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8年道德講堂光碟教學課程第四季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18/11/2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32-023-0008
我們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勸諫,我們做一個上位的領導者,要能夠接受下面人的勸告、諫言。學習,我們總是都回到自己本身來。我們每一個人有在上位,也有在下位。所以接受人家的勸諫,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這種心胸,不是說某一些人他要接受勸諫,我不是在上位,別人勸我,我就可以不聽,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每一句經文都要回到自己本身來,這樣學習才是主要的意義。如果說這個勸諫,我也不是老闆,別人勸我們,我們就不聽了嗎?是不是這樣?我不是老闆,老闆才要人家勸,不是老闆,人家勸的我就不接受了,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老闆,這個學習都是要回到自己本身來。所以這個在上位、下位,每一個人都有在上位,都有在下位,每一個人層次不一樣,我們要這樣學才是正確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不然這一章當皇帝的來聽就好了,其他的統統不要聽,只有你的事情,你要接受勸諫,我們不是當皇帝,我們不需要接受勸諫,是不是這樣?大家說對不對?這節課你們不是當老闆的,統統可以去外面喝咖啡,不用學。所以都要回到自己本身。
要接受勸諫跟要去勸別人、勸上面的人,這雙方面都要學習的,都要學的,我們勸或者是被勸的,你才有正確的一個取捨、一個選擇。學什麼?學經典,經典是標準,你不能沒有這個標準,沒有這個標準,我們勸的對不對也不知道,你根據什麼來勸?根據我的想法、我認為是這樣。我的想法,我認為是這樣、我的看法是這樣,是正確的嗎?誰都不敢講,因此才要經典。所以孔老夫子講,他述而不作,他說我沒有創作,我沒有我的看法,我都是依古聖先王他們講的這些,來做個學習的標準。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有引用古佛講的,像《四十二章經》他也引用這是迦葉佛那個時候講的,也有引用古佛講的。所以這個就是述而不作,就是敘述,不是說自己的創作、自己的東西。現代人大家都說大家要有創意,有自己的創作,根據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個往往都是不正確的,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經典,依經典做標準。特別我們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你要依三寶,不能依自己的,依自己的都皈依自己的煩惱習氣,皈依自己的邪知邪見,那不是皈依三寶。
現在我們在台灣皈依政治人物、皈依名嘴,他是皈依名嘴。這個毒中得很深,他不皈依經典,皈依名嘴、皈依政治人物。這個就是沒有皈依,皈依三寶皈依幾十年了,既沒有皈也沒有依。這些政治人物講的、這些名嘴講的,我們將經典拿出來對照對照,佛是不是這麼講的?聖賢是不是這麼講的?他對的我們就聽,他不對的你就不能聽他的。不對的,你聽他的,他錯了,你也跟著錯,這就叫大錯特錯,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去勸人,也要學;要接受人家勸,也要學,他勸的對不對,你自己要有能力去辨別。如果他勸的不對,你也照單全收,那不就也錯了嗎?對跟錯就是經典做標準。所以要學習,回歸到學習經典,世間的經典四書五經,現在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些都是標準。勸,他也是要學的,被勸也是要學的,這樣才有意義。不然你亂勸也沒有意義,亂接受也不行,正確的當然要接受。我們勸人也是要勸正確的,不能把不對的拿去到處勸人,我們認為對的不見得就是對,一定要對照經典。
譬如說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佛教界就很多人反對,我們怎麼取捨?那是外道的書,很多出家人是這麼講的,你怎麼辦?我們早上跟大家講的,你要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弟子規》、《感應篇》、《了凡四訓》雖然不是佛經,也不是佛講的,但是它講的跟佛經是相應的,跟經典相應的,意思一樣就可以依了,依義不依語。自己要有一個標準,這樣我們才不會被誤導,不然很多人都憑他自己的想法、看法,他不依經典。有的人他也拿出經典,經典拿出來,但是他沒有用四依法,他就取第一條依法不依人,後面三條不依了,只依一條,這個也不行,四條統統要依才可以。所以這個都要學習的,勸人、被勸我們都要學。我們勸人家什麼?我們是凡夫,勸的也不見得是圓滿,也不一定是對的。所以有時候我去建議別人,也有別人給我建議,自己覺得不是很有把握的,我就寫一個「供參考」,你參考參考,不知道對不對。所以我們勸人是這樣的一個態度,接受勸諫也是不要去計較,人家如果萬一講的不對,你也不要去責怪他,這樣彼此之間就有一個互動、一個交流,大家就沒有隔閡,這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所以我這次聽到這集,蔡老師說勸諫,在福州我就勸他,但是我給他講,我不知道對不對,你參考。我們勸人當然也是戰戰兢兢的,別人勸我們他也是戰戰兢兢,因為怕勸我們,我們生氣了,得罪你了,那也不敢講。我們去勸人,也是這樣的心情,講了到底他接不接受,不接受反而跟他結冤仇,這就沒有必要,所以都會有這種顧慮。因此我們都是要學習,學習經典,以經典做標準,勸諫、受勸都是要學習。過去我們早年在華藏圖書館,說學講經大家來批評,我們很多師兄弟就互相批評。有一個居士來學講經,被我們裡面一個出家眾罵得狗血淋頭,那個不是勸,那個是罵。什麼叫罵、什麼叫勸,等一下吃飯的時候,我把台北市議會王議員質詢那個,大家看看那個是罵還是勸,這個要搞清楚,你在罵還是勸。所以要學的,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要批評人家學講經,你自己對《內典研學要領》有沒有先學、有沒有先看,依這個標準你哪一條錯了,這樣才對。他是自己情緒化,然後那個居士,我看站在那邊就像那個議會質詢一樣被罵得狗血淋頭,那個就不叫勸,也不叫批評了,大家要學習。
好,我們現在時間到了,請用午齋。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