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淨土大經專區 > 淨土大經科註 > 9集

文字檔下載:docpdf【字號:  |    |  

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集)  2011/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0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一百四十六面,我們從倒數第四行念起:

  「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接著看,「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意思深廣無盡,可見這個法門殊勝、奇特。但是也必須具備往生的條件,這個條件是真信、切願、持名。這句話很簡單,可是在現前這個世間,修淨土的同修們對這句話錯會意思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引起很多人的懷疑。就像早年李老師在世時候,我們年輕的一代跟他老人家學習,他老人家常常叮嚀大家,以台中蓮社來做例子,這自己人。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太少,一萬人當中只有三、五個往生,不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大家懷疑了。善導大師的話有沒有說錯?沒說錯,李老師的話也沒說錯,問題在哪裡?是我們對於這句話,信、願、持名解讀錯誤。我們信不信?嚴格的說不相信,不具備信的條件,這頭一個大問題。

  我學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出家我就教學,教佛學院,就開始講經。我的經教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學的,學了七年。出家兩年,佛學院也教了兩年,這就受戒。受戒回來,當然第一樁大事要感謝老師,我的老師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人。所以到台中去拜老師。在慈光圖書館,我在大門口,他在裡面,我還沒進門,他看到我了,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大聲叫了六、七句,我都呆了,我都出家了,教學兩年,受了戒回來怎麼會不信佛?這個話我聽不懂他的意思。他叫我坐下,我就聽他老人家開示。他頭一句就告訴我,他說:你要曉得,古往今來有很多老和尚,八十、九十到臨命終時還不信佛。愈說我愈迷惑,那怎麼叫信佛?他老人家講了,經教裡所說的你做到了,才叫信佛。你看每部經最後一句話,「信受奉行」,這個信底下有受、有奉行。你信了,沒有接受,沒有去照做,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我這才恍然大悟,信不是一個字,信後頭願、行連起來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個意思深了。信願行是一樁事情,缺少一個全都沒有。如果沒有行,信願就沒有,我有信、有願,沒有行,那信願沒有。必須三個都具足,才叫真信、切願、篤行。

  我們想想,這三個結合成一體,問題真來了。願不容易,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多,必須要把娑婆世界放下。有沒有放下?沒有,還在爭名利,還在想我多做一點好事,將功抵罪,這算不錯了。其實怎麼樣?其實全都錯了。佛法裡頭對因果定律講得太清楚了,能不能將功折罪?不可以,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善惡不能抵消,這個諸位一定要記清楚。所以,起心動念要謹慎,決定不能有惡念,善念也不能執著,要三輪體空。為什麼?著了善念,我做了多少好事,它有善果,善果在三善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斷惡修善都能做到三輪體空,沒有自己,也沒有接受的人,也沒有當中的事,這叫三輪體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叫修淨業,能出三界、能出十法界。我們有沒有做?我沒有看到一個人做。這麼說起來,淨業求生極樂世界不是簡單事情。對的,它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是最容易的,實際上不是容易事情。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是個普通事嗎?那是個容易事嗎?所以,這樁事情要真幹,真幹不難。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你細心去觀察,三輪說法都在我們面前,這個三輪,示轉、勸轉、作證轉,這三輪。勸是什麼?講經教學,講給你聽,講給你聽是勸你。講清楚、講明白了,你相信了,有沒有建立信心?要勸你。第三種還有作證,哪些人作證?真正往生的人給你作證。哪些是真正往生的?不是說臨命終時,八小時之後頭頂上還熱,那不算。為什麼不算?生天頭頂熱,生欲界天就從頭頂出去了,我們知道他到哪裡去了?怎樣才算是真正往生?臨終的時候他很清楚、很明白,告訴身邊的人:我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西方三聖他們來接引我,我走了。這真往生,這絕對不假,這是真的!人斷氣之後靠助念往生,有,有能往生的,有不能往生的,能不能往生的關鍵是他自己。臨終時大家帶著他,希望他想起念佛,把信願行發出來,他真往生。

  如果臨終的時候他已經很迷糊了,這個念佛、誦經給他迴向,對他的好處只是減少他的痛苦,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要不要去摸摸他頭頂?沒有需要。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講得很多,別動他。怕他什麼?怕他煩惱習氣很重,你去摸觸他,他很痛苦,他會生瞋恚心,那就到惡道去了。那不是送他往生,是把他送到三惡道去,你錯了。你要想知道他到哪裡去,你就好好的念佛,你到極樂世界,他無論到哪裡你都能找得到他,這是最好的方法。他要真往生了,你往生的時候他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就像早年慧遠大師一樣。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蓮社裡頭比他早往生的人,統統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一個都不少,這個殊勝。不必去探這個、探那個,反而讓他受害,你不是好意,你是來害他的,你不是來幫助他的,這些道理要懂。印光大師,大家如果認為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的話我們就得要聽。

  所以,真正求往生、真正相信、真正發願,這個世間七情五欲統統放下。為什麼?那障礙。放下七情五欲就是放下六道輪迴,放下一切佛法就是放下十法界,這個要懂。《金剛經》上說得多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修淨宗的人,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夠了,別的都不要了。我是個凡人,而是下等凡夫,不是中上根性,如果沒有學到佛法,我早不在這個世間了。生活在這個世間時間雖然不長,苦不堪言。我是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我有一點小成就,這是感激父母小時候教我們尊師重道,現在懂得尊師重道的人不多。真正懂得尊師重道的人愈來愈少了,古人講的「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我們像親兄弟一樣,這樣的關係;一生都要照顧,一生都要幫助,不能有任何分別。所以古時候的老師對學生那認真教,為什麼?學生教好之後,他的子孫有人照顧,知恩報恩,他不用憂慮。現在沒有了,現在親兄弟都是陌生人,老師的子女與我們不相干。可是我還是個很守舊的人,我對於老師子女真的跟自己親兄弟一樣看待,我常常關懷他們,共甘苦,同患難,有福同享。這是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這是善德,我們中國人講性德,佛法亦如是。

  所以這個信字太難太難了。我們算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要不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怎麼能相信?佛法到底是什麼?佛經上講的是什麼?佛法這個名詞就很清楚,但是大家認為佛是迷信,那佛法就是迷信之法,錯了。佛這個字是梵語,印度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佛法就是覺法,覺悟之法。覺就不迷惑,覺就不糊塗,破除迷惑之法,這就叫覺法。我們對自己不迷惑,對人生不迷惑,對環境不迷惑,對宇宙不迷惑,對萬物不迷惑,對一切法都不迷惑,這叫佛法。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用《般若經》上一句話就說清楚了。這大概三、四十年前,輔仁大學有個教授,過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住在台灣,他來拜年。告訴我,他這個學期在學校課外活動,開了一門佛經課程,《普賢菩薩行願品》。我說好!學習的同學很踴躍。我說,我問你一個問題,只許用一句話答覆我。他說什麼問題?我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他說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答覆,不要囉嗦。他想了有五、六分鐘,想不出來,最後說沒有辦法,想不出來,反過頭來問我。我說,《般若經》上有四個字,諸法實相,你承不承認?他聽了想了一想,有道理,這句話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用我們現在話說,宇宙萬有,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一點沒錯,佛自己解釋得很清楚,諸法實相,沒有一句是假話,沒有一句話是欺騙眾生的,句句真實。

  這部經裡頭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所以我們選擇這部經,做為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代表,這部經包含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的精華都在這部經。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是附帶的,那是小事,回歸自性是大事。回歸自性叫什麼?叫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應該成佛。成佛就是成就覺了一切法,就這個意思。你對一切法覺悟、明瞭了,覺悟、明瞭還能把事情辦錯嗎?不可能。無論什麼事情,你去處理一定都非常圓滿,智慧解決問題。這些無比殊勝的利益不是從外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德能是本有的、相好是本有的,除了自性本有之外別無一物,全是自性有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後的歸宿都是明心見性,都是這一句。我們就曉得,明心見性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很多很多。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統統明心見性,哪有高下!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像一個圓球,這是個圓,圓球,圓球有個心,自性就是心,無論在哪一點上,你垂直角都會達到中心。佛法就是要我們回歸到中心點,然後一切法你全明白、全覺悟了。不能偏、不能邪。中國人講忠,忠孝仁愛的忠,忠的意思就是不偏不邪,一切都要依循性德。性德是現在人所說的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違背自然規律,災難就現前。佛學、佛法絕對是遵守自然規律,也就是說它不偏、不邪。

  它的利益「橫出三界」,大利益。「圓登四土」,這還得了嗎?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圓是圓滿,登就是你證得,圓滿的證得。證得四土之後你就明白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四土真的不分。樣子有四土,實際是一個,實際上它是一體,這才叫圓滿的自性。這法門到哪去找去!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我的一生佛菩薩替我安排。我相信,所以我一生自己不操心,順境,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順逆境界在考驗我,我必須在這個境界上提升。順境、善緣不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那就叫中正,不偏不邪。如果順境、善緣起歡喜心,動念頭有貪戀,你就偏了,這偏了;在逆境、惡緣裡面你起了瞋恚心,你就邪了。前面偏了,這邪了,錯了,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不偏不邪這是條大路,成佛之道,一偏一邪岔路去了,不曉得岔到哪去。成佛之道就是真信、切願、持名,其他的都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放在心上,你的意在造業,放在口上,你的身在造業。

  口造業最容易,三種淨業,佛在這部經上,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我們做到了沒有?別人是不是真有罪過,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凡夫之人也有智慧比較高的,他有善巧方便利益眾生,有時候看到好像是做錯事情,其實他是正確的;我們去批評他,帶著惡意批評,我們自己造罪業。如果他聽了沒有怨恨,還歡喜、還感恩的話,他提升了,你造業了,不值得!你要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曉得,世間沒有善惡、沒有罪福,所謂善惡、所謂罪福,是你一念迷惑造成的現象。為什麼說沒有善惡?他善惡都不動心,三輪體空,行善是三輪體空,造惡也是三輪體空。他為什麼要作惡?造惡是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沒有自己。這凡夫不懂,這太深奧了,凡夫哪知道?沒有善惡他就沒有罪福,沒有罪就沒有三惡道,沒有福就沒有三善道,他到哪去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不在這裡,這個才叫真妙。修善、造惡是幹什麼?是給眾生看的,這就是三轉法輪講示,示是示現,做出樣子給你看,希望你在樣子裡頭覺悟。你要會看,禪宗祖師常常勘驗學人,問你,會麼?這個意思很深,你要會,你跟諸佛菩薩走的一條道路;你要不會,你不是偏就是邪,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沒有那麼高的智慧,看不出別人,但是我們守住一句,佛陀教給我們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把這條守到就好了。決定不批評人,人家造什麼樣錯的事情,別放在心上,我心地清淨,不收集這些垃圾,我身心清淨,這多好、多快樂、多自在。一個人一生永遠生在快樂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感恩的世界,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平等,表現在外面一團歡喜,真歡喜,不是假裝的,裝不出來的,真歡喜。這個歡喜,就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慢慢都明白,慢慢的都通達,慢慢都知道事實真相。雖然不是證悟,有解悟,解悟帶來的歡喜就不可思議。我們真正做到,真做到,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就證悟了,煩惱習氣沒放下是解悟,放下就是證悟。

  「頓與」,頓是立刻,立刻就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並肩。怎麼並肩?入他的境界了,這等覺菩薩。「可見此法門的究竟方便,善應群機」,群機是一切眾生的根機,沒有不應的。這是說出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華嚴》《法華》都不能比。《華嚴》、《法華》雖然是好,它度上上根人,法身菩薩管用,他們修學的課程。我們上中下三根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學什麼?學一點皮毛常識,這些皮毛常識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你所得的好處,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乘法的種子,你的好處就這麼多。這個一乘法的種子,這一生不會開花結果。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一百四十七面第四行。我節錄的這些黑體字,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們學習全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這句話說得好,能夠契合時機就沒有古今差異。不能說它這是古代東西,不適合現代人用,古時候契合它,現在也契合它,都管用。為什麼?它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一般世間人稱之為真理,既是真理,永恆不變,決定超越時空。超越時間就沒有過去、未來,全適用;超越空間,無論什麼地區也管用,天上管用,人間管用,餓鬼、地獄也管用,諸佛剎土還是管用。它沒有時空的限制,所以它契合時機。

  「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從世間法說,佛法有法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講經,他有多大的影響。在空間來說,他影響全世界,咱們這個地球;在時間上的影響,他一萬二千年,他的影響這麼大,時間一萬二千年。依照中國祖師大德們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出生的,周穆王好像是五十三年圓寂的。在這個世間七十九年,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休息。所以他的說法有影響,影響一萬二千年。到一萬二千年的時候,佛法滅了,沒有佛法了,這部經還多留一百年,諸經滅盡之最後的一百年。佛在《法滅盡經》上說過,《楞嚴經》第一部滅,這部經是最後滅。這個經滅掉之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名號再留一百年。然後這個佛的名號就沒有了,真正入滅法的時代。滅法的時間很長,眾生很可憐,佛非常慈悲,讓地藏菩薩住世,代佛教化眾生,《地藏經》上有,有釋迦佛給他授記。這就是如來垂慈。

  「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這就是契合時機,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適合,未來的九千年也適合。「當前科學發達,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社會進步,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故咸應廣學多能,鞠躬盡瘁,參加建設,造福人民,實現人間淨土。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曾詳引《無量壽經》文句。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詳示真俗二諦。」太虛大師是民國年間,照一般人的講法,屬於改革派的一位大德。他在福建廈門辦了一所閩南佛學院,抗戰期間,好像在四川,辦了漢藏教理院,培養弘法人才,完全採取現代大學的這種制度,以及教學的方法。說他是改革派一點都不為過,中國自古的教學法,雖然在中國唐朝有一次改革,就是叢林,但是叢林裡面教學的方法,還是遵守世尊傳下來的老辦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許多好像私塾集合在一個團體,一起教學,學習的人還是有專門老師指導的,所以依然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太虛大師的不是的,跟現在大學一樣,同時學許多門的科目。這個方法到現在也沒落了,沒落的原因,我相信是它沒有培養出真正大師級的人才,連像太虛大師這樣的人才都沒有了。

  我所接受的,章嘉大師教導我,包括方東美先生、李老師,都是用古代祖祖相傳的老方法。老方法實在講,完全遵守《三字經》前面的八句話,我相信那個八句話是老祖宗世代承傳最高教學的標準。《三字經》前面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教學的宗旨,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人回歸到本善,本善是聖人、是賢人,聖賢教育。讀書志在聖賢,讀書為什麼?為了成聖、成賢,不是為升官發財,與這個毫不相關。跟佛家教學的非常相似,佛教大家,第一句話把宗旨宣示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回歸到你成佛,你本來是佛,你應該回歸到佛位,這個教學就圓滿了,跟中國古老的觀念完全相同。為什麼要教育?因為「性相近,習相遠」,為這個原因。本性本善,習性不善,如果沒有教育,我們的本善跟不善會愈來距離愈遠。現在是不善當家,本善不見了,沒有了。所以它第三句話就說,「苟不教,性乃遷」,如果要不教,性就變質了,性善就變成不善,你要不教就變成不善。所以「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那我們現在人說,學一樣不行,不夠,我想多學一點,樣樣都精通。你說得一點都不錯,而中國傳統的教育、大乘佛法,就是要幫助你一切通達。一切通達,怎麼樣才通達得了?你要樣樣去學,你學一輩子,你一樣都不通。所以老祖宗的方法好,他知道,像《華嚴經》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把一門通了,全都通了,滿了你的願,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外國宗教讚歎上帝的話,我們的老祖宗、釋迦牟尼佛肯定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只要一樣通了,通什麼?通到自性。這個通就是明心見性,一見性全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惠能大師開悟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你見了性,一切萬法哪有不通的道理?不學就通了。這個方法中國古人有說,沒說清楚,佛經上很清楚。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儒跟道也就講通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能通達一切法。由此可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手段,目的是叫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一切通達,像釋迦一樣。

  孔子還沒做到,孔子所做到的,我們看到老人一生的行誼,權教菩薩,沒見性。道比儒高,因為儒雖然講到七情五欲要斷,但是他們沒斷,道比它高。所以,道在色界天,儒在欲界天。佛是真通達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業障習氣很重,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人間淨土,這是個方便法。佛說三乘,二乘、三乘,太虛法師講五乘,加上什麼?人乘、天乘。佛說的三乘,天往上去,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說二乘,那就是小乘跟大乘,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佛是另外算,算一乘法。世間所許的,用佛法可以達到,唐太宗說,用佛法可以治國、可以安邦。日本稻盛和夫用佛法來經營企業,做得很成功,我聽說他現在又出家了。

  所以,念老在此地做了個結論,「此經雙照世出世間」。《無量壽經》不但對出世間有大利益,對世間也不例外,確實能幫助我們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泰民安,世界和諧,它真能做得到。所以「詳示」,詳是詳細,不但說明它確實展示「真俗二諦」,真是出世間法,俗是世間法。「夫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個四句說得好。佛法跟世法是一不是二,只是用心不一樣。斷惡修善有我在其中,就是世法;斷惡修善沒有我,就叫出世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別就這麼一點。譬如我們講菩薩所行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有我,有能修的我,有所修的法,這叫世法。如果沒有我,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是出世間法,就叫佛法。佛法跟世法在事相上講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有我,就有自私;無我,大公無私,佛法是大公無私。

  「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這說出這個法門的方便,隨時隨地你都可以修,你都能得到法喜,所以不必遁入山林。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有不少法門需要一個良好修學環境,叫阿蘭若,幫助你得清淨心,這環境清淨沒有人干擾。所以從前,修行人都住在深山,寺院庵堂建在深山,一般人都不會上去,為什麼?上去要走很遠,要走得很累。不是真心去訪道、去求道,誰願意爬那麼高,走那麼遠的路?可是現在交通方便,這寺院庵堂全都鋪上柏油路、鋪上公路上去了,車都可以開到門口,還有更高的山還有纜車上去。所以變成觀光聖地,每天寺廟裡頭這些出家、在家的義工,都忙著接待這些人,一天到晚上精疲力倦。我去看了幾處地方,在北京我把這個事情向趙樸初老居士匯報,我告訴他,現在這些古道場不能修行了。他問我為什麼?我說遊客太多,那怎麼能修行?我給他出了個主意,這些古道場統統做為觀光旅遊來接待,替國家帶來收入,好事情。真正修學,我們另外再開闢道場,另外開闢要採取現在方式,建大學城。

  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把成實、俱舍也恢復起來,那兩個是小乘,十個宗派。每個宗派建一個大的道場,這個道場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教學,研究經教的,稱為學院;另外一個地方是修行的,稱為學會。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譬如淨土宗,淨宗學會,我們一個國家一個就夠了,現在交通方便,資訊發達。學院培養弘法人才,把這些經論講清楚、講明白。一個學院,一個學會,像個大學城,在一個地方。建築不要建宮殿式的,建學校,這是修行道場。老居士聽了很歡喜,這主意好!在這個道場裡面,這是共修,自己懂得這些方法之後,回到家裡面去都可以修行,世法不離佛法,佛法不離世法。十個宗派就十個大學,現在可以做得到。從前沒有這麼方便的交通,沒有資訊,非常艱難,所以道場到處林立,是這個原因,今天不必要了。可是教學的方法要像古時候的叢林,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就是把古代的教學理念方法跟現代的結合成一起,它的優點統統我們都得到了,缺點、不便的地方我們都迴避了,最好的方法。

  「但發廣大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這是講淨宗,淨宗太妙、太殊勝了,只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菩提心。真正要想成就,就不要擔心、不要害怕,為什麼?我們用真心待人,用誠意接物,不怕別人欺騙我。他欺騙我,我還是真誠心對他,為什麼?我是佛弟子,我的心是佛心。他不是,他不是佛弟子,他的心是輪迴心。我不能學他,我要學他,跟他一樣走了,錯了。所以,我們決定是用真誠、清淨、平等、覺對自己,慈悲對一切眾生,這叫真發菩提心。如果對人、對物沒有愛心,沒有真正的關懷,你菩提心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對自己,決定不生煩惱,沒有貪戀,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清淨不污染,平等沒有高下,覺就不迷,這要懂得。我們生活在菩提心裡面,跟佛氣分就交融了,就接上了。如果我們心不清淨,還有染污、還有七情五欲、還有高下分別、還是迷而不覺,這個往生比較困難。多少人是這樣念佛,修淨土修了一輩子,只是阿賴耶識裡頭種了淨宗善根的種子,這一生不能成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來生後世做為往生的真因,我們得是這個利益。但是,一失人身那是長劫輪迴,在這個輪迴裡頭,你要曉得,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苦不堪言。

  如果要知道這樁事情苦,我們就下定決心,把七情五欲放下,端正心念,就是清淨平等覺。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不怕人害我,不怕人欺騙我。為什麼?我已經看破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沒有受害,我也沒有受騙。為什麼我沒有受害、沒有受騙?因為沒有我,我不存在,誰受騙?誰受害?沒有!如果我心被染污了,清淨心沒有了,我受到害;平等心沒有了,我受到害;覺心沒有了,我受害了。我的清淨平等覺一點都沒有受到傷害,一次一次的考驗,一次一次過關,生活就是考驗。如何在生活裡頭真正能夠把中國四科做到,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把佛陀的教誨,十善、三皈、五戒都能夠做到,又不著相,高明!不著相就是隨緣妙用,做得很認真,痕跡都不著,這是菩薩,這真快樂;一著相就是凡夫,就變成世間法。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這差別很大。發心一向專念,十念、一念決定得生。

  「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淨宗的妙,這是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它不耽誤世間工作。「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當世」,不可思議。我們對於現前的社會,這個社會混亂,世界災難這麼多,我們可以做出貢獻又不耽誤自己,自己往生有決定的把握,你說這個多自在。其他的法門跟淨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們是起初不認識,這法門確實難信之法,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我都沒接受。我接受淨宗的法門,是《華嚴》、《法華》、《楞嚴》,從這三部大經,我才真正知道淨土之殊勝。《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我看到觀音、勢至這個特別法門,在《華嚴經》上那太明顯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終於覺悟、明白了,這才回歸淨土。非常感謝老師當年苦口婆心勸我,我不是不相信,因為沒搞清楚。我這個人一生確實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會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師最初教我從法相唯識下手,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了幾十部經典,大概有三十多部經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發現這個法門的殊勝。原來《華嚴》、《法華》包括《楞嚴經》,統統都回歸淨土,不可思議。這才讓我們真正認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說的是什麼,所要教眾生的是什麼,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經萬論無不回歸淨土。

  我們翻過來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經文,本經後面的經文,「獨留此經」的這段經文。其有眾生,值斯經者,值是遇到,遇到這部經的,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願得人間富貴,可以得到;你願意得天人的富貴,你也可以得到;你願意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四聖法界,也能得到;你願意到極樂世界都能隨願,隨意所願。這句話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這是這個經無比殊勝之處,真的能夠符合社會實況,管用。古代的社會適合,古代是君主,現在是民主,統統適合,沒有不適合的。因為這部經教人,它的標準是聖賢君子,用中國人的話來說。聖賢君子是我們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說,人人都是聖賢,人人都是君子。為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造作罪業的凡夫?距離聖賢君子太遠了。聖賢君子能愛人,我們現在不但不愛人,不愛自己,不知道自愛,哪裡能談到愛人?不自愛。我們教自己沒有教好,怎麼能教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一定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在中國儒家,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為別人,不為自己,這是君子;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為自己,不是為別人,這是小人。小人不是說壞人,他並不壞,就像佛家講的大乘、小乘,他心量小,把別人排在第二位,自己排在第一位。心量要大,決定是把別人排在第一位,自己排在最後一位,這心量大。大小乘是這麼分的。所以,這個經符合社會實況,因為把人教好了,人只要是好人,任何形態的社會,古往今來統統適應。而且都能做到善巧方便,「真俗並照」,雙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真正能做到圓融自在。「故能長存而獨留於末世」,這是特讚淨宗的殊勝,佛陀慈悲,特別加持這部經典,讓它流傳到後世。

  經本印出來了,我們這個《科註》,在台灣印的。我昨天離開台灣回到香港,看到這個本子。第一批有五千部,這次是精裝兩冊,上下冊,精裝兩冊。有「科會」,前面是「科會」,便利大家閱讀,後面是「科註」,科會進經文,註解完全用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印得很好,我們這次印兩萬套,第一批五千套大概很快就寄過來了。這個書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愈多愈好。估計我們的《科註》大概在明年九月可以講圓滿。這個經要多講,每一遍不會相同,肯定有新的悟處,有新的適合於現前環境的,適合現前環境的解釋。經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幫助我們提升境界、幫助我們開智慧,處理日常的事務。所以學了它真管用。

  念老說,「良以此經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一大藏教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歸淨土,這在佛法裡頭說。下面又告訴我們,「實亦為此界他方」,此界是我們這個地球,他方是他方世界,「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這還得了嗎?這無比的殊勝,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方世界,近處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多大?十億個銀河系。這十億個銀河系跟我們是一家人,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區這麼大,不是一個地球,地球是一個村,這是小村。他方世界還包括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如來在他們自己教區教化眾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最後也是指歸到淨土。諸佛如來幾乎是公認,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這個話真的。光中極尊,這個光可以指為常寂光,常寂光裡面無量無邊妙覺如來,阿彌陀佛第一,這光中極尊。因為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那個光中極尊,只有佛與諸佛方能究竟,等覺以下都不行,都無法體會。這是佛法所說自性極奧妙之處,真的是唯證方知,沒有契入這個境界,連等覺菩薩都不行。

  「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這個苦叫究竟苦,這個樂是究竟樂,不是一般的苦樂。離究竟苦,所有一切苦全沒有了,得究竟樂,所有一切的樂事他統圓滿了。這是佛陀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幫助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用的是什麼方法?底下一句是方法,離苦得樂是果,究竟菩提是因。究竟菩提是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究竟菩提。「究竟菩提之法要」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妙絕了。佛在這個法會裡頭也把法要講盡了。離苦得樂之法,破迷開悟之法,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講到究竟處,就講到極圓滿了。

  發無上菩提心,還是經題上這五個字重要,這五個字是無上菩提心,是無上菩提心裡頭一部分,自受用,這最重要了。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到受用,怎麼能幫助別人得受用?菩提心的體,《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真誠是不假、不虛,真是不假,誠是不虛,一絲毫虛偽都沒有。待人接物,修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用真誠心,就是印祖所說的「誠敬」。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換句話說,你學東西能得多少,全在你誠敬心。誠敬心的自受用是什麼?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真誠心,有染污就不真誠,什麼東西染污?有我就被染污了。

  末那是染污,末那叫染污意。第一個是我見,我見就是你的見解裡頭有個我。它從哪裡來的?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因為一念不覺,從真心起了個妄心,妄心不是真的。這個妄心是業相,就是波動的現象,這一波動現象,頭一個起來的、出現的一個就是末那。末那是四個念頭結合在一起,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愛見,第三個是痴見,第四個是慢見。就是你有這個見解,這叫四大煩惱,變成一個識,佛稱它為末那識,也叫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是強調有個我,你就有了我,有了我就迷了,把這個東西當作我,錯了。佛法裡有沒有真我?有,這個假我去掉,真我就現前。所以佛給「我」下了個定義,什麼叫做我?我有主宰的意思,我有自在的意思。我見裡頭沒有主宰,你完全受環境擺布,你不得自在,你沒有自由,你受的限制很大。所以真我,常樂我淨,這是性德。自性裡頭有真我,自己做得了主,自己得大自在,沒有任何障礙。所以,首先要破我見,因為有我這個東西,清淨心就沒有了;這個東西放下,清淨心現前。這是第七識。

  第六識是分別,分別就不平等,換句話說,我們要放下執著、要放下不平、分別,我們的清淨、平等就現前。這個東西一現前,唯識學家所說的,因上轉了,第六、第七轉了,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就是清淨、平等現前。八識跟前五識跟著轉,轉八識成四智,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只要這兩個轉了,五、八連帶都轉了,就統統都轉了。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圓滿的智慧。末那轉為平等性智,真正融會在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融會成一體,末那。第六轉變為妙觀察,妙觀察是權智,阿賴耶大圓鏡是實智。權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前五識轉變成無所不能,第六識無所不知。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叫妙覺果位,這真正成就。

  「是故念祖感恩圖報」,我沾黃老之光,他也把我帶入境界。我們感恩圖報,感佛恩、感祖師恩、感父母恩、感祖宗恩、感一切眾生恩。「發無上心,敬註此經」,這是依教奉行,為人演說,「續佛慧命」。「虔祈兩土導師」,虔誠祈請本土釋迦如來、西方彌陀導師,這是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上師本尊」,上師是現在教我的老師。「金剛護法」,四眾同學。「慈恩覆護」,希望這些人大慈大悲護持,讓這樁事情做得圓滿、做得成功。「威德冥加」,這有保佑。「冀此註釋」,我們今天演說、分享,一切能順利,沒有障礙。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我一生佛菩薩照顧。現前佛菩薩照顧,我們有一個固定地方,這佛菩薩照顧的,有個固定的地方就可以不動了。沒有,沒有就是靠不住,那完全看緣,居無定所,住多少時間自己不敢講。有一個地方就好了,我就不動了。佛給這個地方,我就知道我可以不動了。不動我就專弘一門,專講這部經,一遍講完從頭再一遍,為大家做個樣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做這個樣子。「上契聖心」,這是理,聖心是理;「廣啟眾信」,這是機,這是眾緣。「凡有見聞,同入彌陀一乘願海」。這是念老跟我的一個願望,我們都希望一切眾生,有緣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成佛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