算話,不能打妄語,不可以欺騙人。這是古聖先賢制定的五個字,做人的原則。這五個字,佛家講就是五戒,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五戒。世出世間聖人,對於應該怎樣做個人,說法、做法完全相同,這還能錯得了嗎?我們老祖宗沒有跟佛菩薩開過會,沒有跟他接觸過,說的完全相同。這叫什麼?這叫真理,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從這個再引申,就有四維、八德。四維,管仲說的。管仲在春秋時代,比孔子早一點。管仲提出來,「禮義廉恥」這四個字,「國之四維」,建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四個條件。也就是說,國君怎樣教化人民、教化大眾?要教他禮,懂禮;要教他明義;守廉,廉是廉潔;知恥。只要有這四德,這個國家一定長治久安;如果這四個字沒有了,這個國家一定會滅亡。叫「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四樣都沒有了,國家會滅亡。我們歷代先賢把它引申為八德,八德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就是我們為人演,把這些東西演出來。

  誰帶頭?國君帶頭。古時候皇上帶頭,大臣跟進,人民效法,全國都動起來,那就震撼了天下。天下許許多多不同的諸侯國,都以你做榜樣,向你學習,請你指教,諸侯王尊稱你為天子。那時候天子並沒有統治權,是人家尊稱他天子,你太好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都要向你學習。夏商周三代一千八百年,那個時候天下人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真有福報。國君真的都是好的領導人,被這三個人帶領著,夏是王啟,大禹的兒子,商是湯王,周是文王、武王,在中國歷史上,這些人是大聖人。聖就是有智慧、有德行,明白事理,通達人情,這稱為聖。這些君王都是聖人,他們自己以身作則,把它表演出來,做到了,影響天下人。夏四百年,商,商湯六百年,周八百年。這是說他們做出來影響時間之長,世世代代的子孫都真幹,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天下培養人才。孔子辦學,私人辦學,為天下諸侯王培養人才。他的學生不少做官的,在當時不同的國家都具有很好的影響力,將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孔子的德行,由學生這些人帶動。這些很值得現在人學習。

  可是最具足影響力的,古時候有國君。夏,王啟之後就是傳子孫了,中國人說家天下,從王啟開始。王啟以前,國君傳位不是傳自己兒孫,傳賢人,傳賢不傳子。夏禹為什麼傳給兒子?兒子太賢慧,真是好人,每個人都擁護他,都願意聽他的,所以就傳給他。從他之後,他又傳他的兒孫,這一直傳下來了。其實是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的。禹沒有傳錯人,但是兒子以後就變質了,就變成家天下。但是家天下,一定把自己的兒孫教好,這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第一,他的身分地位,他能得到天下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來教太子。所以,凡是傳位的這些人都知道,準備傳位的人都受過最好的教育,這種機會是一般人沒有的。太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大臣的兒女跟太子在一起陪讀,自自然然形成下面一個朝廷。都是受過最好的教學、訓練,將來順理成章,他們來接政權,延續祖宗之德。所以造成了太平盛世,在中國歷史上是輝煌的成就。真的,外國沒有,中國這套好的制度。清朝中葉以後失掉了,可是真正失掉是慈禧太后,破壞這個制度,結果亡國,國破人亡。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教誨我們把它做出來,做出來綱領很簡單,我們淨宗學會成立,行門提出五個綱領。這五個綱領就是要我們做出來的,做出好榜樣,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很簡單。儒釋道的三個根,是在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儒釋道的三個根,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出好樣子給社會大家看,大家看到好,一起來學習。這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身教;說是言教,看到之後,別人來問你,你可以給他解答。這一品末後有句經文,「專心信受,持誦說行」。最重要是專心,要相信、要接受,接受是真幹。「持」是保持,不是幹一天、幹兩天,一生都要幹下去,活一天就得要幹一天。「誦」是天天讀經,不離開老師,讀佛經就是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讀《無量壽經》沒有離開阿彌陀佛,天天溫習阿彌陀佛的教誨,我有沒有做到。這叫真學佛,這叫真幹。「說」是前面說的為人演說;「行」就是真幹,就是表演。這些話都是佛菩薩普勸,普遍勸導大眾,無論是在家出家,要「宏揚本經與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裡面,直接指導的經典五經一論,旁說的就很多了。現在有人把這些書籍統統蒐集起來,編成一套《淨土叢書》,也稱之為《淨土藏》,就是淨土全書,分量也相當可觀。這麼多的典籍,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哪是根本,五經一論是根本,《無量壽經》是五經裡面的第一經,根本的根本。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提供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來解釋這部經。這一百九十三種裡頭,有八十三種是經論,一百一十種是祖師大德的註疏,所以內容無比的精彩豐富。這是為什麼?便利後學。我們要找這些資料很辛苦,到哪去找?他都替我們找好了,而且抄在一起,給我們做參考。這是念老對我們的恩德,我們要知恩報恩。怎麼報恩?「廣為他說」這就是報恩。廣為他說的方法,多印,多流通。現在不但我們印書方便,做光碟更方便,大量流通,這一部就夠了,這一部是淨宗精華的精華。唐太宗編《群書治要》,這是淨宗治要當中的治要,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一部經就夠了。對現在工作繁忙的人,我們要簡單、要容易,還要詳細,這部書這些條件統統具足。

  「今者正是流通分」,我們現在讀的經文是本經的流通分,本經流通分有六品經。「故勸演說,以廣流通。如《願力宏深品》云:轉相教授,轉相度脫,如是輾轉,不可復計」。這是佛在這裡教我們,如果有大因緣,你就做大功德,大功德是培養人才。齊老居士那裡有計劃,要建立學校、道場,傳承傳統文化。羅馬城造好了,她要建個漢城,漢城可以搞傳統文化。孔子集大成在漢之前,春秋戰國下來就是漢朝,漢朝確實做了很好的流通分。國家正式納入制度,以儒來治國,以佛來教民,教化人民用佛,以道來祭祖,把儒釋道分配得很好,祭祀祖先用道家的。這個設想很周到,而且他實現了,他真正做到了,留給後人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所以漢這個城,傳統文化城。

  那唐城,唐城應該還是做文化,做多元文化城。因為唐朝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景教,那個時候叫景教,伊斯蘭教傳到中國來。唐太宗的心量廣大,統統接納,平等待遇。道場都是帝王下令,國家來建造,他是多元文化的總護法,是個好皇帝。讀書,要讀那麼多的書,從哪裡讀起?他想出個很妙的方法,讓魏徵領導一個小組,這個小組都是讀書人,都是對古籍有相當研究的人。讓他們從古籍裡頭,從唐往上去二千五百年,三皇五帝到隋朝,這二千五百年當中,所有典籍裡頭,有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教訓,把它抄起來。抄出來之後送給他看,就是《群書治要》。一共差不多有五十萬字,唐太宗讀書就讀這一部書,這部書是傳統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太宗很聰明,用最少的時間,把群書裡頭的精華他統統掌握到了。他用這些理念來治國,成為歷史上非常輝煌的「貞觀之治」。

  我們這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我們淨土宗群書的精華,也是會集的。《群書治要》是會集的,如果沒有《群書治要》這個會集本,唐太宗就沒有辦法念書了。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從哪來,理念從哪裡來,方法從哪裡來,他都不知道,做皇帝的時候太年輕,二十七歲。他的聰明智慧,就是讓這些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文人,給他做一個會集本,《群書治要》就是會集本。不但那個時候管用,現在最管用,現在整個世界社會秩序大亂,如何整頓?這個會集本比什麼都管用。簡單,容易學,很快就學會了,馬上就用,它就派上用場。真難得!這部書確實如他所言,能救全世界。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四句話的意思,這四句話就是流通。要「轉相教授」,我們知道的要很樂意、歡喜教別人,不辭辛苦,希望這個大法世世代代傳下去。「轉相度脫」,我依這個法修,往生極樂世界,希望後人都修這個法,同生極樂國。這樣一代一代輾轉傳下去,「不可復計」,世代相傳。「故知樂為人說,勸導一切眾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方是知恩報恩之正行」。這句話重要,什麼叫知恩?什麼叫報恩?你沒有把你所學到的東西兌現、做到,沒有把你得到真實利益傳給別人,這不叫報恩,這也不叫做知恩。老師把這個傳給我,我自己受用了,不能傳給別人,這哪叫報恩?

  正法久住要靠承傳,沒有承傳法就滅了。世出世間教學的承傳好比傳燈,我這盞燈點燃了,是從別的光那裡點來的。我這個燈可以點盡,油沒有了就滅了,需要別的人點燃他的。這個光明永遠不滅,不衰不滅,世世代代承傳,叫正法久住。讓一切有緣眾生都能得度,都能夠往生不退成佛,這圓滿功德。自己如果修學的緣不具足,想修沒有環境,最低限度也應該印送經書。像現在光碟成本都很低,這也是報恩的心,是報恩的行為,真正報佛恩靠這個。建道場固然不錯,如果道場沒有法,等於白建,還不如印送幾本經書,有人看,看的人當中有一個人得利益,就是無邊功德。

  「妙法流通,正符如來本願」。如來本願就是世世代代流通不絕,有人講經、有人聽經、有人修行、有人證果,這就是正法久住。「是故《法華經.法師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上這一段說得好,「法師品」裡頭的話。若,這是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知道多少?也不過知道是一句半句,但是他能受持、能接受、能保持住,他能讀誦,他能解說,他能書寫,他能夠恭敬供養。這個人得的福,下面是佛說的,他所得的福報是「一切世間所應瞻奉」,瞻仰、奉事。像三福裡面所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這是什麼人能做到?菩薩做到,菩薩曉得,世間人不知道,菩薩知道,對這種人的供養,跟對如來供養沒有兩樣。菩薩認識他,這個人就是大菩薩,這個人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又曰: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是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底下還接著,「又曰: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就是書寫、受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這段話,他們演釋迦牟尼佛傳,《法華經》就這一段就夠了。他們那個時間短,就這一句話,這一段念著,把字幕打上去,就很有意思了。五時說法,要找五段經文,《華嚴經》裡頭找幾句,阿含找幾句,方等找幾句,般若找幾句,《法華》就這一段就好了,「法師品」裡面的話。

  這是說,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那就是現在,能為一個人,這沒有人聽,學佛的人太少了,一個人想學,你跟他講《法華經》。講多少?乃至一句。這一段就不止一句了。「當知是人,是如來使」,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是如來差使的,如來派遣的使節,代表如來的。就是如來所派遣的,他來「行如來事」。這句話重要!如來行的是什麼事?就是教化眾生,沒有其他的事情是如來事,如來一生教學。沒開悟之前已經在教學,開悟之後就正式教學,啟動他一生的行業,或者說一生的行事,他所幹的事情。

  他在定中開悟的,開悟就把定中的境界圓圓滿滿詳細說了出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多大?我們無法想像,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了。這個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將它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龍樹菩薩有幸到龍宮去參觀,看到了。告訴我們多大分量?說「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用微塵來做單位。三千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他的教化區,多大?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裡頭所有的星球都把它磨,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不管長短,四句叫一首偈,一粒微塵代表四句偈。多少偈?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麼多,沒法子說,這一部經的分量。多少品?現在的《華嚴經》,我們讀誦的,大概有五萬偈,三十九品。這個經是什麼?這個經是《華嚴經》目錄提要,不是全經。像我們看《四庫全書》,這不是《四庫全書》,是《四庫全書》目錄提要,這個書我們這兒有,目錄提要只有五冊,全書一千五百冊。這是看目錄提要,現在我們的《華嚴經》。龍樹菩薩一看這麼大,他以前還有一點傲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成就了。一看到《華嚴經》之後,傲慢心馬上就沒有了,自嘆不如,跟佛比差太遠太遠了,不能比。

  這說明什麼?說明自性本自具足無量無邊智慧德能相好,為我們說明這樁事情。這個事情絕對不是假的,假的會被人拆穿,什麼人?明心見性的人。他見性了,看到不是這樣的,那就把你說穿了。龍樹菩薩見到,每一個明心見性的人都會見到,龍樹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跟圓教初住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入定,是這個境界;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大徹大悟,也是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對《華嚴經》上所說的,他都承認,沒有異議。可見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如果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也能見到這個境界。證明這不是假的,是真的。

  「行如來事」就是教學,就是為人演說。演,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榜樣。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清淨平等覺心,這就是表演。世間人在生活當中隨緣,心不清淨、不平等,迷而不覺,這叫凡夫。菩薩反過來,清淨、平等、覺而不迷。而且菩薩肯定一心念佛,為什麼?《華嚴經》上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初地;終,十地。從初地到十地,他修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所以《華嚴》到最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鼓勵我們要流通。「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為一個人演說就是行如來事,為大眾演說更不必說了。

  又說,「當知如來滅後」,佛滅度之後,其能書寫,書寫是古時候流通最有效果的方法,讓這部經不至於失傳,一代一代傳下去。古時候沒有印刷,完全靠手寫,寫經流傳給後世,功德無量無邊。現在我們把它印刷,大量印刷,目的在哪裡?目的將這個經書不至於失傳。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怎樣才能夠真正安全保證這個典籍不至於失傳?最好的方法大量流通,到處都存放。災難會毀滅一些地方,總有一些地方還留在著,這樣才不至於失傳。刻在石頭上,藏在山洞裡頭,如果一個大地震,全完了。古人做過,把這套《大藏經》完完整整刻在石頭上,北京房山的石經,我去看過。刻經用了八百年的時間,世世代代接著幹,完成了。靠祖宗之德、三寶加持,還留在這個世間。萬一一個大地震,不就全毀掉了。好在現在,我去參觀看這個書的時候,已經做成六套拓本。這個石經還是封藏起來,它一共藏七個洞窟,還是封藏起來,怕風化。這個石頭藏在石洞裡頭很多年,接觸空氣它會氧化。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大量流通。

  我們早年在台灣,讀書人最擔心的就是《四庫全書》,那個時候最怕是戰爭。如果一個戰爭,這個東西可能全部就消滅了、就毀掉了。那是我們民族最大的不幸,會走向滅亡。台灣這些人努力,讓商務印書館把《全書》在台灣影印,只印了三百套,數量不多。這種書,他印多了他賣不掉,一般人家沒有地方收藏,價錢又高。我那個時候買的時候,我是最後一套,這個書被日本人訂去了,他付不出錢來。他們訂了五套,最後的五套,四套運過去了,這一套付不出錢來,讓給我。讓給我還敲竹槓,還要我十二萬,他說讓渡的錢。我只好給他,不給他,他不肯給我,給他十二萬。我記得總共用了兩百萬,買這套書,我這套書現在放在澳洲。去年台灣紀念中山先生革命一百週年,發起再版,這兩個書局跟我都很熟,書局通知我,想再版,要我支持。我聽了很歡喜,我給它訂了一百套,《全書》一百套,《薈要》兩百套。目的是分送到全世界各個地方去收藏,這樣將來無論再什麼樣的災難,這個書不會失傳,目的在此地。

  書是有辦法,可是第二個念頭起來了,念書的人得有,這才能真正傳下去。如果沒有人,誰傳這個東西?有我這個想法的人很多很多。我今天看到吳教授一篇文章,講到十七年前,趙樸初、中國大陸一些老人就呼籲,趕緊要拯救中國傳統學術。有八個老人,都是當代的文學家,他們聯名發布了一篇文章,呼籲要重視,要培養人才。十七年了,沒有人響應。吳教授是個讀書人,著急!他講得好,是事實,我們這一代要不救,可能就滅亡了。為什麼?下一代的人要想做,他沒有能力做,他做不到了。我們這一代是最後的一代了,不做的話,眼看著傳統文化接近死亡的邊緣。這是有民族文化使命感的人,他才感到悲痛。

  要拯救,就要辦學。辦學是什麼?現在還能找得到幾個人來教,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有能力教。再下一代他們去搞,教的人沒有了。書在,沒有人讀了,這個問題就非常非常嚴重。他為了證明傳統教學方法有它的道理,他離開大學,他是大學教授,到農村裡找了個偏僻小學,組成一個班。他來專門教這個班,用傳統教學法,做實驗,學校同意給他做,它叫伏羲班。伏羲是老祖宗,伏羲氏,畫八卦的,伏羲班。這個班的學生只有三十幾個人,家長同意,希望小孩學古籍。雖然是在這個學校,不用學校的課程,他們自己編課程。學校課程只選兩樣,一個數學,一個英語,用學校的,這兩樣,其他的都不用。

  辦了六年,這個班成長,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成就非常可觀。培養出來的學生確實有德行、有智慧、有才藝、有能力,參加國家一般的考試,通過了,成績第一,讓大家對於傳統的東西增長了信心。學生學得非常活潑,為什麼?他沒有壓力。現在小學生書包一大堆,他們的書就一本,沒有那麼多東西。每年都是一本書,所以學生沒有壓力,非常快樂。帶著輝煌的成就,吳教授常常讓他們出去表演,他們真的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作品叫人看到是非常驚訝,沒有想到是不到十歲小孩寫出來的。這個實驗,叫現在從事教育的人可以好好反省,我們今天的教材有問題,教學方法有問題。說古時候那個封建,封建東西比我們這裡有效,比我們好。好的東西要不要?如果不要,社會永遠動亂,絕對不會有和平出現。地球會走向滅亡,外國人所說的世界末日。

  現在我們所希求的,是希望真正有覺悟的人,什麼人?國家領導人,或者是大企業家、大富長者,他有這個能力。來建一個實驗的基地,從這實驗基地裡面培養十幾個、二十幾個人才,就能傳下去了。下一代有十幾二十個老師,一個老師教十個人,就有一、二百個人才出來,就再下一代。總得要傳個四代、五代,慢慢就能復興。這是一樁救命的事情,不是小事,是大事!

  能真正行如來事,接受如來教誨、行如來事的人,必定得佛加持。所以如來滅後,「書持、流通」,今天講大量的印經,到處去存放。有讀誦的,這要辦實驗學校,跟現前教育要做強烈的比較。「供養,為他人說」,這就是要宣揚,要讓大家慢慢的醒悟過來,重視祖宗的遺產。祖宗對待我們恩德深厚,真正愛護後世的子孫。只是子孫不孝順,藐視祖先,認為祖先不懂科學,那是大錯特錯!祖宗裡頭明心見性的人不少,現在科學裡頭明心見性一個也沒有。末後這一句說,「如來則為以衣覆之」。這句話意思是得到如來的加持,這個如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他方是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些諸佛如來護念。「是人有大信力」,這個人不是普通人,「及志願力」,願力,這個人有信力、有願力,五根、五力,由五根增長成為有力量,他不會退轉。「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如來對他的愛護、對他的加持,是對他的保佑。

  「由上可證,演說《法華》,功德無盡」。那這部經?「而本經正是法華秘髓」。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說的,《華嚴》、《法華》到最後都導歸《無量壽》。「如《彌陀要解》曰: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黃念老在此地特別加個註解,他有括弧,「即本經」。特留此經,此經是哪部經?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部經,就是這一部集註。有這一部集註夠了,在末法九千年當中,自行化他足夠了,不必再多求。這部經就像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部經是大乘的治要。大乘代表了全部的佛法,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這部經上全有,一樣都不缺。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文見《獨留此經品》」,下面一品,好像是第四十五,底下一品就是「獨留此經」,經文會說到。「住世百年」,佛法在這個世間消失了,最後滅的一部經就是這部經,一切經都滅了,這部經還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這部經沒有了,還有一句佛號。那個時候,聽到這句佛號生歡喜心,能夠發心求生極樂世界,還行,都能得度。說明經利益無邊,佛號功德無量,「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阿伽陀,我們有個參考資料,《佛學大辭典》裡屬於「飲食」。「一作阿揭陀,藥名」,翻譯成中國意思叫「普去」,普是普遍,去是離開,就是一切的疾病全部都離開了。第二個意思是「無價」。第三個意思是「無病,或作不死藥」,這是藥丸。古印度有這種藥,不死藥是對它的讚歎、形容,它能治一切病,你得到這個藥,什麼病都能治。《玄應音義》,這部書就像現在的字典一樣,古時候的,說「阿竭陀藥,又言竭陀,或云阿伽陀。梵言訛轉也」。這個音是從梵語譯過來的,翻譯的人不是一個,翻譯的音有差別,知道意思就行了。「此云丸藥也」。《慧琳音義》第二十五卷也有這一段,「阿揭陀藥」,阿翻做普,竭陀翻做去,普去的意思。「言投此藥」,就是你用這個藥,「普去眾疾」,什麼病都離開了。「又阿言無」,阿彌陀佛的阿就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就無量,佛是覺悟,所以翻作無量覺。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用了兩個詞,無量光、無量壽。竭陀翻做價,「謂此藥功高,價直無量」,取這個意思,是讚歎它,不是真的很貴重,它什麼病都治。《慧苑音義》上卷:「阿無也,揭陀病也,服此藥已,更無有病」,這是無病的意思。翻作普去、無價、無病,都有根據。

  這個地方是比喻,「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這是說阿伽陀藥就是《無量壽經》。一切經都等於是治病的單方、處方,唯獨《無量壽經》是萬靈丹,不必處方都可以用,什麼煩惱都能斷,什麼業障都能消,比什麼都靈。問題在信心,你相信它,它就有感應;不相信它,它就有障礙。障礙不是在法上,法沒有障礙,是在人的念頭上。所以叫我們要真信、要發願,真信切願,這一句佛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前面我們讀過,這一句佛號就是圓滿的如來智慧、如來福德,至誠恭敬念這一聲佛號,智慧、福德就跟佛相同。它是性德,名號是性德,用真心去持誦,所得的智慧、神通、道力跟佛相同,真正不可思議。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這兩句話我們在這兒看到了。「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是《無量壽經》最重要、最精彩的開示,啟發我們真誠的信心。大乘法裡頭,《華嚴》、《法華》是一乘法,一乘法到最後全歸《無量壽》。我們才真正明瞭,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自行化他第一經,從這一部經裡頭演出一切經,一切經到最後沒有不歸《無量壽》的。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這個法門、對這部經才會重視,才會自己感覺到真的幸運,這一生的機緣決定不能讓它空過。真正抓住,這一生成就了,不是普通成就,是大成就,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為什麼?你的成就跟阿彌陀佛平等,這是什麼人都不敢想像的,但是它是事實。

  我們看到這個時代,周邊許許多多同學,修淨土的朋友們,對這個信息不明白,對這個信息認識不清楚。雖然念佛,還求其他法門,浪費了許多時間、精力,縱然往生,品位不高,他沒有專注。如果真的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包括佛法,佛法也放下。像蓮池大師到晚年,晚年總結到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他真的一切放下,圓滿成就了。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典,有機緣能夠深入,讀誦、受持,能夠把它落實在生活上,在生活當中有許許多多的體驗,這些體驗就是真實利益、真實智慧。沒有經過體驗,像科學一樣,沒有經過實驗,他還有問號,還沒有定論;通過實驗之後,疑惑就斷了,真正斷疑生信。所以這一句非常重要。

  「故知演說本經者之功德不可思議」,說真的,超過《華嚴》、《法華》。為什麼?《華嚴》、《法華》得利益的人不多,這個經得度的人多!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了,幫助學人破迷開悟,斷疑生信,真正發願求生,這個人就是彌陀弟子,他將來的成就跟彌陀是一樣的。你看,這個功德多大!一個人成就,你的功德就沒有邊際,你這一生要是能度個幾個人、十幾個人,你能不往生嗎?為什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些人到極樂世界成佛的,當你往生的時候,命終的時候,他們都知道。一定會拉著阿彌陀佛,我們能成就全靠他,求佛一起去接引去了,肯定的。這就是流通的真實功德、真實利益。「亦必為諸佛之所護念」,必定的,能夠流通這部經典,肯定得到諸佛護念。

  下面說,『常樂修行』。自己一定非常喜歡依照這部經論修行,把這部經裡面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教誨,一一都能做到。「諭說法者」,常樂修行是佛教導我們,教導說法者,「應心口一如,言行一致,自不修習,何能勸人修習」。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個時代,能說不能行的人很多,這句話要牢牢的記住,不能夠辜負如來。這句話我們相信它是真話,不是假話。佛法現在衰了,衰在什麼地方?衰在說的人有,行的人沒有。有說、有聽,沒有真正修行,這就是標準的末法。真幹的人沒有了,往生的人沒有了,真幹才能往生,不能真幹不能往生,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這幾句話在這一段的末後,叫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明白了要真幹,真幹才是真明白了。章嘉大師的標準,你說你明白了,你沒有做到,大師不承認,說你沒搞明白;真搞明白了,你一定真正做到。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是正確的。沒有標準,自以為是,往往步入岔路、歧途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行在正道上,這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愈走愈遠,離正道愈走愈遠,再回頭不容易。所以,這幾句話一定要記在心上。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