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網路學院座談會—看破放下,要有具體行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24/3/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26

  同學:第三百一十一個問題。請教院長,什麼是用心如鏡?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如遇惡緣,自己又著相,遇到惡人,知道他未來是佛,自己心中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變得不再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了,怎麼處理?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先師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現在大家如果有空,多聽我們淨老和尚的開示,這個講得很多,講得也很詳細。用心如鏡,這個也是相當高的功夫,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不著相。要做到不著相,只有深入《金剛經》,這些觀照的功夫深入了,我們對著相就可以淡化了。如果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沒有辦法一下就不著相,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全部放下。上根利智的一聞千悟,他就頓時,就一時都齊放,不著相了。一般中下根人,漸漸放,就沒有辦法一下子都完全不著相,就是把著相慢慢減輕、慢慢淡化,到最後就做到不著相。這個就有漸修跟頓修不同。我們一般中下根器的人,不是那種上上根像六祖大師那樣的,就是要有一個前方便,我們才能達到不著相。前方便就是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這三個根你能夠慢慢去落實,到最後你就可以達到用心如鏡。特別是第一個根跟第二個根,就是《弟子規》,還有《太上感應篇》。這兩樣東西,過去蔡老師講過,《太上感應篇》先師淨老也講過。印光大師特別提倡這個《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還有《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是講因果教育。

  這個用心如鏡就是明心見性,照見五蘊皆空,好像鏡子用照的。我們如果還用不上照見,那我們談不上用心如鏡;這個是理論上我們知道,但事實上我們還做不到。這個道理我們知道了,但是境界一現前,這個功夫我們用不上。那是最高最高的功夫了,如果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必須要從基礎來學習,才能達到用心如鏡。所以我們這個基礎,就是從《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如果加上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如果能加上《論語講記》,那就更好。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用心如鏡的前方便,首先要明瞭因果,認識因果,特別《太上感應篇》是講因果教育的。所以先師淨老過去在講席當中常講,你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要落實《十善業道經》那就不難。其實《弟子規》、《感應篇》,包括《了凡四訓》、《常禮舉要》,再包括《群書治要》,這些統統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說明,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經》的。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學習《十善業道經》。先師淨老和尚也在新加坡講過《十善業道經》。

  所以我是建議,你先聽先師淨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講的《太上感應篇》,還有在香港講的《了凡四訓》,還有《十善業道經》。你先從這個三部經,多聽,一種聽上三十遍,這樣下來你就知道怎麼叫用心如鏡了。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現在談這個用心如鏡,我們會講,我們也會講給別人聽,但是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我是建議你從這個地方去深入,才有可能達到不著相。這個就是屬於《金剛經》講的持戒修福,這三個根就是持戒,就是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是持戒修福,就是這兩句話,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修福就是眾善奉行。《金剛經》佛給我們講,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真正能夠入《金剛經》,不著相。如果沒有持戒修福這個基礎,要入就很難了,所以我們要先從這個地方下手,才能入門。所以你沒有這個基礎,實在講,這句佛號念得就不踏實了,遇到境界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是我們的煩惱習氣起現行,功夫不得力。所以建議你在這三個根多下功夫,在生活當中你就知道怎麼運用了,這樣才能達到觀心如鏡這樣的一個境界。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二個問題。請求院長慈悲開示,怎樣保證臨終在無有助念情況下,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自己深信切願念佛,無有障礙自在往生?

  悟道法師:這個就要靠自己平常念佛的功夫了。我們要達到臨終沒有人助念,自己能夠自在往生,預知時至,沒有障礙,這個要自己有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平常你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我們很多念佛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根據我們過去的一些經驗,念佛念了很久,念了很多年,但是一點消息也沒有,為什麼沒有消息?因為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控制不了我們的煩惱習氣,壓不住,因此障礙我們跟阿彌陀佛起感應。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了,伏煩惱,你就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你心裡就很踏實了,你就可以達到預知時至,你什麼時候往生,佛會事先來給你通知。在這種情況,有人助念也好,沒有人助念也是自在往生。因為念佛往生的人,很多人他預知時至,但是他不告訴人,他怕人家來干擾,他預知時至,也不告訴家人。我們看到在家出家,你看鍋漏匠、海賢老和尚,在家居士就更多了,我們老和尚舉出來就有好幾個例子,就更多了。他不事先告訴人,因為他怕人家來干擾,因為他不需要助念,所以時間到了,佛來接他就走了,走了,大家才知道他往生了。這個非常多,這個都是念佛有功夫。一般要念到這個功夫,古今念佛成就的人,大致上是三年。為什麼要三年?這三年就慢慢放下,沒有辦法一下子放下。如果你能夠一下子放下,大概打個佛七你就可以,沒有達到一心不亂,也可以達到功夫成片了。但是我們一般人煩惱習氣很重,對這個世間又貪戀、又留戀、又捨不得,這個信願就不真切,因此念佛功夫也不得力,伏不住煩惱。

  因此要真正達到功夫成片,念佛法門叫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我們也不能誤會說很容易,好像很容易就能夠成就了,也不是我們想像這樣的。它這個易行道的意思,就是說比起其他法門要容易,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容易。其他法門,你要超越六道,必須要斷盡見思煩惱。不要說見思煩惱斷盡,就一個見惑我們都斷不掉,這個就很難了。經上佛給我們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好像那個四十里的瀑布這樣沖下來,你一下子要把它截斷,這個難度太高了,斷見惑就這麼難。念佛,不用斷,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要伏。一般的法門要滅斷,真正斷了、沒有了,那個難度高。我們念佛法門,你只要伏斷,伏斷就比滅斷容易。伏,就是好像這個病根沒有解除,但是你把它控制住,讓它暫時不要發作,這個當然比較起來就容易了,這個叫伏惑。其他法門要斷惑,斷惑就難了,難度高。伏惑比斷惑當然容易,但是也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我們要伏住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你還是要有一點功夫,不然你伏不住,控制不住。所以你能夠伏惑,你跟阿彌陀佛就溝通了,就感應。我們現在講,電腦能夠連線了,跟他連上了。如果還沒有伏惑,我們這邊有障礙。佛那邊沒有障礙,我們這裡有障礙,我們煩惱習氣伏不住,這是我們的問題。所以你要臨終沒有人助念、自己能夠沒有障礙自在往生,能夠深信切願,你念佛要達到功夫成片,就要伏煩惱。

  功夫成片又分三輩九品,也有淺深不同,事一心不亂有淺深不同,理一心不亂也有淺深不同。所以功夫成片,如果上品的功夫,可以自在往生。自在往生,就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想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中品的功夫,他可以預知時至,他預知時至的時間可以比較長,比如說兩年前他就知道他兩年後哪一天要往生。下品的功夫成片,可能三個月前、一個月前,或者一個星期之前,或者三天前,乃至臨終最後一念、十念,這個都是有很多差別。功夫愈深,他就愈早知道;功夫比較差,就接近臨命終;最下的,就是臨終的時候一念、十念。大致上,功夫成片有這個三等,這是講一般的。只要你伏住煩惱了,深信切願,往生就沒有障礙。

  我們大家多讀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無量壽經》多讀、多聽,你對臨終往生的情況,你就清楚明白了,這個佛在經上講得非常清楚。因此你要達到這些功夫,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無量壽經》,特別「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這個要深入。「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中輩往生,就是如果你不能像上輩往生的大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不貪,不瞋,不痴,要修十善業。然後信願真切,「至心信樂」就是信願真切,你這樣至心念佛,一日、十日,就是打個佛七,你功夫就會得力,就會得到功夫成片,臨終你就能夠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了。

  這個方面大家多讀讀《無量壽經.往生正因第二十五》,這二十五品補充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的,這一品非常重要,特別是修十善業。你看我們剛才跟大家提到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能落實,就幫助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助行,非常重要。我們也不能疏忽這些基礎的修行,也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我們有了,它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這一點非常重要,希望我們同修這個地方要多留意、多加強。如果你要臨終沒有人助念,自己能夠深信切願念佛,沒有障礙,自在往生,這三個根就相當重要了,它是助行,幫助我們念佛的正行,功夫能夠得力,伏住煩惱就能自在往生。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三個問題。恭敬頂禮院長!學院還有網路皈依嗎?學生還沒有受皈依。

  悟道法師:這個學院網路歸依,我們再找時間,另外安排時間。由我們華藏網路組他們來安排,看看什麼時間、什麼時段,大家比較方便。也需要給大家事先報名,再安排時間,這個我們再找時間來舉行網路皈依。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四個問題。本人目前從事小單位的財務職業,在這個單位工作已經好多年,最近發生一些不如法的事項,害怕因果,於是想提辭職又猶豫,因為年紀接近退休,不太好找合適的工作,恐影響家庭生活開支。請教尊敬的師父,弟子該怎麼看待?

  悟道法師:財務的職業,在這個單位工作多年,發生一些不如法的事項,因為這是什麼樣的不如法我是不了解,當然很多事情都離不開因果。這個我建議你可以卜個觀音簽,求觀音菩薩指導,看看你辭職好不好,不辭職繼續做可以嗎?所以這個我建議你可以求觀音菩薩來指點,卜個觀音簽,請示觀音菩薩,來看看你這個辭職好不好。現在這個時候,經過四年的疫情,有很多行業都收起來了,的確現在要找工作是比疫情之前更困難,這個的確是這樣。你要生活的生計,這個你也是要慎重考慮。求個觀音簽,再請我們網路組寄這個觀音簽給你,你自己可以來卜觀音簽,請菩薩給你指點。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五個問題。尊敬的院長您好!學生想到如果念佛功夫不得力將來肯定會去三途,就有些害怕,於是佛號能提起。為自己父母念佛,學生也願意。但如果為親朋好友念,就有些不情願,不願意念佛迴向給他們。請問院長,學生如果只為自己念,每個字都聽清,這樣心量能擴大嗎?也能去西方嗎?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這個問題是問了兩個問題,你心量的問題是屬於「發菩提心」這個課題、這個功課;你每一個字都念得很清楚,這個是「一向專念」。這是兩個課題,兩個課題都要及格,才能入學。如果你只有一個課題滿五十分,另外一個課題是零分,這樣你不能去西方;就是你有一向專念,但是你沒有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也不能去;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也不能去。

  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統統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其他修行,各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有的人他能大持經戒,他上輩往生;有的人不能大持經戒,也要做善、做些好事,中輩;有一些人沒有能力做好事,他也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你這個拓開心量,就是發菩提心;你沒有拓開心量,這個菩提心還沒有發起來。你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普度眾生。我們為什麼要去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四弘誓願,我們都發了願,第一願就「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度眾生,所以才要去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本事,才有能力去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度眾生是我們四弘誓願第一條,我們成佛就是為了度眾生。四弘誓願後面三願,都是為了第一願度眾生而發的。你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發了,如果沒有下面三個願,那就發一個空願。你發了這個願,你就要「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不是為自己,自己一個法門就夠了,學那麼多法門幹什麼?為了度眾生,眾生根器不一樣,所以要很多法門去接引;「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佛度眾生才圓滿。這個都是為了度眾生。

  所以你要拓開心量。為自己父母念佛,這個是基本,從父母開始。但是從父母你發展出去,就是親朋好友,再發展出去就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你要改變心態,這樣才符合《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要發願度盡無量無邊眾生,你把其他的親朋好友,一切眾生都看作父母。實際上也是,過去生生世世我們在六道輪迴,無數劫以來都互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眷屬。所以《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眾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父母,我們也當過他的父母,這個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看到眼前的父母,為眼前的父母念佛,也要為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父母念佛。從眼前的父母,拓展到無量劫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些都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要把一切眾生都看作父母,你這個心量就無量無邊了,就符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就決定能往生西方,要拓開心量。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六個問題。現在國內有許多同修,跟隨某法師每天記數念佛,手不停的按計數器,他們每天十萬聲佛號,每天在群裡報數,弟子覺得很有壓力。請問院長,我們要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往生?還是數量一定要念這麼多?

  悟道法師:這個就不一定了,因為十萬聲佛號是一個圓滿數。你有時間,當然你能夠念十萬聲佛號是很好,這是一個圓滿數,在數字上也不一定達到十萬聲。大家要知道,它是一個圓滿數,就是二十四小時他念不停。因為念的這個速度有快有慢,你一天二十四小時要念滿十萬聲,如果你要算這個數字,恐怕也很難達到。這個過去我們淨宗八祖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他就有講過,他有寫出來,他說古人說十萬聲佛號,他就真的去試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睡覺、不吃飯,連上廁所都算在內,都是沒有間斷。他說二十四小時計算下來,還不足十萬聲,而且念很快的,不足十萬聲。所以這個十,它是代表一個圓滿數,就是你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代表一個圓滿數。

  你看我們先師淨老和尚講,黃念老說往生前,一天念十六萬聲。那又多了六萬聲,他怎麼念的?是念得很快,追頂念佛沒有錯,你再快,根據蓮池大師的計算,也沒辦法超過十萬聲,何況十六萬聲?大家要知道,這個「十六」在密宗代表圓滿,「十」在《華嚴》代表圓滿,「七」在《彌陀經》代表圓滿,是圓滿數的意思,就是你一天都不中斷,就是代表這個意思。這個念佛的聲音,有的人念得快,有的人念的慢,如果你念得比較慢,你一天要念個三萬、五萬,我看就很多了,時間就要很長。所以這些我們要知道,它是一個表法,就是不間斷的意思。就像海賢老和尚講,片刻不丟失。他每一天統統是十萬聲,他田裡工作他的佛號也沒忘記,就是心裡達到不間斷。

  是不是要一定要念到這麼多才有把握往生?這個數量一定要這麼多?不一定。能不能往生,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信不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相不相信自己遇到了往生就有分?你真信發願,願舍娑婆、願生極樂,不留戀娑婆世界,不貪戀娑婆世界,真想往生,這個世界真正放下,不貪戀了,信願真切,這是能不能往生的一個關鍵。往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念佛功夫深,品位高;比較淺,品位就比較低。

  所以你信願真切,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也給我們開示,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觀經》、《無量壽經》都有講,一念、十念。如果一定要念多少聲才能往生,這個經典沒有這麼講。經典是講,你最少,像《無量壽經》講「乃至十念」,十念時間不長,《觀經》講臨終一念、十念,你具足信願都能往生。所以能不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關鍵你有沒有真信、有沒有切願。你是不是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你對極樂世界是不是都沒有懷疑?真相信了,這是往生的關鍵。不在念佛的多少,也不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你如果有真信切願,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只是功夫差一點,品位低一點。印光祖師在《文鈔》也特別強調信願。不是說你念佛自己念到功夫什麼程度才能往生,這個就是靠自力了,淨土法門是自他二力,他力就是信願,我們功夫不到但真信切願,蒙佛來接引。這個一定要常常提起,《彌陀要解》蕅益祖師這個開示非常重要。如果你要看印光祖師《嘉言錄》,或者是《文鈔菁華錄》,都有對這個信願特別提出來。

  因此不是說你要念多少,這個不在數量多少。蕅益祖師也是講,你往生品位高下,是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如果你念得很多,但是沒功夫,你往生的品位還是低。如果沒有信願,不能往生,你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如果你沒有信願,這句佛號你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銅壁一樣,也沒有得生之理。你可以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你說那個念到什麼程度?但是沒有信願,你縱然念到這樣,也沒有往生的道理。為什麼?因為你不願意往生,你沒有信願。阿彌陀佛願意接,我們不願意去,我們還留戀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關鍵問題在我們。如果真信切願,一念、十念他也能往生。所以往生品位高下,也不在念佛的數量多少,在你有沒有功夫。你真有功夫,一念、十念,品位也是高的。功夫從哪裡看?就是伏煩惱、斷煩惱。不要說斷,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當然你現在就證果了,你自己就超越了,那個難度比較高;但是念到功夫成片,也有功夫淺深不一樣。這一點,《彌陀要解》講的要多看看,先師淨老講的經教,這個講得很多,多看、多聽,多看看祖師的這些開示,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七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師父好!有個助念團助念時,掛一尊阿彌陀佛佛像,一尊地藏王像,一尊韋陀菩薩像,助念後,往生者也是全身軟。請問師父,助念是要掛一尊佛像還是掛三尊?

  悟道法師:助念最好是掛一尊就好,這個病人他才不會分心。所以真正的念佛堂,連西方三聖觀音、勢至都沒有供,只有供一尊阿彌陀佛,那是真正念佛堂。像我們做三時繫念法會,是要供觀音、勢至,這個做法會。如果真正念佛堂,你像印光大師他就一尊佛像、一本《彌陀經》,就很簡單,這個就是你一向專念,不分心。真正標準的念佛堂,是只有一尊阿彌陀佛,而且阿彌陀佛的像你只掛一尊,繪畫的佛像或者是雕刻的,就一尊,也不要掛很多種。現在阿彌陀像很多種,你掛得太多了,同樣是阿彌陀佛,但是那個不一樣的佛像,你心裡會亂。所以你喜歡哪一種,你就掛那一種就好,就不要掛太多。

  臨終助念跟平常不一樣,平常我們做法會、寺廟做早晚課,有很多佛菩薩,那是平常。助念的時候,是助念阿彌陀佛,你要勸他專心念佛,不能讓他你要念念地藏菩薩、念念韋陀菩薩,這個就分心了。助念,還是掛一尊最理想,掛一尊。這個助念團他掛的,這個是他的做法。但是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是建議掛一尊就好,因為祖師大德也都是這樣的開示,掛一尊。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八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院長吉祥!慚愧學生懷孕快三個月,能否祈請慈悲的院長給小寶寶賜個名字?家裡老人等也同意請院長賜名。學生先生的姓氏是張,小寶寶輩分是安,目前家中「安」字輩的名字有安民、安軍、安建、安國、安福、安康、安寧、安峰。祈盼院長慈悲成全,感恩不盡!

  悟道法師:就「安心」吧!安心,二祖求達摩給他安心,他說,心拿來幫你安。安心,心安了,什麼都安了。提供給你參考,安心。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一十九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院長吉祥!請問,一、如何才能做到無我?無我的境界是怎樣的?二、老法師說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請問弟子要怎麼做,才能與十法界連成一體?但願業障深重的弟子明瞭以後能做到看破放下,不然老鑽牛角尖,弟子深感無奈。感恩院長慈悲解答。

  悟道法師:這個要達到「無我」,還是要學習《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先師淨老要方便大家學習這個《金剛經講義》,他有節錄《金剛經講義節要》,我現在每個星期三也是跟大家學習這個《節要》。如果你沒有深入《金剛經講義》,實在講,什麼叫無我、什麼叫我,我們這個概念都搞不清楚,你怎麼能無我?所以這個要學習。這個也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當然要很簡單來講也是可以,但是畢竟我們不是像六祖那樣上上根的。所以我們要講得很多,我們一般上中下根的都需要一些經教來補助,做為前方便,我們才能達到無相,不著相。除非你像六祖那樣上上根的,一聞千悟,當然那個上上根的人可以,我們中下根的就很難。所以要做到無我,你首先,我是建議要學習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如果《講義》你能夠深入,你就知道什麼叫無我了。另外,先師淨老和尚這方面也講得非常多,可以說補充說明這些《金剛經講義》。講到這一方面,現在網路上有節錄的,你可以找這一部分。比如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選這個重點,針對這個方面多聽,你多聽幾遍。這樣你對不著相、無我,就有一個概念了。

  「一體」,我們聽老法師講經,我們都有這個概念,但是還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沒有入這個境界。這個道理,我們聽老法師講經,我們知道是一體,但是我們我執還沒有放下,就入不了這個境界。這個理論我們知道,我們也會講,但是我們還做不到,還入不了這個境界,充其量我們現在只是理解。因此你必須深入這個般若經典,我是推薦《金剛經講義》,江老居士這方面講得很清楚。但是要深入《金剛經講義》,也是要有一定的基礎功夫,就是我們老和尚提倡的這三個根,持戒修福。這個基礎沒有,什麼樣的功夫都很難得力,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看破放下」,要從這個,由這個基礎來做起。所以看破放下,我們聽了,也知道這個概念,甚至也能講給別人聽,也會勸別人了,但是還不是自己的境界。看破放下,這個就是持戒修福,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修福就是眾善奉行。修福從哪裡開始?就是從菩薩六度,布施開始。不然你說看破放下,你講得就很空洞,你看破什麼,你又放下什麼呢?不是嘴巴講的,你要有具體行動。所以什麼叫看破放下?就是持戒修福,就是布施。你看六度,前面兩度不是講布施、持戒嗎?布施就修福,第二度就持戒,從這裡你就能入門了。如果沒有這個,你入不了。布施,修福,不著相,你就超越了。

  所以這個我們多講幾遍也不多。我們常常講,過去也聽先師淨老和尚常常講,我是聽了五十幾年了,多不多呢?不多。為什麼?你還沒看破、沒放下,你還要不斷的聽、不斷的提醒。我們還沒做到,所以要不斷、不厭其煩的,老和尚苦口婆心不斷給我們提醒。他老人家剛學佛的時候,他講過很多遍,光我聽他老人家講經,聽了五十幾年了,我都聽了五十幾年了,他常常講這句。五十幾年前講的,五十幾年後他還講這個,為什麼常常提?因為這個很重要,你入佛門的第一關,你沒有從這裡下手,你入不了佛門,你總在門外徘徊。先師淨老他年輕的時候也不信佛,認為佛教是迷信,他也不想去接觸。到台灣來,他想要再求學,所以他去找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教授。他發心要跟他學哲學,方教授單獨給他授課,叫他不要到學校去聽。學校老師太多,教授很多,每一個人講一種,如果去學校旁聽,他遇到很多教授,每一個人講得不一樣,到最後不曉得聽誰的,無所適從。我們老和尚他真正有誠心誠意要跟他學哲學,所以方教授也特別開例,單獨給他授課,也不收學費的,一個星期上兩個小時,在他的小客廳,星期天到他家客廳去。他從西方哲學講到東方哲學、講到印度哲學,最後一個單元講佛經哲學,告訴他,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他聽了很驚訝,佛教是迷信,怎麼會有哲學?方教授跟他講,你年輕不懂,佛經才是最高的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一句話打動了,他才開始接觸佛教寺院,去看經書。

  沒有半年,前清一個蒙古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在清朝都是享國家的爵位,章嘉呼圖克圖,到了民國,他是總統府的資政。去親近章嘉大師,也是一個星期去一次,兩個小時。見到章嘉大師,他第一個問題就問,他說佛法這麼好,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章嘉大師沉默了半個小時,才慢慢跟他講「有」。講了之後,又停了十分鐘,讓他這個心完全靜下來、沉澱下來,然後慢慢跟他講,「看得破,放得下」。就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聽到講看得破、放得下,要怎麼樣看破、怎麼放下?從哪裡下手?接著又問了。又停了一下,講了兩個字「布施」,從布施下手。聽到布施,他想到我現在一個窮的公務員,這個薪水大概足夠三餐糊口而已,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想到布施,就想到沒錢。章嘉大師就問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分錢有沒有?他說這個倒有。他說你有一毛錢就布施一毛,有一塊錢布施一塊錢,你就從這裡布施,先從身外之物先布施。他明白了。他要離開的時候章嘉大師送他到門口,再給他講,今天給你講這六個字,你修六年,一個字修一年,修六年,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你去修六年。

  他真的依教奉行,從那時候開始,真的就有一毛錢布施一毛,有一塊布施一塊。人家寺院有要放生的,要印經、要施藥、施棺材,都有一些熱心的居士拿個本子讓人家去隨喜發心,他就不斷的布施。修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原來他的命很窮的,我們老和尚常講他是乞丐命,財庫空空,過去世沒有修財布施。但是頭腦不錯,過去世大概只有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也沒有官位,壽命又短,只有四十五歲。他一直修,修了半年,那個時候我早期五十幾年前聽他老人家講經,他修了半年他就有感應了,他很認真修。剛開始在修布施,他說像割肉一樣,賺錢都不容易了,現在又要布施,真的很痛苦。但是那個時候就咬緊牙根,難捨能捨,這樣堅持修下去,到最後就很自然了。這《了凡四訓》講,「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很勉強,勉為其難去修,很不甘心情願的去修,修到一段時間他就習慣成自然,他自然就很喜歡布施了。很喜歡布施,這個時候感應也就現前了,他要的東西,經書這些,生活上需要的,很快就有了,就會有人送來。所以愈修愈有心得,信心就愈增長,老師講得沒錯。修到晚年,福報就太大了,他這個改造命運超過袁了凡,超過很多倍。這個活生生例子做給我們看。

  所以你說看破放下,要怎麼樣看破放下?我們老和尚不是做給我們看了嗎?示範給我們看了嗎?從布施下手。根據我們老和尚的經驗,剛開始從比較不喜歡的先布施,有一些東西不喜歡的,後來自己很喜歡的也肯布施,那就有進步、有提升了,是從布施下手。所以這個看破放下,我們就學習老法師。你看菩薩六度,第一度就布施,《金剛經》布施度講得最多,很多提到布施,可見布施的確是我們入佛門的第一關,從這裡下手。看破是聽經,放下就是你要具體行動,像老和尚布施就是放下。你放不下,你怎麼布施?你布施出去就是要放下。你放不下,你就不肯布施,這個一定的,你就捨不得。你捨了才有得,捨得捨得。所以業障深重,更要修了。

  看破,我們多聽經,看破是明理,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要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從布施下手,這樣就比較具體了,看破放下就比較具體。像章嘉大師是真善知識,他不跟你談玄說妙。談玄說妙,你會講得天花亂墜,這個好像說食數寶,跟自己都沒有關係。所以還是要實際上去修行,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放下。建議你從這裡下手,你布施到有心得了,你自然就看破放下了,慢慢你就深入了。所以道理講得再多,你不肯依教奉行,那還是不能入門。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白,解行一定要相應,看破是解,放下是行。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個問題。請問尊敬的院長,念修藍博士「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和念「阿彌陀佛」名號有什麼不同嗎?

  悟道法師:在我們境界來講,這個當然是有所不同;如果法身大士,他都平等了,那個不是我們的境界。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阿彌陀佛就是對一切眾生都大慈大悲。這個感謝的言辭,「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四句話,這是對我們一般眾生講的。一般的人跟冤親債主溝通,也是要有這個誠心誠意,才能夠感應、才能夠溝通。如果沒有誠心誠意,你這樣念一念,有口無心,那也不能感應。所以你看修藍博士他念這四句話,他要修一點定,心要很靜,心要誠,就是心不夾雜其他妄念,他念這四句話就會跟眾生溝通,就感應了。如果妄念太多,念這四句還是沒有感應。所以他都要觀想。

  你問的問題,就是說這四句話跟阿彌陀佛名號,這個當然不同,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這四句是四句,當然不一樣。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覺,什麼都無量,這個是萬德洪名。修藍博士他不是學佛的,所以他也不知道佛法,他知道他用誠心誠意跟這個病人的冤親債主溝通,對那個病人化解冤業、讓他身體恢復健康,這個是有幫助。念佛是能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跟這個四句話當然是不同的,當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念佛人,當然以念阿彌陀佛迴向給眾生,這個是最圓滿的、最究竟的。如果你這四句話,加上念佛,這個也可以,就是「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我現在念佛給你迴向」,這樣也可以。如果修藍博士他再加上念佛,那效果更好了。提供你參考。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一個問題。尊敬的院長您好!一位寺院的師父,總讓學生給寺院幫忙做一些網路工作,學生進入佛學院學習後感覺時間很緊張,內心就很排斥這些工作,只想專心修學,因為學生已經五十歲了,經教理論的學習差得很多,可是寺院沒人能接學生的工作,如果直接拒絕,關係就會僵化。請問學生這是自私自利的想法嗎?該怎麼辦?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也不能說你是完全自私自利,當然為自己的這種學習著想,這是人之常情。這個自私自利主要是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損人利己,這個叫自私自利。我們對人要有一個負責任的態度,我們答應人家做的事情就要給人家做好。這個《論語》上講「主忠信」,忠就是人家拜託我們的事情,我們要負責任,給他辦好。現在就是沒有人能夠接這個工作,你把它丟了,那的確是我們沒有善盡責任,因此就是要找到有人來接你的工作,你就可以把這個工作交給他了。這個你可以先跟寺院的負責人溝通,就是說你現在已經年紀到半百了,需要多些時間來學習一些經教,希望他能夠再找適當的人選來接你的工作。首先,要跟寺院負責人報告,先跟他溝通你的想法,請他去找。另外一方面,你可以求佛菩薩加持、護法加持,幫你找一個適當人選能夠來接你的工作,你就能夠安心去學經教。

  所以這個也說不上是自私自利,因為你想要發心學習,需要時間。這個方面提供你參考,給負責人報告,跟他溝通,請他再去物色人選,這個是比較不會關係弄僵。如果說要有一定的時間,比如說兩個月給你找,找不到我走了,我不管了,可能到時候他還找不到,就把它丟著,這個可能關係會搞僵,也不是很理想。但是總是要跟他講,總是你可以跟他講一個時間,最理想說二、三個月給你找看看。如果他二、三個月還真找不到,你再幫他一段時間。一方面求佛菩薩、求護法來加持,幫你找到適合人選來接你的工作。只要誠心誠意的求佛菩薩,也會有感應。好,這一條回答到這裡,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二個問題。院長師父吉祥!請問亡者的牌位立在一個寺院就可以了,還是立在多個寺院更好?

  悟道法師:這個就看因緣。如果你只有去一個寺院,當然就立一個寺院就可以了。如果你跟很多寺院結緣,當然你要多立幾個也無妨。所以立很多個寺院不是說就更好,只是說你跟這個寺院結結緣。最好就是說,你立一個寺院是你要去拜,可能會比較方便。因為你在寺院立牌位,最主要那邊做法會或者是共修你要去參與,這樣是比較理想。如果立了很多寺院,立了十幾個寺院,你也沒有時間去跑十幾個寺院,立個牌位,就請那個寺院的法師幫你念念經,這個意義也不大。所以建議還是立一個寺院,你可以去的這個寺院,你可以常去拜的,你方便去的這個寺院,這樣就可以了,就不一定要立很多寺院。立了那麼多,你要考慮你有沒有時間都去?這一點你要自己斟酌。最好立一個是比較方便。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三個問題。請教尊敬的院長,學生念佛時雜念紛飛,就用手指寫「佛」,一邊寫佛字、一邊念佛比較攝心。請問院長這樣是否如法?

  悟道法師:原則上你能夠攝心就如法了,如果不能攝心,這個方法就是對你沒有幫助。雜念紛飛,這個也是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也都會有這種現象。這個你可以參照印光大師記數,一到十、一到十,這個方法。你不能數一到十,三三四也可以。像我念,都是數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這樣重複念。你可以試用這個方法看看,是不是比你用手指頭寫更能夠攝心?

  這個記數念佛,因為過去像印光大師他就是勸大家手拿念珠念佛,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只適合用在行跟住。行,你走路的時候可以用念珠,因為你身體在動;住就是站著,你站著的時候。如果你坐著,盤坐也好,坐在椅子也好,印祖就不建議用念珠,因為用念珠你手在動,會影響你的心。你現在一面念佛、一面寫字,一定是採取坐的姿勢。坐,印光大師他不建議用念珠,因為用念珠,你手在動,心定不下來。特別在念佛堂念佛,他就不建議用念珠。你靜坐的時候,或者坐在椅子上,就是用記數念佛,心裡默記,這樣念就可以。數一到十、一到十,或者你沒有辦法記一到十,三三四也可以。你手寫這個佛字,你手在動,跟撥念珠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建議你採用這個方法。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四個問題。每逢年節有人送購物卡,各種原因很難拒絕,請問如何處理比較如法?用等值金額的錢去隨喜放生、印經、助困濟貧等善事,可以不算偷盜嗎?如法的話應如何迴向?感恩院長慈悲解答。

  悟道法師:購物卡,用等值的錢去隨喜放生、印經,這個做善事當然可以,這個不算偷盜,用你的錢去做,怎麼會算偷盜?購物卡,別人好意,這個當然可以,這是你的發心。要如何迴向?這個迴向一般用總迴向就可以了,「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個總迴向就可以。如果你有特殊因緣再個別迴向,迴向給特定對象;如果沒有,念這個總迴向就可以。或者你要更簡單,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這個也可以。以上提供你參考。好,下面一題。

  同學:第三百二十五個問題。請問院長,《海賢老和尚》光碟每天聽看三遍的方法,是否適合普通根性的人?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也是看各人的根器。過去劉素雲居士,她的確能夠一天看三遍。我們老和尚的光碟,同樣那個光碟,她一天都可以聽十遍,所以像她那個根器的人是可以。你可以試看看,如果你每一天看三遍,我們老和尚講,看個三年,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這個就有把握往生了。各人根器不一樣,你可以嘗試一下。如果你看不下去,那這個方法就不適合你。如果看得下去,你就繼續看,這個你自己可以去嘗試。

  所以普通根器,根器各人不一樣,別人以這個方式他可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我們要去嘗試。你去試驗一下,看行不行。過去有人給我講,他一天看三遍,看得到最後他好像看不出味道,他就看不下去。如果你看出門道、看出味道,你就能夠不斷的看下去。像我們老和尚他都看了三十遍。這個提供你參考,你可以先試試看一段時間,看怎麼樣?如果你能繼續看得下去,那就像老和尚講,你每一天看三遍,一萬聲佛號,三年後就有把握往生了。如果看不下去,你再換其他的方式,要聽老和尚講經或其他的讀經,你自己再去斟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回答到這裡,下面的還有二十幾個問題,我們下一次再來跟大家答覆。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