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了不可得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O集)  2024/3/1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10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一百三十頁,倒數第四行,我們從:

  【九一、別明】

  這裡看起。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這段經文是『別明』,再特別給我們來說明。我們看《節要》第一條:

  【一、『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此義前已屢說,此是般若主旨。若非徹底明了,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所有觀門行門,種種修持,便不能得力。故今更詳析說之。】

  這一條給我們解釋這段經文『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我們凡夫就是著相,問題就出在著相,執著這個相是實有、真有,因此,迷在這個相裡面起了分別執著。如來給我們講,「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我們聽到眾生,就有眾生了,佛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就是不要讓我們去著那個相。你著那個相,講到眾生,又有個眾生的相,又著到眾生相了。我們凡夫不著這個,就著那個,總是要抓一個,沒有抓一個就不安心,這是凡夫的通病,我們凡夫都是這樣。『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就是「同體」,這個性體是共同一個。這個體就是法身,它遍一切處。這個體在哪裡?就在相裡面,不是離開這個相另外有一個體。所以我們現在有電視螢幕,就比較好比喻。電視節目相現前的時候,是從空空的屏幕現出來的。當現相的時候,它是同一個體,它沒有離開那個屏幕。但是那個相是空的,不是它自己有個相,是從那個空的出現的。

  『故莫不有即是空』,當你看到這個相,當下它就是空,不是說這個相沒有才是空,『空即是有也』。為什麼說「空即是有」?我們電視屏幕開關關掉了,那你不能說它沒有了,它是隱現,或者講生滅;你等一下一開,它又有了。『此義前已屢說』,「屢說」就是屢次的說明,這個義理前面講了很多遍、很多次,不斷的說明這樁事情。不斷的說是有必要,因為我們一般的中下根器,不可能說聽個一次、二次我們就明白,總是要多聽。『此是般若主旨』,就是說這個是般若的主要宗旨。因此這個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般若的主要宗旨。『若非徹底明了』,這裡我們一定要留意「徹底」這兩個字,不是彷彿的,好像明瞭了,明瞭得不徹底,這個就不起作用,所以還是要徹底。如果沒有徹底明瞭,我們經聽得很多,實在講,所有觀門、行門,種種修行還是不得力,因為沒有真正搞清楚。好像似懂非懂,這樣的情況,這個功夫也就不得力了。因此,這個解門我們還是要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它就幫助我們行門功夫得力,所以解行必定相應。所以徹底明瞭就非常重要。因為般若的主旨如果沒有徹底明瞭,『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因為它是核心,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都變世間法了。佛法跟世間法,世間法它沒有般若,佛法它有般若,差別在這裡。所以大小乘,乃至說世間善法,在佛法來講,都離不開般若。所以般若可以說是佛法的一個中心、一個核心,因此佛講了二十二年。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講這麼長的時間,幾乎接近一半。這個顯示般若它的重要性,前面從小乘大乘,後面接一乘,般若它是一個中心、一個核心。如果這個核心你沒有搞清楚,不要說大乘、小乘,甚至連人天善法,我們修行都有困難。所以般若它也是通一切法,世出世法,有了般若你就全部貫通了。

  所以這裡講的,我們對這個也是要深入的去理解。因為「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我們的自性所現的,所以「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在《心經》講這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有層次的,對凡夫講「色即是空」,我們看到有,色相。佛跟我說,當體它是空的,你不要執著它真有,對凡夫講。對二乘聲聞、緣覺講「空不異色」。因為我們凡夫著有,給我們講色,色就是有,有這些色相。佛給我們講,色它當體即是空的,不要著那個相。小乘,他不著這個有,但是他就著在空。所以對二乘聖者來講,「空即是色」,空當中有色。對大乘菩薩講,「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那是大乘菩薩。所以對凡夫、對小乘、對大乘,《心經》這三句,就這三種層次。圓頓根性的人,他可以圓解、圓修,如果不是圓頓根器,他就有漸次去修。像天台宗空假中三觀,如果圓頓根器的人,他一心三觀,他一心,三觀他是同時的,空假中他是同時的。如果根器比較鈍的人,先修空,再入假,然後再入中,就中道了。

  江老居士非常慈悲,所以給我們說明。般若主旨如果沒有徹底明瞭,一切佛法就不能明瞭;不能明瞭,我們修觀門、修行門,種種的修持,無論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得力。『故今更詳析說之。』因為這個緣故,再詳細來分析、來給我們說明,這個也是大慈大悲。好,我們再看:

  【二、當知一切法,莫非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可悟其並非堅實,實是幻現之假相。此之謂「有即是空」。凡夫誤認為實,遂致取著,隨之流轉,此輪迴之因也。】

  這條跟我們講六道輪迴怎麼來的,為什麼有六道生死輪迴,它的原因。『當知一切法』,這「一切法」,我們現在眼前看到這一切,山河大地,人事物,萬事萬法。這個一切法,包括精神的、物質的、不相應行法等等,都包括在裡面。這個一切法在《百法明門論》,把這所有一切法歸納一百條。前面九十四條有心法、有色法、有不相應行法,加起來九十四條,這九十四條都叫做有為法。後面六條是無為法,最後一條真如無為,那才是真正的無為,前面五條是相似無為。這個五條舉出一個虛空給我們講,虛空無為,無為就是說它沒有生滅變化。所以有為跟無為的定義在這上面,沒有生滅變化的,那就無為;有生滅變化的,那叫有為。相似無為五個,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無為,不生不滅,本來常住。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法,就是一切有為法。這一切法,『莫非因緣聚會,假現有相』。任何一法,它都是因跟緣聚在一起(聚會),然後現出這樣的一個相,這在佛經講叫緣生法。

  『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所以在觀空,觀假相、觀緣生法,第一個就是析空觀,析就是分析,透過分析我們了解這個是因緣聚會的。第二個就是體空觀,體空觀,這個根性就比較利一點,就是告訴你當體即空,像鏡子那個相一樣,叫體空觀。這裡給我們講的都析空觀,就是分析,給我們說明這一切法,無非是因緣聚會,「假現有相」。假就不是真實,因為它是暫時現出這樣的一個相,緣聚它就生出這個現相,緣散它就滅了,就沒有了。這個講得比較粗,我們凡夫比較能夠體會。我們眼前看到的這一切,從最粗的我們去分析,深入到細的。到最細就是彌勒菩薩講,一彈指就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過去了。一秒鐘如果彈五次,有一千六百兆,那每一個念頭都是生滅、生滅。前面那個念頭,就不是後面那個念頭,很多念頭很快速度的加起來,現出這些幻相,像卡通影片、動畫一樣,那是講到最究竟了。從現前我們可以理解的去體會,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仔細去觀察,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因緣聚會。任何一樁事情都是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的時候現出這個相出來。所以緣聚則生,緣聚在一起它就生;緣散它就滅,就沒有了。

  我們人,動物、植物、礦物,都是一樣。就像我們一間房子,一間房子也是緣生法,這個用析空觀來分析。我們執著有這個房子,這間房子是真的,但是如果建築師來看,他看的這個房子,幾噸鋼筋、多少水泥、磚塊幾個,要多少工人,去設計,裡面還有裝潢。你一分析,它這個相,就便是一個假相,是這麼多東西把它組合起來,這個叫緣聚。這個我們就比較能理解,好像小孩在玩堆積木一樣,堆一個房子出來了,等一下你手給它一動,它就倒下去,沒有了。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把它堆起來,一個房子出來,那個相出來了。當這個現出來的時候,它還是假相,有這個相,但是相不是真的,你不要執著那個就是真的。我們現在問題就出在執著那個相,不知道這一切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個桌子也是一樣,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一個桌子,你要木頭,工人要去裁、要去鋸,要給它磨光,然後要給它打洞、插榫頭,等等的,用這些功夫下去,然後做成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做成種種東西。任何一樣東西,無非都是緣聚緣散,包括現代的科技發明,那不是緣聚緣散嗎?你一部汽車,也是一個道理,那不是很多零件去組合起來的嗎?緣聚,有這個相,這個可以用,體相用。車子,如果你給它分解、給它拆了,它那個車子的相就沒有了,就是一堆機械的東西,鐵片、引擎等等。組合起來就是一個車的相,那你把它分解、解開了,它那個相就沒有。所以任何人事物,植物、礦物、動物,統統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人的身體也是緣生法,父母生的,我們神識來投胎,這個緣聚在一起,生了。

  這個原理我們有一個初步的概念,進一步,『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當聚的時候,它會再起變化,不是說聚了它都統統不會變,不是這樣。好像車子,買一部新的來,然後一直開,每一天都會磨損一點,都會變化。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樣,動物也是一樣,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無常變化的。包括這個地球,也都在無常變化。我們看《八大人覺經》,佛就給佛弟子講,「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告訴我們世間無常,都一直在變化。國土危脆,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我們總是覺得這個地球是最堅固的,佛給我們講很脆弱,而且很危險。我們看看中國、外國,都有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等,我們現在感受到這種國土危脆更為明顯。你看南北極冰山都融化掉了,天災地變,國土危脆;四大苦空,地水火風,外四大,內四大。外面,整個世界就是外四大,它的基本元素就是這四個地水火風。地是固體,物質再小,它都有個體積,那個就是地;水就是濕度;火就是溫度;風就是動態。所以所有的一切離不開地水火風這個四大。內四大就是我們身體,我們身體骨頭、牙齒、指甲,包括頭髮都是地大,比較堅固的;我們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水大;有溫度是火大;我們有呼吸是風大,這叫內四大。我們為什麼生病?四大不調就生病了。所以內苦、外空,我們身體的內四大,生老病死,不是很苦嗎?外面的四大是空,是個假相,不是真有。所以「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因緣聚會才生出這個相,這個相現前,它又開始在變化。無常,沒有永恆的、不變的;無定,沒有一定的,這個相也是會一直在變。我們大家常常照相,我看到四十年前的照片,跟我現在的照片,哪一個是我?大家想一想,四十年前那個是我嗎,還是現在?你說現在,現在又過去了,事實是沒有我,但是我們就是執著有一個我。那我們身體四大,哪一大是我?如果你說統統是,統統是就四個我。我只能一個,怎麼會有四個?這個我執。

  所以『可悟其並非堅實,實是幻現之假相。』就是我們要覺悟,這一切現相並不是很堅固、很真實,實在是幻相現前之「假相」,一個幻化的。《金剛經》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非常非常重要。這首偈我們很多人都會念,包括不學佛的人,也會念,但我們沒有去觀,就不起作用。沒有去觀,我們還是執著它是真實的,在這個當中我們分別執著,又是起煩惱。所以這首偈非常重要,第一個是觀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境當中,一切人事物,有自己、有別人,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有苦有樂,醒過來的時候都沒有了,痕跡也找不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就跟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觀人生如夢,慢慢我們就會看破放下,就會開悟了。一切苦樂憂喜捨,一切都是夢,不要去執著。所以我們從這些因緣生法,「可悟其並非堅實」,不是堅固真實的,實在是「幻現」,幻化的一個假相。

  『此之謂有即是空。』這個就是為什麼說「有即是空」。這個是特別對我們凡夫講的,因為凡夫總是認為這個實有,所以大家在那邊爭。如果大家都悟了,這個一切都是空,大概沒有人會去爭了,那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有即是空,當體即空。『凡夫誤認為實』,我們凡夫誤會認為那是真實的。『遂致取著』,因為誤認為真實,就起了分別執著,執著就放不下。因此,『隨之流轉』,「取著」就是迷惑,就造業了,惑、業、苦。惑業苦就造成六道生死輪迴的果報,所以「隨之流轉」。因為取著,我們總是要有個得,因此就造業,造業就要受報。其實六道輪迴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是假的,你才能夠脫離,好像夢,你會醒過來,那不是真的,真的你就不能擺脫了。因為假的我們誤會它是真的,問題是出在這裡。如果你知道它是假的,那就沒事了。人家罵的時候,也不會生氣了,因為假的,他就不會執著了。人家罵我,為什麼生氣?我們當真了。我們無量劫來就是迷在這個上面。無量劫的迷執,一下子你要放下,當然也不是很容易,因此要深入,要下功夫。我們沒有辦法一下頓捨,也要漸捨,慢慢淡化。不要像以前那麼執著,非得怎麼樣不可,不怎麼樣就要死要活的,現在想一想,沒有必要。名聞利養就是水月空花,過眼雲煙。如果你從《金剛經》這首偈去觀,那就是一場夢。像黃梁夢,《聊齋》裡面,很有名的。煮黃梁也不過三、五分鐘,他已經過了一生,打個盹,夢到年輕出仕做官當宰相,到老了,享受榮華富貴,妻子、兒女,兒孫很多,後來被人所害,滿門抄斬,結果醒過來,那個黃梁還沒煮熟,道人在旁邊跟他講,還沒有煮熟,他已經過了一生。所以黃梁夢,如果用在《金剛經》講這一首偈的時候來講,也是很具體的。其實這是舉出一個,哪一個人晚上不作夢?所以觀這個夢,佛勸我們要這麼觀,你不這麼觀,你沒看破肯定放不下。放下是嘴巴講,實際上放不下,因為你沒看破,你把它當真的,你一直去執著,怎麼放得下?所以這是製造輪迴的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一句話也給我們說明了。我們凡夫為什麼在六道生死輪迴?原因就是在這裡。因此,我們要觀這些是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了不可得,就不要當真。不要當真,我們過日子就是隨緣,隨緣度日。好,隨緣;不好,隨緣,都隨順各種因緣。我們再看第三條:

  【三、一切法所以有種種不同,是隨業力而異(唯識所變)。業力複雜,現相亦複雜。業力純淨,現相亦純淨。絲毫不爽。此之謂「空即是有」。凡夫不明此理,撥無因果。取著空相,無所不為,此墮落之因也。】

  前面講,執著有是造成輪迴的原因,執著一切法都有,在這裡起分別執著,就有六道輪迴的現象。這條是講,著空這個病,著空比著有更麻煩,給我們說明著空也不對。你著有不對,著空也是不對的,空有都不能著,都不能執著。『一切法所以有種種不同』,這一切法為什麼很多不同?『是隨業力而異(唯識所變)。業力複雜,現相亦複雜。業力純淨,現相亦純淨。絲毫不爽。此之謂空即是有。』空它會現那個有,所以空不是沒有。空它會現那個有,有,當體它是空。

  為什麼一切法會有不一樣?好像我們人長得不一樣,這個佛在《十善業道經》講得比較明白一點。《十善業道經》佛在龍宮講的,對娑竭羅龍王講的。今年是龍年,龍代表變化,千變萬化。千變萬化是什麼?無常,不定,龍不是代表這個嗎?那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人心不都是這樣嗎?人心變來變去的,千變萬化。所以佛為什麼《十善業道經》在龍宮講?也有他表法的意思。他也可以在人間講,也可以在天上講,為什麼到龍宮去講?這有他表法的用意在。在《十善業道經》,首先佛就對龍王講,你看大海這些生物形形色色,為什麼差別那麼大?為什麼都不一樣?佛給龍王講,都是由於眾生心,心造善不善所致。業因就是你的心善不善,所導致的果報,就有這個不同的現相,而且非常複雜。心思非常複雜,所以現出來的相,也非常複雜,都不一樣,這個《十善業道經》講的。在海陸空舉出水族類的,這個無量無邊,太多了。這裡講,「一切法所以有種種不同,是隨業力而異(唯識所變)。」你自己的識變的,隨你自己的業變現的,跟誰都沒關係,跟上帝也沒關係,跟閻羅王也沒關係。就是自己的心現識變的,你的心能夠現,是什麼在變?阿賴耶識,識在變。識是虛妄的,識在變;心是不變的,心能現。這些變化無常是識,識在變化,無常的,所以唯識所變。舉出水族類的眾生,種種不同,我們要以此類推,你不能死板板的,海龍王,水族類,陸上跑的、天上飛的?你要舉一反三,海陸空舉出一個,你就要聯想到陸地的、天上飛的,飛禽走獸。在水裡游的、陸地走的、天上飛的,海陸空。動物,你看野生動物,那也是多得不得了。我們就舉出一個比較常見的,就是狗好了,狗最常見。你看那個狗,牠的形狀、牠的顏色、皮膚也不一樣,有白狗、有黑狗、有黃狗,還有花狗。你看光一個狗,長得就不一樣了。現在種類就更多,有人養的寵物,那個很可愛的狗,那個大概修得比較好,比較有福報。流浪狗就可憐了,農業局都要去捕殺的,那就很可憐,隨時有生命的危險。就是一個狗、一個貓也不一樣,那是畜生道,畜生道的福報也不一樣,有些畜生就受災受難的,有的去享福的,狗醫院,還有狗SPA、旅館。我去北海福座,還有墳墓比人好。真的,我們人的福報不如狗,福報比人大。過去世有修痴福,愚痴沒有智慧,就變成墮到畜生道去享福。空中飛的也是一樣,你看飛禽,老鷹、鴿子、麻雀,也是非常多。那也都是不思議業力所致,都是心造善不善,不思議業力。《無量壽經》佛問阿難,為什麼極樂世界有人可以在空中、在地上?色界天、欲界天,天人也有在空居天、地居天,有居住在地面的、有居住在空中的。為什麼都不一樣?「不可思議業力所致」,說明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業力就是不思議,你沒有辦法用思惟想像、用言語去議論,法爾如是,心現識變,不思議業力所致。

  所以我們看動物都有牠的本能,你看鳥牠能飛,飛得很遠,牠也不用加汽油。我們人類造的飛機,你要加汽油,你沒有汽油,你就飛不起來。牠不用加汽油,你說牠是怎麼會飛得起來?人類造的飛機,你可以用思議,用科技去製造。那個鳥牠生下來,牠就有這個本能。所以一切都是不思議業力所致,這個就講清楚了。叫我們不要思議,偏偏要去思議,當然你愈想就愈不通。怎麼樣才通?你不要想,你就通了。就是不要想,你就通了;想,就打妄想,你愈想就愈遙遠。所以佛告訴我們,也是很簡單,叫你不要思議,你偏偏要思要議,就是不聽話。思議無量劫,你也想不出來。

  「業力複雜,現相亦複雜。」舉出這些相,佛在龍宮講,這些相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個相?從這個相引導我們去認識那個心。那心在哪裡?你也看不到。心在哪裡?達摩要慧可,心拿來,我幫你安。心在哪裡?找不到。心在哪裡?心就在我們眼前,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所現的,那個就是我們的心。我們認為在身體裡面這個是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那個叫肉團心,不是那個心。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緣慮心,那個叫妄心,不是那個心。靈知心那個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學佛,八萬四千法門,最後就是要我們認識自己的靈知心。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得很清楚,只是我們怎麼念都不開悟,因為我們不認識那個靈知心。那個靈知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生死六道輪迴,它沒有受到污染,也沒有減少一點點。你成了佛了,它還是一樣的,在聖不增,它也沒有增加一點;在凡也沒有減少一點,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常常念《心經》,也都念到。我們那個靈知心,認識了那個心,所有問題統統解決了。我們現在就是不知道,我們都是把妄心當作我們的真心,其實妄心跟真心,妄也是從真起來的。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只因迷悟之有差,逐致現量之不一」。它只是個迷悟,你這個真心迷了,就起了個阿賴耶識,其實那個真心它還是不變的,它也沒有減少,只是迷了。你覺悟了,它也沒有增加,它還是原來這樣。「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居涅槃岸,桂輪孤朗于中天」,真心都一樣。所以我們正在很煩惱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一尊如來佛,在那邊如如不動。你怎麼起風浪,「處生死流,驪珠獨耀于滄海」。我們明白自心,如實知自心,就開悟了。我們學佛就是認識自己那個靈知心,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那個,那是最直接的。我們現在這個妄心,這個識,我們真心,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現出阿賴耶。阿賴耶,它就有因果,有善、惡、無記,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阿賴耶它是含藏,真心一念不覺,有阿賴耶識,就有因果報應。在十法界,都離不開因果報應,因為十法界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還沒有用真心,還是阿賴耶識。但是他們相似了,用得跟佛很像,但是還不是用真心,所以他們在四聖法界,我們現在是六道法界,那合起來就十法界。十法界都是虛妄的,四聖法界還是夢,我們六道法界是夢中夢。我們兩重夢,四聖法界是一重夢,他是好夢,我們是作惡夢。到了一真法界,那才是真的,用真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還有四十一品無明習氣,要慢慢讓它斷盡,才完全回歸常寂光。我們一迷,有阿賴耶識,它就會現這些因果報應,所以業力就複雜,現相也就很複雜。為什麼?心很複雜,每個人的心都不一樣。

  所以《十善業道經》都講得很清楚了,都是由於眾生心造善不善所導致的,才會有這些現相。所以我們看到相,也就知道他的心,他的心就在那個相上面看。你看佛菩薩的相、阿羅漢的相也不一樣,四聖法界清淨的程度不一樣,所以他現出來的相也就不同。你看阿羅漢(五百羅漢),每個人的姿勢樣子都不一樣,但是都有慈悲相。菩薩的相就很接近。佛的相是完全一樣,佛佛道同。佛的相是最圓滿,其次菩薩,再來阿羅漢、辟支佛;再來就天,色界天、欲界天;再來人道,大富大貴人家的相,當然比乞丐好;在畜生道,相也不一樣;在鬼道,有福報的大鬼王,有沒有福報的鬼神,相也不一樣。光一個土地公,有的土地公福報很大,他那個土地公廟,比宮殿還漂亮。我們在新加坡看到一家土地公廟,蓋得比寺院還莊嚴,那土地公廟非常大,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福報大。一般土地公,有比較小一點的。我們台灣也有很大的土地廟,也相當莊嚴。但我看到新加坡那一間,好像裝金的,那太大了。

  最近,台中有一個里的里長,他那邊有一尊土地公,他放在里民服務中心,被人家去告。土地公就訂在牆壁,一個小小的,人家也不讓他放,結果請到三清觀裡面,在巷子裡面,黑黑暗暗的,供在那邊,一尊小小的。後來問我們那邊有個小流通處,有一個空地,那個里長是一個台中蓮社蓮友帶來,因為看到我們那邊有流通法寶。他說,這個大概是我們淨宗的。所以他們就來問我,他們要供土地公,那尊土地公不大,木頭的。我說,好!那你們自己去買一個小土地公廟,不然那個土地公也是很可憐,被趕來趕去,沒地方住。後來那個里長,他有一筆錢去買了。我就是說,人家捐錢,你負責收,我只提供這個地方給你供,其他你自己去管。所以這個也是講福報不一樣,鬼神福報不一樣,畜生道福報不一樣,天人福報也不等。種種的,統統是眾生的心不一樣,他修的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相也不一樣,所以這個業力很複雜。我們從各種複雜的相,就知道眾生的心那麼複雜。「業力純淨,現相亦純淨。」如果業力純淨,你看佛菩薩、阿羅漢的相,那就很純淨。純淨純善,佛是純淨純善到圓滿了,羅漢、菩薩,他純淨純善,但還不圓滿。佛是達到究竟圓滿的純淨純善,他的相就圓滿。

  「此之謂空即是有」,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凡夫不明此理,撥無因果』。都空了,那沒有因果,因果也是空了,但是你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因果不空,你還是阿賴耶識,那統統有因果。那你如果轉識成智了,十法界的因果就沒有了。你沒有轉識成智之前,都有因果,包括十法界都離不開因果,所以因果不空。所以著空就更麻煩了,「撥無因果」。撥無因果,他就胡作妄為,他以為沒有因果,空,反正統統是空,做好事是空,幹壞事也是空。是空沒有錯,但是果報不一樣。你還沒有轉識成智,因果都逃不掉。『取著空相,無所不為』,「無所不為」就盡幹壞事。『此墮落之因也』,這個墮落三惡道的因。這個比執著有更麻煩,因此空有不著,這個才是正確的。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四、業從何起,起於心之有念也。念與業時時變異。惟此同具之靈性,則從來不變不異,為一切法之本體。有體必有用,有用必有相。相雖幻有,而從來不斷。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也。】

  這條也是給我們講,空有都不能去執著。『業從何起』,業是從哪裡起來?為什麼有業?業就是行為造作。『起於心之有念也』,我們起心動念。因為我們一念不覺,就起心動念。一念不覺,那個念很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與業時時變異』,業從心起,起妄念那就有業了。念頭跟業時時在變,「異」就是不一樣。我們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因為念頭不一樣,造的業當然也就不同。一下想這個,一下想那個,我們的業就隨著這個念頭也是在變,造的業也不一樣。所以「念與業時時變異」,這個是妄念,造虛妄的業,它是有變化的,都不一樣的。我們觀察每一天的心情(情緒),也是不一樣,這些都是妄念。上午的心情,跟下午不一樣,晚上又不一樣,時時刻刻統統在變異。這個妄心,念念在變。念頭變,業也跟著變,一下想善、一下想惡,這個就造善惡業。《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起一個善念,善事還沒做,吉神就來了;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凶神就來了。我們很粗的念頭,我們可以覺察到的這個善惡念。善惡念,我們一下想善、一下想惡,一下吉神來,一下凶神來,統統是在變,跟我們念頭一直在變。我們在變,這個是妄念,善念、惡念統統是妄念。包括無記念,不善不惡,那個統統是妄念,虛妄的,不是真的。但是妄念當中有一個真的,它從來沒變。

  『惟此同具之靈性,則從來不變不異,為一切法之本體。』這個體它就是能現相,相就從那個體現的,因為有相就有那個體。這個體它是空的,像電視螢幕,它是體,體是空的,但是那個相是從那個空現出來。有體,有相,必然有它的作用,所以叫體相用。所以『有體必有用,有用必有相。相雖幻有,而從來不斷。』這個相雖然是幻化的,一直變化、一直變化,但是它不斷。我們電視機關掉,它不是斷掉,它是隱藏起來,但是它沒斷,你一打開,它隨時有。那我們看到眼前這個世界也是一樣,有生滅現象,但是它不斷。『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也。』因為空有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二邊不著,就是中道,不著有,也不著空,那就是中道。我們再看:

  【五、既知相由業轉,業作於心。則知一念之因雖微,其關係卻是極大。學人應於起心動念時,觀照用功也。】

  這一條是我們用功一個下手的功夫。『既知』,既然知道,『相由業轉』,相由業在轉變,所以相它沒有一定。算命先生也知道,相由心生,看相的也都懂這個道理。看相算命,這個不迷信,實在講很科學,所以看相也是一門學問。相由心生,相都從心生的。既然知道相由業轉,『業作於心』。業的造作,都是從我們這個心來造作的,離開這個心,那什麼都沒有,真妄統統沒有離開這個心。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統統是這一個心。我們能念佛也是這個心,在那邊打妄想,還是這個心,統統是這個心。所以「業作於心」。『則知一念之因雖微,其關係卻是極大。』所以我們也不能疏忽,一個念頭,好像就沒什麼,好像很微小,就不去重視它。但是我們真正要修行,都是要在那個一念之微,起心動念,那個要去觀照,這樣功夫才會得力。就是在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觀照用功。我們起了個念頭,我們要很清楚,我這個念頭是什麼樣的念頭,善念還是惡念?

  我們念佛人就是要提起淨念,淨念就是這句佛號。我們現在不會念佛,主要是口念,心沒有在念,所以就沒有感應。就是我們口念,心不念。真正心念,就是你念佛這一念代替妄念,那就是真念了。如果我們念佛當中夾雜這些妄念,還是妄念在做主,口念心不念,那就不是真正念佛。但是念佛是方便法,因為我們凡夫叫我們一下子無念,實在講難度比較高。但是用一個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個我們還比較有個下手處,反正不管什麼念頭,我都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但是阿彌陀佛這一念,我們也要有觀照功夫,我這一念到底是不是阿彌陀佛?你不夾雜其他的妄念,那才算,夾雜其他的妄念,那就沒有真正在念佛。有時候我們口在念,我常常也觀察到自己,口在念,心裡都在想其他的事情,在念其他的事。念這些事情是真的,念佛是口在念,心是在念那個。所以我們要從這個當中很細微的去觀察,你才知道什麼叫真正念佛,不然我們念了一輩子,念到最後只用口念心不念,不是真正在念佛,這個就非常關鍵。因此我們這個觀照也幫助我們念佛,這個非常重要。我們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篇開示,那個也是很具體跟我們講什麼叫念佛,「如子憶母,如母憶子」,孝子思念母親,慈母思念兒子,那一種心情,心裡繫念,用那個心來念阿彌陀佛,那就是真正念佛了。如果有做人父母的人,那你應該就比較容易體會。你會不會想你兒女?雖然沒有一天到晚嘴巴掛著「兒子、兒子」,但是心裡真有,真念。念兒子是真的,念孫子是真的,念阿彌陀佛是假的,這樣還是在娑婆世界,去不了極樂世界,關鍵在這裡。希望我們同修,大家在這個地方,深入的去體會,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