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14/5/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29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四頁,從第五行看起:

  【時菩薩一一示已。復告諸人曰。我自降此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決生上品。菩薩從此不復再來矣。諸弟子宜各努力。勿虛此會。】

  到這裡是一段。最後面這一大段是菩薩當時示現,開示告一個階段,這一段是一個總結。所以『時菩薩一一示已』,他對每一個人都開示了。『復告諸人曰』,再告訴大家,『我自降此以來』,這個是覺明妙行菩薩自稱,我自從降臨到這裡以來。『凡所言說,皆修行要妙』,說凡是所講過的這些佛法都是「修行要妙」,這個要就是精要,妙是微妙,也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開示,修行重要的開示,關鍵的開示,這個妙也有善巧方便的意思在裡面。菩薩應機說法,針對每一個人不同的根器說這個妙法,每一個人都能得到利益。下面重要的是,『汝等能時時體會,極力遵行』。這兩句話我們如果沒有深入去體會,我們總是含糊籠統念過去,也就沒什麼感覺了。他這個地方就是跟我們講,「汝等」就是大家,能夠「時時體會」,這個時時體會就是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不但要記住,還要深入的去體會。這個體會有信解的意思在,就是你有信心,對菩薩的開示能相信、能接受、能夠理解,理解它的深義,它深層的意思。體會之後,在生活當中「極力遵行」。這個是講行,上面體會講解,就是信解行證,下面『決生上品』這是證,證得上品。

  所以佛法修學總離不開信解行證這個原理原則。信解後面要有行,有行才能有證,證果,證實自己相信的這個道理,證實自己所理解體會的這個理論、方法、境界,必須要行證。如果只有體會沒有行,那也證不了果。這個不但佛法,世間聖賢教學也不例外,世間聖賢也重視這個行,有解有行。我們修淨土能夠生到上品,這是非常殊勝的。可見得覺明妙行菩薩開示的這些道理、方法,如果真正能夠體會,極力的遵照他的方法去力行,往生不在中下品,在上品,起碼也有上品下生。這個是菩薩的一個囑咐。『菩薩從此不復再來矣』,從今以後不再來了,等於跟大家告辭了,到這個時候是一個階段了。『諸弟子宜各努力』,勸勉當時的這些弟子,宜就是大家應該,個個要努力修行。『勿虛此會』,這個「虛」是白白的,遇到這一會讓它空過了,等於一無所獲,那就很可惜。這一段是菩薩對大家的一個勉勵、開示,還有告辭。下面是當時這些弟子聽到菩薩這些話的一個回應。

  【時諸弟子聞菩薩語。皆涕泣悲戀。不能仰視。】

  這一段是當時這些弟子聽到菩薩講的這些話,大家都很傷心,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大家都流眼淚了。『悲戀』,當然很悲傷,「戀」就是不捨,捨不得菩薩離開他們。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世間一般人這個常情總是這樣。『不能仰視』,「仰」,就是連頭也抬不起來了,沒辦法去看菩薩。當時這些弟子回應這種情況。下面菩薩接著再開示:

  【菩薩謂曰。諸弟子。汝等謂菩薩不復再降。恐生懈怠。從此失足。然實不爾。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只是自己精進。捨塵塗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覺明妙行菩薩看到這些弟子這麼悲傷不捨,再對大家開示。『汝等謂菩薩不復再降』,他也知道大家心裡的想法,說你們聽到菩薩不再降臨了,恐怕菩薩不再來,大家都會『生懈怠,從此失足』,「從此失足」就是墮落了。菩薩也看出大家的心情,大家也有這個顧慮,菩薩不再來了,大家恐怕大家就會懈怠了,一懈怠,大家就失足墮落,道業不能成就。『然實不爾』,菩薩給大家講,實際上也不是你們想的這樣,菩薩不來大家就會懈怠、就會失足墮落,實際上也不是這樣。

  『何以故?從是以後,汝等精進,只是自己精進,捨塵塗而登聖域,大智大賢之所為也』。這一段是菩薩講說什麼緣故,菩薩為什麼說菩薩不來,大家顧慮會懈怠、會墮落,實際上也不是這樣。下面這一段就是講出這個緣故,為什麼不是這樣。「從是以後,汝等精進」,說從現在往後、以後,汝等,就是你們自己精進,精進只是自己精進,這是個人的事情,要不要精進是個人的事情,自己能夠精進,菩薩來不來都能精進。能夠精進,「捨塵塗而登聖域」,捨離這個凡塵三途,這個六道三途,而登上聖域,聖域是形容入佛菩薩、聖賢這個聖域。以西方來講,我們能夠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登聖域了。這是「大智大賢之所為也」。這是能精進,自己能精進。

  【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無知下愚之所為也。】

  『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精進也是自己精進,懈怠也是自己懈怠。自己懈怠就違背大道入於淤泥,這是形容比喻墮落了。這是『無知』,沒有智慧,『下愚』之人所為的。這是講精進跟懈怠都是自己的事情。下面接著講:

  【諸弟子。但須前進。莫生係戀。但急著力。無事悲哀。】

  這個是勸勉這些弟子,只要『前進』,「前進」就是精進。『莫生係戀』,這個心不要生「係戀」之心。最重要,要急著著力,『但急著力』,就是努力修行,這個才是重要的。『無事悲哀』,就是不需要悲傷,最重要要能夠依教奉行。這一段我們看了之後也必須知道,菩薩示現的因緣總是有一個時間性,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它都有個時間性,告一個階段,因緣告一個階段,佛菩薩他就會離開。我們現在講老師、善友也是一樣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講,說佛菩薩來是慈悲,不來還是慈悲,佛菩薩來不來都是幫助眾生的。這個話怎麼說?佛菩薩來了,一個時間,離開了,大家在佛菩薩來的這個時間,一開始會非常的珍惜,也非常的精進。如果佛菩薩住的時間太長,大家也容易懈怠。

  我記得我們淨老和尚以前常常講,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他說他到台中蓮社去求學,是外地去的,他的學習的心情跟住在台中的那些同學學習的心情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學習不一樣?因為他是從台北下去台中,他的時間很寶貴,他學習有一個時間性的,他去學了十年,他總是希望能夠完成這個學業、道業,學習講經說法。他住在那個地方,也不是道場的,好像外面去掛單的,隨時都要走的。所以他珍惜每一天,因為跟老師相處的時間不長。住在台中的同學心情不一樣,住台中的同學,反正他們家就在台中,老師也住在台中,老師也不會走,反正今天學不到還有明天,明天學不到還有後天,來日方長,所以也就懈怠了。李老師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現在真正有大成就的,真的還是淨老和尚一個,另外一個,徐醒民老居士,現在還住在台中,還有個周家麟老居士,已經往生了。他們三個成就上比較突出,但是成就最大的還是淨老和尚。

  所以有時候菩薩的來去都會觀機,有個時節因緣,總是對眾生有幫助。釋迦牟尼佛降臨在這個世間也是同樣的道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經也講過,如果佛還活到今天,大概大家也不太會精進了,反正佛常常在,大家也不會珍惜了、也不會精進了。這是我們一般凡夫都有這種情況,往往你很難得到的時候會很珍惜,但是得到了就覺得不珍惜了,也沒什麼。所以我個人到大陸一些比較苦的地方去,真的那些同修,我們台灣我敢說沒有一個能夠像他們這樣。你看在山東做那個三時繫念,那些老人家,下雪,為了進來做法會,從早上五點多,拿個小凳子在外面排隊,排到下午。那不是一個、二個,很多人在那邊排隊。他說,進去,讓我有個空間可以擠一下就好了。我們台灣,大概全台灣找不到一個。所以不是說我愛去大陸,也不是說去那邊我很舒服,我住在家裡多舒服,出門是很累的,舟車勞頓,為了那些人。你看,二00一年,在東天目山,那個坐火車坐三十六個小時,去那邊沒地方睡,就在那邊蹲了一個晚上,就蹲到明天做法會。他這種虔誠的心,我們台灣我看一個都沒有。不要三十六個小時,三個小時,大家就,你說從高雄到這裡都沒人要來了,還坐三十六個小時!

  不是我喜歡去大陸,那邊的條件也不比我們這裡好,你看我們這個念佛堂多舒服,邱董他們夫妻供養這個道場這麼舒服、這麼寬敞,你看來念佛的有幾個。因為大家覺得很容易得到,他就不會珍惜了,他就覺得這個很容易,他不會珍惜。如果這個道場在大陸,我看客滿還要排隊,在台灣,就沒幾個人來。所以不是說我愛去大陸,不是這樣的。那邊也沒有比這裡好,而且我要跑來跑去很累的。但是他們那邊的人珍惜,他那個心很虔誠,所以你不去幫助他們,我們也說不過去,是這樣。不然我那麼辛苦幹什麼?為了這些同修、這些居士,真的他們很虔誠,全世界那個虔誠沒有人跟他們能相比的。坐火車坐三十六個小時來參加一場法會,誰肯幹?坐三個小時你就喊累了。他們真是很虔誠,所以你不得不去幫助他們。所以我們這邊的發心,這個遠遠不能跟大陸的同修相比。為什麼?他們太苦了,他們要參加一個念佛會、一個法會是很不容易,所以他們就會珍惜。台灣很容易,也沒有什麼障礙,那反而就不知道珍惜了。

  所以菩薩他停留的時間總是看因緣。那我也是要看因緣,看看這邊有沒有人要來學習,有沒有人要來發心念佛,都沒什麼人來,我有沒有住在這裡,有沒有在這裡,就不重要。反正跟著念佛機也能念佛,我在不在不重要。真正有用功的人我就不能不去幫助他們,這個也是佛門講佛度有緣人。所以菩薩他這個講經到一個階段他必須要離開。不然你說覺明妙行菩薩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那無量壽,他要住多久就住多久,他何必說要離開?他也沒有障礙。關鍵,他如果太長時間,大家也就不會重視了。菩薩這一離開,大家心裡緊張了,大家就不敢懈怠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當中也常常講,釋迦牟尼佛也是示現給你看,走了,不然佛他無量壽,他要住到現在他也沒有什麼問題,住到現在大概沒有人會跟他學了。反正他天天在,這一生沒有學,來生還會碰到。所以佛菩薩來不來都是慈悲,都是幫助眾生的,我們要體會這一層意思。那菩薩就安慰大家,就不要生繫戀,大家「但急著力,無事悲哀」。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

  【頃之。】

  就是稍停片刻。

  【復諭曰。】

  這個『諭』就是上對下的,好像這個開示。

  【汝等不得更作菩薩再降想。】

  這句話,菩薩給他們講,你們大家不要再有一個想法,菩薩還會再來降臨,你們不要這個想法。如果這個想法,那菩薩可能過幾天又回來了、又降臨了,沒關係。所以這一句就給他們聲明了,不要再有一個想法,說菩薩可能過個幾天又來了、又降臨了。

  【所以者何。鸞乩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非大菩薩應化常事。汝等若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即是大報恩處。】

  菩薩給他們講,說什麼原因你不要再想菩薩會再來?因為『鸞乩』,這個乩壇之設,『本為神鬼所依憑』,就是鬼神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跟人間的人交流的,這是鬼神使用的。『非大菩薩』,就不是大菩薩應化的常事,大菩薩偶爾利用這個鸞壇來降臨,但是大菩薩不會常常用這種方式來。因為這是鬼神的,因為菩薩如果常常駕乩扶鸞,到久了,那就菩薩跟鬼神也就分不清楚了,就混淆在一起。這個給他們說明。『汝等若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即是大報恩處』,他說你們大家如果「奉教無失,於菩薩生恭敬之心,難遭之想」,那就是大報恩了。那怎麼報恩?這個就是大報恩。難遭就是難遭遇,心裡常常想這個遭遇是很稀有難得的,這個意思就是會去珍惜。下面這些弟子的反應:

  【時諸弟子雖聞法諭。猶故圍繞不忍散去。】

  這些弟子雖然聽到菩薩這樣的開示,仍然圍在那裡不忍心離開。

  【菩薩又諭曰。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從此雖不再降。然不得作遠離想。當知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捨。汝等慎無一日廢弛。自捨卻覺明妙行也。】

  這一段菩薩又開示,『諸弟子,菩薩往昔因中,與汝等具有大緣』,就是跟你們有大因緣。『從此雖不再降』,不再降臨這個鸞壇。但是『不得作遠離想』,不可以說菩薩已經遠離我們了,不可以這樣想。應當知道,『覺明妙行時時在汝等眼前相逐不捨』,菩薩時時刻刻在你的左右,與你同在。這個也是實話,只是他沒有示現,冥冥當中還是在加持大家。所以『汝等慎無一日廢弛』,不要荒廢懈怠了,這個「弛」就是懈怠。『自捨卻覺明妙行』,覺明妙行沒有捨離你們,你們自己不要捨棄覺明妙行。這個勉勵的話。

  【少頃。】

  就是過一會兒。

  【又諭曰。諸弟子。法會既終。宜各散去。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莫只呆呆守著。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也。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

  菩薩看到大家又站在那裡,又不肯走,又跟他們講,他說『諸弟子,法會既終』,「終」就結束了、圓滿了。『宜各散去』,你們自己要離開了。『菩薩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像《無量壽經》講的,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不去不來,叫如來,菩薩也沒有去、也沒有來,實在講佛菩薩就在我們眼前。我們這個心行、這個念頭跟佛菩薩在經上的開示相應,你會感覺得很清楚佛就在眼前,就在心中。你一念覺悟了,你會感受得很清楚,佛在眼前,的確沒有離開我們。如果我們一個念頭迷了,那佛就在天邊了。那實際上佛有沒有遠離我們?沒有,只有我們自己這個念頭覺跟迷,一念覺悟了、相應了,你就感受到很清楚,佛就在面前,你自己會體會得很清楚、感受得很清楚。我們這個念頭一迷了,好像佛菩薩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實際上佛菩薩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的確確都在我們左右。關鍵我們自己覺跟迷,一念不覺,咫尺天涯,就在眼前就好像在天邊一樣;一念覺悟了,我們就知道,佛菩薩跟我們時時刻刻都在一起,真的與我同在。所以「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莫只呆呆守著』,不要呆呆站在那裡,你站在那裡,不能體會這個意思也沒有用。『菩薩定不在一幅紙兒上』,以前這個扶乩寫在這個紙上,文字寫在那個紙上,說菩薩不是只有在這個紙上面,實在講菩薩到處無所不在。『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勸大家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至誠作禮,頂戴奉行可矣』,這句佛號不要忘記,「至誠作禮」,作禮涵蓋依教奉行,所以「頂戴奉行」,這樣就可以了。

  《西方確指》我們學習到這裡是圓滿了。這個書非常好,我也看了,有時間多翻來看看。後面還有一篇序文也很值得我們來學習。一般序文都是寫在前面,《西方確指》這個序文是在後面,叫後序。請大家翻開九十頁,《西方確指》後序,我們看這個文:

  【古先聖人。去今遠矣。然讀其書。知其言決不可以偽為者,斷之於理而已矣。】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古先』,就是古代,我們先人,這些聖人。『去今遠矣』,距離我們現在很遠了,就是時間很長了,很長遠。比如說我們讀到孔老夫子的書,比如說《論語》,這個是到現在中國、外國還是很多人讀這個書,孔老夫子距離我們現代二千五百年了,二千多年了,那個時代跟我們現代這個時間相差非常長遠。現在人為什麼『讀其書』,讀他的書,『知其言決不可以偽為者』,「偽」就是說假的,虛妄的,假的。為什麼我們讀那個書知道它是真的?憑什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憑什麼,憑什麼知道它是真的?因為古人我們也沒見到、也沒接觸到,只有看他的書,就知道他這個書是真的,憑什麼?『斷之於理而已矣』,就是根據這個書寫的它的道理,它這個道理講得通,這個道理印證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是事實真相,就斷定這個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沒有別的,「斷之於理而已矣」,不然古人你也沒有看到,你怎麼知道是真的?是根據這個書寫的道理來判斷,根據這個理。

  所以世出世間法學習,首先第一個就是要明理。我們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我們淨老和尚一生提倡學習經教,教理,為什麼要學?因為理不明你就不知道怎麼修,你心裡沒有一個標準。所以斷之於理,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就是首先你要明理,道理不明你就沒辦法修行。理明而後信深,道理明白了,你信心才會深入,信深之後願才切,行才專,願切行專,業淨真顯。所以明理是第一個。

  【佛法入中國千五百年。其間豪傑明睿之士。得一經一偈。決定信入。了脫生死者。殆不可悉數。】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佛法傳入中國有一千五百年,這個書是明朝,這個序文是清朝作的,到我們現在快接近兩千年了,到現在一千九百多年,當時是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的時間也很長遠了。這個一千五百年當中,包括到我們現在一千九百多年了,這個『其間豪傑明睿之士』,這些善根深厚的人,得到『一經一偈,決定信入』,就得到一部經,或者一部經當中的一首偈,他就能夠「決定信入」。決定信入,依教修行,就能『了脫生死』,就是自古以來這些豪傑明睿之士,他得到一部經,或者一首偈,他能決定信入,修行達到「了脫生死者」。『殆不可悉數』,就是幾乎我們沒辦法去把它算得出來,就是這樣的人很多,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的人很多。

  【而淺智之流。輒以私意窺之。謂其原出於老莊。乃其徒所偽作。即今老莊書具在。試取而與《楞嚴》《圓覺》諸經絜之。其淺深離合之故。略可見矣。】

  這是以前明清那個時代,還是有一些人這個智慧比較淺,『淺智之流』,就是說他智慧比較淺。智慧比較淺,總是『輒以私意窺之』,總是用自己個人的一個想法來看這個佛經。說這個佛經也都是出自於老子、莊子,這些都是老莊他們那些徒眾,這個『偽作』就是假的,認為佛經都是出於老莊,是後來這些老莊徒眾他們自己偽作的,他們編的。以前有一些人有這樣的一個看法。這裡講『即今老莊書具在』,他說老子、莊子的書都還在。『試取而與《楞嚴》、《圓覺》諸經絜之』,這個「絜之」就是衡量、比較、對照,你拿老莊的書,然後跟《楞嚴經》、《圓覺經》,這個經文都在,你可以拿來比較、對照,去衡量,到底是不是假的。『其淺深離合之故,略可見矣』,一比較你就知道淺深了,你大概就可以見到了。

  【老莊所不能為。而謂學老莊者能為之乎。】

  說老莊的這些徒弟他們偽造變成佛經,這些佛經都是老莊後來那些徒眾他們編的。這裡講,說老莊的書都在,拿佛的大乘經,這裡舉出《楞嚴》、《圓覺》,跟老莊的書比較,你就知道了。『老莊所不能為』,老子、莊子他都講不出來,你說那個學老莊的那些徒眾他們怎麼能作得出來?他們怎麼能編得出來?老莊都編不出來,他們怎麼能編得出來?

  【此不能察理。】

  就是這個不能觀察它的道理。

  【而自徇其私者之過也。】

  這個就是循著自己私人、個人的淺見,這是一個過失,而且是很重大的過失。這個問題出在哪裡?還是沒有明察道理。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句話就給我們說明了,給我們點破了,這個就是道理。你道理要講得通,講不通就隨便亂講,講不通是不行的。明清時代這樣的人都很多了,現代就更多了,現代的人,有理你也跟他講不清。這是指讀書人,讀書人不明理,有私心、私意,犯這樣的重大過失。我們再看下面:

  【近世飛鸞之化行。三教聖賢往往隨方應感。宏法度人。是皆出於不得已之心。】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近世』就是最近,這個是清朝時代,明清那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飛鸞之化行』那更多了,古代有,現在不但有,還比以前更多。所以乩壇、鸞壇,我從小跟我母親就常常去跑,問鬼神這些事情,現在還是很多。這個乩童他有時候是真正這個鬼神、神仙,偶爾也有佛菩薩,附在那個身上,佛菩薩是偶爾,不會常常降臨那個乩壇。但是『三教聖賢往往隨方應感』,藉這個乩壇來『宏法度人』,因為鬼神他也是想做一點好事,鬼神都能夠去附身,佛菩薩去附身那有什麼問題?這個也都是『皆出於不得已之心』。我們看前面那個覺明妙行菩薩也講,他說這個不是大菩薩常常做的事情,這個是一般鬼神要做點好事,所以就附在人的身體,大菩薩不會常常這樣做。但是這個也是不得已。下面講:

  【讀其書。知其言決不可以偽為者。亦斷之於理而已矣。】

  就是讀那個書,知道他講的決定是不可以假裝的,這個偽就是假裝、假的。憑什麼知道它不是假的?這個駕乩扶鸞是鬼神,菩薩來這個鸞壇也是駕乩扶鸞,附在人的身上講話、寫字,憑什麼你知道他是菩薩,他不是冒充的?憑什麼?『亦斷之於理而已』,就是從他講出來這個道理來判斷,他講的合理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跟經典裡面講的有違背,那這個就不是佛菩薩講的。也有鬼神藉用佛菩薩名義、神仙的名義來做好事,講的有一些跟佛經道理一樣,但是夾雜一些不一樣的,這個我們要知道,那就不是真正佛菩薩了,那個還是鬼神。講了十句話,大概有六、七句是跟佛經一樣,後面三、四句不一樣,那就不是真的佛菩薩。

  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也有人請問他這個問題,他說是不是真的有佛菩薩?印祖也是回答說有,但是不多,大部分是靈鬼附身比較多,他要做些好事。做好事,他都會冒充什麼佛、什麼菩薩,或者是什麼神仙,或者是歷史上的偉人,冒充這個名義,都是靈鬼冒充的。他為什麼要借用這些名義?他出來不能說我是什麼鬼來的,大概大家都嚇跑了,沒有人敢去了。所以他一定我是什麼仙,大家對這個神仙都很崇拜,什麼佛菩薩,大家都會很尊敬。我從小,我父親最崇拜關公,都要拜關公。我去鸞壇,說他關公來了,我們大家都特別尊敬。他是不是真的關公?不是真的,有時候是其他的鬼神用他名義,知道這個人間很多人信仰這個,所以是鬼。所以這個是斷之於理,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判斷,知道它是真、是假。

  【西方確指者。極樂界中。覺明妙行菩薩所說法也。其為教。貶斥邪修。指歸淨土。闡一心之妙諦。窮向上之玄關。誠學佛者之指南也。】

  這一段是說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法。『其為教,貶斥邪修』,「貶斥」,就是教人不要修錯了,「邪」就是偏邪,錯誤的,錯誤的見解,錯誤的修行方法,都給大家糾正過來。『指歸淨土』,目標指向淨土。『闡一心之妙諦,窮向上之玄關』,向上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向上一著。佛法的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終目標都是教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向上之玄關」就是明心見性。菩薩他所教的、所指導的都是這個目標,跟這個宗旨相應。『誠學佛者之指南也』,「誠」就是的確,的確是我們學佛的人一個「指南」,這個指南針,辨別方向的,我們依照菩薩的指導來修學決定不會錯誤。

  【予反覆讀之。作而歎曰。嗟夫。蓮花國土。不離當處。阿彌陀佛。全體眾生。奈此眾生日用不知。未曾發一念迴向心。從迷入迷。漂流長劫。可不哀哉。】

  『予』,就是這個作序文的人他自己講,稱自己,「予」就是我。『反覆讀之』,「反覆」,就是讀了很多遍,重複的讀。『作而歎曰,嗟夫』,這是感嘆的一個言詞。『蓮花國土,不離當處。阿彌陀佛,全體眾生。奈此眾生日用不知,未曾發一念迴向心,從迷入迷,漂流長劫,可不哀哉』。這句話我們念佛人有時候你會感覺得很親切,為什麼?如果你一念相應,你當下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但是一念迷了,這個佛好像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實在講,「蓮花國土,不離當處」,蓮花國土,就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就在當下。《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講,「十萬億程不隔塵」。《彌陀經》給我們講,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當中有十萬億個佛國土,不要說十萬億,一個佛國土我們看起來就遙遠得不得了了,這十萬億個,我們坐現在這個最快速的火箭,不曉得坐幾劫還飛不到。但是我們這個心念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你看十萬億程不隔塵,塵就是那個微塵,那微塵非常小,這是形容就在我們眼前,就在當下。

  「奈此眾生日用不知,未曾發一念迴向心」,奈此,就是有一點很無奈的一種語氣,奈何眾生在日用平常當中他完全不知道,佛就在眼前,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未曾發一念迴向心,關鍵在這裡,沒有一念迴向心。迴向什麼?迴向發願要往生淨土,就是這一念心。為什麼我們這個一念迴向心發不起來?因為貪戀現前這個世界。所以夏老居士《淨語》也講,「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如此念彌陀,佛在西方外」,口說我要去極樂世界,心裡留戀這個世界,不想走,那就沒有迴向發願了,有口無心。就是我們念佛每一時都要念「願生西方淨土中」,有沒有這個心真正願意去西方?要真心才行,只有口念的不算。如果有口無心,那當然沒有感應;如果你真心,那你這一念就感應了,你馬上就感覺到西方就在眼前,因為你真願意去。如果嘴巴說願意去,心裡實在很不想去,當然佛在西方外,佛就距離我們很遙遠。你真想去,就在現前。這是一念覺、一念迷。你願意往生西方就是覺悟了,這個世界真放下了。所以沒有發一念迴向心,『從迷入迷』,還是一直迷惑下去,『漂流長劫』,永遠在六道裡面漂流。這是形容在苦海裡面漂流,「長劫」是時間很長,不得出離,這很悲哀的事情。

  【菩薩悲願深重。與此眾生世世隨逐。不相捨離。飛鸞之化。與現身說法何異。】

  菩薩看到眾生迷惑顛倒,菩薩慈悲心,願力非常深重,雖然眾生迷惑顛倒,還是不捨眾生。所以『與此眾生世世隨逐,不相捨離』,菩薩沒有捨離一個眾生,這是諸佛菩薩都是這樣的。是眾生捨離佛菩薩,佛菩薩從來沒有捨離眾生。『飛鸞之化,與現身說法何異』,利用這個鸞壇駕乩扶鸞來說法,跟菩薩「現身說法」那有什麼兩樣?實在是一樣,說的法都是一樣的。

  【讀是書者。誠能信自本心。如說修行。心心迴向。無諸異念。念極情空。脫然無住。雖現居五濁惡世。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裡。報緣一謝。彈指往生。是果是因。初無先後。如其不信自心。因而不信淨土。甚者或疑此書為偽作。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讀是書者』,讀到《西方確指》這本書的人,『誠能信自本心,如說修行』。「信自本心」,信什麼?自己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佛在哪裡?在自己心中。你不要往外面去求,往外面求就變成外道。佛法是內學,佛教我們向內求,不能向外,這個叫信自本心。『如說修行,心心迴向,無諸異念』,「心心迴向,無諸異念」,迴向西方,沒有第二個念頭,無諸異念就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樣念,『念極情空,脫然無住』,念到忘情,空了,情執空了,「脫然無住」,就得到解脫了,無住就是像《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你念到這樣的境界,『雖現居五濁惡世』,雖然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五濁惡世,但是我們這個心『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裡』,實在講包括這個身體也是坐在蓮花國裡面了。現在雖然還沒有,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五濁惡世,但是心已經到西方了,已經在西方蓮花國裡面了。這個是關鍵在我們這個念頭,你這一念轉得過來,你當下就在西方蓮花國裡面。『報緣一謝』,「報緣一謝」,就是這一期,我們這個階段結束了,告一個段落了。『彈指往生』,「彈指」就是一彈指,很快速的,就到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以不要說十萬億佛國土,就無量億個佛國土,你也一念都能到,因為我們的心是遍整個法界的,無處不在的。

  『是果是因,初無先後』,這個因跟果沒有先後,同時的。『如其不信自心,因而不信淨土』,不信自心是佛,是心作佛,因為這樣不相信淨土。淨土在哪裡?就在自己心中,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淨了,也就現淨土。這個叫信自心、信淨土。『甚者或疑此書為偽作』,偽造的,「甚者」,就是甚至於,或者有人懷疑這個書好像是人家偽造的。『則吾末如之何也矣』,這句話也是感嘆的話,我也沒辦法了,你一定要認為這是假的,那我也沒有辦法。關鍵在明理,這個序文講關鍵在明理。所以我們一般也是講我們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往往為什麼我們明明事實真相就在眼前就看錯了?問題出在哪裡?感情用事。明明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的,他卻看不清楚,誤會,看錯了,這個就是感情用事。所以不但佛法,世間法也是教人要理智,你用理智、用這個道理去判斷,他講的合理不合理。

  雖然鬼神講的,我們淨老和尚也是,最近也有很多爭議,就是很多附體的去找我們淨老和尚。這個附體的鬼神也會常常透露一些訊息,我們淨老他是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這些鬼神他來透露訊息,我們可以參考,不能完全聽他的。他合理的部分我們採取,不合理的部分我們就不要採納,這樣就好了。所以我們印這個《龍藏》,《乾隆大藏經》,是二00一年大概十月份,悟行法師到澳洲遇到一個通靈的,在達爾文那個城市,遇到一個通靈的,那個通靈的是菲律賓的,他也不會講中文,只會講英文。然後跟悟行法師講,說二00二年三月底、四月初,太平洋有一個魔鬼要消滅台灣這個地方。他說看到一個人,那個人,他就講出來,說這個人他有辦法解救這個災難。

  悟行法師聽他一描述,因為他也沒有見過老和尚,他說你講的這個就很像我師父。那悟行法師就把他從達爾文,達爾文坐到布里斯本,飛機還要飛四、五個小時,就帶到圖文巴淨宗學院去見老和尚,要透過翻譯。他這個通靈的就跟老和尚講,二00二年三月底、四月初,太平洋有一個魔鬼要消滅台灣這個地方。老和尚聽聽他這個信息,知道這個信息,不排除這個事情,老和尚聽一聽,的確會有這個災難。後來這個通靈的說要拿一些錢給他去做好事,而且還要帶他到台灣北海岸,他說在北部,到什麼野柳那邊去做法。這條老和尚就沒聽他的。

  老和尚叫我去印《乾隆大藏經》,他說這個我們不可以聽鬼神的,鬼神他提供這個信息,我相信。但是他講的那個方法,要拿錢給他去做好事,他不曉得做什麼好事,到底他做的那個有沒有用,不知道。我們還是依照佛講的,來印,歷朝歷代有大災難印《大藏經》來息災。所以《乾隆大藏經》這個印製的因緣,也是通靈的、扶鸞的、附體的這個因緣而來的。後來聽說悟行法師還是帶他到北海岸,他們台南淨宗學會也有拿一些錢給他去做好事。我就跟悟行法師講,我說,來你一定要通知我,我去看看他怎麼做法,在海岸那邊怎麼做法。那時候台北市警察局那個王警官他還沒有退休,我說我們一起去看,看做什麼法。結果他們來都沒有通知我,那個法做完了,就走了。

  二00八年那一次,在廬江,本來去做一天的法會變成七百天,也是很多通靈。那個是巴西一個預知夢的教師,他是很多事情在發生之前他夢中見到,發布在網路上,這是第一個信息。後來老和尚到那邊,又有一些通靈的這些人士提供很多信息,然後他整合起來。二00七年年底,我在廬江實際禪寺,老和尚叫我去教三時繫念的法器,老和尚就請徐林長印一份給我。這樣前後合照,老和尚聽一聽,的確是有災難,而且這個災難很大。他有過濾的,他不是這個鬼神怎麼講他就怎麼信,他要過濾的,他說合理的,就是斷之於理,合理的我們採納,跟經上講不合理的我們就不要接受。所以二00八年那次,他是用做七百天的繫念法會來息災,果然做了十八天,四川就大地震了。我們二00二年,三三一,那個101掉下來。那次的地震,印經,災難降到最低。的確那是有那個事情,這些都是有記錄的,不是隨便講的。所以我們斷之於理,理性的來看這個事情,不要感情用事。下面最後一段:

  【是書得之友人王貫三。向有刻板。頃燬於火。吾黨諸賢。將復刻以行世。予謹為訂其章句。次其先後。既成而為之敘如此。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東林後學彭紹升撰。】

  這篇序文是清朝乾隆年間彭紹升居士他寫的序文。彭紹升是佛門在清朝的一位大德,他有著一本書叫《華嚴念佛三昧論》,過去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也有把他這個論做一個講解,以後在台灣,我們淨老和尚也為他出書。他是法名叫彭際清,又叫二林居士。這是在清朝佛門裡面的一位在家大德,有道德、有學問,真有修持。考中進士,他不做官,就一生學佛,在學佛這個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後面這一段是彭居士他把這個書重新刻一個版,因為以前刻的版都毀掉了,所以他重新刻版,然後再把它整理,次其先後,寫了這篇序文。這篇序文也非常有價值,非常有參考的價值,給我們斷除很多疑問。

  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西方確指》到這裡圓滿了。明天,我們先休息一次,我們下次佛七再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下一次我看看要我們選擇《淨土集》還是其他的,我再來看看。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下次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